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實用文 >觀後感 >

《國家記憶》的觀後感5篇

《國家記憶》的觀後感5篇

篇幅的長短不是判斷一篇觀後感好壞的唯一標準,通常朋友們觀看完一部影片後,應該有不少感慨,可以編寫一篇觀後感,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國家記憶》的觀後感5篇,感謝您的參閲。

《國家記憶》的觀後感5篇

《國家記憶》的觀後感篇1

為了全面瞭解寶雞市國小語文統編教材使用情況,及時研究和解決統編教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我們開展了全市國小語文統編教材使用情況專項調研活動。調研組先後深入渭濱區經二路國小、清姜國小、高新區高新一小等5個縣區9所直屬校聽評課36節,查閲資料445卷,開展師生座談、問卷調查700餘人次,全面瞭解縣區學校統編教材使用情況。隨後,我們又發放教師調研問卷1000餘份,按照調研提綱,對寶雞市各縣區、學校統編教材使用情況開展了調研,共收回教師調研問卷1000餘份、縣區調研彙總材料7份、學校調研彙總材料12份,基本對全市統編國小語文教材使用情況有了一定的瞭解,現將調研基本情況報告如下。

一、統編教材使用基本情況

1、使用情況

寶雞市原使用人教版教材的千陽縣、隴縣、麟遊縣、太白縣、鳳縣等五個山區縣2016年秋季從一年級開始使用統編教材,原使用北師大版教材的金台區、渭濱區、陳倉區、高新區、鳳翔縣、岐山縣、扶風縣和眉縣八個縣區2017年秋季從一年級開始使用統編教材。2019年秋季,隨着統編教材在全國的統一使用,寶雞市原只有一至三年級使用統編教材的五個山區縣,從四至六年級也開始使用統編教材;原只有一至二年級使用統編教材的市區、平原縣八個縣區,三至六年級均開始使用統編教材。截至目前,全市十三個縣區國小一至六年級全部開始使用統編教材。

2、課時開設

從調研情況看,各縣區、各學校基本能夠按照國家課程開設標準開足課時。國小一、二年級基本能保證8~10課時,包括寫字、説話寫話;三至六年級就能保證開設7-8課時,包含習作課兩課時,保證了教學任務的落實。

3、研培情況

全市十三個縣區均能夠按照省市有關培訓工作的要求,組織骨幹教師參加省市組織的統編教材集中培訓和教育部組織的網絡培訓學習,並能組織好縣區統編教材培訓。部分縣區能組織教師開展統編教材教學研討活動,引導教師正確使用統編教材。麟遊縣能通過組織教師觀看名師錄像課、組織名師分片區巡迴示教等方式深化研培活動,千陽縣通過聯片教研破解統編教材使用難題。大部分縣區直屬校能圍繞統編教材教學開展教材解讀及教學研討活動,有針對性地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問題,提高教學實效。

從聽課和座談情況看,教師對統編教材教學研究熱情較高,對教材編寫理念和編寫特點基本認識到位,課堂教學中能夠落實語文要素和適時滲透“立德樹人”的理念要求。

二、統編教材使用中存在的問題及困惑

根據調研情況,將教師在使用統編教材教學中存在的困惑和問題梳理如下:

1、教材內容編排和學生學習適應性方面有落差

統編國小語文教材一年級上學期安排先識字,再學拼音。實際教學生字時,存在學生不會拼音而讀不準字音的問題,給生字教學帶來困難。教材安排拼音教學內容過多,識字量、寫字量較大,教學時間短,對初入學的“零起點”孩子來説,學習難度偏大。中高年級課文中出現的個別生字既不在識字表,也不在寫字表,文中卻未標註拼音,造成學生閲讀困難。教師普遍反映,統編教材各年級教材內容容量大,部分課文如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二課《花的學校》,內容抽象,篇幅較長,導致中等偏下的學生理解較為困難。除了諸如此類的共性問題外,還有一些個性問題。如教材安排的“和大人一起讀”“快樂讀書吧”等板塊內容,對於農村留守兒童來説,怎樣提高閲讀興趣、閲讀量?教材中安排的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等拓展性作業如何獲取資源、有效落實?等等。這些均反映出教材內容編排與學生學習適應性之間的問題。

2、教師對統編教材教學目標及內容把握不準

部分教師對統編教材的編排體例和特點理解不到位,導致不能很好地把握國小段整體目標和單元教學目標去開展教學,教學重難點把握不當,有偏離教學目標的現象存在。尤其是特殊的閲讀策略單元教學,教師不能準確把握能力訓練和理解內容的關係,導致教學目標的達成大打折扣。教師對精讀、略讀和課外閲讀“三位一體”閲讀教學體系把握不準,統編教材強調加大閲讀量,可在實際教學中學生的課外閲讀無法保證質量和數量。比如課外閲讀中的“閲讀鏈接”運用時機如何把握,對教材“雙線並進”教學思路的落實還需要時間適應。部分教師反映,課堂教學中對“雙線目標”的落實上常會出現顧此失彼的現象。再者,教師普遍感到,教材核心素養“隱在”體系過於含蓄,不清楚怎樣教學才能落實體現核心素養的知識點、能力訓練點,才能真正體現教材的編寫意圖,實現課標的要求,在具體的教學實施中的確還存在摸不透、吃不準的情況。

3、補教缺學方法策略較為匱乏

原使用人教版的五個縣區的五、六年級直接過渡到統編教材,涉及與原人教版教材的銜接過渡;原使用北師大版的八個縣區的四至六年級直接過渡到統編教材,涉及與原北師大版教材的銜接過渡。當前的五六年級學生,雖已初具獨立閲讀能力,統編教材對閲讀方法也有明確的提示,但由於這屆五六年級學生未接觸一至四年級統編教材,因此對三四年級教材中的閲讀策略漸進性缺乏系統性瞭解,在過渡銜接上存在一定的盲區。再者,中高段習作教學也存在斷層現象。在做好與北師大版、人教版教材的銜接過渡方面教師普遍感到無所適從。

三、使用好統編教材的幾點建議

1、提高教材的普適性

希望修訂教材時,儘量結合教學實際,能考慮六歲“零起點”孩子的入學水平,將拼音單元由兩個單元變為三個或者三個以上單元,對要求認識和會寫的生字明確標記,該標註拼音的註上拼音的問題,便於學生識記。減少課文編寫容量,適當降低教材難度,刪減一些內容偏難、篇幅過長的課文。儘量能夠考慮農村偏遠地區學生的閲讀實際,選編一些能激發其閲讀興趣的內容,從教材的普適性上作適當考慮。

2、繼續加強統編教材培訓

希望市縣兩級教育部門定期組織統編教材培訓,縣區學校要組織教師利用國家網絡平台開展全員網絡培訓,讓教師更深入地理解教材的編寫體例和特點,以便在教學中做到有的放矢。同時要做到集中培訓和個人研修相結合,尤其要把個人的研修學習和日常教學相結合、教學和反思相結合,不斷積累,提高自己對統編教材的理解水平。

3、開展教學調研和研討活動

各縣區教研室要針對教師教學實際中遇到的問題開展調研指導活動,要深入教學實際聽課評課,座談了解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中的問題,開展針對性的教學指導。圍繞共性問題,通過集體備課、骨幹示範,研課磨課等形式的教學觀摩研討活動,破解教學難題,引領教師正確理解和運用統編教材。另外,各學校也要積極開展統編教材教學教研活動,一是利用每週一次的教研活動時間開展主題教研,解決統編教材教學中的問題;二是開展統編教材公開課活動,將統編教材賽教、研討等活動納入常規教學,引導教師鑽研教材,熟悉教法和學法,提高教師駕馭教材的能力。

4、做好教材銜接過渡

原使用人教版教材的縣區在教材過渡銜接方面相對容易些,原使用北師大版教材的縣區,由於和統編教材編寫體例的差異較大,在知識的銜接方面困難相對較大。學校應作統籌安排,組織中高段語文教研組梳理學生缺學知識內容,選擇恰切的策略和時機組織學生補學相關內容,以實現教學內容的自然過渡和有效銜接。

《國家記憶》的觀後感篇2

“實際上,我們的絕大多數抗戰死士,是死過兩次的。第一次死掉的是他們年輕而寶貴的生命;另一次則是全人類歷史上空前而且必定絕後地從所有人心裏剷除他們用生命本應還得的永生。幸運的是,在我們所有人都死掉之後,這些在一個甲子前就為國先死的父輩仍然或者,活得會比我們久,活得會比我們的孫子還久。因為這些照片將他們不死的靈魂信息傳遞給我們,使他們活在千秋萬代的中國人心裏,而且,再也不會,不容許再會,讓他們第三次死去。”這是印在《國家記憶——美國國家檔案館收藏中緬印戰場影像》封底上的一句話,讓我感慨頗深。

我們總是擔心歷史被掩埋,其實多餘,因為即使埋得再深,只要事實俱在,無論多麼久遠,總會有見天日的時候。就像這本影像冊,當我一頁頁的翻過去,彷彿冥冥中聽到一個聲音“都給我閉嘴,自己看照片吧!”是啊,何須説什麼呢?我似乎還看到一個隱隱綽綽的身影,躲在一旁暗自竊笑。“再也不會,不容許再會,讓他們第三次死去。”我覺着這話説得有點兒絕對,難説,真得難説,姑且不論第三次的問題,就是這二次的死去,尚未完全復活過來呢,怎麼就這麼確定不會讓他們再死一回呢?倒是“全人類歷史上空前而且必定絕後地從所有人心裏剷除他們用生命本應還得的永生”這話説得很準確。雖決絕,但是事實。

聽説部隊加薪了,幅度很大,越是基層的越是加得多。和平年代,這兵當得絕對滋潤,加不加薪後説,就衝着一些人轉業前混套房子,轉業後進入政府機關當公務員顯示誘惑,當兵絕對是上上之選。不過這次加薪的目的我表示懷疑,似乎有些不合時宜。為安全計,此處略去好幾百字……

《國家記憶》的觀後感篇3

六年國小生活即將結束,在這六年中,有風有雨,有悲有喜,讓我記憶猶新的事有許多許多,但印象最深的還要屬那一天了……

我與同行的四人一起來到操場培訓,項目是1200米,準備了一會兒,我們站到了起跑線上。

預備,跑!隨着老師一聲令下,我們五人飛快地衝了出去,像一支支離弦之箭似的。

一眼,來到了第二圈的彎道口,我與他幾乎並肩跑着,兩人互不相讓,突然間,也不知怎的,他猛得朝我一撞,把我推翻在地。

正在劇烈運動的四肢突然停止運動,導致全身急劇痠痛。

我一時還站不起來了。

眼看後面兩人追了上去,我卻還站不起來——這可怎麼辦呀!再看看老師,他正用嚴肅的目光直視着我,彷彿有什麼話要説。

此刻,我突然明白了老師想告訴我的話。

我奮力爬起,不顧疼痛繼續向前衝,漸漸超過了前面兩人,緊追第一……

最後,雖然我沒有奪得第一,但我卻從老師的目光中悟出了一個令我一直受益的道理:在人生的跑道上,有無數艱辛和挫折,有旁人的嘲諷與傷害,遇到困難摔倒了,要懂得爬起來,堅強地繼續向前跑……人生充滿挑戰,要站起來,站起來。

《國家記憶》的觀後感篇4

在今年的清明時節,為致敬英烈,央視《國家記憶》欄目推出了紀錄片《絕筆》系列。全片以“英烈絕筆”為核心,通過史料展示、親歷者講述和專家解讀等方式,帶領人們重温一封封絕筆背後的感人故事,既展現了革命英烈們初心不改、信仰彌堅的革命精神,也讓歷史照進現實,讓理想信念的力量在人們的心中愈發堅定。

觀完此片,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復:這十多位共產黨員,為了追求信仰,慷慨明志,從容赴死,把生的希望留給後人,用血淚寫下臨終絕筆,寄託着對後人的殷殷囑託,更承載着超越時空、傳承至今的精神信仰。

這些絕筆中有對革命信仰的吶喊:在無邊黑暗中,葉挺將軍昂首挺胸,揮筆寫下撼天動地的《囚歌》,“我只能期待着,那一天,地下的火衝騰。.。.。.我應該在烈火和熱血中得到永生”;夏明翰在臨死前吶喊: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

這些絕筆中有對妻兒的不捨和囑託:陳覺給妻子的絕筆中寫道:我們正是為了救助全中國人民的父母和妻兒,所以犧牲自己的一切!紅巖烈士藍蒂裕犧牲前在遺囑中寫給兒子:願你用變秋天為春天的精神,把祖國的荒沙,耕種成為美麗的園林。烈士鍾奇犧牲前在丟棄的香煙盒上給妻子寫下“一定要再婚”的殷切囑託。

一封封在生死關頭留下的絕筆,是革命英烈留給世間的最後話語,凝聚的是他們始終如一的初心信仰和內心深處最具力量的聲音。初心不改書絕筆,革命自有後來人。作為新時代的“後來人”,也許不能完全體會革命先烈們舍小家,為大義,拋頭顱灑熱血感人壯舉背後的崇高精神,但卻能在這些震撼人心的紅色記憶中激發信仰,汲取力量。

從紅色記憶中傳承“初心不改”。百年傳承,初心不變。在那個苦難的年代,革命先烈經歷的困苦程度是當下我們這代人難以想象和承受的,支撐他們前赴後繼、死而後已的力量,就是堅信革命會勝利的信念。革命理想大於天,信念如鐵關鍵是要勤修內外功,不斷加強自身思想淬鍊、政治歷練、實踐鍛鍊。要多學黨史、新中國史,自覺接受紅色傳統教育,常學常新,不斷感悟,鞏固和昇華理想信念。

從紅色記憶中傳承“鬥爭精神”。無論是烽火連天的抗戰歲月,還是艱苦卓絕的建設時期,再是改革開放高歌猛進書寫中國奇蹟,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都是在鬥爭中誕生、在鬥爭中發展、在鬥爭中壯大的。

從紅色記憶中傳承“無我之境”。“為了開闢新天地,喚醒了沉睡的高山,讓那河流改變了模樣”。新中國成立以來,面對積貧積弱的狀況和人民羣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中國共產黨人始終秉承初心和使命,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矢志不渝艱苦奮鬥,實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我將無我,不負人民”,平凡之中見偉大,中國共產黨人應以無我之奉獻,行國之大業。

在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之際,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的我將汲取革命先輩們“初心不改、信仰彌堅”的力量,用更加強大的工作幹勁、工作激情,在不懈奮鬥中,為祖國更加繁榮、更加昌盛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

《國家記憶》的觀後感篇5

在所有的影視片中,紀錄片可以算是真實性、文化性最高的片種。它真實記錄我國曆史發展變化和周圍人們的生活狀態,並以影像記憶的方式為當今的我們留下了一部部民族文化史書,通過媒介的傳播與觀眾進行交流,為過去流逝的歲月儲存大量寶貴的影像資料,從而促進我國乃至人類文明歷史的進步與發展,所以有學者稱,“從傳播人類文明意義上來説,紀錄片功莫大焉”。

近幾年,關於南京的紀錄片層出不窮,如《南京大屠殺》、《南京》、《南京夢魘》、《南京城》等,還有很多紀實性的欄目等都講述着南京的過去與現在。南京是中國苦難最深、文化底藴深厚的一座城市,沒有哪一座城市像南京這樣與中華民族的深重災難如此緊密相聯。《紐約時報》的一篇評論更為精闢:“中國人的口號可能有50條。但他們實際上只需要一條就夠了,那就是‘牢記南京’……”①此言不無道理,確實,南京曾經經歷過華夏乃至世界最慘痛的記憶,也經歷了中華民族最為旺盛的輝煌。

影像記憶:

南京素以“六朝古都”、“十朝都會”名世,2480多年的。建城歷史書寫着其無數的輝煌。然而,很多人對於南京卻是由一段最刻骨銘心的記憶——“南京大屠殺”開始的,這已經成為全中國乃至世界都不可忘卻的記憶。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月,日軍侵佔南京,在短短的六週之內,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屠殺我國30多萬的平民和士兵,史稱“南京大屠殺”。自20世紀80、90年代至今,全世界人民開始關注這段令人震撼、驚訝和恐怖的歷史記憶,以“南京大屠殺”為題材的紀錄片也隨之湧現。

正如表格中所列的紀錄片一樣,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國家和不同的文化,人們對“南京大屠殺”的解讀也就不同。

?南京暴行紀實》是迄今記錄南京大屠殺最早的一部紀錄片,具有珍貴的歷史價值。如果説日記、信件可以讓那些日本右翼分子拿出來造謠生事的話,那麼這一部紀錄片應該讓他們啞口無言。這部片子是德國牧師約翰·馬吉冒着生命危險用一架不常見的16毫米的攝影機在南京的各個大學、醫院和其他一些地方拍攝的關於“南京大屠殺”的真實畫面,日軍入城式、難民區慘景、南京街頭到處都堆集着燒焦的白骨……由於當時條件和技術的限制,畫面的剪輯比較粗糙,只是簡單地刪減幾個鏡頭,然後組接在一起。然而時隔多年,一些影像依然清晰,後期許多紀錄片中的很多影像都來自於這部紀錄片。

在我國國內由於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因素,真正關注“南京大屠殺”的則是在20世紀80年代之後。1982年,日本通過修改教科書否認“南京大屠殺”一事,激起國人的憤慨,也喚起全世界對“南京大屠殺”的關注。同年,中國新聞電影製片廠製作了一部紀錄片《南京大屠殺》,這是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部關於“南京大屠殺”的紀錄片,豐富翔實的資料把1937年那個真實可怕的“南京城”充分展現在觀眾面前,擊敗和極大諷刺了日本右翼分子的愚蠢的謊言。然而當時電視機仍未普及,電視觀眾少,所以導致這部紀錄片最終的反響不是很大,很多觀眾對“南京大屠殺”這一歷史事件仍不是很清晰。真正開始有些影響的紀錄片是1987年,為紀念“南京大屠殺”70週年,南京電視台拍攝了系列片《南京大屠殺》,值得關注的是這次片子不僅侷限於國內,而且也到了日本,有侵華第16軍團曹東史郎的反省和謝罪,也有愛知大學教授江口圭一對日軍暴行的揭露,更有受害人夏淑琴、李秀英等對日本軍國主義展開強烈的控訴。同時也向觀眾展示了當年守衞南京的將領孫元良和工兵(營長)紐先銘,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中國檢察官顧問桂裕等一系列的珍貴鏡頭。②國內關於“南京大屠殺”題材的紀錄片宏觀性強,力求還原歷史的真實,很多細節和畫面是通過人物口述或者解説來解讀“南京大屠殺”的,故教化的意味比較濃。

2008年,南京市委宣傳部攝製的《見證南京大屠殺》則是對前兩部的拓展,影響範圍廣,並獲得業界一致好評。該片主要以紀實為原則,所有的拍攝剪輯都是從“見證”角度出發的,以當事人所見所聞為主。據悉,該片採訪遍及國內16個省市,遠赴美國、日本、德國、丹麥和中國台灣等9個國家和地區拍攝收集史料。創作者們為了便於人們更準確地瞭解當年日軍大規模集體屠殺地點的選擇和當年國際安全區的位置,在攝製中使用直升機對上述地點和今日南京城區、古城牆、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進行了大規模的航空攝影,以表現歷史的滄桑與厚重,取得了較好的影像效果。據悉,這次航拍是國內外迄今為止第一次就“南京大屠殺”這一歷史題材所進行的航空攝影。③另外,新世紀以來,國外媒體對南京大屠殺也越來越關注,國際上也先後出現了幾部影響甚廣的紀錄片,最有影響力的要屬《南京夢魘》、《南京》、《張純如—南京大屠殺》,它們不但向西方社會揭露日本當年“南京大屠殺”的恐怖暴行,其獨特的敍事特點也給國內創作者關於“南京大屠殺”的影像記憶之建構提供了重要的啟示。

美國導演郎恩·約瑟夫的紀錄片《南京夢魘》就擺脱了傳統的紀錄片思維觀念,片中沒有幸存者的控訴,也沒有什麼專家的點評,其影像視頻基本上只是一些非連貫性的文字圖片:檔案資料、動態影像、解説等。片子是通過描述戰前戰後的“南京”來解讀“南京大屠殺”的,戰前的“南京”正如影片所説:“南京,是一個美得讓人窒息的城市。”而陷落的“南京”到處是日軍炸彈的攻擊,無數被炸燬的房屋和炸焦的屍體,侵華日軍制造出的各種不堪入目的虐殺方式……。郎恩·約瑟夫更是運用一種客觀而冷峻的視角來展開對這次屠殺的分析,其一是日本人從小就被灌輸的軍國主義思想,其二是國內蔣介石政府軍的潰退與抵抗。朗恩·約瑟夫以全球化視角來展開對“南京大屠殺”的影像記憶,通過其影像的真實紀錄來冷峻地呈現日本軍國主義對人性和諧的破壞和屠掠。片中解説員吳海燕的語氣平淡而又冷靜,整體上顯得很客觀。吳海燕説:“約瑟夫不只一次地和她説,別讓觀眾聽出你的想法,讓他們自己去思考。”導演約瑟夫還專門為影片開設了網站,藉助於網絡傳播,《南京夢魔》在世界引起極大的轟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hk/wen/guanhougan/r2v5o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