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其他文案 >

《曹劌論戰》教案7篇 《曹劌論戰》:一場智慧的博弈教學策略

《曹劌論戰》教案7篇 《曹劌論戰》:一場智慧的博弈教學策略

本教案以中國戰國時期著名故事《曹劌論戰》為素材,通過分析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引導學生探討智謀戰略、領導才能等方面的主題。教案旨在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培養學生的領導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曹劌論戰》教案7篇 《曹劌論戰》:一場智慧的博弈教學策略

第1篇

本教材是語文版的八年級(上)的文言文。本文選自《左傳·莊公十年》,“曹劌論戰”意思是曹劌論作戰的道理,所以文章的重點不在記敍戰鬥情況,而在於記敍曹劌“論”戰略、戰術。文中的道理在現在依然的較強的現實意義。

學生已經學過不少文言文了,初步具有依據參考書和課文註釋來翻譯課文的能力了;且學生也具有一定的提問能力了。

針對學生的情況及本文的翻譯難度來看,可讓學生課外翻譯課文後再到課堂上來交流,然後按記敍文的六要素來進行閲讀,讀後來概括主要內容。在第二課時則讓學生針對課文來自由提問,然後再將問題拋給學生來解決,若不能解決再由教師點拔解決;在第二課時則可添加一個探究題“你是如何看待機遇(會)的?”

1、認識要想取得戰爭的勝利,戰前必須做好政治準備——取信於民的道理,在作戰指揮上,必須重視士氣詳察言敵情,正確運用戰術善於掌握有利時機。

關於戰爭“取信於民”的思想,學生不容易理解,教師要據課文內容加以分析。

由一學生到講台上來介紹兩句名言(課前先在黑板上板書出來)然後説明推薦理由、發表自己的看法。其他同學可提問也可發表自己的看法。

1、“機遇是不會第二次敲門的”,每個人都應善於抓住機會,而曹劌就是因抓住了“齊魯之戰”這個機會而成為一個有名的軍事家的。

齊襄公在國內做了一些壞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恐怕被連累,離開齊國避禍。公元前685年劉國發生內亂,國君被殺,住在魯國的公子糾和住在莒國的公子小白都搶着先趕回齊國,想做國君。魯莊公派兵護送公子糾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搶先趕回了齊國,做了國君,就是齊桓公。齊桓公起兵迎擊。當時齊強魯弱,魯軍大敗,齊桓公脅迫魯莊公殺了公子糾。從此兩國結下深仇大恨。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再次興兵攻魯,戰於長勺。

?左傳》:我國古代第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説《春秋》的一部著作。其中記載着春秋時代各國的內政、外交、軍事等方面的活動。原書名為《左氏春秋》,漢以後稱為《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這部書既是一部比較完整的歷史著作,也是一部相當精彩的散文著作。

2、指名學生朗讀。(注意句中停頓,進行朗讀指導。)

先在組內進行交流,然後將無法解決的問題拿到全班來解決。

課前三分鐘:由一學生介紹兩句名言(課前先在黑板上板書出來),然後説明推薦理由、發表自己的看法。其他同學可以提問也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

二、由學生自由提問,其他同學回答或教師點拔回答。

寶龍同學問:“曹劌論戰”這個題目能否用其它的題目來代替呢?

慧芳:還是用“齊魯之戰”比較直接……(話未説完馬上有好幾個同學站起來搶着回答)

娟娟:不行,還是用“齊魯長勺之戰”這樣既可以點明交戰的雙方又可以點明交戰的地點。(快言快語的説完自己的觀點)

森波:你們聽我把話講完嘛。我覺得課文主要講的是有關戰爭的經驗,而對於戰爭的場面則用很少的語言來介紹,所以我覺得還是用原來的題目比較好。

曉玲:我覺得森波同學説得很有道理,但我覺得課文主要講的是曹劌在講一些有關戰爭的問題……

輝利:不,我覺得題目還是用具體一點的好,像原來的題目範圍太大了。

宛靚:我來説幾句。我是贊成曉玲的意見,課文裏面描繪戰爭的場面比較少,只有寥寥數語,而描述戰前準備和戰後談戰爭的則比較多。還是用原來的題目會比較好。

有好幾個同學也紛紛表示贊同。這時不換題目的人比較多了,但是還不能夠統一答案。

我就引導同學們再把文章看一遍,找出詳寫和略寫的部分,想想為什麼要這樣安排?這樣安排什麼好處?再結合課文的題目想想。

同學們紛紛翻書,把文章重新看了一遍。有的獨立思考、有的則同桌討論……一會兒,就有人舉手了。

森波:老師,我找到詳寫的部分了。課文的第一段為詳寫,在這裏詳細地介紹了作戰前的政治準備:取信於民。

彬紅:我也找了一個地方。我認為課文的'第三段雖然很短,但是卻很詳細地分析了戰爭中所採用的戰術的原因,所以它也是詳寫。

最後大家終於達成了共識,確定課文的第一段和第三段為詳寫部分,第二段為略寫部分。這樣就能夠解決寶龍同學的問題了,這篇課文重點是描述曹劌的作戰理論而不是描述戰爭場面,所以不能用其它題目來代替課文的原題目。

本課的教學效果可以説是令人滿意的。在第一課時中,學生的自我翻譯及小組合作邊朗讀邊翻譯課文做得不錯,真正有落實,學生學有所得。在過後的測試中就體現出來了。在第二課時中,學生的提問能力進一步體現出來了。讓我不禁歎為觀止。原來學生的思維一旦開動起來,是有那麼多令人吃驚的東西出現啊。學生在提問過程中不斷地產生新的問題,一環扣一環,從中也把課文的內容理解了。學生能夠提出這樣的問題證明學生對課文的學生不是死的、不是純粹等着老師的分析,而是主動的、自發的去探索。

除提問外,在課末的有關“機遇”的交流中,學生的爭辯使得課堂的氣氛又達到了一個新的高潮。宛靚同學把機遇比成“蒼蠅”,有很多同學就站起來反對,此起彼伏地站起來,這種情形還是頭一次見到。以後這樣的辯論可以多引導,也可以專門舉辦辯論賽。但是因要下課了,不好拖課,我就沒有對宛靚同學的發言進行評價,可能會造成一定的影響,有的學生可能會認為這種比喻是恰當的。在下一節課我就針對這個問題進行了闡述並説明了理由,樹立了同學們正確的審美觀。語文課不僅要教給學生一定的語文知識,還要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情感態度。

我是聽了蔡老師的第二課時的課,認為本節課較好在體現了新課程理念下,學生與老師在課堂上的地位與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老師精心備課,課堂上的引導恰到好處。在學生髮表意見時,老師耐心傾聽;在學生產生困惑時,老師適時點拔、指導,實現了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老師的定位是正確的、合理的。

2、學生的提問能圍繞着課文內容。不僅提出課內的,還能以課文為本來提出課外的相關問題。

3、從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來看,這不是演練出來的,而是在平時上課中就有此類訓練。在質疑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得到了恰當的運用,凸顯了學生的主體性。

當然這節課也存在一些不足。我認為在課堂上對學生的評價可以中肯些。如有一個同學把機遇比喻成蒼蠅,這個比喻可以説是不恰當的,因大家都知道蒼蠅是一種令人聽了都覺得噁心的東西,也可以説是這個學生對事物的認識不夠深入,這時候老師就應該提出自己的看法,也許是平時上課不是公開課,所以蔡老師只讓同學們來評論自己沒有進行適當的評價。

《曹劌論戰》教案7篇 《曹劌論戰》:一場智慧的博弈教學策略 第2張

第2篇

採用誦讀法,培養學生文言文閲讀語感和理解能力。在文言文教學中,加強學生的誦讀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既可以培養學生的文言文閲讀語感,又可以引導學生在誦讀中體會作者在文章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對於其中的一些名句警語,也可以通過誦讀加以積累理解。

要求學生在聽讀時,注意自己感覺讀得不準的字音,以及停頓不對的句子。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然後標記出自己感覺理解上有困難的詞語和句子。

2.結合課文註釋,學生相互討論交流,自己初步解決部分難詞難句。

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當官的人謀劃這件事,你又何必參與其中呢?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衣服和食物這些用來安身的東西,我不敢獨自享受。、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祭祀用的犧牲玉帛,不敢虛報誇大,一定如實反映。,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訴訟案件,雖然不能詳細審察,但一定按照

忠之屬也。可以一戰:這是忠心為人民辦事,可以憑藉這點一戰。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擊鼓時,士兵們鼓足了勇氣;第二次擊鼓,勇氣便

“以”字在第1段出現的次數較多,主要是作介詞,表示“憑藉”、“根據”等。

要求學生思考如下兩個問題:(1)這篇文章有幾條線索?(2)本文可以分為幾個部分?

明確:(1)有兩條線索,一條是事件發展的線索(迎戰——備戰——勝戰——評戰);一條是人物活動的線索(請見——請問——參戰——釋疑)。(2)本文雖短,但能緊扣題旨

“論戰”,運用對話的形式,有條不紊,逐層展開,闡明曹劌是怎樣論戰的。全文共三段,每段為一部分。第一部分寫曹劌拜見魯莊公。,第二部分寫曹劌指揮戰鬥的經過。第三部分寫曹劌闡明取勝的原因。

注意,在學生概括時,可以引導學生注意每部分內容都可以以“曹劌”作為主語,保持內容的連貫性。

首先指名學生複述課文基本內容,然後思考:這篇文章的關鍵詞語是什麼?中心內容是什麼?請簡要概括。

明確:這篇文章的`關鍵詞語是“論戰”。這一點可以由標題判斷。中心內容是:扣住曹劌這一中心人物,圍繞“論戰”記敍了長勺之戰的基本經過,闡明瞭必須取信於民並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掌握戰機才能取得戰爭勝利的道理。

學生討論後歸納:本文詳寫人物的語言,即“論戰”,略寫人物的行動,以及戰鬥的具體經過。就人物而言,詳寫了曹劌,略寫了魯莊公。

可以採用問題組合的方法討論曹劌的形象特徵。問題設計如下:

1,學生迅速默讀第一部分,思考:曹劌是一什麼身份的人?

2.曹劌認為贏得戰爭的條件是什麼?你對他的看法有何評價?

3.學生迅速默讀第二部分,思考:在戰鬥中,魯軍反攻的時機選在什麼時候?

5.迅速默讀第三部分,思考:曹劌選定反攻時機的根據是什麼?

可以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中有關魯莊公的內容,然後結合下面兩個問題評價:

2.有人説,魯莊公是一個昏君。你同意這種説法嗎?請結合課文發表你的看法。

對於以上兩個問題,注意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教師要注意肯定

學生答案中的合理點,逐步引導學生的回答趨向統一。

第3篇

3、分析曹劌和魯莊公兩個人物形象,理解課文的主旨,體會作品的藝術魅力。

1、抓住“論”的特點來記敍戰爭,論作戰前取信於民,戰爭中掌握戰機是本篇的重點。

2、因為我國古代記載史實常與史論結合起來,所以此文雖是一篇記敍文,但又以“論”為中心。這是教學中的難點。

通過前面對孟子文章的學習,我們知道,無論是治國還是戰爭,孟子都主張以人和為主,今天,我們再從一場古老的戰爭中來看決定戰爭勝負的一些因素。

1、《左傳》:我國古代第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説《春秋》的一部著作。其中記載着春秋時代各國的內政、外交、軍事等方面的活動。原書名為《左氏春秋》,漢以後稱為《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這部書既是一部比較完整的歷史著作,也是一部相當精彩的散文著作。

齊襄公在國內做了一些壞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恐怕被連累,離開齊國避禍。公元前685年劉國發生內亂,國君被殺,住在魯國的公子糾和住在莒國的公子小白都搶着先趕回齊國,想做國君。魯莊公派兵護送公子糾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搶先趕回了齊國,做了國君,就是齊桓公。齊桓公起兵迎擊。當時齊強魯弱,魯軍大敗,齊桓公脅迫魯莊公殺了公子糾。從此兩國結下深仇大恨。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再次興兵攻魯,戰於長勺。

1、要求學生注意其中字詞的讀音。讀後引導學生解決字詞讀音。

2、學生結合註釋自己理解文句的意思,並標註出自己不能理解的詞句。

3、採用學生自由提問的形式,學生向老師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詞和句子。

(3)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祭祀用的犧牲玉帛,不敢虛報誇大,一定如實反映。

(4)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的信用不能使鬼神信服。“福”是名詞,在這裏作動詞用,“保佑”的意思;“可以”應譯為“可以憑藉”,和今義“可以”用法不同。

(5)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訴訟案件,雖然不能詳細審察,但一定按照實際情況處理。

(6)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這是忠心盡力為人民辦事。可以憑藉這點一戰。作戰時請讓我跟您同往。

對於第一個準備,曹劌的.評價是“小惠未偏,民弗從也”;對於第二個準備,曹劌的評價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對於第三個準備,曹劌認為“忠之屬也,可以一戰”。

(3)為什麼説“小大之獄,雖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戰”的主要條件?

因為民心向背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這就突出表現了曹劌重視人民力量的政治遠見。

選在“彼竭我盈”之時。戰鬥剛開始,不待齊軍疲倦,莊公就急於出戰(“公將鼓之”;“鼓”,名詞作動詞,擊鼓);當魯軍剛獲勝,莊公又急於去追擊(“公將馳之”)。

曹劌阻止了莊公的過急行動。他懂得攻擊和追擊都必須把握有利的時機,要根據雙方的士氣和實力的變化作出正確判斷。曹劌的兩個“可矣”,使得戰爭出現“齊師敗績”和“遂逐齊師”的大好形勢。

一鼓作氣:鼓,名詞作動詞,擊鼓。第一次擊鼓時,士兵們鼓足了勇氣。

有兩條線索,一條是事件發展的線索(迎戰——備戰——勝戰——評戰);一條是人物活動的線索(請見——請問——參戰——釋疑)。

全文共三段,每段為一部分。第一部分寫曹劌拜見魯莊公。,第二部分寫曹劌指揮戰鬥的經過。第三部分寫曹劌闡明取勝的原因。

通過這篇文章,我們可能看到曹劌算得上是古代的一位軍事人才。他具有卓越的軍事識見和高超的作戰指揮才能。這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他非常重視戰前要有可靠的政治準備。他認為,“民從”,得到庶民百姓的擁護、支持,這才是戰爭取勝的重要保證,“民從”,具備了這個條件,“可以一戰”,否則,不可以戰。

二、他指揮作戰謀慮周密,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他深知軍隊士氣在戰爭中的作用(“夫戰,勇氣也”),他慎重初戰,善於選擇有利的時機發起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知彼知己,既不畏強敵,又步步謹慎,終於戰勝齊軍(“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3、題目為“曹劌論戰”,這是一篇記敍文還是議論文?

這是一篇記敍文,但全文以“論”為中心。第1段記敍論戰前政治準備的內容;第2段記敍戰鬥經過;第3段通過“敍”來“論”戰爭勝利的原因。

文章圍繞“論戰”來進行選材與組織材料,詳略得當,重點突出。此文雖然寫戰爭,但戰爭的過程寫得十分簡略,中心始終扣住曹劌這一人物,運用對話來寫論作戰前的政治準備(第1段)及戰勝齊國的原因(第3段),重點突出,中心明確,詳略得當。

本文論述了必須取信於民並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掌握戰機才能取得戰爭勝利的道理。

第4篇

(1)瞭解曹劌的戰略.戰術思想,以及魯軍以弱勝強的原因.

(2)學習本文以"論戰"為中心組織和選擇材料,詳略得當的特點.

(2)讓學生談談曹劌和魯莊公兩個人物形象,領會作品的藝術魅力,強化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採用誦讀法,培養學生文言文閲讀語感和理解能力。在文言文教學中,加強學生的誦讀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既可以培養學生的文言文閲讀語感,又可以引導學生在誦讀中體會作者在文章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對於其中的一些名句警語,也可以通過誦讀加以積累理解。

“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葉聖陶語)。本文是短篇精品,內容豐富。字詞句方面,根據學生已經學過的基礎文言和課文註解,大致能理解。因此能以一得引多得的自學輔導設計進行教學,使學生認識精品,喜歡精品,在理解的基礎上,融會貫通,並聯系實際,有所啟發。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採用圈點批註、朗讀、討論、質疑、課堂練習等方式使學生動起來。

同學們,通過對歷史的學習,你肯定了解了不少的知識,你知道歷史上著名的戰爭有哪些嗎?(全班交流)

今天我們就來走近古戰場,瞭解這場以少勝多的"齊魯長勺之戰".

?左傳》又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是記載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況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史記》和《漢書》都認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魯國史官左丘明而作。記事起於魯隱公元年(前722年),終於魯哀公十四年(前454年)。書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簡練生動,尤其善於描寫戰爭及複雜事件,又善於通過對話和行動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對後代散文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左傳》分年記事,沒有篇名。

國別體:通過各國史事個別獨立地排列載述,以完成對某一歷史進程的敍述。國別體史書有《國語》和《戰國策》。《國語》是以記言為主,兼及記事;《戰國策》是以記事為主。

編年體:即以時間為經,以事件為緯來敍寫史實。它的優點是線索清楚、背景明確、系統性較好;不足是不便於集中而廣泛地描寫人物。《春秋》《左傳》和《資治通鑑》都是編年體。

紀傳體:即以人物為中心敍寫歷史,為司馬遷所獨創。古代官方編輯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紀傳體。這種體例對後世影響很大。

這一戰事發生在魯莊公十年(前684),是齊桓公即位後向魯國發動的第二次戰爭。

此前兩年,齊桓公(公子小白)與其庶兄公子糾曾進行過激烈的爭奪君位的鬥爭。當時篡君奪位的公孫無知(齊襄公堂弟)已被殺,齊國一時無君,因此避難於魯國的公子糾和避難於莒國的公子小白都爭相趕回齊國。魯莊公支持公子糾主國,親自率軍護送公子糾返齊,並派管仲攔擊、刺殺公子小白。然而魯國的謀劃沒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搶先歸齊,取得了君位。齊桓公即位後當即反擊魯軍,兩軍交戰於乾時(齊地),齊勝魯敗。乘兵勝之威,齊桓公脅迫魯國殺掉了公子糾。齊桓公雖在其庶兄的血泊中鞏固了權位。但對魯國卻一直怨恨難平,因此轉年春便再次發兵攻魯,進行軍事報復和武力懲罰。本篇所記即是這次在魯地長勺展開的戰事。

點撥:有兩條線索:①事物發展的線索: 迎戰——備戰——勝戰——評戰

1.魯莊公認為戰前需作哪幾方面的準備?曹劌是如何進行評價的?

2.為什麼“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

3.為什麼“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 ”?

請同學們談談對課文情節安排、人物塑造兩方面的認識。並用“從……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説話。

魯莊公:政治無能,軍事無知;實事求是、虛心聽取;禮賢下士、任人唯賢;為求真知,

(三)再讀課文,體會文章文章以“論戰”為中心組織和選擇材料,詳略得當的特點。

魯國的獲勝給了你怎樣的啟示?從曹劌的做法和孟子的“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來談談

魯莊公 急於備戰見劌,三問三答—實事求是、虛心聽取 鄙

教學反思:本堂課學生能積極地配合老師參與到整堂課的教學中來,教學效果比較好。

第5篇

3、瞭解曹劌的戰略、戰術思想,並聯系實際進行思想教育,培養青少年機智沉着的品質。

2、在預習的基礎上了解課文大概內容,然後進行課文分析。

3、結合課文向學生進行在學習上也要有正確的學習目的(戰略)和正確的方法(戰術)等思想教育。

中國歷史上發生過無數次戰爭,其中有許多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光輝戰例。像三國時曹操擊敗袁紹的官渡之戰,孫劉聯軍大敗曹操的赤壁之戰,東晉謝安、謝石、謝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堅統率的百萬大軍感到“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戰,都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發生在春秋時期齊國和魯國之間的長勺之戰尤其受到了毛澤東同志的稱讚。毛澤東同志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指出,長勺之戰是“中國戰史中弱軍戰勝強軍的有名的戰例。”今天我們學習《曹劌論戰》這篇課文就是談論長勺之戰的。通過學習,我們可以理解在長勺之戰中,弱小的魯國為什麼能戰勝強大的齊國,曹劌的戰略思想是什麼,它對我們有哪些啟發。

①《左傳》是記載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情況的編年體史書。相傳是魯國史官左丘明根據孔子寫的魯國曆史《春秋》所編。由於《春秋》記事過簡,近於大事年表,一般人難以讀懂,而《左傳》敍事較為詳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歷史面貌,又為《春秋》作了較為詳備的註釋,所以後人又稱《左傳》為《左氏春秋》。《左傳》保存了重要的歷史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學價值。同時,它又善於剪裁,敍事清晰,描寫人物生動,又具有一定的文學價值,對後代散文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②課文談論的是古代戰爭故事。這次戰爭發生的時間是春秋初期,交戰雙方是強大的齊國和弱小的魯國。交戰地點是魯國的長勺,所以史稱長勺之戰。發生戰爭的原因是齊襄公時,政令無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分別逃到莒國和魯國避難。後來齊襄公被公孫無知所殺,住在莒國的公子小白搶先回到齊國奪得王位,稱為齊桓公。後來魯國也送公子糾回齊國爭奪王位,結果被齊桓公打敗,齊桓公逼魯莊公殺掉公子糾。魯莊公十年(前684年)齊桓公又藉口魯國曾經幫助公子糾與他爭奪齊國君位,再次舉兵攻魯,兩軍戰於魯國長勺,結果弱小的魯國戰勝了入侵的強大的齊國。

③課文標題為“曹劌論戰”,曹劌是當時的奴隸主貴族,為了魯國的利益,他主動為魯莊公謀劃。又親臨戰場,協助魯莊公指揮,為戰勝齊國起了重大作用。但課文標題的中心詞是“論”字,可見課文側重要寫的是曹劌對戰爭的看法,表現曹劌的戰略思想,而不是側重記敍長勺之戰的戰況。

劌(guì) 又何間焉(jiàn) 鄙(bǐ) 弗敢專也(fú) 小惠未編(biàn) 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公與之乘(chéng) 轍(zhé) 軾(shì) 旗靡(mǐ)

2、引導學生對照註釋自讀課文,提出問題,複述課文大意。

明確:魯莊公十年春,齊國出兵進攻魯國。當時,齊強魯弱。魯國人曹劌見國難當頭,挺身而出,建議魯莊公要取信於民。魯莊公聽取了他的建議,採取了得民心的一些措施,並在曹劌的協助下選擇了利於打仗的地點長勺,有利於攻擊的時機──彼竭我盈之時,有利於追擊齊軍開始的時機──轍亂旗靡之時,結果魯軍大獲全勝,魯莊公問曹劌其中的奧妙,曹劌雄辯地論述了魯勝齊敗的原因。

一條是事件發展的線索(迎戰──備戰──勝戰──評戰);

一條是人物活動的線索(請見──請問──參戰──釋疑)。

(2)“齊師伐我”的“伐”是什麼意思?齊國軍隊為什麼要“伐”魯國呢?

補充介紹歷史背景:齊襄公在國內做了一些壞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恐怕被連累,離開齊國避禍。公元前685年,齊國發生內亂,國君被殺,住在魯國的公子糾和住在莒國的公子小白都搶着趕先回國,想做國君。魯莊公派兵護送公子糾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搶先趕回齊國,做了國君,就是齊桓公。齊桓公起兵迎擊。當時齊強魯弱,魯軍大敗,齊桓公脅迫魯莊公殺了公子糾。從此兩國結下深仇大恨。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再次興兵攻魯,戰於長勺。從歷史背景得知齊師興兵完全屬於侵略行為,所以“伐”應譯為“侵犯”。

論明確:從“其鄉人曰”句中我們能推知曹劌的身分為普通老百姓,沒有官位,屬愛國君子吧,“位卑未敢忘憂國”。

(4)“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麼?

明確:“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當時與公膳制有關。公膳是對某種品位的官員在辦公時間免費供給的一種膳食。按規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員,一般稱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權位的人。

(5)“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中的“遠謀”二字是此文的關鍵,貫穿全文。從曹劌的這句話裏可見他具有什麼樣的`品質?

明確:從曹劌的對答中反映曹劌關心國家大事和深謀遠慮的品質。

明確:在具體的語境中,省略了主語“曹劌”和賓語“之”(代魯莊公)。

這三個字喚起下文分析戰爭的條件,突出了曹劌重視戰前的政治準備。魯莊公認為要作哪幾方面的準備呢?明確: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②“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8)對於這三方面的準備,曹劌的評價是“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對於第二個準備,曹劌又是如何評價的?討論後明確:對於第二個準備,曹劌的評價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對於第三個準備,曹劌認為“忠之屬也,可以一戰”。請同學注意:“福”是名詞,在這裏作動詞用,“保佑”的意思;“可以”應譯為“可以憑藉”,和今義“可以”用法不同。

(9)為什麼説“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戰”的主要條件?

明確:因為民心向背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這就突出表現了曹劌重視人民力量的政治遠見。

(10)本段末句“戰則請從”,不僅寫出了曹劌重視戰前的政治準備,而且注意實際作戰中的戰略戰術。文章也以此作為過渡,轉入下文寫他臨陣參戰指揮。

(11)小結:第1段,寫的是曹劌請見,論戰前準備,顯示了曹劌熱愛自己國家、深謀遠慮的品質以及魯莊公“勇於納諫”的胸懷。

明確:由魯莊公指揮,曹劌協助。這從“公與之乘”可以看出。“乘”有兩義:(1)為共乘一車,“乘”讀;(2)為另給一車相隨,“乘”讀。課文從“乘”(1)義説,這樣比較好理解,因曹劌與莊公同乘一車論戰才方便。

明確:長勺(“戰於長勺”是個狀語後置句),在魯國境內,地理條件對魯國有利。

(3)反攻的時機選在什麼時候?曹劌是怎樣幫助莊公選擇時機的呢?

明確:在“彼竭我盈”之時。戰鬥剛開始,不待齊軍疲倦,莊公就急於出戰(“公將鼓之”;“鼓”,名詞作動詞,“擊鼓”);當魯軍剛獲勝,莊公又急於去追擊(“公將馳之”),曹劌又阻止了莊公的過急行動。他懂得攻擊和追擊都必須把握有利的時機,要根據雙方的士氣和實力的變化作出正確判斷。曹劌的兩個“可矣”,使得戰爭出現“齊師敗績”和“遂逐齊師”的大好形勢。

(4)小結:第2段敍述的是曹劌指揮作戰的情況,作戰的過程寫得非常簡略,突出寫了曹劌“謀”的作用,為下文“論戰”打下伏筆。曹劌臨陣從容,胸有成竹,善於掌握時機,所以才擊敗敵人,獲得戰爭勝利。

(1)魯國獲勝後(“既克”),“公問其故”的“故”是什麼意思?

明確:有兩層意思:一層説明為什麼要選擇“齊人三鼓”(“彼竭”)的時機進行攻擊。“夫戰,勇氣也”(這是個判斷句,“也”表示判斷),“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後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敵方的勇氣已經消失而我方的勇氣正盛,所以我們打敗了敵人)。“彼竭我盈”四個字高度概括了進攻時的最佳戰機。一層解釋他“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看到敵人“轍亂”“旗靡”才追擊的原因是“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夫”,發語詞,議論或説明時,用在句子開頭,沒有實在意義)。可見曹劌考慮問題周到,行動謹慎,觀察仔細,善於抓住時機,故而奪取了戰爭勝利。

1、歸納中心思想。學生討論後明確:本文論述了必須取信於民並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掌握戰機才能取得戰爭勝利的道理。

2、題目為“曹劌論戰”,這是一篇記敍文還是議論文?明確:這是一篇記敍文,但全文以“論”為中心。第1段記敍論戰前政治準備的內容;第2段記敍戰鬥經過;第3段通過“敍”來“論”戰爭勝利的原因。

一、品讀課文,鑑賞《左傳》的藝術特色

(1)曹劌:課文集中體現了曹劌作為一名軍事家的“遠謀”。曹劌請見,表現了他的愛國熱情;曹劌問戰,表現了他的政治遠見;曹劌參戰,表現了他卓越的軍事才能;曹劌論戰,表現了他過人的謀略。

(2)魯莊公:課文集中表現了魯莊公作為國君見識的“鄙”。魯莊公把戰爭的希望寄託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靈的保佑上,説明他政治上無能;他急於求成,急於攻擊,説明他軍事上的無知。

但他不是一個昏君,魯莊公備戰見曹劌,三問三答,實事求是,虛心聽取意見;魯莊公作戰用曹劌,親自參與打仗,表現了他禮賢下士,任人唯賢;魯莊公戰後問曹劌,不因勝而自喜,表現了他為求真知而不恥下問。

用比照映襯的手法,使曹劌的形象鮮明生動。以曹劌與“鄉人”的對比突出曹劌的政治熱忱。從曹劌與莊公的對比中,突出他的深謀遠慮。

課題的中心是“論戰”,文中緊扣“論戰”來寫。曹劌論戰前的政治準備和作戰中的戰術以及總結勝利原因詳寫。從這些言論中表現了他政治上的遠見卓識和軍事上的卓越才能,因此詳寫。對無助於表現曹劌性格的事,如戰爭的起因、雙方實力、戰鬥場面和戰後處理一概不寫。而一些與“論戰”有關的事,也只是一筆帶過,使文章能銜接就可以了。

2、判斷句式:有肯定判斷和否定判斷,譯為“……是什麼”和“……不是什麼”。

3、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語,有的省略賓語,有的省略介詞等等,翻譯時要補出來。

4、倒裝句式:按照現代漢語的常式是主—謂—賓順序,但有的文言句有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等情況,翻譯時要按現代漢語的順序。

第6篇

1。瞭解曹劌的戰略思想—理解人民羣眾是否支持、指揮戰爭的策略是否得當,是決定戰爭勝負的兩大因素。

2。學習課文圍繞中心,突出重點,詳略得當的寫作特點。

中國曆發生過無數次戰爭,其中有許多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光輝戰例。像三國時曹操擊敗袁紹的官渡之戰,孫劉聯軍大敗曹操的赤壁之戰,東晉謝安、謝石、謝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堅統率的百萬大軍感到“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戰,都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發生在春秋時期齊國和魯國之間的長勺之戰尤其受到了毛澤東同志的稱讚。毛澤東同志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指出,長勺之戰是“中國戰史中弱軍戰勝強軍的有名的戰例。”今天我們學習《曹劌論戰》這篇課文就是談論長勺之戰的。通過學習,我們可以理解在長勺之戰中,弱小的魯國為什麼能戰勝強大的齊國,曹劌的戰略思想是什麼,它對我們有哪些啟發。

①《左傳》是記載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情況的編年體史書。相傳是魯國史官左丘明根據孔子寫的魯國曆史《春秋》所編。由於《春秋》記事過簡,近於大事年表,一般人難以讀懂,而《左傳》敍事較為詳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歷史面貌,又為《春秋》作了較為詳備的註釋,所以後人又稱《左傳》為《左氏春秋》。《左傳》保存了重要的歷史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學價值。同時,它又善於剪裁,敍事清晰,描寫人物生動,又具有一定的文學價值,對後代散文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②課文談論的是古代戰爭故事。這次戰爭發生的時間是春秋初期,交戰雙方是強大的齊國和弱小的魯國。交戰地點是魯國的長勺,所以史稱長勺之戰。發生戰爭的原因是齊襄公時,政令無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分別逃到莒國和魯國避難。後來齊襄公被公孫無知所殺,住在莒國的公子小白搶先回到齊國奪得王位,稱為齊桓公。後來魯國也送公子糾回齊國爭奪王位,結果被齊桓公打敗,齊桓公逼魯莊公殺掉公子糾。魯莊公十年(前684年)齊桓公又藉口魯國曾經幫助公子糾與他爭奪齊國君位,再次舉兵攻魯,兩軍戰於魯國長勺,結果弱小的魯國戰勝了入侵的強大的齊國。

劌論戰”,曹劌是當時的奴隸主貴族,為了魯國的利益,他主動為魯莊公謀劃。又親臨戰場,協助魯莊公指揮,為戰勝齊國起了重大作用。但課文標題的.中心詞是“論”字,可見課文側重要寫的是曹劌對戰爭的看法,表現曹劌的戰略思想,而不是側重記敍長勺之戰的戰況。

劌(gùi) 又何間焉(jiàn) 鄙(bǐ) 弗敢專也(fú) 小惠未編(biàn) 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公與之乘(chéng)轍(zhé) 軾(shì) 旗靡(mǐ)

①進一步給生字或容易讀錯的字正音,瞭解文句意思。

②課文共3段,是按什麼順序組織材料的?詳寫了什麼內容,略寫了什麼內容?

課文第1段寫曹劌與魯莊公討論戰爭能不能打,憑什麼可以戰勝敵人,這是戰前的政治準備。第二段寫曹劌協助魯莊公指揮魯軍打敗齊軍,取得戰爭的勝利。第3段寫打敗齊軍後,曹劌給魯莊公總結經驗。可見課文是按着戰前準備,戰爭進行,戰後總結的順序組織材料的。

課文詳細地記敍了戰前曹劌與魯莊公討論戰爭可不可以打,最後得出“可以一戰”的結論,而對長勺之戰的經過寫得非常簡略。所以課文詳寫戰前討論(論戰),略寫戰爭經過。

①教師領讀或學生自讀課文後,參閲註釋理解文義,並注意理解下邊加點詞的意思:

齊師:軍隊。乃入見:於是,就。衣食所安:所用來養生的東西。小惠未徧:小恩小惠。必以情:實情。忠之屬也:一類、之類。可以一戰:可,可以。以,憑藉。一,助詞,加強語氣。

②這段文字先交代長勺之戰發生的時間、戰爭的性質和形勢,接着寫曹劌主動請見魯莊公,謀劃迎戰條件,再具體寫曹劌與魯莊公的討論情況。可討論如下問題:

a、長勺之戰是什麼性質的戰爭,對魯國來説當時的形勢如何?

長勺之戰是齊桓公藉口魯國曾經幫助公子糾同自己爭做國君而興師問罪,企圖吞併魯國擴張領土的侵略戰爭,是大欺小,強欺弱的非正義戰爭。而對魯國來説則是抵禦侵略,保衞國家的正義戰爭。這從“齊師伐我”一句可以體現出來,“伐”即齊國藉口討伐,要達到吞併他人擴張自己的目的。當時的形勢對魯國很不利,不僅魯國弱小,軍事力量對比懸殊,更因為當權者魯莊公目光短淺,準備迎戰,卻不知憑什麼去迎戰。由於魯國充滿着危險,所以曹劌挺身而出,主動要與魯莊公“論戰”。

鄉人勸阻,反襯出曹劌對國事關心和他對當時形勢深刻的洞察力。尤其對魯莊公的政治能力和

魯國戰前的政治準備感到憂慮。這表現了曹劌的愛國熱情。同時,這一小插敍,也使故事一開始就橫生波瀾。

c、從曹劌和魯莊公的對話,可以看出魯莊公認為迎戰齊軍的條件是什麼,曹劌對此是怎樣認識的?這體現了他怎樣的軍事見解?

齊軍來犯,魯莊公認為可以迎戰的條件是衣食分人不獨專,對神誠實不虛誇,大小案件盡誠心。曹劌否定了前兩個條件,認為“衣食分人”得到好處的不過是些近臣,這是小恩小惠,未能遍及眾人,人民是不會跟你去作戰的。對神誠實,也不過是小信用,還不能取得神的信任,神是不會保佑你的。而對第3個條件曹劌加以肯定,認為這是作君主的對人民盡了本職的事,能得到人民的擁護,可以憑這個條件抵禦齊國的侵略。曹劌對戰前政治準備的分析,説明了他充分認識到人民的力量,對當權者來説,戰爭能不能打,能不能勝,最重要的一條是能否取信於民。曹劌的這種認識是難能可貴的,表明了他正確的戰略思想。

③課文第1段交代了戰爭發生的時間,戰爭的性質及雙方的形勢,重點寫了曹劌論述戰前的政治準備:必須取信於民。

第7篇

2、瞭解《左傳》及齊魯長勺之戰的背景,把握曹劌的戰略、戰術思想,理解魯軍以弱勝強的原因。

1、把握本文以“論戰”為中心組織材料、詳略得當的特點。

2、分析曹劌和魯莊公兩個人物形象。體會作品的藝術魅力,理解課文的主旨。

2、瞭解《左傳》及齊魯長勺之戰的背景,把握曹劌的戰略、戰術思想,理解魯軍以弱勝強的原因。

1、把握本文以“論戰”為中心組織材料、詳略得當的特點。

2、分析曹劌和魯莊公兩個人物形象。體會作品的藝術魅力,理解課文的主旨。

中國歷史上發生過無數次戰爭,其中有許多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光輝戰例。

大家能説一説哪些?像三國時曹操擊敗袁紹的官渡之戰,孫劉聯軍大敗曹操的赤壁之戰,東晉謝安、謝石、謝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堅統率的百萬大軍感到“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戰,都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發生在春秋時期齊國和魯國之間的長勺之戰尤其受到了毛澤東同志的稱讚。毛澤東同志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指出,長勺之戰是“中國戰史中弱軍戰勝強軍的有名的戰例。”今天我們學習《曹劌論戰》這篇課文就是談論長勺之戰的。通過學習,我們可以理解在長勺之戰中,弱小的魯國為什麼能戰勝強大的齊國,曹劌的戰略思想是什麼,它對我們有哪些啟發。

①《左傳》是記載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情況的編年體史書。相傳是魯國史官左丘明根據孔子寫的魯國曆史《春秋》所編。由於《春秋》記事過簡,近於大事年表,一般人難以讀懂,而《左傳》敍事較為詳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歷史面貌,又為《春秋》作了較為詳備的註釋,所以後人又稱《左傳》為《左氏春秋》。《左傳》保存了重要的歷史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學價值。同時,它又善於剪裁,敍事清晰,描寫人物生動,又具有一定的文學價值,對後代散文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國別體:通過各國史事個別獨立地排列載述,以完成對某一歷史進程的敍述。國別體史書有《國語》和《戰國策》。《國語》是以記言為主,兼及記事;《戰國策》是以記事為主。

編年體:即以時間為經,以事件為緯來敍寫史實。它的優點是線索清楚、背景明確、系統性較好;不足是不便於集中而廣泛地描寫人物。《春秋》《左傳》和《資治通鑑》都是編年體。

紀傳體:即以人物為中心敍寫歷史,為司馬遷所獨創。古代官方編輯的“二

十四史”用的都是紀傳體。這種體例對後世影響很大。

③課文談論的是古代戰爭故事。這次戰爭發生的時間是春秋初期,交戰雙方是強大的齊國和弱小的魯國。交戰地點是魯國的長勺,所以史稱長勺之戰。發生戰爭的原因是齊襄公時,政令無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分別逃到莒國和魯國避難。後來齊襄公被公孫無知所殺,住在莒國的公子小白搶先回到齊國奪得王位,稱為齊桓公。後來魯國也送公子糾回齊國爭奪王位,結果被齊桓公打敗,齊桓公逼魯莊公殺掉公子糾。魯莊公十年(前684年)齊桓公又藉口魯國曾經幫助公子糾與他爭奪齊國君位,再次舉兵攻魯,兩軍戰於魯國長勺,結果弱小的魯國戰勝了入侵的強大的齊國。

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語調應舒緩、深沉,讀出議論的語氣)

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有解説的意味,語調應低緩)

他是一個深謀遠慮的軍事家,論戰表現出他的勇氣,作戰“下視其轍”“登軾而望”,充分體現了他審慎和豐富的軍事經驗。

一、魯莊公廣開言路,使一介草民曹劌得以參與論戰。

二、魯莊二公面對曹劌“肉食者鄙”批評和“小惠”、“小信”的刺耳意見,仍能虛懷若谷,唯才是用;

三、魯莊公不高高在上,而是親臨第一線深入實際,“戰於長勺”“與

四、魯莊公不被“齊人三鼓”勢頭嚇懵頭,用人決心堅定,不收回成命,不打退堂鼓,不干擾能人的作戰部署;

五贊魯莊公善於總結經驗,“既克”之後能“其故”,向內行請教,學習如何掌握戰爭的規律。

曹劌是個有遠謀的人,在齊魯長勺之戰中表現了他的戰略戰術思想和指揮才能,他認為戰爭勝利要在政治上取信於民,軍事上後發制人,他認為戰鬥中要抓住戰機,在彼竭我盈時進攻,在轍亂旗靡時追擊。這就是曹劌的論戰。這就是被春秋車戰時期作為軍事家的曹劌指揮指揮戰爭取勝所證明了的規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hk/redian/qitawenan/pz4qz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