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心得體會 >

做文集讀後感最新5篇

做文集讀後感最新5篇

只有將書籍中的內容瞭解透徹,我們才能寫出全面的讀後感,你一定要知道讀完一本書之後最重要的就是寫讀後感,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做文集讀後感最新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做文集讀後感最新5篇

做文集讀後感篇1

在我們的印象中,可以看到有兩個截然不同的朱自清。一個是在荷塘邊漫步,靜靜享受夏夜清新的寧靜的文人,另一個則是時刻關心祖國,用手中的筆為祖國的.新生而奔走吶喊的民主戰士。而不管我們對朱自清的印象是什麼,所有對他的瞭解都是來自他不同時期寫下的文章。

讀《背影》,我們可以從平易的文字中看見那個用心來給予兒子一切的父親形象,感受什麼叫作“父愛如山”;讀《匆匆》,我們可以從清麗的文筆中讀出一個細膩觀察生活的作者感歎時間一去不復返的無奈;讀《白種人——上帝的驕子》,我們可以從電車上的意外經歷聽見作者由此發出的對祖國未來的擔憂……從不同的文章中我們都可以從各個不同的方面去讀朱自清的生活,去讀朱自清的思想。

我向來覺得魯迅的文章難懂,不僅因為文字上的表達和現在的差距,更是因為我無法深刻地去挖掘在犀利的筆端下到底還藏着些什麼內涵?是對黑暗社會的批判,還是對軍閥統治的不滿?他藏起來的東西太多太多。當我讀完朱自清的散文《論百讀不厭》,才發現,原來難懂是因為讀得不夠多,品得不夠多。經典是值得並且需要多讀多品味的。字面上的影象只是表面,真正的精華卻是隱蔽的,只有把文章讀到心坎兒裏去,才能做到和名人對話。

就如同朱自清在文章裏説的,“新文學跟過去的詩文和小説不同之處,就是它是認真地負着使命。早期的封建也罷,後來的反帝國主義也罷,寫實的也罷,浪漫的和感傷的也罷,文學作品總是一本正經地在表現着並且批評着生活。這麼着文學揚棄了消遣的氣氛,回到了嚴肅。”對於文學,我們應該要有一種景仰,一種尊重,應該要以拜讀的姿態去對待這種嚴肅,而並非把它當成是一種消遣。朱自清也告訴我們,“百讀不厭“要以趣味為主,但這種趣味是隻有純正的趣味才説得上的,不是去迎合低級的趣味,更不是隻要求一時的快感。

那麼現在的我,又是在讀些什麼?怎麼個讀法?又是為什麼而讀?

從跨進學校的門檻開始,我就一直在讀書。讀的不是其他什麼書,就是課本,就是教材。因為學校、教育部要求我們讀,並且以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考試來檢驗我們讀得怎麼樣,讀到什麼程度。我讀了這麼多年,也已經習慣了這樣的讀書模式,一種急於應付考試的讀書模式。我該讀些什麼,怎麼讀,讀到什麼程度似乎都在規劃當中,真正去接觸的那些文學,也是少得可憐。相反地,我讀的多是些消遣性的東西類似雜誌。於是,我這才發現對於我們這一代,流行彷彿已經在悄悄地漸漸取代經典。那些經典,我讀得太少太少。文學對我來説,好象在越走越遠。

暫且撇開我們所讀的書不説,就拿學校裏的課程來講,語文好象也已經不再佔據像過去那樣重要的位置了,數理化也逐漸變成所有科目中的重中之重了。古時候的科舉制度是一文定終生,現在卻彷彿數理化才是主宰命運的一切。在中國這樣一個有着五千多年文化底藴的國家,這樣的局面也確實令人尷尬。,對於幾千年前的大聖哲孔子,今天的我們也該抱着深深的歉意吧?

大家都知道讀書很重要,卻在讀書的過程中逐漸偏離了如何讀書的軌道。重拾經典,對人類的文化重新認識,重新品味和感受,對文學來一次鄭重的膜拜才是當下我們急需做的。

做文集讀後感篇2

剛買到這本散文集,我就深深地被吸引住了,他的散文很美很美,但重要的是其中藴含的哲理才是他文章的亮點,特別是《生命的化粧》這篇散文, 化粧的最高境界可以用兩個字形容,就是“自然”,説得多好啊!

在書中,書中一位化粧師説:“化粧只是最末的一個枝節,它能改變的事實很少。深一層的化粧是改變體質,讓一個人改變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運動與營養,這樣她的皮膚改善、精神充足,比化粧有效得多。再深一層的化粧是改變氣質,多讀書上、多欣賞藝術、多思考、對生活樂觀、對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關懷別人、自愛而有尊嚴,這樣的人就是不化粧也醜不到哪裏去,臉上的化粧只是化粧最後的一件小事。我記住了三句話,三流的化粧是臉上的化粧,二流的化粧是精神的化粧,一流的化粧是生命的化粧。我也很欣賞”精神的化粧與生命的化粧“!容顏易失,再昂貴的化粧品也留不住青春,而人的內在氣質卻與表相無關。也説得很好,談得很有條理,説得讓人只有點頭的份。

林先生的文章從自己的認識談起,經過自己的詢問,化粧師巧妙作答,讓全文主題一步一步凸現,讓讀者清楚的明白了化粧的內涵。全文很好的運用了類比的寫法,讓我們更好的接受了作者的看法,全文雖沒有華麗的詞藻,讀來卻給人一種流水樣清涼的感受,讓我們的心靈為之震撼,並真切想讓我們的生命也變得像化粧手下的人一樣靚麗起來!

那怎麼才是對生命的化粧呢?學習!終身學習可以使你成為一流的人,終身學習就是生命的化粧。

做文集讀後感篇3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天之計在於晨”,尤其是讀了《匆匆》這篇文章,更使我牢牢記在心中,《匆匆》主要講的是: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侯,楊柳枯了,有再生的時候,但是,時間去了,為什麼不復返呢?是啊!時間一但去了,就無法復返,時間只有三天“今天”、“明天”和“昨天”。無論你在幹哪件事情,時間都會慢慢地流過,可見時間多麼寶貴,想想自己,平時在學校裏嬉戲的時候,在和同學玩鬧的時候,時間不知不覺地就過去,終於我明白了,要做時間的小主人,利用好每一分鐘,那麼生活就變得更有意義了。同學們,好好利用時間吧!

還有《背影》這篇文章,它講的是:父親送兒子去車站,看見有買橘子的,就去買橘子,此時,兒子看到父親的背影,兒子一下子感覺到父親的偉大。想想自己,媽媽每天送我去上學,我卻感覺不到什麼,現在我明白了,父母的愛是多麼偉大、無私。

散文集還有許多感人的文章,如《春》、《威尼斯》……,從一件小事中,能夠悟出一個大道理,這些都是靠平時積累的呀!

清茶是淡香的,咖啡是苦澀的,美酒是辛辣的,它們雖然味道同,但都能給人們帶來美好的享受,讓人回味無窮。《朱自清散文集》中的文章,有的似清茶,有的像咖啡,有的是一杯淳淳的美酒。

朱自清生於1898年,名字華,號秋實,後改名為自清。他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傑出的詩人和散文家。他是“五四”新文學的開拓者和創業者之一。為中國現代文學作了許多創新的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朱自清的散文不同於俞平伯的縝密,也不同於冰心的飄逸,更不同於周伯人的雋永。他用自己“真摯清幽”的特性創造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其中,《背影》、《匆匆》、《荷塘月色》、《春》這幾篇散文,被譽為白話美文的典範。

?背影》這篇散文通過描寫父親送兒子遠行的一幕,表現了父子之間的真摯情感;《匆匆》講述了時間流逝之快,並且時間不能倒流。告訴我們:昨天是作廢的支票,明天是未發行的債務,只有今天才是黃金。所以,我們一定要把握住今天;而《荷塘月色》這篇散文中,作者用月光襯托荷花,描寫了夜晚中荷塘的美景。

而令我感觸最深的還是《春》。在文中,朱自清先生把春比喻為一個剛剛睡醒的孩子,欣欣然張開了眼,遍地的野花彷彿是天上的星星眨着眼。風,不再像冬天那樣寒冷,像母親的手,輕輕地撫摸着萬物。在温暖的春風中,孩子們高興得放着風箏。在春天,春雨是尋常的,它滋潤着世間的萬物。在《春》這篇文章中,我認為最重要的一句話是:“一年之計在於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是呀,春天代表着綠色,寓意着復甦,象徵着希望。我們只有在春天播下希望的種子,到秋天才會有累累碩果。而我們國小六年級不正是我們人生的春天嗎?我了我們秋天的收穫,我們現在難道不應該付出汗水和努力嗎?

做文集讀後感篇4

朱自清是我國現代傑出的散文家,他的作品風格素樸縝密、清雋沉鬱,語言簡約洗練、秀麗和美,而且貼近自然、樸實易懂,他能將一些平凡的事物寫成文章,能讓讀者產生共鳴,這正是大家喜愛朱自清的原因。

朱自清的散文《春》可以説是家喻户曉,我覺得它是文學世界裏最優美的文章。“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朱自清筆下的春天充滿詩情畫意,小草、花兒、春雨、風箏等等普普通通的事物都變得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特別是文章最後三段,連用了三個比喻句,把春天比作“剛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和健壯的青年”,寫出了春天的嶄新、美麗和朝氣,這樣的春天真是太招人喜愛了。

除了《春》,我還喜歡的散文《兒女》。朱自清在文章裏描寫了他與五個兒女的故事,讀過文章之後,我深深感受到朱自清的不易,他要為了五個兒女,收住自己的私心,做個真正的父親。文章裏有兩句話,我很受感動:“我為什麼不像父親的仁慈?我不該忘記,父親怎樣待我們來着!”朱自清反思自己不該體罰和叱責孩子,字裏行間滿是對自己的責備和對子女的愧疚。我雖然還小,但我聯想到了我爸,他從沒體罰過我,只是在我不用心學習的時候,偶爾打一下我的屁股,或是大聲批評我幾句。跟朱自清的孩子比起來,爸爸對我算是非常太温和的了,而反過來想想,我真的要多花點心思好好學習,少惹爸爸生氣。

?兒女》最經典的一句話應該是:“目前所能做的,只是培養他們基本的力量——胸襟和眼光;孩子們還是孩子們,自然説不上高的遠的,慢慢從近處小處下手便是了……光輝也罷,倒楣也罷,平凡也罷,讓他們各盡的力去。我只希望如我所想的,從此好好地做一回父親,便稱心滿意。”可見朱自清是一個好父親,他認為孩子們從小就要培養良好的品格,將來他們會過上怎樣的生活,那都要靠他們自己去努力。朱自清真不愧為散文大師,教育子女的方法也不同尋常。

朱自清的散文語言很優美,感情很真摯,還有太多太多值得我去反覆閲讀和細細品味。

做文集讀後感篇5

寒假裏,難得清閒陪女兒一起閲讀《林清玄散文集》,翻開一本書,和着淡淡墨香,如品茗般幽雅清韻。

沒有多餘的文字,一切彷彿是那麼自然,卻又充滿了奇妙的聯想,空靈流動。轉換了時空,彷彿置身於那書中的情景,心靈卻澄澈洞明。

林清玄在博大精深、煙波浩渺的佛教藝術和佛教哲學的海洋裏潛游泅渡,將之化為氣息,化為血脈。

我讚賞作者的那分善感,那雙將生活察覺得如此細微透徹的慧眼!常言道:“世界上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正如《風鈴》中,他抓住了“風鈴”與風應和這一常見的,卻被世人所忽略了的生活現象,在他眼中,風鈴是活的,且是一個敏感而極富靈性的生命使者。它是風的音樂演奏者,有了它,人們就會在炎炎夏日聽出大自然的清涼,在凌寒冬日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暖。“風鈴”之所以如此神奇是因為它有心,在它的用心感知下風才有了光彩和生氣。推此及人,人只有有了一顆善感的心,有了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才能不斷“來覺知生命的流動、觀察生活的內容、感動於生命與生命的偶然相會”。

作者將風鈴寫的精緻而有靈氣,實際是在寫人的心靈。他希望能通過心與心的相映,來營造一個美好動人的世界。

再如《桃花心木》的啟示,依賴父母和老師,並不是人的本性,但是要在父母的懷抱中度過,在一種不確定的生活中生存,我們則永遠會有一顆依賴的心。要想獲得自理能力,必須經過生活的考驗,擁有不確定的生活。從中深化了自己對事物的認識,對道理的理解。對於簡單的物質,更會有深刻理解。依賴的心往往使我們經不起生活的磨練,但如果有一顆獨立自主的心,就會從中顯示出優雅自在和勃勃生機......

讀畢林清玄的散文,豁然開朗,生命的價值別有洞天。

標籤: 讀後感 文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hk/redian/xinde/on1dp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