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心得體會 >

讀《邊城》讀後感優質6篇

讀《邊城》讀後感優質6篇

讀後感是與作品之間的一種情感共鳴,它讓我與作品產生了一種特殊的聯繫,寫讀後感是一種對作品中的價值觀和思想觀點的思考和評價,幫助我們思考人生和社會問題,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讀《邊城》讀後感優質6篇,供大家參考。

讀《邊城》讀後感優質6篇

讀《邊城》讀後感篇1

在這個嘈雜的時代,我雙手捧一本《邊城》,靜心默讀,彷彿置身於世外桃源。在湘西這個清風明月般的世界裏,有一個自然凝聚成的美麗形象,她便是翠翠。

日光不如她的笑容温暖,綠水不如她的雙眸清澈。翠翠生於湘西這片寧靜的天地之間,青山綠水給予了她一副天然去雕飾的容顏。她的外表美得傾國傾城,天然的山水養育出她這般水靈靈的模樣,也賜予了她純樸的品性。湘西的翠竹林邊,她與爺爺相依為命,平淡的生活中有甜甜的爺孫情;湘西的綠水旁邊,她在爺爺的耳濡目染中長大。不知不覺中,湘西人特有的善良勤勞,便一絲絲滲透進翠翠的思想裏。翠翠的心靈更美麗,美得讓人憐愛。

我喜歡翠翠純樸的美。她勤勞善良,一眼就能讓人看透所有美好。青山綠水間,她與爺爺一起擺渡,這一奉獻行為從來與金錢不掛勾;月色竹林邊,她與爺爺親密交談,雀兒般的笑聲迴盪在山谷之間;晨霧江流中,她久久地等待,奮力地划槳。她面對平淡清苦的生活,心中不曾生出一絲埋怨,多麼純真的美啊!真讓人由心底裏生出一絲憐愛。她的真誠,便是那飄蕩在山谷中的清風,又如穿透萬層雲浪的陽光,直插進歲月深處,感染了無數外表光鮮而背後複雜的人心。當今花花世界,久違了這純樸的真善美。

我喜歡翠翠自然稚嫩的美。沈從文細膩的筆觸勾勒出如此嬌羞的一位少女,她恰如一朵嬌滴的玫瑰,帶着她含苞未放的美面對着世人。初遇的懵懂,重逢的羞澀,少女的小小心思是這般美麗。她雖有一種青青的生澀,但透着率真、坦誠,美得自然。看那些經綸世務者,她們的身上,怕是隻有在渾濁世事中打磨出的一顆華麗麻痺的心 。

我亦喜歡翠翠這缺憾的美。儘管她的形象始終讓人感到温暖,但是字裏行間卻不乏一種無言的憂傷。這種小小的缺憾,或許終究是融不進這個差強人意的世界。不論是抱憾的結局,亦或是書中不言的人情,都讓這份美烙上一份痛苦的印記。然而這個世界,又有幾卷真實的故事是圓滿的呢?幾份美好的背後,沒有辛酸與惆悵呢?因為遺憾,翠翠才真實。她的缺憾,正是這個世界的遺憾。圓滿的美,永遠不存在於這個世上。而那僅僅的一步之遙,便是我們人生之路要盡力邁過的一道坎。

翠翠的美與憾,喜與悲,讓天地動容,讓花兒綻放,讓徘徊在迷茫人世間的我們有了新的方向。她那美麗純樸的形象永遠佇立在我的心中。

讀《邊城》讀後感篇2

夜闌人靜的夜晚,躲開白天城市的喧囂,讓自己沉浸在一片靜穆之中,在屬於自己的小天地裏細品沈從文先生的《邊城》,思緒隨着書中人物的變化發展起起伏伏……

邊城寫的是一個戀愛的故事,情節簡樸優美,——掌水碼頭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愛上了城邊碧溪老船伕的孫女翠翠。但翠翠心裏愛的卻是儺送,當天保明白了這個三角戀愛的實情,深知不能勉強,主動退出了競爭,駕船下辰州,好忘卻那裏的`一切,卻不幸遇難,儺送雖然仍然愛着翠翠,但哥哥為此而死,使他心中壓抑,又對老船伕有誤會,也在痛苦中離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獨自承擔所有的變故,在等着,等着那個也許永遠不回來,也許明天回來的人。

如詩的邊城,詩意地演繹着人生,詩意地演繹着生活。書中所示的人性美浸透着完美,而翠翠的無限期等待又顯示着不完美。她的愛情悲劇可以説是那個年代造成的,她和儺送本來完全可以結合在一起,培育出美麗的愛情之花,可惜二人卻失之交臂,留下了悠長的遺憾。

而現在誰會放棄自己的愛情呢?在當今這個社會誰主動放棄自己想要的東西,完美的愛情都是我們想要追尋的。在《邊城》中儺送為了親情而放棄了愛情,親情固然重要,但為了親情而放棄了愛情,也是可悲的。而翠又在不知道天保是因不能得到她的愛而憂鬱出走落水身亡,不知道儺送是因為不能得到她的愛而離鄉遠行,也不知道爺爺突然離世全是由於替自己的幸福思慮奔忙而心力交瘁。後來在陪伴她的楊馬兵向她説明後,她才如夢初醒,這實在讓人不免為她感到惋惜和可悲。

故事就這樣結束了,結局怎樣?給人留下了懸念,儺送最後回來了嗎?她們倆最後在一起了嗎?我不禁陷入了幻想之中,希望他們有情人能終成眷屬。看過《邊城》,讓我對世間完美的愛情又一次產生了懷疑,對人性多了一份瞭解,但又明白了自己的幸福就應該去爭取,爭取了,得不到,也就沒有什麼可遺憾的了。

邊城就是這麼一出健康純潔,而又瀰漫有淡淡哀愁和濃濃詩意的愛情悲劇和人性的悲劇。

讀《邊城》讀後感篇3

從心裏覺得就這樣寫《邊城》多少有點不負責任,因為有無數的文人學者以謹慎的態度,對沈從文先生的這部作品從各個方面角度都作了到位的闡述。而自己無論對於先生的其他作品還是他的人生都沒有太細緻的瞭解。然而《邊城》對我而言,無需要別的,只是爺爺的一聲“翠翠”,翠翠的一聲“爺爺”,就足以讓我淚流滿面。讓我帶了全部的感情和淚水,去看湘西那翠翠的山、清清的水和如這山這水般純良質樸的邊城人們。這山邊水旁人們的生活是“無法形容的單純寂寞”的,但這卻正是先生所期望建造的“希臘小廟”裏面供奉的是鮮活的“人性”。

有太多評論《邊城》的文章,説它的牧歌類型,説它的文化隱喻,説它關乎的民族 問題。而我對於廣大的文化背景和文學分化不甚了了,不知道此篇文章應屬哪種風格應占我國文學史上的那個位置。但想來以先生自己的觀點和人生態度來看待《邊城》,應也算對先生的尊重。就像先生自己所説“我是個不想明白道理卻永遠為現象所傾心的人。我看一切,卻並不把那個社會的價值觀加進去,估定我的愛憎,我不願問價錢多少來為百物作一個好壞的批評,卻願意考查它在我感官上使我愉快不愉快的分量。”“我不明白一切同人類生活相聯接時的美惡,換句話説,就是我不大能領會理論的美。接近人生時,我永遠是藝術家的感情,卻絕不是所謂的道德君子的感情。”想來文學真正的美麗之處也正於此,而最可怕處正是做作的迎合。於是就隨了邊城,遠離了身邊的複雜人事,吵鬧之地。快樂也簡單,憂愁也簡單,一如那清清靜靜的溪水,品味一切的至純至善。

在湘西清麗山水的掩映下,有這樣一些人,用最純良的本性在生活着。爺爺和翠翠就是這樣相依為命但卻無憂的生活着,的的確確是相依為命的,爺爺每天不至於像落日一樣沉去的希望就是翠翠,而翠翠時常擔心的就是“要是爺爺死了呢?”在“單純寂寞”的生活裏,爺孫倆是對方最大的藯籍,雖然有一絲淒涼但卻也是幸福而充實(我倒沒有特別的感受到很多人認為的,《邊城》體現的寂寞。即使用了“寂寞”這個詞,我想也應是“簡單”的含義,而這種“簡單”的生活或許也正是先生在上海這樣的繁華之地,對自己所理想的生活的企盼。)。爺爺從未想過渡船對於他的意義,但就是“靜靜的忠實的在那裏活下去”,守着渡船一守就是五十年。無論風雨病痛,節日與否。同渡客爭執一些小錢也是生氣一樣的神情,彷彿“三鬥米,七百錢”是頂高的收入,最滿足的生活。還經常會慷慨奉送上等的草煙,甚至是強行塞進人家的口袋。泡好的茶水,就放在大缸里人們可隨意解渴。而翠翠就“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的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經常爭搶着替爺爺渡船。每次想到茶峒的這小溪,渡船上這爺孫倆人,就好像對這本來陌生的地方有了莫名的親切感。其實生活是清貧的,但我們卻未在這樣的生活中感到苦處,每個人都那麼忙碌,也有目標,這目標也來的簡單,就是生活。異常質樸的生活,好像純的不用多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本分。女人們漿衣做飯,男人劈柴鋸木,如此而已。在洪水來臨時人們就在下游準備好打撈上游衝下的東西,“一匹牲口,一段小木,或一隻空船,船上有一個婦人或孩子的哭聲”,“這些勇敢的人,也愛利,也仗義。”就在水中身手敏捷,獲得喝彩。洪水這樣的災難好像也看不到憂愁和抱怨,彷彿一切都是應該,然後就是繼續生活。端午的龍舟,也許是小鎮最隆重的節日,人們會齊整整地的聚到水邊,水上那熱鬧的鑼鼓聲,現在好像就響在耳邊,不禁要側耳傾聽。伴着每年的端午,翠翠大了,爺爺老了,最後也是這些小鎮的人們一起把老人送上路,剩下翠翠的婚事讓人不安,但卻不至焦慮,至少有那許多人值得我們信賴。

其實從根本上説,人都是孤獨的,沒有人能真正走進另一個人的內心,感受他的全部。所以我們更渴望關注和理解,於是,我們周圍有了這許多人,或遠或近,他們是我們外在生命的寄託。人有時真的不是僅為自己而活,其實生命脆弱需要另一個生命的支撐。我想這就是愛,付出就是愛,牽掛就是愛,不遺餘力也是愛。在邊城中,這愛來的純淨,彷彿説多了都是多餘。人性本也該如此,本該善良,本該單純,本該充滿愛。但在生活中,更多的人好像忘記了最簡單卻最珍貴的東西。在去除了人世間一切浮華的“茶峒”小鎮,人們的一切都是光光的,赤赤的,也是純純的。這樣的人性,讓人有莫名的歸屬感,温暖感。於是,想起餘秋雨先生的話“文人的魔力,竟能把諾大世界的生僻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所以有那許多人走上了“回鄉的路”,踏進了夢中的湘西。

小鎮的一切都是清透的,無論山、水還是人。先生曾説,水邊是他的學校,是水教會了他思考和審美。也許,這清透的溪水,就是他對湘西純樸人們的美好認識。在這裏,水上出了事故全靠大家依行規來辦,推舉順順這位慷慨公正的船總,來做裁決,絕無爭端。尤其愛情在這裏更來的真美的透。偏遠的文化容易滋生狹隘的觀念,封閉的意識,但在這神奇古老的土地上卻生長着最為健康的愛情。沒有門第觀念,階級之分,連長輩也不是兒女婚姻的仲裁者。妓 女也擁有愛情,並更加來得摯烈,賺錢是賺錢,愛情是愛情,倒也分得清清楚楚。翠翠的愛情也來了,就那麼清清淺淺的流淌在心底,但愛憎卻分明。倆兄弟同時對翠翠的愛,雖然有點讓人煩憂,但一點都不復雜。沒有不能説的話,沒有解決不了得問題。用湘西原始而真誠的方式,走山路,唱山歌。夜晚的歌聲越過山頭,飄過小溪,揉進女孩甜甜的夢裏。這就是湘西的愛情,就是那潺潺流動的溪水,透的見底 ,一如那人,透的見心。

這樣的清透讓人覺得生命的可貴和可愛之處,這樣的純淨也讓人對生活充滿熱愛和渴望。先生從這樣的環境走出去,來到人事浮華的大上海,不得要懷念着湘西這片讓他魂牽夢繞的土地了,特別還有在這片土地上以最樸實的方式生活着的人們。於是,當我們在今天也走進“邊城”時,仍有感於小鎮那純淨的山水和人性。對美好性靈的追求,其實或深或淺,總也存在我們的內心。只是我們總是忘記不時的要拂去它的灰塵,打掃自己的心靈。

然而,《邊城》對於我,除了心靈和人性的迴歸感,更多的卻是,它將我帶回到童年的陽光裏去。那裏有我的爺爺,他給與我的愛濃的化不開也忘不掉,於是記憶當中,永遠抹不去的,那暖暖的感覺,隨着翠翠的一聲聲“爺爺”被觸動着。(現代文選的作業,很用心去做的。)

讀《邊城》讀後感篇4

翠綠的山,清澈的溪水。孕育着茶峒小鎮一班厚實而又樸素的人。那裏的山,那裏的水,那裏的人……他們惺惺相惜,過着平淡而又閒適的生活。

生活正有條不紊地進行着,擺渡的依然來回於河岸之間,打牌的依然喧鬧着……然而這一切正常的好像令人發慌。也許這真的應驗了那一句話:暴風雨來臨之前總是平靜的。翠翠跟爺爺相依為命的生活依然如故,然而在哪一天,有個男孩的身影闖進了她的心裏,於是她就有了祕密,那跟虎耳草與山歌有關係的祕密。這個屬於她的祕密在她看來是甜蜜的,因為在她睡覺的時候也咧着嘴笑,一副甜蜜歡樂的樣貌就能夠明白。

然而在未知的生命裏,每個轉變都充滿着變數,你不明白下一刻會發生什麼?就好似那屬於翠翠的感情,最終還是在襁褓中夭折了,不明白這是上天對純真的她開的一玩笑,還是一個美麗的誤會。

在平靜的後面,暴風雨來的是如此的猛烈,全不顧一個柔弱的女孩子是否能承受爺爺在一次暴風雨後死去,剩下她伶仃一人,每一天只能形影相伴;跟着是伴侶的出走,只留給翠翠漫長而又無期的等待,思念。翠翠僅有苦苦的思念,苦苦的幻想:在晨曦暖和的渡頭,一切瀰漫的霧氣皆以散去,遠去的某隻船隻,是他歸來的標誌,蹦跳,揮手,落淚,明白緊緊相擁……然而她每次等到的都是過客,不是歸人,還有的就是黯然的落淚,傷感地低泣……

但生活並不會因為我們而停止不前,在經歷過青春這個“美麗的憂傷”後,生活還要繼續向前。

讀《邊城》讀後感篇5

久不讀小説,翻開《邊城》時,心裏忽然生出莫名的寧靜來。小説很短,幾乎是一氣讀完,所以感觸也格外深些。

沈從文先生筆下的風景,向來是安寧而美麗的。曾經讀過的《雲南的歌會》是如此,如今的《邊城》也是如此。先生的文字淡靜柔軟如月色,勾勒出一個美好朦朧的夢。我眼前浮現一座質樸的小城,小城裏有漢子響亮悠揚的吆喝,有婦人輕細的笑聲和交談,有小夥兒唱着韻味十足的浪漫山歌,有姑娘向鬢邊簪一朵嬌豔梨花。小城外有溪水歡悦奔流,有亭亭的白塔依靠着綿延青山,有窄小的渡船系在岸邊浮浮沉沉,有淡青色炊煙裊裊升起混雜着烤紅薯的甜香……有那個眼睛濕漉漉的,小獸一樣明媚活潑的女孩子。

?邊城》是愛情故事,這世外桃源裏,一段純潔而哀傷的故事。也許沈先生筆下這段故事僅是愛情,無關其他,只是我讀來,讀出了一段人間。這樣和諧又寧靜的世外桃源,怎能不叫困在鋼筋水泥牢籠中的我們嚮往遐想?人們對《邊城》的喜愛和推崇,大約是因為受夠了城市深處孤冷而嚮往那親暱又熱乎的人際關係,因為怕極了人性的複雜多變而追求那樣純淨真摯的愛情。

然而讀完,便是深深的歎息。為着變幻莫測的人事,為着陰差陽錯的錯過。沈從文先生想用這淡淡的遺憾來表達些什麼?是人生中許多事如此,一念之間便有什麼無聲改變嗎?曾見到有人在網上説,“如果我們當初那張試卷多對一題或多錯一題,也許就會遇到不同的人,經歷不同的事”,確乎如此。緣分的玄妙令人着迷,也許該看淡人生中的得意失落,它是某件事的果,亦是某件事的因。如佛家言,因果循環,自有道理。

但也許又該像翠翠一樣,固守一份念想,等着那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也許‘明天’就回來”。多令人嚮往的“明天”!這是我心中,這篇文章想要表達的事。堅持一個念頭,有一個夢。錯失和遺憾帶來未盡的希望,讓人期待着一個又一個的“明天”,勇敢而樂觀的生活下去。那留白給人以無盡的期待,像我們未知的未來。

不如提一罈烈酒,醉倒在梨花風涼的夜晚。在“明天”來臨之前,夢一座青磚砌的小城,一個明淨的姑娘。

讀《邊城》讀後感篇6

懷着一顆明朗、恬靜的心,我翻開了《邊城》,一本讚頌鄉土人情的中篇小説。情節也許並不吸引人,但書中所寫景物,着實讓人着迷。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廿丈,河牀為大片石頭做成。靜靜的水即或伸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小説一開始便描述瞭如此美景,引人入勝。而主人公翠翠就生長在這美麗的環境中。

文中所寫的自然風景,盡顯民風的淳樸。在這淳樸的民風中,翠翠單純、善良的特點依舊那麼引人注目。她好似一顆水晶,綻放出耀眼的光芒照亮過客。

翠翠自打出生就只有爺爺、小黃狗、渡船。作者用質樸的語言描繪了翠翠與爺爺平淡而孤獨的生活。更重要的是描寫了他們與自然共存、相適應的生活。淳樸的民風、善良的本性,在清澈的河流、湛藍的天空、清爽的風完美的結合在一起,使人物善良的本性愈加突顯。

但文章在描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外,摻加了爺爺和翠翠生活中的淒涼。拿翠翠的愛情悲劇來説,翠翠夢幻般的愛情天使一般從天而降,卻在翠翠伸手去接住它的那一瞬間消失的無影無蹤。在這裏可以看到一個問題:人與人之間總是有隔閡的,不會有人做到完全將心掏給他人。這也是人與人之間的悲哀之處。

總的來説,《邊城》展現給我們的是一個沒官場腐朽、明爭暗鬥,沒有功成名就、利祿勢利的淨土,令人心馳神往。

回首看看今天的社會,到處充滿着金錢唯物主義。人們為了一己之利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多少人都為了那永不可能滿足的私慾喪失人性。與湘西比起來,完全就是地獄式的輪迴永不止息。貪婪的心隨着得到的越多而愈加貪婪,完全沒有了絲毫的淳樸。

身處在當今,如何去改變這種現狀?沒人知道,也許只能讓經驗與教訓,去帶回那些迷失在黑暗中的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hk/redian/xinde/yjd86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