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其他文案 >

五柳先生傳教學反思8篇 從《五柳先生傳》看中國古代文人的教學經驗與啟示

五柳先生傳教學反思8篇 從《五柳先生傳》看中國古代文人的教學經驗與啟示

《五柳先生傳》是唐代文學巨匠劉勰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國文學史上著名的文學理論著作。本書以五位著名文學家的事蹟為主線,系統論述文學創作的要素和規律。本文將以此為切入點,對其教學方法進行反思和思考。

五柳先生傳教學反思8篇 從《五柳先生傳》看中國古代文人的教學經驗與啟示

第1篇

以為學生會落入我的“圈套”,會按照我的標準答案來回答,卻沒有想到他們各抒己見,情緒高漲、思維敏捷、思路開闊,回答得異彩紛呈。更可貴的是我從他們身上看到“責任”兩個字。這原來只是一個看似很普遍的問題呀,為什麼平常三緘其口的學生會頓時活躍異常?

我心目中的好課該具有“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的`勃勃生機,所以我苦口婆心地講了課堂上踴躍發言的種種益處;我也創造了民主寬鬆的課堂氛圍,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給予賞識,並以加分“相誘”。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但是除了寥寥幾個平時比較活躍的學生髮言,其他學生總是“金口難開”、“冷眼旁觀”。這個學期就是活躍分子也有幾個變得甘於寂寞,語文課堂逐漸變得“清風乍起”、“水波不興”,為此我大傷腦筋,然而今天為什麼出現另一番景象呢?我不禁沉思了!

五柳先生傳教學反思8篇 從《五柳先生傳》看中國古代文人的教學經驗與啟示 第2張

第2篇

?五柳先生傳》是八年級語文的一篇文言文,在教這篇課文之前,我對採用什麼樣的教法進行了一番琢磨,怎樣才能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有成效呢?秉承我縣開展的“高效課堂”的宗旨,結合我所教學生的學習實際,我對以往的教學流程進行了一些修改,經過教學實踐後,我覺得對學生掌握所學能有不小的幫助。

在上課的時候,我首先用三分鐘左右的時間進行情境導入、簡介作者並瞭解傳記,接着我就用課前設計的一個問題(你們是否想了解一綠趙鞅氏碌奈辶壬呢?他是否也是一個另類的人?)引導學生根據課文中的相關注釋去疏通文意,並引導學生分組交流互助,並準備小組交流質疑。

緊接着,我就在黑板上設計一些文中註釋裏沒有解釋的詞,讓學生在疏通文意的行進中通過推敲其文意來解答,不一會學生們都爭先恐後地上台來解答,這是我在設計這一教學流程所沒能想到的,經過師生評議得知學生對這些詞語的解釋絕大部分都比較正確。這能使學生在這一個環節中感受到了參與的快樂,也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悦。再接着是讓學生質疑還不會翻譯的詞句,讓學生互助解答,教師進行適時的引導和點撥,並採用師生共評共議的方式進行,學生從研討中懂得了疏通文意之法,這在無形中培養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能力,也調動了他們學習文言文的熱情與興趣

疏通文意之後,學生朗讀的.效果就比之前所教的學生好得多,我在聽學生讀後進行些點撥,學生可以説是一點便通。接着我又播放相關的朗讀視頻,讓學生在聽讀的過程中把握節奏,注意體會其中的感情,很顯然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又更上了一個台階。

這第一節課一下來,我就覺得很輕鬆,學生也覺得學文言文並沒有那麼難。再後來的第二節課中,文中所有研討的問題都能迎刃而解了,多數學生在課堂裏就能把全文背誦下來了。

通過這次教學,我感到自己在教學文言文這一塊變得輕鬆了,這都是比較好地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學互學所產生的效果。當然這其中也有不足之處,也許對個別學習程度差的學生的關注度就不夠,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我還要不斷的彌補協調才行。

第3篇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人以魚,可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漁,則終生受用。”從這個意義上講,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比塞給學生知識更重要。因此在本節課上,教者不求句句串講、字字落實,而以文言文學習方法的指導為主,教給學生讀的方法(知人論世讀書法)、譯的方法(信達雅的翻譯原則)、背的`方法(線索背誦法),在尊重學生已有知識基礎和接受能力的前提下,讓學生的多種感官全方位地參與學習,較好的調動了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質疑問難中探究發現,在讀讀背背中積累語言,在各抒己見中昇華認識。

本節課主要是突出朗讀訓練。常言説得好,書讀百遍,其意自見。課文讀得熟,再抓住“讀”這一文言文教學中的重要一環,注重了學生的朗讀訓練、以讀促學。

“新課標”試行以後,語文教學中增加了對學生綜合性學習的要求,而且提出了國中生要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目前,打開學生的思維,已經成為語文教師的共識。要打開學生的思維,就必須啟發學生,引導探究。落實到課堂教學上,就是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活動中的主體,發現質疑,積極思維。最後結果是否與教師的預想吻合,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啟發思維探究的過程,答案可以豐富多彩。這節課在這方面做得還不夠,在探討有的問題時,教師總情不自禁地想將學生引向自己的預想答案,而忽視了培養學生的積極思維探究的能力。今後還應該在這方面加以注意和改進。

第4篇

執教完《五柳先生傳》這一課後,有幾個聽課的老師對我説,文言文就要這麼紮紮實實地上,如果不把字詞和句子的意思的弄清楚了,所有的文章分析都是空中樓閣。

這也是我上課前告誡自己要注意事項,所以,在過生字詞關的時候,當我把我認為關鍵的字詞解決後,又問了一句:還有不懂的嗎?滿以為所有的字詞都解決了,結果又有學生提出還有不懂的字詞。當學生提出問題後,我趕緊發動其他學生來解決這個問題。

還有一處,就是分析五柳先生的人物形象時,很多學生都不懂“為什麼五柳先生喝酒會‘期在必醉’”?明明已經是個隱士了,為什麼還要喝醉?我的課前設計是分析完五柳先生的人物形象這個問題就水到渠成了。但是,在我試圖回到我設計上時,我發現學生們對這個問題比較感興趣。於是我拋開課前設計,由曹操的“何以解憂,唯有杜康”詩句引導同學們知道原來酒是解憂之物開始,再從“無懷氏、葛天氏”之民聯想到世外桃源的安居樂業、恬淡自足,讓學生們自己去感悟,原來喝酒是為了麻醉自己。

當這個問題解決之後,我發現,同學們已經自己把五柳先生從瀟灑的酒徒昇華成了憂鬱的世外高人時,也就突然發現,不用再分析五柳先生的形象了,迅速開始探討探討人物的描寫方法時,也就有了學生脱口而出的:“幾個否定句就刻畫出了一個獨立於世俗之外的人物形象”這句話。

課前再好的設計都不如課堂上學生實地發現的問題重要:老師上課解決的'是學生的問題而不應該僅僅是老師設計的問題。

感受深刻的還有一點就是慢讀課文。當我和同學們一起慢慢來讀課文時,我可以發現幾個孩子在慢慢的朗讀課文的時候臉上的那種會意的表情。這個方法是我在講授《陋室銘》的時候採用的,感覺不錯,所以這次講五柳先生我決定再次使用,效果很好,之所以後來孩子們能在分析人物形象時妙語連珠,能發現文章多使用否定句和這次慢讀課文是分不開的。

這次授課,也讓我發現,老師的備課真的不能憑自己的經驗和想象。因為這節課是下冊的課文,沒有在其他班級講過,所有的設計都是憑經驗來定,當真正走進課堂,才發現,老師們設計的問題並不代表學生的問題,在課堂上應該保護和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疑惑,並發動同學一起來解決,才是真正的以學生為本。

第5篇

這堂課,不求句句串講、字字落實,而是貫之以文言文學習方法的指導,教給學生讀的方法(知人論世讀書法,入情入境讀書法,立體讀書法)、譯的方法(信達雅的翻譯原則,直譯和意譯的翻譯方法,猜讀法)、背的'方法(重點詞語背誦法,線索背誦法)、積累的方法(卡片讀書法),在充分尊重學生已有知識基礎和接受能力的前提下,讓學生的多種感官全方位地參與學習,充分調動了學習積極性,使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真正實現了陶行知先生所倡導的——充分解放學生的大腦、雙手、嘴巴、眼睛,讓學生在質疑問難中探究發現,在讀讀背背中積累語言,在各抒己見中昇華認識。

第6篇

為了更深刻地認識人物性格,理解人物精神風貌,我想到了多媒體,在這課的資源中,有一段視頻,作者在東籬下采菊,悠然自適的情形,我讓同學們觀看,品味人物的精神境界,我由此又想到了一句話並告訴同學們:是真名世自風流,作者有才學而不拘禮法,活得自然,活得灑脱。

本課學生不僅學會從課文本身理解人物,也體會到這是一種社會生活狀態,是贊是否,同學看法不一,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再想到當今社會,我不知不覺對學生的'人生觀進行着一些滲透。

學生需要開擴的視野,需要有對生活的認識和思考,這是我在教學本課的一點粗淺認識。

第7篇

以往的古文授課往往重視兩大環節:讀背結合;釋通文意,對作品的思想內涵老師只是稍微點撥一下就匆匆收場。本節課一改往日陳舊的授課方式,力求有所創新。教師抓住一個關鍵的“不”字作為切入點,讓學生自主設計學習方式,努力挖掘課文的趣味點,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使學生在探索和快樂中切實走進陶淵明的內心世界,感受他獨特的人格魅力。

文言文的內涵深刻博大,語言光輝簡潔,是語文教材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五柳先生傳》是陶淵明託五柳先生而作的一篇自傳,全文語言樸素、自然,在不到200字的篇幅中,他以精闢的筆墨描寫了自己的愛好,生活態度以及思想性格等各個方面。

怎樣帶領學生走進課文深處,感受到陶淵明的性格志趣、精神風貌呢?細細鑽研教材後,我突發奇想,《五柳先生》這篇課文有九處關鍵句使用了“不”字,何不從“不”字入手,讓學生自主探究走進課文深處從而感受到陶淵明的人格魅力呢?

第一課時在反覆誦讀課文,疏通文意後,我對學生説:“不知同學們有沒有發現,本文很多關鍵句都用了‘不’字,下節課我們就從‘不’字入手,分析陶淵明的精神風貌。大家可以採用不同的形式,展示對文中‘不’字的理解。怎麼樣?有信心嗎?大家一定要好好準備一下。”

以往的古文授課往往重視兩大環節:讀背結合;釋通文意。對作品的思想內涵老師只是稍微點撥一下,就匆匆收場。所以每講完一篇文章總感覺意猶未盡,似乎總劃不上一個完美的句號。古文課很少採用完全放手給學生的授課方式。學生準備的怎麼樣?他們會積極配合嗎?我略帶不安走進教室。

整體讀完課文後,我拿着粉筆在課題下方寫了一個大大的“不”字,“誰先來發表高見呢?”話音剛落,有“雄辯手”稱號的王志峯首先走上講台,他從容自若,把跌落到鼻尖的眼睛推會原位,清清嗓子,用一種很嚴肅的聲調説道:“文章開篇就連用兩個‘不’字,‘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不’字即把自己排除在名門貴族之外,不僅不知籍貫和出身,就連姓名、字號也不知。我查過資料,晉代是很講究門第的,當時許多為官者往往高談自己的風雅,炫耀才華,標榜出身。而陶淵明竟與這種風氣背道而馳,一個“不知”,一個“不詳”極大的諷刺了那些士族以門第出身為榮耀的惡俗,又道出他不同流合污的高貴風格。”真不愧為雄辯手,此番話説得有理有據,彷彿讓人看到陶淵明正與污水濁流搏擊的身姿,大家不禁肅然起敬。

想不到第二位上台發言的竟是我班有名的“淑女”阮愛琳,她聰明好學,性格極為靦腆。此時雖早已漲紅了臉,但卻顯得信心十足、鋒芒畢露。“文章中有一句話,可謂一語概括全篇──‘閒靜少言,不慕榮利’。陶淵明為人不仰慕榮華富貴,不羨慕高官厚祿,‘閒靜少言’是他的外在表現,‘不慕榮利’才是他的真實面貌。”寥寥數語,卻言簡意賅,直抒胸臆,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巾幗不讓鬚眉啊!

小畫手王曉彤一言不發,只是在黑板上為大家展開一幅畫。畫面上簡陋的居室冷冷清清,遮擋不住一年四季的風雨烈日,一位長鬚老者端坐桌前,手拿書卷,衣衫襤褸綴滿布丁,臉上充滿安寧剛毅的神色。畫面下一行清新秀麗的文字映入眼簾“環睹蕭然,不蔽風日”,好一個“不”字,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悠閒自若,以苦為樂,既有不屈意志又志趣高潔的人物形象。

正當大家還沉浸在畫面的想象中時,蘇曉曉、王志威兩名同學早已迫不及待走上講台,面向大家。蘇曉曉把一本書卷成筒狀,舉在嘴邊,略帶微笑。“同學們,現在開始直播名人採訪節目,本期特邀嘉賓──陶淵明先生。”

(主持人)“陶先生你好,能為同學們介紹一下你的讀書心得嗎?”

(陶淵明)“我喜歡讀書,但不求甚解,而是力求詩書的精神真諦。”

(主持人)“你才華橫溢,為何隱居山林,把酒東籬,卻不在官場嶄露頭角,普救民眾。”

(陶淵明)“我也曾幻想‘大濟蒼生’,但爭名逐利,爾虞我詐的官場生活使我厭惡,所以我寧願獨善其身,迴歸自然。”

(主持人)“‘大濟蒼生’的抱負無從施展,面對着腐朽的現實,你內心真的能平靜?”

(陶淵明)“‘何以解憂?惟有杜康’我只能把內心的理想寄託於桃花源。”

蘇曉曉的提問直入主題,王志威的扮演惟妙惟肖,兩名同學的現場採訪把借酒澆愁,懷才不遇,但率直放達、超然世外的隱者形象真實地呈現在我們眼前。此時,教室裏的掌聲此起彼伏。

最後孫輝同學為大家展示了兩幅毛筆字:“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蒼勁有力的字,似乎在飛舞,在低訴。好一個安貧樂道、志趣高潔的君子!

課後我看到一位學生在筆記本上總結到:歸隱自然,把功名富貴視若糞土,寧可乞討度日,也絕不“為五斗米折腰”。雖是“短褐穿結,簞瓢屢空。”但清湯粗飯,幾杯黃酒,也是人生一大樂事。另一位學生寫道:貧能養志,不用趨炎附勢,沒有車馬之喧,只有“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超然,悠悠哉,清逸脱俗,守正不阿,醉酒率意,快慰平生。

課後我靜思:這節課也存在明顯的`不足,如課堂環節不是很緊湊,學生在語言表達上還不夠盡如人意。但在學生心目中,本節課無疑是最受歡迎的,因為它真正體現了“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上課時迸發的積極性都是無與倫比的。他們能緊扣一個“不”字,以不拘一格的形式,走進陶淵明的內心世界,感受到他獨特的人格魅力,這也是以往在課堂上收穫不到的。

教育家陶行知在《創造宣言》中説:“處處是創造天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讓我們乘着課程改革的東風,用“教”的創新文體去點燃“學”的創造火焰,使師生在文本中自由馳騁,在交流中急劇碰撞,在共同探究中享受創造的快樂,讓語文課堂像春天一樣,綻放出勃勃生機,成為師生共享快樂的園地。

第8篇

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設計思路和教學實際做以下反思:

反思一、時間分配不合理。本課教學的重點是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面貌,體會本文的寫作方法,針對大多數學生不大喜歡文言文的現象,教這一課時,我首先做的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從學生感興趣的“桃花源記”入手,設計導學前測,由問題:“陶淵明為什麼要退隱?”自然地過渡到陶淵明,接着引出“五柳先生”,再讓學生結合以往所學説説“心中的陶淵明”這樣既複習了舊知識,又能與新知識形成一定的對比效果,自然地導入到課文的學習。然而在具體設計學案的時候,只注重了學案的實用性,忘記了時間的限制,所以在課堂操作時佔用時間過長,使後面的環節不能完成。

反思二、學習難度估計不夠。在對文章語言的品析上,採取了小組學習的形式,讓學生分成幾組自由辯論,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由於課文當中生字詞比較多,翻譯難度較大,學生詢問的較多。於是在課堂的實際操作中我並沒有急於往下趕,而是延長討論時間,並停下來讓學生串講翻譯課文,我隨時進行了點撥,又佔去了很大的時間,改變授課計劃是聽課時的大忌,但課堂教學的'目的要以學生的掌握為主,而不是環節是否完整。這關鍵是由於備課時考慮不周造成的。

反思三、學生的活動程度不夠。因為九年級忙於趕課,課時緊,學生展示的時間不足,所以學生在展示方面的訓練不夠,表現在課堂學生展示死板單調。

反思四、課堂教學過於拘泥學案。由於受學案的限制,教學環節不能隨機應變,使教學過程變成跑學案的過程,體現不出語文課的特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hk/redian/qitawenan/mv0zm1.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