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心得體會 >

《愛彌兒》讀後感優秀示例三篇

《愛彌兒》讀後感優秀示例三篇

《愛彌兒》這本書主要的教育思想是要教會孩子遵循自己的原則,成為擁有獨立思想的自然人,你是否也有這樣的體會呢?寫一寫相關的讀後感吧,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愛彌兒》讀後感優秀示例三篇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愛彌兒》讀後感優秀示例三篇
愛彌兒讀後感1

記得年前放寒假,想着也是很久沒回老家了,就和先生帶着侄子侄女一起回老家玩。一路上孩子們很開心很興奮,沒多久侄子就站起身來説:“坐着最不舒服了,我要站着,可以看到前面更遠的地方。”作為教師的我,或許也是職業病,當然是反對他這樣的做法,因為在車裏站着萬一有個剎車,人很容易摔倒,存在安全隱患。“不可以,坐着。”我對他説。誰知道這一説他倒反而堅定地要站着。看着這個倔強的小屁孩本來還想繼續發揮長輩的威嚴。但是又突然覺得也許乾脆就讓他站着,讓他品嚐到因為車子啟動、停下帶來的不平衡,到時我不説他也會自動坐下。今天如果我強制讓他坐着下次他還是要站起來,也許那時真正的危險還大一些。我默認了他的決定,自己往他那裏靠一些,萬一剎車也可以意思意思抓他一把。靜下來時我猛然醒悟到 “自然教育”不就是這樣嗎?這不就是盧梭在《愛彌兒》裏面的一個教育觀點嗎?

自然教育就是遵循人的自然本性,使教育與人身心發展的各個階段相一致,既不要超前,也不要滯後。廣義的自然教育涉及盧梭的整個教育分期:嬰兒期(0—2歲)、兒童期(2—12歲)、少年期(12—15歲)、青年期(15—20歲)。盧梭的教育方法便是配合這四個發展階段而實施。這個過程就是廣義自然教育過程。其中0—12歲的教育才是盧梭狹義的自然教育。這時的教育是一種不教育,是自然在説話,亦是一種消極教育。

消極教育,不是對教育失去信心,也不是對教育不負責任,更不是向着錯誤的教育方向,而是有的時候當看着孩子在犯錯誤或者在違反理想的規則做事情,教師不積極地馬上採取制止策略,而是在邊上留意着他的進展,讓他體驗到錯誤帶來的麻煩,用自己的親身體檢發現自己的錯誤。到這個時候教師再進行稍微的點撥,教育的效果就很自然的達到了,而且不用擔心學生會屢教不改。看似消極的背後是“不教育,讓自然説話”的魅力!看來盧梭的放任不是放縱,頗有點“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和諧美感。一定意義上説,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不教育,是為了被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因此,自我教育是“消極教育”的目的之一。

也不禁想到中國的優良傳統“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個苦是什麼苦?頭懸梁錐刺股的苦?各種各樣培訓班的苦?不,懸樑刺股、培訓都只是在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而已。這個苦應該是讓孩子自己去品嚐錯誤帶來的苦澀,我們的家長和老師只是知道告訴孩子什麼時候該怎麼做,或者發現孩子即將要犯錯誤的時候馬上制止,學生連吃“苦”的機會都沒有!換來的是孩子在家長、老師背後偷偷犯錯,換來的只是我們大人口邊的“屢教不改”。這原來不是孩子的錯,因為他們本來就不知道錯是什麼!書本往後看果然有盧梭的這樣一段話“我非但不小心謹慎地預防愛彌兒受傷,相反,他要是一點傷都不受,不嘗一點痛苦就長大的話,我反而會感到苦惱不已。遭受痛苦,是他應該學習的第一要事,也是他最需知道之事。孩子們之所以柔弱,似乎正是因為要他們遭受這些沒有危險的重要教訓”,我為自己能在實際教學生中找到盧梭思想的真諦而感到高興。雖然我不知道這個理解是不是盧梭的真正理念,但是我發自內心的感到充實,《愛彌兒》為我打開了教育的另一扇窗,讓我對教育有了更自然、更深刻的理解,讓我在孩子的錯誤面前有了自然的心態。

此後,稍有空閒,我就手捧《愛彌兒》,似乎每次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收穫。對於一個從事教育的人,對於一個想讓孩子快樂健康成長的家長來説《愛彌兒》是一本能引起頭腦風暴的書,哪怕沒能都融會貫通,但都有不小的進步!當然,盧梭的“消極教育”也有些瑕疵,比如他在“消極教育”期間完全排斥智育的作用等。但是瑕不掩瑜,我們可以借鑑其“消極教育”思想的積極意藴,讓“消極教育”中的有益成分為我們的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服務。讓我們呼籲更多的兒童們享受“愛彌兒式”的自由和諧教育,而不是為了學習而學習。

愛彌兒讀後感2

最近在看法國著名思想家盧梭的《愛彌兒》,其中有一部分關於孩子啼哭的論述,覺得對現今年輕的父母教育孩子很有裨益。

一、孩子啼哭的原因

孩子覺得有所需要,然而自己又不能滿足這種需要。如餓了、渴了、太冷、太熱等自然原因,自己解決不了,於是通過啼哭表達出來。又如需要活動或休息,而大人卻硬要他休息或打擾他,於是就啼哭。

當大人研究不出孩子需要什麼,或者不能滿足孩子的需要時,孩子就會繼續啼哭。大人感到厭煩了,就哄哄他,好叫他閉嘴,不再啼哭,要不就輕輕地搖他,或者唱個歌兒催他入睡。如果孩子還啼哭,大人就忍耐不住了,於是嚇唬他,甚至打他,孩子或許會馬上閉嘴不哭,但隔一會兒,他又會大哭起來,並且哭聲中包含着怨恨、憤怒和失望,時間長了孩子就形成易於激動和憤怒的性情。

二、孩子啼哭的本質

孩子起先哭的幾聲,是一種請求,如果大人不提防的話,它們馬上就會變成命令。孩子的啼哭,以請求大人幫助他們開始,以命令大人伺候他們告終。孩子起先是想依賴,隨後才想駕馭和使役大人。不過,這種想法的產生,其原因不是孩子的需要,而是由於大人的服侍。

當孩子知道,你要他不哭必須付出代價的時候,他不會隨便要一點點價錢就了事的。到最後,他索取的代價竟那麼高,以至於你付不起。這樣一來,如果哭了一陣達不到目的的話,他就會拼命地哭,弄的精疲力竭。

一個孩子如果長時間哭個不完,其原因既不是受到了束縛,也不是因為生病或缺少什麼東西,那麼,這樣的哭就只是由於習慣或執拗的脾氣。

當孩子一聲不響地使勁伸手的時候,因為他不能估計他同他想拿的東西之間的距離,所以他以為他是夠得着那個東西的;但是,當他一邊又在鬧又在哭,一邊又在伸手的時候那就不是他弄錯了距離,而是在命令那個東西到他那裏去,或者命令你把它拿給他。

三、大人的對策

在上述第一種情況下,你一步一步慢慢地把他抱到他所要的東西那裏。在第二種情況下,你不只是假裝沒有聽見,而且,他愈是哭,你就愈不理他。必須趁早使孩子養成這樣一種習慣:不命令人,因為他不是誰的主人;也不命令東西,因為東西是不聽他的命令的。

唯一能夠糾正或防止孩子啼哭的習慣的辦法,就是任他怎樣哭,大人也不去理他。孩子開始嘗試的時候,是很頑強的,但是如果大人堅定的程度比他倔強的程度還大的話,他就會打斷念頭,不再來這一套了。

此外,當孩子由於胡鬧或倔強任性而啼哭的時候,用一個吸引人的玩具去分他的心,使他忘記了哭。但重要的是,不要使孩子發現你是有意分散他的心的,要讓他在玩的時候不要以為你是在注意他。

總之,多給孩子以真正的自由,少讓他們養成駕馭大人的思想,讓他們自己多動手,少要別人替他們做事。

愛彌兒讀後感3

盧梭通過其虛構的小説主人公愛彌爾從出生到成人的教育歷程,系統地闡述了他的“自然教育理論”。他主張教育要服從自然的永恆法則,聽任人的身心的自由發展,通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

在盧梭看來,人所受的教育來自三個方面:一是自然的教育,即我們的才能和器官的內在發展;二是人的教育,即別人教我們如何利用這種發展;三是事物的教育,即我們對影響我們的事物獲得的良好經驗。在一個人身上,如果這三種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趨向同樣的目的,兒童就能得到良好的教育,自己達到他們的目標,生活得有意義。否則,兒童的天性就會被摧毀,成為“沒有味,沒有香氣的早熟的果子,乃至爛掉”。

因此,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明確教育的目的。最主要的便是教給學生生活的技能,教給他們做人的道理。這樣,當學生走向社會,無論在何時他們都會有目標,能為了理想而奮鬥,都能堅持做人的本分。其次,要依照兒童身心自然發展的規律,根據兒童的能力和自然傾向進行恰當的教育,否則會讓學生感到束縛,不能自由、健康地發展。

在教學方法上,盧梭反對脱離實際、死記硬背的教學方法,強調教學應以學生的經驗為基礎,要求學生通過觀察和親自動手取得對事物的觀念。並且經常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親自觀察和研究各種事物,激發孩子的求知慾望和學習興趣,使他們學會正確的思維和判斷。這樣獲得的知識要比從書本上獲得的知識清楚得多、深刻得多,還可以使孩子的身體和頭腦都得到鍛鍊。這對於我們化學學科來説是非常有啟發的。針對那些抽象、枯燥的化學知識,教師可以廢棄以往灌輸的方式,通過讓學生親手實驗去感受這個過程中的美妙,從而加深學生的印象,同時也能激發學生對化學的興趣。

縱觀全書,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觀在《愛彌兒》的字裏行間體現的淋漓盡致,極其富有內在意藴,具有巨大的歷史價值和現實價值。作為一名初踏上工作崗位的新手教師,我的任務不僅僅是教授知識,這樣只會泯滅孩子的好奇心。我要做的應該是竭力創造一個能夠促進學生自由、健康成長的適當的環境條件,通過對孩子的行為的細緻的觀察,儘量能選擇一種適合他們的教學方法,幫助他們更好的接受知識,獲得個性發展,而不是一味地強迫學生變成一個模子裏澆灌出來的玩偶,沒有思想,沒有個性,這應該是教育最失敗的模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hk/redian/xinde/5vvn7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