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教師文案 >

傳統節日教案教案通用7篇

傳統節日教案教案通用7篇

教案的內容體現了教師的課堂組織和教學設計能力,可以判斷其教學效果和教學方法的有效性,編寫教案能夠幫助我們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思考和準備,提前解決可能遇到的問題和困難,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傳統節日教案教案通用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傳統節日教案教案通用7篇

傳統節日教案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會寫15個生字,會寫20個詞語。

2.瞭解課文的表達順序,把握詳略安排及其效果,學習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俗活動進行細緻描寫的方法。

3.體會老舍“京味兒”語言的特點,感受老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

4.聯繫生活實際和閲讀體驗,感受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春節習俗。

教學重難點

1.瞭解課文的表達順序,把握詳略安排及其效果,學習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俗活動進行細緻描寫的方法。

2.體會老舍“京味兒”語言的特點,感受老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1課時

課時目標

1.通過初讀課文,讀準多音字,填準動詞,初步瞭解老北京的春節有哪些習俗。

2.根據學情選擇難寫的字詞展開教學。通過瀏覽課文,找出表示時間的重點詞語,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

3.通過自主學習課文,獨立填表,在集體交流中深入瞭解老北京過春節的習俗。通過聯繫生活實際,合作填表,在同桌互助中瞭解本地春節的風俗習慣。

一、關注篇章頁,激趣導入新課

1.學習篇章頁,明確任務。閲讀篇章頁,説説自己瞭解到了什麼。在交流中理解“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這一名句,瞭解插圖的妙處,明確本單元的語文要素。

2.激發興趣,比較揭題。學生説説自己是如何過春節的,教師把關鍵的詞語(重要時間或重要事件)板書在黑板的一側。在大家交流本地春節習俗的.基礎上走進《北京的春節》。

二、初讀課文,巧妙梳理脈絡

1.初讀課文,讀通課文。

(1)自由、大聲地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2)引導讀準多音字:間斷鋪户正月摻和分外萬象更新

(3)同桌討論填準動詞:()臘八粥()臘八蒜()雜拌兒()鞭炮()年菜()對聯()廟會()燈籠

(4)學生互相提醒難寫的字詞:如“醋、戚”等,並展開書寫練習。

2.瀏覽課文,理清脈絡。

(1)直擊首尾,瞭解始末。指名讀課文第1、14自然段,瞭解春節開始和結束的時間。

(2)瀏覽課文,畫出春節經歷的幾個時間段。交流梳理,按順序排列這幾個時間段,揣摩文章的寫作順序。(臘月初旬——臘八——臘月二十三——過了二十三——除夕——正月七年級——正月初六——元宵節——正月十九)三、再讀課文,自主瞭解習俗

1.默讀課文,瞭解老北京過春節的習俗。時間/風俗習慣/臘八/臘月二十三/過了二十三/除夕/正月七年級/正月初六/元宵節/正月十九

(1)學生在讀課文的過程中獨立填寫表格,瞭解老北京過春節的風俗習慣。

(2)根據表格,同桌互相説説,老北京人是如何過春節的。

2.聯繫生活,瞭解本地的春節。

(1)聯繫課始談話內容“本地的春節”以及黑板一側的板書,同桌一起再次合作填寫表格。

(2)小組內展開交流,瞭解本地過春節的風俗習慣。在老師的幫助下,把表格內容填寫完整。

第2課時

課時目標

1.通過深讀課文,分清內容的主次,體會詳寫、略寫的好處,體悟藴含在文字中的情感,理解並傳承節日習俗中的傳統文化。(重難點)

2.通過“閲讀鏈接”展開比較閲讀,聯繫生活實際,試着遷移運用。

一、深讀課文,用心感悟寫法

1.快速默讀,分清主次。快速默讀,邊讀邊想哪些部分是課文的主要部分。

2.選擇學習,體會寫法。

(1)選擇其中一個主要部分仔細品讀,體會作者是如何將這一部分寫具體的。

(2)在與同桌交流的基礎上,展開集體分享,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寫法。

3.分清詳略,領悟好處。出示第1課時已填寫完整的“老北京的春節”的表格,在表格旁邊加上一欄“詳略安排”,再繼續填寫。討論文章哪些部分寫得詳細,哪些部分寫得簡略,説説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二、聚焦孩子,自由體悟情感

1.跳讀課文,找出內容。請大家跳讀課文,找出描寫小孩子過春節的相關句子。

2.集中呈現,體會特點。靜心默讀這些句子,體會其中的特點。(情感特點、語言特點)再找找文中具有“京味兒”語言特點的句子。讀讀這些句子,體會“京味兒”語言的特點。

3.靜心思考,體悟情感。如果課文只寫這些內容,行不行?如果課文不寫這些內容,感覺怎麼樣?

三、拓展延伸,自然傳承文化

1.鏈接材料,比較閲讀。

閲讀課後斯妤的《除夕》片段,思考並交流:老北京的春節習俗與閩南的春節習俗有什麼不同呢?

2.聯繫生活實際,遷移運用。

(1)再出示第1課時已填寫的“本地的春節”的表格,在表格旁邊加上一欄“閩南春節習俗”,繼續填寫,比較不同時代、地域的春節習俗。

(2)説説過春節時,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選擇印象最深的一處,試着寫一寫。

(3)有興趣的同學,課後還可以自己寫寫“本地的春節”。

板書設計

北京的春節時間順序臘八臘月二十三除夕正月七年級正月十五(元宵節)詳寫抓住重點寫出特點凸現風俗特點

教學反思

本文是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我首先引導學生關注單元篇章頁,梳理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明確學習任務,讓學生對本單元“民風民俗”的學習有一個整體的認識。而且學生剛剛過完春節回校上課,讓他們先來聊聊自己過春節的事情,激發了學習興趣。在這樣的基礎上導入課題,巧妙地為後面的比較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分清內容的主次,體會作者是如何詳寫主要部分的”是本單元的語文要素。落實語文要素的關鍵是讓學生自己經歷真實的學習過程,在快速默讀中分清內容的主次,在有選擇的深入品讀中體會寫法,在有引導的交流分享中豐富認識。我利用“北京的春節”的表格,由學生自主完成“詳略安排”的填寫,在討論中進一步明確這樣寫的好處。最後我利用課後“閲讀鏈接”提供的材料展開比較閲讀,比較不同時代、地域春節習俗的不同。再聯繫生活,繼續運用前面已完成的“本地的春節”的表格進行對比交流。在交流中將自己印象深刻的主要內容用文字表達出來,這既是對語文要素的落實,又是對習俗文化的傳承。

傳統節日教案教案篇2

活動目標:

1、學習兒歌,並有節奏地朗誦兒歌。

2、瞭解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感受端午的節日氣息。

活動準備:

1、端午節一些習俗的圖片或實物。

2、屈原圖片

活動過程:

一、談話

1、小朋友昨天是星期一,怎麼大家都沒有來上幼兒園呢?你們家昨天是怎麼過端午節的?

2、老師帶來了一些關於端午節的東西,慶小朋友來看一看都是些什麼?

3、出示艾草和菖蒲:這是什麼?誰知道它們的名字?你在哪裏看過它們?(向幼兒介紹端午習俗:農曆五月七年級講菖蒲和艾草掛在門口,端午節那天取下,熬出水洗澡。)

4、出示粽子:這是什麼?你們知道粽子是怎麼做的嗎?(介紹粽子的做法和人們在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

5、出示賽龍舟的圖片:除了在門口插菖蒲和艾草、吃粽子,端午節人們還會幹什麼?(結合圖片簡單介紹賽龍舟的場景。)

6、人們為什麼要在端午節插艾草、吃粽子和賽龍舟呢?

二、端午節的由來

1、人們在端午節吃粽子、插艾草和賽龍舟,都是為了一個人,下面老師給你們講講關於這個人的故事。

2、出示屈原圖片,引導幼兒從外形、衣着等方面瞭解這個人是古代的人。

3、介紹關於屈原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有個叫屈原的人,他很愛自己的祖國,為了把自己的祖國建設得更好,他提了很多好的建議,但是沒有人聽他的,他還被趕出了自己的國家,出去流浪。後來他的國家被別的國家欺負了,他很傷心,就跳江自殺了,他跳江的那天剛好是農曆的五月初五。老百姓都很愛他,怕江裏魚會咬他的身體,所以漁夫敲着鑼鼓去打撈他的身體,還一邊把準備好的粽子和雄黃酒倒進江裏。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4、原來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那在端午節,人們要做哪些事情呢?

三、學習兒歌

1、教師示範朗誦兒歌:有人把端午節人們要做的事情,編成了一首兒歌,我們一起來聽一聽。

2、教師帶領幼兒朗誦兒歌。

2、幼兒完整朗誦兒歌。

傳統節日教案教案篇3

活動目標

1、理解四季輪換,感知清明是春天的節日,產生進一步探索瞭解中國傳統節日的興趣。

2、喜歡古詩、古畫等一些表達方式,在欣賞與體驗中加深對我國節日文化的瞭解與喜愛。

3、瞭解節日中應注意的安全和衞生,增強自我保護的意識。

4、根據已有經驗,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5、大膽説出自己的理解。

活動準備

清明上河圖複製品、有關清明照片

活動過程

(一)猜猜講講,理解四季輪換。

1、演示畫面一,看到這個圖形你想到了什麼?

小結:一年從1月開始,從12月結束;新的一年又從1月開始,從12月結束。

2、演示畫面二,現在,你們又想到了什麼?

小結:一年有四季,一年中,我們從春天開始,然後經過夏天和秋天,緊接着是冬天,這之後又是春天。一年又一年,季節就是這樣在不停的交替着。

3、演示畫面三,前些時候我們在日曆上發現了一些節氣,想一想,她們可能會在什麼季節?

4、小結:一年從春天開始,過了立春,是驚蟄,過了春分,是---,過了大寒,又是立春,節氣能告訴我們季節的變化。

(二)看看找找,感知清明。

1、現在我們處在什麼季節?

2、春天裏除了有立春、驚蟄、春分這些節氣,還有哪些節氣?(引出清明)。

3、從文字上看,清明可能是什麼意思?

4、今天老師準備了許多圖片,請小朋友來找一找,哪些與清明有關?幼兒分組商討。(再現與遷移已有經驗:詠柳、遊園不值、清明時節等古詩)。

5、小結:清明不僅是春天的節氣還是春天的重大的節日,是我們中國人的節日。在這個節日裏人們踏青到大自然的懷抱,享受着春天温和的氣候和萬物甦醒帶來的歡樂,感謝先烈、祖先給我們創造的'美好生活。

(三)視聽欣賞,感受傳統藝術。

1、清明這個節日在中國古代就有了。中國古代的人不僅用文字、古詩記載了清明,還用繪畫的方式進行了記錄。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幅中國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的名畫,你們想不想看看那時清明節的熱鬧場面?

2、幼兒欣賞《清明上河圖》。

3、提問:有什麼感覺或?(幫助幼兒簡單理解畫面內容)

4、教師朗誦古詩進行小結: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墓笙歌收拾去,萬珠楊柳屬柳鶯。

傳統節日教案教案篇4

一、活動目的:

1、通過多種活動形式,頌揚中華傳統文化,為了使學生了解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和傳統節日典故。增強他們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2、倡導過中國節,傳承和弘揚中國傳統節日文化。

3、激發探索科學興趣,增強刻苦鑽研精神。

二、活動內容

1、發動學生收集我國傳統節日的來歷、習俗以及聖誕節的相關知識。

2、通過多種形式述説傳統節日中的來歷、習俗,從而引導學生了解節日的習俗,感受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弘揚中國傳統節日文化。

三、活動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形式生動活潑,瞭解傳統節日,抒發真情實感。

四、準備工作:收集節日的來歷及習俗。

五、計劃實施過程

導入:由某個西洋節的傳統節日,過渡到今天班會的主題是傳承和弘揚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我看傳統節日”主題班會現在開始。

(一)講述主要中國傳統節日以及由來

如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七夕節等

中秋節又叫“仲秋節”、“團圓節”。是漢民族古老而傳統的節日。在農曆八月十五日。此日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魏晉時期已開始中秋賞月。唐代有登台觀月、泛舟賞月、飲酒對月之風俗。北宋太宗年間,始定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有祭月、拜月、賞月、吃月餅的習俗。如今與春節、端午節一起並稱中國三大傳統佳節。此節在許多少數民族當中也很盛行。 “花好月圓”是中秋節的一大特色。該節日的節慶活動以及民俗心理是極為有情致、頗具詩情畫意的。雖然不同地區,不同民族各自習俗有異,但有許多方面大致是相同的。

有關中秋節的詩句更是數不勝數,如李商隱的《嫦 娥》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沈。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蘇軾《水調歌頭》等等

(二)設計小品表演有關中國節日與外國節日—我看傳統節日與外來節日

(三)搶答題:中國傳統節日

a, 讓學生舉手搶猜中國的傳統節日

b,讓學生搶答有關七夕、中秋、春節的詩歌和故事,與春節有關的神話,活動等;總結其他節日的寓意。

(四)情景表演

1 中秋節和月亮的關係很密切,人們看見圓月,就會聯想到一家人的團圓,所以有人把中秋節叫作團圓節,就會聯想到一家人的團聚,過節時吃的月餅也作成圓形的,叫作月餅。你們家的中秋節一般是怎樣度過的呢?

2 學生表演和家人吃月餅的小品。

(五)講述漳州地區的主要傳統節日

漳州民間流傳一首《十二月歌》,把本地的歲時習俗以順口溜的形式表現出來:正月鼓仔燈,二月落花生,三月□(音燕,意為浸種)豆芽,四月賣麻茶,五月來裹粽,六月塍草凍,七月印經衣,八月賣麻餈,九月放公差(風箏),十月抾秞(稻)穗,十一月賣草蓆,十二月賣粿箬。

如元宵是春節活動的尾聲,又是傳統的上元節,漳州人稱之為“正月半”,客家人稱之為“開大正”。這一天,漳地的民俗活動特別多,也特別熱鬧、隆重。若元宵日天氣晴好,就稱今年查某(女性)歲君好,民間認為今年對女性有利。

最後以一首有關傳統節日的歌曲結束本次主題班會。

傳統節日教案教案篇5

活動設計背景

幼兒年年都吃月餅,但不知道為什麼要吃月餅以及吃月餅的意義。這一活動就是為了讓幼兒瞭解這些,同時通過説唱的形式,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幼兒瞭解中秋節這一團圓節日要給遠在外地的親人打電話。

活動目標

1、讓幼兒仔細觀察圖片,理解作品要表達的情感。

2、讓幼兒知道中秋節是我國民間團圓的節日,瞭解中秋節的習俗。

3、讓幼兒回憶並流利地表達自己對節日的感受。

4、體驗和大家一起過節的快樂。

5、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徵。

教學重點、難點

讓幼兒流利地表達自己對節日的感受,理解中秋節的意義。

活動準備

1、一盒月餅

2、錄音機。

3、教學掛圖《中秋節真快樂》。

活動過程

1、錄音播放有關中秋節的兒歌。

咚鏹,咚鏹,咚咚鏹,

八月十五中秋節,

吃着月餅來賞月,

家家户户慶團圓……

2、教師提問:小朋友,你們剛才聽了兒歌,從兒歌裏知道中秋節要吃什麼,幹什麼嗎?

幼兒:吃月餅,晚上看月亮。

師:孩子們回答得真捧,其實中秋節不光要吃月餅和看月亮,還是全家團圓的日子,出外辦事和遠離家鄉的,有條件的都要趕回家與家人團聚。

3、教師出示一盒月餅,讓幼兒看看並嚐嚐月餅。

4、教師出示教學掛圖,引導幼兒觀察、講述。

師提問:小朋友們看一看,圖上你們看到了什麼?

幼兒:天上有一個圓圓的月亮,有人坐在院子裏看月亮,還有小朋友在吃月餅,他們真開心!

5、拓展幼兒的思維,讓幼兒自由表達自己的看法。

①教師提問:過中秋節,小朋友們都幹些什麼呢?

幼兒:吃月餅,看月亮……

②那孩子們你們對遠在遠方的親人又是怎麼做的呢?

幼兒:我給遠在廣東的爸爸、媽媽打電話……我還給奶奶月餅吃……

6、師:中秋節快到了,小朋友們要給家裏、身邊的親人説“中秋節快樂”,還要打電話給遠在遠方的親人説。

7、讓幼兒模仿給親人打電話。

8、總結

今天,我們知道中秋節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要吃月餅、賞月亮、家人要團圓,除此之外,小朋友們要關心自己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

教學反思

在本次活動中,本班幼兒的積極性還是很好。尤其是嘗月餅和給親人打電話時積極性很高。通過這次活動幼兒瞭解了中秋節這一團圓節日的意義,也知道了這一天要吃月餅。但本班幼兒年齡偏小,因此在活動中幼兒對教師的提問回答得不是很好。

傳統節日教案教案篇6

活動目標

1、瞭解中秋節的習俗,體會過節的氣氛。知道中秋節是我過傳統的民間節日。

2、初步瞭解月亮陰晴圓缺的規律。

3、激發幼兒探索月球的慾望。

4、讓幼兒瞭解月亮變化的規律。

5、交流月餅的形狀和味道。

重點難點

月亮為什麼有圓缺。

活動準備

月餅(若干份)、圖畫紙、彩色水筆、範畫:月之中、月中、月末時的月亮。

活動過程

一、出示:月餅。談話導入課題。

1、引導幼兒互相交流,説説月餅的形狀和味道。

2、向幼兒介紹有關中秋節的習俗,幫助幼兒初步理解中秋節團圓的含義。

二、瞭解月亮的變化規律。

1、欣賞故事《月亮姑娘做衣裳》。教師節講述故事,幼兒傾聽。

2、交流討論。月亮姑娘為什麼做不了衣裳?她是怎麼變化的呢?什麼時候變細?什麼時候最圓?什麼時候像眉毛(鐮刀、小船、圓盤)?

3、教師小結:月亮的大小每天都在變化。月初時,月亮細細的彎彎的,像小姑娘的眉毛,慢慢的月亮越變越大,像鐮刀了,像小船。到每個月的農曆十五十六的時候,月亮最圓,像個大圓盤。接着,月亮又開始慢慢的變小,變呀變呀,到月末時又變得細細彎彎的了。

三、畫一畫:會變的月亮。

教師出示範畫,向幼兒介紹月初、月中、月末的月亮。讓幼兒瞭解月亮變化的規律。

幼兒操作:繪畫《會變的月亮》。畫出月初、月中、月末的月亮。

傳統節日教案教案篇7

活動目標

1、幼兒初步瞭解中秋節,知道為什麼要過中秋節,什麼時候開始過中秋節。

2、幼兒能夠通過多種渠道來收集資料,並學會分享交流資料。

活動準備:

請家長幫助幼兒收集關於中秋節的資料,以及一些中秋節的圖片。

活動過程:

一、導入。以談話的形式導入,激發幼兒興趣。

師:小朋友們,你們知道我們國家有那些節日嗎?

二、向幼兒介紹中秋節,包括時間,來歷。

1、教師請幼兒介紹,並請其他幼兒傾聽從中知道了哪些,與別人有哪些不同。

2、教師介紹自己的材料,使幼兒瞭解中秋節的來歷。

三、擴展幼兒經驗,並介紹中秋節的習俗,讓幼兒瞭解更多。

師:小朋友們,你們知道中秋要吃什麼嗎?

師:除了吃月餅,我們還幹什麼呢?

四、教師像幼兒介紹獲取資料的.方法。

師:"呀,小朋友瞭解那麼多知識,那你是從哪裏瞭解到的?"

1、幼兒交流自己獲取知識的渠道。

2、教師幫助幼兒總結從哪獲取知識:方法及渠道。

五、活動延伸

1、幼兒繼續蒐集各種各樣的月餅

2、幼兒嘗試製作月餅

六、活動結束

幼兒回家向家長分享今天的所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mo/redian/jiaoshiwenan/xm7zo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