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其他文案 >

心理課活動心得體會2篇 《心理課活動:觸動心靈,洞悉自我》

心理課活動心得體會2篇 《心理課活動:觸動心靈,洞悉自我》

本次心理課活動帶給我深刻的體驗和感悟。通過參與各種互動與討論,我深入瞭解了不同的心理問題和解決方法,拓寬了視野。同時,我也明白了心理健康對個人發展的重要性。通過這個心理課活動,我收穫了很多,讓我更加珍視自己的心理健康與他人的溝通。

心理課活動心得體會2篇 《心理課活動:觸動心靈,洞悉自我》

第1篇

雖然説我有時候喜歡寫一點小文字來記錄自己成長經歷的習慣,也早就想寫一篇關於自己上大學以來在思想上心理上的轉變的文章,但囿於沒有一個好的契機來動筆,所以就遲遲未寫。現在,既然老師要求我們寫一篇關於心理課後的感想的文章,那麼我就利用這個機會來寫一下。

我本人對心理學哲學一類一直有着濃厚的興趣,是因為我覺得應用好心理學對我們的成長以及人生會有很大的幫助。我對心理學的認識是比較客觀的,懷着對心理學的熱愛,每次上課我都儘量去早點坐前面一點,儘管每次上課前兩排坐的人很少。每次上課我都很認真地在聽,認真思考,這也是我的一種上課習慣,在課堂上,我發現老師講的很多觀點我都有很深刻的體會,往往我的觀點和老師的不謀而合時,我心裏就樂呵。

我是湖北人,20歲差兩個月(不知為什麼很關注自己的精確年齡),經歷過兩次大學聯考。第一次大學聯考,一本線沒過,只能上好的二本。考後那段時間我一直在上與不上二本之間糾結,最後還是家長親戚的説服下選擇了復讀。我一直認為自己是有實力考上好的學校,只是自己給自己的壓力太大。因為就讀的學校是全市最好的學校——仙桃中學,競爭力很強,本身壓力就已經很大了,再加上大學聯考前一段時間患上了蕁麻疹影響了複習進度和考試心態,所以考得很糟。

我想復讀那一年是我高中階段最為輕鬆的一年。復讀那年我想明白了很多事,思想也發生了轉變,學會了淡然面對一切。那個時候我腦中只有一個想法:既然來複讀了,那就沒辦法,除了復讀我還能做什麼,只能隨遇而安,這個階段總會過去的,所以就認真學習吧。可以這麼説我現在的人生方式就是隨遇而安。因為有過了高三,覺得一切都不是那麼難了,而且我不相信自己再學一年還考不上理想的學校,所以自己給自己的壓力很小。在課後我從不強迫自己花時間學習,更多的是和同寢室的人一起玩樂,除此我做的僅僅是上課認真聽講,晚自習認真自習。説真的,那時候不再覺得學習是件多麼痛苦的事,反而覺得是件很輕鬆愉快的事。我想這跟我的思想轉變有關吧。

由於有個平和心態,二次大學聯考前一點都不慌張,倒是有點生活就繼續這樣下去的想法,整個人也淡定得要命,完全沒有因為大學聯考而有所不同。我原本的目標是武大,不過可惜,沒考上,來了地大較好的專業。

在第一次大學聯考之前,我也曾憧憬過:只要進了大學就會很輕鬆了。但是,在復讀的時候我就不這樣想了,而是認為人的一生不會有絕對輕鬆時候,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的任務和壓力,人要善於從壓力中尋找快樂,而心理學就是幫助人們解決這些問題的吧。所以我不會跟其他同學一樣,在大學聯考之後放縱自己,做些諸如熬夜泡網吧、k歌之類的事,而是表現得不過分的高興和悲哀。

在來到地大這個全新的環境後,我發現我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幾乎是360度大翻轉,一改以前幼稚、惡搞的風格,變得沉穩、深沉、少言、理性與感性兼具。連穿衣風格也變了,喜歡穿黑色的衣服,除了一雙從家裏帶過來的一雙黃藍相間的鞋。這些變化連我自己都嚇了一跳,我想這才是真正的我吧。可能以前的我內外不統一,總是扮演小朋友式的角色,但內心渴望成熟,而且太善於偽裝自己,把自己的想法都藏在心裏,很少表露自己內心的想法,所以性格完全是壓抑的,得不到舒展。現在到了大學,沒人知道以前的我是什麼樣,這樣我完全可以丟掉以前的狀態,重新按照自己的期望來塑造自己。總之,這些變化讓我很快適應了大學生活,認識了自己更進了一步。

記得在課堂上,老師讓我們思考的問題:我是誰?我是什麼樣的人?我想要什麼?我也一直在思考這些問題。我想弄清這些問題主要是幫助我們認識自己,知道自己內心深處究竟想要什麼,找準自己的方向而不至於在大學生活中迷茫。我清楚地知道我是一個大學生,大學生就應該有大學生的特點,我們的天職就是學習。從上學開始我就告誡自己,我來大學是來學習的,學真本領的,為自己的未來負責,不是來混文憑的。我想給自己一個充實的美好的大學,在學校裏我常把自己當作大二或大三的學生來要求自己,學着他們的做事風格,有時候還真的覺得自己不是大一的學生了。有一次,我在學校西區的複印室淘資料,那老闆問我是大幾的,我説是大一的,她很驚訝,説我看起來不像是大一的。我又問她説,我看起來像大幾的,他説我看起來像大三的。可能是我蓄起來的鬍鬚給人一種錯覺吧。因為有了希望,所以我每一天都充滿幹勁,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以前都不知道充滿幹勁是多麼讓人舒服。

我發現,人認識自己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除非是對心理學有深入研究的。人認識自己往往要藉助外物,比如心理諮詢師,或者書籍。最近我在網上發現了一個心理諮詢網站,叫心理成長。據我的判斷,這個網站是非常正規、專業的。我在這個網站上做了一系列的心理問卷,看到結果後發現自己更瞭解自己了,清楚地知道了自己是istj性格、第三型人格的人,知道了自己的心理年齡、情商值。以前自己太關注於比我人,經常在心裏拿自己跟別人比,比着比着就把自己給否定了。知道了自己有哪些優勢哪些劣勢,哪些是擅長的哪些是不擅長的,這樣自己就更有目標去塑造自己,打造自己的性格,而不至於迷失了自己的性格。

記得老師讓我們寫下自己對將來的願景,我當時很認真地寫了。其實我生活願景的核心是自由,由自己來支配自己的生活,將自己的生活完全由自己來打造。我覺得我還是個喜歡親近大自然的人,喜歡聽班得瑞輕音樂,喜歡看《中國國家地理》雜誌。還記得老師講的一個故事,一個喜歡唱歌卻從事其他工作的人想實現自己唱歌夢想的故事。這個故事對我啟發很大。雖然夢想離自己很遠,但只要你堅定地朝它走下去,你就一步一步接近它。舉個例子,以前剛上高中時,第一次將大學聯考試題拿來做時,感覺實在是太難了,説句不好聽的就是真他媽不是人做的,但是經過了三年的學習再做大學聯考試題時,就不覺得那麼難了。同樣的,現在很多同學説高數好難都不會做,但是我不會喊難,因為我相信,既然高數作為大一的一門課程,那麼肯定是符合我們學習能力的。我敢肯定,如果把高數作為一門必學課給高二的學生來學絕對會比大學生學的好。這是因為他們願意多花時間來做。所以目標或夢想可以很難很遠,但只要功夫足夠還是可以達到。所以我一直在向自己的願景靠近。我想這個東西就叫做信念吧。

有一節課的話題叫時間管理,這節課同樣給了我很多啟發。比如學會説no,分清界線。一旦確定了哪些事情是重要的,對那些不重要的事情就應當説"不"。根據我的觀察,很多同學花大量的時間花在qq之類的無義的事上面。其實我認為我們可以在一天之中劃分出固定的一點時間用來和同學交流,而不是聊qq。對於不是自己必須要做的事不要搶着做,除非是順帶可以完成的。

目前我發現,我很喜歡聽輕音樂。以前很不喜歡聽,現在卻很享受這類音樂,可能我的本性就是追求自然吧。聽到這類音樂,心裏就感覺非常放鬆,心情非常開闊,感覺回到自然的狀態。我真的很慶幸自己的專業以後能接近大自然去實習,這樣我可以欣賞自然風光。

至於人際關係,老師説過,要將自己的交際圈分層,最裏是最親密的,最外的是熟人。我的體會,這個方法不是坐下來把每個認識的人分個類,然後採取不同的交往方式,而是在實際交往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處理。我的處理人際關係核心就是尊重、平等、友善。而且我跟年齡大的人談話毫無壓力,也喜歡和年齡大的人聊天。每次遇見熟人都會打招呼,我對同學也不會疏遠,雖然説我是喜歡單獨行動的人。我發現我對人的外貌印象特別精準,有時侯,只要見過一次面,下次在碰上能認出來,雖然説我視力不好,但眼力很行。往往只需要遠遠地看見某個人的背影,就可以判定是哪一個人。有兩次晚上,我從圖書館急急回宿舍,在路上碰到我們班的一個女生,當時天已黑,我憑她的身影就認出她來了。

戀愛心理這節課是您的助手幫我們上的,可能是因為年齡差距不大吧,我對於他講的有很多認同點,也很能接受。我記得她説大學戀愛真的是很美妙的事,大學不戀愛很可惜,我當時笑了。前天吧,我在食堂吃飯,遇見兩個在地大讀了七年的學姐,我們坐在一起吃飯就來聊起來了。她們給了我一些大學的建議,其中提到了戀愛這一話題。她們説我趕緊找一個對象吧,先看好一個也可以,我當時也笑着迴應的説先專於學習,以後在考慮。其實我之前也考慮過談朋友這件事。最初想法就是大一先注重學習和改變自己,談朋友這件事以後再考慮。我在那個心理成長網站測試過,我是屬於istj的戀愛類型,很注重承諾,對感情認真。一般我對於女生很體貼,因為這個社會是個男人強勢的社會,男人應該向英國紳士一樣具有紳士風度,對女人照顧一點。這能這些思想是受曹雪芹《紅樓夢》的影響吧,對於那些不幸的女性很憐惜。在戀愛方面我是很謹慎的,考慮問題也喜歡長遠一點。真的很想一次就成功,這樣就避免很多麻煩。有時候我在想,直接找一個適合的人結婚過日子算了,這樣豈不是更省事,但顯然這是不可能的,首先是經濟沒獨立,再就是學業沒完成。我發現年齡比我大的女生更能吸引,比如,我在圖書管經常看到大二大三的女生,拿着考研資料很認真地複習,這樣的人更能引起我的關注。而對於那些可愛的年齡小一點的女生只是一種喜歡。記得助手老師向我們推薦了一本書叫《愛的教育》,我也打算嘗試去看一下,反正我也喜歡看書,或許這本書對我會有很的大的幫助。

真的很喜歡上老師的課。最後一節課沒有去上,對此很抱歉。再次感謝老師給我們上這些課。

心理課活動心得體會2篇 《心理課活動:觸動心靈,洞悉自我》 第2張

第2篇

假期不知不覺得來到了,這周,我來到了北京,參加青愛工程的種子教師培訓會,青愛工程基金會把培訓地點選在了北京市昌平區的香堂文化新村,沒有到這裏之前,覺得是很近,不會太遠,結果沒有想到,3:40分到的北京,到達香堂目的地已經是晚上七點了,也許北京就是這麼大,倒了四條線路的地鐵,最後還坐了半個小時的公交和的士。覺得這也是一種經歷吧,每一次出發,都要去不同的地方,路途中的跋涉,也是一種體驗。香堂這個地方有個聖恩禪寺,在離寺廟不遠的地方,有我們住宿、吃飯和培訓的教室。吃的都是素食,上課坐的課桌也是返古式的地墊和矮小長桌,大家席地而坐,好有一番賞古論今的感覺!

這些天的培訓安排的很緊湊,學到的更多的是如何給學生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課以及性教育課程,在這之前,我對艾滋病的瞭解沒有那麼深刻,也沒有想到近幾年我國艾滋病感染的高危人羣盡然是青年學生,在他們對性沒有了解的情況下,就這樣因為自己的盲目從而步入了深淵,然後引發了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問題。

對於孩子向老師、父母提出的一些性知識方面的問題,大人應該不要避諱,該怎麼回答就怎麼回答,對於孩子來説,越早知道越好,因為知道知識了,才有能力去預防。

教師的教育觀念中把對學生的教育從教育慢慢轉為心育的時候,學生就會多一些被關愛,多一些人格上的完善

回答學生們提出的問題,一定要真心的回答,而且內容儘量是積極引導,但也要給孩子們呈現現實中的一些情況。不要完全呈現美好,讓孩子們對不好的後果要有預期。

很多時候,來訪者來諮詢,在來訪者問出問題之前,其實來訪者內心已經有答案了,只不過他是想來訴説,並且希望能得到支持。

當孩子們來諮詢室問及一些問題的時候,我們不急於告訴孩子答案,而是試探性的問問孩子你為什麼會對這個問題這麼好奇呢?類似此類的問法是想去探索孩子問題背後的動機和背景到底是什麼?

培訓中,越來越深刻的感覺到全國中國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在國家日益繁榮發展的今天,國家需要的不僅僅是高分的人才,而更多地是對一個人全方面素質的要求,所以我覺得動力溝通在這個時候發展,也是順應歷史潮流的,就是要讓人們心理健康,內心和諧安定。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hk/redian/qitawenan/oyeen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