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其他文案 >

讀《培根隨筆》有感6篇 隨筆大師培根:理性思考與人生感悟。

讀《培根隨筆》有感6篇 隨筆大師培根:理性思考與人生感悟。

《培根隨筆》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哲學家、政治家弗朗西斯·培根的重要著作之一。其中反映了他關於知識、科學、人性等方面的思考和見解。本書在思辨深度和文學觀賞性上均有不俗表現,值得一讀。今天,讓我們一起探索其中的思想精華。

讀《培根隨筆》有感6篇 隨筆大師培根:理性思考與人生感悟。

第1篇

黯淡的天際幾點疏星仿若洞析着人間,流星劃過“眉梢”,縱使遙遠渺茫,卻重重地在我靈魂的最深處烙下了印記。

人生不過轉眼的時光,過客匆匆,歸人踏過,也僅僅遺留下幾段足痕。倘若當真等到花敗人老,才始明白光陰何其彌足珍貴,怕只怕空餘滿腹歎惜。其實,如此人生又有何意義?而培根卻與常人的感觀大相徑庭,他將畢生的信念大化,向着心中的目標永不衰竭地追求,或許這才是面對大千世界理應有的態度。他始終堅持着“知識就是力量”,並且為之付諸了行動。當冷眼看遍世態炎涼,人間冷暖時,炯炯的目光中溢出絲縷的淡然正彰顯了他不屈的人格以及不滅的才華。即使靈魂離開了人世,但起碼他在人文悠悠的長河中籤上了曾存在的痕跡,至少他燃燒了幾個世紀!

歷經了十幾年風雨的我,如今卻也能淺嘗到他語言的魅力、思想的深遂。曾經鍾愛於歇於林間細細品味《談習慣和教育》中那句“國家和政府日鼓勵已經形成的美德,而不改良美德的種子”,如今觀當前局勢,又何嘗不是如此?由此看來,培根倒也有未卜先知之能了。

而在我看來,美德的源泉無非是固邊的行薰陶以及自小的教育。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並無道理,教育的手段及途徑往往直接影響青少年思想的方向和演化。可如今的教育方案卻不盡如人意,高等學府不過是度量未來薪金的標準,莘莘學子所求的高等教育自然無法洗淨人性的污垢,反而最終引起的是習慣的惡性循環。這便是無數罪惡的根源,教育的缺陷所牽涉的負面影響的確是數之不盡的。

凡事皆有因果,習慣同樣並不例外。只有優良的教育以及獨立的人格才能壓制邪惡的習慣,從而帶動整個社會的風氣,而這過恰恰是我們應為之奮鬥的指標。面對種種過錯,“去其糟粕”是必然的,唯有此計才能造就輝煌的明天!

巨星如培根已然隕落,但《培根隨筆》的光芒依舊在照亮着後人……

讀《培根隨筆》有感6篇 隨筆大師培根:理性思考與人生感悟。 第2張

第2篇

培根,17世紀英國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一生追求真理,是第一個提出“知識就是力量”的人,其隨筆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文章短小,少則一千字不到;第二印象是講求實用,他是以政治家改造社會,富國利民為目的來説教的。投入其文字中像是在聽一位高人賜教,一位法官判案,收穫良多。

在校生活,有追求自然有競爭,有競爭就會有比較,有比較就易產生嫉妒這種不良心理。讀了《談嫉妒》一篇,讓我深深地瞭解嫉妒這種心態往往發生在一無所長的、八卦的、虛榮的人身上。

“人的心靈不是靠自身的善滋養,就是以別人的惡為食”,正如培根所言,我只有不斷豐富充實自己的內心,不關注他人的優缺,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我提升上,不斷完善自我,逐漸變強,自然不會產生這種消極情緒。

其次,要學習文章的做法,當取得一定成就時要在關係不大的事情上故意受點委屈,甘拜下風,這樣不僅可以使自己更謙卑,還能平衡大眾的心理,不招惹嫉妒。

不久前,我從英國遊學回來,曾因經歷了異域文化風情而迫不及待地要向他人傾訴,旁人總不忘問的一個問題是外國與中國比哪個好,這讓我糾結了許久,不知如何評判。

直到看了《談旅遊》一篇,我的心中才豁然開朗。培根指出出門旅遊應記日記,在陸地上,值得觀察的景物應接不暇,人們大都疏於記錄,我也不例外,可悉心觀察的難道不比闖入眼簾的更值得一記嗎?

慚愧啊!文中説旅遊回國後要讓旅遊成果表現在言談中而非衣着舉止上,也就是説,重要的不是你帶回多少新事物而是你心靈上的提升,見識的擴展,在與別人交流自己外出經歷時要小心回答問題而不是貿然宣傳經歷,最重要的是表現出不想用外邦習俗改變本國習俗,而是把從國外學得的精華植入本國習俗中去。現在,問題就有了答案。

“人們的思想大多取決於自己的願望,他們的言論取決於自己的學識和接受的見解,然而他們的行為依照的則是他們的習慣。”所以無論生性多麼堅強,言論多麼動聽,若沒有習慣予以強化,都是靠不住的。可見習慣的養成對人有多麼重大的`影響,既然它是人生的主宰,那我就應千方百計地養成良好習慣,從現在開始!

短短不過幾千字構成的一篇隨筆,卻能擺時事實、講清道理,擯棄那種空洞、膚淺、絮聒的毛病,注重文字的深刻、老練、沉穩有力,幾乎篇篇都是格言層見疊出。下面是一些信手拈來的例子:德行猶如寶石,鑲嵌在素淨處最佳。成人懼怕死亡,恰如兒童怕進黑暗。

像這樣至理名言放開頭具有雄奇有力、引人入勝的作用,放結尾則顯概括全文,餘味無窮的作用。

培根的隨筆沒有西方隨筆那種散漫和隨意,而呈現出詩一般的凝練圓滿,小説那樣的佈局謹嚴。句式通常精短雋永、組織嚴密,又知道什麼時候應當用合適的比喻把思想表現得格外鮮明,有時還給他的思想披上一層想象的光彩以顯魅力,十分值得我學習。

培根每篇隨筆後均附一則解析,這解析其實可以説是文章脈絡結構,分點説明,內容簡潔明瞭,思路清晰。正如提綱一樣,發揮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可以學習作者,在寫作前先列個提綱,找準思路再下筆,尤為重要。

黑格爾評價培根“他有高度的閲歷,有豐富的想象,有力的機智,透徹的智慧,他把這種智慧用在一切對象中最有趣的那個對象,即通常所謂的人世上。”在我看來,這就是培根的特色。

培根説:“多讀書是有好處的,尤其是讀那些在公眾舞台上扮演過重要角色的人寫的書。”我很慶幸,讀了這樣一本好書!

第3篇

?培根隨筆》為英國十七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著,本書的內容涉及政治、經濟、宗教、愛情、婚姻、友誼、藝術、教育和倫理等等,幾乎觸及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培根隨筆》讀後感600字,讀書筆記。語言簡潔,文筆優美,説理透徹,警句迭出,意義深刻,包含着這位先哲的思想精髓。

這本書中的文章從各種角度論述了他對人與社會、人與自己、人與自然的關係的許多獨到而精闢的見解,使許許多多人從這本書中獲得薰陶指導,讀後感《《培根隨筆》讀後感600字,讀書筆記》。如:“一個自身無德的人見別人有德必懷嫉妒”。“沒有友誼,則世上不過是一片荒野”。“最能保人心神健康的預防藥,就是朋友的忠言規諫”。“狡猾就是一種陰險邪惡的聰明。一個狡猾人與一個聰明人之間,卻有一種很大的差異,這差異不但是在誠實上,而且是在才能上的。”“順境的美德是節制;逆境的美德是堅忍。這後一種是較為偉大的一種德性。”

從《培根隨筆集》的“論真理”、“論死亡”、“論人的天性”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熱愛哲學的培根。從“論高官”、“論王權”、“論野心”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熱衷於政治,深諳官場運作的培根。從“論愛情”、“論友情”、“論婚姻與獨身”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富有生活情趣的培根。從“論逆境”、“論幸運”、“論殘疾”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自強不息的培根。從“論作偽與掩飾”、“論言談”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工於心計、老於世故的培根。

我最喜歡的就是《論美》,美是一個很廣泛的問題,它包含着外在美和自然美。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所以我們不能光注重外在美,也要重視內在美。就如培根所説的:“美人底秋天也是美的”,外在美是不可能永遠都有,但是內在美卻可以。所以我們要把外在美與內在美結合起來,體現出一個人舉止談吐的高雅,心靈的純潔。《《培根隨筆》讀後感600字,讀書筆記》

第4篇

以前我並不熱愛培根,不過,前兩天讀了《培根隨筆》後,我才發現了另一個與我想法完全不同的培根。我看到他對哲學的執着,對政治的熱衷,對生活的熱愛,對夢想的追求與對困難決不輕言放棄、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態度。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論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避開這文章中寫的都是美、德兼備的男性帝王不説,這則是一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它着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展開評述。“善猶如寶石,以鑲嵌自然為美;而善附於美者無疑最美,不過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須氣度端莊,儀態宜人。”不錯,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而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因此我想,人的外表固然關鍵,但如果沒有內涵,光有外表,只是一個軀殼,行屍走肉,又怎麼能算得上是美麗呢?所以,人是因為可愛而美麗,而不是因為美麗而可愛。

讀完這書後,我忽然想起,人是沒有十全十美的,而且每個人的夢想與信念不同,當然,所追求的事物和追逐的夢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的喜好強加在別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的喜好來評判他人。況且人是有兩面的嘛!應多看看別人的優點,吸取精華之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為將來漫漫人生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本好書可以使人明白一個道理,一本好書可以為人建造一條捷徑,一本好書甚至可以改變人一生的命運!如同培根所説:“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不得不肯定,從某一方面來説,這是一本使人上進的好書!

第5篇

歷史的舞台總有人在台前幕後不停穿梭,有的接近尾聲,有的還在候台,然而往往有人早已退去,掌聲卻久久不息。他,可能長得並不起眼,卻顯得最耀眼。

培根,戴着頂圓邊寬沿帽,一頭棕色捲髮被帽子壓向兩邊,零散的遮住耳朵,寬大的額頭下挑着兩道濃密的眉,深陷的眼窩中迸出兩束睿智的光。他,或許在官場上是一個常敗的政客,但在文壇上卻是一位令人尊敬的作家。作為“法律之舌”、“科學之光”,他的目光透過塵世,洞悉真理,而我亦是最愛他的《談真理》一文。

他説,“真理會暴露過多的虛假,而虛假能愉悦人的想象”。從小我就一直認為一個人的肉體是不能長存的,但是他有思想,有精神,這種精神可以永久地留在世界上。若是閲讀好書是思想、精神的溝通與昇華,我想,我那還僅為雛形的思想在經歷了培根犀利筆鋒的洗禮後更為成熟了。他告訴我,真理乃人類唯一的安身立命之處。

多少年來,古代的無數哲人苦苦追尋真理,而培根卻直指這背後的根由。“真理是時間之產物,而不是權威之產物。”由此看來,真理實是為人處事的真誠和單純。在這樣的社會裏,要追求真誠並非易事。然而,若我們心中有真誠之柱,真理之火就會將它點燃,照亮心中每一個閉塞的角落。

説到真理,就不得不提一提謊言。培根認為,為人處事的真誠是道德上的真理,而説謊則是奇恥大辱。説謊,不僅要面對來自良心上的譴責,還要逃避別人的懷疑和揭穿。這對於健全的心智來説是一種莫大的煎熬。想必,從小到大,不管是善意的還是惡意的,沒有誰從沒説過謊,那就一定體味過這種滋味。他告誡我,不到萬不得已,切勿説謊。

説謊,乃人之醜態。培根的《談美》則揭示了美之本質。容貌美不如行為舉止美,而美總是轉瞬即逝。也許美並不在“點”中,而在於完整的人性和德行的展現。培根説:“青春美其實趕不上成年美。”但我並不贊同,我認為青春美和成年美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形式。青春有青春的活力和朝氣,成年有成年的成熟與穩重,兩者並不能比較。培根從他的社會地位、角度和時間軸上發表他的看法,而我則站在現代社會的高度上評價,這便是思想與思想碰撞產生的火花吧。

培根的文字並不是為了自娛,而是為了改造社會、富國利民。有些字句雖然頗顯深奧,但細細品讀後無不歎其妙處所在。他讚揚的,是傳世千古的美德,他批判的,是歷史遺留至今的醜惡,他傳播的,是潛藏在現實的表皮之下,難以發覺卻又被苦苦探求的智慧、理性與藝術。

合上書,我靜靜回想《培根隨筆》陪我走過的多少個挑燈點燭的夜晚,才明白,一本好書可以使人明白一個道理,一本好書可以為人建造一條捷徑,一本好書甚至可以改變人一生的命運。《培根隨筆》調動我的思想,與他一同思考,一同辯證。正如同培根所説:“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使人莊重,邏輯使人善辯”。而這本書恰是擁有使人讀了就放不下的魔力。

第6篇

很多人都喜歡這個偉大的哲學家——培根但我卻不!!我討厭這個站在貴族立場與男權視角的培根我討厭這個工於心計、老於世故的培根我討厭這個擁有着功利主義思想、深諳於官場運作的培根!

不過前兩天讀了《培根隨筆》後我才發現了另一個與我想法完全不同的培根。我看到他對哲學的執着對政治的熱衷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與對困難決不輕言放棄、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態度。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論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避開這文章中寫的都是美、德兼備的男性帝王不説這則是一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它着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展開評述。“善猶如寶石以鑲嵌自然為美;而善附於美者無疑最美不過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須氣度端莊儀態宜人。”不錯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而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因此我想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內涵光有外表只是一個軀殼行屍走肉又怎麼能算得上是美麗呢?所以人是因為可愛而美麗而不是因為美麗而可愛。

讀完這書後我忽然想起人是沒有十全十美的而且每個人的理想與信念不同當然所追求的事物和追逐的夢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的喜好強加在別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的喜好來評判他人。況且人是有兩面的嘛!應多看看別人的優點吸取精華之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為將來漫漫人生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本好書可以使人明白一個道理一本好書可以為人建造一條捷徑一本好書甚至可以改變人一生的命運!如同培根所説:“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不得不肯定從某一方面來説這是一本使人上進的好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hk/redian/qitawenan/r2rok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