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心得體會 >

《開始》的讀後感5篇

《開始》的讀後感5篇

讀後感可以是對書中某個情節或人物的深入分析,也可以是對整本書的綜合評價,讀後感的寫作可以提高我們的寫作能力和表達能力,培養我們的文學素養,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開始》的讀後感5篇,感謝您的參閲。

《開始》的讀後感5篇

《開始》的讀後感篇1

有一天,小主人正專心致志地做作業。忽然,一陣冷風吹來,小主人手一抖,寫錯了一個字。小主人習慣性地抓起橡皮尾用力地用橡皮頭擦這寫錯的字。

橡皮尾感到十分委屈,很不友好地向橡皮頭大聲嚷嚷:“為什麼受傷的每回都是我呢?捏得我全身痠痛痠痛的,氣死我了。”

橡皮頭慢慢地説:“我們自從工廠的流水線出來,就命中註定我是橡皮頭,命中註定是你橡皮尾,這是永遠無法改變的。”

橡皮尾覺得這不可能,橡皮頭一定在騙他。突然它看見小主人正用小刀割紙,心想:那東西那麼鋒利,我何不用那東西把橡皮一分兩半,這樣我就可以獨自出去闖蕩了。到了小主人、橡皮頭睡覺時,橡皮尾用小刀割斷了橡皮,獨自出去闖蕩了。

橡皮尾走了許久,走到了一個花花綠綠的世界,怎麼回事?原來橡皮尾分不清前後門,走進後門到了後花園了。而橡皮尾卻不知道,以為自己已經走出了小房子,到了一個人跡罕至的地方了。

橡皮尾整天呆在芬芳撲鼻的花草中,無憂無慮,過得也滿開心,一點也不想看看橡皮頭。而橡皮頭可不一樣,它醒來後見自己躺在小刀旁,知道橡皮頭離家出走了。它十分擔心,因為它知道橡皮尾很冒失,非常容易遇上危險。於是,橡皮頭下定決心,去找橡皮尾。也許是同一個橡皮的關係,橡皮頭也走錯了門,也到了後花園。

在後花園裏,橡皮頭一進來就打了個踉蹌,撲到了草叢裏,橡皮頭抬頭向上看,天啊,一個棒球飛了過來,直撲橡皮尾。橡皮頭一個箭步衝上去,把橡皮尾撲倒在地上,躲過一劫。

怎麼突然就飛來個棒球?原來冒失的橡皮尾沒看好地形,有好幾個小孩在後花園的牆那邊打棒球,前幾天沒來打,這天正好他們來打棒球,橡皮頭也正好來了,救了橡皮尾。

橡皮尾見自己這樣對橡皮頭,而橡皮頭卻不記前嫌救了它,它很羞愧地説了聲:“對不起。”

橡皮頭説:“沒關係,今後咱倆還是好朋友。”説完,它們手挽手走回了家。

這世上只要少一點嫉妒,多一點寬容就會變得更美好!

《開始》的讀後感篇2

這周閲讀了隨筆集《早晨從中午開始》裏面有關《平凡的世界》創作過程的部分。講述了路遙先生創作《平凡的世界》這部偉大作品的緣由、過程和結果。

倘若不帶有任何情緒來看,這篇散文也可以説成是現實主義長篇小説的寫作教程。路遙先生將自己的創作理念和方法都詳細地寫了下來,這些內容我以後會再次閲讀並且做好筆記的。

這篇散文並不是一篇冰冷的教材,它所包含的情感極其濃郁。可以説,看完以後,我真心為路遙先生燃燒生命式的寫作方式感到震驚和惋惜,震驚於他的意志力和苦牢般的創作生活,惋惜他因為疾病英年早逝(1988年完成《平凡的世界》創作,1991年獲得第三屆茅盾文學獎,1992年因病去世)。

我下個禮拜還要再細讀一遍這篇隨筆,把裏面讓我感到心緒起伏的地方都記錄下來。

另外我也知道了為什麼路遙先生能夠創作出《平凡的世界》這樣一部反映普通人在歷史洪流下的生活劇變的作品並且能夠給無數人帶去無窮的精神力量。因為他始終認為自己就是無數普通人的一員,他把自己的文學創作看成和農民在土地裏勞作是一樣的。這些濃厚的情感通過樸素的文字表現出來,讓我感到敬佩,也讓我感覺他的精神始終和我們普通民眾在一起,他並不是一個各種榮譽加身遙不可及的歷史名人。

這又讓我想起來在《忽有山河大地》裏看到的趙佶和米芾,這兩位剝削和壓迫普通百姓的所謂藝術家以及他們的藝術作品,無法讓我共情。比起他們,路遙先生讓我感到一種穿越時空的親切。

《開始》的讀後感篇3

做最好的老師,是每個老師的最大追求。怎樣才能成為最好的老師?讀了李鎮西老師的《做最好的老師》後讓我感受到,做最好的老師就是要每天不斷地做到“更好”。在我們每天做到“更好”的時候,要不能忘記做最好的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愛心。

李鎮西老師説,童心在教育上的體現,便是愛心。常常有人問我:“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什麼?”我總是不假思索地這樣回答:“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這當然早已不是什麼“新潮觀點”:從孔子的“愛之,能勿勞乎?忠之,能勿誨乎”到夏丐尊的“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從羅素“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無論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者自由地得到發展”到蘇霍姆林斯基的“我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們教育思想有所不同,教育風格各有千秋,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愛的教育”。

我的一個小外甥,今年上一年級。一次我問他:“你喜歡你們的老師嗎?”我的小外甥馬上用驚恐的眼光望着我説,“不喜歡,她經常打學生,打的很厲害,教室講桌上常常要放三四根小棍。”我説:“她打過你嗎?”外甥説:“她不打我,但是,她經常打其他小朋友,我心裏很害怕,跟打我一樣。”聽了這話,我的心一下子沉重起來。這個老師是不是好老師呢?我想,這個有她自己的理由,她可能會認為這是對學生的嚴格要求。可是這樣的嚴格,讓沒有捱打的學生心裏都產生的恐懼,那捱打的學生的心裏狀況就可想而知了。

後來,我瞭解到,小外甥的這個老師今年剛參加工作,還是一個大孩子。一個大孩子管理一個班的小孩子,工作上的壓力和對學生的不滿就會發泄學生到學生身上,卻往往不注意方式方法,留學生的身心帶來了極大的傷害。

李鎮西老師説,我也不是一開始就有愛心的,不然我就不會打學生也不會諷刺挖苦學生了,但我從這些教訓中感到——

一個真誠的教育者同時必定又是一位真誠的人道主義者。

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

一個受孩子衷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

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

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

但這種情感,不是裝模作樣的“平易近人”,也不是教師對學生居高臨下的“感情恩賜”,甚至不是為了達到某種教育目的而採取的“感情投資”(我對這種充滿商業氣息的説法向來十分反感),而是朋友般平等而真誠的感情。

《開始》的讀後感篇4

前幾日,閒來無聊去了趟書店,隨手拿了本《教育從愛開始》。在我的印象中,這種教育專著應該是枯燥的,可隨便翻看了幾頁後就發覺這是一本很好的書。認真讀下來,發現這本書的作者用了不少心力來編寫此書,該書通俗易懂,書中要闡明一個道理,不是用簡單的説教,如果是那樣的陳詞濫調,恐怕沒有人能看完它,而我是認認真真的饒有興趣地從頭讀下來,書中沒有深奧的道理,全是一個個來自真實教育生活的小故事,娓娓道來,情真意切,令人怦然心動,又不得不深思。

?教育從愛開始》一書是由張玉芬老師編寫的,此書共分為三輯十三章,每章都用真實的故事告訴讀者一個道理,每個故事都讓人深思,每個道理都使人警醒。在這些故事和道理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育而有道”中的一章。成績不好的於冬在一次測驗中得了滿分而被其他同學冤枉成作弊,但是,即使作者心裏沒底卻依然選擇信任於冬,而結果也是可喜的,因為作者的信任,於東學習的積極性有了很大的提高,測驗每次都是滿分。

看完這個小故事,我不禁在想,如果是發生在我自己的班級,我所教的學生身上,我又會怎麼説,怎麼做,會不會也像作者一樣選擇相信自己的學生?如果在以前,我可能不知道如何回答,但是讀了這本書之後,我想我也會選擇相信自己的學生。記得曾經在一本書上看到這樣一句話:“愛,是教育的源泉,有了愛,教育便充滿無限生機;沒有愛,教育就是蒼白的,必將枯萎直至消亡。”每個孩子都是天使,他們的世界是純潔的、簡單的,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用愛來維護孩子心中的純潔與簡單。有人説,嚴師出高徒。但我卻覺得,嚴師不一定出高徒,特別是在容易出現叛逆期的中學生身上,過於嚴厲可能會造成反效果,這就要求教師重新尋找新的突破點,這種情況下,“愛的教育”就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

1、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也許他學習不好,但他卻會在其他地方表現出自己的閃光點,作為教師,不能將成績作為衡量優生和差生的唯一標準,而是要在學生迷茫無助,找不到自我時,作為一盞明燈,指引他前進的方向,做孩子人生的航標,指示他駛向光明的彼岸,使他找到發展的目標,自信地走在人生的道路上。

2、不要吝嗇自己的語言。雖然忠言逆耳利於行,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對於孩子,有時候鼓勵的語言,讚揚的語言可能會事半功倍。自己不經意間説出的話,可能會對孩子的一輩子產生影響。

蘇霍姆林斯基説:“一個好的教師意味着什麼?首先意味着他是這樣的人,他熱愛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種樂趣,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為好人,樂於跟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快樂與悲傷,瞭解孩子的心靈,時刻都不忘記自己也曾經是個孩子。用自己的愛去與學生交往,相信教育將不會那麼困難。”

《開始》的讀後感篇5

我們很少認真思考:每個人的精神是怎麼成長起來的?個體精神成長的歷程是怎樣的?如果把精神成長與軀體成長做個比較的話,軀體的成長更多是受遺傳和基因的影響,個體的精神成長卻不完全依靠基因和遺傳,而與後天閲讀息息相關。

個體的精神發育歷程是整個人類精神發育歷程的縮影。每一個個體在精神成長過程中,都要重複祖先經歷的過程。這一重複,是要通過閲讀來實現的。

人類的歷史有很多的精神豐碑,要達到或者超越那些精神高峯,閲讀和思考是唯一的途徑。只有通過閲讀,通過與孔子、孟子等先賢達人的對話,才能達到他們那個時代的精神高度;只有通過閲讀,通過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大師們交流,才能達到他們那個時代的思想境界。

人類精神的階梯就這樣隨着重複閲讀不斷延伸。如果沒有這樣的重複,人類的精神就會退化,就會衰落。沒有閲讀,我們這一代人的精神境界可能還遠不如文藝復興時代的大師們,甚至還不如更早以前的歷史階段。

我推崇書籍閲讀而不是網絡閲讀。人類最偉大的思想在書裏。儘管我國目前的網絡閲讀人數已經超過了紙質閲讀人數,但我認為,人類最偉大的思想還處在離線狀態。網絡上更容易吸引眼球的是信息、廣告和娛樂的內容,人類的理解,特別是人類理性的洞察力,通過網絡很難獲得,智慧的內容在網絡上更是鳳毛麟角。對人類思想的進化而言,對個人思想的發展而言,從信息到知識到智慧,就像一個金字塔,它是精神與智力逐步升級發展的過程。唯有通過書籍閲讀,我們每一個人的智慧才能一步步地通往精神的“金字塔”之巔。將每一個人的智慧彙總起來,才能體現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高度。

沒有閲讀就不可能有個體心靈的成長,不可能有個體精神的完整發育。

通過閲讀,我們不一定變得更加富有,但我們一定可以變得更加智慧。

通過閲讀,我們不一定能改變我們的長相,但一定可以改變我們的品位和氣象。有些人相貌普普通通,但“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令人如沐春風,你會覺得他深邃厚重,覺得自己得到很多啟迪。人的相貌基於遺傳無法改變,但是人的精神可以通過閲讀而從容,而氣象萬千。

通過閲讀,我們不一定能延長我們生命的長度,但一定可以改變我們生命的寬度,增加我們生命的厚度。人的生命長度有基因等先天因素在起作用,而後天閲讀可以讓我們的精神世界更加寬闊而充實。

通過閲讀,我們可以在有限的生命當中欣賞無限的美景,體驗精彩人生。

通過閲讀,我們不一定能實現我們的人生夢想,但一定可以幫助我們更接近我們的人生夢想。

閲讀,對個體的精神成長至關重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hk/redian/xinde/km3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