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其他文案 >

大學生讀《論語》有感心得感悟4篇 《論語》推陳出新:大學生的智慧催生心靈覺醒

大學生讀《論語》有感心得感悟4篇 《論語》推陳出新:大學生的智慧催生心靈覺醒

《論語》是儒家經典之一,對於大學生而言,閲讀《論語》不僅可以幫助他們學習和理解傳統文化,還能夠啟迪思想、塑造品格。本文將從大學生角度出發,探討他們讀《論語》的感悟和心得,以期激發更多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探索。

大學生讀《論語》有感心得感悟4篇 《論語》推陳出新:大學生的智慧催生心靈覺醒

第1篇

?論語》是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行。此書也藴含了許多關於學習的態度與方法。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是孔子對學習的看法,他認為只要自己感興趣,把所學得當作一種愛好,一種快樂,就一定能學好它。當然,在今天,我們依然認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為我們發自內心地喜歡,就能夠集中全身的精力,激發潛能,從而促使自己走向成功。

有了學習的興趣還不能夠走向成功,還需要有正確的學習方法與態度。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是孔子對待學習的態度,他認為對待知識時,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可事實上,我們很難知道自己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或者説人們很多時候不願承認自己不知道,認為這樣很丟臉,這是一種不正確的心理。我們應該保持謙卑的學習態度,切不可不懂裝懂。在有了良好學習態度的基礎上,我們再來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認為學習和思考應該結合起來,不能只顧一邊。現在社會,中國學習就是屬於理論方面十分優秀,但是動手實踐能力與自主探究能力就比較弱了。在這點上,我們應逐步提高學習中探究的能力。這點是非常重要的,但光有這點還不夠,有些人學了後面的,忘了前面的,這樣的學習也是不好的。所以,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是孔子提出的另一種學習方法。温故以前學過的知識可以讓我們對此掌握得更加牢固,並且還可能發現一些新的知識。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見周公。”這是孔子在步入遲暮之年還未實現夢想時發出的感歎,但他並沒就此放棄,而是心懷夢想,對生活充滿希望。夢想就像太陽,沒有夢想的人,生活中就如同失去了陽光,整日在黑暗中度過,怎麼會對生活充滿希望呢?

夢想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動力,但也有人心懷夢想,卻止步不前。

“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孔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許許多多的人同這位遊子一樣,雖然心懷夢想,但是覺得夢想太遙遠而放棄,但你有為此努力過嗎?還有一種人,他們為夢想努力過、奮鬥過,但在面對眾多困難時,他們被壓倒了,而他們對自己説:“我努力過了。”但你們為什麼不問問自己:“我拼盡全力了嗎?”如果你做到了這些,那麼你離成功就不遠了。

這本著作中所藴含的博大而深厚的思想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名言,給世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大學生讀《論語》有感心得感悟4篇 《論語》推陳出新:大學生的智慧催生心靈覺醒 第2張

第2篇

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話文把孔子的《論語》詮釋給世人,使我們能夠領悟到《論語》傳遞的樸素的、温暖的生活態度,真是一本難得的好書!她從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這七個方面分別闡述,用很多生動的耐人尋味的例子來詮釋了《論語》的真諦,那就是怎麼樣才能過上心靈所需的那種快樂生活!

人生在世,面對生活、工作的種。種不公,除了檢討自己“三省吾身”之外,或行我們更多的是包容,于丹在談到孔子“仁者不惑”時講到,“你寬容一點,其實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小了”。面對那些“利”字當頭的人,或許我們更應該坦蕩處之、平淡視之、淡漠待之,正所謂有容乃大,“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論語》裏面所教給我們的這種仁愛之心是從一開始就去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尊重每一個人,稍微留一點分寸,有一點餘地,這一點非常像禪宗裏面所説的一個境界,禪宗説這個人間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開月未圓,是這樣七個字。也就是説花一旦全開馬上就要凋謝了,月一旦全圓,馬上就要缺損了,而未全開未全圓,就是你內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親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點分寸,海闊天空。

總之,在當今以經濟利益為主導的社會潮流中讀于丹的論語,真的能給人以心靈淨化,如一絲清泉沁人心脾,讓人陶醉,給人以啟迪。與友寬容,與同事寬容,與親人寬容,與生活中一切給予寬容,播種樂觀、豁達的處世態度,我想收穫的就是一種熠熠生輝、一種和諧的美。寬容是人生的哲學,但更是一種境界吧。

第3篇

這裏講的是如何調和“學”和“思”的矛盾。作為一個理科的學生,我覺得我對這個問題有相對深入的理解。只學而不思,不易發現別人的錯誤,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讀《論語》,買一本書回來,刷刷幾下讀完,即使過目不忘,學到的也是別人的東西。思而不學,則會進展緩慢,而且容易鑽進牛角尖出不來。這時如果能夠參考一下以往人們對同一問題的看法,則很可能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荀子也説過“吾常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所以,孔子告訴他的弟子,在學習中要把握好“學”和“思”這對矛盾。

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話,我竟然不知出於《論語》。像“父母在,不遠遊。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為謀,任重而道遠,死而後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祕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並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説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羣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第4篇

孔夫子曾經説過“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以及“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諸如此類的話,並且還説過“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歲,五十七年的經歷使他仁德兼備,學問淵博,成為冠絕一時的大學問家,大思想家,可謂是震古爍今(不敢説後無來者,也起碼是前無古人了)。以如此身份,當他的高足問他時,他的回答竟然是“朝聞道夕死可矣”,多麼令人不可思議!

作為一個完全有足夠的資本炫耀自己的大學問家,孔子還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學習探索中去嗎?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點不是探求天地萬物的具體性理,而是探求社會與人生的具體性情。因為世間萬物的客觀規律也許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體感情是無限的。作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無限的“人”,這也正是讓孔子感到學無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舉止,是處於不斷的變化過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內容,就打破了原來的舊的規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話已經説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難的。而孔子最精闢的論述,也自然而然體現他對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見解。

陶行知説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這一點上,和孔夫子幾千年前提出的主張“仁與德”的觀點不謀而合,兩人都是偉大的教育家,為什麼相隔千年,提出的觀點卻是驚人的相似?毫無疑問,兩人都是把“仁與德”當作自己去不斷努力實現的目標,不斷的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的修養與品德,這是有必然性的。

也許我們這些凡人是永遠無法領會萬世師表的學習的內涵,但每一個人也許都可以從中找到一個新的自我。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hk/redian/qitawenan/y20zl1.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