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心得體會 >

弟子規的心得最新8篇

弟子規的心得最新8篇

通過心得體會,我們可以分享自己的成長曆程,激勵讀者積極面對人生的挑戰,心得體會是一種情感的表達方式,能夠給讀者帶來積極的情緒體驗,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弟子規的心得最新8篇,供大家參考。

弟子規的心得最新8篇

弟子規的心得篇1

?弟子規》,就是把聖人教育貫徹到生活中,文化是一個連續的傳遞過程。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例如,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來。一個人處世必定有一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

一種思想理念在中華大地上延續了幾十年,這裏的人民哪裏還可能不會受到影響呢?《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禮、仁、忠等。在做到這些後,它又教了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還要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成為有用之才。

在孝方面,就應按《弟子規》講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需獻聽;父母責,須順承。"最起碼做到這些,才能對得住苦養自己成人的父母。深切體會後,才發現自己做的不夠;另一方面,自己作為父母,在引導孩子熟讀的同時,應該讓他們慢慢品出其中的真諦,潛移默化,從小養成良好的品行,為日後健康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這也是作為父母最大的收益。

其次,《弟子規》裏,我讀到了誠信。為人處世,除了孝道,就是誠信了。誠信為本,誠信也是國人所追求和倡導的一個基本素質。任何時候,任何朝代,一個人立於世,只要開口説話,首先就要講究信用,欺詐不實的言語,在社會上是不可能永遠行得通的。同時還要注意的是,話説得多不如説得少。凡事實實在在,不要講些花言巧語。

另外,從《弟子規》裏,我還讀到了仁愛,提示自己對身邊的人要有顆關懷愛護的心,如同蒼天與大地,絕對沒有私心、壞心,不論好人、壞人、聰明的、愚笨的、尊貴的、貧賤的,不同國界、不同種族都一樣給予保護和承載,這就是一片仁慈之心,不為名利也毫無虛假。

和古人相比,我們的品行已經落後的太遠太遠了,今天能重温傳統文化感到非常幸運,很感恩《弟子規》作者李毓秀,要感恩唯有認真學習《弟子規》並學以致用,用《弟子規》來規範言行,指導生活和學習,培養自己孝親尊師,温和謙遜的品德,想《弟子規》中寫的,以恭敬的心,謙卑的態度,彬彬有禮的行為,來對待一切人、事、物,不斷提升自己的品行修養,"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

讀弟子規後的心得體會四:

?弟子規》原名叫《訓蒙文》,是依據儒家先師孔子的教誨編寫而成的。這本書文字淺顯,卻教給人們為人處世的道理。我讀了我們礦女工委推薦的這本書,深深地感到了礦女工委的良苦用心,是為了讓我們女職工從理念上、思想上引導我們,通過讀這本書,增強自己在為人處世,教育子女和孝敬父母等諸多方面的修養,做一個舉止文雅、言談得體、會培養孩子的新時代的女職工。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國學精粹教育,我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受到了極為深刻的教育:

一。出門在外,別忘了給父母報聲平安。

?弟子規》中説:"冬則温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反必面"。我最欣賞這裏面的"出必告",就是説,子女出門之前要告知父母去哪裏,回來之後,要當面稟告,免得父母擔心,掛念。

我一開始上班的時候,從來沒離開家的我來到礦上上班,我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回家。那時候還沒有電話和手機。過了三個月後,我父母竟然從幾百里路遠的老家趕到礦上來看我。我很是不安地對父母説:"我在這兒上班挺好的,這麼遠的路,你們幹麼非要來啊?"母親雙眼含淚地説:"孩子啊,你説的倒是輕鬆,你知道你來礦上上班的這三個月,我和你爸爸是多掛念你嗎?我和你爸爸都整夜整夜地睡不着覺,怕你不適應,怕你工作不順利,怕你被別人欺負了,怕你不會照顧自己。""媽,我都多大了?你還擔心這些?"我説。"你再大也是我的孩子呀!你怎麼不能理解父母的心啊?"母親不滿地説。這時,我才真正體會到了父母對我的擔心。於是我説:"爸,媽,我保證一個月給你們寫兩封信,這行了吧?"後來,父母接到我的信都很高興,回信説我越來越懂事了。他們也不再那麼擔心我了。再後來,電話和手機普及了,我就給他們打電話或是發短信,給他們報我平安。

二、在父母生病的時候一定要陪在他們身邊。

?弟子規》中説:"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牀"。意思是説,父母生病的時候,子女應該及時請醫生,喝藥時子女要先嚐。一旦病情加重,更要晝夜服侍,不可以隨便離開。幾年前,我母親因患腰椎墊盤托出住院,是父親和弟弟把母親送到濟南省立醫院去治療。我因為工作忙,只是在中間去看了一趟,留下點錢就匆匆回來上班了。以至於同室的病友説我母親:"怎麼不見你大女兒來照顧你?她不是親生的嗎?"聽了母親轉述了這句話,我無地自容,難過極了,感到自己沒有盡到做女兒的責任,母親是那麼疼愛我,在她需要我的時候,我卻不在她的身邊。

三、要善於聽取批評和反面意見。

俗話説,金無足尺,人無完人。一個人難免會犯錯誤,犯了錯誤要善於聽取別人的批評和反面意見,才能改正自己,不然就不會進步。"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意思是説,如果聽到別人的批評就生氣,聽到別人的稱讚自己就歡喜,那麼壞朋友就會越來越多,真正的好朋友反而疏遠你。我們都知道,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做人應該學會寬容,對朋友大度,對自己要求嚴格,也就是"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大家都知道l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的道理,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要善於聽取批評和反對意見,這樣才能不斷進步。

四、給孩子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弟子規》説: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不親仁無限害小人進百事壞。講的就是學習環境及其周圍的人對孩子產生的巨大影響,俗話説,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們要多結交品德高尚的朋友,通過和他們學習交流,我們可以取其長處補己之短,這樣,我們的品德也會高尚,孩子也會跟着我們受到良好的影響而成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孟母三遷的故事已經家喻户曉了,我們為人父母的就要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和人文環境,促其成才。而不要整天只知道打牌,打麻將,賭博,這對孩子的影響是極為不好的。

讀書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以上是我讀了《弟子規》之後的一些感想和體會,還很粗淺,今後,我還要深入學習這本書,從中汲取更多的營養,不斷進步,讓自己的人生之路越走越寬廣。

弟子規的心得篇2

?弟子規》是少兒誦讀經典之一,是古聖先賢的智慧結晶。它不僅在教孩子如何立身做人,也要求師長身教在前,率先垂範,成為孩子效仿的楷模。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是《弟子規》的總則,這24個字清楚明晰地告訴我們每個人出塵入世做人的基本準繩。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要謹慎,要講信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並向他學習。以上這些是為人處世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這些都做好了之後,還能有餘遐,就應更努力地學習禮、樂、射、御、書、術等六藝,各種經典,以及其他有益的學問。,

先立德,後學文。俗話説: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對於一個人,一個民族來説,首先要培養良好的品德,這是根本的東西。因此《弟子規》總序中説,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但長期以來,受市場經濟不良影響,我國學校教育、家庭教育過分追求知識技能的學習,忽視思想品德的教育。這種捨本逐末的錯誤做法使許多人表現浮躁,急功近利,唯利是圖,缺乏愛心,沒有社會會責任感,甚至身敗名裂,違法犯罪。因此,我們必須努力弘揚傳統優秀文化,淨化人們的心靈,提倡以德立人、以德興國。

從《弟子規》的第一章裏,我首先讀到了孝道。孝悌是中國文化的基礎,千百年來,中國人都講究一個“百善孝為先”。歷朝歷代,都很認同一個人如果能夠孝順,那他就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許許多多的人。像“孟子哭竹求筍”、“王祥卧冰求鯉”、“黃庭堅車衣順母”、“張良為母埋兒”等典故,寓意深刻,體現了中華民族孝順父母、尊老敬老的良好風尚。而這些典故里的人也成為後世學習的榜樣,這些事也日益成為流傳至今的經典長久不衰。古人所講的“仁愛孝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最具特色的思想精華。“仁”的核心是“愛人”,即重視人,尊重人,關心人,同情人。在家庭生活中,“仁愛”以“孝悌”為根本,崇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從而形成一種濃厚的家庭親情,進而有利於形成“尊老愛幼”的社會風尚……在學習之前,我自認為是個孝敬父母的人。可是讀了這本書之後,我才發現我做得遠遠不夠。以前我常常因為這樣那樣的理由不能常回家看看,總認為多打幾個電話,多給父母幾個養老錢就算是孝子了。這是何等的認識錯誤啊!現在我的父母都已進入花甲之年,我應該怎樣盡到作為子女的孝道,讓他們盡享天倫之樂。現在心中自有了答案。

在日常教學中我們也可以用弟子規來教育學生。如上英語課時,發現溜號的同學,教師可用《弟子規》中的“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的教誨教育學生,幫助他們改掉不良行為,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批改英語作業,發現學生抄作業,監考、改英語試卷發現學生作弊,教師可以用《弟子規》中的“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的教誨教育學生要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

?弟子規》教人向善,長養人的德行,目的是讓人活得有意義,而我也是想從《弟子規》學到做人的智慧。人生是一個過程,過得如何很大程度取決於選擇什麼樣的目標。“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從這句經文讓我明白了要以“德學”和“才藝”為重。把“努力學習,積蓄力量,努力工作,貢獻社會”作為人生的目標。因為如果以外在的物質作為追逐目標,無論多少都不能讓人感到真正長久的快樂,這種快樂可以充滿人生的每一個瞬間、每一個過程,這種快樂我想應該是可以帶入墳墓並影響後世的,應該不會讓人的一生有什麼遺憾。

總而言之,《弟子規》所講的道理,正是聖人的訓誨,從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親仁及餘力學文着手,在日常生活中的倫常廣泛運用,並經過家庭、學校、社會,逐步推廣定能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所以我覺得這本書應該認真地反覆讀誦,深入內心,並把它當成個人反省的鏡子和行為的指南。

弟子規的心得篇3

非常感謝鄭金昌老師的介紹,末學受之有愧。今天非常高興能夠跟大家一起在此地來學習,非常感謝大家!

尊敬的李校長、郭校長,尊敬的諸位校長、老師,諸位大德朋友們,大家早上好!今天末學心情非常的激動,非常喜悦,在馬來西亞能夠看到這麼多的仁人志士在一起推動和弘揚中華聖賢文化,如果是孔老夫子在世,我想他一定是不亦悦乎、不亦樂乎。大家在此地這樣來弘揚中華的傳統文化,對於全世界和諧太平都會帶來深遠的影響。所以末學在此地既是感恩大家,也是祝福大家,能在這一條聖賢之道一直走下去,愈走愈幸福,愈走愈快樂。謝謝!

今天大會給末學的這個題目是個老題目,「百善孝為先」。雖然是個老題目,可是我想什麼時候講都有它的新意,因為這個倫理道德確實是歷久彌新的。我們現在全世界的人民都是希望世界和諧,都希望能夠有幸福美滿的生活,剛才主持人已經提到了,這個根本還是在於孝道。今天我給大家彙報主要從兩方面來講,一個是如何稱百善之先,就是為什麼孝道叫百善之先,明白了以後我們才會認真力行孝道。那如何去行孝?這是第二個部分。好,我們來看看為什麼説孝道是百善之先?我記得曾經有人在新聞媒體上登過這樣的幾句話,就講和諧世界它的內涵,包括人心和善、家庭和樂、人際和順、社會和睦、世界和平。這裏都有個「和」字,和就會善、就會樂、就會順、就能睦、就能平,和是屬於作用,這個根本還是講的孝。

其實關於和諧世界的理念,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孔老夫子跟他的學生已經有討論。你看看這《孝經》一開頭就説,「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仲尼就是孔子,孔子有一天在家閒居,學生就來求教,學生對老師就如同兒子對父親一樣,在旁邊侍奉著老師。孔子這時候對曾子(曾參)就説了,先王有至德要道,至德就是至高的品德,要道是最重要的方法,能做什麼?能和諧世界。你看,「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這不就是和諧世界嗎?「汝知之乎?」你知道嗎?孔子為什麼對曾子問這個話,不對別人問話?《孝經》我們知道曾子是當機眾,是他來當機的,也就是孔子對他來講。為什麼對他講?我們也瞭解曾子他本身是個孝子,你看「二十四孝」裏就有他,説他對母親至孝,有一天他上山砍柴,家裏來了客人,他母親心急,不知道如何去招待,就想到自己兒子跟她平時心連著心,於是就咬著手指。過去沒有手機,有手機通電話就方便了。曾母她居然懂得咬手指,然後用心電感應,她一咬手指,十指連心,心痛,誰的心痛?曾子在山上感覺到心痛,這一下,哎呀,不好了,是不是家裏出了什麼事?就趕緊往家裏跑。回到家一看,原來家裏來了客人,這時他母親告訴他,説因為自己心慌意亂,也不知道怎麼呼喚你,所以咬手指。你看看,曾子如果不是達到至孝,怎麼可能跟他母親有這種感應?孝心達到了純真的時候,所有的障礙都化解掉了,都沒有了,這時空都能超越。所以現代人我們聽到曾子覺得是不是很不可思議?因為現在父母打手機都打爆機了,還沒有把兒女叫喚回來,慚愧!所以孔子為什麼對曾子講這個話,不是沒有道理。所以只要真正有孝心,才可以做為《孝經》的當機眾,才有資格學《孝經》。今天大家有緣在一起來學習孝道,也是恭喜各位,大家都是孝子、孝女。

曾子聽到孔子問這個話,覺得這個問題可不小,先王的至德要道,這古聖先王他憑什麼來和諧世界?曾子聽了之後,怎麼辦?「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曾子這時候,他本來是坐著,侍坐在孔子身旁,現在他避席,就是從他的席位上站起來,不敢再坐,對於這麼重要的問題,馬上就恭敬起來,對孔子説: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參是曾子自稱。稱自己的名字是最謙虛的稱法,像我自己,我説茂森今天有緣跟大家見面,稱茂森這是謙卑。曾子他叫著自己的名字,古時候只有父母和老師才能稱呼我們的名,其他的人,連皇上,只能稱我們的字,不能稱名。所以老師跟父母是同等地位的。曾參這裏説,我並不聰明,何足以知道古聖先王的至德要道?這個話我們聽起來覺得曾參是非常的謙虛。確實,學生對老師的態度必須是謙虛、恭敬。你看避席,這就是恭敬,他稱自己「不敏」,叫著自己的名稱不敏,這是謙虛。謙虛、恭敬才是好學的態度,才能夠接受老師的教誨,這叫師道。我過去在美國大學教書,常常有感歎,美國的大學很難教出像曾子這樣的人,為什麼?缺乏曾子的謙虛好學。老師上台講課都是站著講的,學生在底下是坐著聽的,甚至帶著一瓶可樂一個漢堡,甚至還有甚者,把兩隻腳放在前面的椅背上靠著這麼聽課的也有之。你想想這樣的一個態度,他能學到什麼?什麼都學不到。所以尊師才是重道,重道你才能學得了道。

曾子何以能夠這樣尊師重道?道理很簡單,因為他是孝子,師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對父母能夠盡孝、能夠致敬,對老師才能夠恭敬。所以事師就如同事父母一樣的道理。古人講「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你就看看古人對於師道的重視。所以,我們在座很多都是學校的老師、校長,大概您與我也有一些同感,覺得現在的孩子不好教。為什麼不好教?其實現在學校的教育,全球都是這樣的,注重科技的教育、知識的傳授,缺少道德的修養。像你們上課有沒有拿出一節課專門談孝道的?你要想孩子他學到東西,必須得尊師,要尊師必須得孝養父母,你不從孝道教起,你讓他尊師重道,讓他能夠好好學習,這個怎麼可能?所以你看曾子他這個態度,一開始《孝經》就給我們演出來了。曾子他説「何足以知之」,説我不足以知道古聖先王的至德要道。曾子是孔子的傳人,我們後人稱孔子是至聖,稱曾子是宗聖,他也是聖人,怎麼他不知道聖賢的至德要道?我們現代人説出來就是孝道,怎麼不知道?他是謙虛,也説的是實話。這裏講到「何足以知之」,這個足是滿足、圓滿的意思,就是曾子他是知道一些,但是不足以知之,沒有知道圓滿。古人講到,學、知這是我們力行的條件,假如我們能夠真正知了,一定就能夠行。聖賢的學問叫知難行易,你果然知,你必定能行,你要是行不出來,那你知的不夠,不足以知之。

所以我們今天講「百善孝為先」,這個話題我過去曾經在馬來西亞也講過,在各地也都講了,這個光碟也流通不少。我自己要老講也是教自己,為什麼?自己沒做好,沒做好就是不足以知之,要是你足以知之了,你必須是你肯定做得最好。所以這個我們得要不斷的去薰習。古聖先王的至德要道確實哪裏是這麼容易知之的!這個孝可以説是你成就圓滿的大聖的一個過程。孟子講「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你要真正把孝道做到了,你成為像堯舜那樣的大聖人也都不難。所以我們還是要像曾子那樣,以著非常恭敬的心一起來學習。這時候夫子怎麼回答曾子?一看到曾子這麼謙虛、好學,老師肯定將自己平生之所學和盤托出,不會保留,保留對不起學生。老師心量很大,怎麼可能説學生他想學我不教他?現代的老師可能會這樣,保留一手,不能教全他,教會了徒弟,餓死了師父。這是一個狹隘的觀念,這不可取。像孔子,一看曾子這麼好學,恨不得一下子就把他平生學問全部端給他。你看他講了這句話,「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你看他平生所學歸納成一個字,你説儒家學問歸納成一個字是什麼字?孝。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育從這裏出生。什麼教育?聖賢教育。為什麼要教育?因為「人之初,性本善」,你本來是善的,所以你一定能教好。為什麼現在不善?「性相近,習相遠」,因為習氣使然。「苟不教,性乃遷」,要是不教育,這個習性就做主了,本性就被掩蓋住了,那就成了凡人。現在把習性去除,把本性彰顯出來,這就是成為聖人了,所以要教。從哪兒教起?這裏孔子告訴我們,從孝道教起。《弟子規》你看一開端也這麼説,「聖人訓,首孝悌」,聖人的教誨首先注重的是孝悌的教育。説老實話,

圓滿也是圓滿在孝悌,自始至終無非是孝字而已,堯舜也是孝悌的圓滿而已。

我自己從小非常的幸運,有遇到好母親。這相片是我三歲的時候跟媽媽照的。謝謝!我小時候在廣州出生、長大,那時候,從小隻會講廣州話,廣東話,講國語不會講,我媽媽教我。我是先學會念唐詩,才學會講普通話。我媽媽第一首詩教給我的就是「遊子吟」。這「遊子吟」給大家朗誦一遍,這是唐朝詩人孟郊他寫的,「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首詩講得很簡單的一個生活小事,家裏母親要送孩子出門,孩子要遠行,可能他是出去工作或者是去留學,這母親給他去縫製衣服,這手中線,遊子的身上衣,臨行密密的縫。為什麼要密密縫?這我們也能想像出來,做母親的擔心孩子在外面這衣服要是開了口,破了,很不方便,所以密密的縫。心裏就想著孩子趕緊把工作做完了,把學業完成了回來,意恐遲遲歸。你看就這樣一個簡單的生活畫面,詩人已經把慈母的那一分愛心表現得淋漓盡致,用一句話説「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來形容。寸草心是我們兒女的心,兒女就像小草,沐浴在陽光之下成長,有一天長大了,忽然想到,我之所以有今天,完全是父母陽光一樣的温暖關懷下長大的。於是想要報答這一分的恩情,能報答得盡嗎?就像小草能報答得了三春太陽的温暖嗎?

我回想我母親,在我從小到大,每一天每一個時刻都是用愛心來關懷我、照顧我、教育我。從我的國小到了中學,中學上了大學,我是在廣州中山大學畢業的,然後又送我出去美國留學,二十二歲去美國的。當時在留學之際,正好遇到我生日,那時候媽媽送我一份賀卡,這是臨別的贈言。她説:「茂森兒,我的祝福,將伴隨你走遍天涯海角。我的心願,將附麗於你清淨光明的一生。」當時母親寫這個是在一九九五年四月,我二十二歲。我忽然想起了母親在我小的時候對我的教導,她跟我講范仲淹先生的故事,宋朝的名相,他在小的時候,他的父親早逝,母親帶著他改嫁,改嫁了姓朱的人家,後來他長大了,朱家人排擠他,説你是範家的人,不讓他在家裏。所以最後范仲淹被迫拜別他的母親,要去求學,要去考取功名,將來希望衣錦還鄉來報答母親,來重振範家。當時他拜別母親的時候,跪在地上對母親含淚説:媽媽,請您等我十年,十年之後我一定回來接您去奉養。於是范仲淹就帶著幾本書、一把古琴、一把佩劍上路了,到了一個破的書院裏面攻讀,生活非常清苦。當時真的是像《論語》裏講的,「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吃飯每天只煮一鍋粥,凍了把它切成幾塊,一餐吃一塊,拿野菜用鹽醃成鹹菜,切成一條一條,這叫齏,斷齏畫粥,就是稀粥就鹹菜。有一次有一個同學,家裏比較富貴,來到書院裏面看到范仲淹先生生活這麼清苦,不忍心,於是送來一桌很好的酒席,希望范仲淹能夠改善改善生活,增加點營養。結果過了好一段時間再去看望他,還看到那個酒席原封不動,於是就有點兒不高興,就問范仲淹先生,説為什麼你不吃我的酒席?範先生説,不是我不想吃你的酒席,是我如果吃了你的酒席,來日就吃不下我的齏粥了。你看看,範先生就是用這樣清苦的生活來砥勵自己的志向。記載中説,他五年晚上睡覺都不解衣帶,和衣而睡,夜夜苦讀,讀到深夜,第二天早上雞一叫,他起來就開始繼續讀書。結果後來果然,像這樣的用功的青年他一定是能夠考得功名,所以他後來考上進士。進士是古代最高學位,舉人,舉人像碩士,進士像博士,最高學位。考了進士,真的衣錦還鄉,要多長時間?只有八年,原來向自己母親承諾説十年,現在提早回來了,衣錦還鄉,接他母親奉養。

之後範先生出將入相,為朝廷建功立業,而且他把自己所有的俸祿都拿出來捐獻給貧苦的親友,資助那些貧寒的學子,讓他們有機會讀書。所以範先生對於北宋文化、儒家復興起了很大的作用和貢獻。可是他老人家還是,雖然是身為宰相的高位,生活還是那樣勤儉,家裏人只能穿布衣,不允許穿絲綢、緞子。他自己最後走的時候家裏已經佈施得差不多是一乾二淨,連自己喪葬費都不夠。你看看,身為一國的宰相,我們説總理,這麼高的職位,到走的時候卻是像這樣的清廉,做人做到這樣那可謂是聖人了。所以範家,你看看他的子孫,個個賢能。范仲淹的一個兒子叫範純仁,事父至孝,他父親年老的時候他在家裏照顧他父親,朝廷因為仰慕他的才能、學問,於是就請他出來做官。像這種機會一般人看到,那還不趕快去,皇上有請,正是準備平步青雲往上爬了。可是範純仁怎麼説?他拒絕了,他在家裏照顧他的老父親,他説了一句話,説「豈可重祿食而輕父母?」怎麼可以看重這個俸祿,功名利祿,而把父母給疏忽了?用現在的話來講,要把孝順放在第一位,把事業放在第二位,你的事業才是真正有根基的事業。果不其然,範純仁先生後來還是當了宰相,他父親走後他最後出來做官了,也是跟他父親一樣,成為一代賢相。所以你看命裏有時終須有,你該做宰相的你拒絕都拒絕不了,何必要這樣斤斤計較,不斷營求?自己冤枉做了小人,人家君子樂得做君子。所以一味的提升自己的道德、學問,至於説功名利祿、富貴窮通,能不能夠為這個社會做貢獻,那都是天命,不是我們自己憑著那種妄想心、攀緣心可以求得來的。要求只是求提升自己道德、學問就行了,你有肯定就有。

所以當時我想到母親這番教誨,帶著母親的這分祝福,遠赴重洋到了美國路易斯安那州讀書,開始攻讀碩士學位,進而攻讀博士學位。當時因為家裏經濟也並不富裕,帶了很少的錢,所以生活非常清儉。我記得從中國帶過去的一張毛毯,冬天很冷,這毛毯不夠,也不捨得買棉被,於是把衣服什麼都壓上來,最後把我的書本都壓上來。當時買菜,搭著同學的便車每週去超市買一次菜,因為不想麻煩別人,所以買菜時間儘量的縮短,到了超市裏頭,我是不挑菜,專挑價格,看到哪個價格最便宜就買那樣菜。所以通常買胡蘿蔔一大包,包心菜一大個,每餐吃的就是胡蘿蔔加包心菜,或者包心菜加胡蘿蔔。後來聽到周泳杉老師的「健康飲食」才知道,原來吃包心菜、胡蘿蔔是很健康的。當時有同學畢業了,畢業了,他用了好多年的一個高壓鍋,已經不高壓了,因為那個高壓閥已經不見了,他把它扔掉,我把它撿回來,説這我還能用,就用這個不高壓的高壓鍋來煮飯、炒菜、煮湯,一用就用了四年。當時我在美國讀書,因為學習成績還算不錯,也挺用功的,所以有獎學金。這獎學金每個月八百美金,當時還覺得挺不錯了,剛從大陸過去的孩子,八百美金,是吧,一美金相當於八塊錢人民幣,八八六千四,好像眼睛都亮了。一般的同學用這個獎學金,省點過一、兩年能夠買一部二手車了。那麼我,當時我把這個每個月的俸祿把它分成好幾分,除了自己的學雜用費,用生活費以外,每個月我給我母親寄兩百美金。我母親跟我父親早年離異,所以我母親是一個人,我是獨生子。所以我母親送我出門留學的時候,大家可能想像不出來我那種感慨萬千的那種思緒。母親能夠為我做出這樣的犧牲,把自己唯一的,身邊唯一的孩子送去留學,希望他能夠學成,能夠將來有所建樹,能夠為人民做一點服務,這是一種奉獻。所以除了我給母親每個月寄錢以外,另外還有給我父親寄一百美金。另外,因為母親在家裏一個人,我就每個禮拜給我母親打一次長途電話。人家有時候就笑我,説:你呀,什麼都省,就是打電話不省。因為我每個月的電話費是非常高的,跟父母溝通的時候,因為母親都惦念自己的孩子,特別是在美國好像無親無故的,一個人在這裏拼搏,母親難免掛念,所以每個星期給母親彙報自己的學習、生活、工作,讓母親能夠安心,另外每兩個禮拜給父母寫一封長信,彙報自己的工作學習。所以雖然是我跟父母遠隔重洋,可是我們的心還是心連著心。

當時,給大家分享一份我在去美國留學第一年,一九九六年一月七號寫的一封信,這是給我母親的。我説「冬天的路易斯安那州挺冷,我們這兒晚上一般都在零度以下。有一天早上起牀,竟發現天上飄落許多雪花。目前是最冷的時候,我可以挺過來,便可省些錢,無須買棉被了。儘管冷,我仍然保持每週一、二次的冷水浴。在冷水浴時,我可以鍛鍊自己舍受。」這兒插一句,這個舍受就是舍離寒冷的感受,是這個意思。為什麼舍受?因為外面的這個五欲六塵的這種享受,很容易讓我們心志墮落,所以我當時常常用冷水浴來砥勵自己不要死於安樂。這信繼續往下寫,「我目前的學習、生活都較單調,每日穿同樣的衣服,吃同樣的菜飯,走同樣的路,讀同樣的書。我儘量讓自己在單調中求單調,使躁動的心息滅。我每日早晚警示自己安住單調的生活,做至少七年的機器人,直至獲得博士學位為止。因為我深深懂得,我來美國不是享受的,而是在欠著父母的恩德,花著父母的血汗錢,若不努力讀書,天理難容!」這裏我為什麼説做至少七年的機器人?因為我在出國留學前,也是拜別母親的時候,説:母親,請您等我七年。幹什麼?這七年是一般讀碩士要兩到三年,讀博士要四到五年,我媽媽希望我把博士學位攻下來。所以我説:媽媽,你等我七年,我畢業之後我接你到美國奉養。信繼續往下寫,「所以我突然很喜歡寒冷的冬夜,因為在冬夜裏我才能體會『頭懸樑,錐刺股』的精神,才能享受范仲淹斷齏畫粥的清淨。這個星期五晚上下了一場凍雨,格外的冷,然而我的進取心卻比任何時候都強了。我要以優秀的成績供養父母。媽媽,請您放心,您的兒子向您保證,向您發誓,我一定會孝順您,把孝順放在第一位,把事業放在第二位!」

當我母親接到這封來信,大家説我母親是什麼感受?或許有的媽媽看到這封信都流眼淚了,這孩子怎麼冬天都沒有棉被,趕緊給他寄點錢買棉被;你不要用那個不高壓的高壓鍋了,去買一個好鍋。可是我媽媽沒有這樣,她給我的回信當中是這樣寫到:「寒冷能使人如此理智和堅強,感謝路易斯安那州的冬天,感謝清苦無慾的生活,它使人恢復性德之光!」諸位朋友,什麼叫性德之光?這個性就是「人之初,性本善」的那個性,我們的本性具足了萬德,只是我們現在本性被我們的習性給覆蓋住了,所以我們性德的光明顯露不出來。如何能夠打開我們的性德的寶藏,讓自性光明顯發出來?孝道是最好的鑰匙。當時我受著母親的教誨的鼓勵,自己給自己規定過清苦的生活,別人在週末的時候去玩、party,我都不參加,每天都是工作日,天天都是圖書館、教室、宿舍,三點一線。人家覺得我好像有點呆板,怎麼什麼都不會玩。確實,既沒錢玩,也沒心思玩。我給自己規定七條戒律,叫「七不」,第一,不看電影、電視,第二,不逛商場,第三,不留長頭髮,第四,不穿奇裝異服,第五,不亂花錢,第六,不經常朋友玩樂,第七不談戀愛。效法范仲淹先生一樣,用清苦的生活砥勵自己的志向。所以本來希望七年能完成碩士和博士學位,後來我四年就圓滿畢業了。

我的博士畢業以後,最理想的,對我們這個中國留學生來講,最理想的就是找到大學裏教書,做教授,因為在學術界裏面比較少歧視,所以我們就很希望能夠在大學裏教書,況且我母親也是這樣期望我的,她的父親,就是我的外公,就是大學教授,她覺得當教授挺好。我從小是,雖然挺笨的,但是還算聽話。我記得我母親曾經告訴我,説我的姥姥,就是我的外婆,過去在世的時候,看見我母親教導我非常的耐心,循循善誘,她在旁邊看得都沒有耐心了,説這孩子怎麼這麼笨,怎麼教都教不會。但是我母親很耐心,她從不打我,然後很耐心的教導我。所以笨,必須得聽話就行,如果不聽話又笨,那就沒救了。等我到了三十歲那一年,我舅父給我寫了個生日賀卡,他跟我講,他説茂森,我看你從小到大,沒什麼優點,只有一個優點,就是兩個字,「聽話」。所以媽媽叫我出國留學,我就出國留學,媽媽讓我念博士,我就念博士,媽媽讓我當教授,我就得當教授。博士畢業前夕要去找工作,找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導師的推薦函。因為我的導師是在美國比較有影響力的經濟學家,但是他要求人很苛刻,譬如説我們拿獎學金要給他工作、服務,一個禮拜按照規定是工作二十個小時,為教授做像蒐集數據、做點運算等等,做這些助理的研究工作。可是我們這位教授沒人敢跟他工作,原來有幾個人,工作不到半年就跑掉了,因為什麼?受不了。我當時剛到美國,是初生之犢不怕虎,在他的手下工作。他工作量給你佈置下來,一個禮拜二十個小時絕對不夠用,至少得四十個小時。當時,因為我是從小到大聽話聽慣了,也不會跟他辯論,也不會去要求,

弟子規的心得篇4

內化經典

育好品行

尊敬的各位老師、全體同學,上午好!

今天我在國旗下演講的題目是:內化經典,育好品行。為進一步弘揚中華文化,提升師生個人素養,本學期十月中旬以來,學校在高

一、高二年級中積極開展了傳統經典《弟子規》誦讀活動。學習過程是一個認同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同學們,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要使經典真正對我們產生有益的影響,還需要我們認真的感悟和思考,在學習生活中身體力行,把聖人的教誨貫徹落實到每天的一言一行中,從而內化為高尚的道德修養,才能促成我們文明行為習慣的不斷養成。

通過近一個月的學習踐行,使我受益匪淺,下面我談四點體會。

首先,要懂得感恩。《弟子規》總序裏説得好:“首孝悌,次謹言。泛愛眾,而親仁。”學習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要心存感恩之心。

要感恩父母。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説,應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行孝需越早越好。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撫育我們成長,供我們讀書,教我們做人的道理;長大後,離開了他們,他們對子女仍然是無盡

的惦念和牽掛。在不知不覺中,父母已逐漸老去,他們有一天也一定會離我們而去,盡孝的時日無多,流逝的時光不再從來。作為一名高中生,在學校的每一天,我們應該遵規守紀,勤奮學習,用優異的成績回報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讓他們在有生之年盡享天倫之樂。因為在這個世上,父母是最無私愛着我們,他們的愛讓我們的人生陽光普照。

我們要感恩老師。鮮花感恩雨露,因為雨露滋潤它成長;蒼鷹感恩長空,因為長空讓它飛翔;高山感恩大地,因為大地讓它高聳。老師為我們打開了智慧的大門,讓我們在知識的海洋裏遨遊。在我們的成長曆程中,濃濃的師愛一直伴隨我們左右。讓我們真誠的説一聲:老師,你們辛苦了!

要感恩國家。今天如果沒有國家,就沒有一切的施政,我們就不可能有一個安定和諧的學習生活環境。北宋文學家范仲淹曾説:“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明清思想家顧炎宗也道:“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責任心的人,才會用一顆感恩的心去面對一切,他的人生也才會因此而精彩。讀過《滿江紅》的人都能感受到抗金名將岳飛撕殺沙場、氣壯山河的英勇氣概和精忠報國的崇高責任。因此,我們的心靈深處都應承擔起對國家、對社會沉甸甸的一份責任感。

要感謝眾生。我們今天所享有的一切,都是一切眾生努力才有的結果。所以要感謝所有的人。時常懷着感恩之心,念念不忘別人的恩德,人才不會那麼自私,才不會有那麼多的不滿和怨言,

我們才會活得開心,社會才會和諧。

其次,待人接物要懷着恭敬之心,為人要謙虛有禮。恭敬與謙虛是分不開的,沒有內在的謙虛很難做到對人恭敬。“滿招損,謙受益”、“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雖然從小就念過許多這樣的名言警句,但我們卻沒有意識到謙虛是一種重要的品質,在學習生活中時有爭強好勝,驕傲自滿的情緒。入學以來,驕傲自滿的確給自己帶來了很多的害處:學習上有懈怠思想,和老師、同學也沒能很好的相處,師生關係不和睦,總是在抱怨不公平,讓自己落後了別人一大截。通過對《弟子規》的學習,讓我認識到了恭敬和謙虛的重要性,相信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我能妥善的處理好周圍的人際關係,在茚旺這個和諧的大家庭裏踏實做人、嚴謹求學。為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而不懈努力!

再次,學習要有規劃,要勤學善問。《弟子規》中“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告訴我們學習要有規劃,讀一本書或一門功課,要循序漸進,夯實基礎,才會收到好的學習效果。但是也不能因為時間充裕,就等期限快到了才開始讀書,一急之下反而耽誤學習,所以一規劃好就要趕緊用功。遇到滯塞難懂的地方,更要認真思考,專心研究,只要功夫到了,自然就能通達瞭解。這正是“書讀百遍,其意自見”的好處。《弟子規》還告訴我們,有疑問的地方,經反覆思考,還不能瞭解的話,就要向老師、同學請教,一定要得到正確的答案才可放過。

最後,要找準自己的人生目標。《弟子規》教人向善,長人德行,目的是讓人活得有意義、有價值。通過對《弟子規》的學習,使我深深的感悟到:人生是一個過程,過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選擇了一個什麼樣的人生目標。《弟子規》裏這樣説道“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不學文,但力行,任己見,昧理真。”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人生才有方向,學習才有動力。風華正茂的我們更應有自己崇高的理想和追求,用實際行動在茚旺這片熱土上播灑汗水、耕耘人生,用無悔的的青春去追尋自己五彩斑斕的夢想。

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弟子規》中某些封建禮教迂腐的色彩,要一分為二地分析對待,“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要學到其中“孝信”的主旨,這才是最重要的。

同學們,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質。人生百態,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歸宿,才是照耀心靈永恆的陽光,讓我們一起來聆聽聖賢的教誨,從盡人倫本分做起,做一個新時代合格的高中生!

謝謝大家!

弟子規的心得篇5

題記:道德的光輝就像太陽的光芒,而一個人要想播撒陽光到別人心中,首先自己心中要充滿陽光啊!

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很早就知道《弟子規》是好東西,所以,幾年前兒子上幼兒園時,我就教他背誦,後來,也推薦給學生,領着他們去背誦《弟子規》。然而,自從我接觸傳統文化以後,我再讀《弟子規》才深刻地體會到:《弟子規》看似平淡無奇,而其中所真正的內涵只有用心體味。《弟子規》不是用來背的,它是用來做的,而知道和做到之間還有很遠很遠的路,慢慢地,在踐行《弟子規》的日子裏,我越來越深刻地感受到:《弟子規》是一本薄薄的厚書,淺淺的深書,小小的聖書,它幫助我從陰霾走向光明,甚至讓我重新做人!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此文脱胎於孔子的“論語”學而篇,分為總敍、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和餘力學文八個部分,這八個部分獨立成章卻又密不可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做人、處事等行為規範。後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並改名《弟子規》,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行為敦厚、人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對今天的我們仍然有教育意義。它清晰明瞭的向我們傳遞着做人的基本準則。

?弟子規》的宗旨是“孝”,俗話説“百善孝為先”,一個把孝心裝在心中的人,一定是一個善良、平和、又幸福的人,因為厚德載物嘛!所以我自己要以身作則,並帶動我的孩子和學生們“孝敬”!

通過閲讀《弟子規》,我感覺到了孝敬、誠信、仁愛、尊重……的重要,小小的《弟子規》,其中富含的哲理足夠我終生受用。它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自己的狀態。為我指明瞭追求的方向。督促我將聖人的教誨貫徹於實踐、落實於言語、行動中,並帶動我的學生們一起學習和踐行《弟子規》。但願小小的我也能融入到社會進步的洪流中,“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我萬世開太平!”做一個真正播撒陽光的人!

弟子規的心得篇6

第一次讀《弟子規》時,覺得它很偉大,很深奧。慢慢地,隨着時間推移,我又感悟出一些道理。今天,我又翻開了那本鋪滿灰塵的《弟子規》,細細品讀,慢慢回味。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句話是古人告誡我們,不論平時什麼情況,父母呼喊我們,得馬上回應,不得拖沓。父母有事情讓我們做,應馬上去做,不能偷懶或推辭。

看完這句話,我立刻想到另外一句俗語:百善孝為先。是呀,我們孝盡父母是天經地義的事,何況只是一件簡單的小事呢?所以,我們應該把孝時刻記牢,做到。

“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這句話是古人教育我們,不管是用餐,還是就座、行走時,先讓長輩走在前面享用,再輪到晚輩來享用。

讀過這句話,我想,我們現在美好的生活是由長輩創造的,長輩是過了千辛萬苦才讓我們有這麼好的生活,難道,我們連座位都不給那些給我們美好世界的長輩們坐嗎?

“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這句古人告訴我們,在飲食方面,不要挑三揀四,能吃飽就行。而且不能吃得太多,要適量。

唸了這句話,我的腦中立刻浮現出爸爸跟我説他小時候的食物:玉米稀、白麪饅頭……爸爸小時候吃了一次玉米稀都算“山珍海味”,肉更不用説,一年難得吃一次。而現在,人們的伙食要求高了,忘記了原來的艱苦,大吃大喝,暴飲暴食,真該改改!

終於,我把《弟子規》讀完了。輕輕合上書本,仰望着窗外的點點繁星,在心裏默默立志:“我要把《弟子規》中的每一點都做好!讓《弟子規》伴我健康成長!”

弟子規的心得篇7

王陽明先生的龍場悟道向同學們提出了立志,勤學,改過,責善四事教條!

立志,學,必先立志,則不如不學,一生勞苦,無成亦無益!立聖人之志,必先求其方,一去私慾,心才純,心存天理,即是存良知,先從覺悟開始,再學古訓,以聖人為師,專心正意勤學,對聖人之言,要深信不疑,即為尊師重道,才能學期精髓,不慢其先生,恭敬之心才能得以彰顯,得到利益!

求存天理之方,當從心上下深功夫,不做表面文章,不是以飢者求飽,寒者求暖,病着求俞,暗着求亮,跛者求行,這都是短暫的小目標,而不是立志,立志乃是立命。我們要立真志,真立志,立長志,立什麼志,有什麼命。孔子曰,十五志於學,就是指我們一生為什麼而學,學什麼,一生的命運向何處去呢,直至70歲的不逾矩!!雖説是一個及其漫長的過程,但是立下志,就如木之有根,水之有源,命之有續,才為君子也!我們未來的成長路上遇到各種困難都不能打擊我們的求學求聖的意志,因為我們已經立下堅定的志,織不利則一事無成,不立志,則人之私慾難除!

古之聖人用很多詞彙去釋義勵志之學,而後成就成名!我們當一起為榜樣深信不疑,就能事半功倍,速達彼岸,人生之巔峯之輝煌需要我們“夫道一”!

從貫穿半生,立志尤為重要,從今而後,定當加倍努力,學聖賢之言,行聖賢之意,時時反省自己,建設心靈品質,開發心靈本有的無限的寶藏,讓自己的仁愛智慧胸懷和能量有所提升,這也就是先喚醒自己,讓自己內心走向光明,才能去影響他人,喚醒他人!通過學習明白了,生命的意義在於提升自己的格局和境界,喚醒大我併為世界做出實質性的貢獻,依道而行,建功立業,報效祖國才是當代我們年輕人的.使命,這樣的人生才具有真正的意義!

在致良知的路上,我會堅持學習堅持走下去,不斷的明心,淨心,開發心中本有的寶藏,成就舒展的生命和精彩的人生!我希望未來有更多的人都能擁有幸福自在,乃至圓滿,覺悟的人生從現在開始,我們一起做有良知有正能量的中國人,成為祖先的榮耀成為民族的榮耀!!!

文字脱俗!

弟子規的心得篇8

初次接觸《弟子規》,認為和兒時背的《三字經》一樣,不過是兒童的啟蒙教育而已,因此很是不以為然。聽完某位名家的幸福人生講座之後,才知道這是一本做人之道的寶典,淺顯易懂的文字藴卻含着做人的真理,不僅對於教育少年兒童,對於我們成年人如何經營我們的幸福人生,和諧的家庭有着重要的意義。

所謂“弟子”就是學生,活到老,學到老,做聖人的學生。“規”是什麼意思?就是規範、道理,做人應盡的道理,做人應盡的規範。

“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地去學習、去感悟,就會明白許多的道理,為人處世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有了做人的準繩,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在過去孩童都懂得的道理,我們現代人又有幾人能知曉呢?父親早年讀過幾年私塾,對我們的教育是嚴而寬,用餐時長輩不上桌,晚輩絕不可以動筷子,“長者先,幼者後”,有好吃的長輩先嚐。所以,在我們的人生理念中,長輩就是太陽,我們是星星,永遠圍繞着太陽轉。父親老家在農村,生活非常貧困,爺爺奶奶生病時,母親把家中所有的積蓄和每月工資,全部拿出來給老人治病,而父母只好借債過日子。父母從沒有刻意要求我們姐弟孝順他們,而我們如今對父母都很孝順,耳渲目染父母的言行,對孩子來説是刻骨銘心的。

早年雖然讀過《三字經》、《道德經》,但讀而不知其意,聽了幸福人生講座以後,才恍然大悟,《弟子規》是十善的細化,是孔孟之學和大乘佛法的契合點。儒家講的“仁”與佛家講的“慈”是息息相通的。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我是以五戒十善來檢驗約束自己的言行,然而五戒十善比較概括,具體運用到生活中有點不知所以然,所以常常犯小惡卻不能覺察,時常因為工作忙碌而忽視了別人的感受,話説出口不是很柔和,“怡無色,柔無聲”沒有做到,和同事討論問題,意見不統一,語調會不知不覺就提高了八度,“言語忍,忿自泯”沒有落實,學習《弟子規》後才發覺自己的缺點竟然有這麼多。除了前面的兩條,自認為還算及格外,其餘每一條都有很多的不足,試想,如果時光倒退200年,當我們面對無邪而知禮的孩童,該是怎樣的汗顏。

和古人相比,我們的品行已經落後的太遠太遠了,今天能接受傳統文化的教育,感到非常幸運,很感恩這本書。要報恩,唯有認真學習《弟子規》並學以致用,用《弟子規》來規範言行,指導生活和學習,培養自己孝親尊師、温和謙遜的品德,以恭敬的心、謙卑的態度、彬彬有禮的行為,來對待一切人、事、物,不斷提升自己的品行修養,“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以眾生之苦為己苦,幫助更多有緣人。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説,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hk/redian/xinde/dxpl7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