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心得體會 >

枷鎖讀後感6篇

枷鎖讀後感6篇

只有將書籍中的內容理解透徹,我們才能寫出高質量的讀後感,撰寫一篇讀後感可以強化同學們對書上故事的認識,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枷鎖讀後感6篇,供大家參考。

枷鎖讀後感6篇

枷鎖讀後感篇1

?人性的枷鎖》是毛姆的一部小説。初識毛姆,緣於《月亮與六便士》,讀罷,掩卷長思,月亮代表完美的理想,六便士代表骨感的現實,我們仰望高高月亮時,總會忽視腳底下的六便士;我們追求六便士時,又總會忘了純潔的月亮。月亮與六便士,無論想要什麼都是你的選擇,我們均有選擇的權利。處於混沌中的人們,難以兩全,追求“六便士”的同時炫耀是在追求“月亮”。

如果説《月亮與六便士》是探討理想與現實的話,而《人性的枷鎖》便是在追尋生命的意義,跟着菲利普,我們看見了束縛在我們每個人身上有形無形的枷鎖,最終尋得出路還是困頓其中,我想毛姆的作品為我們點亮了一盞黑暗中的明燈。

主人公菲利普先生一生都在與枷鎖作鬥爭。從小殘疾的他敏感而自卑,但是他有一個很好的出身,父母雖然去世的早,但給他留下了一筆不小的財產,他可以自由去選擇他的學業,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他用善良和真誠,收穫了友誼和愛情,自卑的枷鎖也蕩然無存。成年後,情慾又給他帶來枷鎖,他不斷掙扎在情慾的枷鎖裏,經歷了那麼多事之後,他想明白了一切。在追求理想的途中,他又面臨了抉擇,是愛情和家庭?還是周遊世界,探索人生?最後他選擇了家庭。

不難看出,這裏的枷鎖是指生理上的殘疾,情慾的難以控制和自我價值實現的艱難。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和菲利普一樣,只不過我們沒有毛姆的文筆,難以用文字書寫自己的不甘和掙扎,只能活在麻木的生活裏。所以,某種意義上,毛姆將我們的生存狀態在很久以前就進行了深度的刻畫,再讀毛姆,可以更加認真的審視自己,尋找更適合自己的方向,早日擺脱枷鎖。

我們每個人都能從中尋找到那個自己,我們都曾為自己身上的某些缺點而自、和痛苦,或為生活的艱辛而喪失信心,那是真實的自己,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敏感情緒。我們要做的是打破命運的安排,努力去尋夢,堅持到底,領悟人生的真諦。

枷鎖讀後感篇2

歷時一個月,斷斷續續讀完毛姆的《人性的枷鎖》,並沒有規定每天投入多少閲讀時間,而是在思緒不清、無法繼續完成手頭比較重要的任務時,翻開讀上一會兒。也正是這樣毫無計劃的間斷式閲讀,使我有時間在接受下一個情節時思考菲利普人生的各個階段。坦白説,看到“全文完”時,鬆了口氣,終於結束了,並不是篇幅長短導致的疲倦,而是跟隨者菲利普的半生,體會他所體會,感悟窮困潦倒且無希望兜兜轉轉的生活,太煎熬了,我甚至都惶恐,閲讀下一章時,菲利普會不會餓死在他躺過的街頭,再也沒法品讀他糟糕的人生境遇。

事實證明,主人公永遠帶有主角光環,這倒不是去諷刺最後的結局,當看到菲利普能融入家庭採摘,能順心順意的不考慮錢財這般“紳士”所摒棄不談的身外之物,能確定自己的心意不再困死在那個皮膚髮青、身材絲毫沒有豐裕觸感的“騙子”身邊,還是有種烏雲撤離,看到久違的陽光的舒暢。

作者塑造的“菲利普”並不是我喜歡的人物形象,怯弱甚至有些許自私,執拗且放不下自尊心,甚至於,當他期待伯伯早點逝世而繼承家產以擺脱日復一日設計服裝手稿,在七八月份夏日整天浸濕在鹹臭的汗水中,看到這裏我再不能因其身體缺陷而保留一絲憐憫。期待着不知何時才能改變困境的他人之物,而不是通過自身努力去改變現狀,只能做一位悽慘的白日夢想家。

即便如此,菲利普的思考也造成了不小的觸動,他對“生命是什麼”、“存在的意義”的思考,促使我同樣去思考活着的意義與價值。讀書筆記m生命是什麼,也就是從有到無的過程,什麼都不是,只是一個過程。從最初擁有生命的那刻起,到擁有財富、感情、家人以及一切,再到最後兩袖清風躺在病牀上,記憶裏最後只留下親人的眼淚,再也沒有其他。

既然如此,存在或者活着還有什麼意義?當然有,它雖是過程,但對於每一位襁褓中的嬰兒甚至是當下的我們來講,都是未知的過程,我們都無法預測會遇見誰,過着怎樣的生活,風餐露宿還是金碧輝煌。所以每個人,都應該拿着唯一一把鑰匙,對應着獨一為二的人生之門,打開它,相當於解下你自身的枷鎖,擁抱未來。

枷鎖讀後感篇3

用幾天的時間看完了毛姆的經典作品《人性的枷鎖》,之前以為這本書的主題是愛情,看過才發現,他不僅僅是關於愛情,還有親情,友情,職業選擇,生活方向等等我們人生中都會遇到的各種迷茫和反思。

故事圍繞着主人公菲利普·凱利展開,剛開始,他還是一個敏感脆弱的小男生,一路跌跌撞撞,在感情的枷鎖中掙扎,在生活的汪洋中迷茫,慢慢的他找到了人生方向,掙脱了青春迷茫的枷鎖,蜕變成熟,步入三十歲的人生階段。

菲爾普斯,他不是一個完美的人,天生畸形足讓本就孤獨的小男孩,變的更加敏感脆弱,自卑感讓他既想融入集體,又不敢向他們敞開心扉,努力討好卻始終得不到同齡孩子的尊重,就這樣,他一路磕磕絆絆,努力逃離童年的孤苦,以為長大了,就自由了,卻發現,生活永遠都不會讓你好過。

在友情裏,菲利普斯經歷過同伴的背叛,也經歷過摯友的不離不棄;在愛情裏面,菲利普斯遇到了撕心裂肺的愛,也遇到了不屑一顧的被愛;在親情裏,父母的早逝,讓他很少感受過家庭的温暖,寄養在大伯家,讓他對家的概念更加模糊。

菲爾普斯不是一個完美的人,卻是一個非常真實的人,是你,也是我。時而善解人意,時而尖酸刻薄,時而慷慨大方,時而吝嗇小氣,時而慈悲,時而冷漠……月有陰晴圓缺,菲爾普斯就像那輪月,陰晴有時,時而明亮,時而黑暗。

也許這就是人性,十惡不赦的魔鬼極少,盡善盡美的聖人鮮有,大部分都是介乎於黑與白的凡夫俗子,快樂有時,悲傷有時,自私有時,犧牲有時,掙扎有時,解脱有時……儘管如此,我們明知道會受傷,還是會去愛,明知道總會被生活打敗,還是會努力生活,明知道有一天會死,還是會好好活着,也許到頭來,我們還是會被人性禁錮,但卻從不放棄掙扎。

最後,借用高曉鬆的一段話,也許無法解答你我生活中的難題,至少可以緩解一下心中的疑惑。

我們早晚被生活打敗,只是你能堅持到下半場的什麼時候,換人名額用完,體力用光,最終還是會被生活打敗,所以當你有能力的時候一定要狠踹生活,因為生活絕對不會因為你膽小怯懦什麼都沒幹而饒了你。

枷鎖讀後感篇4

這本書的閲讀時間正好跨年,新年的第一天,在火車上面讀完的,讀完的時候天色已經完全黑了,我歎了口氣,合上書,毛姆的那個時代,那些時間,空間,人物的故事,也都歎息着遠去。

總體而言,我會給予這本書相當高的評價,部分可能是出於我對於成長小説的偏愛,部分是因為作者本身講故事和刻畫人物的能力實在是高超。我現在的年紀又恰好是故事結尾主人公的年紀,因而這種共鳴的感覺彷佛讓我找到了指路明燈一般。我想,對任何一個年輕人,主人公的境遇或多或少都有參考之處。

小説的名字叫做“人性的枷鎖”,我不知道如何進行準確的翻譯,文章中提到的”human bondage”似乎是在説,人生無意義,擺脱意義的枷鎖。可那是在主人公人生低谷時的所悟所想,對於人生的答案而言,無意義自然算的上是非常有誘惑力的一種,不過,對於年輕人來説,無意義的思考無異於深淵邊漫步,稍不留神就會被無意義的深淵吞噬,這是思考的陷阱,意識到這一點只能滿足開始時那種得到答案的幸福,稍後而來的後果卻不一定時每個年輕人都可以承受的。無意義也會同樣變為枷鎖。

生活的起伏在年少時代看似平平無奇,可那些左右的決定將會影響接下來一輩子的時光。主人公的起伏看起來更具戲劇性,和自己的身體,和信仰,和學業,和愛好,和朋友,和職業選擇,和戀人,和貧窮,和人生意義,每一項關於生命和生活的議題在書中的二十五年間都有討論,作為讀者,有時候情不自禁的會想,如果我處於這種情境,我該如何選擇呢?那些和我們選擇相近的部分,我們會感慨着微笑,和我們選擇背離的部分,又會義憤填膺,“主人公真是個蠢蛋!”。不過作者巧妙的把自己的回答和解釋留到了文章末尾的地方,既然人生無意義,每種選擇自然也毫無意義可言。

舉例子,我特別留意的有兩處,一處是糾纏着不停出現的主人公的初戀,我本來覺得主人公是個好小夥子,可是這段的描寫卻讓我覺得他是天字第一號大傻瓜,只想快點看完這部分,可是沒想到這個人居然還反反覆覆出現,倫敦這麼大,消失在人海中多少次總能聽到消息或者巧合的碰到,主人公嘛,自然一如既往的讓我覺得蠢。——這是選擇不合己之處

另一處是文章結尾,主人公境遇變化,意外收穫的芳心,似乎談不上愛情,但是反倒讓主人公反思自己的選擇和更加現實的人生意義,此處作為結尾給了文章好的結局,也被迫着讓所有讀者接受“這是一個好故事“的現實。我很喜歡這樣的結尾,對主人公的選擇也感同身受——這是選擇合己之處。

作者寫作此書的時候,已經過了這個年紀,而我身在其中,境遇平平無奇,但是心境的變化卻和書中的主角一樣波瀾壯闊,這是年輕人的疾病。如果真的有神明,那這個枷鎖倒是非常有趣:最重要的,影響生命的那些選擇和經歷,在身處其中之時,往往很難看得清。

枷鎖讀後感篇5

從今年2月到6月的這段時間裏,讀完了今年的第一本長篇小説,毛姆的《人性的枷鎖》,60萬字的小説,4個月的時間,平均每天應該讀5千字,但軟件統計,讀完這本書實際用時22小時,每小時可以讀2萬7千字,所以結論是,這四個月每天平均閲讀時間只有11分鐘,覺得慚愧的同時發現自己數學水平好像還可以。

最近連讀了兩本毛姆的長篇,第一部是《月亮和六便士》,接下來準備看《刀鋒》,想要讀毛姆不光是最近他的書突然變得紅起來,《月亮和六便士》很長一段時間在下載排行的第一名,更重要的原因是:毛姆和我同月同日生!我想同月同日出生的人在宿命中一定會有某種相同的地方,窺探他人思想的同時,也許能對自己有一些瞭解。

?人性的枷鎖》是一本半自傳的小説,主人公和毛姆本人都是幼年父母先後去世,他在自私冷漠的伯父家長大,成長的過程中曾虔誠的信奉宗教,但很快便意識到宗教的虛偽,他在此後的很多作品中也表達出對宗教的鄙棄。我想書名中所指的枷鎖,是小説中主人公在面對宗教和家庭的影響、以及各種所謂常理對人思想的禁錮。

小説的主人公曾在法國學習油畫,結識的不同朋友的生存態度和觀念開拓了他的思想,使他逐漸成長為思想獨立的人,學會質疑很多被理所當然認為的事情。他曾迷戀於一個自己厭惡的女人,一貧如洗時曾想要自殺,後在朋友的幫助下找到服裝店的工作勉強度日,在繼承伯父的財產後才得以完成醫學院的課程,取得了醫師執照。

而年近30歲的菲利普最期望的是隨着渡輪邊行醫邊到西班牙旅行,欣賞大師的藝術作品。正當夢想馬上就要實現的時候,女友的意外懷孕打亂了所有計劃,而紳士的菲利普當然不會做出任何傷害他人或不道德的事情,在他打算向女友求婚的時候,他才猛然醒悟到自己的一生一直信奉別人向他灌輸的理想,而從來不是出自內心的願望。選擇結婚,並不是什麼自我犧牲,而是對妻子、家庭和愛情的渴望,他對這一切的渴望超過世間任何的東西,他的願望,是要從紛繁複雜、毫無意義的生活中編織一副錯綜複雜而又美麗的圖案,雖然結婚、生子、最後死去,只是一副簡單的圖案,但對於從小失去雙親關愛,缺乏自信和被愛的菲利普而言,這不也是一副完美的圖案嗎。意識到生活並無意義,擺脱了傳統觀念和環境對人的種種限制,菲利普感到徹底的自由並充滿了力量。

毛姆和主人公都信奉人生無意義的觀念,但這並不只是毛姆個人的獨創,而是無論古今還是中外普遍流行的一種人生哲學。書中提到一個國王的故事,國王想要了解人類的歷史,一位聖人送來了500卷的書籍,而國王無暇批閲,讓聖人精簡縮短,經過40年的刪節,在國王氣息奄奄的時候,連一本書也沒時間閲讀,於是聖人歸結成一行字,“人誕生於世間,受苦、受難,然後死去。”這讓我想起畢淑敏曾説過的一句話,“人生並沒有意義,但我們應該為之確立一個意義。”

枷鎖讀後感篇6

上帝在賦予人類自由的同時,又給我們套上了無形的枷鎖。人類最大的優勢就是擁有了感情,最大的困擾也是擁有了感情,愛、恨、情、仇都無疑是人生的枷鎖。

“不知不覺間,菲利普養成了世上給人以最大樂趣的習慣——博覽羣書的習慣;他自己並沒有認識到,這一來卻給自己找到了一個逃避人生憂患苦難的庇護所;他也沒有意識到,他正在為自己臆造一個虛無縹緲的幻境,轉而又使得日常的現實世界變成了痛苦失望的源泉。”(摘抄於書中第98頁)

因為孤兒和機緣巧合而過早地投入到書本的虛擬世界中,對兒童來説,是幸運還是不幸呢?不過感覺這一點倒與自己有點相像。從小就缺乏同齡的玩伴,於是跟着鄰家的打哥哥滿山跑,老爸在忍無可忍之下把我毒打了幾頓。兒時的童真又怎能忍受得了這般摧殘!內向的我只能把自己埋沒於書海中,我把那裏當做自己的樂園,當做避難所,所有的不快都可以在那裏得到發泄和彌補。有得必有失,書畢竟是書,縱然裏面的世界描繪得再好,也不過是一個虛無縹緲的幻境,是與現實相脱節的。久而久之,我們便會把自己關在那個小牢籠裏,對身邊的環境產生不適,甚至是對身邊的人、事、物進行排斥。

菲利普自幼父母雙亡,天生坡腳,自幼由當郊區牧師的伯父威廉撫養。剛開始翻讀,還以為菲利普會受到伯父、伯母的虐待,飽嘗孤兒的痛苦,沒想到他的伯母居然把他當自己的孩子一樣疼愛。儘管在菲利普的眼裏,他的伯母被描述得如此的令人反感,但她的愛是如此的真摯,她是真的心疼這個孩子。

菲利普是在浸透着宗教氣息的環境里長大的,很早就切身體會到了宗教的虛偽。曾經,他對上帝具有迴天的神力這一點深信不疑,他熱烈而虔誠地祈求上帝在新學年開始前治癒他的殘疾。然而,時間證明那不過是一個謊言,是欺騙。菲利普熱愛生活,對未來充滿憧憬,不願為了“侍奉上帝”而虛度自己寶貴的一生。於是,他不等畢業就毅然離開了死氣沉沉的皇家公學,輾轉於學畫,學醫。菲利普擁有着青年人的熱血,好高騖遠,不惜窮其一生去追尋人生的目標。同時,他的理想又都是迷茫的,都不能堅持到最後,只能在迷茫中追逐。但他至少勇於反抗,反抗他伯父的安排,反抗現實,反抗命運的安排,這是值得深思的。

小説着重描寫菲利普如何掙脱宗教和小市民習俗這兩條禁錮人類精神的鎖鏈,力圖在混沌、紛擾的生活旋流中,尋求到人生的真諦。他飽嘗人間艱辛,歷盡世態炎涼,最後得出結論:生活就像一條波斯地毯,雖説色彩斑斕,令人眼花繚亂,實質上卻毫無意義。

菲利普的人生枷鎖是社會的產物,那我們的呢?又時,我們的人生的枷鎖是我們自己給套上的,戰勝自己便是打開它鑰匙。

標籤: 讀後感 枷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hk/redian/xinde/ye6r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