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實用文 >觀後感 >

安娜卡列尼娜觀後感600字範文

安娜卡列尼娜觀後感600字範文

實際上她沒有真正學會愛。同渥倫斯基的一見傾心,彷彿因他大方好施,主要卻是傾心於他的儀表、風采,出於自己茂盛的性命力的自發請求,並不基於獨特的思想情感,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安娜卡列尼娜觀後感,希望你們喜歡。

安娜卡列尼娜觀後感600字範文

安娜卡列尼娜觀後感1

“幸福的家庭彼此相似,不幸的家庭各不相同”,上學時讀過的《安娜卡列尼娜》如今再次翻開,記憶蕩然無存。也許正是應了那句話,有些書要在適合的年齡,適合的心境去讀才能讀懂,學生時代十幾歲的年紀,對愛情懵懂,沒有生活經歷,自然是沒有讀懂。

剛剛結束很放鬆很愜意的古鎮世外桃源尋訪之旅回來,我所在的城市一直在下雨,猶如南方般細膩温柔,幾天前還是豔陽高照,有點燥熱的天氣,因為連着幾天的綿綿細雨,不見太陽的日子變得有些清冷,也讓人有些心浮氣躁。窗外雨輕輕敲打着玻璃,整個世界比以往安靜了許多。這樣的心境捧一本書,沏一茶壺,倚窗而坐,聽雨靜心細細讀書,很喜歡這樣的自己。

書翻到第二章,被書中的內容深深感染,這時剛好放在旁邊的手機有微信消息進來,回覆完一條信息。突然就不想再接着讀了,而內心卻迫不及待想知道書中後來的故事和主人公的愛情。手機對當代人的干擾不言而喻,我也未能倖免。去年的某一天,一發不可收拾的喜歡上了蘇菲瑪索,她主演的電影我幾乎全部都看了,唯獨這部《安娜卡列尼娜》剛好沒看,是因為看了電影簡介我膚淺的認為這部電影與當下婚姻出軌,第三者別無二致,對我沒有吸引力。整個電影看完,結局的悲劇的,讓我唏噓不已,心情沉重。

“生活的豐富多彩,生活的魅力和美,都是由明和暗構成的”。電影女主角蘇菲瑪索是我很喜歡的演員。電影講述的是由蘇菲主演的一個八歲孩子的貴族婦女安娜在去幫助緩和自己風流倜儻的哥哥和嫂子家庭風波,緣於哥哥和家庭女教師婚外情,在火車站她邂逅了年輕、英俊的軍官渥倫斯基,可以説是兩個人一見鍾情吧,這是我猜測的。因為我看到兩個人四目相對,深情一望的一瞬間就知道他們之間有故事,像極了愛情,遇見愛情的模樣大抵如此吧。短暫的探親期間,他們有過最美的邂逅,在舞會上翩翩起舞,而安娜嫂子的妹妹基蒂對渥倫斯基深深愛戀着,而渥倫斯基卻衷情於安娜,結束探親,安娜在返程的火車上又一次遇見渥倫斯基,是巧合,還是刻意安排!是渥倫斯基刻意安排,渥倫斯基對安娜表明了心意,此時她的內心早已經深陷,還有那麼些許理智,她嘗試拒絕這份不被社會所接受也讓她內心充滿掙扎和矛盾但無法自控的,已氾濫成河的感情。也許是她和身為高官的丈夫卡列寧沒有愛情的婚姻生活久了,她渴望這樣一份感情,也許是她真的遇見了愛情,不管怎樣,此時的安娜,已經動搖了,坐在火車上,她的腦海裏,眼睛裏浮現的是他們在舞會上的短暫相處畫面

安娜卡列尼娜觀後感2

電影的劇情以安娜與渥倫斯基的命運糾葛為明線,以康斯坦丁與凱蒂的感情發展為暗線展開,最後為我們分別敍述了兩種截然相反的愛情結局。前者的愛情走向極端的毀滅,後者走向永恆的田園式的幸福。以傳統東方道德視角來看或許會單純認為前者是背離道德的墮落愛情的報應,後者則是淳樸愛情的善果。但置於沙皇俄國那段新舊交替緊張惶恐的歷史背景中,或許托爾斯泰正是通過塑造這個為愛沉淪,為愛反叛,為愛瘋狂,為愛毀滅的安娜·卡列尼娜來歌頌傳統壓抑社會中躁動叛逆的靈魂。安娜·卡列尼娜無疑是一場盛大的悲劇,因她驚心動魄的美,不羈的靈魂,狂烈的`心,瘋狂的愛,最後卻只毀滅了她自己。托爾斯泰精心安排了她的死法,影片開頭碾死工人的列車便是她陷入愛情的地方,愛情在哪裏開始,生命就在哪裏結束。在那浮動於安娜死去面龐的火車光影下,影片達到高潮的尾聲而又歸於一種柔和的平靜。在絕美的華爾茲中讓人感受到這場盛大無比的悲劇的美與魅力。

偶然聽見有人批判電影裏面人物衝動而不理性的愛情。我想,或許現實中的我們往往歌頌理性,但在偉大的著作中,正是這些極端暴烈、酣暢淋漓的人物命運才會觸動到我們沉睡着的渴望的心,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永遠離不開詩歌,小説,電影等偉大藝術的原因。12年版的這部電影評價並不可觀。可能因為沒讀過原著,大體而言,我對這部電影恰到好處響起的華爾茲,頻繁而富有節奏性的舞台劇形式的場景轉換,人物精緻的粧容服飾,誇張而極具藝術感的動作表情,乃至沙皇貴族奢靡生活的生動再現,都甚為滿意。

安娜卡列尼娜觀後感3

人們往往把慾望的滿足看成幸福——列夫托爾斯泰!我是酷愛讀書的,但我又不是一個真正的讀書人。高中的時候就曾嘗試去讀這本書,大學的時候又來過一次,但兩次都沒讀的下去,讀了沒幾頁便半途而廢,所以我不是一個真正的讀書人。

如今的年齡再讀安娜,才真正讀出了很多況味,俄國的等級制度,底層人民的無奈,上流社會的奢華生活,感受到安娜、弗倫斯基的賽馬、舞會、晚宴等,也見識了列文鄉村生活中廣闊的田野、漫天大雪中的樺樹林。書中對每一個人物的刻畫都非常鮮明,除了安娜、卡列寧和弗倫斯基三位主人公之外,列文、吉蒂、奧勃朗斯基、陶麗兩對夫婦也同樣牽動着我的心。

安娜像書籍封面一樣的美麗、端莊、又魅力四射,她遊走於上層社會之間,熱愛組織參加各種貴族式的聚會,是高高在上的貴夫人。但她並不是遙不可及不食人間煙火的,她有獨特的親切和和藹,讓所有見過她的夫人、小姐都愛上她、喜歡她。無論從何種觀點來看,身為皇室後裔的貴婦人,有一個前程錦繡、事無鉅細的丈夫,和一個天真可愛的兒子,這是所有女人都渴望得到的生活吧,就是這樣一位讓人人羨慕的貴婦人,因為一次與青年才俊弗倫斯基的相遇,開啟了一場不要命的熱情。

在安娜和卡列寧的關係中,安娜自認為自己是一直活在卡列寧的手掌中,以至於她每次想起自己的丈夫,總是在想自己某一天終要衝破卡列寧“用虛偽和謊言編織的網”,她是一個有獨立精神的人,正如在和弗倫斯基的戀情開始之初,她收到卡列寧“迷途知返”的信件時所説,“上帝把我造成這樣一個人,我需要戀愛,我需要生活”。但她又何嘗不是和卡列寧一樣深受傳統思想的侵蝕和影響呢,她的內心認可自己是在做一件可怕且不道德的事情,無法真正的去面對自己,正視和弗倫斯基以及卡列寧的感情。她在終於做出決定和弗倫斯基雙雙私奔之後,時時刻刻掛念自己的兒子,請求卡列寧和他離婚並交出兒子的撫養權,她在弗倫斯的鄉下莊園中過的膽戰心驚、敏感多疑,懷疑一切人看她的眼光,甚至坐着馬車走在街上,都覺得路人對她投來鄙夷的目光,與其説是別人給她的不如説是安娜給自己設定的“壞女人”“背叛”等等罵名,她在這樣的糾結往復中最終抵不過內心的煎熬,選擇卧軌自盡,這不僅僅是一個人的悲劇,更多的是一個家庭的悲劇,封建思想和傳統教義毀了她,她毀了自己,也害了別人。

縱觀這段家庭悲劇,不得不承認,故事中的每一人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責任,安娜也許是在封建宗法制和上流社會的壓迫下(其婚姻由安娜的姑姑促成,具體細節書中並未交代)十幾歲便嫁給了三十幾歲的卡列寧,在安娜的眼中,卡列寧是一架冰冷的機器,每天周旋於官場和各種官文之中,不能滿足安娜對愛情的幻想和要求,但這並不代表卡列寧就是不愛安娜的,相反我會認為他是愛着安娜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何況安娜本就是一位氣質超羣的千金小姐,十幾歲的豆蔻年華,試問正常的理念下,又有哪個男人會不愛呢?更別説按照書中的描述,安娜的一個眼神便能讓已婚鋼鐵直男列文失了分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hk/wen/guanhougan/qy50j5.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