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排行榜 >

聊城10位最著名的人物

聊城10位最著名的人物

10、程昱 [三國] 三國時期曹魏謀士、名臣 (140~220)

聊城10位最著名的人物

程昱(yù)(141年―220年),字仲德,兗州東郡東阿(今山東東阿)人,東漢後期至三國時期曹魏謀士、名臣。本名程立,因夢中在泰山捧日,更名程昱。曾於東阿率領民眾抗擊黃巾。初平三年(192年),被曹操徵辟為壽張令,從此為其出謀獻策、征戰四方。曹操徵徐州時,程昱與荀·留守後方,阻呂布、陳宮大軍,保住三城,因功受封為東平相,屯於範縣。曹操將漢獻帝遷往許都後,任命程昱為尚書,後又為東中郎將,領濟陰太守,都督兗州事宜。討平袁譚、袁尚後,拜為奮武將軍,封安國亭侯。黃初元年(220年),曹丕代漢稱帝,拜程昱為衞尉,進封安鄉侯。

9、崔元略 [唐]

崔元略,唐代大臣。今聊城人。第進士。更闢諸府,累遷京兆尹,徙左散騎常待。因與崔植素有隙,崔植當國後,被貶黔南觀察使,兼御史中丞。後轉任鄂州刺史、鄂嶽都團練觀察使。唐長慶四年(824),拜大理卿。敬宗初,還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後為御史劾奏,遷任户部侍郎。太和三年(829),轉户部尚書,次年判度支。五年(831)檢校吏部尚書,出為東都留守、畿汝防禦使。是年,又遷滑州刺史、義成節度使。卒後贈左僕射。崔元略 ,博陵人。祖渾之。父儆,貞元中官至尚書左丞。元略舉進士,歷佐使府。元和八年,拜殿中侍御史。十二年,遷刑部郎中、知台雜事,擢拜御史中丞。

8、劉景先 [唐] 唐朝宰相 (·~689)

劉景先(?-689年),本名劉齊賢,唐朝大臣,高宗朝右相劉祥道之子。在唐高宗晚年和武后(武則天)為唐中宗、唐睿宗攝政期間擔任宰相。684年,他為被指謀反的宰相裴炎辯護,得罪武后,被捕流放。689年,他再次被捕,自縊而亡。劉景先出生於官宦世家,少時才學過人,以方正聞名,唐高宗李治非常賞識他,官拜侍御史。乾封元年(666年) 父親劉祥道病逝,襲父爵為廣平郡公,高宗賜封他為晉州(今山西臨汾縣西南)司馬。繼後累遷黃門侍郎,修國史。永淳元年(682年)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拜相)。

7、馬周 [唐] 唐朝宰相 (601~648)

馬周(601~648年2月7日),唐初宰相。字賓王,博州茌平(今茌平縣振興街道辦事處馬莊)人。少孤貧,勤讀博學,精《詩》、《書》,善《春秋》。後到長安,為中郎將常何家客,公元631年,代常何上疏20餘事,深得太宗賞識,授監察御史,後累官至中書令。曾直諫太宗以隋為鑑,少興謠賦,提倡節儉,反對實行世封制。在唐朝初年的政壇上,活躍着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他出生於一個世代貧寒的農民家庭,他胸藏濟世之才,卻一直很不得志,他來到了長安準備大展才略,可囊中羞澀,住在客店裏,經常被店主冷落譏笑,後來,一個極其偶然的機會讓他得到了一代雄主唐太宗李世民的賞識。

6、張鎬 [唐] 唐朝宰相 (·~764)

張鎬(?-764年),字從周,博州(今山東聊城温陳鄉觀上村)人,唐朝宰相。張鎬出身於汲郡張氏,早年遊學長安,初授左拾遺。安史之亂時隨玄宗入蜀,後輔佐肅宗,拜諫議大夫。至德二年(757年),張鎬被授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兼任河南節度使,討伐安史叛軍,後進封南陽郡公。因密奏肅宗,勸其不要接受史思明投降,並提防滑州防禦使許叔冀,被罷為荊州長史。此後歷任太子賓客、左散騎常侍、辰州司户、撫州刺史、洪州觀察使、江南西道觀察使。廣德二年(764年),張鎬病逝。早年經歷張鎬年輕時拜名士吳兢為師,深受吳兢器重,後遊歷長安,以飲酒、鼓琴自娛,不善與外人交往。

5、謝弼 [漢] (123~173)

謝弼(123-173):字輔宣,東漢東郡武陽(今莘縣朝城鎮)人。以中正方直著稱,為當地所推重。靈帝建寧二年(169),朝廷頒詔舉有道之士議政,謝弼應詔對策,與東海陳敦、玄菟公孫度,同被授為郎中。忠諫直言靈帝熹平元年(172),“青蛇見前殿,大風拔木”,被認為是災異現象,詔公卿以下臣僚各陳政治得失,並提出相應的建議。當時前殿出現蛇,大風將樹連根拔起,皇帝下詔命公卿以下陳述政策得失。謝弼上 書説:臣聽説暢和之氣與有德相應,妖邪怪異因政治有失誤而產生。上天譴責,則王者思考自己的過失;政道如果有不周全之處,那麼奸臣應當受到懲罰。蛇是陰氣所生,鱗是甲兵之象。

4、左良玉 [明] (1599~1645)

左良玉(1599年-1645年),字崑山,明末山東臨清人,明朝末年將領。左良玉是山東人,行武出身,沒有讀過書,也不大識字。他初於遼東從軍,自崇禎十二年在瑪瑙山戰勝張獻忠之後,聲名大振,從此開始擁兵自重,蹂躪地方,朝廷無可奈何,一味姑息牽就。他袒護東林黨人,且懷有個人野心,於順治二年(1645年)三月二十三日從武昌起兵,以清君側為名,進軍南京。許州兵變時,左良玉的家人又全部被殺,只有一子左夢庚跟在身邊,左良玉死後,左夢庚繼續統領左良玉的軍隊。

3、魯仲連 [春秋戰國] (前305~前245)

魯仲連(公元前約305~前245年)又名魯連、魯連子,戰國時齊(今馮官屯鎮望魯店村)人。風流倜儻,善於謀劃。常周遊各國,為人排難解紛不受酬報。舊《茌平縣誌》多版本數處載有魯連故居、墓、祠。《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載:魯連村“在山東省茌平縣東北二十里,相傳為魯仲連所居,今名望魯店”。據《太平御覽》載,田巴是稷下學宮有名的辯士,曾“毀五帝,罪三王,一日服千人”。十二歲的魯仲連以“堂上之糞不除,郊草不芸;白刃交前,不救流矢”的例子闡明瞭人應該先急後緩的道理,提醒他國家危機四伏,那種為辯而辯、脱離實際的辯論毫無意義。田巴心悦誠服,此後易業,不再跟人辯論。

2、王旦 [宋] 宋朝宰相,昭勛閣二十四功臣 (958~1019)

王旦(958―1019年),字子明,山東莘縣人。宋代著名政治家。真宗年間為宰相,是太宗、真宗時期內外政策的主要制訂者之一,對北宋早期政治穩定、經濟發展做出了極大貢獻。為宋代名相之一。 王旦出身仕宦大族,他的曾祖王言唐末為黎陽縣令,祖父王徹官至左拾遺。其父王釣後漢後周之際以文名天下,北宋建立後曾任兵部侍郎、知制誥,為太祖、太宗時的名臣。 王旦幼年沉默好學,文思極優,王釣對他抱有很大的期望。王旦於太平興國五年(980年)中進士,做過知縣、轉運使。淳化二年(991年)因王禹·舉薦拜右正言、知制誥。他的父親曾為此官,王旦繼承父職,一時傳為美談。

1、張自忠 著名抗日愛國將領 (1891~1940)

張自忠,字藎忱,1891年8月出生於山東省臨清縣,早年受孫中山革命思想的影響,在天津政法學校讀書時就加入了同盟會,後投筆從戎。1917年9月入馮玉祥將軍部下,因學習刻苦,英勇善戰,深受馮玉祥將軍的賞識,由士兵逐級擢升為38師師長兼張家口警備司令,察哈爾省省主席、北平市長、天津市長。“七七”事變後,因戰功卓著升任59軍軍長、27軍軍團長、33集團軍總司令和第五戰區右翼兵團總司令。1939年5月2日授陸軍上將軍銜。“九一八”事變後,日軍由東北舉重兵向華北進犯,佔領了山海關和熱河省,張率部在長城喜峯口狙擊南侵之敵,在裝備極其落後的情況下,組建大刀隊,身先士卒。

標籤: 聊城 人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mo/redian/paihangbang/4jj8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