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其他文案 >

地理教學論文範文7篇 "創新的地理教學範文:突破傳統,拓展學生視野"

地理教學論文範文7篇 "創新的地理教學範文:突破傳統,拓展學生視野"

本文旨在提供一些優秀的地理教學論文範文,供教師和學者參考和借鑑。這些範文涵蓋了地理教學的不同領域,從高中到大學教育。通過閲讀這些範文,讀者可以瞭解到一些優秀的地理教學研究和實踐經驗,從而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

地理教學論文範文7篇

第1篇

摘要:21世紀是知識大爆炸的信息時代,全球人才競爭異常激烈,中國主導的產業體制迫切需要強化轉型,即由消耗自然資源過多、污染較重的資源密集型,及產品附加值較低、科技落後的勞動力密集型,轉型到具有可持續性發展的技術密集型產業。這必須要我們教育工作者加強保護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作為中學地理教師在地理教學中需要通過多種途徑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獨立思考能力。

21世紀已經走過了15年,新世紀全球範圍內科技、經濟、人才競爭日益激烈,教育必須培養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創新型人才,而現行的教育在體制、結構、教學內容以及學生培養模式等方面與現實要求存在很大差距。中學階段是學生思維能力與思維品質形成的關鍵階段,因此中學教學,素質教育中創新意識的建立和創新能力培養顯得尤為重要。下面,筆者擬就本人在教學實踐中的經驗,談談關於創新能力培養的點滴體會。

狹義的創新能力是指對過去積累的知識和經驗實行科學系統的加工與創造,以產生新知識,新思想,新概念,新成果和新產品的能力,它以感知、記憶、思考、想象等能力為基礎,體現了智力品質的綜合性,表現出探索性與求新性。廣義的創新能力包括利用現有知識去重現前人已經探索的發現過程的能力。中學地理教學,是對前人研究發現所積累的基礎地理科學知識成果的傳播再現,不具有首創性,不是去開拓與創新未知的知識與知識體系,而是創設一定條件與氛圍,引導啟發學生去模擬、探索原地理學家的實踐活動過程,發現新現象,通過聯想、判斷、推理及綜合分析,歸納出物事物呈現如此現象的本質與規律,這便是中學地理教學中的創新教育。

創新能力是個人多種能力和心理素質複雜且高水準的結合,不同學科的創新能力的構成各不一樣,中學地理教學需要教師通過創新教育,幫助學生形成一定的知識儲備與基本技能,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的養成,離不開良好的教學氛圍,與寬鬆的育人環境。法國哲人盧梭説過:“只有環境與教育,才能把牛頓變成科學家,把荷馬變成詩人,把拉斐爾變成畫家”。改善師生關係,營造民主、自由、和諧的教學範圍,讓學生獲得創新應具有的自由性。在教學中,要改變單一的師講生聽的單向交流,而是允許並鼓勵學生間,師生間相互討論的多向交流,縮短師生間感情距離。鼓勵學生勇於發現問題,敢於提出問題,樂於解決問題。如,講“天體系統”內容時,講解天體之間相互吸引,相互繞轉及各種天體系統之間層級關係。這時,一生提出:是否所有的天體之間都有引力關係?夜空中的星座是不是也是天體系統?這一問題雖然淡化原來主題,筆者非但沒有制止而是大加讚賞一番,因為筆者覺得,這位學生具有創新精神意識,要及時點燃其創新意識的火花。

2.2重視利用地理史實,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創新思維模式與習慣

一個正確的地理原理或結論的形成往往涉及:發現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收集證據,解釋與結論,反思與評價,表達與交流等要素。而地理課程中科學探究與科學家們的科學探究有諸多相似性。教師要重視利用典型的地理史實,使學生產生思想上的共鳴。如:在講解板塊構造時,可從魏格納的考察推斷進行分析。19世紀以前,世界地理學界還沒有整體全面地開始探究地球的地質構造,對大陸與海洋是否變動,還沒有形成科學的認識。公元1910年德意志的地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魏格納先生生病時在病房偶然看到世界地圖時,觀察出一個有趣現象:大西洋的兩邊———非洲和歐洲的西海岸遙對南北美洲的東海岸,輪廓很是吻合,這邊大陸的海岸線恰好能和另一邊大陸的海岸線拼合起來;假如從地圖上把這兩塊陸地裁下來,再拼接,就可以拼成一個基本上耦合的一塊大陸。把非洲與南美洲的海岸線對比一下,更能夠明確地得出這一結論:伸入大西洋西海岸的南美洲凸出部,恰好能夠嵌入大西洋東海岸非洲的凹進部。魏格納根據他的觀察經歷,認為這肯定不是隨機的巧合,並提出了一個創新的猜想:推論距今3億年前,地球上的大陸是整體一塊的,是一個廣大的原始陸地,並稱為泛大陸。泛大陸的周圍是一個非常廣闊的原始海洋。

之後從約距今兩億年開始,泛大陸前後於一些地方出現裂縫。各個裂縫的兩邊向反方向逐漸漂移。裂縫越來越大,導致海水進入,於是誕生了新的海洋。另一面,原始海洋則漸漸變小。分離開的陸塊逐漸移動到目前的位置,成就了現在大家所熟悉的陸地分佈狀態[2]。在講説上述史實的過程中,筆者不失時機地提出問題:(1)根據大西洋兩岸板塊的構造,你能否發現其他可能的板塊分界位置呢?(2)收集怎樣的證據可以證明你的猜想是否正確?在上述的學習中,學生們感受到了科學家們付出的不懈努力,逐步形成科學探究的創新思維模式和習慣。總之,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中學地理教學中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我們只有更新觀念,深入改革傳統教學模式,以豐富的現代教育手段,教會學生學習,突出思維訓練主線,才能把分散個別的知識變為綜合、系統的知識,才能有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要達到這一點,這有待於我們長期不懈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

地理教學論文範文7篇

第2篇

摘要:藉助網絡優化地理教學,擴大了學生知識面,激發了地理學習興趣;促進了教師備課能力和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利於重難點突破,培養了學生能力;有利於顧及個體差異,真正實現了因材施教。網絡環境下的地理教學要轉變思想觀念,提高教師網絡信息獲取及處理能力,加強地理教師間的資源共享和交流,加強網絡環境下對學生的管理,加強師生交流,網絡教學與傳統教學結合使用,使教學達到最好的效果和效益。

藉助網絡優化地理教學,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協作學習,探究學習,開拓學生的視野,增強了課堂教學的效果。筆者在此就基於網絡環境下的地理教學優勢、網絡環境下的地理教學過程設計模式以及網絡環境下地理教學的實踐思考談幾點體會。

1.1有利於擴大學生知識面,激發地理學習興趣:網絡資源內容豐富,分門別類的圖片、文字資料和視頻信息等使抽象枯燥的地理事物及地理原理變得直觀具體,豐富了教學內容,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也得到有效的鍛鍊。

1.2有利於促進教師備課能力和教學水平的提高:在網絡環境下,不同學校的地理教師可以進行協同備課,便捷地獲得日常教學所需的各種信息資源,實現網絡資源的共享,提高教師備課水平和教學效果。

1.3有利於重難點突破,培養學生能力:在網絡環境下,可充分發揮網絡的優勢,突出、強化教學重點,使教學難點得到突破和解決,教學過程得到優化。

1.4有利於顧及個體差異,落實因材施教:網絡環境的教學可以使學生用多種方式探索問題,給予學生較大的自由空間。基礎不同的學生可以通過不同的網絡方式去獲取更多的知識,真正實現了因材施教。

下面以《酸雨的危害及防護》一節為例,簡要介紹網絡環境下的地理課堂教學設計模式。

(1)教師提出問題。利用前面一節課的時間引導學生對在生活中遇到的酸雨問題進行分析、歸類,佈置任務讓學生思考酸雨問題的成因及對策。

(2)學生課前探究。引導學生結合問題查找相關資料,提出解決酸雨問題的辦法,並製作相關的文檔。

(3)製作推薦網站。教師針對問題及其解決方案收集相關的圖片、影像、文字資料製作並推薦教學網站。

2.2教學流程:本課教學採用以下流程:情景導入→明確目標→自主探究→協作互助→鞏固反饋→思維拓展。基於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學生充分利用網頁及網絡課件,相互協作、尋找答案、提出見解、展開討論,通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共同討論和歸納問題的答案。

(1)網絡導課,創設情境。教師通過網絡技術,收集酸雨問題的漫畫、圖片、文字、動畫及視頻等素材,以此設計學習情境。引導學生打開網絡課件,觀察課件中的漫畫“雨中垂釣”,提出問題:這反映了什麼環境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2)網絡展示,明確目標。在網絡課件中顯示出本課的學習目標,並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重慶酸雨怎樣產生的?容易造成什麼危害?應該怎樣防治?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裏完成指定的學習任務,快速有效地提取信息,然後把本節課的`主要內容製作成文檔。

(3)網絡學習,自主探究。學生在學習目標的指引下,通過訪問瀏覽相關網上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對獲取的資料進行歸納、分析。教師為學生提供適當的幫助和指導,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監控,對學生學習中碰到的問題,作個別輔導,促進學生的學習進程。

(4)網絡交流,協作互助。學生在通過人機協作進行自主探索的同時,也可以通過網絡進行各種形式的協作學習,如學生與學生的協作、學生與教師的協作等;還可以通過對酸雨的危害進行分析,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和想象,總結解決的辦法,然後進入“討論區”進行交流,研究其可行性。

(5)網絡測試,鞏固反饋。課題小結後,教師指導學生進入測試網頁,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與能力水平,選擇不同層次的測試題,獨立在網上完成測試,測試結果由網絡反饋給師生。為了使低分數段的學生也能有成就感,高分數段的學生同樣有激勵感,可將測試題分層設計為達標級、提高級、綜合級。根據計算機反饋的情況,對其中有代表性的問題作適當的講評。

(6)網絡延伸,思維拓展。佈置學生課後根據自己的需要,訪問與酸雨有關的網站,閲讀課外知識,擴大知識面。對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可以通過發送電子郵件、留言等方式進行交流。

3.1轉變思想觀念,做個地理有心人:在網絡環境下,師生關係將發生轉變,學生自己上網搜索知識,是學習的主體。因此教學策略應圍繞如何學而定。教師需要經常關注地理和相關科目的信息變化。在網絡環境下,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找到大量的素材。平時上網時加以注意,下載可能有用的資料並分類保存,把這些資源直接變成自己教學所需的素材。

3.2提高教師網絡信息獲取及處理能力:地理教師要能夠熟練地使用電子郵件等網絡工具與其他教師就作業、任務和信息問題進行交流討論;學會利用FTP進行資源下載、檢索和獲取信息和上傳數據、文檔;能熟練地利用文字處理、圖像處理、電子表格、Web網頁製作工具等來創建文檔、圖像、圖表、Web網頁,以進行信息集成。

3.3加強地理教師間的資源共享和交流:為了避免工作的重複,教師之間需要加強合作,形成互助協作的氛圍,共同促進地理教學工作的提高,實現資源共享,節省時間,形成合力。網絡環境下,地理教師可以建立地理博客,可以通過網絡平台把自己的教學反思、感想和教學材料進行交流和溝通。通過地理羣發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詢問地理問題,尋求網友的回答,甚至可以通過視頻進行交流。

3.4加強網絡環境下對學生的管理:網絡的自主性很大,網絡的內容十分蕪雜,學生在查找資料的過程中容易被精彩紛呈的內容所幹擾而分散學習精力。在網絡環境下學習,對學生自控性的要求更高,否則會出現上網玩遊戲、上網聊天等不良現象。

3.5加強師生交流:網絡地理教學在促進學生情感發展方面尚顯不足。網絡地理教學中師生不能完全進行面對面的直接交流,師生的面部表情及語音、語調所帶來的情感信息在傳輸過程中“丟失”了,所有這些情感信息的缺失都將對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產生一定的影響。教師要在課後的反饋中,加強與學生的面對面的溝通交流,增進師生的情感。

3.6網絡教學與傳統教學結合使用:面對地理學科知識的複雜性,網絡信息技術並不是萬能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該結合使用其他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使教學達到最好的效果和效益。總之,網絡環境下的地理教學,不僅僅是一種教學方法的更新,更重要是把信息資源引入地理教學活動中,將現代信息技術和先進的教學模式有機地整合起來,從而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有效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主動發展的意識和創新能力,從而促進了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

[1]瀋海燕.高中地理科際聯繫中的脱節問題及教學策略[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1,1-2,28-29.

[2]武笑偉.加強高中地理科際聯繫的實踐與探討[J].新課程,2011,2,23.

[3]鄭曉磊.淺談科際聯繫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J].成才之路,2011,4,53.

第3篇

在當前的地理課堂教學中,學校和教師過於注重基礎地理知識的傳授,卻忽視了學生道德品質的提高,沒有真正實現教書育人的職責。主要表現在,一方面,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多是採用傳統的灌輸式教育方式,教學的內容主要是教科書上的知識,忽視了與學生之間就某一問題展開互動交流,提高的只是學生的基礎知識,卻沒有注意到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教學中應就某一問題向同學們提問,聽取學生的看法,並進行講解和點評,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而現在的地理教育卻沒有做到這一點;另一方面,學校的教學計劃中也沒有嚴格要求教師要進行道德素質的教育,沒有貫徹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僅以學生的地理成績的高低作為對教師的考評標準,以致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為了儘快完成學習任務、留足時間複習,而只顧進行地理知識的講解,沒有考慮到提高學生的地理知識素養。

根據新課改的要求,地理學科進行德育教育要注意聯繫教科書中的內容進行,挖掘地理知識中深藏的人文知識。例如,教師在講授“可持續發展”這一理念時,可以通過數據詳述國家的資源總量、人口總量以及經濟發展的形勢要求,突出當前我國資源緊缺的現狀。讓學生們分析開採資源對國家經濟發展的作用以及對環境的影響,引導學生用長遠的眼光看實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重要性。這樣通過真實的數據描述、逼真的環境污染狀況的展示以及教師動情的講述,能夠使學生認識到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重要性,自覺地在日常生活中養成節約的好習慣,提高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在地理教學中,通過地理理論知識與解決現實問題相結合的教學方式,能夠增強學生關注現實問題的意識,提高他們關心祖國未來的情懷。

隨着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多媒體教學器材走進了教學課堂,在地理課的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既能增強學生對學習地理的興趣,也能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首先,教師可以通過投影,將要講授的內容如河流、山脈、大氣等通過圖片的形式展現出來,既直觀又形象,使學生對地貌特徵的掌握一目瞭然。還可以播放一些紀錄影片,展現江河流域、山脈大川的歷史軌跡,使學生對這方面知識的瞭解客觀、全面;另一方面,教師在使用多媒體演示地理知識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居住地區的地貌特徵、外出旅遊地區的風土人情等為大家進行具體的介紹,增強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直觀感受,豐富教學的內容,使學生能夠更真實、有效地接受相對枯燥的地理知識。

德育地理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在掌握基本地理知識的基礎上,提高自身的素養,這需要老師在講課的過程中,注重與學生之間的交流,避免單純灌輸式的知識教育,通過引導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念。通過教師與學生的交流,可以使學生認識到一些問題的嚴重性,促使大家改變以往的錯誤觀念,形成正確的認識。例如,在進行“厄爾尼諾”現象的介紹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兩組,讓他們分別陳述厄爾尼諾所帶的正反兩方面的影響,使學生既看到厄爾尼諾在引發暴雨、洪水災害的同時也能緩解旱情,促進農產品增收;進而從地理專業的角度分析導致這一問題的原因。呼籲大家節約能源,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共同愛護我們的地球。通過這一現象正反兩方面的介紹,能使學生學會從正反兩方面看待某一現象,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既是對我們的.考驗,也是對我們的磨練,努力、細心,終究會衝破困難的阻擋,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

情境教學就是指通過創設一定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儘快進入到課程教學的內容中來。這樣不僅可以實現“觸景生情”“情景交融”的目的,進行德育教育,還能夠激發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習地理的興趣。例如,老師在介紹宇宙星系的內容時,可通過播放太空拍攝的短片、介紹時差計算方法時運用地球儀、介紹外國的地貌位置時通過投影播放這些國家的圖片等方式給學生最直觀的印象,提高他們對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興趣,進而激發他們積極學習地理知識、追求真理的潛力。這樣既實現了傳授知識的目的,又促進了教學中德育教育的滲透,在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的同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總而言之,地理作為一門人文學科,是高中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地理知識可以使學生掌握國家的地貌概況,瞭解不同地區的風土人情,領略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魅力,增強對祖國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在教學的基礎上滲透德育的教導,有助於激發學生刻苦學習、建設祖國的積極性,促進學生自身的健康成長,為自己的和國家的未來奠定堅實的基礎。

第4篇

一、做好備課工作,以教材為依據設計探究性問題引入新課

教師在進行高中地理教學前,首先需要做好課前準備工作,做好新課的備課工作,熟讀教材,瞭解課堂教學的目標,掌握地理教材中的知識點以及教學的重難點,以教材為依據設計相應的探究性問題引入新課。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在進行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時,往往採用直接講述知識的教學方式去引入新課,這種直接灌輸的教學方式不但不利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還不利於學生學習潛力的培養,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學生探究性學習潛力的鍛鍊。以教材為依據設計探究性問題引入新課,不但能夠很好地活躍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氛圍,還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提高學生在新課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例如,教師在進行地球的運動這一節的教學時,能夠結合這一節的教學目標―――使學生理解由於太陽直射點的變化,所帶來的晝夜長短變化的全球分佈規律正午太陽高度變化的全球分佈規律來設計相應的探究性問題,如: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給地球自然環境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呢?從而導入新課。

二、結合生活實際,貼近自然構建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學情境

許多學生在進行高中地理學習時,往往會認為高中地理知識點過多,而且許多知識記憶性較強,離自我的生活實際較遠,導致許多學生對於高中地理知識的學習存在必須的畏懼感,缺乏高中地理學習的興趣。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師在進行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時往往缺乏趣味性,高中地理教學與實際生活較遠,產生了知識與應用的脱節。所以大部分學生在進行高中地理學習時往往採用死記硬背的方式,導致學生對高中地理知識點記憶不強,常常出現記不清、記不全的現象。從而在必須程度上降低了學生對高中地理學習的效率,不利於學生高中地理成績的提高。因此,教師在進行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時,能夠將高中地理知識與實際應用相結合,構建探究式教學情境,從而加強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例如,教師在進行自然災害對人類的危害的教學時,則能夠聯繫生活中的一些熱點問題構建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學情境,如唐山大地震、汶川地震、雅安地震都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經濟損失,給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帶來重大影響。除了地震給人們帶來嚴重影響,還有哪些災害會給我們人類帶來影響呢?帶來哪些影響呢?我們這一節課就來學習自然災害給人類帶來的危害?

三、重視課堂互動,在高中地理課堂上進行合作探究式學習

課堂互動是課堂教學過程中最為關鍵的環節之一。課堂互動水平的高低決定着課堂教學質量的好壞。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中,就務必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活動要以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以及應用潛力為核心。具體而言,教師在進行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時,能夠加強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採取合作探究式學習模式,針對探究性問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學習。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既培養了學生的探究性精神以及獨立分析問題的潛力,又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的潛力,讓學生之間透過小組內的交流討論,取長補短,提升學生學習潛力。以人口合理容量的教學為例,教師能夠設置探究性問題―――人口增長對資源有哪些影響?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從對自然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以及森林資源等資源的影響,讓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式學習。

四、加強教師指導,在探究式教學過程中發揮教師主導作用

探究式教學過程的學習主體是學生,然而學生由於其知識水平有限,受到各方面的制約,在進行探究式學習的`過程中往往會缺乏方向性,缺乏目標性,導致探究式學習過於盲目,效率過低,這一問題也是許多教師在進行探究式教學過程中常常遇到的。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師在進行探究式教學時往往會過於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而忽視了教師的引導作用。因此,教師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運用探究式教學模式時,必須要加強教師對學生探究性學習的指導,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引導作用,對於學生存在的問題及時指出,並引導學生正確地進行探究性學習。以濕地資源的開發保護的教學為例,教師能夠採用梯度設問的方式去逐步引導學生,例如,什麼叫做濕地?根據濕地的構成原因能夠將濕地分為哪幾類?我國濕地在空間分佈上的特點?其分佈與哪個氣候要素密切相關?濕地水分的蒸發,可在附近地區構成降雨,具有調節區域氣候的作用。你贊成這種説法嗎?總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學是一個千變萬化的動態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以學生實際以及實際教學資料為基礎,合理設計教學模式。然而不論採取何種教學方法,都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潛力,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創新精神

第5篇

摘 要:課程目標是課程教學的靈魂,課程目標對課程教學具有導向、調控、激勵和評價功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作為三維課程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中地理教學中往往被忽視。闡述了在國中地理教學中落實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培養途徑,如,創設教學情境、開展辯論活動、運用典型案例、進行課外活動、引入地理歷史資料等。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中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來表述課程目標,課程目標是課程教學的靈魂,課程目標對課程教學具有導向、調控、激勵和評價功能,所有的教學活動必須圍繞課程目標展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作為三維課程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中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目標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那麼在國中地理教學中落實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有哪些途徑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嘗試。

教學情境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營造的情感氛圍。從某種意義上説創設教學情境就是模擬學生的真實生活,使課堂教學內容更接近學生的現實生活,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研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就會發現:"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依然是地理課程教學的基本理念,可見國中地理具有極強的生活性、實踐性。因此,在國中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模擬生活場景、播放音樂、視頻、插入美麗的畫面等手段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隨着學生融入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這不僅有利於學生掌握基礎知識,提高學習能力,最重要的是增強學生對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好奇心,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從而形成一定的價值觀、環境觀。教學情境的創設可以貫穿於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也可以僅僅是課的開始、課的中間或者課的結束。例如,在《巴西》這一節課的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讓學生懂得保護熱帶雨林的重要意義,樹立全球環境保護意識"這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在學生討論完熱帶雨林的開發與保護這一話題後,我用綠色大樹的圖案作為背景,同時寫出"我們只有一個地球!"這幾個字,再插播《地球你好嗎?》這首歌曲,當學生聽到"當童話失去了森林,仙女也丟了魔棒"這一句歌詞時,教師適時講述:"亞馬孫的熱帶雨林被稱為‘地球之肺’,我們要保護熱帶雨林,保護地球環境,因為地球是我們的家園,家園只有一個,地球不可克隆。"在這樣的教學情境中,使學生懂得保護熱帶雨林的重要意義,樹立全球環境保護意識。

辯論是指彼此用一定理由來説明自己對事物或問題的見解,揭露對方的矛盾,以便取得最後的認識或共同的意見。孩子進入國中學習,也就開始了青春期,這個時期的孩子處在身心鉅變時期,他們感覺自己已經長成大人了,總喜歡用批判的眼光來看待周圍的事物,開始對父母、師長以及周圍的事物表現出不馴服,總是認為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甚至不惜花費很多時間、精力來尋找各種證據來證明自己觀點的正確性,因此,大多數學生樂於參與各種辯論活動,積極性很高。國中地理課程內容淺顯、易懂,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很多內容適合組織學生開展辯論活動,例如,在學習世界的人口問題時,可以組織學生就"人多好,還是人少好?"展開辯論,學生通過蒐集資料、整理資料以及在課堂上激烈的辯論會認識到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規模應該和該國或該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和資源條件相適應,逐步形成正確的人口觀。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方法。新課程改革以來,案例教學被廣泛地應用於國中地理課堂教學中,這一方面和地理課程的生活性、實踐性強的特點息息相關,另一方面在課堂中通過對案例的閲讀、思考、分析、討論、總結等環節,有利於鍛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於鍛鍊學生隨機應變的能力,有利於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另外,通過對典型案例的分析,還有助於學生形成一定的世界觀、價值觀,有利於地理課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達到。例如,在《聚落》一節的教學中,為了使學生懂得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筆者將麗江古城的開發與保護作為典型案例引入本課,在學生了解麗江古城的概括,分析麗江古城在開發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的基礎上,教師提出問題:"如果你要去麗江古城去旅遊,作為一名遊客,你能為保護麗江古城做些什麼呢?"在學生回答這個問題之後,教師進一步追問:"如果我們不保護像麗江古城這樣的世界文化遺產,後果將會是怎樣的?"通過學生的討論,學生就會明白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

課外活動是學生的直接體驗,和學生的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密切聯繫,是實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重要途徑。課外活動既來源於課本,又超越了課本知識的侷限,學生通過課外活動可以對自然、社會以及自我認知形成整體的認識。課外活動包含多種形式,如,開展地理課外閲讀、觀看地理音像、組織地理參觀、製作地理專題報告會、進行地理野外考察等。目前在我國大多數省份,地理屬於非會考科目,教學任務相對較輕,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有條件在學校實際情況許可範圍內組織一定的課外活動,從而發展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例如,在學習《黃土高原》一節內容時,可以組織學生在課後蒐集資料、整理資料舉辦"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成就展",這樣不僅有利於鞏固課堂所學基礎知識,同時還實現了本節課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根説過:"讀史可以使人明智。"其實,提起歷史,很多人認為歷史作用不大,無非就是一些死記硬背的東西,但是殊不知歷史距離我們生活並不遙遠,生活處處是歷史,歷史包含着人類社會一代代流傳下來的寶貴知識和經驗,是人類的重要財富,學習歷史能使我們瞭解過去,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俗話説"史地不分家",在國中地理課堂中引入歷史資料,這不但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而且非常有利於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例如,在《美國》一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在美國西部開發和鐵路建設中華人勞工的血淚史、介紹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華裔科學家等資料,來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綜上所述,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是三維課程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以上途徑,可以有效落實國中地理課程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以上是本人拙見,僅供同行參考。

王志洪。"日本"教學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xx(03)。

朱慶鬆。案例教學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的運用分析。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xx(15)。

第6篇

在高中地理活動教學中,教師由於受到傳統地理教學觀念的影響,將傳授地理知識,使學生到達應試考試的要求作為教學目的,從而構成了過多重視教學結果,而忽視高中地理教學過程的現象。因此,教師認為地理教材中章節後面的活動資料並不是很重要,所以將這部分資料簡單地為學生指點一二,並沒有對其給予足夠的重視,而將完成教學目標當作教學的重要資料。教師為了到達教學目標,將超多的地理知識生硬地教授給學生,很少將地理知識產生的具體過程講述給學生,僅要求學生理解、記憶以及運用地理知識。還有的地理老師正好相反,過分強調了高中地理教材中活動資料,在課堂上對這部分資料進行詳細地講解,反而忽略了地理課堂應講述的重點資料,從表面上看有很好的教學效果,事實上卻很難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難以實現最終的教學目的。

1、教師要充分利用地理教材中的活動資料,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地認識到學習是一種主動理解知識的過程,而不是讓學生被動地理解知識。這就需要教師要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而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動資料是一個不錯的選取。如教師在向學生講解地球形狀時,為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能夠讓學生在課前用紙折一個帆船,準備一個球,模擬船在球體上航行,平視球面上遠航歸來去遠航時船的桅杆、船身先後看見的順序,然後再作一個比較,平視放在桌子上平移的紙船,看看二者的區別。教師還要讓學生對觀察到的現象做好認真記錄,根據觀察到的事實狀況得出地球是球體的結論。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不僅僅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潛力、分析潛力、思維潛力以及溝通潛力,還使學生切身地體會到了發現知識的過程。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採用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僅能夠使學生快速地學習地理知識,還能夠加深對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鞏固學生的知識。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教材中活動的資料,將這部分資料作為教學素材,既能夠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識,同時也高效地完成了課後練習任務。利用這樣的教學方式既有助於教授學生基礎的地理知識,同時又能夠提高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於實踐的潛力,從而

在高中地理教材中,幾乎每個章節後都設置了活動資料,這些活動資料具有必須的差異,有的活動資料側重考查學生的探究潛力,有的側重考查學生的實踐潛力,有的側重考查學生的思維潛力。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對這些活動資料有一個明確的認識, 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如有的活動資料能夠應用在課堂教學的導入部分,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的活動資料有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地理教學中的.重難點資料,教師能夠利用這部分資料降低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重點難點,從而實現提高學生解決地理難題及理解地理難點知識的潛力;有的地理活動資料有助於為學生蒐集相關的地理資料帶給必須的指導作用,教師能夠利用這部分的資料使學生在課堂上展開激烈的討論交流,從而實現提高學生思維潛力、分析潛力以及溝通潛力的目的;有的地理活動資料能夠幫忙學生對所學資料進行鞏固,加深學生對所學資料的印象,教師能夠將這部分資料安排在課堂的最後,以便為學生帶給充足的練習資料,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潛力;有的地理活動資料,教師能夠將其與所教的資料結合,為學生布置一篇小論文,提高學生將理論應用於實踐的潛力。教師還能夠將這些活動資料適時地穿插在地理教學活動中的各個環節中,有效提高自我的教學

效率教學水平。總之,教師要善於挖掘地理活動的資料, 精心安排教學活動,從而實現提高學生地理學習水平的目的。

第7篇

從歷年大學聯考的命題來看,能夠説是無圖不成題,對考生的讀圖潛力要求比較高,要求學生判讀、填繪各種比例尺的地圖地形剖面圖,熟練使用各種示意圖、景觀圖、統計資料圖表等,要求學生靈活地進行圖圖轉換圖文轉換。能夠説學生讀圖潛力的高低,在必須程度上決定了地理考試的成敗。為了適應考試命題的需要,提高地理教學的效率,教師務必有的放矢地培養學生的讀圖潛力。

2、高中地理教學中地圖的主要類型

高中地理的學習是對國中地理課程的繼續深入,學習資料上由感性認識逐漸進入到理性認識,偏重於研究地理學中的本質資料,高中地理中的地圖在資料形式上更加複雜多樣化,除了國中地理常見的區域地圖之外,還有一些等值線圖、剖面圖、數據分析統計圖表等資料,在學習的方法上除了識記之外,還需要進行理解分析。

3、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讀圖潛力的教學策略

讀圖潛力建立在對地圖的基本知識融會貫通的基礎之上,教師應首先讓學生了解地圖的基礎知識,掌握基本的讀圖技能。首先,教師要讓學生了解方向、比例尺、圖例標註三大要素在地圖中的應用,其次要根據地圖上的圖名及主要因素把握住地圖的`主要資料,引導學生利用地圖來形象記憶、歸納分析、直觀表述地理知識,逐步培養學生的讀圖潛力。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利用地圖進行地理知識的遷移,將多付地圖進行綜合處理分析嘗試進行圖圖轉換、圖文轉換、文圖轉換、圖表轉換,進而推導出地理規律與原理。例如在必修1中講解亞洲的季風構成原因中,能夠將亞洲1月海平面等壓線分佈圖與亞洲1月季風圖結合起來,理解季風與氣壓之間的關係,從根本上把握住亞洲冬季風的構成原因。此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利用圖中的顯性信息去分析挖掘隱性的信息, 總結提煉對解答問題的有利信息,提高學生的讀圖潛力。

透過對已有地圖的觀察、理解分析,能夠提高學生識圖、析圖潛力,而填圖繪圖的練習則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眼、手、腦的通力合作,把握住地圖的更多信息並進行表現,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讀圖潛力。例如,在蘇教版必修3第三單元《區域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中第三節資源的跨區域調配中關於我國水資源的區域分佈教學中,教師能夠引導學生進行水資源區域分佈的地圖,從而加深對水資源南北差異的理解,為水資源的跨區域調配學習打下基礎。因此,在地理教學對學生進行填圖、繪圖的訓練, 透過學生對地理事物的勾畫描繪,能夠加深認識,同時能夠鍛鍊學生的動手潛力,有利於教學目標的達成。

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讀圖潛力至關重要,教師要在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的用圖習慣, 透過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教授合理的讀圖、繪圖訓練,全面提高學生的讀圖潛力地理學習潛力,從而提高高中地理教學質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hk/redian/qitawenan/0qyod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