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教師文案 >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案設計意圖4篇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案設計意圖4篇

寫教案是為了讓我們在教學工作中有更好的表現,教案在完成的過程中,老師肯定要強調與時俱進,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案設計意圖4篇,供大家參考。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案設計意圖4篇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案設計意圖1

教材分析】

課文《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寫的是周恩來少年時代的一件事,他耳聞目睹了中國人在外國租界裏受洋人欺凌污辱卻無處説理的事情,從中深刻體會到伯父説的“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立志要為振興中華而讀書,表現了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襟和遠大志向。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了解少年周恩來立志為振興中華而讀書的志向,引發學生思考自己讀書的目的,激勵學生將自己的學習生活與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大業聯繫在一起;二是引導學生學習在閲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學情分析】

經過三年多的學習和積累,我確信班裏學生在領會文章內容,揣摩文章寫作意圖,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等方面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能力,並學會了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並在交流和討論中,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創造性地作出自己的判斷多種學習方法的運用也可以説是遊刃有餘。所以我決定,將課文的預習工作放在課前,讓學生在預習中瞭解文章主要內容,運用工具書及聯繫上下文等方法掌握詞語,並就自己感受深的地方寫下自己的感想。

儘管如此,在剛開始備課時,還是頗費了一番躊躇的。首先,人物及事件與孩子們今天的生活世界相距甚遠。今天的孩子,生活在太平盛世中的孩子,怎麼會體會到那個風雨飄搖的動盪年代中,有了天大的冤屈卻無處説理的社會現狀?怎麼會理解少年周恩來從悲憤難平到理性思考直至立下雄心壯志的心理路程?況且,從內容上看,課文涉及很多方面,諸如:瀋陽的繁華、熱鬧;街道上燈紅酒綠;伯父的擔心與提醒;周恩來的不解與困惑;中國婦女的悲慘遭遇;周恩來的思考;課堂上大家關於為什麼而讀書的討論和周恩來令魏校長為之一振的胸懷和報負。如果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逐個串講,既耽誤時間,也是索然無味的。但經過一番細細的琢磨,我發現在這些看似沒有聯繫的場景與事件背後卻有着一條內在的隱線,即:中華不振使少年周恩來立下宏偉志向。教學只要能緊緊抓住“中華不振”深入解讀,必然會牽一髮而動全身,讓每一個文字都因為“中華不振”而立在學生眼前,活在學生心中。

【設計理念】

1、挖掘文章主線,披文入境,循境入情。確立瞭解讀“中華不振”這條線索之後,我決定採用“披文入境,循境入情”的情感思路。即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體會周恩來耳聞“中華不振”時的疑惑不解和周恩來目睹“中華不振”後的悲憤心情。再補充租界的課外資料,讓讓學生走入那個“人吃人”的社會。

2、以讀促教,突破重難點。語文學習目標,是多維的,是立體的,不僅有知識與能力的目標,還有過程與方法的關注,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引導。三維目標實現的最終途徑還是讀,各種形式的讀,默讀、朗讀、感情讀,邊讀邊想象等,並把自己讀的感受與同學交流、討論,遵循課標的這些精神、理念,我確立本課教學設計的最大特點——那就是入情入景地讀,動心動情地讀。在讀中,落實思維、語言、情感、價值觀等訓練重點,抓住重點詞句品味完成訓練難點。

教學中,我把在閲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定為教學重點。把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深入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定為教學的一個難點。確立了“讀中思”“讀中想,讀中品”這一以讀促悟、以讀激情的教學思路。讓學生在讀出那位婦女的可憐,讀出巡警的“不懲處洋人卻訓斥中國婦女”的可恨可悲,也讀出了圍觀者的“拳頭和只能勸勸那個婦女”無奈和可憐。在讀中,激發學生的情感,並激發學生與文本、與作者之間的情感碰撞。

3、注重課堂的延展和開放。學生提出問題,並帶着問題讀書,在讀中解決問題,這僅僅是閲讀教學的淺層次目標,而帶着疑問走出課堂才是學生可持續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必需。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讀成長故事的興趣,佈置了綜合性學習:瞭解偉人、名人成長的故事,也可瞭解熟悉的親人或小夥伴的成長故事可以講故事,寫文章、辦手抄報等方式,展示學習的收穫。

4、教法學法。“教有多法,但無定法。”在本課中主要採用自主探究法、朗讀感悟法、多媒體輔助法進行教學。從而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樹立為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並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課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覺主動地學習,遵循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三為主原則,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總之,通過這堂課,我努力地使“強調多元、崇尚差異、主張開放、重視平等、推崇創造、關注邊緣羣體,實現和諧課堂,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的理念滲透到課堂的每一個角落。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案設計意圖2

【教學目標】

1.認識並理解“帝國主義、模範、風和日麗、燈紅酒綠、熱鬧非凡、耀武揚威、巡警、吵嚷、得意揚揚、鏗鏘有力、懲處、抱負、胸懷、喝彩、振興中華”等詞語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深入體會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瞭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深入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樹立為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

【教學重難點】

重點:在閲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難點:瞭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深入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

【教學準備】

學生:預習課文(蒐集周恩來的資料;熟讀課文,理解詞語意思,並在感受深刻的地方寫批註)

教師: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板書課題。

1.出示周恩來圖片。

師:圖片上的人,你認識嗎?關於他,你都知道些什麼呢?

2.教師總結並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3.指導“崛”的寫法,初步解讀課題。

二、檢查預習

1、檢查詞語掌握情況

出示詞語,並指名讀。

文 12歲那年,周恩來離開家鄉,來到了東北。當時的東北,是帝(dì)國主義列強在華爭奪的焦點。他在沈(shěn)陽下了車,前來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華、熱鬧的地方,對他説:“沒事可不要到那個地方去玩啊!”

“為什麼?”周恩來不解地問。

“那是外國租界地,惹出麻煩來可就糟了,沒處説理去!”

“那又是為什麼呢?”周恩來打破沙鍋問到底。

“為什麼?中華不振啊!”伯父歎了口氣,沒有再説什麼。

不久,周恩來進了東關模範(fàn)學校讀書。他始終忘不了大伯接他時説的話,經常想:“租界地是什麼樣的?為什麼中國人不能去那兒,而外國人卻可以住在那裏?這不是中國的土地嗎……”一連串的問題使周恩來疑惑(huò)不解,好奇心驅使着他,一定要親自去看個究竟。

一個風和日麗的星期天,周恩來揹着大伯,約了一個要好的同學闖進了租界。嘿!這一帶果真和別處大不相同:一條條街道燈紅酒綠,熱鬧非凡,街道兩旁行走的大多是黃頭髮、白皮膚、大鼻子的外國人和耀武揚威的巡(xún)警。

正當周恩來和同學左顧右盼時,忽然發現巡警局門前圍着一羣人,正大聲吵嚷(rǎng)着什麼。他們急忙奔了過去,只見人羣中有個衣衫襤(lán)褸(lǚ)的婦女正在哭訴着什麼,一個大個子洋人則得意揚揚地站在一旁。一問才知道,這個婦女的親人被洋人的汽車軋(yà)死了,她原指望中國的巡警局能給她撐(chēng)腰,懲(chéng)處這個洋人。誰知中國巡警不但不懲處肇(zhào)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訓斥了一通。圍觀的中國人都緊握着拳頭。但是,在外國租界裏,誰又敢怎麼樣呢?只能勸勸那個不幸的婦女。這時周恩來才真正體會到伯父説的“中華不振”的含義。

從租界回來以後,同學們常常看到周恩來一個人在沉思,誰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麼。直到在一次修身課上,聽了周恩來的發言才解開了這個謎。

那天上修身課,魏校長向同學們提出一個問題:“請問諸(zhū)生為什麼而讀書?”

同學們踴(yǒng)躍回答。有的説:“為明理而讀書。”有的説:“為做官而讀書。”也有的説“為掙錢而讀書”“為吃飯而讀書”……

周恩來一直靜靜地坐在那裏,沒有搶着發言。魏校長注意到了,打手勢讓大家靜下來,點名讓他回答。周恩來站了起來,清晰而堅定地回答道: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魏校長聽了為之一振!他怎麼也沒想到,一個十二三歲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負和胸懷!他睜大眼睛又追問了一句:“你再説一遍,為什麼而讀書?”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周恩來鏗(kēng)鏘(qiāng)有力的話語,博得了魏校長的喝彩:“好哇!為中華之崛起!有志者當效(xiào)周生啊!”

是的,少年周恩來在那時就已經認識到,中國人要想不受帝國主義欺凌(líng),就要振興中華。讀書,就要以此為目標。教案 教學目標:

1、研究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引導學生通過朗讀、理解重點詞句、展開想象、資料補充等多種閲讀方法,揣摩人物內心世界,進而體會文章內容。

2、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樹立為祖國繁榮民族振興而努力學習的志向。

3、厚積薄發,進行説話訓練。

教學重難點:

重點——運用多種閲讀方法,體會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

難點——瞭解當時社會背景,深入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

教學過程:

一、*導入,抓主線

1、詩人流沙河曾説過:“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點燃熄滅的燈;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少年周恩來從小立志——生齊讀課題

2、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25課《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研究下少年周恩來為什麼立下這樣的志向!

3、指讀課文,回答問題,師板書:中華不振。

二、精讀課文,知因果

(一)組內合作自學課文

1、默讀課文,思考你從哪裏感受到中華不振的?

(出示閲讀方法:讀書時要一想二畫三批註)

2、組內交流

(二)研讀課文全班交流(學生找到哪裏,老師相機處理哪裏)

1、品讀詞句,初步感受中華不振

他們急忙奔了過去,只見人羣中有個衣衫襤褸的婦女正在哭訴着什麼,一個大個子洋人則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

●通過哭訴着、得意洋洋的對比描寫體會中華不振。

●從洋人欺侮中國人後趾高氣揚的神情中感受到了中華不振。

●從當時婦女的穿着“衣衫襤褸”體會中國當時的落後、人民生活的困難,體會中華不振。

一問才知道,這個婦女的親人被洋人的汽車軋死了,她原指望中國的巡警能給她撐腰,懲處這個洋人。誰知中國巡警不但不懲處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訓斥了一通。

●通過“不但不……反而……”這組詞語體會中國巡警仗勢欺人、欺壓百姓,對中國人的生命漠不關心,感受中華不振。

●體會這是在中國的地盤上,國人當時得不到最起碼的公道,沒有地方説理、沒有地方申訴,感受中華不振。

訓練:

(1)展開想象:當時那位婦女是怎樣哭訴的,那個警察又是怎樣訓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會説些什麼?

(2)談談感受:作為一名中國人,你看到同胞在自己的土地受到這樣的欺凌是一種什麼感受?

圍觀的中國人都緊握着拳頭。但是,在外國的租界裏,誰又敢怎麼樣呢?只能勸勸那個不幸的婦女。

●從“緊握着”這個詞語體會國人敢怒不敢言。只能把憤怒壓抑在心中,想象他們當時是什麼心情呢?

●從“只能”、“誰又敢怎麼樣呢?”看出在中國的土地上,中國人都沒有能力去反抗,也不敢去反抗,體會國人的無奈和懦弱,以便感受中華不振。

訓練:

(1)修改句子

“誰又敢怎麼樣呢?”這是什麼句子?改成陳述句。

(2)比較句子

①圍觀的中國人都緊握着拳頭。但是,在外國的租界裏,誰又敢怎麼樣呢?只能勸勸那個不幸的婦女。

②微觀的中國人讀緊握着拳頭。但是,在外國的租界裏,誰都不能怎麼樣,只能勸勸那個不幸的婦女。

●通過對比句子體會反問句的語氣更為強烈,進一步體會國人的無奈和懦弱,進一步感受中華不振。

(3)感情朗讀,讀出憤怒與無奈。

一個風和日麗的星期天,周恩來揹着大伯,約了一個要好的同學闖進了租界。嘿!這一帶果真和別處大不相同:一條條街道燈紅酒綠,熱鬧非凡,街道兩旁行走的大多是黃頭髮、白皮膚、大鼻子的外國人和耀武揚威的巡警。

●這段話主要讓學生體會“闖進”,在中國人的地盤還要闖進來,説明這也是中華不振。

(教師相機處理1~6段)

四年級 導語:其實,當週恩來剛到這裏的時候大伯就告訴他租界地沒處説理去了,同學們,你們現在能體會到大伯當時的心情嗎?分角色朗讀對話,想象該如何去讀!

2、整合前面,進一步感受中華不振

正是因為,所以他真正體會到了中華不振的含義。

3、資料補充,深入感受中華不振

教師出示資料:1885年,上海的黃浦公園在租界內建成後,便在公園門口豎立了刻有園規的牌子:“一、腳踏車及犬不準入內……五、除西人用僕外,華人不準入內……”民間將此概括為“華人與狗不得入內”。——

●這是對一個民族公然的侮辱,也是中華不振的有力證明。

4、正是目睹了這些不平等的待遇,深切地感受到了“中華不振”,所以少年周恩來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請你們再鏗鏘有力地説一次——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三、拓展延伸

1、言志

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説》中寫道: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你們是國家的棟樑與希望!

(發散思維、語言訓練)你想為而讀書?

2、贈言

從你們的話中我讀懂了你們對祖國深深的濃濃的愛,古有岳飛的“精忠報國”,今有你們的以天下為己任,老師想把流沙河的《理想》送給你們。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點燃熄滅的燈;

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生字詞;理解課文內容;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通過齊讀、分組、分角色的朗讀,讓學生理解體會周恩來學習目標、志向,並向其學習。

教學重點:

1、掌握生字詞。

2、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激發學生從小樹立遠大理想及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關鍵點:培養學生獨立識字能力。

教學思路:通過讀課文,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思想感情。

教學教路:理清“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字面意思,幫助學生深入理解。

教學學路:讓學生朗讀課文,激發學生聯想。

一、揭題導入。

1、介紹周恩來

2.試着讀課文。

二、初步讀文,掃清文字障礙。鼓勵學生自主識字。

1、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圈出不認識的字,並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解決。

2、指名讀全文,正音。解決“華、索、模、振”在文章中的正確讀音。

3.同桌互讀。

4、生字測讀,並提醒學生在後面的學習中注意其讀音。

二、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整體感悟,綜合探究。

1、自瀆思考:課文有幾個自然段?你從每個自然段中讀懂了什麼?

2、自主合作。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彙報讀文,交流讀文所得。

3、自由組合學習小組,以不同的方式讀文。

4、以小組為單位提出組內未解決的問題。教師進行恰當的評價指導。

5、説説“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意思。(聯繫圖片過去的中華、現在的中華在你心中的樣子。)

6、聯繫上下文,理解周恩來的志向同前兩個孩子是不同的,在當時那種背景下,13歲孩子的豪言壯舉足以説明他志向的遠大。

7、學了這篇課文,談談你的感受。

三、誦讀。

1、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

2、小組讀。

3、個別讀課文。

四、課外延伸。

1、讀一讀周總理的格言。

2、閲讀《立志爭光》。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案設計意圖3

教學目標:

1.運用綜合識字方法,認識本課16個生字,培養學生獨立識字能力。

2.指導書寫生字。

3.通過引導學生閲讀課文,教育孩子們從小立大志,並懂得要實現自己的志向必須發憤學習。

4.培養學生小組合作能力和自我探究能力。

5.繼續學習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

教學重點:

1.運用綜合識字方法,認識本課16個生字。

2.通過引導學生閲讀課文,教育孩子們從小立大志,並懂得要實現自己的志向必須發憤學習。

教學難點:通過引導學生閲讀課文,教育孩子們從小立大志,並懂得要實現自己的志向必須發憤學習。

教具準備:教學課件 字撲克牌 蒐集有關“周恩來”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你們知道周恩來是誰嗎?請把你搜集的資料介紹給大家。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周恩來小時候的一個故事,大家一起讀:為中華崛起而讀書

二、初讀課文,自主識字

1.這篇課文不長,同學們想聽老師讀一遍,還是自己試着讀?(學生表示自己讀。)請同學們自己讀課文(2-3遍),遇到不認識的字用筆畫出來,用你喜歡的識字方法去解決。

2.師:同學們在認字時肯定遇到了一些困難,現在請同桌同學互相讀一讀,如果他還有不認識的字,請你幫幫他。

(老師瞭解學生字已基本認識。)

3.小組合作學習。

(出示課件:認字表中的字。)

這些字你都認識了嗎?向小組同學介紹你的識字好方法,哪個字難記,也請同學幫幫你。

四人一組交流記字方法,找出那些難記字,重點討論。教師巡視,瞭解各組活動情況。

4.全班交流:同學們學得非常好,你們組還有沒有認為難記的字呢?

指名當小老師教教大家。

按詞語記:崛起 年齡 振興 欽佩

5.指名帶讀難記字,學生自己解決的字,老師抽卡片讓大家讀。

三、鞏固識字

師:現在遊戲時間到了,讓我們一起做遊戲吧。

1.撲克牌。

今天老師教大家玩兒一個新的遊戲:撲克牌(撲克牌是用認字表中的字印成的牌。)

先説遊戲規則:組長負責,大家輪流抓牌,牌抓完後大家輪流出,出的什麼字,就拼讀出來並組個詞,如果哪個同學不會,小組同學幫幫他,抓緊時間,看哪個組玩的次數多。

2.闖關。

小狗先生給我們設了詞語關,誰願意來闖關?

指名闖詞語關,如果他讀對了,請大家跟他讀一遍,如果讀錯了,請你幫幫他。

四、再讀課文

風來了,它吹了一口氣,生字寶寶全回到課文中了。

1.請你自己默讀一遍課文,找出校長問大家“為什麼要來讀書”,三個同學分別是怎樣回答的,你喜歡誰的回答,為什麼?

2.三種回答:

為了家父而讀書。

為了光耀門楣而讀書。

為中華崛起而讀書。

3.“為中華崛起而讀書”這句話你怎樣理解?(知道“中華”即中國。知道“崛起”是強大起來的意思。知道周恩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之一是新中國的第一任總理,為億萬人民深深愛戴。知道周恩來讀書的時候中國還很落後、貧窮。統一起來就是,“為中華崛起而讀書” 這句話是周恩來小時候説的,他認為自己讀書,是為了將來使祖國強大起來。)

你認為這句話應該怎樣讀?(指導朗讀)

4.你為什麼而讀書?

為什麼而燒水(掃地、鍛鍊等)?

用 為 而 。説一句話。

5.自由讀文讀出自己的理解。

6.帶着對周恩來的欽佩之情齊讀課文。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案設計意圖4

一、直接導入: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25課。教師板書課題《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學生齊讀)

周恩來為什麼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呢?(中華不振)

你從哪一段看出了中華不振?

二、讀文理解“中華不振”|

1、出示第三段:

讀這段,這裏是什麼樣子?(燈紅酒綠、熱鬧非凡)

在舊中國還有這麼繁華的地方,這是哪裏呀?出示租借地的圖片和概念:(租借地是由於中國經濟落後,清政府有腐敗無能而無償租借給外國人的地界,那些外國人在這裏可以為所欲為,全然不受中國政府的管制。)

那麼在租借地之外又是怎樣一番景象呢?(出示舊中國人民和警察的圖片)師講述:在舊中國老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正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中國的巡警整日在大街上揮槍弄棒,蠻橫無禮,他們的槍口對準的不是外國人而是中國老百姓,真是軍無法制。

就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12歲的小恩來闖入了外國租借地。

2、出示第四段:

齊讀這段。

這件事裏有哪些人物?(師板書:婦女、洋人、巡警、圍觀人)

這裏發生了一件什麼事?(一個婦女的親人被洋人的汽車軋死了。)

自己再讀這段,從描寫人物的穿着、動作、神態上體會到了什麼?

(婦女:穿着衣衫襤褸看出她特別貧窮可憐;引導:假如壓死的是她的父親,她在向巡警哭訴什麼?假如軋死的是她的兒子,她又在向周圍人哭訴什麼?“哭訴”看出她受欺。)

(洋人:得意洋洋的神態,看出他對自己造成的車禍並沒有自責和慚愧,而是滿不在乎,可見他們洋人在中國可以為非作歹。)

(巡警:這麼大的事故,按照現在的法律,肇事司機應該受到監禁5到10年,而在舊中國,巡警是怎樣解決這件人命關天的案子的?“訓斥婦女”反倒成了受害者家屬的責任。他為什麼不敢追究洋人的責任?洋人勢力大,惹不起。説明他仗勢欺人)

(圍觀人:他們是“緊握拳頭,勸勸婦女”“誰又敢怎麼樣呢?”改成陳述句。他們也不敢管這件事,無能為力)

那個關聯詞説明完全出乎人的意料或違背常理“不但……反而……”用它説一句話。

讀這段,讀出對婦女的同情,對洋人的憎恨

周恩來親眼目睹了這件事,他完全明白了伯父説的“中華不振”的含義,是什麼呢?(中國經濟落後,清政府腐敗無能,百姓貧窮受欺,這就是中華不振啊!)

三、朗讀感悟周恩來的決心:

從租借地回來,小恩來常常獨自在沉思,誰也不知道他在想什麼,你知道嗎?寫下來。指名讀讀

終於一次上修身課,恩來説出了自己的遠大志向。

(師生扮演魏校長和那些學生) 魏校長問同學們:“請問諸生為何而讀書?”指名幾位學生讀那些學生的讀書目的,再指名一學生“恩來,你為何而讀書?”(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願意是周恩來的就可以站起來説,“請你再説一遍,為什麼而讀書?”(全班齊説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周恩來不僅是這樣説的,也是這樣做的。(講述周恩來小時候不顧旅途勞頓,深夜堅持練100個大字的故事。)你聽了這個故事想説些什麼?(周恩來從國小習主動自覺,而且持之以恆,堅持不懈)

正因為周恩來從小就懂國情,立大志,勤奮學習,所以後來才成為令世人景仰,讓中國人尊敬的,為中國乃至世界做出傑出貢獻的偉大總理。

四、拓展延伸,引起學生反思:

那麼,我們生活在幸福美滿的21世紀,我們應該為何而讀書呢?

出示圖片:環境污染,寶島台灣,戰爭硝煙,貧困兒童……你為何而讀書寫到日記本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hk/redian/jiaoshiwenan/ln460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