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心得體會 >

促改革心得體會5篇

促改革心得體會5篇

通過寫心得體會,我們可以不斷錘鍊和提升自己的文采和修辭能力,提高表達的藝術性,真實的心得體會能夠讓讀者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考過程,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促改革心得體會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促改革心得體會5篇

促改革心得體會篇1

新課程改革的步伐已經走過幾個月的時間了。在新課程改革的推進過程中,其科學性、實用性、先進性和前瞻性是毋庸置疑,而且深化實施新課程,紮實提高新課程的質量和效益,已經成為每一位老師急需研究和解決的新課題。面對課程改革的熱潮,每一位教師都是積極投入,又冷靜思考,取得的成果也是顯著的。主要的成績可以歸結為以下:

一、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在新課程改革實施過程中,我們首先採用的就是小組模式,在小組中將學生按層次組合到一起,這樣就充分利用優學生帶中等生,中等生再幫差等生。這樣既能讓差等生獲得知識,也能讓優等生和中等生鍛鍊講解和管理能力。

二、小組競爭意識的增強。班內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內部形成一個整體,而小組之間形成淺層次的競爭模式。這樣利用打分評價的形式刺激小組去拼搏,去爭取,有效提高競爭意識,促進學生的全面提高。

三、在教師備課方面也有不小的改進。首先由原有的傳統的寫教案的備課模式,變成現在的導學案模式。這樣老師雖然顯得辛苦一點,但是卻將內容有效的整理到導學案中,讓學生根據教師的思路提前做好預習任務,這樣在課堂上學生就可以有法可循,有據可依。不再是盲從的在課堂上跟着教師滿堂轉,變普遍聽為有重點的聽,有效提高的課堂效率。

有成績當然也有誤區和弊端,當前數學課堂中出現的一些不容忽視的認識誤區上的問題,確實應該引起我們教師的廣泛關注。

誤區一:狹義地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自身不知如何定位

還課堂給學生是新課改的要求,主要是體現以人為本,以學為主的思想,面對把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但是我們不能對這一改革精神產生誤解,唯恐在課堂上講多了,影響到學生的領悟,於是謹小慎微起來,結果卻大大削弱了教師的主導地位,甚至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忘記了自己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教育學的研究者和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忘記了一些必要的教學過程、引導、設計和主題的深化拓展,變成了課堂上的大撒把.恰恰這些必要的教學過程、引導、設計和主題的深化拓展是學生們所不具備的,所以就需要教師的主導作用。如部分教師把精講理解成少講,該講的少講甚至是不講,盲目地讓學生自學,僅是機械地、生硬地把課堂還給學生,該強調的不強調,怕講多了佔用了學生的自學時間,認為學生有足夠的時間自學討論就是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結果便出現了放任自流現象,學生得到的只是一些膚淺的、支零破碎的知識,這種學生的自主學習便失去了效果。

例如我們在講八年級數學下冊的勾股定理逆定理時,給定三角形的三邊長度(3,4,5)去驗證該三角形是否為直角三角形,如果一開始就直接學出來a2+b2=c2,然後才去寫成32+42=52,,隨後認為其為直角三角形。這樣的過程是錯誤的,因為要先32+42=52,然後再説a2+b2=c2去判斷該三角形為直角三角形。這樣的問題,如果不引導學生去理解,那麼在解題的過程中就會出現錯誤;如果有教師在課堂上適當引導,那麼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實新課程貫穿的是民主、和諧的教育理念,反對的是以教師為中心、教材為中心的傳統觀念,提倡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絕不是要削弱教師的主導地位,而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對教材和學情要有更好和更深的把握,明確講解時機,多設台階,多作鋪設,儘量做到小步快進,講學生之所需。所以新課程強調以學生為主體,但教師的主導地位不僅不能削弱,而且應當強化。

誤區二:課堂形式追求熱烈活潑,忽視了對知識與技能的落實

學生是否真正動起來在某種意義上講,是評價一節課好壞的標準之一。但真正意義的動起來是指課堂活而不亂,是一個開放活動與注重實效並存的課堂,絕不是不要課堂秩序的熱鬧紛繁,毫無目的的任馬由韁.數學學習是離不開生活的,是現實的。所以我們不能本末倒置,為了追求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出現了側重於教學形式,而忽略了對知識和技能的夯實,使得學生對知識產生了一些模糊的認識,導致教師最終講解時還需費盡心力來澄清這些模糊的認識。如在勾股定理中有這樣一道題:一根旗杆,繩子從其頂端垂下時,長度超過旗杆1m,將繩子下端沿地面拉開5m,繩子末端正好位於地面,求繩子的長度。對於這樣的聯繫生活實際的問題,如果單純為了追求課堂的熱鬧氣氛而讓學生準備繩子和米尺去實地測量,那這就是為了活動而活動。這樣做是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但是卻偏離了建立模型解決實際問題的數學思想,對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的構建而言,沒有什麼實際的用途。

所以真正好的課堂氛圍應該是活而有序。放時,放的讓學生無拘無束,任感情思維馳騁;收時,要收的時宜,收的恰到好處,整個課堂形如散文一般,只有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才能將課堂畫龍點睛,真正實現三維目標,以達教學相長,師生共進

誤區三:教法改革追求皇帝的新裝,課堂教學華而不實

在新課程改革中,很多教師都努力改變原有的陳舊的教學方法,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有些教師急於求成,生硬地讓課堂多些陽光,讓教室多些笑臉,讓教學多些掌聲.這種機械的掌聲、笑臉,未必來自教學實際,有的僅僅是為了讓課堂教學趕時髦,為了給自己的課堂教學披上美麗的外衣.只追求趣味,迷失了教學本色;只追求熱鬧,迷失了教學目標。如在多媒體教學中濫用視聽效果,在課件中過度採用與教學內容無直接關係的圖象、音樂、動畫。使學生把更多的注意力和興趣放在精彩的畫片和悦耳的音樂中,而無法專心於教學內容,教學效果適得其反。為了讓課堂多些掌聲,濫用表揚藝術,這種掌聲的作秀,僅僅靠教師的發動來點掌聲吧,不但不能達到預期的預想效果,同時也不由讓人懷疑:是給回答問題的學生一點掌聲呢?還是向學生要一點掌聲給自己的課堂教學貼一點金呢?所以我們一定要針對教學內容、教學對象,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樸素的講解,簡潔的黑板運用,適度的小組討論,如果可以解決問題,就沒有必要興師動眾,小題大做,非得在課堂上秀出什麼花來,這種課堂上熱熱鬧鬧,而課後學生腦袋一片空空,該記住的沒記住,不需要掌握的卻記下來,絕對是一種失敗的教學。

誤區四:不問效果地追求大容量,忽視教學效果的落實

新課改要求課堂大容量、高效益、大收穫。所以為了讓學生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必須拓展他們的知識面,增長見識,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不能不問教學效果的追求大容量,這也是與新課改背道而馳的。所以我們在課改過程中,實行精講多練的模式,讓學生多練習,多講解,哪怕是一節課只掌握一個知識點或者徹底弄懂一道題也好過整堂課下來筆記本上的內容多,卻影射不到頭腦中,或者乾脆就不知道如何去做題。所以新課改不是僅僅簡單呆板地廣泛佔有資料,而是怎樣將資料組織、分析、思考、整理,使之與教學實際結合起來,變為有益於課堂的、有益於教學的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廣泛佔有資料固然重要,要將其為我所用則更重要。這要求教師精心設計課堂、創設情境、組織教學,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成,獲得儘可能多的知識與技能,所以追求大容量的前提是注重教學效果的落實。

由以上幾點我們可以看到,伴隨新課程改革步伐出現的不只是取得的效果,也有認識誤區和弊病之處,畢竟我們的新課程改革還處在摸着石頭過河的階段,存在不足是正常的。這也為我們今後的課改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只要我們敢於面對這些誤區,認清其產生的根源,尋找到解決的辦法,我相信我們的課改之路會走向成功的。

促改革心得體會篇2

新一輪課程改革是一場傳統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的革命,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徵。新課程倡導的新的學習方式是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這也是實施新課程最為核心和最為關鍵的環節。因為教育必須着眼於學生潛能的喚醒、開掘與提升,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必須着眼於學生的全面成長,促進學生認知、情感、態度與技能等方面的和諧發展;必須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和學生的獨特需要,促進學生有特色的發展;必須關注學生的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的形成,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回顧我們所走過的歷程,其中有艱辛也有欣慰,有苦澀也有甘甜,有挫折也有進步,使我們對新的課程改革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也使我們有了全新的轉變,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教師角色,從“前台”向“後台”定位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首先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思想。教師的角色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課堂不再是教師表演舞台,而是師生交流、互動的天地。教學不是為了控制學生,而是為了促進學生髮展。因此,教師首先應當準確定位,從講台走向學生,以追求進,以學論教,以學定教。將課堂教學的視線集中到學生身上。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師進則生退,師退則生進。教師在課堂為學生學習騰出的空間有多大,學生髮展的餘地就有多大。

例如在《桂林山水》一課中,教師剪輯了一段與課文內容相匹配的錄像,讓學生在課堂裏朗誦,製作一個簡易版的現場mtv。學生情緒高漲,自排自編,分工合作。而教師則在旁充當助手。

二、師生交往,從“學説”向“對話”發展

現代心理學認為:兒童在無拘無束的時候,在輕鬆、愉快、和諧的環境中,思維活躍,想象豐富,記憶力增強;反之則思路阻塞、反應遲緩、心靈封閉、無創造性可言。在新課程理念下,“學生不再是知識的容器,而是一個充滿激情與活力,有待於點燃的火炬。”因此,課堂改變教師的“話語霸權”,構建新型的師生關係,創設平等的教育環境顯得尤為重要。通過交往,重建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對話,開放學生的心態,凸現學生的主體、張顯學生的個性、解放學生的創造性。改變以往“教得辛苦,學得痛苦,結果還是不滿意“的現狀。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例如,在教《記金華的雙龍洞》時,先讓學生跟着小導遊邊看錄像邊聽解説,到金華的雙龍洞去走一趟。接着讓學生按用文章中的一句話説説金華的雙龍洞是一個怎樣的地方,然後讓學生質疑,學生提出的大多數問題集中在“雙龍洞有哪些特點”這一關鍵問題,抓住了這個問題,也就解決了文章的重點。這節課的一開始就給學生創設了新穎獨特的學習環境,激起學生質疑、解答的興趣。學生通過自己的參與,體驗到創造性學習的樂趣,因而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學習方式,由“教師講解”向“自我感悟”深化

目前的語文教學似有“滿堂灌”走向“問答式”的傾向,包括所謂的“啟發式”教學,有的實際上走進了“問答式”的“衚衕”,只是略變了一點花樣,由教師講變成了學生講。從教學發展的現狀來看,這種教學存在着以下不足:

1、不利於培養學生“善思”的品質,“分析課”往往不需要學生去思考,“問答式”教學也只能讓部分學生髮展表“高見”,造成大多數學生思維的禁錮。

2、不利於形成學生良好的學法。教師的講解往往只是“一孔之見”,學生還是不知道怎麼學。

3、不利於陶冶學生的情操。閲讀不單是認知活動,更是情感活動,應在一讀一研一悟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披文入情,悉心品味,與文中人物同悲歡、共愛恨。這種情感是語言難以表達的,教師和學生的感受也只是一家之言,難以引起共鳴。

具體而言,培養學生的自我體悟應經歷以下三個階段:

1、朗讀領悟。這實際上是學生個體獨立學習的過程,共內容大致包括:文章的寫作背景,作者的生平資料,瞭解本單元訓練重點和本課的特點,讀準、認清文中的易錯字詞,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瞭解文章的大概內容,質疑問難中找到有研究價值的問題。

如在教《鯨》一課前,學生通過各種渠道蒐集了很多鯨的資料,從鯨的樣子,種類,生活習性等不同的角度作了生動的介紹,使大家對鯨有了一個初步的感性認識,也一下子激起了他們學習課文的興趣。

2、深究感悟。學生在讀書過程中對“問題”形成的認識質量如何,自己還要通過聯繫學習和生活的原有認知,進一步領會、反省、驗證,在聯繫中“澄清”對問題的認識。

3、討論省悟。在反饋中評議,在評議中內化,鼓勵學生暢所欲言,提自己的疑惑,談自己的感悟,抒自己的情感。學生通過自評和互評的形式,回顧自學內容,交流學習收穫及其他方面的收益,同時引導學生就自主研究過程中自己及同學的參與度,自主研究的質量、速度等方面展開評議,以改進原有的不習方法,歸納出新的學習策略等。

四、教學平台,由“封閉型”向“開放型”轉變

課堂教學“封閉型”主要表現在:

1、教學內容固定,語文課僅僅圍繞教材進行教與學。

2、教學手段單一,通常的語文課,教師主要靠一本書和一支筆,較少使用錄音機和投影儀,更不用説是“網上”瀏覽了。

3、教學形式呆板,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這種教學組織導致的後果,一來扼殺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二來縮小了學生的語文視野。古語有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尤其在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拓寬學生的知識層面更是刻不容緩。

語文課堂如何走向開放呢?

1、教學內容開放。以教材為主,輔之以國內外重要新聞,本地區的熱點問題,以及與課文相關的名著和佳作等。

2、教學手段開放。信息時代的語文課堂教學迫切需要現代教育技術的幫助。多媒體課件的製作運用,增大了學生的信息量,縮小了讀者與作者之間在時空上和認識上的差距,使教學課堂實現了由平面、單向向立體、多向的轉變。

3、教學形式開放。語文課堂的教學組織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學生;可以在教室,也可以走向社會;還可以圍繞每個階段的語文學習內容,設計不同的.語文綜合活動。如在教《西門豹》、《田忌賽馬》兩課時,我設計了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現這些故事內容。結果,有的學生“講評書”,有的畫“連環畫”,有的進行“賽場實況轉播”,有的排演課本劇……學生準備的過程中需要對課文內容進行反覆地推敲,反覆研讀,有的還要看“電視書場”,聽“實況直播”。整個過程,學生興趣盎然。在此基礎上,我還向學生推薦相關書籍。這樣的語文學習,不僅學生喜歡,而且在真正意義上幫助學生構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學習過程中的收穫,已遠遠超越了語文學習的本身。

五、作業設計,從“剛性”向“彈性”過渡

教師應該將學生看成是有個性的學習者,根據循序漸進的原理對各種練習材料加以提煉和編排,為學生留出選擇和拓展的空間,向學生布置分層作業。從眾多方案和活動中選取與他們的知識、技能水平相當的作業,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和興趣。象愛因斯坦這位善良的老人所説的那樣:“學校所規定的作業會被當做一種禮物來接受。”那麼如何讓作業變成禮物呢?我認為可以採取以下幾種形式:

1、觀察作業。如學了《爬山虎的腳》後,讓學生到大自然中去觀察爬山虎到底長什麼樣,爬山虎到底是怎麼往上爬的。

2、調查訪問。學生自由組合成調查小組,到學校各個班級收集名人名言,並做成一份手抄報;調查同學的生日,聯繫方式,製作“班級同學聯誼卡”;由家長帶領到超市去參觀,做一份“超市物價、品種”調查表。學了《只有一個地球》後,讓在調查訪問後設計保護地球的廣告,寫一條新穎有趣的廣告詞。

3、課外閲讀。其一,閲讀與所學課文相關的文章。如學習《景陽岡》、《草船借箭》等故事時,可鼓勵學生閲讀原著:《水滸傳》、《三國演義》,以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量。其二,閲讀其他各類書刊,包括中外名著、散文、詩歌等等,以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

4、動手操作。例如,教學《富饒的西沙羣島》這一篇課文後,讓學生通過各種渠道收集有關西沙羣島的知識,並用各種形式展示在同學們面前。做這樣的作業,學生興奮,老師高興,有時連家長也會參與,一舉多得呀!

5、表演劇本。在學完了一些故事性比較強的課文後,可讓學生排演成課本劇。如學了課文《晏子使楚》後,讓學生試着把這個劇本演一演,將文字轉化為具體的形象。

6、預習新課查閲資料。預習新課,收集與課文內容有關的資料,是我們每週五必須佈置的家庭作業。同學們通過上網,去圖書館,進行社會調查等多種方式獲取書本上沒有的知識,並在來校後和同學們交流。這項作業激發了同學們對語言學習的興趣,也增強了他們學習語文的自信心。收到了課內外結合的理想效果。

六、評價模式,從“單一化”向“多元化”提升

現代評價要求不僅要關注學生在語言邏輯和數理邏輯方面的發展,而且要通過建立新的評價指標和改革評價方法,發展學生其他方面的潛能,諸如與人交往的能力、適應環境的能力等。評價應充分了解學生髮展中的需求,關注個別差異,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走進新課程後,評價方式也多樣化,不僅重視量的評價,還注重質的評價。

1、促進學生髮展的課堂教學評價。在課堂教學中,充分調動不同的評價主體開展評價活動,而且也要尊重每個學生的不同意見,鼓勵學生有創見的思想,特別是在有爭議的問題上更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精神。

2、促進學生髮展的課外活動評價。學生能力的體現是多方面,多層次的,而在活動中最能夠展示學生的能力,同時會使每個學生受益匪淺。在活動中對學生進行評價不愧為促進學生髮展的良好時機。在活動中對學生進行評價,如開展“書海競帆”讀書活動、“妙趣橫生”的講成語故事比賽、“未來之星”習作大賽等。

3、促進學生髮展的生活評價。對學生的評價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學習,又包括生活的多個層面。可以每月制定一個目標。這樣有助於目標的實現,也會使學生感到實現目標的喜悦之情,體驗成功的快樂。在每月底對班內進行一次月總結,對錶現好的學生給予獎勵。分設“表現突出獎”和“突出進步獎”。當孩子們的努力得到回報的同時,心中也會暗下決心,以後一定要表現得更好。起到了發展性評價的作用。

總之,新課程是一片廣闊的天地,不但改變了教材和教法,它更從思想深處改變了教師的教育理念,現在,新課程已經越來越深入人心,它需要我們第一線的教師們認真地鑽研、紮實地實踐,及時地總結,長此下去,新課程之花必將越開越豔,並能結出素質教育的累累碩果。

促改革心得體會篇3

教育部近日出台《關於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其目的是要通過系統設計,多方位深入推進職業教育教學改革,以增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為核心,有效提升職業教育服務現代產業發展的能力和水平。

學生個性化成才是中心

職業院校的中心工作應該遵循職業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圍繞不同個性和不同職業發展需求的學生,做好頂層設計,暢通人才成長“立交橋”,制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實施多元化、個性化教學,保障學生學以致用、學用相長,習得一技之長,順利進入社會穩定就業、成功創業,成就出彩人生。

樹立正確的人才觀。進入職業院校求學的學生,絕大部分是傳統應試教育相對低分錄取的學生,但他們絕不是“二等公民”,職業教育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讓每一個學生重樹信心,關注自身職業生涯發展,努力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

服務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職業教育教學要以人為本、因材施教,努力讓志願儘早就業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偏好習得一技之長,努力讓志願繼續讀書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奮鬥目標逐步實現進一步深造的人生理想,努力讓每一個學生通過就讀職業院校改變自己和家庭的命運。

文化技能並重並舉。目前,個別職業院校由於辦學條件制約,技能教學仍是在黑板上教學生開機器;一些職業院校僅僅重視職業技能訓練,不開設或很少開設文化基礎課程……諸如此類的教學方式要堅決予以摒棄,要以學生成長成才為中心,堅持立德樹人,堅持文化素養教育和專業技能教育並重並舉。

專業特色發展是基石

職業院校要緊貼市場、緊貼產業,科學定位,合理調整設置專業,堅定不移地走內涵發展、特色發展道路。

調整優化專業結構和佈局。目前,我國不同區域產業發展基礎不同,對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需求也不一樣,迫切需要地方加大統籌力度,協調職業院校建立健全專業設置動態調整機制,及時按照國家“一帶一路”“互聯網+”“中國製造20xx”等戰略部署,依據行業企業用人標準、崗位要求和區域產業結構調整需求,前瞻性地調整區域職業院校專業結構和佈局,加快形成與區域現代產業相適應的職業教育專業結構和佈局。

服務產業特色發展。如何依託產業辦專業、辦好專業促產業,需要職業院校結合自身優勢,通過深入市場調研,找準專業定位,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對接區域優勢產業、特色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着力培育特色專業(羣)、打造品牌專業(羣),逐步從對接產業、服務產業向提升產業、引領產業發展,穩步提升專業服務產業的能力和水平。

避免低水平重複建設。全國職業院校部分專業招生、在校生人數一直位居各專業前列,造成低水平重複建設,難以形成特色。對此,職業院校要積極推動國家產業發展急需的`示範特色專業建設,圍繞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要,積極推進裝備製造、軌道交通、現代物流、電子商務、文化創意等專業建設,突出專業特色,打造專業品牌,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增強專業核心競爭力,提升職業教育吸引力。

校企協同育人是主線

校企協同育人是職業教育的生命力之所在,也是提高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的核心。

抓緊構建校企協同育人長效機制。湖南、河南、寧波、深圳等省市先後出台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合作辦學的促進意見、管理辦法或者地方性條例,我們應當積極學習借鑑先行者的經驗,立足所在地方、行業和學校實際,在行業指導、企業參與、學校管理等方面探索建立長效機制,明晰校企合作雙方或多方的責、權、利,充分調動行業、企業協同育人的積極性,發揮行業、企業在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中的主體作用,有效提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適應性。

着力創新校企協同育人平台。推動行業部門、行業協會探索建立行業人才需求、預測與發佈機制,協調好技術技能人才供需關係,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積極推進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依託行業龍頭企業或示範性職業院校,通過集團內科研院所等成員單位的有效溝通與互利合作,發揮好優質資源共建共享優勢,積極開展學生頂崗實習、應用項目攻關、特色專業共建等多方位合作,推動校企共生共榮發展。學校要積極與企業共建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在人才培養方案制訂、現代學徒制試點、生產技術攻關等方面密切合作。

教師素質提升是關鍵

整體提升職業院校教師隊伍素質,是保障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

建立一支專業的管理團隊。職業院校的院校長及其管理團隊應具備豐富的職業教育教學管理經驗,瞭解經濟社會和相關行業產業發展趨勢,懂校情,知學情。

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職業院校要大力加強“雙師型”教師的引進、培養和培訓,通過“教學名師”“專業帶頭人”“優秀教學團隊”等措施激勵教師努力提升自身素質;要根據專業調整和產業發展態勢,主動從行業、企業聘請能工巧匠和一線管理專家擔任兼職教師,充實學校專業教師隊伍,保障教育教學內容跟得上相應產品生產技術、工藝流程、營銷策略等前沿變化。

鼓勵創新教學方式方法。“互聯網+”新時代,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方法和手段日趨多樣化,要大力普及項目教學、案例教學、情境教學、工作過程導向教學,積極運用啟發式、探究式、參與式教學,促使教師和學生全時空互動,調動教師教書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學相長,提高教學效率。

教學管理規範是保障

管理出效益,管理出質量。現代職業教育在我國發展的歷史不長,發展基礎相對薄弱,加之專業多樣、學生多元,管理難度很大。

注意規範引導。近幾年來,教育部適時修訂了中職、高職專業目錄,完善了專業設置管理辦法,並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標準制訂、國家規劃教材建設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要貫徹實施好這一系列標準,需要地方積極探索開發具有地域特色的專業教學指導方案和課程標準,需要職業院校積極借鑑引入行業龍頭企業的崗位規範和職業標準,在保障專業人才培養核心技能達標的同時,鼓勵地方和職業院校因地制宜、特色發展。

加強常規管理。教學管理是學校管理工作的中心,職業院校需要切實加強教學常規管理,嚴格執行國家有關教學文件,完善教學管理制度,以教學為中心,以學生為本位,進行精細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務。

開展診斷評價。職業院校教學質量的高低,更多地取決於用人單位的反饋評價以及畢業學生和家長的口碑。這就需要職業院校在教學工作全過程適時進行診斷、技能抽查、綜合素質測評、畢業生跟蹤調查,組織行業企業專家、教育管理專家、專業教師進行鍼對性研究分析、績效評價,實事求是改進教育教學。

促改革心得體會篇4

通過幾天的學習我對新課程改革有如下認識:

1.體現了基礎性和時代性:改變了過去繁、難、偏、舊的老問題,新課程不僅要求學生學習物理學最基本的概念和規律,瞭解物理學的基本觀點、思想和方法,掌握物理實驗的基本技能,同時還拓展了知識與技能的內涵,要求瞭解物理學的發展歷程,反映經典物理與近代物理的融合,關注科學技術的主要成就和發展趨勢,以及物理學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關注物理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繫以及應用。

2.注重物理學的思想、方法和科學精神的教育:改變過去那種僅重視將物理學知識系統地歸納為簡明扼要的知識體系的做法,而將物理學的思想和方法滲透在知識的形成過程中,挖掘活生生的實例,讓學生思考和領悟物理學思想方法的精髓,增強應用科學方法的意識。

3.體現了課程及教學內容的多樣性和選擇性:為使教材有利於不同學生的智力潛能開發,且對不同區域具有廣泛的適應性,課程標準提出普通高中教育仍屬於基礎教育,應注重全體學生的共同基礎,同時應針對學生的興趣、發展潛能和今後的`職業需求,設計供學生選擇的物理課程模塊,以滿足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

4.在課程實施上更注重自主學習,提倡教學方式多樣化。其中一個很重突出的特點就是開展研究性學習。我們現在高中物理知識的學習,已經不再僅僅侷限再聽老師講課這樣的基礎上了,更多的需要同學們自己去探索、研究和動手實驗,才能再這一過程中學到知識,更能應用知識。強調知識的構建過程,注重培養物理實驗、科學探究能力;強調基礎知識的學習,注重物理學核心概念的建立。強調從生活走進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注重保護探索興趣,學習慾望;體現時代性強調學科滲透,關心科技發展;注重經典物理與近代物理的融合;體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關注科學?技術?社會觀念的滲透。反映選擇性綜合不同地區課程資源,考慮農村和城市學生認知特點;精心設計欄目,使教學內容豐富,為教師教學提供了方便;既重共性,又突出系列特色,為學生髮展提供空間。強調可操作性注重繼承與發展開發教材輔助資源。

5.高中物理課程新課改最大的困難是:第一教師的觀念要改變;第二現有的教學資源要改變;第三教學制度要改變;第四教學評價教學方式教學內容都要跟隨課改的變化。教育的出發點是人,歸宿也是人的發展。探究式教學就是從學生出發,

促改革心得體會篇5

1978年,丁巳年,是蛇年,我們就是從這一年開始,走向了全世界。42年後的今天,我們終於有能力、有責任,從開始的仰望世界,走向了引領世界的舞台中央。

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在世界主要國家中名列前茅,國內生產總值從54萬億元增長到80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經濟結構不斷優化。農業現代化穩步推進,糧食生產能力達到1.2萬億斤。城鎮化率年均提高一點二個百分點,8000多萬農業轉移人口成為城鎮居民。區域發展協調性增強,“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成效顯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實施,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天宮、蛟龍、天眼、悟空、墨子、大飛機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南海島礁建設積極推進。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逐步健全,對外貿易、對外投資、外匯儲備穩居世界前列。

這一份份沉甸甸的成就,這一場場成功地喜悦,42年來,中國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以增進民生福祉為使命,豐碩成果如春雨般惠及13億中國人民,讓廣大人民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因為中國本身即擁有世界約五分之一的人口,所以中國國民富裕程度的顯著提升便是人類社會均衡發展和進步的重要成就。

42年改革開放,中國不僅以自身發展直接為世界作出了巨大貢獻,而且胸懷天下、立己達人。在發展道路上一步一步走過來的進程中,中國改變了自身,惠及了世界。

春風化雨,初心不改,中國的未來會越來越好!

願我們初心不改,堅定不移走改革開放之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hk/redian/xinde/88kme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