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教師文案 >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全冊百度文庫6篇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全冊百度文庫6篇

相信我們在寫教案時,一定都有着較強的思維邏輯能力,教案在編寫的時候,大家務必要注意文字表述規範,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全冊百度文庫6篇,供大家參考。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全冊百度文庫6篇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全冊百度文庫1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學生學習了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表面積後,在充分理解了圓柱的認識的基礎上開展的.教材中選用了許多來自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通過學生想象和動手操作,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圓柱的側面展開是一個長方形或一個正方形,底面是兩個圓的基礎上,掌握圓柱的表面積的求法,獲得求“圓柱體表面積”的算法。

學情分析

由於每個學生的學習水平有差異,在學習中可能會出現部分學生不知道圓柱側面轉化成學過的平面圖形;或是有的同學已經知道怎麼求圓柱的側面積,但不能結合操作清晰地表述圓柱側面積計算方法的推導過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上節課的基礎上學習本節課,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小組討論得出圓柱的表面積的求法,及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圓柱體表面積的含義及求法。 能力目標:通過小組合作、獨立操作推導並掌握求圓柱的表面積的方法,並能解決實際問題。

情感目標:體驗成功的收穫,體會小組合作探索成功過程的喜悦。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教師引導,動手操作得出求圓柱表面積的方法。

難點:計算方法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圓柱由幾個面組成?上下兩個面是什麼?側面展開是什麼圖形?

2、圓面積怎樣求?

3、長方形的面積呢?

二、創設情境,引起興趣:

出示一頂廚師帽,讓學生觀察,做着一定帽需要多少布料?用我們以前學的知識能解決嗎?教師藉機引出課題並板書課題《圓柱表面積的求法》

三、 自主探究,發現問題。

1、分組,討論:

(1)、動手將圓柱的側面沿着高剪開 。(你發現了什麼?)

圓柱的側面剪開發現側面是一個長方形(正方形),

側面積=長方形的面積=長×寬=地面周長×高。

重點感受:圓柱體側面如果沿着高展開是一個長方形。(這裏要強調沿着高剪)這個長方形與圓柱體的哪個面有什麼關係?(長方形的長是圓柱體底面周長、長方形的寬是圓柱體的高)

(2)、複習引導:(用舊解新)

上下兩個圓的面積怎樣求?(如果已知底面半徑就能求出底面積)

(3)、小結:小組討論,將公式延伸。

圓柱表面積 = 圓柱的側面積+底面積×2

=Ch+2π r2

=πdh+2π r2

2、知識的運用:(回到情景創設)

(1)、出示例題:

例2:假如一頂廚師的帽子,高 28釐米,帽頂半徑10釐米,做一頂帽子至少需要多少面料?( 用進一法結果保留正是整十平方釐米)

(2)、獨立試做:

(3)、集體講評。

(4)、講解進一法。

3.鞏固練習:

四、課堂總結:

這一節課重點學習了圓柱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及運用。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全冊百度文庫2

教學內容:

抽取遊戲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理解抽取問題中的一些基本原理,並能解決有關簡單的問題。

2.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繫,瞭解數學的價值,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教學重點:

抽取問題。

教學難點:

理解抽取問題的基本原理。

教學過程:

一、教學例

盒子裏有同樣大小的紅球和藍球各4個。要想摸出的球一定有2個同色的,最少要摸出幾個球?

1.猜一猜。

讓學生想一想,猜一猜至少要摸出幾個球。

2.實驗活動。

(1) 一次摸出2個球,有幾種情況?

結果:有可能摸出2個同色的球。

(2) 一次摸3個球,有幾種情況?

結果:一定能摸出2個同色的球。

3.發現規律。

啟發:摸出球的個數與顏色種數有什麼關係?

學生不難發現:只要摸出的球比它們的顏色種數多1,就能保證有兩個球同色。

二、做一做

第1題。

(1) 獨立思考,判斷正誤。

(2) 同學交流,説明理由。

第2題。

(1) 説一説至少取幾個,你怎麼知道呢?

(2) 如果取4個,能保證取到兩個顏色相同的球嗎?為什麼?

三、鞏固練習

完成課文練習十二第1、3題。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全冊百度文庫3

第1課時

圓柱的認識

教學內容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教材第17頁圓柱的認識、第18頁例1和第19頁例2。

內容簡析

圓柱的認識:通過觀察物體的形狀,初步認識圓柱。

例1:通過觀察圓柱,認識圓柱的側面、底面和高。

例2:通過觀察圖形,掌握圓柱的側面展開圖。

教學目標

1.認識圓柱的側面、底面和高;認識圓柱的側面展開圖,理解圓柱側面展開圖與圓柱的關係。

2.通過觀察、發現、交流,讓學生自主探究,掌握學習方法。

3.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和判斷的能力,以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使學生掌握圓柱的基本特徵,理解圓柱側面展開圖與圓柱的關係。

難點:圓柱側面展開圖與圓柱的關係,建立圓柱的空間觀念。

教法與學法

1.在教法上,應加強直觀演示和操作,利用多媒體課件從實物中抽象出圓柱的圖形,幫助學生建立圓柱的表象,再讓學生通過觀察和操作,發現並總結出圓柱的特徵。

2.在學法上,學生把觀察和動手操作相結合,通過摸一摸、量一量、畫一畫等實踐操作活動認識圓柱的特徵。本節課也應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加強小組合作與交流。

承前啟後鏈

教學過程

一、情景創設,導入課題

實物展示法:

教師拿出一個做好的圓柱模型展示給學生,讓學生摸一摸、看一看,初步感知圓柱;緊接着讓學生觀察這個圓柱的特徵,觀察圓柱的組成。(學生觀察並獨立思考)

學生1:圓柱由三部分組成:兩個圓和一個曲面。

學生2:兩個圓的面積相等。

學生3:……

教師表揚並鼓勵學生的回答。【品析:用觀察實物的方式導入,讓學生看到了真實的物體,使學生對圓柱的印象更加深刻,同時用動作摸一摸更能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件展示法:

1.課件出示“旋轉門”的畫面,引導聯想:你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圓柱的形成)

我看到了旋轉門,想到了它轉起來會形成一個圓柱。

2.課件出示:比薩斜塔、客家圍屋、立柱、蠟燭、水杯等。課件抽出圓柱的幾何模型。

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圓柱。(板書課題)【品析:課件展示的效果是使圖形更加形象具體,學生一目瞭然,對於圖形的認識和理解更加準確和深刻,有助於學生對於圓柱的學習和研究。】

動手操作法:

讓學生拿出所帶的硬紙板、直尺、剪刀、圓規等學具,小組合作,教師引導動手製作圓柱的模型。

小組展示製作成果,教師給予評價。【品析:親自動手操作製作圓柱模型不僅使學生更好地認識圓柱,而且讓學生有一種喜悦的成就感。同時,對下面觀察總結圓柱的組成和特徵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師生合作,探究新知

◎教學例1

(1)整體感知圓柱

①談談圓柱,大家知道什麼是圓柱嗎?請同學説説你理解的圓柱。

②找找圓柱,請同學找出生活中圓柱形狀的物體。

引導學生閲讀觀察教材第17頁幾個圓柱物體的圖形,認識圓柱。

(2)教學例1:

出示教材第18頁例1:觀察一個圓柱形的物體,看一看它是由哪幾個部分組成的,有什麼特徵。

①認識圓柱的面。

師:請同學摸摸自己手中圓柱的表面,説説你發現了什麼。

師:指導看書,再次觀察例1中的圖形,引導歸納。(上、下兩個面叫作底面,它們是完全相同的兩個圓;圓柱的曲面叫側面。)

②認識圓柱的高

引導學生觀察例1中的圓柱,根據圖形上的提示認識圓柱的高,再根據例1中的高找到自己手中圓柱的高。結合教材回答什麼叫圓柱的高。(板書: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作高)

討論交流:圓柱的高的特點。

歸納小結並板書:圓柱的高有無數條,高的長度都相等。

總結:圓柱是由3個面圍成的。圓柱的上、下兩個面叫作底面。圓柱周圍的面(上、下底面除外)叫作側面。圓柱的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作高。

【品析:此教學環節先運用提問交流的方式引出認識圓柱,再聯繫生活實物模型,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自己所製作的圓柱模型來認識圓柱的組成和特徵,使學生記憶更加深刻。】

◎教學例2:圓柱的側面展開

(1)動手操作:請同學分小組拿出有商標紙的圓柱形實物,把商標紙剪開,再打開,觀察商標紙的形狀。

反饋後討論:展開後得到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是怎樣剪的?展開後得到平行四邊形的是怎樣剪的?

(2)操作探究:展開的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的關係。

師生一起把展開的長方形還原成圓柱的側面,再展開,在重複操作中觀察。

歸納:這個長方形的長就是圓柱底面的周長,寬就是圓柱的高。

(3)延伸發現:展開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及正方形的邊長與圓柱的關係。

(4)引導學生自主閲讀並觀察教材第19頁例2。

總結:長方形的長就是圓柱底面的周長,寬就是圓柱的高。

【品析:此環節在探索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為學生創設動手實踐的機會,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操作與思考,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活動體驗,讓學生動手操作推導出圓柱側面展開後是一個長方形,長方形的長等於底面周長,寬等於圓柱的高。通過這樣的活動體驗,讓學生經歷學習數學的過程。】

三、反饋質疑,學有所得

在認識了圓柱,學習完例1、例2的基礎上,讓學生及時消化吸收,教師提出質疑,師生共同系統整理。

質疑一:圓柱是由幾部分組成的?圓柱有什麼特徵?

師生共同總結:圓柱是由3個面圍成的。圓柱的上、下兩個面叫作底面。圓柱周圍的面(上、下底面除外)叫作側面。圓柱的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作高。

質疑二:圓柱的側面展開後是什麼形狀?長方形的長、寬與圓柱有什麼關係?

師生共同總結:圓柱側面展開後得到一個長方形。長方形的長就是圓柱底面的周長,寬就是圓柱的高。

四、課末小結,融會貫通

同學們,今天我們認識了圓柱,學習了圓柱的基本特徵和圓柱的側面展開圖,你能説説你的收穫嗎?找兩個學生暢談本課時的收穫,教師對其進行補充完成課堂的小結。

師生共同總結:

1.圓柱的組成及特點:圓柱是由3個面組成的。圓柱的上、下兩個面叫作底面;圓柱周圍的面(上、下面除外)叫作側面;圓柱的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作高。圓柱的底面都是圓,並且大小一樣。圓柱的側面是一個曲面。

2. 圓柱的側面展開圖:圓柱的側面沿高展開是一個長方形,長方形的長等於圓柱底面的周長,寬等於圓柱的高。銜接下一節課的學習內容,給大家留一個思考的話題:

什麼叫作圓柱的表面積?包括哪幾個面?

五、教海拾遺,反思提升

回味課堂,發現亮點之處:兩次質疑的討論使學生的學習進入了二次消化吸收的過程,這次內化把圓柱的基本特徵和圓柱的側面展開圖的有關知識真正掌握了。

反思過程,有待改進之處:在教學中,應多給予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操作和思考的同時,教師應進行相應的提問,這樣學生學習的印象才能更深刻,學習的知識才會更紮實。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全冊百度文庫4

教學目標

1. 理解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掌握計算公式。

2. 體會數學轉化思想,培養學生探究意識恆文觀察、操作、分析和概括能力,能運用公式計算圓柱的體積,並能應用公式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3. 感受探索數學奧祕的樂趣,培養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和運用圓柱體積計算公式

教學難點: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同學們,我們的圖形世界十分豐富,回憶一下,什麼叫做物體的體積?我們已經學習了哪些立體圖形的體積?怎樣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長方體的體積和正方體的體積的通用公式是什麼呢?用字母怎樣表示?

出示學習目標:

理解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掌握計算公式,體會數學轉化思想。

能運用公式計算圓柱的體積,並能應用公式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二、圖柱轉化,自主探究,驗證猜想。

(一)猜想。

1、下面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的底面積都相等,高也相等

(1).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相等嗎?為什麼?

(2).猜一猜,圓柱的體積與長方體、正方體 的體積相等嗎?用什麼辦法驗證呢?

2、大家看圓柱的底面是一個圓形,在學習圓面積計算時,我們是把圓轉化成哪種圖形來計算的?(演示課件:圓轉化成長方形,推導圓面積公式的過程。)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由複習圓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入手,實現知識的遷移。]

3、引發思考:我們能否把圓柱體也轉化成學過的立體圖形來計算它的體積呢?如果能,猜一猜能轉化成哪種立體圖形?揭示課題:圓柱的體積。

(二)操作驗證。

1、請學生拿出圓柱體的演示學具,以小組為單位,聯想圓形面積的轉化方式,合作探究將圓柱轉化為長方體的方法。

在操作時,學生分組邊操作邊討論以下問題:

①拼成的近似長方體的體積與原來的圓柱體積有什麼關係?

②拼成的近似長方體的底面積與原來圓柱的底面積有什麼關係?

?.拼成的近似長方體的高與原來的圓柱的高有什麼關係?

2、小組代表彙報

(學生按照自己的方式來轉化,會有多種轉化方法,教師適時加以鼓勵)

3、電腦演示操作

(1)電腦演示圓柱體轉化成長方體的過程:

仔細觀察:圓柱體轉化成一個長方體後,長方體的長相當於圓柱的什麼?長方體的寬和高又相當於圓柱的什麼?

動畫演示:把圓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64份,切開後拼成的物體會有什麼變化?

(分的分數越多,拼成的圖形就越接近長方體)

(2)根據學生的觀察、分析、推想,老師完成板書:

長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

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

V=Sh

(3)你的猜想正確嗎?學生齊讀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

三、練習鞏固,靈活應用

闖關1.

1、填表。(課件)

2、一根圓柱形鋼材,橫截面的面積是50平方釐米,長是2米。它的體積是多少?

讓學生試做,集體反饋。

闖關2.想一想:如果已知圓柱底面的半徑(r)和高(h),圓柱的體積的計算公式是什麼?如果已知圓柱底面的直徑(d)和高(h)呢?如果已知圓柱的底面周長(C)和高(h)呢?

學生討論、交流、彙報。

小結:解決以上問題的關鍵是先求出什麼?(生:底面積)

闖關3.

1、把一個圓柱的底面分成許多相等的扇形,然後把圓柱切開,可以拼成一個近似的( ),它的底面積等於圓柱的( ),高就是( )的高,因為長方體的體積等於底面積乘高,所以圓柱的體積等於( )乘( ),用字母表示是( )。

2、圓柱底面半徑為r釐米,高為h釐米,體積v=( )立方厘米

學生在練習本上獨立完成,集體反饋。

3、我是小法官

1.正方體、長方體、圓柱體的底面積和高相等,他們體積也相等。( )

2.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的體積都 可以用底面積乘高的方法來計算。( )

3.圓柱體的底面積越大,它的 體積越大。( )

4.圓柱體的高越長,它的體積越大。( )

5.如果圓柱體的底面半徑擴大2倍,高不變,體積也擴大2倍.( )

4、填空

1.一個長方體和一個圓柱的體積相等,高也相等,那麼它們的底面積( )。

2. 一根橫截面面積是10平方釐米的圓柱形鋼材,長是2米,它的體積是( )立方厘米。

拓展:把一根圓柱形木材橫截成2段,表面積增加16平方釐米,它的底面積是多少平方釐米?如果這根木材長2.5米,它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

四、課堂小結

學習本節課你有哪些收穫?還有哪些疑惑?(生彙報收穫)

五、佈置作業

教科書第21頁練習三第1-4題。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全冊百度文庫5

第一單元:認識負數

教學內容:

1、認識負數:教材第1—6頁例1—例4以及練習一

2、實踐活動:面積是多少第10—11頁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認識負數,知道負數和正數的讀、寫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正數都大於0,負數都小於0。

2、讓學生初步學會用負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簡單問題,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中的簡單聯繫。

3、通過學生的實踐操作,讓學生初步體會化難為易、化繁為簡的解決問題的策略,為後面學習多邊形面積的計算做些準備。

教學重點:正數、負數的意義

教學難點:理解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課時安排:3課時

(1)認識負數的意義

教學內容:p.1、2,完成第3頁的練一練和練習一的第1~5題

教學目標:

1、在現實情境中瞭解負數產生的背景,理解正負數及零的意義,掌握正負數表達方法。

2、能用正負數描述現實生活中的現象,如温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義的量。

3、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在現實情境中理解正負數及零的意義。

教學難點:用正負數描述生活中的現象。

教學準備:温度計掛圖等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通過複習,你知道這節課要學什麼麼?(板書:負數)

説我們以前認識過哪些數?(自然數、小數、分數)

分別舉例。指出:最常見的是自然數,小數有個特殊的標記“小數點”,分數有個特殊標記是“分數線”,你知道負數有什麼特殊標記麼?(負號,類似於減法)

二、學習例1:

1、你知道今天的最高温度麼?你能在温度計上找到這個温度麼?

介紹温度計:(1)℃、℉,我們中國人用攝氏度為單位,即℃;℉是華士度,是歐美國家用的。(2)以0為界,0上面的温度表示零上,0下面的温度表示零下。(3)刻度。要注意一大格、一小格分別表示多少度?

在温度計上找到表示35℃的刻度。

你知道什麼時候是0℃嗎?(水和冰的混合物)

你知道太倉一年中的最低温度麼?(零下5度左右)你能在温度計上找到它嗎?

分別寫出這三個温度:0℃,為了強調這個温度在零上,35℃還可以寫成+35℃,而這個零下5度,應該寫成—5℃。

讀一讀:正35,負5

分別説説在這3個不同的温度你的感受。

2、完成試一試:

寫出下面温度計上顯示的氣温各是多少攝氏度,並讀一讀。

對零下幾度,可能學生會不能正確地看,注意指導。

3、完成第3頁第2題的看圖寫一寫,再讀一讀。

簡單介紹有關赤道、北極、南極的知識。

4、完成第6頁第4題:

先指名説説這三條魚分別所處的地方,再選擇合適的温度。也可選擇幾個讓學生説説選擇的理由。

5、讀第7頁第5題。,讓學生説説體會。

6、完成第6題,分別在温度計上表示4個季節的温度。加強指導與檢查。

三、學習例2:

1、出示例2圖片,介紹“海平面”“海拔”的基本知識。

讓學生指一指珠穆朗瑪峯的高度是從哪裏到哪裏。補充:最新的測量,這個數據有所變化,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查一查。

再指一指吐魯番盆地的海拔。

指出:這兩個地方,一個是高於海平面的,可以用“+8848米”來表示,另一個是低於海平面的,可以用“-155米”表示。

用你自己的理解來説説這樣記錄有什麼好處?

2、完成第6頁第1題:用正數或負數表示下面的海拔高度。

讀一讀第2題的海拔高度,它們是高於海平面還是低於海平面。

三、認識正負數的意義:

1、像温度在零上和零下或是海拔是高於和低於海平面可以用正數和負數來表示。黑板上這些數,哪些是正數?哪些是負數?

你能用自己的話來説説怎樣的數是正數?怎樣的數是負數?

0呢?為什麼?

2、完成第3頁第1題,先讀一讀,再把這些數填入相應的圈內。

3、完成第6頁第3題:分別寫出5個正數和5個負數。

四、全課小結:(略)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全冊百度文庫6

教學目標:

1、學生初步理解槓桿平衡的原理,並通過實驗探究,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實踐,與人合作協調,及遷移、類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經過啟發、討論和獨立思考、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獲得了槓桿平衡的條件,學生認識水平、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從中得到了培養。

3、學生在實驗、實際操作中體驗學習的樂趣,並通過實際應用的練習,將課內外的知識有機結合,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

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理解、掌握槓桿平衡的規律。

2、教學難點:讓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

竹竿,棋子,塑料袋(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準備材料,導入活動:

1、檢查課前佈置的製作工具(簡單槓杆)的作業。

學生對照製作要求,自查和同組互相檢查。

小黑板或媒體出示製作要求:

(1)準備的竹竿長1m,儘量做到粗細均勻。

(2)在竹竿中點打孔,拴繩子時注意繩子的長度,同時注意檢查拎起繩子後竹竿是否平衡。

(3)從中點處每隔8cm做一個刻度記號,儘量等距離。

拿出準備好的棋子和塑料袋。檢查大小是否一樣。

2、揭示課題:有趣的平衡(板書)

二、動手實踐,探索規律

1.活動一:探索特殊條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規律:

(1)如果塑料袋掛在竹竿左右兩邊刻度相同的地方,怎樣放棋子才能保證平衡?

①學生思考,回答問題。“兩邊所放的棋子要同樣多。”

②演示:如:左邊放3個棋子,右邊也必須放3個棋子,這樣才能保證平衡。

(2)如果左右兩邊塑料袋放入同樣多的棋子,它們移動到什麼樣的位置才能保證平衡?

①學生思考,説出自己的見解。“塑料袋掛在竹竿左右兩邊的刻度要相同。”

②演示。如:

左邊塑料袋掛在刻度“4”的點上,右邊塑料袋也要掛在刻度“4”的點上,這樣才能保證平衡。

(3)小結:

你有什麼體會?

要保證竹竿平衡:中點左邊兩邊棋子個數相同,且所掛位置與中點,刻度(距離)要相等。

2、活動二:探索在一般條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規律(A)

(1)左邊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4個棋子,右邊的塑料袋在刻度4上,放幾個才能保證平衡?

①也放4個棋子行不行?會產生什麼結果?

②應該放幾個?

“放3個。”

(2)如果左邊的塑料袋在刻度6上放1個棋子。

①右邊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幾個呢?

學生交流,各自説出自己的見解。

②右邊的塑料袋在刻度2上呢?

學生不難得出結果,放3個。

③右邊的塑料袋在刻度1上呢?

學生不難得出結果,放6個。

(3)小結:

師:你有什麼體會?

左右兩邊棋子個數與刻度數的積要相等。

3、活動三:探索在一般條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規律(B):

(1)問題:左邊在刻度4上放3個棋子並保持不變,右邊分別在各個刻度上放幾個棋子才能保證平衡呢?

(2)實驗活動:

①學生動手進行實驗活動。

②將實驗結果記錄下來。

③教師提供表格,引導學生展開活動。

右刻度

所放棋子數

乘積

(3)彙報結果。

學生髮現:左右兩邊刻度數和所放棋子數的積相等時,竹竿才能保證平衡。

(4)從表中你發現刻度數和所放棋子數成什麼比例?

學生觀察表中兩個量的變化情況,不難發現這兩種量成反比例

三、應用規律,體會揣摩

1、基本練習:

母女倆在玩蹺蹺板,女兒體重12千克,坐的地方距支點15分米,母親體重60千克,她坐的地方距支點多遠才能保持蹺蹺板的平衡?

提示:從新課探究的過程我們可以知道,體重和坐的地方距支點的長度成反比例。因此,可直接設她坐的的地方距支點的距離是_分米。可以得到方程

60_=12×15

解方程得_=3

答:她坐的地方距支點3分米才能保持平衡。

2、綜合練習:

桌子上有一個天平,天平左右兩邊各有一個可以滑動的托盤,天平的臂上各有幾個相等的刻度。現在要把1克,2克,3克,4克,5克五個砝碼放在天平上,且使天平左右兩邊保持平衡,該怎樣放?

提示:(1)根據臂長和質量成反比例

(2)先確定每個托盤中所放砝碼的總質量,在確定臂長。

四、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1、談收穫。

師:通過這節課,我們學到了什麼知識?我們是用什麼方法來研究這些知識的?

2、評價。

師:你對自己這節課的表現滿意嗎?

可採取學生自評,互評,老師評價的方式進行。

板書設計:

有趣的平衡

要保證竹竿平衡:中點左邊兩邊棋子個數相同,且所掛位置與中點,刻度(距離)要相等。

左右兩邊刻度數和所放棋子數的積相等時,竹竿才能保證平衡。

作業設計

基礎:

1.用邊長20釐米的方磚鋪一塊地,需要20__塊,如果改用邊長為40釐米的方磚鋪地,需要多少塊?

綜合:

2.有一位菜販很不老實,他有一架動過手腳的天平。這架天平的兩臂不等長。有一天,當他向農民們購買實際重5千克的白菜時,就把白菜放在天平臂較短這一側,這樣稱起來較輕,天平顯示只有4千克重;而當他把白菜買出去的時候,他把白菜放在天平臂較長這一側,這樣稱起來白菜會有多少千克重?

提示:

(1)可以像例題中一樣,用列表的方法做。

(2)根據臂長與質量成反比,列方程求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mo/redian/jiaoshiwenan/3qpke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