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教師文案 >

《找朋友》教學反思7篇

《找朋友》教學反思7篇

在教學結束之後,我們一定要養成寫教學反思的習慣,當階段性的教學任務結束之後我們一定要及時寫好教學反思,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找朋友》教學反思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找朋友》教學反思7篇

《找朋友》教學反思篇1

活動設計背景

剛進入幼兒園的小班的同學們,還沒有完全適應離開父母的生活,並不能很快的適應幼兒園這個集體的生活,很多小朋友性格孤僻,不願意和其他小朋友玩耍,交朋友,為了鍛鍊他們的集體性,所以設計了找朋友這個活動。

活動目標

1、訓練幼兒小朋友的集體性。

2、讓他們體會集體活動的快樂,能夠有效的.交朋友,適應集體的生活。

3、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在活動中將幼兒可愛的一面展現出來。

5、喜歡幫助別人,與同伴友好相處。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需要每一位小朋友都參與,訓練他們的集體感。

難點:激發他們找朋友的興趣,個別小朋友的協調性不夠。

活動準備

cd機,cd的準備,讓小朋友們站成4個圓,10個人一組,教會同學們跳舞

活動過程

1、首先給同學們講好遊戲的規則。

2、讓同學們站成4個圓,手拉手

3、音樂想起來,同學們跳着舞,去找朋友,

4、唱道你是我的好朋友的時候,那一位就是你所要找到的朋友。

5、重複的來幾遍,讓小朋友們多找到一些朋友

6、最後問自己找到幾位好朋友了,把他們的名字告訴老師

教學反思

1、《找朋友》這首歌曲大家很熟悉,因此,將《找朋友》這首歌曲的歌詞進行改編。

2、這次活動提高小朋友們的學習興趣!但是,重複唱幾遍後,我發現個別幼兒的注意力開始下降,表現出異常的情緒。

3、孩子們的通過這個活動,小眼睛、小嘴巴、小手都開始動起來,邊説、邊找、邊一起動,學的非常的認真、開心

4、這次的教學活動,讓我明白了在小班的課程時不能完全原搬舊照,需要隨機、靈活掌握教學模式,以符合、吸引幼兒的興趣為前題進行開展!這樣才會使孩子們學的愉快、開心、有所收穫!

《找朋友》教學反思篇2

?找朋友》生動故事引題中幼兒 的“朋友”概念得到初步的認識和形成,如故事中教師提問幼兒:“小公雞不會游泳是誰救它的?”“小鴨子啄不到蟲是誰幫它的?”“它們是一對什麼樣的朋友?”孩子們都爭先恐後的回答,炫宸:“小公雞幫助小鴨子啄到蟲;”張睿:“小公雞和小鴨子是一對好朋友,小朋友也有好朋友;” 玥 琪:“弟弟是我的好朋友;”……通過教師的引導、激發,孩子們在討論、回答中知道了好朋友應該互相幫助、相親相愛的道理。根據幼兒初步形成的“朋友”概念,我組織幼兒進行自我介紹活動:我叫××,今年×歲,我是×孩,我想和小朋友一起……,以及自由交友活動。由於有了之前對“朋友”的粗淺認識,幼兒的自主性、參與性得到了激發,氣氛積極、活躍,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在這裏也得到了鍛鍊和提高。孩子們非常的興奮,沉浸在交友的樂趣中。這些為音樂遊戲活動的開展奠定了基礎,使幼兒對“找朋友、交朋友”產生了願望與樂趣。

由於有了之前活動的情感交流認識,在本活動一開始,我採取了直接導入的談話引題方式,孩子們的興趣馬上被調動了起來,開始悄聲的討論起自己的好朋友,形成了遊戲的氛圍。於是,我邀請了幾位事先排練好的小朋友進行遊戲的示範,孩子們看的津津有味,幼兒示範完後小朋友的遊戲熱情高漲起來了,林彬小朋友説“:老師,讓我玩吧,我要找好朋友,”……在這裏我發現到原來哭鬧的羽晴小朋友、不喜歡參與活動的卓凝、孫毅、藝磊等幾位小朋友在音樂聲、其它小朋友的熱情參與的積極性感染下也都不知不覺的加入到活動中,這是活動收到的一個好效果——“讓幼兒在與環境互動獲得積極的發展、”“活動要以幼兒為主體,促進每一位幼兒在不同程度、不同水平上的不同發展。”但是由於幼兒的遊戲能力和年齡特徵存在着弱強性和差異性,孩子在遊戲的開展中能力強的幼兒能很好的隨音樂大膽、開心的遊戲,而能力弱的幼兒遊戲進行到一半就無法進行,而有一部分幼兒由於興趣、注意的轉移也停止了遊戲,這是本活動存在的一個不同能力、不同水平幼兒發展定位的困惑和難點,以及需要在今後的活動中注意加強幼兒遊戲能力訓練和培養幼兒大膽、活潑個性的重點。

活動結束後,在許多幼兒兩兩結伴的快樂臉上和日常生活中常有的自理能力強的孩子幫助自理能力弱的孩子穿鞋子、襪子以及遊戲中互相合作的現象中(雖然這種現象並不佔幼兒人數的絕大部分,但也説明教育成功的開始)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的活動目的收到了好的效果。可在活動中存在的不足和改進的方向需要教師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引起重視和關注,讓幼兒在交朋友樂趣中、在好朋友的快樂合作、互相幫助、相親相愛中戰勝入園焦慮、體驗交友的樂趣、愛上幼兒園 ,從而促進幼兒更加健康、快樂的成長!

《找朋友》教學反思篇3

綜合性學習:漢字娃娃找朋友

活動目的

1 鞏固所學的漢字和構字規律,能在有趣的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主動學習漢字的興趣,能正確表述 “漢字娃娃是怎樣交朋友的”。

2 能細心觀察,開動腦筋,運用已知知識解決問題,拓寬學生學習語文的渠道,豐富知識來源。

3 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

活動準備

1 複習所學的漢字和構字規律。

2 設計漢字迷宮圖。

3 製作漢字卡片和頭飾。

這節課是西師大版一年級上冊128頁的綜合性學習,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把識字和生活結合起來,讓孩子們通過多種形式來認識漢字,激發學生識字的興趣,同時還能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提高自主識字的能力,從而養成有意識識字的習慣。 通過這次活動,我發現在活動課上,怎樣設計活動方案,讓活動有序的進行。這一點很重要,否則,課堂上將會很亂,很難達到預期的目的。在這次活動課上,我還注意到由於學生的年齡小,活動時學生的熱情很高,有些同學表現得很好,但是還有個別同學參與意識、合作意識不強。活動之後,還應進一步加強活動的歸納總結。這樣效果會更好。

《找朋友》教學反思篇4

?花兒找朋友》是中班的科學領域,科學領域是我之前沒有接觸過的,一想到第一次的獨立寫教案,竟然是我從未上過的科學課,瞬間心就涼了半截,但是我還是抱着試一試的心態,冥思苦想,總算是把這教案給寫出來了。

第一次在寫這個教案的時候,我把活動重點放在了9的形成上,但是後半部分的目標8、9之間的關係在我這個課中根本就沒有體現出來 ,而且內容過於簡單,這節課沒有太過精彩的部分。

1.創設情境過於簡單,緊緊侷限於花兒找朋友這一狹小部分,當時看到花兒找朋友這個題目之後,腦子裏就想的非常簡單,就是花兒和花兒是好朋友,用花來找花,沒有想到那麼多。

2.在完成第二個教學目標的時候,嘗試對物品進行初步的統計,由於我沒有考慮到孩子年齡特點,設計的時候就是讓孩子寫數字來表示,沒有考慮到孩子是否會寫數字,雖然後面的環節我也讓孩子通過畫畫的方式表示,但是還是我想的不周全,如果這一節課真正的上下來了,肯定很糟糕。

3.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我選用的是用數字卡片來進行教學,形式非常單一。

4.在完成目標一的時候,我這節課沒有設計出8、9之間的關係,因為我不知道怎麼設計向孩子來解釋它們之間的關係。

第二次小組討論,我們分別對教案進行修改,討論之後,我知道了8、9之間是相鄰數的關係,也知道了怎向孩子們解釋了。

1.口頭語過多,我知道平時自己上課的時候口頭語有些多,比如説:對吧,是吧。我竟然把這些寫到教案裏了,而自己卻渾然不知。

2.有些話非常囉嗦,完全沒有必要説出來。

3.8、9之間的關係是相鄰數,可以向幼兒解釋連在一起的數字,就是相鄰數,也就是説它們住在一起,也就是鄰居,總而言之,就是把它給變得有童趣一點。

第三次完成教案,總算是可以查閲資料了,我以前怎不就不珍惜看書的機會呢,真是書到用時方恨少啊,平時的教書用書放在那,不是自己教的`領域,絕對不去多看一眼,現在可知道書的作用了,我上網查閲了教育和翻看了教師用書,真的發現自己設計的教案太過於單一了,雖然大體套路都對,但就是感覺少了點什麼。

1.查到了資料之後,我就覺得應該把課件和卡片結合在一起,孩子本身就對動畫感興趣,再加上圖片,更有利於孩子記憶。

2.之前的花兒找朋友的情景過於單一,看完教材之後,才知道花兒找朋友不單單只是侷限於那一種,還可以有多種形式,自己的想法真是太單一了。

3.看了教材才知道8、9之間的關係好像不是我們想的那樣是相鄰數的關係,而是9比8多1,8比9少1的數量關係,而我們之前討論就是相鄰數的關係,沒有想到其他的關係。

通過了這三次教案的對比,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以後一定要多看書,多學習,才能熟記教案,爭取在下次備課時好好發揮。

《找朋友》教學反思篇5

設計意圖

?指南》在科學領域的數學認知目標2“感知和理解數、量及數量關係”中提出,3—4歲幼兒能“感知和區分物體的大小、多少、高矮長短等量方面的特點,並能用相應的詞表示”,“能手口一致地點數5個以內的物體,並能説出總數。能按數取物”,

目標1“初步感知生活中數學的有用和有趣”中提出,“體驗和發現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數”。

小班幼兒以直覺行動思維為主,這個階段的幼兒能掌握日常生活中簡單的數概念,且需要藉助具體的實物和操作來理解數量關係。而對我們的幼兒來説,小魚是他們常見的、熟悉的而又感興趣的小動物。因此,我通過設計小魚在水中的各種狀態等循序漸進環環相扣的系列情境,讓他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知3以內的量,體會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樂趣。

活動目標

1.通過點數小魚、泡泡、小蟲子等數量的過程,感知3以內的量;

2.在參與小魚系列遊戲的過程中,能用3以內的數字與量進行對應;

3.能專注傾聽要求完成遊戲,感受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樂趣,體驗數學活動的有趣。

重點難點

1.活動重點:通過點數小魚、泡泡、小蟲子等數量的過程,感知3以內的量;

2.活動難點:能專注傾聽要求參與遊戲,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活動準備

1.知識經驗:幼兒已能辯認數字1、2、3,且掌握3以內的點數。

2.物質材料:

(1)小魚和魚缸圖片3份

(2)泡泡卡片若干

(3)數字磁鐵

(4)活動音樂《許多小魚游來了》

(5)小蟲子卡片

(6)圈圈3個

活動過程

一.手指遊戲導入,激發興趣:手指遊戲《手指變變變》

1.教師示範做手指遊戲手指變變變:

一根手指頭呀,變變變,變成毛毛蟲呀,爬爬爬。兩根手指頭呀,變變變,變成小白兔呀,跳跳跳。三根手指頭呀,變變變,變成小花貓呀,喵喵喵。

2.幼兒跟着老師一起做手指遊戲,學用手指表示1、2、3。

二.小魚主題遊戲,感知3以內的量:

1.點數魚缸裏的小魚

出示3個魚缸及小魚,引導幼兒觀察每個魚缸各有幾條小魚,並用相應的數字來表示,初步感知3以內的量。

(1)師:這裏有幾個魚缸?第一個魚缸裏有幾條小魚?第二個魚缸裏有幾條小魚?第三個魚缸裏有幾條小魚?請小朋友找出它們的數字好朋友,粘貼在魚缸的下面。

(2)請幼兒操作。

(3)小結:第一個魚缸一共有1條小魚,用數字1表示;第二個魚缸一共有2條小魚,用數字2表示;第三個魚缸一共有3條小魚,用數字3表示。

2.小魚吹泡泡

出示泡泡操作卡片,引導幼兒將相應數量的泡泡卡片粘貼在相應的位置,進一步感知3以內的量。

(1)師:小魚們見到小朋友特別高興,它們要給大家表演吹泡泡的本領。一條小魚吹1個小泡泡,請小朋友看看,第一個魚缸裏的小魚吹幾個泡泡?請你們來幫忙把泡泡粘貼在魚缸的後面。第二個魚缸裏的小魚吹了幾個小泡泡?第三個魚缸裏的小魚吹了幾個小泡泡?

(2)請幼兒操作。

(3)小結:第一個魚缸裏有1條小魚,吹了1個泡泡,用數字1表示;第二個魚缸裏有2條小魚,吹了2個泡泡,用數字2表示;第三個魚缸裏有3條小魚,吹了3個泡泡,用數字3表示。

3.小魚吃蟲子

出示小蟲子操作卡片,引導幼兒將相應數量的小蟲子卡片粘貼在相應的位置,深入感知3以內的量。

(1)師:小魚們吹了那麼多泡泡,它們的肚子有點餓了,要吃東西了。小魚今天想吃小蟲子,請小朋友來喂小魚吃東西吧。每條小魚只吃一條小蟲子,你們看看,第一個魚缸裏的小魚吃幾條蟲子?第二個魚缸裏的小魚吃幾條蟲子?第三個魚缸裏的小魚吃幾條蟲子?請小朋友把小蟲子粘貼在數字的下面。

(2)請幼兒操作。

(3)小結:第一個魚缸裏有1條小魚,吃了1條蟲子,用數字1表示;第二個魚缸裏有2條小魚,吃了2條蟲子,用數字2表示;第三個魚缸裏有3條小魚,吃了3條蟲子,用數字3表示。那麼,數字1可以表示1條小魚,一個泡泡,一條小蟲子;數字2可以表示2條小魚,2個泡泡,2條小蟲子;數字3可以表示3條小魚,3個泡泡,3條小蟲子。

三.趣味遊戲,鞏固新學:小魚找朋友

擺放3個圈圈,分組邀請小朋友參加遊戲,播放音樂時,小朋友扮演小魚在圈圈外面游泳;當音樂停止時,老師發出指令,小朋友聽到捉幾條小魚後要按照數量要求跳進圈圈裏,圈圈裏的小朋友數量與老師指令一致則獲勝。

(1)師:小魚非常感謝小朋友餵它吃小蟲子,現在它們想邀請小朋友們一起來玩捉小魚的遊戲,聽到音樂響的時候,我們就一起游泳,老師説捉2條小魚,當音樂停的時候,2條小魚要跳進圈圈裏;以此類推。

(2)請幼兒參與遊戲,且在遊戲的過程中引導幼兒點數檢驗捉到小魚的數量是否與老師的指令一致。

四.拓展延伸,遷移生活:生活中3以內的量

(1)師:請小朋友從我們的身體上找一找哪些東西有1個、哪些有2個、哪些有3個?我們再從教室裏找一找?

(2)幼兒思考並討論回答。

五.小結回顧:

師:今天,我們認識了3以內的量,數字1表示幾個?數字2表示幾個?數字3表示幾個?請小朋友今晚回家後和爸爸媽媽一起找一找,你的家裏有哪些東西有1個、哪些有2個、哪些有3個?明天和我們分享。現在我們到外面去找一找哪些東西是3個以內的吧!

活動總結

本次活動能圍繞幼兒們需要的、感興趣的、且在生活中隨時都能運用到的內容來有目的地開展活動,使幼兒能充分調動所有的積極性和智慧去探索、去發現,並有效地去建構新的認知結構。活動中,活動材料取材於生活並運用於生活,具有很強的真實性與實用性。整個活動不是停留在簡單的説教上,而是幫助幼兒設計情景,引導幼兒在情景和遊戲中感知和學習,鼓勵幼兒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即授之以漁,使得幼兒能真切地體察真情實境,有效地提高數學認知能力。在活動中,教師能給予幼兒充足的、自由的探索時間和空間,並創設有利於並能推進活動開展的教育氛圍。從活動的效果來看,活動完成了預期的目標,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取得了預期的成效,是一次成功的數學教育活動。

《找朋友》教學反思篇6

音樂遊戲是在音樂的基礎上,通過遊戲的形式讓幼兒學習知識技能的一種課堂組織形式。音樂遊戲《找朋友》以遊戲為整個活動的主線,先通過講解歌詞,讓幼兒對歌詞有大致的瞭解的基礎上,然後在逐一的講解動作,最後融合成完整的動作。

音樂遊戲這種特殊的形式孩子們第一次接觸,由於孩子們羣體的特殊性,所以在開展過程中孩子們還是有些許不適應,他們不知道如何理解句子的意思,如何給每句配上合適的動作,直到我反覆講解之後,孩子們在活動的後半部分才逐漸的融入進來,孩子們的.積極主動性才得以很好的發揮出來。

通過這次的課堂活動,我深刻意識到,遊戲在幼兒活動中所佔的比重,通過遊戲的形式他們可以更好的接觸所學習的東西,雖然孩子們在個別動作的完成上還存在着一定的難差距,但是,通過遊戲的方式孩子們的積極性,主動性一樣能發揮出來,從而使幼兒的潛能得以發揮。

第一次以遊戲的形式來開展課堂教學,還存在許多弊端,譬如,並不是每一個幼兒都能參與到活動中來,我還需要不斷積累經驗,為以後更好地開展教育活動做準備。

《找朋友》教學反思篇7

活動設計背景

因為孩子們年齡還小,每天午睡起牀後總找不到自己的鞋子或者穿錯鞋子,所以我設計了本節活動《給鞋子寶寶找朋友》,其希望通過這節活動讓幼兒更快地提高自理能力。

活動目標

1、學習按物體的特徵進行配對。

2、提高並發展幼兒的觀察力和辨別能力。

3、在遊戲活動中體驗到快樂。

4、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5、培養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幼兒在遊戲中學會按物體特徵配對,其發展幼兒的觀察力。

活動準備

圖片(明明家的鞋櫃和莉莉家的鞋櫃)、在教室一角製作一個鞋櫃、自制鞋子卡片(與班級人數相同)、活動之前讓幼兒認識各種各樣的鞋子。

活動過程

1、創設情境,激發幼兒興趣。

——電話響,老師接電話

“莉莉打電話來,讓小朋友看看他的家。”

2、引導幼兒進一步觀察鞋子特徵。

——出示圖片(莉莉家的鞋櫃),讓幼兒觀察圖片,並説出鞋子的特徵。

3、學習兒歌《鞋寶寶》。

兩隻鞋寶寶,一對好朋友。

穿對了,高興頭碰頭。

穿錯了,生氣背對背。

4、引發幼兒產生去幫助鞋子找朋友的願望。

——出示圖片(明明家的鞋櫃),再次讓幼兒觀察圖片並比較圖片,“明明家的鞋櫃和莉莉家的鞋櫃有什麼不同?”激發幼兒幫助明明家的鞋子找到好朋友(給鞋子配對)。

5、通過做遊戲,反覆操作,幫鞋子找朋友,進行配對。

a、遊戲:找朋友

b、遊戲:糾錯

c、遊戲:送鞋子寶寶回家

6、結束遊戲,找朋友。

教學反思

本活動能緊緊抓住幼兒愛玩的心理,做到了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通過多種遊戲讓幼兒感到學習的樂趣。

本活動最成功的是動用了幼兒的多種感官,各感官間的協調性也增強。活動中幼兒不僅用耳聽、用眼看、用嘴講,還要用手來操作,充分開發了幼兒的智力,調動了幼兒學習的主動性。幼兒始終處於一種輕鬆和諧的氣氛中自覺、自願地學習。

本活動的不足之處:

1、活動之前讓家長教幼兒認識各種各樣的鞋子,但提問時幼兒還是回答不出來。

2、教師在準備圖片時不夠大。

3、幼兒在學習兒歌時興趣不是太高。

4、遊戲有些亂。

雖然本活動有很多不足,但我希望在以後的活動中能改掉這些不足,爭取更大更多的進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hk/redian/jiaoshiwenan/o3d3l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