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其他文案 >

活動課的教學反思7篇 從活動課中學會更多:教學反思與改進

活動課的教學反思7篇 從活動課中學會更多:教學反思與改進

活動課是現代教育中的一種教學方式,通過各種互動活動和遊戲,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識,提高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同時也鍛鍊學生的口語表達和協作能力。教學反思對於活動課的教學十分必要,可以幫助教師不斷完善和提高教學方法,更好地服務於學生的學習和成長。

活動課的教學反思7篇 從活動課中學會更多:教學反思與改進

第1篇

高效課堂教學必須強調學生在活動中學習,通過學生的主動參與,發展學生的數感、符號感、空間觀念、統計觀念以及應用意識與推理能力,新的數學課程標準廢除了學科中心論,確立了數學教育應面向全體學生,體現數學教學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重視數學與學生生活、自然和社會的聯繫;體現了數學學習活動的過程性特點;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倡導自主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

1.創設動畫情境:學生對於形象的flsh動畫、實物或生動的語言描述非常感興趣,他們的思維也就容易被啟迪、開發、激活。對創設的問題情境產生可持續的動機,這種直觀是一種催化劑,給學生的學習活動帶來一定的生活色彩。不僅對創設情境產生表象,更重要的是增強了學生的學習策略意識的培養,必將促使學生積極思維。

2.創設生活情境:數學來源於生活,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他們的周圍。因此,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生活中的.情境,強化感性認識,從而達到學生對數學的理解。

3.創設故事情境:學生都很喜歡聽故事,而且可以從故事中得到更多的數學啟示。

4.創設挑戰性情境:根據教學內容,創設新奇的,具有神祕色彩的情境,能有效的激趣、導疑、質疑、解疑,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5.創設遊戲情境:學生集中注意的時間較短,穩定性差,分配注意的能力較差,教師可創設遊戲情境,讓學生在遊戲的活動中不知不覺地進行學習,以延長有意注意的時間及增強學習效果。

6.創設發現情境:培養學生創新意識,並不是都讓學生去發明創造,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去獨立思考去發現,這種發現本身就是創造。

7.創設實踐情境:適時、適度創設實踐情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一個生動有趣、富有挑戰性和實際意義的問題情境,可以巧妙地引發學生的認知衝突,使得學生對新知識滿懷無比強烈的求知慾。

思維往往是從人的動作開始的,切斷了活動與思維的聯繫,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而動手實踐則最易於激發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十分關注學生的直接經驗,讓學生在一系列的親身體驗中發現新知識、理解新知識和掌握新知識,讓學生如同“在游泳中學會游泳”一樣,“在做數學中學習數學”,發展思維能力。

數學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教學中,教師應經常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在實踐數學的過程中及時掌握所學知識,感悟到數學學習的價值所在,從而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看周圍的事物,想身邊的事情,拓展數學學習的領域。如用數學知識去説明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如屋頂人字架做成三角形、汽車保護攔成平行四邊形、車輪成圓形等等,這其中固有物理屬性等原因,另一方面,也有數學原因,諸如用到三角形的穩定性、平行四邊形的不穩定性、圓的旋轉不變性,還有打枱球的角度用到對稱、聚光鏡用到焦點等等。

總之,我們要踏踏實實地研究“高效課堂教學”,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從學生實際出發,從素質教育的目標出發,使我們的課堂教學建立在更加有效的基礎上。

活動課的教學反思7篇 從活動課中學會更多:教學反思與改進 第2張

第2篇

數學遊戲是對四年級以前學生進行活動課教學的一種好形式。好的數學遊戲應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理,凝聚學生的注意力,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應是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學習興趣與數學知識自然而然地同步增長。為此,設計數學遊戲的思路,應當考慮以下幾個方面:①遊戲內容要通過豐富而新穎的形象來包裝。大家都知道,一切知識都是從感知開始的。然而,數學教師慣用的數學概念形象化方法,雖然最初的數學概念能從形象化入手,但最後總下降為單調而呆板的數學概念和“符號”,成人化的思維痕跡很深,這種教法特別不能激發低年級國小生的興趣,我們教育中應當儘量避免。正確的數學概念的形象化包裝,必須結合低年級國小生思維在具體形象方面佔優勢的認識特點,結合他們的實際生活愛好來制定關於數學概念的教學形象設計,要不顯露抽象的數學概念和“符號”,而是把它化解在國小生喜聞樂見的豐富而新穎的遊戲之中,從而起到充分調動國小生的感官,在國小生頭腦中樹起鮮明的形象,達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的最佳效果。②遊戲展開要通過生動活潑的戲劇性活動來實現。低年級國小生,剛由家庭進入社會,一切都新鮮,好動和不滿足是他們進步的第一要素。數學活動課教學要抓住這一特點,設計適合他們口味的戲劇化數學遊戲,把學生引入求知的好動中,讓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通過戲劇化處理這座在具體與抽象間的`橋樑,把學生從具體形象思維引到抽象思維,讓學生自己思考,自己理解,自己消化,自己吸收,使思維永遠處於興奮之中,實現活動課的目的。③遊戲結構要是美的結構形式。數學遊戲美的結構,是指美的語言、美的教學態度、美的板書設計及教具運用。最能直接打動低年級國小生心靈的是美,因此美的教學結構形式,是一股推動低年級國小生接受教育的力量,數學活動課的遊戲結構也應按此來設計。

國小四年級後開展數學講座,這是有利於抽象邏輯思維的發展,也是有利健康品德形成的好形式。這種以數學講座為內容的數學活動課取材於兩方面:一方面是取材於學科知識的擴張,發展學生能力。這類教學內容可分為三種類型:①智力型,如找規律填數,奇數和偶數運用,巧妙計算等;②實用型,如利用圖形的合理分類的計算題,金融投資的基本計算知識等;③動手型,如繪製圖表,用圖形解應用題等。另一方面是取材於數學名人的故事,取材於數學史上的典型成果。通過講述這些故事,能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進行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從而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學習目的,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

國小四年級後的數學活動課可開展數學實踐活動,這是拓寬學生視野的又一種好形式。如去銀行了解什麼是年息?年息為什麼採用“%”的記號?什麼是月息?月息為什麼採用“‰”的記號?也可到市場去了解怎樣用統計表處理變化的市場價格?怎樣利用已學過的圖形拼成優美的商標圖案等等。諸如此類的實踐活動,不僅會豐富學生的知識,而且能使學生知道數學在實際生活中有廣闊的應用,更重要的是通過社會實踐這一大課堂的錘鍊,鍛鍊學生的能力,培養學生勇於解決實際問題的堅強個性。

這是繼數學實踐之後,學生自己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的活動課的好形式。這種活動的開展,不但能豐富學生的數學知識,而且會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組織能力以及美的欣賞能力,宜在國小高年級的學生中廣泛開展。

第3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遊戲活動是促進和激發興趣的一個很好形式。國小英語課堂中所運用的遊戲活動可謂是不計其數、多彩多姿、活靈活現。這些遊戲活動都遵循着激發和培養學生的興趣為主,快節奏、有趣味、活潑、生動、國小生都喜歡做。但是任何東西要是沒有一個度就會失去它原來的意義和效果,那麼國小英語課堂上的各種遊戲也要一個度,遊戲時間一般是3—5分鐘。要不緊不快才能不失它的味道。如何恰當的操控遊戲也是關鍵一步:

一、遊戲本身不能失去它的原味,要體現實質性和代表性,最重要的還是體現它的實效性。一個個遊戲的進行雖使枯燥的課堂變的有聲有色,但真正的目的不在於此,而是要看它對本堂課的'影響和促進作用。

二、遊戲的操作也是一門藝術,要讓每個學生都活躍起來參予到預先設想的遊戲活動中,這一點是比較難的,教師不可能瞭解每一個學生,如果到達如此境界那已經是如《孫子兵法》裏説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因此,每個活動設計所考慮到是使學生參予面要廣,而且能讓平時不動的同學都儘量動起來。

三、進行課堂操練鞏固時遊戲與遊戲間的過渡也是很重要的,遊戲要從一個簡單到較難,再難的過程。但是更少不了的是遊戲的趣味性不管它的難易程度如何。比如,在教授這幾個單詞時musicsportspaintingsciencecomputergame,運用多媒體教學,採用幻燈片的播放來認識記憶這幾個單詞,再一個是採用多種遊戲活動,第一個遊戲較簡單,開火車朗讀單詞,這個是比速度,時間為一分鐘左右完。第二個遊戲是看口型説單詞,當教師輕聲(幾乎不發出聲音)説一個單詞“music”學生齊喊。這樣主要是引導他們記憶單詞,難度不是很大。第三個遊戲,教師將卡片貼在黑板上,男女比賽快速指認單詞。大概進行三、四組學生。第四個遊戲,“what’smissing?”教師很快將黑板上的單詞卡片抽調,讓學生才猜少了哪一張並用上面句型問。第五個遊戲,轉轉盤。教師先示範轉轉讓學生猜再讓學生當小老師轉轉,抽其他學生猜猜做做動作。在鞏固好單詞後,有將通過句型鞏固單詞及培養學生的口語能力。課前將myfriendlikes……。寫在黑板上下面寫着以上要學的單詞並用標有數字的白紙遮蓋,先自己選擇示範,再由學生自由選擇説説,也可將自己帶來的小玩具朋友説説他們的喜好。讓學生拿着自己實有的東西説一説這樣更具體更能激發他們的興趣。再是我利用tpr全身反應法,讓學生先跟着錄音機做動作“listentomusic,dosports。”再請男女同學上台來表演。(根據他們的好勝心理進行比賽。)

總之,遊戲是活動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要真正使每個活動落到實處還需要掌握它的度、味、位等。

第4篇

新年伊始,孩子們在歌聲與笑聲中又回到了幼兒園,我也為孩子們創設了一個火紅、喜慶、熱鬧的環境,拉開了本學期第一個主題《紅彤彤的年》的序幕,瞧!紅紅的燈籠、紅紅的辣椒、紅紅的窗花、紅紅的對聯、紅紅的中國結、紅紅的鞭炮、紅紅的年年有‘魚’……活動室處處透露着‘年’的氣息。

龍是炎黃子孫的象徵,是中國人心中神聖的形象,舞龍也是民間流傳下來的眾人皆知,而廣為流傳的民間體育運動。在《紅彤彤的年》主題中有一個活動――《歡騰的龍》,就是讓幼兒邊傾聽音樂邊欣賞舞龍的,由於在編排活動的時候感覺這個活動如果沒有道具的話,可能在實施的時候會比較空洞,如果單純地讓孩子們欣賞裏面的樂曲《金蛇狂舞》,教師再花哨的説教也不可能給孩子留下什麼深刻的印象,因此想把這個活動刪除,但在園長的建議和努力下,我們向姐妹園――林埭幼兒園借來了舞龍用的道具‘龍’以及‘繡球’,不僅讓幼兒真真切切地體驗了舞龍的樂趣,也讓我們教師感覺到了來自孩子們的快樂。道具的借用為我們完成本次活動創造了很好的最基本的條件。

活動前,我們除了借道具,還利用現代網絡的快捷和方便,從網上選擇並下載了舞龍運動的起源資料和《舞龍》的視頻,供幼兒欣賞,因此活動也由原來的一個活動轉變為半日活動,內容做了極大的調整和豐富。活動一,初步瞭解舞龍運動的起源,讓幼兒欣賞《舞龍》視頻,在欣賞的過程中熟悉《金蛇狂舞》的音樂,為第二個活動做準備。活動二,讓幼兒合作模仿大人舞龍的動作,親手來舞一舞龍,激發幼兒對舞龍活動的興趣,體驗舞龍的樂趣。活動三,延伸活動,讓幼兒將本次活動中最開心的事件畫下來。

在經過了精心地準備後,活動如期進行。在活動中,幼兒表現得非常投入,第一個活動中,不僅表現出他們對未知知識的渴求,對歡快的音樂也表現出很大的興趣,在欣賞舞龍的視頻的時候有好多孩子也都跟着動了起來。特別在第二個活動舞龍的部分更是意猶未盡。我讓所有的幼兒分批都參與到舞龍的活動中,在這個過程中,所有的孩子都是主角,調動了參與活動的積極性。雖然舞龍非常講究團隊的協作意識,必須要大家協調地配合才能將龍舞起來,而孩子們的舞龍動作既不美觀也不協調,那麼的稚嫩,甚至是笨拙,‘繡球’的‘引’、‘逗’也都不是很合適,但孩子們通過親身的體驗,在音樂聲中感受了春節的熱鬧與快樂,這是最重要的。在活動最後,我還讓幼兒回家將今天的`活動説給家長聽,如果喜歡還可以把它畫下來,以此作為活動的延伸,使孩子們對舞龍活動的興趣保持下去。

首先,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我們要創造一切條件,為每一個活動做充分地準備,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幼兒對活動的興趣,挖掘活動所藴含的內涵,使活動的內容更加豐滿,活動實施地才會更加得有聲有色、更加得靈動。

其次,在活動中一定要充分調動幼兒的每種感官,如:用耳朵傾聽、用眼睛觀賞、用嘴巴表達、用動作體驗,只有各感官緊密結合,才能讓幼兒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動中,調動參與活動的積極性,產生愉快的情緒體驗。

最後,注重活動的延伸,由於借來的道具畢竟有限,所以孩子們在玩的時候時間較長,因此活動延伸只能讓幼兒回家完成,以豐富的聯想讓幼兒將活動用另外的方式表達出來,不將舞龍活動侷限於單一的動作表現,同時也將幼兒對舞龍活動的興趣進一步地保持下去。

第5篇

語文活動課,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一翼。活動課對於豐富學生生活,開拓學生視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對於加深學生語言體驗,提高學生個性,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有着重要意義。在語文課活動課的組織實施中,應始終把學生的自主性擺在第一位,讓學習自主地、積極地參與,動口動腦,培養內在的動機,激發智慧的潛力,發展個性特長,推進個體的主動、和諧、全面的發展。“動”是活動課最大的特點,應該將“動”貫穿於活動課組織實施的全過程。

語文活動課作為一門課程,它有自己設置的目的要求,也就是必須着眼於以獲取直接經驗。即時信息為內容,以實踐性的特點,引導學生從書本走向生活,從課堂走向社會,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活動課比起學科課程有較好的靈活性,在內容的選擇上我們可以很好地體現“可動性”。

1 、實踐性內容。 實踐性是語文活動課的主要特性,它改變了學科教學中教給學生結論性知識的方式,讓學生在參與觀察、動腦、動口、動手能實踐活動中拓展知識,發展能力。一次語文活動課,我組織學生到市場調查採訪,然後寫一篇小通訊。很多同學對市場的一些問題作了如實記述。如“吃啥有啥”、“亂擺亂賣沒人管”“菜價低菜農愁”等。這次活動課,同學們表現活躍,不但學會了調查,練習了寫作,還明白了“寫作處處有材料,只要做個有心人”。

2 、需要性內容 。根據學生當前的需要或學生正關心的話題來選內容,可以激起學生的熱情。如六年級時,很多同學們都互寫留言。這時開展一個《贈你一言》活動課,讓學生收集和撰寫一些富有人生意義、積極向上的格言妙語。結果,這節活動課學生肯定熱情高漲,交流創作活躍,不但可賞析格言妙語的深刻含義、結構、修辭,還可以讓學生受到激勵和教育,提高了學生寫留言的品位。

3 、競爭性內容 。魏書生説:“即使對毫無直接興趣的智力活動,學生因渴望競賽取勝而產生的間接興趣,也會使他們忘記事情本身的乏味而興致勃勃地投入到競賽中。”的確是這樣的,在競賽中,不喜歡的事情也喜歡,枯燥的事情也變得有趣。

要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活動中得到充分體現,從活動的設計、準備到實施、總結都要放手讓學生參與,使學生感到這是自己的“活動”,從而真正動起來。

1 、 放手讓學生參與活動的設計 。開始時,教師可就活動的設計和內容徵求同學的意見。隨着活動的深入開展,可將一部分內容交給學生蒐集準備,這一過程其實也是學生的活動過程。如《趣説歇後語》就可叫學生推薦一些趣題給老師。一些活動內容熟悉以後,則放手讓學生設計,教師主要是引導完善。學生參與出題。設計的活動,會“動”得特別投入。筆者放手讓學生自主設計了一節《詩情畫意迎新年》的活動課,學生設計了“對春聯”、“祝語設計賽”、“猜燈謎”、“成語表演”、“新年新打算”等內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 、 放手讓學生參與活動準備。 從活動內容蒐集,學具教具製作,到活動場景的`佈置,均可讓學生參與,教師主權是做好小主持的指導。如在上《詩情畫意迎新年》這節活動課節中,學生不但佈置了一個喜氣洋洋的教室,還自行準備了水果、糖、餅、卡片等獎品。

3 、放手讓學生在活動中一展身手 。活動課重在過程,只要學生在活動中充分動腦、動手、動口,那麼即使學生在活動的某項內容沒有充分完成,這節課也是成功的。如活動課《手抄報大賽》,開始很多教師認為大部分學生將難以完成。後來放手讓學生自行設計版面,結果連最差的學生也能完成,一些手抄報的精美還令人讚歎不已。當學生看到滿教室展評的作品時,都深感自豪。

4 、 放手讓學生參與活動總結。 這能使學生在總結經驗中體會成功的喜悦,先認識討論,再全班交流,最後由老師歸納昇華。如活動課《我能行》結束時,教師説:“大家有什麼收穫呢?我想採訪幾個同學。”這就是引導學生以活動作總結的一種方式。每次活動後,若能引導學生以活動為題材寫篇日記,能使學生的總結產生更大效益。

一方面,要做好活動場地的佈置,營造一個和諧的氛圍;另一方面,在活動開始和活動過程中可利用繪聲繪色的語言、情境渲染、實物演示和動手操作等方法,以激起學生想看看、説説、做做的強烈願望;其次,充分利用活動課課內外、校內外相結合的特點,帶學生到社會、大自然的情境中,營造一個學生“樂意動”的氛圍。如在活動課《尋找春天的足跡》中,帶學生到大自然中,那剛鑽出來的小草,樹枝上的嫩芽,星星點點的小花,濕潤的泥土的微微的風,都能一下子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情不自禁融到活動中。

語文活動課一定要避免那種“尖子生表演”的場面。在每一次活動中,都應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語文活動課的形式是多樣的,如閲讀欣賞、口才培訓、表演品評、調查觀察、語文技能賽等。要從為學生提供人人都有“動”的機會的角度出發,巧選活動形式。如,《課本劇院表演賽》中,由於時間限制,決定了表演的只能是部分人。怎樣讓其餘同學做評委,對錶演作出書面及口頭評論及打分。

為確保學生在活動過程的每一環節都處於“動”中,教師除了讓學生參與活動的準備工作以外,還必須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設計科學、合理、有序的活動程序,優化活動課課堂結構。如在《我能行》這節活動課的程序設計中,先以充滿激情的語言導入情境,繼而“選評委”搶答案掀起第一個小高潮。在彙報“發現別人優點”時,由於每人都想知道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所以會磁石般地吸引學生。“發現自己的長處”雖然要求較高,但滿足了孩子的表現欲。緊接着安排了一個帶有競賽性卻輕鬆愉快的“表演”,則緩和了緊張的氣氛。最後的“評選‘班之最’”,每一次宣讀“我們班最……的……同學”都會引起熱烈掌聲,從而將活動推向了高潮。這樣的課堂結構,自始至終都讓學生們處於活躍的“動”中,效果自然顯著。

第6篇

長期以來,在我國曆史教育教學領域中奉行以知識傳遞為價值取向的教學觀,致使課堂中教師的講授成為主要的教學形式,輕視甚至否認學生主體活動給予素質發展的真正價值。隨着未來科技、經濟的迅猛發展,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終身教育和學習化社會的到來,為了確立學生主體活動在教學中的地位,我們將活動教學引入歷史課堂教學中,使傳統的教學過程發生一系列的變革,產生了以下新的特點。

一、活動課教學是以學生探究為中心,塑造和建構學習主體的教學過程

長期以來,我們採用前蘇聯的歷史教學方法,認為學生歷史學習的任務是在教師幫助下學習和掌握書本知識,而不是發現“真理”。這種認識上的偏差導致在我國的教學理論和實踐中嚴重輕視實踐。發現、探究等活動,否認學生有自主發現、探索、認知事物的能力,在教學中必然置學生於消極。被動處境,難以激發學生參與活動,難以真正確立學生在教學認識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最終難以實現學生的主動發展。

歷史活動課教學,從某種意義上説是讓師生對人類文明發展過程的一種認知意義上的“重演”,是對人類大現所經歷的某些必要過程的“親歷、再認和再現”,是帶有創新、發現性質的學習。學生像科學家一樣,對他們所不知道的未知領域進行探索發現,才能主動實現對客體的不斷涕化和提高,只有使學習主體通?"再現"和"重演’:人類的某些社會歷史活動,去"佔有,’具有獨特形態的活動成果)"才能真正促使學生認識的深化和發展。因此,活動教學重視實踐、探索、發現在教學認識活動中的地位,認為要使學生實現主動學習和主動發展,就必須置學生於自主探究、發現的活動中,主張學生由主動經驗和探索的活動發現知識的由來和關係,並強調以外部的實際操作和內部的思維操作相結合、相作用的實踐,來實現認識的深化。

活動教學強調探究,強調學生的活動,藉助活動來真正確立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性,這在客觀上保證了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塑造和建構了學習主體。只有在活動中,學生才自始至終是自覺主動的行為者,而不是教師的追隨者,才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自由自在地進行各種各樣的探究、操作、體驗活動,學習才具有了主動探索的意義。通過學生自身的自主的思考活動,可以瞭解知識獲得過程、經歷知識價值生成過程,從而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結構,而不是機械接受和背記知識結論。活動在形式上保證了人人蔘與的可能。

二、活動教學過程是注重活動性體驗,強調理性認識與非理性認識相統一的過程

人的活動是理性活動與非理性活動的統一,理性活動通常指形成概念--進行判斷一邏輯推理,並進而指導實踐活動。非理性活動是指人的非邏輯、非條理化的活動,是人以非理性精神為前提和基礎,憑藉各種非理性精神形式(如本能、慾望、需要、意向、動機、希望、願望、情緒、情感、意願、信念、信仰等),依靠各種非理性方法(如想象、幻想、直覺、靈感、猜測等),來表達主體需要或客體屬性的心理活動過程。理性活動主要形成人的理性精神,非理性活動主要形成人的非理性精神或人文精神。完整的人的發展是理性精神和非理性精神的協調發展和統一。

現行的教育教學活動主要表現為一種唯認知。唯理性教育,而失缺了非理性的情意活動。只強調對記憶、思維、認知等的訓練和培養,過分偏重理智性的、概念性的知識分析,缺少引導學生對價值。美的理解和感受,重知識積累和技能掌握,輕情意發展和人格薰陶,忽視對於人的心靈的育化和情感的關懷,學生自身的希望、意願、情感和態度常為教育者所忽視。因而,培養出來的人是失缺人文精神的不完整的人。

活動教學認為,教學過程應該是認知過程與情感過程的相互交織,重視知識學習與情感培養的相互融合。不僅應關照生活在現實和未來中的人為求得生存發展而獲得必要的知識和技能,而且更應關注活動過程本身對於學生態度和行為方式的價值,關心學生在情感、價值、意志等方面的體驗。

活動性體驗是一種依存於活動主體的主體性體驗,它在學生的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不同的活動方式和活動內容,會帶給學生不同的內心體驗。如在人文性活動中,他們經歷着對於美醜的感受,積累着對於生活的理解與反思。在科學活動中,不純粹是知識的累積和理性的推理。論證,也經歷了情感的體驗,如發現、探究活動中需要運用直覺、幻想、想象等。就學生的'發展而言,他們在活動過程中所獲得的感受,體驗的成功或失敗,以及對於問題的解決本身,是更具實質性意義的學習成果。可以説,正是活動提供了一條有效培養學生非理性精神的理想途徑,正是活動給與了學生體驗生命成長意義、培養完滿人格的機會。

三、活動教學過程是以活動為基礎的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相統一的過程

傳統教學視教學過程為間接經驗過程,是掌握和佔有既有人類知識經驗的過程。因此,注重分析、演示、講解方式,輕視實踐、發現、探究等活動,忽視學生感性經驗。直接經驗的積累,從而容易失缺抽象認識和理性認識的基礎,導致學生理解的歧義和不求甚解。學生只有藉助機械背誦和表層理解來"掌握"知識,不理解事物的過程,事物之間的內在關係,很難達成對知識的有意義建構和理解,更不利於其從事創造性的探究活動。

活動教學認為,人的認識是一個從感性到理性,不斷地逼近客體本身的反映過程。實踐對於人類的認識發展來説,是具有基礎性的動力因素。只有經歷必要的感性階段,積累相應的直接經驗,才能促成學生有效的思考,使知識的掌握富於意義,最終上升為學車的理性認識,促進知識的有效建構和思維的發展。因此,在活動教學過程中,一方面,要求教師給與學生足夠的時間對客體進行觀察,操作,在操作中進行探索。充分積累直接經驗,豐富感性認識,另一方面,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藉助語言和詞彙,及時進行抽象、概括、綜合、達到抽象的理解,實現由感性向抽象思維的轉化,無論對未知知識

的認識還是對已知知識的再認識,都應當要求學生用主動探索發展的態度和潔動方式進行不斷的認識,不僅要發現知識的由來;更要發現知識與知識之間的關係,實現認識的深化或發展。應將直接經驗的積累和間接經驗的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憑藉直接經驗去理解間接經驗的意義,藉助間接經驗去獲取更廣闊更深層的直接經驗。否則,只有直接繹驗,難以發展學生系統化的認識;僅有語言講授方式去間接地獲取知識,學生不易深刻地理解知識和實際有效地運用知識中國小階段,對於缺乏生活經驗的學生來講,直接經驗。感性認識在認識領域中所佔比例應該是比較大的,故應強調以探究活動方式來展開對事物的認識。

四、活動教學過程是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依託的教育過程

實際上,學生乃至成人都是從他們的環境。家庭和社會中,直接地、現成地吸取經驗、,從而獲得大部分的教育。教育不可避免地在學生的生活中開展,學生的生活經歷成了教育的起點,學生的生活自然成了教育的背景,教育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因此,學生的生活本身和學生的經驗是我們實施教育的基礎,教育者應瞭解這一基礎,意識到並善於利用這一基礎,關注學生的生活。

一方面,關注學習內容與學習者個體生活經驗的聯繫。要求在考慮知識具有的邏輯性。系統性時,必須考慮學習者的願望和要求,考慮如何將新的問題。課題的學習同學生的生活與經驗關聯起來,如何在學生的主體學習過程中更符合學生的心理要求和經驗儲備,得到學生經驗的支持,調動起他們已有的經驗。意向和創造力。要能為學生的經驗所統整,進而活化為具體的。現實的及生活的內容,這些經驗植根於學生的經驗之中,為學生真正理解,與他們的生活實踐及經驗真正關聯,使抽象的知識活化而統整到學生的經驗之中。

另一方面,關注教學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聯繫。教學如果不和學生的現實生活相融合,就沒有現實的感覺,學生也就缺乏學習的動機。必須改變課堂等於教室和、學習資源僅限於書本的觀念,隨時從學生熟悉的現?"文化生活和社會實際中選取為學生關注的話題,將沸騰的、變幻的生活及時納入課程和課堂中。要使書本世界與學生的現實世界貼近,與學生的已有經驗和背景相符,強調對"生活的迴歸",從生活中來,再到生活中去,使知識不再是零散的;孤立的與生活隔離的東西,而是使學生能自己意識到生活中的一切都充滿知識、藴含知識。總之,要讓生活走進課堂,將課堂引向生活,要更多地走向課外。户外,因為生活的一切時間和空間都是學習的課堂。

只有活動的教育價值真正為人們認識與重視、學生作為學習與發展主體的主體性才能受到重視,學生主體性的發展、素質教育理想和價值才能得以實現。活動教學通過活動切實在課堂教學中構建學生的主體學習,確保學生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將會真正煥發出課堂教學的生命活力,最終會成為實現對傳統課堂教學的變革、使素質教育落到實處的最佳途徑。

第7篇

最近幾年來,對國小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越來越重視了。國小數學實踐活動課不僅能開發學生的智能,還能促進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和研究問題;不僅讓學生在活動中運用數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還能使學生以體驗生活中的經驗;運用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還能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從而提高了學生的數學素質。而教師通過課前設計與組織,讓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活動之中。在數學實踐活動教學中,教師不但要注意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解決有關問題,收到了怎樣的結果,還要使學生通過實踐中的觀察、親臨操作、合作交流、把實踐活動的有關數據進行分析和整理,解剖有關提出的數學問題和概念的`形成。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使學生通過活動有所收穫感悟。

上好綜合實踐課需要我們教師先從教育觀念上更新,採取適合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敢於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相互探索,相互研究,給學生髮表意見的機會,不求面面俱到,讓學生去探索,適時點撥和啟發。通過動腦、動手操作,擴大了視野,增長了才幹,培養了手腦並用及實際應用的能力。

其次,當學生的心理產生波動時,讓他們放鬆,鼓勵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大膽提問,面向學生的問題在實踐中指導解決。對於活動中學生出現的質疑,可以放手讓生生之間交流與合作探究。有利於把學生髮散的數學思維結合起來,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加深了學生課上所學知識的認可。

總之,教師指導需要要適可而止,關鍵在於度的把握。既不能把學生的狀態放養,又不能控的太緊,做到心中有數,明確數學活動目的。有助於學生對活動主題進一步研究,在實踐活動中要讓學生獨立思考完成,強調操作步驟有序性和規範性。適當利用多媒體課件,激活課堂氣氛。讓數學回歸生活,這樣使得學生的對活動充滿着好奇心,產生去探索、研究的興趣。從而真正使綜合實踐課盡最大限度發揮對促進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hk/redian/qitawenan/7p087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