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求職風向 >

部分畢業生就業觀念嬗變 凸顯“緩就業”

部分畢業生就業觀念嬗變 凸顯“緩就業”

9月1日起,為期一個月的四川省“2011年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月”活動正式拉開帷幕,服務對象除了2011屆應屆畢業生之外,還有往屆離校未就業的高校畢業生、各類基層就業項目服務期滿的高校畢業生。

部分畢業生就業觀念嬗變 凸顯“緩就業”

在一般人印象中,高校畢業生應該在每年7月份離校之前或簽訂了就業協議,落實了工作單位,或確定了繼續深造院校,或明確了創業奮鬥方向。但隨着經濟社會發展,越來越多的高校畢業生並不急着找工作,他們的擇業觀念開始多元化,人生規劃也豐富多彩。今起,本版將開設“高校畢業生就業面面觀”欄目,陸續推出關於高校畢業生羣體的調查報道,全方位解析這一羣體的心態和生活狀態,分析現象背後的深層次原因,以及就業觀念嬗變可能帶來的社會方方面面影響。

本報記者 熊潤頻 實習生 謝慧

1987年出生、2010年畢業於湖南一所職業學院的陳利乾在家待業11個月後,在成都重啟了“找工作”模式。在9月6日四川省2011年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月活動大型招聘會上,他跟很多求職者一樣逛展位、投簡歷,還有心地將現場展板上有關青年創業政策解讀的內容認真寫到筆記本上。

一個多月前,陳利乾離開家鄉重慶,來到成都找工作。

更早之前,他在大連一家保險公司上班。因為母親和姐姐相繼生病,他辭掉工作,回家照顧母親,直到母親病癒。

“即使我不工作,我父親的收入也足夠支撐全家的開支,但我還是希望以後能有自己的事業,所以現在想先找份工作鍛鍊,等有好項目、好機會再自己創業。”陳利乾説。

像陳利乾這樣畢業後經歷了一段“空白期”再重新投入社會的高校畢業生並不是個案。記者調查發現,與以往“畢業即需就業”的觀念不同,以“85”後、“90”後為主力的高校畢業生,畢業後並不着急接觸社會,他們更多地選擇為自己的人生留出一段過渡期,或繼續讀研,或出國深造遊歷,或者因為種種原因“待業”在家“啃老”。

快節奏時代為何會產生“緩就業”觀念?畢業後的“過渡期”,究竟是為了逃避社會,還是對自己的人生更負責任?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快節奏時代人羣中出現“緩就業”族

在講究效率、速度的當代社會,以“85”後、“90”後為主力的當代高校畢業生們,卻並未將畢業後的就業看作一件十萬火急的大事。

在針對2011屆及往屆離校未就業的高校畢業生舉辦的四川省2011年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月活動大型專場招聘會上,記者見到了很多仍處於“過渡期”的往屆畢業生。

今年6月份畢業於西南交大生物工程專業的姚利是吉林人,畢業前曾找過一份工作,後來辭職回校耽擱了時機,沒有就業。離校後,他沒有回家鄉,留在成都繼續找工作。在此次專場招聘會上,他投出的兩份簡歷都當場得到了面試答覆,令這個高瘦靦腆的大男孩喜出望外。“兩家公司都要我明天去面試。如果不成也沒關係,再繼續接着找,不着急。”姚利説。

除了擇業、待業之外,還有不少人選擇考研、出國深造、下基層鍛鍊等形式進行“過渡”。

川外成都學院2007級英語翻譯專業畢業生何詠樺目前正在為今年的公務員考試做準備。何詠樺説,“就業”並非他們這一代人畢業後的首要選擇。“我認識的大部分成都本地同學,畢業後一般不會太急切地找工作。我們班上32個人,大概三分之一選擇出國讀書;三分之一準備考教師、考研;即便是其他找工作的同學也很慎重,不會隨便找。”

川大錦城學院2007級本科編導系畢業生高思表示,身邊的同學畢業後大多會優先考慮考研、考教師、實習或者出國深造,甚至自己創業,“多種嘗試”,“學校裏招聘會的時候去的人多,但最後定下來的少。”

【評析】

省人社廳就業促進處副處長楊晞介紹,近年來,我省每年高校畢業生人數在30萬人左右,其中,在人社部門進行了登記的失業高校畢業生每年有3萬至4萬人,今年上半年,我省登記的當期失業高校畢業生1.7萬人。

“大部分登記的失業高校畢業生在相關各級部門的幫助下都實現了就業,真正沒有去處的只是少數。當然,這個數據並不全面,畢竟自願登記失業的高校畢業生只是一部分,還有失業的高校畢業生並不願來登記,也有登記了的畢業生找到工作後沒有來變更信息的情況。”楊晞説。

  大學畢業生“緩就業”是逃避還是責任

在一些高校畢業生看來,“剛畢業的這一年大家還處於迷茫階段,還在找自己的定位,需要一個過渡期”,因此工作才不急於固定下來。“一方面可能是我們這代人更為理性,想找到自己真正喜歡、能發揮自己特長而且又能實現自己理想的工作,不想浪費太多時間和太多精力去走冤枉路,考研、出國都是為了增加籌碼,將來能有更多選擇;另一方面多少還是有一點逃避,通過延緩出走出校門直接接觸社會的時間,讓自己有個適應階段。”何詠樺説。

不少家長認為,現在的孩子人生規劃與父輩不同,在家庭經濟條件能夠支持的基礎上,無論是繼續深造還是謹慎找工作、下基層鍛鍊,都是應該鼓勵和支持的繼續深造,學成以後將來的選擇更多;下基層鍛鍊能讓孩子迅速成熟,並能增加進入公務員序列的機會;謹慎找工作也是對自己未來人生更負責任的表現。

今年剛畢業的小陳代表了相當一部分當代高校畢業生的真實想法。她説,其實大學畢業出來要找一份工作還是很容易的,但是想找個合適的工作並不容易,所以壓力也很大,有點逃避和排斥。“讀書時什麼壓力都沒有,現在進入社會,面對很多問題,工作上的壓力也很大。像我現在的這份工作,是家裏人幫忙找的,跟專業還算對口,但是感覺不是我想要的,所以沒有要長期做下去的打算。”

【評析】

共青團成都市金牛區委去年組織了一次對大學生就業創業情況的調查。結果顯示,高校畢業生在校期間已經具有規劃就業目標的人數僅佔調查人數的六分之一都不到,絕大部分根本就沒有考慮過規劃。調查中也發現,青年大學生的就業理想與現實社會也存在不相適應的狀況。

作為用人方,力方國際人力資源部招聘培訓主管馮志華坦言,他在2007年大學畢業剛工作時,也曾迷茫過,對自己沒有明確的認識,對人生沒有明確的規劃。“想找‘滿意的工作’,就是沒有標準地去找工作。”馮志華建議,大學生要實現就業,實現理想,“最重要的還是要自己有明晰的規劃,可以先就業,再擇業。”

“我認為,相對於躲在家裏或者校園裏推遲幾年進入社會,還不如早點在社會這個大課堂裏學習實踐成長。當然,這是需要一定勇氣的,這也似乎是現在國內大學生有點欠缺的。”從國外大學畢業後回國創業的柳江如是説。

  “後學生時代”就業觀念重在引導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無論是選擇“緩就業”的畢業生,還是支持“緩就業”的家長,大部分家庭首先都具備相應的經濟實力,否則這段“過渡期”就會變成家庭和個人的沉重負擔。“如果家裏經濟條件允許,我肯定首選出國留學。讀研或者暫時沒有工作家裏還是能接受的,只是相比讀研和考公務員,我更喜歡企業的環境。”去年畢業於成都體育學院外語系的王莉説,畢業後這一年來,她基本是靠父母“養”,“雖然換過幾個工作,但是時間都很短,最後拿到手的收入很少”,還沒法養活自己。“我媽説了,她能養我這麼大,也不在乎再多養我幾年。”王莉開玩笑地説。

還在川師成都學院讀大四的楊成則已經決定不管再苦再累,都要力爭在畢業後先找一份工作,“不會一直耗着”,也是為家庭減輕負擔。

【評析】

“從我們區看來,每年沒有實現就業的高校畢業生人數都差不多,我們只確保家庭經濟困難的畢業生全部實現就業,這部分畢業生只佔一小部分。”金牛區人才中心交流服務中心工作人員表示。

金牛區人才交流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9月份,金牛區户籍畢業生今年已實現就業823人,未就業150人,就業率達到94.9%。“就我掌握的情況,未就業的150人中,專業不對口導致暫時未就業的大概有二三十個;有升學或者入伍的意願有三十多個;還有十多個想自主創業;剩下的就是不想找工作以及其他情況的。真正因為個人能力問題找不到工作的只是極少數。”這位工作人員説。

“大學生就業分為兩個階段,一個是大學畢業前,一般在六七月份畢業生離校前,通過簽訂就業協議實現就業;另外就是畢業後仍處於失業的階段。”楊晞介紹説,大部分學生在畢業前就能以多種途徑順利實現就業或者找到去處,只有少部分人是真正意義上的“失業”。

一些基層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工作人員認為,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家庭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的當下,當代畢業生的擇業觀念更加多樣化,甚至理想化,更願意嘗試各種不同可能性,這是能夠理解的,但一些高校畢業生的就業觀念仍需轉變,“重在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共同引導”。

作者:熊潤頻 謝慧

標籤: 就業 嬗變 畢業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hk/redian/qiuzhi/orrd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