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其他文案 >

蔡元培教育思想啟示學習心得體會5篇 “砥礪前行,蔡元培教育思想昭示我道”

蔡元培教育思想啟示學習心得體會5篇 “砥礪前行,蔡元培教育思想昭示我道”

蔡元培是中國近代教育改革的重要先驅者之一,他提出的教育思想深刻影響了中國的教育理念與實踐。通過學習蔡元培教育思想,我們可以從中汲取啟示,並加以運用在當代教育中。本文將介紹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並結合個人的學習心得和體會,探討其現實意義與應用價值。

蔡元培教育思想啟示學習心得體會5篇 “砥礪前行,蔡元培教育思想昭示我道”

第1篇

早在夏朝,我國便有了學校教育的形態,從古至今,教育的形式和內容都在不斷變化,然,“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教育對於社會、國家的重要性從未變過,是謂“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很大程度上,教育影響着社會意識形態,也關係到國家未來的發展。根據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現代教育又分為幼兒園、國小、中學、職高、大學等,而其中,大學,即高等教育是學生從學校過渡到社會、欲將知識和技能轉變為社會生產力的關鍵環節,承擔着為社會和國家輸送人才的重要使命。陳寶生部長在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講話提到:高教大計,本科為本;本科不牢,山動地搖。由此可見,本科教育又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環節。

我認為本科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於讓學生學會做人、找到興趣和特長所在或是掌握一項或多項生存技能。因此,位於其首的便是“德育”,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其次則可用三個短語概括:因材施教、理論聯繫實際、啟發創新。

先來談談何為“德育”。所謂“德育”就是德行的教育,德行,內外之稱,在心為德。德者,心、行之所值也,心性善良、仁義道德,行為亦合乎此,則為有德之人。那麼,如何“育德”呢?以我之見,師者,以身作則,潤物無聲,或無一句德教之言,卻可達“育德”之目的。此外,思政課之類亦可教之。學生會、團委等,作為學生組織,也承擔着思想引領、服務學生的責任。組織所組織的各類活動,皆可讓學生身心參與與互動,更加貼近學生,那麼活動的策劃目的和初心就顯得尤為重要。每一次活動,若能啟發一部分學生、讓學生受益,那麼活動就是成功的。而在此中,學生的思想品德往往也會受一些影響,帶給學生一些正能量。

“因材施教”是大教育學家孔子提出的,到如今依然適用,且十分重要。人生而不同,在性格、愛好、能力等方面各異,教育,在公平公正方面自然要一視同仁,但是在學生的培養方面必須區別對待。本科教育階段,其教育面比中學更加廣闊,不能偏向於學習,而是綜合性的教育,為的就是發現各個學生的特點、發掘學生的潛力,有的學生是學霸,有的學生熱衷科研,有的體育方面突出,有的則在藝術文化方面很出彩,有的展現出非凡的經濟頭腦、有的則能説會道是優秀的外交能手......總而言之,學生都各有特點,不能要求每個學生都學習好或者都去搞科研等,大學本科學習的,不僅僅是專業知識,更是各種能力,而每個人在能力方面都有所好惡、有所長短,實不可強求,引導其發現、肯定其優勢、鼓勵其發展,這便有利於每個學生的成長,進而有利於向社會輸送高質量人才,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機器化生產。

本科教育,所教的知識比中學更廣、更專業,也比中學更接近社會的入口,而知識若禁錮於書本,則無異於紙花徒有其表,翻來覆去,紙上談兵,不能轉化為社會生產力。大部分學生本科畢業就直接進入社會,他們需要立身之術,本科,除了一些人際交往等技能外,最重要的就是專業知識了,只有把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才能發揮作用,而之所以上大學,其主要目的也是為了學知識、長本領,能發揮大學幾年所學知識的作用,那麼學生就有能力立足於社會。因此理論聯繫實際就顯得尤為重要。知識的運用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而是一點一滴的積累和習慣的養成。在學校,教學中多設計一些實踐教學、合理安排在理論課之間,讓學生慢慢養成學以致用的習慣,那麼學生走入社會便能更快地適應。“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説的便是課內學習和課外活動相結合。我認為學校在這一方面做得還不錯,很多課程,我們的實驗課幾乎佔了一半,上完理論課就會有相應的實踐課,每個學都有動手操作的機會;學院或學校也開展了一些藥植辨認大賽、藥膳大賽、中藥飲片鑑別大賽等,很好地將學生帶入實踐學習中去。但我認為不足之處是關於實驗操作的比賽學院或學校開展得比較少,或者説不能讓大多數學生參與進去。

大學,不再有大學聯考的束縛,課程設置上也有比較大的自由度,而大學生正值年輕活力,記憶力、想象力、創造力都是高峯,不能以考試、正確答案等封固學生的思想,應當更多地去啟發學生、鼓勵學生,有的學生會產生一些看似奇怪的想法或者很多人認為不可能的想法,但這些都不要去刻意扼殺,而是保留意見、提供建議。學習中,很多問題可以去引導學生思考,很多答案可以是多元化的。《學記》中有言:“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説的便是要啟發學生,而不是把死板的東西灌輸給學生。孔子亦有言:“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啟發誘導是因材施教的方法之一,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途徑之一。生活處處可創新,青蒿素藥物的發現是創新,帶橡皮的鉛筆也是創新,關鍵在於有沒有創新的意識和思維。因此,本科教育應該注重學生創新意識和思維的培養,而這些止於説教則無異於走馬觀花,幾乎無用。我認為最有效的莫過於製造出一個良好的創新環境,讓學生被氣氛所感染,自然會刺激學生的思考、提高創新意識,從而產生更多的想法和實踐的衝動,如此一來,可進一步活躍創新氣氛、活躍學生的思想,形成良性循環。

那麼如何去製造一個創新環境呢?我認為創新創業活動或比賽是途徑之一。有獎勵便有動力,從而激發學生們的熱情。學校開展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學術論文大賽等都很好地實現了這一目的。其次,以班級為單位,班上的學習不能止於成績,而是需要引導各個學生去思考,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因為其實創新的產生都是基於某個問題,所以如果班上學生能多思考、多提問,那麼學習和創新氛圍就上去了。再者便是實驗室,實驗室的導師不僅要關注自己所帶的研究生,也要關注一下實驗室的本科生,有時候一兩句的指導或者點播可能就會讓本科生受益無窮,實驗室的師兄師姐也不能只是要本科生做實驗,而是要多和本科生交流探討,説不定本科生的某個想法就能解決一個大問題呢。作為一個本科生,首先是要積極、虛心地向師兄師姐學習,不懂就問,把實驗原理、目的等搞清楚,學會自己思考,為什麼失敗、哪些地方沒注意.....不能説只要跟着做實驗就好了,那樣無異於一個打工者,沒有建築藍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是勞動者,獨立出來便建不了一棟房子。實驗室的氣氛也關係着整個實驗室學生的學習和研究狀態,一個好的實驗室,總是能將氣氛帶動起來,連本科生也積極主動地去思考和研究。

教育是民生、是國計,關係到國家的未來和前途,本科之教育更是重中之重,作為學生,我們要做的便是積極去發現自己、發掘自己,學知識、長本領,去實現自己的價值,努力成為一個優秀的大學生,將來成為一個能立足於社會、獻身於國家建設的有用之人。

蔡元培教育思想啟示學習心得體會5篇 “砥礪前行,蔡元培教育思想昭示我道” 第2張

第2篇

一名教師是否愛崗敬業,團結協作,決定他是否能盡職盡責地教書育人,是否能腳踏實地,不斷進取,是否能勤奮好學,刻苦鑽研,科學施教,這些都影響着教師的教育能力和水平的發展與提高。為此,教師要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質和高尚的職業道德,對祖國的命運和前途有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對教師工作的本質。責任和特點有深刻的理解,有“事業心”“責任心”“進取心”和“愛事業”“愛學生”的無私奉獻精神,具有為教育事業的發展而艱苦奮鬥的獻身精神。

教師應樹立符合時代發展的正確的教育教學觀。在教育教學中,以學生髮展為本,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重視學生基本觀念,思維技巧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學會應用知識技能來解決實際問題,提高他們的科技素養,有效地促進學生學習和人格的全面發展。

人總是具有反思自己及自身實踐的可能性。我們與自身實踐保持一段距離就是為了更好地認識和熟知它。我認為,教師為實現教學實踐的合理性,要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活動。教師在思考自身的具體教學活動時,努力尋求科學的教育教學方法,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的教育教學風格

儘管教師在上大學的時候獲得了一些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但是大量必需的知識仍然是來自自身的教學實踐和自我反思。為了保證擁有知識的合理性和實踐的有效性,教師必須通過不斷地反思自己的知識系統,清除自己知識上的誤解和偏見,增進對教育實踐及其複雜情境的洞察和見識。

教師要具有突出的教改實驗能力,結合自己工作的實際,敢於對新的教育現象和問題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並勇於通過不斷的實踐,完善自己的教育思想。因此,教師要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與科研方面的能力狀況,努力做專家型教師。

每位教師對自己的教學習慣,有必要經常進行深入反思,以克服教學中的盲目性,促進自身教學技能的不斷提高和完善。因此,在教學常規中反思,擇取精華而創新,是教師進行教育改革的一種穩妥而有效的方法。

教材是教育專家,學者編寫的,是教學的基本依據。但是,教材也會存在不足。因此,教師要把教材當成扔需加工的重新改造的對象,根據本地的社會生活實際和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及認知水平,科學地調整教材的內容和數據,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並及時作好記錄,為改進教學提供依據。

就思想教育學學科的特殊性而言,德育功能不能缺失。思想政治課不僅要傳授知識,而且要針對學生的不良情緒,內心的矛盾以及思想上的模糊認識進行疏導和教育。教師要適時抓住教育事件對學生進行教育,落實思想政治課的德育功能,而不能錯失良機。

身心健康是教師發展的物質基礎。沒有健康的身體,難以保證完成教育教學,教育科研任務。健康的人格更是一種強有力的教育手段,它對學生的理想、信念、價值觀、興趣、愛好、性格等產生直接的影響。所以,教師要經常反思自己的身心健康狀況。

綜上所述,教學反思是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藉助行動研究,批判的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為及其所依據的經驗、理念、背景,總結成敗得失,不斷優化教學問題解決,努力提高教學實踐的合理性的自覺活動和過程,對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會起到良好的指導和推動作用。

第3篇

參加工作以來,我一直擔任思想品德課的教育教學工作。回顧幾年來的教育教學工作,在我校許多老教師尤其是我們組教師的指導幫助下,在不斷探索教育教學規律的過程中,積累了一些粗淺的認識和看法,感受最深的是以下幾點:

一、把握時代脈搏,使思想品德課永遠充滿濃郁的時代氣息

思想品德課是一門時代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學科。脱離時代的思品課除了一味的説教之外就是缺乏生氣的一潭死水。多年的嘗試,我認為時事政治教育可以水乳交融地"化"時政知識於政治課的基本觀點和原理之中,把兩者有機地統一起來。如我在講述"中國的聲音"時,聯繫決定國際關係的主要因素是國家利益和國家力量;在講述"朝鮮半島的和平曙光和印巴之間的核衝突"時,聯繫當今世界的主題之一和平問題。與此同時,還要有目的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觀察、聯繫、分析、説明實際問題的能力,輕鬆愉快地形成對書本知識的綜合、遷移、拓寬和加深,從而達到我們預期的教學目的和要求。使"理論聯繫實際"的樸素真理不只是漂亮的裝飾,而真正成為我們行動的指南。

傳統的"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因其呆板、僵滯而早已是明日黃花。必須不斷地探索並採用符合中學生實際的教學方式,強調師生共同活動,克服教師為中心的傾向,激發學生的情感和興致,變封閉型教學為開放型教學,從而使雙方真正領略愉快教學的美學價值。在教學方法的改革探索中,我積極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組織學生開展了一系列活動並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1、辯論賽。活動的目的是:培養學生運用所學原理分析實際的能力;辯證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團隊合作精神;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讓學生在辯論中明辨是非,樹立正確的觀點。步驟:首先選定論題,供全班學生討論正確與否,並闡述理由,認為正確的一方為正方,認為錯誤的一方為反方,要求雙方學生各推四名代表就各自的觀點加以論證,並對對方可能提出的觀點加以反駁。其次正反雙方代表分列在講台兩側,正式展開辯論。第一步,先由正反雙方各推一名代表分別在五分鐘內,表明自己的觀點;第二步,雙方自由辯論十分鐘,在第一步基礎上進一步論證自己的觀點並對對方觀點提出質疑;第三步,由其他學生補充正反雙方的觀點,時間為十分鐘;第四步,由教師根據雙方觀點提出的理由充足與否,論證是否嚴密來裁定哪方獲勝,在總結雙方優缺點的同時,闡明自己的觀點,並回答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

2、專題討論。活動的目的是: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引導學生運用所學基本原理分析實踐中的重大問題或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觀察和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表達能力;激發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結合現實社會生活中的熱點或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讓學生共同探討,發表自己的看法,師生雙方通過平等探討,暢所欲言,溝通思想,從而就某一問題達成正確認識,澄清模糊認識,糾正錯誤認識。

3、社會調查。理論只有和實際相結合才能永葆青春期的魅力,只有讓學生走出書齋、走向社會,才能讓學生體會到理論不只是虛無縹渺的空中樓閣,而是來源於沸騰的社會生活。調查的第一步是幫助學生設計恰當的調查課題,尋求符合實際的調查對象和調查步驟,明確社會調查的方式和方法。第二步:正式開展調查,掌握大量的和課題有關的數據和材料,並對之進行必要的分析和思考。經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的加工改造,然後再一次走向社會,加以進一步的充實和提高。第三步:撰寫社會調查報告,一方面使書本知識得到檢驗和完善;另一方面也為改造社會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

4、開闢"時事論壇"。通過引導學生運用所學基本原理分析實踐中的重大問題或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觀察和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表達能力;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由學生自己準備和主持,要求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同學們關注的社會熱點現象。

思想品德課教材中有許多看似淺顯明白的道理,學生未真正領會。教師可以用恰當的"問題"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使他們於"無疑"處生"疑難",產生新奇感和探索感,使思維向新的廣度和深度發展。當然,教師的"問題"要提得準確,有一定的難度,又能使學生感興趣。例如當講到"我國經濟建設遇到資金困難的問題"時,引出"能否靠多發行人民幣來解決"的疑問,學生在分析中有分歧,但教師進行引導,便可以得出正確的結論。

四、運用現代化教學技術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教學質量

多媒體能把文字、圖像、聲音、動畫和視頻信息等眾多信息集於一體,能在視覺、聽覺上產生一定的刺激,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慾望,從而形成學習動機。能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靜態的知識形象化,無序的內容系統化,使枯燥的哲學理論不再枯燥,也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獲取、記憶。

作為21世紀的新型教師,要不斷加強自身的素質。我深信,只有在自身不斷地求索和創新中,才能真正找到工作的樂趣與價值,才能在教育這片沃土上繼續奮戰,才能更加勝任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我要腳踏實地地學習、工作,把身心繫在教育事業上,不斷開拓、進取,為教書育人做出更大的貢獻!

第4篇

人們常説:學高為師,身正為範。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從,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只有具備了良好的道德品質,才能有資格為人師表,才能更好地教育和影響學生。在家裏,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者;在學校,教師是孩子的表率,其言行舉止,甚至興趣愛好、衣着打扮等,都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像那些打罵、侮辱學生的老師,自己為師不尊,又怎能教育好學生呢?

面對今天對老師有那麼重怨恨的學生,老師的教育就顯得多麼瘡白無力。人人都知道,只有喜歡,才會主動去追求。學生只有喜歡老師,老師的教育才會發揮應有的作用。作為教師的我們只有具備像陶先生那樣的胸襟和氣魄,學習他給我們留下的博大精深的教育理念和高尚人格,才能經得起學生和家長的考驗,成為一個受社會歡迎的好教師。教育與師德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有什麼樣的師德,就有什麼樣的教育。什麼樣的老師才會教出什麼樣的學生。

想想我們的學生,聽聽他們的心聲,不僅自問,學生現在生活在怎樣的環境中呢?這是我們教師要努力觀察、用心思考、永久探索的問題……

讓我們用語言來播種、用粉筆來耕耘、用汗水來澆灌、用心血來滋潤,努力做一個受學生喜愛、家長歡迎、社會尊重的好教師吧,讓我們的學生生活在鼓勵、表揚聲中,在真誠、友愛的環境中不斷被老師、家長、同學認可;讓學生在充滿愛的課堂中,看到一個個色彩斑斕的新世界,感受教師的博大胸懷和崇高精神境界吧。

三尺講台,日復一日,似乎平淡,又很平凡,然而崇高的師德風範正是在這平凡的`崗位中體現出來。讓我們每個教師站穩這三尺講壇,用今後自己的實際行動來踐行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一句話:“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生命雖短促,但只有美德能將它傳承到遙遠的後世。

第5篇

在開學初,在園教科室帶領下,全體我們全體教師共同學習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使我感觸頗深: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生活即教育”,他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就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麼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麼生活便是受什麼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處處要做好孩子的榜樣,以身作則,身教勝於言教。

特別是我們這些幼兒園的教師,那就要給孩子更多的愛,師愛是一種含有友情、滲透母愛而又高於母愛的情感,只有把孩子當作朋友、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去關心愛護他們、尊重信任他們、理解寬容他們,才能贏得學生的心、家長的心。現實中我們需要警惕許多教育失敗之例也正是在愛的名義下產生的。有許多教師與家長可以説是全心全意地在“愛”着孩子,但孩子卻要努力拒絕或擺脱這種“愛”,原因就在於教師與家長是將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或者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的關懷。這種“關懷強迫症”讓愛成了負擔。而真愛,對孩子來説,是尊重其人格,滿足其需要,引導其發展,而不求私慾之利的理智的愛。

愛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這樣才會覺得生活和工作的美好,才能更好地做好我們的教學工作。我相信每一位老師都會愛自己的學生,每一位老師都希望自己的學生有出息,那就讓我們的愛化作一份動力,好好工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hk/redian/qitawenan/3yo86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