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心得體會 >

中國譯學史讀後感6篇

中國譯學史讀後感6篇

讀後感是我們平時的學習生活中接觸得很多的文章之一,很多人都知道我們在讀書之後都是需要寫讀後感的,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中國譯學史讀後感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中國譯學史讀後感6篇

中國譯學史讀後感篇1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又好比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事情總是如此,有一個極端就有另一個極端的代表來跟它作對。

所謂“物極必反”,本是道家哲學,便是事情發展到極端,向反方向轉化。告訴世人,告誡世人,事情的本性都有它的侷限性。我們都在找一個“度”,這個平衡點。倘若強行超越,恐怕要適得其反,喪失自己。

呂不韋與眾多門客在編輯《呂氏春秋》時,曾用“全則必缺,極則必反,盈則必虧”這十二個字將物極必反詮釋的很到位;老子《道德經》中有“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到早已”的道理;清代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描寫了賈府盛極必衰的過程。這一道理貫穿古今時空。

這個成語使我聯想到一個詞——慾望。若控制得當,它是我們達到某種目的的利器;若控制不當,便是使人墜入“萬劫不復的深淵”的兇器。所以行事為人,力求平易樸實,腳踏實地。

再舉個例子,如果吃得太多,對身體有益的物質也會轉變為對人有害的東西,所以飲食要適度;畫蛇添足,行事過於多餘,結果可能比不做還要糟糕。所以,一切都要順乎自然,要遵循萬事萬物的運行規律自然發展。

善從何處而來,惡也從何處而生,而那些避免邪惡的方法也會應運而生。深水在很多方面是有益的,同時也是有害的。因為深水有溺水之險,但與此同時,卻也找到了避免溺水的方法——學會游泳。所以,在困境到來時,我們也不必一籌莫展,解決的方法也在應運而生,就像小孩子一生下來,便有哭的本領,後來才學會了笑;一個人不先了解悲哀,便不會了解快樂。

把握好事情的“平衡點”是重要的。或許我們會為此磕磕絆絆,但會在下一次幽暗時刻到來之前用光明戰勝。迴歸到本質,我們應抵抗外物誘惑,保持純真自己,萬物在發生着日新月異的變化,我們應與時代通變。遇到新問題和新需求,準確無誤的把控這個度。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中國譯學史讀後感篇2

看《中國哲學簡史》看的非常吃力,不要説能讀到什麼,有什麼領悟,能把這本書大致瀏覽一下翻一遍,都是件痛苦的事情。看這書最大的感覺就是,在這書之前,應該對百家各自的書籍有過涉獵,不然只是看對百家的歸納總結和評論,會讓人措手不及,眼睛和心靈都飽受折磨。

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對儒家和道家稍微熟悉一點,是當年大學聯考奠定的基礎,為了大學聯考,對《論語》、《孟子》、《莊子》的內容都有較為認真的學習,所以讀這些的時候,感覺像遇到老熟人,至少知道其中大意和主旨。看了本書之後,發現自己以前的理解更加片面一些,沒有將儒家作為一個體系去理解那些內容,更多的只是從字面意思去了解儒家思想。一個是從面到點的分析,一個是從點到面的探索,兩個不同的境界,所探究出來的深意當然不可相比。比如“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以前理解的小人,會跟現今社會上通俗理解的小人混為一談,雖然知道這兩個小人肯定不是一個意思,但我猜想現在通俗理解的小人,應該很大緣由是從這引申過去的。讀完這本書我更加理解了這小人的含義已經此話的緣由。在儒家體系,遵循的是三綱五常(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仁、義、禮、智、信。)的倫理關係,而各階級有有不同等級的,按照士、農、工、商各自排序。而小人是平民老百姓,是不在這序列以內的,他們沒有獲得教育的資源,不知道深明大義為何物,唯利益而趨,女子也是如此。所以孔子説,不要跟女子和小人講道理,是講不通的。

喜歡馮老對哲學的態度。一直以來都覺得高深莫測,哲學是可以給人新的知識的。但馮老説,哲學不是增加積極的知識,而是在於提高心靈的境界,獲得高於道德的價值。這樣,我感覺我對哲學可以更加大膽一些,應該不會將其束之高閣。

看完這本書,感覺更多的是對中國各種文化的一種解析、概括,而這些影響着每一位中國人的所思所想、處世哲學,有人認可儒家克己復禮,有人喜歡道家灑脱隨心,有人喜歡名家善於辯論,也有人崇拜心學內聖外王。不同的思想會造就不同的人生,哪個信仰的多些,人生哲學就會往那個方向多靠一些。

中國譯學史讀後感篇3

在《中國哲學簡史》中,馮友蘭先生對於宗教的認識是每一種大的宗教就是某種哲學加上一定的上層建築,——即迷信、教義、禮儀和體制等。可以看出任意一個偉大的宗教內核必定有一個哲學體系的加持。現實中對於宗教的貶低化應該是片面地只看到了宗教的迷信層面而未注意到它的教義、禮儀和體制。

因此馮先生描述哲學的兩大特點:其一是系統性,其二是具有反思性的。人作為思考主體進行思考的時候,經常容易受到周遭環境的限制和影響,特定的生活中,體悟生活和生命便會有特定的方式。所以在哲學中會有一定的強調、一定的省略,組成了哲學的特點。而中國的哲學之所以發展至今日,與其中國的背景因素不無關係。尤其是中華民族的地理、經濟背景,馮先生在第二章開篇引用了《論語》(《雍也》第二十一章)裏的孔子的一段話:“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馮先生引用此話將中國文明與兩希文明(希臘和希伯來)做對比,希臘文明屬於典型的海洋文明,身處於地中海,扼守連接歐洲和小亞細亞的咽喉。因此從古希臘從開始至雅典時代,對於商業十分看重,除了有北面的山區,其中有馬其頓人、色雷斯人,雅典的城邦面臨大海,有着海洋民族的特性。而中國一直是農業大國,只有一面靠海,而且從古至今中國人下遠洋的次數並不多,例如徐福東渡到日本為秦始皇求丹藥,還有作為中國遠洋團隊上的創舉鄭和下西洋。因此東亞的地理條件決定了中國是土地式文明,而非海洋式文明。開篇的山和水是不是有可能分別暗指的便是中華文明比做樂山,更為靜態,西方的動態的海洋文明比做樂水,更為動態。

中國是一個大陸國家。因此在古代的中國人心目中,世界就是他們生活的這片土地。在中文裏,“普天之下”和“四海之內”都是表示“世界”。但是對於希臘人,一直處於海洋國家會不明白,居住在“四海之內”(比如説,住在克里特島上),怎麼就是住在“普天之下”。從孔子的時代直到十九世紀末,中國的思想家們從來沒有到海上冒險的經歷。但是用現代的角度來看孔子和孟子所住的地方都離海很近,孔子住在魯國,而孟子所在的鄒國也在山東境內。但是在《論語》裏,孔子只有一次提到海:“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公冶長》第六節)因此,海在孔子心中是個未知、遁世之處,人跡罕至之處。而這是隻有自己的道不行,才會去的地方。而仲由作為孔子的七十二賢之一,一直是以勇氣出名。據説,仲由聽到孔子的這句話,非常高興。但是孔子卻並沒有因仲由的過分熱心而感到特別滿意,他説:“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意思説,仲由雖然勇敢,可惜不能裁度事理。)

而孟子提到海的話很簡短。他説:“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孟子將海和聖人的思想相比,展現了更多不可知不歎的一面。(《孟子·盡心章句上》)看着孔子和孟子對於海洋的未知和驚歎。對比之下,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出生在海洋國家,漫遊列島的經歷和感悟和孔孟又是多麼不同。

而古代中國和古代希臘的哲學家們不僅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環境之中,還生活在不同的經濟環境之中。中國是個大陸國家,中華民族歷來依靠農業來維持生存。在馮友蘭先生那個時期,中國的參與農業生產的全體人口中佔總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五至八十。在一個農業國家裏,財富的首要基礎是土地。因此,在中國歷史上,一切社會、經濟思想以至政府的政策措施都以土地的分配和利用為中心。比如周朝井田制、明代的攤丁入畝、太平天國的天朝田畝制度以及中共領導人在革命中提出的“打土豪、分田地”等一系列口號,土地公有制度和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開始實行“家庭聯產土地承包責任制"。

馮先生表達了在一個農業國家裏,無論和平時期或戰爭時期,農業都同樣重要。中國歷史上,公元前480至前222年是戰國時期和今日世界在很多方面都頗為相似。當時中國分裂為許多封建的小王國。每個小國都把“耕戰之術”作為國家的要務。最後,“七雄”中的秦國,在經濟和軍事上都佔優勢,得以戰勝其他六國,從而使中國在歷史上第一次實現了政治統一。因此中國哲學家們的社會經濟思想都強調要區別“本”和“末”,農業生產被認為是立國之本,而商業則被看為是立國之末端,因為經濟生產主要靠農業,而商業只關係到產品的交換。商品的交換終究要以生產為前提,在一個以農業為基礎的國家裏,農產品是主要的產品,因此在中國歷史上,各種社會、經濟的理論和政策都重農抑商。

因此在中國古代社會,商人不受到重視。在中國的傳統社會裏,把民眾按行業分為士、農、工、商四等,士和農這兩種行業受到社會的尊重,士通常是來自地主階級,農就是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因此家庭中若是“耕讀世家”,往往是引以為傲,例如安徽的皖南黃山下的宏村都會有牌匾寫着“耕讀世家”,不僅要讀書還要耕作,一方面瞭解格物之理,一方面讀聖賢書。還有如湖南也有很重的鄉紳文化。

學者一般出身於地主家庭,不需親自耕地,而農民一般被稱作佃農,租用別人的土地進行耕種,但是家庭的興衰和農業生產的好壞直接聯繫在一起:農業收成好,他們受益;農業收成壞,他們也受連累。因此,他們的宇宙觀和人生觀都主要反映了農民的思想。而加上這批學者受過教育,使他們得以表達農民自己沒法表達的思想,這種表達在中國就採取了哲學、文學和藝術的形式。因此中國的哲學藝術中有許多耕讀的傳統。目前有談及中國人民的信仰危機也有類似觀點,中國的鄉土文化紮根之深,並非輕鬆可以撼動,當把這種農業文明抽身而走的時候,似乎並未為這些空隙填入新的超道德價值觀。

中國譯學史讀後感篇4

?中國哲學簡史》一書中將人生劃分為四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我個人覺得,現實生活中我們大部分人都處於功利境界。即我們所做的事都是出於利己考慮,儘管結果可能會對他人產生有利的影響。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人為自己謀取利益是無可厚非的事情,同時作為社會成員的每個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過程中難免對他人的利益造成或多或少的有利或不利的影響。

但實際我們教師就是處在道德境界,教師是人類文化、科學知識的傳播者,又是倫理、道德的傳授人,擔負着培養、教育下一代的光榮而艱鉅的任務。教師良好的道德人格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可能自發地形成,而是在後天的社會實踐中形成的。教師只有在教育實踐中,通過努力學習,認識到社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瞭解到社會主義教師道德的內容和意義,並通過自身的修養,將認識內化為自己的道德情感、意志和信念,不斷外化為自己的道德行為和習慣,才能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質。對此談談個人的幾點看法:

首先,作為教師,要熱愛教育,獻身教育。以從事教育工作為榮,以獻身教育事業為樂,自覺地用新時期黨的教育方針武裝頭腦,用科教興國戰略激奮自己,在市場經濟不斷深入的現實面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教育觀、質量觀和人才觀,將教師作為終身職業,孜孜以求,勤奮耕耘,在平凡的教書育人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業績,無愧於人類靈魂工程師稱號。

其次,要愛護學生,教書育人。教師教育對象是學生,其主要任務是教學,而教學過程是教書和育人緊密結合的過程。面對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動態,教師要善於把握學生思想,用愛心開啟學生心靈的窗户,主動與學生交流,和睦相處;要尊重學生人格,教育和引導學生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創業;要用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的服務思想,善待學生、寬容學生、理解學生;要用自己的品行、人格薰染學生、陶冶學生、喚醒學生。將教書育人貫穿於教學實踐的全過程,為社會培養高素質人才。

再次,要矢志鑽研,勇於探索。古人云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尤其在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方針指導下,教師肩負着培育新世紀人才的重託,一定要學會用面向世界的膽識和超前的眼光改革教育。從自身教學實踐中,逐步摸索並形成擁有自己創新意識的教學方法體系,使得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實踐活動,獨立思考,標新立異,運用已學的知識,既解決實際問題,又發現新知,於相互切磋中實現知識的飛躍,充分發揮學生自己的內在潛力,達到終身受益的目的。

最後,要終身學習,活到老學到老,不斷適應時代發展變化的需要。社會發展已證明:現代化的社會將是信息社會,是科學知識不斷髮展、不斷擴大、不斷更新的社會。教師自身除搞好專業教學外,還要積極參加業餘進修深造,從而在理論知識和社會實踐活動中進一步提高能力。教師只有擁有廣博的知識儲備和精深的專業技能,課堂教學過程中才能旁徵博引,遊刃有餘,變傳統教育的重教、重知、重灌為素質教育的重學、重思、重樂,以適應教育體制的轉軌變型。

總之,良好的師德,是一種強有力的教育因素,是教書育人的一種動力。它是教師從事教育勞動時必須遵循的各種道德規範的總和。所以,每個教師都要努力把自己培養成為具有良好師德的人,才能完成傳道授業解惑這一光榮而偉大的任務,托起明天的太陽!作為人類社會的一分子,我真心希望不僅是教師,越來越多的人能達到人生的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只有這樣,人類社會才會真正的成為名副其實的和諧社會。

中國譯學史讀後感篇5

馮友蘭先生在其《中國哲學史》一書中將人生劃分為四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我個人覺得,現實生活中我們大部分人都處於功利境界。即我們所做的事都是出於利己考慮,儘管結果可能會對他人產生有利的影響。

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人為自己謀取利益是無可厚非的事情,同時作為社會成員的每個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過程中難免對他人的利益造成或多或少的有利或不利的影響。其中關鍵的是這種影響引發了人與人之間一系列的問題,對此我有幾點粗淺的想法。

一、人與人之間信任在逐步減少,誠信危機不容小覷。現代社會的人生活在一個信息爆炸的年代,有時掌握信息資源的多少會直接影響人在社會中的利益分配,因此,人與人之間慢慢就會產生欺騙,從而減少信任感。再者,現代社會是一個充滿誘惑的時代,人在各種利益的驅使下,難免會心理扭曲,為謀利益不擇手段,直接導致誠信危機。

二、人與人的關係受利益因素影響增強。人們由於在社會中的分工不同,進而引發了人與人之間社會地位的差別,而人總是嚮往好的事物的。處於底層的人為獲取相對高的社會地位,處於高層的人為保住既得利益。總言之,人際交往大部分是摻雜着利益的。純粹的親情或友誼正在流失。

三、人際交往處於一種矛盾狀態。一方面現在的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真心對待,對純粹的親情和真誠的友誼即人與人之間的純真是嚮往的;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對他人處處設防,為防受到傷害而謹小慎微的保護自己。簡言之,現在的人總是在互相依賴與互相提防中小心協調。

我認為不論是孟子的“人性本善”還是荀子的“人性本惡”都不足以解釋當今社會人與人之間的複雜關係。

作為人類社會的一分子,我真心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能達到人生的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只有這樣,人類社會才會真正的.成為名副其實的和諧社會。

中國譯學史讀後感篇6

突然有一天我瞥到了“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我才幡然醒悟,如果我不懂得學習,那麼無論如何思考,我都無法找到答案,反而困惑還將越來越多,因而我翻開了《中國哲學史》。

在我的腦海中有這樣一段回憶:幼兒園時我總會被老師打罵,有時是因為看窗外走神而沒能回答她的問題,有時是因為不知道字該怎麼念,有時是因為算數算錯了……總之,在講台上,伸手即耳光,毫無底線畏懼,亦無師道操守。那時候傻,沒告訴家長,也沒想過怎麼解決。

這段回憶無疑是苦澀的,但苦澀的回憶亦不止這一段。在理想社會誕生前,每個人在這一輩子裏都或多或少會成為受害者;有時也正是因為當過受害者,體會了這種痛苦,才不忍心再施害於他人。

孔子一生倡導的“仁”,就是希望人們都能以己之所愛推己及人,以己之所惡勿施於人。

因為我瞭解那種痛苦,因此後來我也總是提醒自己要努力、不讓別人承受相同的痛苦;不過那時僅僅是出於同情而並不明白自己的思想根源,並且有時也仍會因為過去的經歷而感到痛苦。

但在體會了孔子對仁的解釋後,我終於明白了自己在做什麼,也明白了這種行為的意義是什麼。所以每當我感受到一種痛苦,我就把這種感覺記住並提醒自己將來不許這麼對別人;每當我感受到一種快樂,我也會提醒自己盡己所能讓別人也擁有之,就像我們得知歹徒行兇時會義憤填膺,而看到弱者獲助時會心滿意足。這樣的觀念讓我經常活在陽光之下,因為這就彷彿是在拯救自己,同時也是在踐行一種偉大的價值情懷。

現在人們總覺得生活沒有安全感,總是害怕別人會傷害自己,究其根本,在於社會尚未能很好地踐行“仁”的觀念。試想中國之十三億人,任何一個小小的善意舉動乘以十三億,其社會意義都會是巨大的;然而雖然所有人都知道人性向往的是什麼,卻不能都做到推己及人。

我們每個人都希望社會變得更加美好,但是怎麼才能讓這個世界更美好呢:當年孔夫子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而當今吾輩亦應取其思想精華繼承併發揚之!

何時才該感到幸福?怎樣才能算作成功?其實問題的答案高中時就已經從我的眼前掠過,但直到讀到《中國哲學史》中莊子那一章時我才意識到。

“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縱然鵬擁極致之大而蜩與學鳩僅極致之小,但其是否快樂應以是否順應了天性為標準,如果從順應天性的角度來評判快樂,則“大鵬無以自身貴於小鳥,小鳥無羨於天池”、“小大雖殊,逍遙一也”。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性和獨一無二的追求,故我們應當以此作為真正的生活準繩,所謂“蓋物之性至不相同,一物有一物所認為之好,不必強同亦不可強同”。然而現在又有多少人的生活是否被束縛於不適於自己天性的規範或要求中呢?

很多人會以“我這是為你好”為理由去強迫你執行或是接受一些東西,或許後來你妥協並確實擁有了他們眼中的“快樂”和“成功”,但你真的可以做到聽不見心裏的聲音嗎?

“譬猶中央之帝,名曰混沌,本無七竅;若強鑑之,則七竅開而混沌已死矣”。如果他們真的是為你好,那就讓他們明白這個道理;如果你真的在追求成功與幸福,那就鼓起勇氣飛向適合自己的天空,去做自己能用心感受到的事情:想父母了就給他倆打個電話,遇到中意的人了就去追求,想出去走走就不要考慮白天或者黑夜,想去闖蕩了就不要耽於憂慮與羈絆……當所有人都被裹挾着過着自己不喜歡的生活,而你能放下外物去追求真我時究竟誰更幸福呢?

電影《無問西東》的片尾有一句話:請你無論何時都不要忘記自己的珍貴。其實這句話再引申一下,就是不要忘記每個人都很珍貴。故鵬之大無可羨慕,蜩與學鳩之小無可羞恥。你看,即便貴為中央之帝亦會為開七竅而死,所以真正可怕的是強求和迷失,真正可貴的是“順其自然之性,則幸福當下即是,不須外求”。

能從好書中收穫多少,往往取決於讀書人的能力。這篇讀後感只不過是各取孔子和莊子的一個觀點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展開寫了一些淺見,實際上這遠遠不夠,而我對此書乃至中國哲學史的理解亦連皮毛都尚未達到。

馮友蘭先生傾其畢生所學著成的《中國哲學史》於我而言,就像“九萬里”之於“學鳩”,但是倘若我能從書中得到哪怕一點啟發、解決了我現實生活中的困惑並讓我能夠學以致用,那即便是難以企及“天池之遠”,“搶榆枋而止”亦足以令我倍感幸運。

讀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收穫,是我明白了自己應該時刻對生活保持虛心,並懂得虛心學習,不要妄議生活。知道了自己有多渺小,又知道了外面有多遼闊,而且自己還願意去外面汲取營養,生活不就充滿了希望?此亦讀史目的之一。

我從不覺得探索生命的意義沒有意義,相反,哲學觀就像現實生活的圖紙,畫好圖紙才能知道怎麼蓋樓,才知道什麼是未來,才談得上擁有幸福。

標籤: 讀後感 譯學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hk/redian/xinde/xk1n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