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心得體會 >

見愛情讀後感7篇

見愛情讀後感7篇

我們寫讀後感的原因是為了記錄自己的閲讀感受,撰寫一篇讀後感有助於加深大家對名著人物的認識,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見愛情讀後感7篇,供大家參考。

見愛情讀後感7篇

見愛情讀後感篇1

這本書發生在19世紀的英國鄉下,故事講述了兩位男女青年貴族的愛情經歷。男主角達西先生是個異常傲慢的人,又加上男主角的管家的兒子的誣陷。女主人公伊麗莎白——一個有5個女兒家庭的二女兒,對男主人公產生了偏見。與此同時,男主角的朋友——賓利先生和伊麗莎白家的一個令人討厭的親人結了婚。終於在最後,達西先生因伊麗莎白的一番話,捨去了傲慢;而伊麗莎白弄清了事情的真相消除了偏見。就這樣,兩人終於走到了一起。

雖然本書以愛情為主,但我認為本書沒有任何少兒不宜的情節,而且還有一些機智的對話,十分有趣。本書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女孩的出路只有一條——出嫁。最好嫁個有錢人,英俊一點的更好,文中的達西先生與賓利先生都是出生貴族的有錢人。不過很幸運,雙方彼此愛慕,他們的婚姻也就十分美滿幸福。

我很喜歡這種開頭平淡容易“進去”,中間驚險像看冒險小説,結尾在中間部分的襯托下,顯得更美好,讓人鬆一口氣。

見愛情讀後感篇2

像是介紹説的那樣,馬爾克斯試圖將世間的一切愛情包括進去。似乎他做到了,我讀完後情緒久不能平,我一遍又一遍的咀嚼着小説中那些精彩的部分。我停下來思考了很久,我想我找到了我的愛。

愛情,這個曾經一直令我迷惑和懷疑的東西。我也曾經説過這樣的話,愛情只不過是荷爾蒙一時的吸引罷了,其實在説的時候在心底裏,何嘗不渴望得到一份真真正正,切切實實的愛呢?只是用否認的方式來掩飾內心的貧瘠而已。

愛情,首先是一種本能,“要麼生下來就會,要麼永遠都不會”

這句話像是一把鋒利的尖刀,刺穿了愛情它神祕的皮囊,也將人毫不留情的分為了兩派。阿里薩在一邊,烏爾比諾醫生在另外一邊。像是烏爾比諾醫生內心的訴説:

他心裏明白,自己並不愛她。同她結婚是因為喜歡她的高傲,她的嚴肅,她的力量,也因為自己的一點兒虛榮心,但當她第一次吻他時,他確定,沒有什麼障礙能阻止他們建立一份完美的愛情。

他明白他的愛,他認為的愛情,是穩定的婚姻生活,也就是安全感、和諧和幸福,這些加起來近乎等同於愛情。但它們終究不是愛情。

而費爾明娜懂得愛,卻為了一些東西放棄了愛,就像是書中所説。

當初,為了換取一種安全感,她們不僅放棄了自己家庭的姓氏,甚至放棄了自我,可那種安全感不過是她們做姑娘時許多幻想中的一個罷了。

最後在烏爾比諾醫生去世之後,她也只不過覺得自己是一個在房子裏遊走的幽靈罷了。回憶起婚姻生活,滿是爭執與無奈,在這裏面竟然還有幸福。她又是何其幸運,有一個不能更好的丈夫,有阿里薩這樣懂得愛情本質的人,一直守候着她,在人生的最後走向了愛的內核。

説着費爾明娜是幸運的,彷彿我懷着羨慕的眼光,渴望她這樣的生活一般。不,我不渴望,因為我是更像是阿里薩。一個找到所愛能執着一輩子的人,我貪婪的要帶着我的愛與我所愛之人走過一生。愛情,是看穿了一個人的本質而依舊愛他。阿里薩愛費爾明娜的活潑與叛逆,他明白她的虛榮與傲氣。他包容着這一切,直到老去他也能看到她身上那吸引他瘋狂的東西,骨子裏那獨一無二的東西,這些東西永遠不會被衰老的氣息所覆蓋。

我總覺得他在看着她的時候,看到的不只是那副皮囊,而是在皮囊之下令他瘋狂的靈魂。

見愛情讀後感篇3

這是一首讚美舞師的詩歌。

“簡”似乎是模擬鼓聲的,類似於現在的“鏘”。“鏘鏘鏘鏘”,鼓聲雷動,舞師們踩着鼓點入場,在中午時分,於公侯的庭院之上開始了“萬舞”表演。

這羣舞師,身材極其威武高大。他們先表演武舞,手執干鏚,動作雄武威猛;然後又表演文舞,手裏拿着籥(三孔笛)和翟(野雞長尾),意氣風發。表演完畢後,大貴族下令賜給他們酒,以表酬慰。

最後一段比較有意思了。前面都是在描述舞蹈,最後卻用了一個“山有榛,隰有苓”的句式起興。在《詩》裏,這個句式一般是隱喻男女之愛的。誰和誰的男女之愛呢?後文説道,是某人思慕西方美人。結合前文,研究者們基本認定,説的`是觀看了舞蹈的女子。

萬舞,是周代的公侯貴族們祭祀之時表演的舞蹈,大概脱胎於氏族部落時期的祭祀舞。它是禮樂制度的一個組成部分。萬舞的表演分武舞和文舞兩部分,大概武舞是很能彰顯男子氣概的,文舞又能演繹出上流社會的風華雅緻,因此大概觀看舞蹈的女性會情不自禁引發情思。

我覺得最後這一段,大概是想通過對觀看的女子們心動的描寫,側面進一步襯托出舞蹈本身的魅力。前三段從舞蹈開始到結束,雖然有很精彩的形容,但最終如果收尾於“公言錫爵”,似乎意猶未盡,有點虎頭蛇尾,氣氛好不容易烘上去了就戛然而止了。那麼既然氣氛烘到位了,怎麼結尾才能把這種舞蹈帶給觀賞者的心靈震撼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呢?用女子對舞者的傾慕吧!就像現在觀看了愛豆演唱會的女粉絲瘋狂地吶喊“我要給你生猴子”是一個性質的……

見愛情讀後感篇4

看過《巴黎聖母院》中的悽慘,感慨雨果賜給醜陋卻善良的敲鐘人以神聖不可侵犯的意志;讀了《茶花女》裏的蕭條,歎然小仲馬賦予瑪格麗特奢靡而又坎坷的人生歷練;品着《傲慢與偏見》中的曲折波瀾,讚歎箇中主人公的恩怨情愁……

人生在世,百年而已,親情,友情,愛情,自古不變的話題。在這部著作裏,作者向我們展示的不僅僅是情與理的糾葛,不單單是愛與恨的絞纏,而是那亙古不衰的理論,經年不變的言語。在這裏,我不説伯朗特家大姐姐與紳士的一帆風順,也不談小妹妹的離奇悲劇,單是伊麗沙白與達西的分分合合就足以讓我們回味,足以讓我們流連,足以讓我們為之駐足,為之動容!

印象中最深刻的一句對白就是在達西家的後花園裏,在那足以媲美法國香榭大道的甬路上,瀟灑帥氣的達西面對伊麗沙白的質問時所做的回答:“要問我是什麼時候喜歡上你的,我自己都不清楚,但我知道,在我發現自己喜歡你的時候,我已經走在半路上了…… ”

呵呵,什麼是愛情?什麼是親情?什麼又是友情?在這部著作裏,在這句對白中,我們得到了最好的詮釋。陌生男女,從朋友過渡到戀人,是一種緣分的牽引;從戀人走到到夫妻,是一種責任的使命。什麼都是紙上談兵,什麼都是華而不實,因為,計劃趕不上變化!而當我們走過悠悠歲月後才會發現,什麼承諾,什麼誓言,在時間的見證下,在歷史的洗禮後才會現實出它的本來面目——平凡。

見愛情讀後感篇5

如果不是擔心通宵閲讀嚴重影響健康,打亂正常的生活秩序,我想能用一個晚上一口氣把這本書讀完,與《百年孤獨》不同,這本書的寫法確乎是現實主義手法,題材又是愛情,加之作者超強的文字功底和翻譯者較高的翻譯水平,閲讀這本書確實毫不費勁,文字直接就從眼裏鑽進腦子裏,闖進心靈。概言之,這是一本可讀性極強的書,也是工作以來可以讓我一口氣讀完的少數幾本書之一。

不過讀完之後,卻異乎尋常的平靜,沒有心靈的震撼,只是口中泛起一絲説不清道不明的滋味。難道這就是作者讓我們品嚐的其所謂的“一生一世”的愛情的況味?

馬爾克斯曾經低調地表示,這是一本關於愛情的小説。與此同時,他在暗地裏鼓足了野心,要窮盡這個題材的一切可能:暗戀、初戀、失戀、單戀、等待、殉情、喪偶、婚外戀、夫妻親情、露水姻緣、黃昏暮情、老少畸愛……

的確他做到了,這本書如同烹飪大師精心製作的一道愛情大雜燴,讓我們品嚐各式各樣愛的況味,這種各式各樣的愛穿插於一段如馬拉松式的愛情長跑中,沿途的花花草草讓人目不暇接眼花繚亂來不及欣賞更談不上品味。好在雖歧路眾多卻始終不偏離主幹道:初戀、失戀、單戀,漫長的等待最終迎來了黃昏暮情,似乎所有的菜餚都是為了這最後端上來的主食而準備,旨在讓這所謂“一生一世”的愛戀能讓人產生心靈的震撼。只可惜等到這主食端上來,我的胃已經被陸續填進去的各式菜餚填得滿滿的,無論這主食是多麼誘人,卻不得不無可奈何地硬着頭皮拿起筷子夾進口裏細細咀嚼,只是因為文字本身的吸引和閲讀的慣性,或許潛意識裏還是不想掃作者的興。

這本書讓我稍稍有些感動的還是醫生對妻子的愛,尤其是新婚初夜的那種耐心的等待,一步步地引導。或許是我的內心總是渴望一些燦爛光明的東西吧。其他的愛,尤其是糾纏一輩子的那種伺機而動的單戀,讓我感覺很壓抑,很陰鬱,很變態。那不是愛,而是一種強烈的佔有慾和變態的自我滿足。阿里薩絕對不是一個愛情的守護神,而是一個愛情的野心家。他像一個影子一樣活在這個世界上,追逐着愛情的生香活態卻以他的自私與陰鬱玷污了純碎的愛情。當然私生子的出身和初戀的失敗令人同情,單戀和暗戀的壓抑需要尋找發泄的突破口,這都可以讓人原諒,但是黃昏暮情中的情卻讓人懷疑,幸福的獲得不是靠情的動人而只是靠心思與技巧。

打字機打出的恰如其分的商函式信件又怎麼能讓人產生愛的想象,精心挑選的白玫瑰規避了愛的含義,這時候他對她的追求已經沒有了熱烈和真摯的愛而只是費勁心思想得到而已,與其説他是追求者不如説是一個陰謀家,乘虛而入,費勁心思,最後,他終於成功了。他得到了她,相隔半個世紀他們終於走到了一起,且兩人在行為上和心靈上似乎達到了高度的默契,她不用任何表示,他都能猜出她的心思,這暮年晚情看起來温馨而幸福。但即使是兩個老人看似温馨的黃昏戀也無法感動我,看穿了,説白了,不過是一種彼此需求的滿足。更深層次地探討,這不像是作者所言的“老式的幸福的愛情”,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一個政治家的一次高明的外交,我甚至懷疑,作為一位主張“介入”,聲稱自己一生中的所有行為都是政治行為的作家,馬爾克斯筆下的愛情,會不會只是一個別有企圖的政治託詞。

説實在的,這個精心虛構的三角戀故事,還不如真實發生的林徽因、金嶽霖和樑思成三人之間的感情讓人心靈震撼並得以淨化。黃昏暮情因精心佈局而感覺過於造作不夠自然,還不如我爺爺奶奶一輩子平平淡淡的感情讓我覺得真摯而親切。“一生一世”幾個字作為此書的結束也讓我覺得有些倉促而草率。我不喜歡那種陰鬱而壓抑的暗戀單戀和費盡心思歷盡曲折而最終獲得的愛。我認為:愛總會隨着時間的流逝和生活的瑣屑逐漸消磨至平淡隨着生命的日漸衰老最後變成彼此的相互依賴。因此,從內心裏我是希望作者能夠安排女主角在丈夫死後面對初戀情人的追求毅然而然地拒絕,守寡至死。就如同看《紅樓夢》時希望賈寶玉在掀開蓋頭髮覺新娘不是林黛玉時毅然決然地衝出家門去廟裏做和尚一般。以後的情節發展是我不想看到的。續作不過是狗尾續貂,繼續編故事感覺就有些勉強與牽強。

雖然馬爾克斯自稱這是他最好的作品,是他發自內心的創作,雖然這部書被譽為“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愛情小説“,《紐約時報》評價它光芒閃耀、令人心碎,但我不覺得這是大師的成功之作,光怪陸離而非光芒閃耀,讀之讓人壓抑而不是令人心碎。雖然他的烹飪技巧讓我覺得能一口吞下他精心製作的愛情大餐,但是我卻覺得這道愛情大餐過於豐盛和龐雜,五味俱全卻又説不出到底是什麼滋味,讓人難以消化,還不如淡而無味的白米粥和山間涓涓流淌的小溪流讓人心曠神怡耳清目明繼而回味無窮。我想如果書中不出現三角戀而是以醫生和女主角的愛情婚姻故事展開情節,或許更能打動我。真正的愛情其實不需要引起強烈的心靈震撼,而是如春風化雨,沁人心田。

見愛情讀後感篇6

“是毫無疑問的,苦扁桃的氣息總勾起他對情場失意的結局的回憶......”

開篇短短一句話,就為這半世紀的絕戀埋下了伏筆。初讀已覺驚豔,再閲更覺回味悠長。那種被愛情擊倒而自殺的人們用氰化金自殺後遺留的氣味,像苦扁桃味一般刺鼻,細細回味起來卻包裹着絲絲甜味兒,這像極了愛情,尤其是不幸的愛情。全書漫長時間的輕輕訴説,平淡卻引發無窮的共振。

“窮光蛋愛上了公主,公主卻嫁給了王子,窮光蛋求而不得,黯然神傷。”這是很多愛情故事的套路。可馬爾克斯卻讓這個窮光蛋從公主嫁人的那天起拼盡全力奮鬥,只為能讓他的所有配上她的節奏,最後成為王子。後來他身邊,一個個女人走過,可是他內心仍在為公主守候。五十一年後王子的那場葬禮,肅穆而莊重,公主沒有眼淚卻滿臉哀愁;人羣中,他卻全身顫動,熱淚潸然。這眼淚,不是像他自認為的那樣,自半夜一直強忍着的眼淚,而且從五十一年九個月零四天起就強嚥的眼淚。

霍亂時期的那場愛戀,如朝露般璀璨卻短暫,它真的像極了霍亂,不知所起,卻瘋狂蔓延,無法治癒。五十幾年來,阿里薩帶着對費爾米娜無窮無盡的思念,經歷了無數次逢場作戲的愛戀,參透了各式各樣的愛情,這也是能引起很多讀者共鳴的原因之一。可是我曾經一度懷疑,他在大半生中經歷了膚淺羞怯的、柏拉圖式的、放蕩卑劣的、隱祕不倫的多場情愛糾葛,這究竟是為了排解思念費爾米娜痛苦,還是打着愛她的幌子自我安慰,事實上卻是為了尋歡作樂呢?如果真的是為了排解對費爾米娜愛而不得的痛苦,那這種愛情到底有沒有變質呢?可我也相信,最後在那遠離塵囂、駛向永恆的巨輪上,阿里薩説出那句五十幾年前就準備好的台詞“永生永世”時,他是絕對熾熱真誠的。

其實換個角度,費爾米娜未必不是一直愛着阿里薩的。只是這種愛藏的更深,深沉到她自己都察覺不到。它被深埋在費爾米娜和烏爾比諾醫生世俗而無比聖潔的婚姻生活之下。他們有初見的美好,有新婚的甜蜜,有婚後的背叛,也有過爭吵和誤會,不過烏爾比諾醫生的理性和呵護解救了費爾米娜,維護了他們的婚姻。在他那句“穩定比幸福更重要”的箴言引領下,他們的生活不失為舒適安定,甚至也可以説幸福快樂。可是這種模式下,我覺得與其説他們是因為愛情而締結婚姻,不是説是為了生活而需要有愛情。記得最後在輪船上費爾米娜回憶起丈夫時説:"“真是無法相信,經歷了那麼多的吵鬧與厭煩,這許多年竟還能感到幸福,見鬼,我都不知道那到底是不是愛情。”是啊,也許穩定、和諧與幸福等因素一想加,幾乎等於愛情,可它終究不是。幾十年的歲月裏,當費爾米娜站在窗台回憶從前,看到滿目淒涼的小公園,嗅見梔子花散發的潮濕餓香氣,想起在杏樹下面的笑靨,她會不會遺憾這一生再也等不到花冠的愛戀?

愛情究竟是什麼樣子?是阿里薩長達半世紀的痴痴追尋,是費爾米娜深藏內心的未熄滅的火種,還是烏爾比諾醫生長久的陪伴?我無法描繪出愛情真正的樣子,但是似乎沒有人規定過愛情必須是純潔無暇的。阿里薩的愛情,瘋狂,扭曲,混亂,無法為常人所理解,可是卻能夠穿越這五十幾年的歲月,走過各色風流韻事,情愛糾纏。即使他已經蒼老,然而那熱情卻依舊湧動如豆蔻,真誠而動人。

多年以後,阿里薩手持鮮花,期待日落黃昏時,費爾米娜的心還能再次為她綻放,在荒野裏燃燒如晝。他們在黑暗中相擁,他們在長河裏共遊,這條愛情的航船定能長行到永久。通過這場近乎史詩般的愛情,馬爾克斯似乎在告訴我們,只要愛得夠深,堅持得夠久,最後我們都能牽起夢中人的手,像阿里薩一樣,説出深藏心底多年的傾慕與思念。

霍亂席捲的時代,人們一旦感染上,就無可倖免,無可救藥,越接近死亡,它的威力就越大。愛情亦是如此,距離死亡越近,愛就越濃郁。阿里薩苦等了一個霍亂時代,終於等來了一個與費爾米納重逢的機會,等來了從五十幾年前蔓延至今的那場愛情的美麗結局。

愛情像霍亂,可不同的是,霍亂會隨着生命死去,可愛情不會。它可以超越時間,超越生命,超越一切概念,無論何時何地,愛情永遠是愛情。

見愛情讀後感篇7

最近借了朋友新買的書——《霍亂時期的愛情》來看,昨天剛剛看完,就想寫篇讀後感,不為別的,就是想把自己的感受用文字記錄下來,以免時間長了便什麼都忘了。

讀着《霍亂時期的愛情》,儘管作者在其中以烏爾比諾、費爾米娜。達薩和阿里薩之間的愛情故事為主線,給我們描述了很多種愛情,但是在我看來,這本書裏描述的不僅僅是愛情,還包括歷史和人在老年。

關於愛情,從總體來看,書中描述的愛情包括幸福的愛情,貧窮的愛情,高尚的愛情,庸俗的愛情,粗暴的愛情,柏拉圖式的愛情,放蕩的愛情,羞怯的愛情……甚至,“連霍亂本身也是一種愛情病”,如此種。種,幾乎囊括了所有的類型,而且每一種都描寫得透徹,描寫得一針見血。但只有主人公費爾米娜、達薩、烏爾比諾的愛情故事是主線,就如同一條河流,貫穿於小説的始終,如河流一樣涓涓而流。其他的愛情,有阿里薩像捕獵似的獲得的各種類型的愛情,也包括烏爾比諾與林奇的短暫愛情,這些就像河流中偶爾突出的一塊塊石頭,即使在河流中也會形成小小的漩渦,但是卻不能阻止河流繼續向前流淌。就如同我們的婚姻生活,也許中間會出現一些影響其順利進行的因素,比如現在最常見的所謂第三者插足,但是隻要婚姻的雙方,愛依然存在,那麼我相信婚姻仍然可以像河流一樣一直流淌下去,那些小小的漩渦,終將會被河流丟在歷史中,而真愛永恆。就像阿里薩對費爾米娜一樣,愛一直在,也終究陪伴他們到生命的盡頭,一直到“永生永世”。

關於歷史,在所有愛情的描述過程中,作者也展現了哥倫比亞的歷史。內河的容顏的改變與阿里薩愛情心理的變化形成一種鮮明的對比關係。在他年輕的時候,為了忘卻被費爾米娜拒絕的痛苦,他踏上了內河航行,當時的河岸隨處可見的短嘴鱷、河牛、河裏豐茂的水草,茂密的熱帶雨林都噴發着勃勃生機,而那時的阿里薩卻是已經痛苦不堪,心灰意冷;隨着時代的變遷,科技的革新,人類的貪婪,到阿拉薩老年以後,為了費爾米娜再次踏上內河航行時,河岸兩旁存留的只是光禿的樹樁、零星的僅存活於動物園的動物,轟鳴的飛機、冒煙的汽車,大批的捕獵者,污染的河水……可是這也沒有能讓他有任何心情不快,相反,由於能和費爾米娜一起旅行,阿里薩的心情很是高興,在因霍亂而不能上岸時,他仍然沒有感到沮喪,而是告訴船長一直航行下去。

關於老年,小説開頭就講了烏爾比諾好朋友的死亡,死亡原因是對老年的各種徵兆的恐懼和不安,無法面對老年的各種不堪,以至於用死亡來拒絕這種不堪,維持所謂的一生的尊嚴。再到後面,烏爾比諾在年齡已經很大的情況下還爬高捉鳥而不幸摔死;阿里薩其中一個情人説,我們都有一股禿鷲的味道,正如作者説描述的,那是人年老的時候所發出的一種酸腐的味道;還有阿里薩自己因不想承認自己老了的事實,而在醫病的時候拒絕相信醫生的話,而自欺欺人地説自己很快就好了,絕對要不了醫生所説的三個月等等,都展現出了人對老年在心理上的拒絕。但同時,我們又看到了老年人熱愛生命、迴歸青春的希望。在小説最後,費爾米納早已枯萎的愛情又被激活,且漸漸灼熱起來,費爾米納與阿里薩在半個世紀後終於走到了一起。在內河航行的日子裏,兩位老人如患上“霍亂”一般迷醉,他們的愛情似乎冒出了騰騰的蒸汽。這簡直就是愛情挑戰死亡、青春活力衝擊生命極限的神話。這讓我們感到老年並不可怕,只要仍然有所堅持,老年依然可以有愛情,而且這種感情沒有期限,如果非要給它一個期限的話,那就是阿里薩“在五十三年零十一個日日夜夜前就準備好的答案”——“永生永世!”

經典讀物的意義遠不止於此,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標籤: 讀後感 愛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hk/redian/xinde/3731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