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其他文案 >

活着的心得體會80017篇 生命之筏:活着800心得

活着的心得體會80017篇 生命之筏:活着800心得

本篇文章以“活着的心得體會800”為主題,旨在探討人們對生命的感悟和領悟。通過對800個人的真實故事的整理和總結,我們將分享他們在不同境遇下所體驗到的種種人生智慧和心靈啟示,為讀者帶來深思和感悟。無論是平凡的日常生活還是面對困境,每個人都可以從這些經歷中汲取力量,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活着的心得體會80017篇 生命之筏:活着800心得

第1篇

讀完這本書,我哭了好幾次,淚水打濕了一大片枕巾。第一個讓我流淚的地方是有慶給他老師輸血時被活活抽死的地方。多麼懂事、可愛的小孩,每天上學前、放學後都去割草放羊,羊就是他的另一半,而且還那麼孝順好學!這不僅讓我想起了我的童年生活。我的童年也是和羊一塊長大的。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有慶被活活愁死的悲劇呢?我想可能是這個社會現實造成的吧!作為當時的醫生,能救活縣長夫人是能得到好多好處的,而救不活卻可能招來禍患!而一個平常農家孩子的命能值幾個錢?臭死了大不了賠幾個錢!在他們看來有慶的命就像一隻羊、一頭豬,用得上已經很好了!這不僅有讓我想起了幾年前看的一篇報道。同坐一輛車的農民和工程師一塊出車禍死亡,工程時被補償了幾十萬,而農民卻只有5000!難道工程師的命是命,農民的命就不是命了嗎?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差距?為什麼要分等級?為什麼法律上寫着平等公平,而一邊又做出違背自己諾言的事?我並不是崇洋媚外的人,可在許多方面我們的確應該向西方國家學習!

綜觀全文,當富貴的父母、兒子、女兒、妻子、女婿和外孫相繼一個個去世時,他還活着!但它的活着比死更難,活着在那時需要膽量和勇氣!因為只要你活着就要承擔責任履行義務,忍受貧困生活與精神的折磨!面對貧困的生活與親人去世的事實,我敢説有90%的人會失去活下去的勇氣,會像縣長春生一樣選擇死亡。其實她那點打擊相比富貴又算得了什麼?而現實生活中,受到打擊挫折如工作不順利、大學聯考落榜、愛人趨勢等而選擇死亡的有多少人!他們不知道或者才是勇氣、才是勝利!他們的命不只屬於他們自己,還有父母等等!他們在這個世上還有未盡完的責任與義務!福貴親手埋葬了六個至親至愛的人。不知是命運對他的特別眷顧或是另一種懲罰,他活了下來。在歷經了那麼多另人難以想象的苦難之後,他學會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壓。他只是很單純地為了活着而活着。

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個被播種的苦難都會長成為一個希望,他們就是我們的雙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麼,不管脖子上套着什麼,不管肩上負載着什麼!

所以或者是一種幸福也是一種煎熬!但不管怎樣,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寶貴的!我們要像富貴一樣,不管發生什麼,都要堅強——活着!

活着的心得體會80017篇 生命之筏:活着800心得 第2張

第2篇

?活着》是一本有生命的書。我深深記得初讀《活着》的感受,從初始的悠然到其後的凝重,翻動書頁的手指愈漸遲疑,我感到心中似乎有一種隱祕的期待——呼喚着一個轉折,一個讓主角福貴走向幸福的轉折,然而,我失望了,作者是那麼的殘忍與吝嗇,我幾乎是一路心痛地讀到最後。當我滿心酸楚地合上書頁,猛然望見封面一襲鮮血般的暗紅:刺目一如長長傷口上的血淋淋,卻又宛如生命勃勃的湧動;似乎是悲哀,是一抹濃重的歎息,又彷彿一陣熱烈的律動……我的淚直直地落下來了。

書中,隨着福貴悠長的笑,娓娓道來他的一生。從一個少爺吃喝嫖賭到終於敗壞家業,淪落到為餬口而下地,在跨越抗日戰爭、內戰、饑荒、_……的年代裏,他死裏逃生,而家庭卻被命運肢解。他摯愛的親人一個一個地逝去——老母病死、幼子因抽血猝死、妻子得病先他而去、聾啞女兒鳳霞難產而終、女婿被鋼板所夾意外慘死,只留下一個小小的孫子苦根,竟也在那個飢餓的年代裏,活活噎死。他佈滿老繭的粗糙的黝黑的手掩埋了所有的親人與淚水,終於只孑然一身與牛相依。他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這應是一個悲劇吧。然而他淡淡地講述着,沒有大悲大慟,這個被厄運磨礪了一生的人居然嘿嘿地笑着。在書裏作者與讀者一樣是一個聆聽者,他沒有評論,甚至沒有一聲短短的歎息,他只是呈現着,但他想説的都悠悠地説了。

回味的時候,我常常驚訝,這彷彿是看見一綹極纖細的髮絲被-逼迫着承受千萬斤的重量,然而它卻沒有斷。這種生命的韌性似乎講述着人生絕望的不存在。福貴的人生,彷彿是一株盤剝的冬筍——一層層褪去人生的虛華、一層層撕扯掉人生幸福的依賴,一層層摧毀着人的堅強。可到最後,白嫩嫩的,卻剩下一個人最柔軟、最純淨的人的秉性,只剩下人生存在的唯一的理由——活着,為了活着而活着。

活着,執著地活着——已成為一個唯一能描述福貴的形容,也是對福貴的最好的肯定與頌讚。至於幸福或不幸福,我們無法斷言,也許在旁人的眼裏,福貴的一生是苦苦煎熬的一生;但在他自己,也許更多地感受到了幸福。賀拉斯説: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後,在他的生前,葬禮前,無人有權説他幸福。

第3篇

打小時候《活着》就經常出現在我的腦海裏,電視劇《福貴》,電視劇《活着》還包括餘華老師的原著,我都有好好品味過。每一次回想,都能讓我再一次的回味到那股茶香。

在國小二年級時,晚飯後電視上《福貴》就是我最嚮往的地方,那時候我就在想:我要也是地主的孩子多好,玩其他人不敢玩的賭搏,對父親出言不遜也豪無顧忌。那時我很羨慕他。但是,後來他被龍二爺騙花了所有財產,父親也因此氣死。我又大吃一驚。回憶也變的斷斷續續,只是每天在想為什麼“福貴”能承受下來。到了高中,我接觸到了電影《活着》,一些破碎的記憶碎片又重新粘合在一起了。後面的福貴一下子改頭換面,從地主成了佃農,但他踏實肯幹硬是靠着五分地活了下來,反而貌似成功的龍二卻因為貪了富貴的家財被處死了。後來,我本以為福貴能擁有簡單幸福與家人享天倫之樂,他卻被拉壯丁上了戰場,又神奇般地與另一位重死掙扎的年輕戰友遇上了解放軍回了家與家人團圓。然後緊接着的就是兒子,女兒,老婆,孫子,女婿的相繼死亡,還都是他親手埋的!先後經歷了土改、人居公社化運動、文改,最後陪伴着的就是他身旁的那頭花牛。

印象最為深刻的一幕是福貴得知兒子有慶因為給縣長輸血卻被活活壓榨死,而新縣長卻是他隨他出生入死的戰友,兒子離奇死亡卻不能手刃仇敵只能憋在心底甚至擔心老婆接受不了又不敢告知。

他只能默默地親手葬送了至親,然後在“墳”前哭訴,可笑地害怕被發現,兒子墳前竟然沒有碑,如履平地。種種不可抗拒因素如同巍巍巨山緊緊的壓着他的肩膀,他卻總能站起來,也許他只記着要“活着”。因為“活着”就是最大的勇氣,而敢接受承受一切惡耗,讓他的精神肉體受到雙重打擊的挫折就是最好的證明。

大學聯考後,我再次打開了《活着》,瞭解到了作者也是從別人那兒打聽的故事寫的書。也許“福貴”真實存在。也許,沒有並沒有這個人。但對我來説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通過這本書我深深地明白了一個道理:活着就是最大的勇氣。

第4篇

?活着》在同事推薦的上看到排名看到的,決定看這本書是名字吸引到了我,挺感謝同事給我的電子稿,花了兩天的時間讀完。作者餘華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講述了一個人一生的故事,故事主人公徐福貴年輕時是個闊少爺,他吃喝嫖賭、揮霍奢侈,甚至目中無人。

在一次賭場上,他輸掉了家裏所有的地,作為地主階級的土豪,沒有了地,他什麼都不是了,從此以後,福貴一家家道中落、一貧如洗,一夜之間,從大少爺變成了貧農,但令人驚訝的是,福貴沒有自暴自棄,他突然變得成熟起來,他帶着母親、妻子、兒女,在簡陋的平房中過着艱苦的生活,他開始幹苦活、下田耕作、早出晚歸。但生活總是那樣出其不意,令人捉摸不透。在一次回城的路上,福貴不幸被抓去當兵,就這樣與家裏音訊隔絕了三年,等到他輾轉回到家中時,母親已經離開了凡間,女兒鳳霞成了啞巴。後來生活越來越痛苦,妻子病重,並一步步走向死亡,女兒因產後失血過多死亡,兒子因獻血過多死亡,女婿做工時被板車壓死,就連外孫吃豆子也被噎死了。

福貴的一生,最痛苦的是見證着一個個親人的離開,而他還活着,活下來承受煎熬的孤獨。之前親人的離世,他還會痛苦流涕,後來他麻木了,他變得平靜了,他也明白了,他就是要這樣遭受無數次生活的暴擊後仍然繼續活着。對老父親老母親幾十年的血脈恩情,對妻子家珍、女兒鳳霞、兒子有慶十幾年的家庭温情,對和孫子相依為命的幾年爺孫情...道不完,訴不盡的感情早已無聲沉澱,再也激盪不起他心中任何一道波浪。每一次親人的離開,他能感受得到,是心在割痛,在流血,但卻沒有了嚎啕大哭,只有飽經風霜的臉頰任由清風刺傷。

人為什麼活着?人為了什麼而活着?“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這段話對我的觸動特別大。

我認為,人是為了那短暫的幸福與快樂,就要心甘情願地去承受一生的痛苦。無論多麼黑暗的谷底,多麼低迷的深淵,多麼恐懼.無奈,都不能絕望,因為活着,就是希望。活着,帶不走什麼,也留不下什麼,只有曾經在記憶中永存罷了。

生活中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活着沒意思”成了很多年輕人的口頭禪。

當工作稍有不順心,生活不盡人意時,就開始自怨自艾、懷疑人生。

但只要讀完《活着》,你就會明白:任何苦難都只是人生的一種經歷,只要勇敢趟過去,就是成長。

第5篇

“老人的脊背和牛的一樣黝黑,兩個進入垂暮的生命將那塊古板的田地耕得嘩嘩翻動,猶如水面上掀起的波浪”。

細品餘華所著的《活着》後,我想用一句話來結束這場曠世之劇,“聚散無常,落葉安知花開日”。每個人的故事總不會順風順水,而文中的主人公也依是如此。

回顧書中福貴的一生,眼前彷彿一片漫漫無垠的沼澤地,似乎那麼平靜。而福貴的親人卻相繼在這裏陷下去被吞噬在平靜背後無盡的黑暗裏。一場場生死離別不斷上演,而最後,當走出這片沼澤時,只剩福貴孤身一人。回頭望望,當初那片埋藏着他無數親人,痛苦與愛的地方,缺口早已癒合,竟完好如初。

縱使他不斷看見希望,卻又眼睜睜地看着死神用無情的雙手扼殺他的至親,將他的希望之火澆滅,打入絕望的深淵。

縱使苦難總是無情地接踵而至,突襲而來,擊打在那最温柔的地方,亦或是滲入那流淌着的紅色的液體裏。

苦難無法打倒一個堅強者的心,更無法阻止一個堅強者好好活着。正如眾所周知的海倫凱勒,命運如此殘忍地蒙蓋她的雙眼,而她卻奮發圖強,報之一個最美的笑臉。

有時候,學習會讓我厭煩。我想去逃避,面對着內心與現實中強烈的“盾”,我不知如何應對。我一面忙着應付現實,一面又得不到解脱。有些人認為死去是靈魂的解脱,活着是痛苦的折磨。其實,死才是懦者的逃避,才是最無能的表現。與福貴相比,我們怎能面對一點坎坷就輕易放棄?人生處處面對絕境,但高尚的便是置於死地而後生。我們都是一個個黑暗中的不倒翁。苦難的風總是試圖把我們吹倒在地,再讓我們趴下。

我們要頂風沐雨,決不被泥濘擋住去路,決不被暴雨衝散信念,而是堅定活着,堅決活着,宛如沙漠中的胡楊林,“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爛”。就像書中的福貴,經受過痛苦的考驗,生死的錘鍊,依然安靜地活着。

在生命旅途的最後一段路,他們悠悠地走着——“聚散無常,落葉安知花開日”。誰能説福貴以後不會幸福呢?

“老人和牛漸漸遠去,我聽見老人粗啞的令人感動的嗓音在遠處傳來,他的歌聲在空曠的傍晚,像風一樣飄揚。”

第6篇

?活着》敍説了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誼,這是最為感人的友誼,他們相互感謝,一起也相互仇視,他們誰也無法扔掉對方,一起誰也沒有理由訴苦對方,《活着》敍説人怎麼去承受巨大的磨難,就像危如累卵,讓一根頭髮去承受三萬斤的分量,它沒有斷,《活着》敍説了眼淚的豐厚和廣大,敍説了失望的不存在,敍説了人是為了活着自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主人公從前嫖賭輸光了家產,可是親人並沒有扔掉他,這令他悔悟。這時分他理解只需活着赤貧未必欠好,只需有愛,有關心。可是妻子抱病,兒子被害,女兒難產致死,女婿事端去世,孫子被自己的疏忽害死,全部全部的杯具連續產生,最終只留下自己活着,可是閲歷了種種的他卻有了超然的心境,應對自己的曩昔可以鎮定的回想與論説。他在剩餘的日子裏與老牛為伴,寄託着自己對親人的思念,與對日子的感謝,雖然不幸產生在自己身上,但卻幸虧自己從前有那麼好的妻子,明理的孩子。他的人生了無惋惜!作者沒有宣泄,沒有控訴或許揭穿,而是向人們展示崇高。那裏的崇高不是那種單純的完美,而是對全部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和惡的天公地道,用憐惜的目光看待國際。

主人公福貴閲歷了終身的磨難,家人先後離他而去,一次次在失望的邊際徜徉,可是他卻有對磨難的承受潛質,對國際的達觀情緒。當他發現直接害死自己兒子的.使自己舊日同甘共苦的春生是他選取了掩埋仇視,他們之間相互感謝,相互仇視,可是誰亞無法扔掉當地,一起誰也沒有理由訴苦對方。即使是在絕地面前他仍舊勸慰朋友要剛強地活着,只需活着,只為可以活着。

咱們此時的日子中無疑也會有許許多多的困難也波折,有的時分咱們確實很難以承受,可是每逢我想當福貴他仍舊感恩日子的時分我就會妄自菲薄,覺得自己與福貴的距離,或許我無法在閲歷這些磨難之後得到心裏的提高,可是我卻可以透過對福貴閲歷的友誼感同身受,活的相同的慨歎!

不論怎樣,日子總要持續。只需活着就好,只為了活着自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或許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第7篇

這是我第一次讀餘華的書,故事樸實,可結尾又是那麼殘忍。我向來都不愛看悲劇的,也從不願直視社會上真真切切存在的慘案,我是個理想主義者!曾耳聞過《活着》中的一些故事與人物,所以《活着》在家中書櫃已久,甚至書上面都有了一層薄薄的灰。每每捧起它,我卻又一次次地放下,終於,我翻開了它,專心地讀着……

小説開篇便寫了兩位老福貴——男主人公和一頭老牛,由主人公的敍述來追憶往事,揭開了故事的序幕:

地主的兒子福貴的一生命運坎坷,該經歷的,不該經歷的,都經歷了。從家庭的富裕到落魄,從富貴參軍到回鄉過着食不果腹的窮日子。災難在他身上接踵而至,猶如晴天霹靂般地將他原本就不太美滿的生活毀於一旦。兒女雙亡,妻子病逝,“偏頭”女婿工作時遭意外去世,連最後的親人,年僅七歲的小外甥都先天而去。每當一個厄運降臨,我的心都會為之一顫,若是那樣壯烈地死去,也就罷了,可偏偏就是那樣平淡地一個又一個死亡,普通人,連死去都是那樣無助,那樣平靜。福貴本是一個紈絝子弟,如今卻得面臨自己的摯愛一個又一個地離他而去,心如刀割卻又眼睜睜地束手無策……

書看完了,可每每想到福貴所遭遇的這些事情,我都會眼泛淚光,即便過了許久,那種為之惋惜,為之憐憫,為之悲切的情感也揮之不去。

上天可真是眷顧他——打仗的時候讓他從死人堆裏爬了出來;土地革命的時候他已不再是地主了;一個個親人死去唯他活着……他似乎是最幸運的人,但卻是最可憐的人!

小説最後寫福貴和老牛漸漸遠去,那滄桑的背影,與夕陽的餘暉、無垠的田野,已融為了一幅畫,福貴的背駝了,他揹負着一家人活着的希望。他失去了一切,唯有活着的意志無法被剝奪。

這是鬥爭與生存的故事,作者用樸實無華的筆墨,寫出了當時中國社會中農民階級不同時期的生活經歷,打造出福貴這麼一個看似幸運而又可伶的人。

正如餘華所説的:“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而活着”。

第8篇

這是一本簡單的不能再簡單的書,講述的也是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故事,但簡單的故事在沒有任何華麗詞藻的修飾下向人們展現了一個深邃的哲理。樸實的語言中流露着真摯的感情。往往讓人在不知不覺中淚流滿面。抑或是陷入深深的思考。

作者餘華為大陸先鋒派小説代表人物,與葉兆言、蘇童等人齊名。1960年出生於浙江省杭州市,因父母都為醫生,所以他從事過五年牙醫。後棄醫從文,正因為他有過醫生的經歷,所以他的作品也像一個熟練的外科醫生慢條斯理地將生活俄殘酷本質從虛假人道中剝離出來一樣,而《活着》正是他眾多代表作品中的經典之一。

本書以獨特的寫作特點,以第一人稱的獨特視角向讀者展現了本書主人公福貴平凡而又坎坷的一生。地主少爺福貴嗜賭成性,終於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貧困之中的福貴因為母親生病前去求醫,沒想到半路被國民黨抓了壯丁。後回到家鄉才知道母親已經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了一雙子女,女兒不幸成了聾啞人,兒子機靈活潑……

然而真正的悲劇從此才開始漸次上演。每讀一頁都讓我們止不住淚濕雙眼。因為生命裏難得的温情一次次被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下老了的福貴和一頭老牛在陽光下回憶。

人為什麼而活着?這是每一個讀過此書的人都會思考的問題,也許大家的回答都是不一的,但作者卻給出了一個統一的答案: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並無任何意義,那麼如果一定要賦予其意義,那麼唯一可以作為意義的只有活着本身。正如書中所寫:人只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作者將一個個希望展現給讀者卻又一次次無情的將其打破。這就是本書的一個特點,其實人生也正是如此。上帝就像一個精明的生意人,給你一份快樂就搭配幾倍於快樂的苦難。所謂的幸福與生命存在的價值也在快樂與苦難不斷交替中有所體現。

一個生命的消逝如同一顆流星的隕落,那麼自然,自然的讓我們害怕,但生老病死如同四季的變更,沒有人能夠改變,我們所能做的就只有好好的活着,即使有多大的苦難,我們依然有存活下去的信念和勇氣。

第9篇

讀完《活着》,我想到了一直困惑着我的一個問題:你活着的理由是什麼?而現在,我完全可以回答我自己,那就是為自己活着的本身而活着。

?活着》講述了故事的主人公福貴與命運作鬥爭的艱苦歷程,接踵而至的打擊一次又一次地摧殘着福貴,每一個沉重的悲劇都是痛苦的,就好像上帝在拿他的命運開玩笑……每每讀到一個悲劇,我內心就為之一顫,我不禁多次深入到福貴的內心,忐忑不安地考慮福貴是不是能挺過身邊的人撒手人世的痛苦。

但是,這好像不可思議卻又在情理之中,福貴挺過來了。一次次的噩運與打擊沒有使這個毅力超凡的人倒下,命運一次次地向他昭示:你不是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你為了你的本身而活!

其實,人生與命運血脈相連,它是生於幻想樹上的一朵蓓蕾;人生與命運骨肉相親,它是出於現實源頭一股清泉。人生永遠逃脱不了命運的束縛,它們相互依存,彼此不分;幻想永遠解脱不掉現實的禁錮,它們缺一不可,不離不棄……

讀《活着》是殘酷的,雖有一些輕鬆,優美,心曠神怡的時刻,但《活着》的基本格調卻還是悲慘的。悲在福貴對抗命運的艱苦,慘在他親眼所見自己的親人一個又一個離開人世……書中沒有煽情,只有接踵而至的打擊。為自己而活着的信念,成為福貴身上唯一不被滄桑世事帶走的資本。

除了悲慘的感情基調外,《活着》也包含作者對福貴所處的一生中社會的辛辣諷刺,以及對建國前後幾十年中國政治生活的不滿。靠賭博而成為地主又最終被槍斃的龍二,在解放戰爭的戰場上逝去的數以萬計的生命,被勢利的醫生抽乾鮮血的有慶,以及中因身心受到摧殘而上吊自殺的春生。揭示了建國前後政治道路上的不光彩,人情的勢利,戰爭的殘酷……

讀完《活着》,我不禁想,在那幾十年間裏,會不會有一個像福貴一樣的人,對命運樂觀面對,對生活充滿信心,對未來懷有希望?我想是有的。也許有些讀者,覺得福貴是一個形象猥瑣的小人,但我覺得他是個英雄。面對命運他不屈不撓,面對生活他奮勇向前,面對未來他鍥而不捨。我相信,所以人都會因此而受益匪淺,因為《活着》給了我們活着的理由!

第10篇

這個季節我擁有了一本好書,書不厚,但暖人心。初入眼簾時,鮮豔的紅色讓我入了迷。封面很簡單,大紅的底色只襯着兩個大字——活着,在微弱的紫光下,書後似乎隱藏着什麼,顯得異常神祕。伴着好奇心,我翻開了第一頁。

書以美國民歌《老黑奴》起源,因為這首歌,作者被深深打動,於是寫下了這篇小説《活着》。作者不動聲色地讓我們跟隨他的冰冷筆調,親眼目睹了人們在這個紛紜擾擾的叫做活着的故事裏死去。大致閲讀這篇小説時,書中主要講“我”在一個鄉下聽一位老人福貴講述他自己的故事。福貴原本是一個地主家的少爺,由於好賭而輸盡家財,變成一個窮人,經歷了許多坎坷,他的親人相繼死去,最後只剩他和他的一頭老牛活到現在。

此時,我感到我的心已經非常沉重了。先是為福貴的敗家而感到氣憤,再後來又為了福貴悲慘的命運感到悲哀。整個故事氛圍都比較陰沉沉,但是,無論福貴的命運有多麼悲慘不堪,即使到了趨於死亡的邊緣,他都活了下來,在悲傷的情節之間,福貴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述説苦難時,眼睛裏流露出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傷還是欣慰。也正是從這裏,我的心再一次被深深觸動了。

説到福貴,他本身並不是一個值得尊敬的人物,在他年輕的時候如此放蕩不羈,後來雖然變老實了,但是並不懂得教育孩子。不過仔細想想他還是有着其餘人不曾擁有的品質。福貴受到的打擊和痛苦是常人所沒有的,可他還是靠着自己的力量,活着,堅強的活着,不像春生因為受挫折而自殺,這種精神還是值得我們讚揚的。

在現實生活中,像福貴那樣抹着濃厚的悲慘色調的人很少,但是我們會遇到大大小小的崎嶇坎坷,在挫折面前,或氣餒投降,亦或昂首挺胸繼續前行,我相信只要活着,生活中的大小細節和感受都會被我們遺忘,被時間所遺忘。活着就好!我高聲讚揚那句話: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或許像福貴那樣活着,或許像老牛那樣活着。

合上書本,鮮豔的紅再次入我眼裏,更扎我心裏。我知道時光如黑夜一樣正在轉瞬即逝,死亡也終會如黑夜從天而降。不痛,不悲,不喜。彷彿是一片青葉在風中搖曳,寧靜就在遙遠的身旁波動。

第11篇

緣於朋友的推薦,我閲讀了獲得意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的長篇小説《活着》,作者餘華被譽為現代中國的巴爾扎克、查爾斯·狄更斯。我因為好奇翻開這本書,卻因為它的內容而被深深吸引,我因福貴的快樂而快樂,因福貴的悲傷而悲傷,當看到“老人和牛漸漸遠去……”,我的眼淚再也忍不住掉了下來。

福貴的一生太苦了,儘管他年輕時享受過花天酒地的生活,但後來所經歷的苦難卻也是非比尋常。從他輸光了所有家產並經歷了一段萎靡不振的日子後,他開始學着面對生活。就在他開始習慣穿粗布衣裳、吃野菜的日子時,因母親病倒到鎮上去請醫生而被抓了壯丁。幸運的是他總算沒有在戰爭中死去,從死人堆裏撿回來一條命的福貴輾轉回到親人身邊,但貧窮、飢餓、疾病、死亡接踵而來,兒子、女兒、老婆、女婿、外孫一個接一個離他而去。最終,他只能與老牛相依為命,就像作者在序言中提到的老黑奴一樣,同樣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

福貴就像講述別人的故事一樣講述着自己的人生,這讓我想到了身邊一位年長的老總。他説他認為世界上最美味的食物是兒時的米湯水,因為在那個年代沒有被餓死已是一種幸運,當飢餓難耐的時候,一碗哪怕只有幾顆米煮就的米湯水便是人間美味。年幼時的苦難讓他一度無法釋懷,他説他以前每講述一次都會忍不住掉眼淚,但是,他説他現在可以笑着講完這段經歷了。是的,時間可以治癒一切傷痛。不僅如此,就連我們的生命也終將消逝在時間的長河中,福貴便是這歷史長河中的一粒塵埃!

既是塵埃,那活着的意義又在哪裏?特別是像福貴這樣苦難的人生,是不是倒不如死了來得快活?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幾天,昨天上午在養老院做義工,看到這些老人,有的全身癱瘓、有的半身癱瘓、有的疾病纏身,當然也有_十歲仍健在的,對於這些老人而言,活着的意義又在哪裏?有人説,沒有質量的人生,毋寧死。但當真到了生死攸關的時候,又有多少人可以風清雲淡?也許真的只有當面臨死亡的時候,才能體會到活着也是一種幸福。這樣看來,活着本身就是有意義的。至於他活着的意義是不是你認同的意義,那又有什麼關係呢!

第12篇

第一次讀完《活着》這本書,我只覺得壓抑充斥了自我的整個心靈。同時也覺得餘華太過殘忍,讓故事中的人物一個又一個的死去,卻惟獨剩下主人公孤獨地活在這個世界上在我生病的那段日子。於是那本《活着》被我一氣之下壓在了書堆底下,因為我厭惡於華,厭惡他的殘酷。

第二次看《活着》,是在今年的四月。那是個黑色的四月,在我滿懷憧憬着自我的幸福未來時,一場突如其來的噩夢徹底打碎了我所有的夢。我沒有辦法理解那樣殘酷的一個事實。我覺得整個世界都崩潰了。不清楚,自我流掉了多少淚。我開始自暴自棄,甚至有了萬念懼灰的地步,我深深感受到了活着的艱辛,活着的痛苦。'我該為誰而活,我為什麼要活着。'那幾天我想的僅有這樣的一個問題。於是我開始發泄,開始焚燒我所有以往喜歡的東西。因為我想燒掉過去,燒掉病痛。

我又看到了那本《活着》,鮮紅的封面深深地刺激着我。我留下了這唯一的一本,開始重新去體味活着的含義。我總認為人生最大的悲哀的莫過於地靜靜地等待着死亡的那一刻,可當我再讀《活着》,我才明白人世間最痛苦的事是你眼睜睜看着身邊的一個個親人慢慢死去,你卻毫無辦法,直到只留下你孤單的一個人!這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換成是我,我會不會繼續生存下去,可是他卻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這種對苦難的承受本事和對世界的樂觀態度,我想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也更是我所需要的。我的心靈受到了深深的震撼,活着到底是為了什麼當這個貫穿全文的引子讓我捫心自問時,我卻無從答起。當我生病的那一刻起,我變得開始暴躁不安,怨天尤人。我開始挑剔身邊的人,無理取鬧,而身邊的人一次次的包容我,無怨無悔。在傷害深深愛我的人同時,我也深深地傷害了自我。其實我比餘華更殘忍,我親手在傷害身邊一個個愛我的人。我的病不是他們造成的,可是我卻讓他們左右為難。為什麼我要把自我的痛苦強加在愛我的人身上呢

活着,就要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千萬別為自我找什麼藉口,因為'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在艱難中活着,在活着中享受艱難!

第13篇

活着,本身就是一種意義。學會擁抱不完美的自己,把每一天當作最後一天,以自己的方式認真生活。苦難雖多,但是人間值得。

早前就讀過餘華的《活着》,疫情期間二刷了這部作品。作者以一種平靜的口吻向讀者講述了徐福貴充滿波折的一生。福貴出生在地主家,一出生就衣食無憂,少年時期成為了一名精通吃喝嫖賭的紈絝子弟。在賭博中,輸掉了祖上留下的所有的家產,淪落至為三餐温飽而奔波的佃農。而後,父親、母親、兒子、女兒、妻子、女婿、外孫,所有的親人相繼離去。他親手埋葬了所有的家人,最後與一頭老牛相伴。

初讀《活着》覺得故事很壓抑,整本書裏沒有希望,每當福貴一家燃起希望之時,生活便給他們沉重的當頭一擊,把他們再度拉入痛苦的深淵。

有時候我會想結局會不會有什麼反轉。然而作者就是無情地揭露了一個事實:活着註定是要與苦難和挫折相伴的,人生是沒有一帆風順的。活着實屬不易。

福貴的一生與苦難為伴,仍活着。不禁感慨到“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相較於福貴來説。我們這一代人是幸運的,卻仍時常抱怨生活中的一些不如意。於是我便時常告訴自己知足常樂,懂得感恩。

再讀《活着》,又是一番新的感悟。“活着”這個詞在打擊和困境下,是充滿着力量的。它不單是與命運的抗爭和吶喊,更是一種接受,接受自己肩膀上沉甸甸的責任,接受生命中所有的起起伏伏,坎坎坷坷,接受現實給予我們的無聊,跌宕,苦難和幸福。接受命運給予的種種,感激他,仇恨他,擁抱他,但是不拋棄他。

正如作者所説“活着是自己去感受活着的幸福和辛苦,無聊和平庸;倖存,不過是旁人的評價罷了。”就像作者説的:“在旁人眼中,福貴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可對於福貴自己,我相信他更多地感受到了幸福。”輸掉了家業,家還在;經歷了生死,命還在;福貴更是在苦難中品嚐了生活的滋味。所以除去苦難和不幸,他的.生活裏是有幸福快樂的。

去過的地方,見過的人,那都是屬於自己的經歷。不斷的提高思維的寬度和內心的包容度。學會擁抱不完美的自己,以一種姿態去抒寫自己的人生。把每一天都當作是最後一天,認真生活。苦樂參半的人生裏,愛自己,便是終身浪漫的開始。

第14篇

?活着》這本書是一本讓我特別着迷的書,它是由余華寫的,平時我不太瞭解眾多作者,餘華是唯一一個讓我特別敬佩喜歡的作者。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我被它的情節感動的從頭哭到尾,被這本書裏面的每一句語言所感動。

它裏面的語言非常樸實,樸實的讓我覺得就好像是我身邊的人發生的事情一樣,而且它是慢慢的、漸漸的將這個故事講述出來的。故事的背景發生在民國時期,書中催人淚下的劇情很多。年少時,福貴敗光了家業,一步一步走向生活的陷阱,不得自拔,最終落得苟活之地。而立時的福貴,生活漸漸有了好轉,好像就是苦中作樂。中年時的福貴,白髮人送黑髮人,喪子的悲哀貫徹了整個家庭。這時的福貴必須為了支撐家庭而活着,作為唯一的男人,是家的希望。老年的福貴,終於有一點安穩的幸福,卻造化弄人,喪女,喪婿,喪妻,再喪孫,活着便是與一頭黃牛相依相隨。活着了無牽掛,活着僅僅是為了活着而活着。

無論山河如何變遷,時代以何種速度繼續更替,生存對於人的價值卻始終如一。我們生來就為活着,為了活着而打拼,為了活着而承受生活各方面的有形與無形的壓力。在夜深人靜,愁思萬千的時候,我們何嘗沒有盤問自己,活着的意義在哪裏,生存的價值在哪裏。

形形色色的人生小則為了家庭,為了金錢,為了事業,大則為了社會,為了國家,為了和平。每個人活着都有一個目標,都有一股推動自己進步的力量。讀後感·但在某種程度上看來,與其説是目標支持着生存,不如説是為了活着而不斷地找尋目標。生活是一個又一個的小目標串聯起來的有機整體,這些目標的一個又一個地現實,則是人生的終極大目標。而這些目標的實現歸根結底是為了活着。

我想,餘華寫這本書,並不是想讓我們因此而悲傷,而是如同書名一樣活着,生命中其實並沒有幸運和不幸。在我看來,生命只是活着,靜靜地活着,而活着就是去忍受,忍受那些悲喜,忍受那些生命賦予我們的一切,然後堅強的活下來。我想,不論是在大學中,還是以後的社會上,我都都需要一顆堅定的的內心,支撐我們去做事,去生活,去成就自己,去靜靜地享受生命帶給我們的一切苦與樂!

第15篇

“洗盡鉛華,餘味猶存”是我讀完《活着》這本書的最後感慨,它正如作者餘華一樣具有令人折服的魅力。

餘華是個十分成功的作家,他是一位顛覆大師,被譽為現代中國的巴爾扎克,樸實的外表,運用最樸實易懂的語言成就了他不平凡的作品,而《活着》就是代表作之一。

?活着》這本書以福貴老人一生的故事為線索,貫穿整個二十世紀的中國,以福貴的經歷再現了當時社會背景下人們為了活着而活着的現狀。

曾經的福貴年少輕狂,“無可救藥”,最終將僅存的“雞”般的家產輸光,於是家道沒落,父親被他氣死,他從此只能過起種田的日子。沒有了家產的支撐,再也不是闊少爺的他生活窮困潦倒,妻子家珍是個好女人,最終在丈人的要求下,家珍一度離開了他,卻為他產下一子有慶後回來了,然而上天並沒有因此而眷顧他,由於各種原因他的母親離開了人世,女兒因病變的又聾又啞,兒子因輸血過多而死去,長期的勞作以及疾病的纏身,妻子最終離他而去,而他的孫子也因飢餓過度,導致吃豆子時吃太快而噎死。接踵而至的災難厄運將他也摧殘得不成人樣了,然而為了活着,福貴仍頑強地生活着,看着福貴對一生娓娓道來一個個死訊揪着我的心,一個曾經享受榮華富貴的人何以落至這個地步?我不僅對主人公生活的社會發出質疑。

然而,福貴他又是令人敬佩的.,在“這個物質匱乏的時代,他經歷了複雜而悲慘的生活,他為了生存不得不向命運低頭,但他又有超越政治的生活意志,儘管晚年落寞的他仍舊不寂寞,“苟活”是他一生的目標。

而這也恰恰是作者讀福貴所處時代的極大諷刺,在多重困難的頻頻打擊下,人們的追求變得如此樸實而簡單,以至於可以説沒有了追求。

“活着”是全書的揭示,多少人為了活着而活着,多少人為了活着而死去,一位老人在田埂上用了一個下午向遊客講述了他的一生,此刻的他講述時心中已無波瀾,而餘華高超的手筆卻令它如此的牽動人心。我用一天讀完了它,但我卻沒有真正的讀懂它,我想我不會讀懂它,那麼就讓它永遠活在我心中,讓歲月去咀嚼吧!

第16篇

這故事講述了福貴的一生。他是地主的兒子,娶了城裏一個有錢人的女兒,過着無憂無慮的生活,每天都進城裏的賭館賭錢。賺得不多,輸了的不少。終於有一天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一次福貴爸上茅廁時死了。也許這是報應,他是地主,是敗家子。地主位置被一個以前經常借錢給福貴賭博的人坐了。

一貧如洗的福貴因為為救母病去城裏抓藥,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拉去當兵。在戰場上九死一生,當他幸運歸家時,女兒卻已經成了啞巴,母親死了,家裏一窮二白。福貴的兒子意外身亡;後來女兒好不容易嫁了出去卻因產後失血過多而亡;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時被板車壓死了;外孫子吃豆子時死了。福貴老了,故事結束了。

福貴經歷了人生最大的痛苦,當他看着親人離自己而去時,心底那時就像在被刀割般地痛,割得很深,痛在全身,鮮血都流出來了……但他卻奇蹟般地挺了過來,依然樂觀豁達地面對人生。到風燭殘年之時,依然牽着一頭老牛做伴過日子。

這部小説的確讓我感到沉重,我覺得《活着》是一部超越個體情感而站在人類關懷的高度進行的創作。人的一生都不會風平浪靜,會經歷無數坎坷風雨,但人就是要默默得為了活着而忍受。

這個看似荒唐的理由卻充滿了對生命價值的肯定和人文價值的關懷,任何理由都不是人放棄生命的理由和藉口,這個簡單卻又充滿思辯色彩的道理被餘華用小説的形式進行了活生生地詮釋。“老人和牛漸漸遠去,我聽到老人粗啞的令人感動的嗓音在遠處傳來,他的歌聲在空曠的傍晚像風一樣飄揚,老人唱道:少年去遊蕩,中年去掘藏,老年做和尚。”

書的最後似乎沒有忘記又留下講述者自己在慢慢降臨下來的夜幕中説的一句令人回味的話,“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

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着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着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着黑夜來臨。”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個被播種的苦難都會成長為一個希望。他們就是我們自己的馭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麼不管脖子上套着什麼,不管肩上負載着什麼。

活着,就要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千萬別為自己找什麼藉口,因為“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第17篇

那紙醉金迷的城市誘惑了多少清澈如水的眼眸,那人潮暗湧的街頭污濁了多少明亮如星的心靈,那炙手可熱的名利擾亂了多少堅定不移的方向。有些人死了,但他還活着;有些人活着,但他已經死了。縱然世俗會阻擋前進的步伐,但能否走下去卻是自己的事。

正如作者在書中所陳述的,活着不為別的,只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在那個世事更替的時代裏,福貴由地主到敗光家產,只有強迫自己接受事實。無論生活有多麼打擊,都不能忘記迎接明日的太陽。

世上的人就像各種植物,有的是荒漠仙人掌——艱難求生;有的是沙漠綠洲——今日雖好卻不知明天是否就存在;有的是藤蔓——攀附於參天大樹;有的是胡楊——孤立於大漠卻將種子撒向四方;有的是高山古鬆——淡然望着腳下的灼灼凡世。人們以各種姿態活着,時而平行,時而相交,然後綻放出不一般的光彩。

福貴的一生起伏跌宕,從富足到窮困潦倒,從玩世不恭到懂得珍惜,他失去後擁有了,又在擁有後失去了。父母親、家珍、有慶、鳳霞、苦根、二喜一一離去,就連患難共渡的春生也受盡苦難。最終,曲盡人已散。他只有和他的記憶、那頭與他同名的老牛為伴。黃昏日下,他和他的牛相依,他賣力的吆喝,為了給牛它不是一人的錯覺。其實是在給自己一個錯覺,家珍、有慶他們還在。

我折服於作者樸實平淡的語言給我內心的震撼力,折服於福貴艱苦的一生,折服於舊中國所經歷的那段歷史,我折服於那一片黃土上的每一條生命,折服於活着本身的魅力。

尼克·武伊契奇,一個生而無四肢的殘疾人,以頑強的意志,特立獨行不為世俗的心,創造出一個殘疾演説家的奇蹟。他是為了活着本身而生活,這麼一顆純粹的心,走出了雲霧,撥開了生活的本質——活着不為什麼,就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

平靜下內心,左右看看,你是否有這麼一顆單純的心,是否在生活的槍林彈雨中每一步都為自己而邁,是否看清了活着的真諦?

為了活着本身,俗世不會阻擋前進的步伐,不會擾亂理性的思緒。生活依舊有着不一樣的魅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mo/redian/qitawenan/2zqp4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