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其他文案 >

90後00後疫情觀後感優秀7篇

90後00後疫情觀後感優秀7篇

觀後感是我們對電影中情感表達和情節發展的感悟和領悟,一篇觀後感可以為觀眾提供作品的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讓他們對作品的藝術性有更全面的認識,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90後00後疫情觀後感優秀7篇,供大家參考。

90後00後疫情觀後感優秀7篇

90後00後疫情觀後感篇1

今天,是您 100 週歲的日子,從建黨到 2024 年,100 年的歲月浮沉,都為您化成生日的燭光獻禮。

點燃蠟燭的火焰,是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堅定信仰。

燃了黑暗中的第一支蠟燭,詮釋了什麼是信仰的力量,什麼是共產黨人的英雄本色。也正是這些火焰帶領我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讓我們能夠看到今天這無數愛國烈士期許的盛世中國。歲月流逝,英雄遲暮,而這不破樓蘭終不還的信仰之光,反而愈發明亮,您看到了嗎?

甘於獻身的蠟燭,是化作春泥更護花的無私奉獻。

您從那段烽火歲月中走來,歷經坎坷,可每一次的磨難,都有人在默默奉獻、始終堅守,黨徽也因打磨而更加熠熠生輝。深藏功與名的老英雄張富清,堅持守島衞國32年的王繼才,把青春之花綻放在扶貧一線的黃文秀??他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為您奉獻着所有的光和熱。從百廢待興到成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這其中,藴含了多少人日日夜夜的堅守和奉獻。治大國如烹小鮮,他們在大民生裏的各個小切口中默默奉獻,他們寧願燃燒自己,也要照亮您的前進征程,他們從未想過被銘記,但卻永遠不應該被遺忘,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就是對他們無私奉獻的最好贈禮,您看到了嗎?

萬千燭光的凝聚,是上下同欲者勝的守望相助。

一支蠟燭的光芒很微弱,可一旦凝聚起來,卻能匯聚成刺破陰霾的明炬。新年伊始,新冠肺炎來勢洶洶,疫情面前,第一個帶頭捐款的93歲老黨員韓玉卿老人,拄起雙枴便回到崗位的沙龍王村黨支部書記樑新建,無數醫護人員白衣執甲逆行而上的義無反顧,當我問到為什麼要義無反顧衝上去時,我聽到的只是一個又一個我是共產黨員這樣毅然堅決的回答。您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__年底,共產黨員總數已經達到 9191.4 萬名。一支蠟燭的燭光確實很微弱,可億萬只蠟燭共同吐焰,那便是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光芒。疫情面前,誰不怕呢?抗擊疫情,誰又不累呢?但上下同欲者勝,風雨同舟者興,共產黨員們的守望相助,您看到了嗎?

100 年來路,久久初心。燭光裏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萬語千言匯成一句話:

100 風華正茂,祝您,生日快樂!

90後00後疫情觀後感篇2

2024年新的學期已經到來,期待已久開學第一課如期而來,同時也是我們開學前必看的一期節目,而開學第一課創辦的初衷在於指導教育全國中國小生,隨着每年的播出以及節目主題帶來的影響,開學第一課的意義更加深遠,讓人感觸頗深。

今年的開學第一課主題是:奮鬥成就夢想,我們作為新世紀的青少年代,是祖國的希望,祖國的未來必將屬於我們。同時作為中國小生的我們是每年開學前必定學習的一門課程之一,也可以説是我們為今後早點進入學習狀態而做好準備。所以每年的這期《開學第一課》讓觀看過的我們,內心甚是感慨萬千。

作為新時代的少年,祖國未來的接班人,同時也是國家精心培養的花朵,為此每一年的開學第一課節目都會給我們帶來不一樣的感受,這一門課程裏藴含了許許多多關於祖國上一些輝煌的英雄事蹟,對於這種愛國的精神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的。新學期的到來,意味着大家站在了個新的起點,也意味着將面臨更大的挑戰,大家要克服困難,堅持到底,不輕易説放棄,勇敢地朝着自己的目標前進吧!

所以,觀看這期主題的《開學第一課》能讓我們內心更加深刻地感悟到,當下我們主要的任務便是不斷學習和努力的成長,讓自己的人生活得更加有意義,或許只有這樣才能為祖國未來的發展做出一份微薄的之力。我們能夠擁有如今這個美好的生活,正是因為有這些《開學第一課》展示的先輩們,用無私奉獻的精神,不求回報的思想境界,才能創造出這個人人讚頌的新中國,成為如今世界上誰都不容小覷的強大新中國。

90後00後疫情觀後感篇3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晚上好!

我是繼續教育學院機電一班的桑超。

首先,我要宣佈一件事,我的夢想成真了。去年的我坐在台下,聽着學哥、學姐在台上做報告。聽的我的小心臟是砰砰的亂跳啊。心想,我也要登上這個舞台。

當我得知,我得到此次機會的時候,還是有點受寵若驚,因為所有人當中只有我一個人是中專生,無論在外貌、心智、思想上都不如大專的哥哥姐姐成熟。但我想,自己最大的亮點就在於平凡普通,或許因為我的參與,使得“十佳學生幹部”變的不再那麼遙不可及、高不可攀。或許因為我的參與,可以讓更多人知道,只要你願意,你也可以成為“十佳學生幹部”。

跟大多數人一樣,懷着對大學生活的無限憧憬與激情,我擔任班長,加入學生會,參加各種活動。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在學習方面,我每學期都獲得獎學金,綜合測評成績在班裏也是第一名,並且獲得“優秀團員”稱號。

然而,大學對一個人的意義遠不止這些。

高爾基在《我的大學》中寫到,16歲的他來到碦山,那裏的貧民窟和碼頭成了他的社會大學,使得他在思想、學識和社會經驗上得到了長足的進步,因此,一個優秀的大學生更該在思想、學識和社會經驗上有所收穫。

就在前幾天,我負責帶隊我們系11級新生的體檢,去年的我是大部隊中的一份子,不耐煩的聽着09級的學哥、學姐對我們説這説那,讓我們做這做那的,心裏在那裏嘀咕,不就是體個檢嘛,用得着這麼麻煩嘛!今年的我算是個小頭頭了,但是當我帶隊過去的時候才知道,不是每件事做起來都像想象中那麼簡單的。結果,早晨的體檢被我搞的一片混亂,因為我的關係,讓11級的同學耽誤了1個小時的上課時間。回去之後我很懊惱,仔細回想當時的情形,思考問題到底出在哪。我是不是該更合理的安排呢?於是,我給他們安排好流程,並對各班班長説明白。到了中午,秩序要比早晨好的多,但是,我還發現一些問題,流程之間有些衝突,每一項之間連接不起來。下午繼續改進,到了晚上,比預計所有的時間整整提前2個多小時完成。不同的身份給我不同的體會,不同的經歷給我不同的啟示,成功的喜悦和失敗的淚水使我學會獨立思考、寬容忍讓,這都是濱職帶給我的人生財富。

回首一年多的大學時光,寥寥數百字便可概括。自己不算出眾,但能登上金字塔的除了鷹還有蝸牛,自己或許不能像鷹一般一飛沖天,但我願像蝸牛一樣憑着自己的踏實、勤奮和不懈努力而默默前行。

唱: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在最高點乘着葉片往前飛,任風吹乾流過的淚和汗,總有一天,我有屬於我的天。

同學們,我的夢想已經實現,但這還沒有結束,在我的人生字典,沒有終點。只有繼續繼續再繼續,堅持堅持在堅持,奮鬥奮鬥再奮鬥。我期待着,讓我們共同努力,一步步的去完成自己的夢想。

90後00後疫情觀後感篇4

他們是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中湧現出的先進個人和先進集體,他們的名字永遠銘記在人民心中!又是一年清明季,請記住這些不畏危險的抗疫先進個人,記住他們為國為民作出的貢獻。在這個時候,讓我們緬懷他們,向那些犧牲在抗疫一線的戰士致敬!

2020年春天,當新年鐘聲敲響的時候,一場突如其來的病毒侵襲中國武漢,病毒無情人有情,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湧現出這麼一羣特殊的抗疫先進個人,雖然他們不是戰鬥在戰場上一線的戰士,但在疫情爆發初期,他們不畏艱險,主動請纓,義無反顧地奮戰在抗疫的最前線,全力以赴地救治病人,他們為了搶救病患,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們是武昌醫院院長劉智明,武漢協和醫院的醫生夏思思,江夏區第一醫院醫生彭銀華……

希望今後的日子裏努力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不人云亦云,迷失在人潮之中,要不斷的思考,學習和進步,不斷的反思自己的行為,讓自己的腦袋變的豐盈。降低自己的物質慾望,讓自己的內心精神世界變的更加強大,接受愛並尊重愛。讀更多的書,走更多的路,經歷更多的人間冷暖,讓自己變成一個獨立,堅強,寬容,睿智的少年,哦不對,是青年亦或是中年。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縱有千萬險,誓把天地翻。伏望新的一年千難萬難,不敵春風拂面,暖陽灑柳梢,我命由我不由天!

90後00後疫情觀後感篇5

在每年的開學第一天上,觀看《開學第一課》節目成了我的習慣,晚上快到八點多的時候,就守在電視機面前,等待着節目的開始,今年的《開學第一課》主題是“理想照亮未來”。

每年觀看《開學第一課》的時候,心裏都有非常多的感想,能讓我認真的去思考當下,然後回顧祖國過去的點點滴滴,去展望我們的未來。今年的《開學第一課》是一個值得我們每個人細細品味的好節目,這是屬於全民的一堂課。今年的《開學第一課》邀請了“七一勛章”獲得者、空中梯隊代表、奧運健兒、脱貧攻堅模範、抗疫先進人物、時代楷模、英雄航天員等等不同領域的先進人物給我們講課。

2021年是偉大的黨100週歲了,回首着黨這100百多年來走過的風風雨雨。我們偉大的黨為了我們的祖國,為了千千萬萬的人民,歷盡了千辛萬苦,一步一步的走出了自己的天地,讓祖國慢慢的走向了現在的繁榮昌盛。同時也讓中國人民揮手告別以前那種受苦挨飢的艱苦日子。我們在黨的帶領下,迎來新生活,讓中華民族跟中國千千萬萬人民走上了一條繁榮昌盛的道路。是黨讓我們過上了好的生活,所以我們每個人應該要好好的感恩黨,如果沒有黨的帶領下就沒有今天我們擁有的幸福生活。

歷年來《開學第一課》一直秉承着“教育”的宗旨,教育着全國的青少年們,讓學生們能在這堂“開學之課”中盡情的學習,通過觀看《開學第一課》能燃起學習之火,帶着希冀重新出發。我觀看完2021年的《開學第一課》後,我心裏的理想更加的堅定起來,要好好的努力學習,好好的艱苦奮鬥,希望在將來能為祖國的建設上能有添磚加瓦的能力。

90後00後疫情觀後感篇6

這個年,所有人都過得異常艱難!少了親朋好友間的團聚,少了象徵性的爆竹聲,大街上冷冷清清,或許,我們會抱怨,這樣的新年還有什麼意思?

然而你有沒有想過在我們抱怨無所事事的同時?還有一些人堅持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前線,用自己的平凡之軀為身後的億萬中國人築起防護的堡壘,他們是真正的英雄。

84歲高齡的鐘南山院士在接受採訪時提出,大家全國幫忙,武漢是能夠過關的,武漢本來就是一座很英雄的城市!在他的眼裏分明能看到淚光。84歲,本是應好好休息的時候,您卻選擇日日夜夜為我們操勞,為了14億人,您辛苦了!

在我們看來,這個春節少了,許多聚會遊玩的機會,但至少我們是和家人在一起,而那些白衣天使們放棄了回家團圓,而是選擇留在前線,他們的年夜飯,不過是方便麪,蛋黃派等零食。86歲的董宗祈教授,坐着輪椅一上午看了30多位病人,很多人擔心老教授的身體,他卻説我這一輩子為了什麼不就是為了救人嗎?自己身體和精神狀態都可以吃得消,沒問題。看了一輩子的病,救了無數人,他們早該停下來歇一歇,卻依然為了病人,義無反顧衝在第一線,像董教授這樣的英雄們,還有很多。一位不知名的醫生接診了101名病人,卻依然向接待第一名病人是那樣精神飽滿,桌上厚厚一摞生死狀,承載着他們,即使有去無回,也初心不改的決心!一位全副武裝的醫生,望着千米外七歲的女兒流下熱淚,僅一道急診室的房門成了婦女間最遙遠的距離。大年30的夜晚,他們與家人告別奔赴前線,他們難道不想與家人一同吃着年夜飯,安心過年嗎?他們想他們那滿含淚水的眼中充滿不捨,但他們不能因為在他們心中始終有一句話“有小家才有大家,扶危度,厄醫者擔當。”這個世界上如果真有天使,那一定就是這般模樣!

白衣天使們在前線努力,他們的背後也有許多人為他們打氣助威!湖州,一名83歲的老人來到社區,在桌上放下整整一萬元鈔票,而後他朝工作人員深深鞠了一躬,他不求留名,只求為國家出一份力。一萬元對於本不富裕的拾荒老人來説,這得多少個日夜才能積攢下來!然而知道國家有難,他卻沒有一絲猶豫,在海南海口一家便利店,老闆有六萬只口罩,卻只送不賣,免費發放給市民。某派出所一名男子匆忙丟下500個口罩,説了句你們辛苦了,轉身就跑,民警急忙去追,卻沒能追上,最後望着那小夥的背影,敬禮致敬!

雖然行業不同,領域不同,但為了這個國家默默奉獻的你們都是民間英雄!

或許我們不能在前線醫治病人,不能在經濟上給予支持,但我們仍能為抗擊病毒盡一份力。在當下和陌生的人的每一次接觸和聯繫都可能會造成新型冠病毒的傳播。過去我們常常會抱怨太忙,很少在家休息,現在不是有機會了嗎?我們需要做的,不過是少出門聚會,戴口罩不添亂,儘量遠離密集人羣,儘量減少人員流動,這難道很難嗎?比起那些人堅持在前線的英雄們,這些都微不足道。我們用暫時犧牲一次聚會的快樂,換來更多的最安全健康,給前線的工作人員減輕負擔,不僅為了自己的安全,因為社會的安全,何樂而不為呢?況且在電子資訊發達的今天,家庭聚會,可以暫時用現代化手段代替。通過視頻聊天,語音聊天,向對方表達,深情祝福向老人們表達內心的孝敬,天涯亦是咫尺,我宅我驕傲!

哪裏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我們負重前行,在這沒有硝煙的戰場上,是你們用自己的雙手為我們築起了防護的堡壘,使這個寒冬因一點一滴愛的匯聚而變得格外温暖。

我願意做你們這樣的人,當國家和人民需要我們的時候,義無反顧的衝在前面,為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這一刻,我知道了自己肩負的責任,充滿了動力,以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時間努力學習!不負當今的光陰,為今後能夠做為社會有用的人而努力,為成為這些英雄一樣的人而努力!

加油,武漢!加油,中國! 這場戰“疫”我們一定會勝利。

90後00後疫情觀後感篇7

聽着疫情防控思政大課,中央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馮秀軍教授的那一句“曾經是你,如今是我。”令我心頭一震,久久不能平息。

這場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的戰役中,無論是一線的醫護人員或是義無反顧的人民軍隊亦或是千千萬萬的志願者,無一不體現着“曾經是你,如今是我”。哪有什麼無所畏懼,不過是一羣羣的“我”擔起責任,學着“你”的模樣奮勇前進。

習總書記説過:“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現在青春是用來奮鬥的,將來青春是用來回憶的。”正值當年的我們更應該在奮鬥中譜寫我們大寫的青春。面對此次疫情,我們首先應該辯證地看待問題。多難興邦,危機本身就包含着“危機”與“機遇”,中華民族就是在這樣的磨難考驗中艱難前行,在應對一次又一次災難的偉大斗爭中奮起,從而迎來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因此,越是在這個時候,我們越是應該學習千千萬萬的優秀先輩們的經驗,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看待我國發展。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我們應該增強憂患意識,這樣我們才能越走越遠,越走越堅定。

曾經是你,如今是我。我們有信心有能力在時代給我們出的這份卷子上答好每一道題,書寫出我們的青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hk/redian/qitawenan/4252m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