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排行榜 >

宜賓屏山縣七大旅遊景點

宜賓屏山縣七大旅遊景點

禹帝宮

宜賓屏山縣七大旅遊景點

禹帝宮位於縣城小南門,創建於明代,原在縣城東門外犀牛橋東,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遷入小南門內。主殿為單檐歇山式九脊頂大殿,正脊火珠寶頂,大吻戰獸齊全,前捲棚廊,廊下雕花駝峯,檐下滿飾如意斗拱,斗拱雕有各式花卉。廟內石柱上刻有水文標誌4個,這些標誌忠實地記載了金沙江百多年來歷次洪峯,具有重要的水文科學價值,為修建葛洲壩、三峽和向家壩水電站提供了歷史資料。1992年,禹帝宮被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屏山立佛

屏山立佛位於四川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屏山縣龍華鎮郊的八仙山上,故又名八仙山大佛,為全國十大石佛之一。阿富汗巴米揚53米和35米高的兩尊立佛被炮火摧毀之後,八仙山大佛成為世界第一立佛。

該石佛依山崖石壁雕鑿而成,背南面北,站立式,高32米,肩寬10米,頭長8米,耳長3.2米,髮式為螺髻,着通肩大衫,袒胸束腰,神情肅穆而慈祥。八仙山大佛的身世目前尚無知曉,但關於它的一個傳説,卻在屏山大地廣為流傳。傳説在唐代時期佛教盛興,一對以雕刻佛像出名的師兄弟受命選山鑿佛。師兄選中了樂山江邊一山體,而師弟則選中了八仙山。師弟年少英俊,為山中狐狸精所窺,日日前來相戲,日久生情。後來,師弟為求人間歡愉,日夜趕工,並一再縮小鑿刻尺寸,以致最後他連大佛的腳都未刻完便和狐狸精雙雙而去。而他的師兄則終其一生並子孫之力最終鑿刻成了樂山大佛。故民間有八仙山大佛與樂山大佛為兄弟佛的傳説。

1966年,“文革”破“四舊”時,八仙山大佛遭0包襲擊,致使右眼局部殘損,右手及衣袖亦有損壞,但總體上未有大的傷害。為了保護古代文化藝術遺產,發展旅遊事業,不久前,屏山縣多方籌集資金5萬多元對大佛進行維修“美容”,還新建了登山石梯。

屏山大仙山大佛周邊存有許多古蹟、美景,大佛東側,有建於清代的丹霞洞石窟寺,系供奉道教神像之所,計13窟,內有眾多石刻,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山下的龍華古鎮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築羣(如明清一條街、涼橋、《三國》故事石刻浮雕等)及一片粗大的榕樹樹羣;大佛附近海拔2008米,方圓4萬畝的老君山山體上,古樹參天,藤蘿密佈,老熊、獼猴等野生動物出沒,顯示出原始森林的本色;離大佛不遠的細沙溪一帶,還有約2.4萬株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桫欏樹。


萬年山

萬年霞光,又稱萬年佛光,萬年燈,萬年山名勝。萬年山,位於青獅、雙洛、仁和3鄉鎮交界處。方圓20平方公里,海拔617米,是縣境最高山峯。山勢險峻,道路崎嶇,唯東、南、西、北寨門小徑可達山頂。

萬年山,寺廟規模宏大,精緻典雅。分正殿、前殿、齋堂。觀音下殿,因唐昭宗李曄御賜“萬年禪林”匾,名播川中北。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日為廟會,香火甚旺,朝拜者蜂湧。清康熙帝御賜“小峨嵋”,刻石留世,有萬年燈,佛光千年,星夜閃亮。

屏山萬壽寺

萬壽寺位於長河廣源閘西側,是京西著名古剎。建於唐朝,稱聚瑟寺。明萬曆五年(1577)重修,改名萬壽寺。主要用做藏經卷。後經板、經卷移至番經廠和漢經廠,萬壽寺成為明代帝后遊西湖(昆明湖)途中用膳和小憩的行宮。光緒二十年(1894)重修萬壽寺行宮,在西跨院增修千佛閣和梳粧樓,成最後格局。

寺分三路,中路為主體,西為行宮,東為方丈院,共佔地31800平方米。中路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萬壽閣、千佛閣及碑亭。兩側有配殿配房。天王殿東西側有鐘鼓樓,曾放永樂大鐘(後移至大鐘寺)。光緒時慈禧來往頤和園,都要在萬壽寺拈香禮佛,在西跨院行宮吃茶點,故有小寧壽宮之稱。1934年前後,萬壽寺的前部曾闢為東北難民子弟學校。1984年中路闢為北京藝術博物館。

萬壽寺深庭廣廈,瓊樓玉宇,雕樑畫棟,極其宏麗。其間曲欄迴廊,御書碑亭,青石假山,古道地宮,蒼松翠柏錯落有致,佔地三萬餘平方米。寺內分東、中、西三路。中路為主體建築,山門以內共七進院落,向北依次為天王殿、大雄寶殿(即大延壽殿)、萬壽閣、大禪堂、御碑亭、無量壽佛殿、萬壽樓等,各殿兩側有配殿配房。東路為方丈院和圃園,即僧人生活區。西路在乾隆年間改為行宮院。寺廟前,長河奔流,舊時設0頭。每當春末夏初,帝王太后從紫禁城走水路到頤和園避暑,均在此駐蹕下船稍事休息。

萬壽寺山門上方,有清順治二年御賜的石匾,-“敕建護國萬壽寺”。山門兩側的卡子牆、撇山影壁的磚雕,構圖精細,為不可多得之藝術精品。兩側齊胸高的宇牆虎皮底座,朱牆白頂,色彩分明。進得山門,便是天王殿。殿前左鐘樓,右鼓樓。素有“鐘王”之稱的永樂大鐘曾懸掛於此。乾隆八年,移至覺生寺(即大鐘寺)。過天王殿是大雄寶殿,內有三世佛、十八羅漢、倒座觀音泥塑像。兩側金柱上,有乾隆帝所書楹聯:“戒慧光中煙雲皆般若;清涼界外花石盡真如。”清大太監李蓮英為了恭維慈禧,特意命人制作了一個面似慈禧的觀音像,慈禧的“老佛爺”之名由此而得。現在,此座觀音像還擺放在三世佛像的後邊。

正殿之後的萬壽閣是近年重修的,原閣於民國年間毀於火災。閣後的大禪堂,為主持講經説法之地。堂後假山疊石,松柏蒼勁,皆為數百年之物。大禪堂後為最後一進院落,內有一片假山,象徵普陀、峨眉、清涼佛教三山,山上有三大士殿,正殿為觀音,左為文殊,右為普賢。山後有兩株古銀杏樹分立兩旁,飽經滄桑的虯乾枝葉高聳入雲。其後還有乾隆御碑亭、無量壽佛殿、光緒御碑亭、千佛閣等。無量佛殿兩側原有洋式門兩座,建於清乾隆年間,與圓明園之西洋樓同齡,皆為中西結合之產物。隔門與西路的爬山遊廊和亭閣相連,亦與東路長滿樹木的土山相通。

西路是行宮部分,為清乾隆年間修建,靠前部分有四小院落,被中間夾道一分為二。左為壽膳房,右為壽茶房,其後是皇帝、太后駐蹕之行殿。行殿之後兩側有爬山遊廊,通過小亭到後樓。相傳,清末慈禧太后曾於此梳粧,故稱“梳粧樓”。再後有大悲殿及配殿,院中有一井亭,是專為皇帝講經之所。東路是方丈院。前部有大齋堂,大廚房及僧舍,中為齋堂、前宇、南房,齋堂之後為土山,最後是獨院。

北京藝術博物館是一座綜合性藝術博物館,“藏身”於這座著名的古剎內。現收藏各類古代藝術品近五萬件,時代上起原始社會,下迄明清,尤以明清時期蔚為大觀。藏品門類廣泛,主要包括歷代書法和繪畫、碑帖及名人書札,宮廷織繡、宮室瓷器、古代傢俱、歷代錢幣及璽印等。其它如青銅器、玉石器、竹木牙角器、佛造像、鼻煙壺等,不勝枚舉。字畫有齊白石、張大千、徐悲鴻等代大師的傳世之作。藝術館還收藏了上自宋代下至民國的古籍圖書十餘萬冊。

北京萬壽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宜賓屏山老君山

該景區是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的省級風景名勝區,位於四川盆地南部邊緣,處於成都--峨眉山--老君山--自貢恐龍--蜀南竹海--重慶--長江三峽的弧形旅遊線上。

景區中心龍華鎮距縣城37公里,距樂山市143公里,距宜賓市118公里。


宜賓翠屏山

翠屏山位於宜賓市城西,海拔507米,因山勢巍峨,樹木蒼翠,屏峙江岸而得名。翠屏山上森林茂密,是我國城市近郊第二大森林公園。山前有寬闊的石級直達山巔。兩旁綠樹扶疏,藤蘿纏繞,繁花飄香。山上有唐代石刻千佛巖。"翠屏晚鐘"是"宜賓八景"之一。每當麗日晴空,可從山頂俯瞰宜賓全城;極目遠望,著名的"敍府三塔”一覽無遺。


交通

從宜賓汽車站乘坐去屏山縣的班車到達屏山後,可搭乘屏山直達或路經龍華的班車,一天大約有5班,票價在8元左右。


龍華古鎮

在細沙溪兩岸有3萬多株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桫欏樹,地處打魚村的丹霞地貌秀麗多姿。

古鎮最有情趣的是靜卧在小龍溪上的那座古色古香的涼橋,舊時名靖虹橋,修建於光緒辛丑年。清澈的溪水上架着兩座褪色的石橋和一座涼橋。人們總形容龍華是三橋兩溪圍一鎮。這座幽雅秀美的涼橋是當地人集市貿易集聚休閒之地。橋兩岸古老高大的黃桷樹盤根匝地枝葉茂密,橋上涼風習習,橋下溪水清清。淺淺清涼的溪水從腳上潺潺淌過,村童在水中嬉戲,享受着童年的樂趣;大人們則在涼橋上吃涼糕涼粉,閒閒的聊着,構成了一幅清新的鄉村趣圖。小鎮三天逢一場,逢趕場涼橋上擺滿攤位,人流熙攘,一番熱鬧景象。酷暑季節,龍華鎮的人習慣帶着竹蓆往涼橋去,到那兒後往橋面上一鋪,龍溪那徐徐涼風和止不住的涼意就慢安滲上橋來,滲進每一個睡在橋上的人的心裏,這應該算是龍華四季中最別有風情的一種了。

從川南重鎮宜賓市沿金沙江西行70餘公里,經過屏山縣城再沿着曲折盤旋的山區公路北行37公里,便到了有古鎮活化石之稱的龍華鎮。這是一個依山臨水古風依然的小鎮,環境優美,民風淳樸,有現今世界上最大的立佛“八仙山大佛”。古鎮裏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們過着幾百年不變、淡定從容的簡樸生活。

龍華古鎮始建於宋,明清時期已形成古鎮現存規模,此地歷為川邊駐兵重鎮。明末清初設守備,雍正九年改守備為平安營都司,統屏山、馬邊、沐川、雷波等地駐軍,咸豐元年(1851)年築城堡,其後咸豐九年,幾任都司曾加以修葺。都司衙門的雄美石獅現移涼橋橋頭供人欣賞。

龍華古鎮三面環水,一面是山。三條古街道石板鋪就,順山勢蜿蜒,街兩邊一千餘間街房基本上保留了明清商肆民居特點,均為木結構排列,樓房也多為平房或一樓一底木樓房,順河街至下寨門一帶,為僅三四米寬的多台石級路,兩邊店鋪林立,鱗次櫛比,每至逢場日,穿行人流中,使人聯想到《清明上河圖》。建於明嘉慶二十五年(1545年)的龍華寺,規模宏大,佔地約4000平方米;緊挨着的是禹王宮。出下寨門,便於安瀾清洪橋,人稱涼橋。涼橋原系木板鋪就,橋上築瓦屋形成長廊。橋下流水曄曄,水清見底,兩岸除為人們消夏避暑地之外,還是山鄉婦女浣紗濯衣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mo/redian/paihangbang/8lm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