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其他文案 >

閲讀教學心得15篇 探究閲讀教學:我在實踐中發掘的成功方法

閲讀教學心得15篇 探究閲讀教學:我在實踐中發掘的成功方法

在閲讀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閲讀興趣和能力的影響至關重要。通過不斷摸索與實踐,我們從中總結出許多有效的教學經驗,現在就讓我們分享一些具有實用性的閲讀教學心得。

閲讀教學心得15篇 探究閲讀教學:我在實踐中發掘的成功方法

第1篇

陰霾,雨季下雨,也一定是美麗的辰光,不經歷風雨,為什麼會看到彩虹。——銘文

窮人的孩子很早就當家了。欣賞完高爾基的自傳體小説—《童年》,有一種深深的敬佩之情。

當我翻書的時候,我一次又一次地“見證”我祖父對阿麗莎的殘忍和專橫。我把心放在喉嚨裏。相比之下,我和阿萊莎比童年還好。

想想我衣服一伸,嘴巴一張,再看看整天生活在這樣一個殘酷可恨的家庭裏的年輕的阿麗莎,過早的意識到這個世界的痛苦和醜陋。有一個差異的世界,有很多人。

幸運的是,阿萊莎有一個慈愛的祖母,樂觀單純的朋友——小茨剛。讓他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惡中看到善良,在冷酷中看到人性。

當我躺在牀上,當我回想起我祖父的殘忍,當我再次想起我善良的祖母,我會想起那隻鳥的喙、鼻子、金色的紅鬍子、長長的黑色衣服,還有一對綠眼睛的祖父,他們揮舞着長長的樹條紋,把它們從空中拋下,擊打着阿麗莎,還有他猙獰的眼睛和爪子般的'指甲。年輕的時候,阿麗莎只能蜷縮着無助地呻吟。祖母在旁邊也無可奈何,一聲聲斥哭響遍了整個天空。

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一個偉人正在崛起。也許,是家庭的迷茫,迫使他過早走向社會,走向獨立。

正如海明威所説:“只有陽光沒有陰影,只有歡樂沒有痛苦,那就不是生活。以最幸福的人的一生為例。這是一根捆繩。”

“成功之花,人們只欽佩她現在的閆明!然而,當初她的蓓蕾浸透了奮鬥的淚水,灑下了犧牲的血雨。”不要歎氣,佩服別人。因為你沒有經歷風雨,為什麼會看到彩虹?

閲讀教學心得15篇 探究閲讀教學:我在實踐中發掘的成功方法 第2張

第2篇

我第一次接觸安吉遊戲是關於安吉遊戲中這樣的一句話——“閉上嘴巴管住手,睜大眼睛豎起耳”。這句話所藴含的教育價值到底在哪裏?難道就是讓孩子們自由地玩出遊戲內容,玩出遊戲規則,玩出遊戲水平嗎?教師就這樣看着孩子們遊戲,那教師在户外活動中的價值定位又在哪裏?帶着這些疑問,我見識到了安吉遊戲的遊戲材料,雙梯、單梯、滾筒、箱子,還有各種不同形狀的積木塊,原來這就是安吉遊戲的材料呀!那這麼多安吉的材料要怎麼讓孩子們使用?怎麼讓孩子們取放?怎麼讓孩子們自由地享受呢?

安吉遊戲材料被投放的第一天,我組織孩子們到建構區遊戲,孩子們第一次看到這麼多大塊的木頭積木,被深深地吸引了,一個個都驚奇不已。在進行自由的`建構之前,我向孩子們介紹安吉遊戲的材料,並且告訴孩子們:“你們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材料,自由結伴合作建構。”我的話音剛落,孩子們就紛紛享受起這份遊戲“大餐”了,有的把積木堆在小拖車上,有的拿小拖車拉,有的雙手抱着木頭積木搬着,還有的就直接與同伴合作,一個人搬一個人搭,孩子們的遊戲水平完全超出了我的預想範圍,這讓我第一次感觸到安吉遊戲的魅力所在。一個小時玩下來,孩子們的成果讓我感到驚喜。

帶着孩子們給我的這一份驚喜,我一次一次更加堅定地去觀察,去反思,去發現安吉遊戲所帶給孩子們的遊戲價值。我發現,孩子們會爬到高高的梯子上,然後從上往下跳;會在髒兮兮的沙水池裏肆無忌憚地玩,還會站在圓圓的油桶上大膽地行走,自己想怎麼玩就怎麼玩,怎麼開心怎麼玩。隨着時間的流逝,孩子們的遊戲水平也在不斷提升。

安吉遊戲帶給孩子們鍛鍊體能的機會、挑戰冒險的機會和無限的遊戲想象,更重要的是還讓孩子們在實踐中學會了保護自己的方法。同時也讓我明白了“閉上嘴巴管住手,睜大眼睛豎起耳”真正的價值所在。我開始更放心地靜靜觀察,有時候遇到問題了也讓孩子自己解決,這樣孩子才能自主、深入地進行遊戲,才能從遊戲中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獲得遊戲的快樂。

把真正的遊戲還給孩子,讓孩子們真正成為遊戲的主人,老師和家長能在孩子眼中看到真正的愉悦和進步!

第3篇

我非常慶幸我參加了咸寧舉辦一場繪本閲讀的講座,由南京師範大學、台灣信誼學前教育研究中心教研員主講。老師在講座中主要與我們討論了三個問題,什麼是早期閲讀,為什麼要進行早期閲讀,幼兒園如何開展早期閲讀。葉麗老師繪聲繪色的經驗講述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我獲益匪淺。

首先,什麼是早期閲讀?即0-6歲學前兒童憑藉圖像、文字或成人的講、讀,來理解嬰幼兒讀物的活動過程。老師認為:學前兒童的閲讀特點是:聽聲音+看圖畫=理解故事。早期閲讀不等同於早期識字,不識字也能閲讀,識字多不一定會閲讀,過度強調識字會讓孩子對閲讀產生厭倦,孩子需要通過有意義的上下文情境自然而言的識得漢字。

其次,為什麼要進行早期閲讀?有研究數據表明,大約美國學習困難兒童的80%屬於閲讀困難之列。研究發現了早期閲讀與後期閲讀的關係,即對未來閲讀能力和學業成就具有預測作用。因此研究者們正視到閲讀是學習的基礎,是人的成功基石。老師認為,早期閲讀可以促進幼兒的多元發展,如語言發展,老師向我們展示了《老鼠偷吃了我的糖》《瀑布》《鳳凰飛》等幼兒繪本;閲讀能力的提升,如《多多什麼都愛吃》,通過對圖片的閲讀,分清真實和想象;閲讀興趣和習慣的養成,繪本閲讀可以幫助幼兒從小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形成濃厚的閲讀興趣;認知、情緒和社會性的發展,如《山丘上的約會》,讓幼兒學會用真心與人交往,不以貌取人;審美素養的積澱,積累審美經驗,發展幼兒審美能力。

最後,幼兒園如何開展早期閲讀?老師從以下幾方面為我們總結了經驗:

圖書的題材、體裁要多元化,給幼兒多元的.閲讀感受;藝術表現形式要多元化,為幼兒提供審美的素養;要考慮中國文化的介入。

(2)圍繞書本,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集體教學活動。

集體教學活動要符合幼兒的閲讀發展目標;緊緊圍繞讀本特點;緊密圍繞讀本特點;關注系列活動的層層推進;關注教學策略的多樣性。

怎樣念圖書給孩子聽?熟悉故事的內容,流暢地敍述;運用音色、音速、音高,展示不同角色的對話;根據角色需要,加入幼兒熟悉的歌曲;講述時情緒自然、準確;適當地留有空白懸念,提出問題引發幼兒思考。

在講座的尾聲,老師向我們介紹了國內第一套專業早期閲讀課程——《幸福的種子》。早期閲讀對幼兒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作為幼兒教師,更要專注幼兒在這一方面的教育,將更好、更優秀的讀本向家長及幼兒推薦、普及並運用到教學裏面去。

第4篇

通過教體局組織的這次培訓以及對李文文老師對閲讀教學策略的解讀,讓我對低年級閲讀教學又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閲讀教學是國小語文低年級的重要任務,特別是在母語教育的起步階段發揮着奠基作用,直接關係到識字寫字、寫作、口語交際教學等各個方面。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書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足以説明多讀的好處。但是一味地強調多讀,不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不注意讀書的多樣化的形式,不培養良好的讀書習慣,也是不行的。閲讀的過程應該是感受快樂的過程,特別是對國小低年級的學生,剛剛還處於自由自在的玩耍、遊戲狀態,突然進入嚴肅、規矩的學校學習生活,孩子的樂趣需要延伸、繼續,同時也要上升到新的層次,開拓新的`方法和途徑。通過學習以及本人低年級教學實踐,將幾點體會小結如下:

國小低年級的閲讀教學應以讀為主。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書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指導學生讀出感情,這種感情不是教師強加給學生的,而是在教師指導學生讀書的過程中學生自悟。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入境,入情,

“讀”是對信息的輸入,而“説”應該是對信息的輸出了,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是一個長期訓練的過程。俗話説,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在閲讀教學中必須把讀與説結合起來。並加強訓練。《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規範學生的口頭語言,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培養良好説的態度和語言習慣。”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要非常重視學生讀與説的有機結合。

在朗讀的過程和方法方面,要做到重方法引導又不扼殺學生的自主性,應適當加點激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社會、家庭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在實踐中運用,在運用中提高。教師應將語文課程根植於現實生活,鼓勵學生走進生活,去觀察、發現,去創新,以此來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真正把語文課堂與生活“鏈接”。一篇課文提供給學生的只是一個範例,一堂課應該成為學生學習的又一個起點。教師要讓學生帶着喜悦與滿足離開課堂,懷着激情與好奇投入更為廣闊的空間。這樣,教師才是真正實現了從一個“灌輸者”到一個“點火者”的角色蜕變:學生,才有可能從一個“接受者”轉變為一個“發現者”。總之,在低年級的語文閲讀教學中我們只有注意激發和保護學生的閲讀興趣,在情境中閲讀,把聽、説、讀、演等相機結合,相互滲透,就會相得益彰,再給以多種評價方式,一定會使學生的閲讀能力得到提高,為他們的語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使他們受益一生。

通過學習我懂得了在對話式的閲讀教學中,只有建立平等的師生關係,才能在師生互動中形成體驗、探究的生態氛圍,這是實施有效對話的前提條件。因此,在對話教學中,教師一方面要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讓每一位學生享有平等參與對話的機會,不能使一小部分學習好的學生成為對話的“主角”,絕大部分學生淪落為對話的“聽眾”。另一方面,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當發現學生在對話過程中有了獨特的見解時,教師要及時進行表揚和鼓勵,以激發他們對話的熱情,讓他們從對話中體驗到成功的歡樂,從而促進他們認知與情感的協調發展。

第5篇

閲讀是人們獲得各種信息最便捷的途徑之一,也是人們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獲得信息從而進行交流的最有效的方法。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對話"成為了21世紀人類社會的一個關鍵詞,成為了現代人的生存方式、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 "對話"所倡導的平等信任、參與分享、融合創生,已經成為人們追求的一種狀態,成為一種時代精神。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就説明了閲讀的重要性。讓學生掌握閲讀方法,形成閲讀能力並不是一蹴而就的。由於國小生的閲讀經歷有限,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直接將抽象的學習方法硬性塞給學生,要他們去背;更不能以讓學生學會讀書為藉口而放任自流,讓其"暗中摸索"。我認為教師應根據教材特點,抓住訓練時機,巧設思維情境,滲透學法指導,讓學生主動而又生動活潑地學習,積極發揮其主體作用,使"教材"變成學生的"學材",在師生共同實踐探索中使學生領悟學習方法。課改改變學生傳統的偏重於記憶、理解、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為突破口,重視研究性學習,倡導自主探究、實踐體驗和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敢於質疑、敢於實踐、敢於創新。我更關注了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作用,注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正是語文教學的重點。

字、詞、句是文章之根,也是閲讀之本,要是一個學生連起碼的字詞句關都不能通過,怎麼可以打開閲讀的大門呢?字、詞、句又好像小孩子手中的積木,不認識一個個的零件又怎麼能把積木組裝好呢?這一階段的教學是最枯燥的',但也是最必要的,是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中都必須重視的。

古詩詞其實是句子的精華,學生掌握一定的詩詞和學會運用詩詞對閲讀有很大的幫助,可以大大增強學生對句子的理解能力, 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也特別重視句子、詩詞的講解,如第 7冊《題西林壁》等古詩,文中還有很多優美的句子運用了各種各樣的修辭手法,於是我就細細加以引導學生體會詩句的含義,體會詩人當時的意境,讓學生明白這些詩句、修辭用得恰如其分。對於句子的教學我們充分分析修辭的作用,從句子中來分析人物的語言、行動、神態從而瞭解人物的品質。

第三、在閲讀指導過程中,幫助學生感受愛、和平和自由,讓學生受到教育。其實,一般的兒童作品都有愛、和平和自由的主題,關鍵在於教師如何幫助學生髮掘其中的內涵。

例如在《真正的施主》一文中,老太太的外貌描寫很仔細,一身襤褸,單薄的身體,在出示圖片後引發孩子對老人的同情可憐,進而理解作者施捨的心理,在這個層面上還不夠,老人為什麼這樣窮困?"無兒無女"是原因,對於你們,你的父母是怎樣辛勤操勞的呢?你該用什麼去回報父母的愛呢?從而提升的做個孝順的,懂得感恩的孩子的層面上。

"想象是思維的翅膀",在閲讀活動中,鼓勵學生想象在閲讀材料所提供的情節發生之前或發生之後可能發生的情節,並加以講述。例如在講授《小蝴蝶花》一課時,當小蝴蝶花處在不同情感狀態下的時候心裏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在心情平靜之後小蝴蝶花還會做出什麼事呢?讓孩子盡情的猜想,我們不能用大人的是為去禁錮孩子們的想象,讓孩子可以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繼續故事,這樣既可以發展兒童的想象及思維的連續性,滿足兒童喜歡追求完滿的心理需求,又可以提高兒童運用語言的能力,增強兒童的自信心。

對於學習方法的掌握,學生並不是一教就會,一點即悟的,真正理解和掌握閲讀方法,形成學習能力,要有一個逐步領悟和吸收的過程。因此,在學生初步掌握學習方法的同時,還要給學生創造學習遷移的機會,指導他們將已學到的閲讀方法遷移運用於相類似的學習情境中,使其在詳細的學習活動中領悟閲讀方法的真諦。在閲讀教學中,這種遷移性學習可以多層次、多角度地進行。

例如學生學習了查字典解詞,聯繫上下文解詞及結合生活實際解詞等方法之後,就可以在以後的閲讀中指導學生運用這些方法去理解新詞。又如還可進行段與段之間的學習遷移。國小語文課本中的童話、寓言及散文中常有反覆出現的情節或相同結構的段落,學習此類課文,教師要在教好"例子"的基礎上,再指導學生運用學習"例子"的方法進行後幾段學習。以《小壁虎借尾巴》一課為例,課文中寫小壁虎向小魚姐姐,老牛伯伯,燕子姨媽尾巴的過程,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先形成對"小魚姐姐"一段作者寫作順序的概括:"在哪裏--向誰借--結果怎樣"。把握了這個順序,學生就能順利地自學"向牛伯伯借尾吧"、"向燕子姨媽借尾巴"這些寫法類似的段落。另外,當遇到具有共同的結構和思路的同類課文時還可進行篇與篇的學習遷移。

組織閲讀興趣小組;建設班級圖書角;擴大閲讀的範圍;將閲讀與學業有機地結合;分角色扮演書裏的人物;師生進行閲讀比賽等等。通過激勵來鞏固閲讀效果。可以將優秀的讀後感和評論文章推薦發表,鼓勵兒童閲讀行為;鼓勵兒童養成每天閲讀的習慣;要適時的總結閲讀方法。

由於閲讀指導效果還受諸多要素的影響,因此在閲讀指導時僅教給學生掌握一套科學的學習方法還不夠,還應注意以下兩點:第一,閲讀指導要和培養良好學習習慣同步進行,這是閲讀指導取得成效的必要條件。第二,要重視學習品格的培養,即培養學生的自主精神、創造精神,克服困難、奮發向上的精神,這是閲讀指導取得成效的保證。

語文教學肩負着指導學生學習母語的任務,即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作為語文教學重要組成部分的閲讀教學,則側重指導學生理解語言的任務。閲讀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是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重要基礎。《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我們應該增加學生的閲讀量,增強學生的閲讀水平。確實,我們現在的孩子甚至於我們的老師閲讀量太少,閲讀的水平也不高。如果一個國小生對一個語段或短文都不能初步地分析,不能解答一些簡單的問題,那是十分可悲的,也是十分令人擔憂的。過去幾年的語文教學使我深深地體會到,特別是農村的孩子的閲讀水平急待提高。本身由於各種條件要素制約了農村孩子的閲讀量不可能比城裏孩子多,可要是在有限的閲讀條件下又不能好好地閲讀提高閲讀水平,那我們的語文教學將是失敗的,也將成為學生的悲哀。

第6篇

這是《中華活頁文選》上的一篇文章。雖然字數少,但是很有紀念意義。

本文主要講述梁實秋在世時,筆者與他同桌進餐,發現患有糖尿病的樑並未接觸任何含糖或澱粉的食物,而是要了一份既有糖又有米的“八寶飯”。原來他知道自己有喜歡的“八寶飯”,所以特別剋制,打算把“名額”留給喜歡的。

作者闡述了閲讀和工作中的“收穫與付出”原則。“獲得”和“給予”往往是相對的。當我們選擇其中一個的時候,往往不得不放棄一些東西。就像梁實秋先生,他決定吃最後的八寶飯,所以在面前特別剋制。

最能體現這一點的是:如果不想少玩一分鐘,更努力學習;我想取得好成績,但不想犧牲自己的發揮時間。手機開着看書,一邊玩一邊擔心作業,怎麼能成功?結果我玩不好,錯過了學習。這句話讓我明白了,無論做什麼,都只有一心一意才能學好。

看完這本書,我學會了一心一意地做事,這樣我就能很好地完成它們。適當安排時間是必要的。玩的時候要玩的開心,放鬆自己。回去上課的`時候要認真,小心,全力以赴。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這樣你才“有資格玩”。相反,玩的時候忘了時間,忘了考試,回到書本上依然不能振作的同學,是做不好的。總結起來就是:成功=適度輕鬆,一切努力,目標,計劃。失敗=邊玩邊學,邊學邊玩。上癮=犧牲。先苦後甜。

第7篇

看着課程的題目,我以為整本書閲讀是由王榮生教授講的,原來是嶽乃紅老師講,這樣一位真正的整本書親歷者,做了十幾年整本書閲讀的老師來講,倍感親切和真實,嶽老師主要從整本書閲讀的概念界定、整本書閲讀的意義、整本書閲讀的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幾個方面對整本書閲讀做了一個詳細的介紹,這個講座我聽了好幾遍,覺得還是想聽。下面就來説説我的收穫。

整本書閲讀是課內單篇閲讀的有益補充,它更多采用瀏覽、略讀等方式閲讀,提高了學生閲讀信息的速度。同時有的書有療愈作用,對學生的心理成長有益。兒童的泛靈特點和喜歡代入的閲讀方式,都使得閲讀是最經濟、有效的提高生活經驗的方式。

整本書閲讀有自己的目標體系,嶽乃紅老師根據自己的實踐和班級情況制定了低中高三個年段的`整本書閲讀課程目標,對我有很大的啟發和借鑑意義。我也要通過調查問卷等形式摸清自己班級目前的閲讀現狀,然後制定一個閲讀目標,從課程的高度來關照整本書閲讀。

嶽乃紅老師提到的整本書閲讀的大致流程是導讀--自讀--交流--延伸,每一個時段都有一定的課型,導課課、自讀課、推進課、交流課等。這些課型都有一定的設計目標,有自己獨特的實施方式。

嶽乃紅老師提到可以從閲讀的質和量兩個方面來評價,質主要是興趣、習慣、效果等;量則是書目和閲讀時間。評價的方式不宜固定,要豐富多彩。無論採用哪種方式,要銘記一個宗旨:評價是為了讓學生獲得持續的閲讀熱情。

嶽老師基於自己多年的探索,給了我一個很好的引領,我以前也帶領學生閲讀整本書,但是是零散的,沒有系統地實施。聽了這個講座,我也有意識、有信心在自己班級實施整本書閲讀的課程了。

第8篇

高年級段的朗讀要求,不僅要做到正確、流利,而且要做到有感情。進行閲讀教學,一定要多讀少講,把比較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讀書,讓學生主要通過自主的入境入情的朗讀,讀懂課,有所感悟;要做到讀有要求,讀有層次,要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悟情傳情,培養語感。寫景的章,既要讀出景物的美,還要體味如何借景抒情;寫事的章,要體會如何記事傳情;寫人的章,要感悟人物形象,體會人物情感……讀的指導,要避免理性化、抽象化,應該引導學生進入到章的情境之中,在讀中體味、感悟章表達的思想感情。讀的指導,還要避免割斷情感的聯繫,要從整體入手,指導學生在把握全情感基調及其變化的基礎上,根據個人的'情感體驗,進行有感情的朗讀。

默讀高年級的默讀訓練既要提高理解水平,又要提高默讀速度。為此,本冊教材將默讀與理解、思考的訓練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並加強了“用較快的速度默讀課”等方面的訓練。有多篇略讀課明確要求通過默讀了解課內容,精讀課的思考練習,許多也是必須在認真默讀的基礎上完成。為保證默讀訓練落到實處,教師在教學時,應該為學生留有充裕的默讀時間,並提示相應的方法,引導學生按照要求認真思考,在默讀之後要檢查學習效果,不能匆匆忙忙,流於形式。

無論是精讀課還是略讀課,教學時都不是單一地用朗讀或默讀的方式,而是要根據讀書的要求,採用不同的方法。對此教師要妥善安排,做到每次讀書的目的明確,方法得當,並能體現出對課學習逐步深入的層次性。

第9篇

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學生人人擁有會學習的方法,校領導高瞻遠矚,打破常規,要求我們主課老師率先實行“先學後教”的課堂改革,打造“活力課堂”。起初我們語文教師倍感迷茫,總認為這個模式對沒有多少語文基礎且自主學習能力較弱的國小生來説無從下手,無法實施。後來學校組織我們學習這方面的相關理論,安排我們學習杜郎口教學模式,理論結合實踐,才從真正意義上理解了“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根本宗旨和意義所在。我便開始逐步在自己的教學中嘗試運用,倒也有些許收穫,現將我的感受與大家分享。

一、導導學案的出現讓我”輕鬆”又“倍感壓力”

導學案作為課堂學生自學,教師導學的主要憑藉,既有助於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又有助於教師瞭解學生在預習過程中所存在的共性問題及個別問題。這便對我們所有的教師提出了更嚴峻的挑戰。為了能更好的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成立了“導學案制訂研討小組”。首先我們對本單元進行課時結構的整合,打破了四課時的常規課時結構,將其改為三課時,然後來設計每課時的教學目標、學習任務。每單元導學案的'生成都是經全組教師討論而制定的。簡單的一張導學案不僅是單元備課人的教學構想,更是全組人智慧的結晶。每週三放學後我們都準時坐在一起來討論下個單元的導導學案,每次與大家研討時聽到更多的新設想,好方法時總讓我覺得“學無止境”,不用在課堂上“滔滔不絕“的講解,也使我輕鬆了許多,但備教材、備學生卻讓我“倍感壓力”。

二、角色的轉變讓我“快樂”並“ 緊張”着

“先學後教”使師生角色發生了變化,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人,而教師則在課堂上變成了一個組織者、參與者、引導者。在必要的時候才起到“答疑解惑”的作用,每個學生都發揮了它主人翁的精神,在每一個問題上能夠用心的去尋找、去探索、去發現。與此同時,學生們也會動腦去思考與其相關的問題,這便要求我們每個學生和教師都要有充分的準備。例如我們在學習每一單元的“日積月累”部分時,我在先學卡上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對於“日積月累”上呈現的詞句,除了書本上的你還知道哪些?第二天在呈現學習成果時發現,孩子們將國中甚至高中才能學到的詞句搬上了課堂,在我們共同分享學習成果的那幾分鐘裏,孩子們越説興致越高,大家都關注着彼此的表現,此時學生的注意力是雙倍集中的。在每個人與大家分享的同時,孩子們也找到了自信,充分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在這樣高漲的課堂氣氛中孩子們學到了知識,提高了自己,增進了友誼。我和我的學生們就在這樣的課堂裏快樂地學習着。但我在高興之餘卻有一種危機感,如果我的學生提出了我不知道的問題我該這麼辦?我想,除了加強自己的專業素養別無他法。也罷,那就讓孩子們來鞭策我學習,我也就不會成為他們口中的落伍者了。

導學是一種理念、是一種策略,更是一種態度,只有植入心中才會真正的領悟到這種“磨刀不誤砍柴工”的真諦。我相信:隨着“先學後教”這種教學方法在語文教學中的不斷深入和完善,一定會很好的激發學生自主的發揮主觀能動性,挖掘其潛在的能力,誘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習慣,為學生自身發展終身奠基。作為一名年輕的教師,我更有信心在這條教育教學方法的改革之路上走好、走穩,讓我的語文課堂更具生命力!

第10篇

使學生既會讀書又愛讀書在實際的閲讀教學中,我運用各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引發他們閲讀的興趣。

(1)通過解題設置懸念來激發學生學習課的興趣。如教《烏鴉和狐狸》一課時,我先出示烏鴉的圖片問學生烏鴉是怎樣的動物;再出示狐狸的圖片讓學生交流對狐狸得了解;然後再板書“烏鴉和狐狸”,並設疑説:“一隻烏鴉和一隻狐狸碰到一塊兒會發生什麼事呢?結果怎樣?學習了課,大家都會明白的。”為了弄明白這些問題,學生不論是聽老師讀還是自讀課,學習生字詞,討論課內容,都非常積極。

(2)利用直觀形象的教學方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依據學生奇心強的心理特點,在教學中,我儘量使用直觀教學用具,再現教材情景,加強教學的直觀性,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教《聽聲》一課。課前,我收集了多自然界中的聲音。教學時,我一邊播放錄音,一邊讓學生猜想,與此同時再讓學生表演,使學生情緒高漲,從而積極參與學習,達到了我預設的目的。

(3)角色表演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針對國小生活潑動,喜愛表演的特點,在教童話類性質的課時,我常讓學生進行分角色表演。如教《狼和小羊》一課時,在學生學習了生字新詞,把課讀正確、讀流利以後,我讓學生先在小組內表演狼和小羊的不同姿態,再讓學生彙報表演。學生不但明確了狼和小羊的各自本質還初步的理解了課內容,為接下來的閲讀理解做了鋪墊。

在閲讀教學中,我在調動學生興趣的同時還指導學生有目的有步驟地去閲讀,也就是教給學生閲讀學習的方法:

(2)輕聲讀課或聽教師讀,讀或聽之後,説説課寫了一件什麼事,先寫什麼,後寫什麼,粗知課大意。

(3)自學生字詞,邊讀課,邊利用拼音、查字典,學習字詞,找出不懂的詞句和問題。

(4)帶着問題深入讀課,嘗試在小組內解決問題,理解課內容。

(5)練習讀課,把課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有的讀熟會背。每一步都提出明確的閲讀要求,並告訴學生先做什麼,再做什麼,怎樣做。

2、通過重點詞句教學、加強朗讀訓練,培養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字的能力

?標準》指出:“在低年級,要通過字、詞、句和指導朗讀等教學幫助學生理解課內容。”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教學中,我主要通過換詞、改詞,找近義詞,反義詞,看插圖、實物,演示、做動作,表情朗讀,複述句子,改變句式,仿造句子,結合上下講解等方式,幫助學生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詞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並在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多讀、熟讀,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加深對語言字的理解。如教《醜小鴨》一課時,我先讓學生看圖片,讓學生在觀察交流中明確小鴨子的可憐與無奈,再讓學生讀感受醜小鴨歷經磨難最終變成白天鵝的'過程,學生在圖結合的過程中體會到了要敢於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難,有效地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字的能力。

注意發展學生的智力在閲讀教學中要發展學生的智力,必須千方百計地增加學生的思維活動量,促使他們多讀多想,熟讀精思,逐步學會思考問題。在教學《烏鴉和狐狸》時,目標要求續編故事,許多同學採用同一種方式進行續編,見到這種結果我啟發學生想象一些你認為不可能的事情,結果編出來的故事就精彩多了。所以説在閲讀教學中應重視啟發學生展開想象,培養他們的想象能力。

關於閲讀評價,《語課程標準》指出:閲讀評價要綜合考察學生閲讀過程中的感受、體驗、理解和價值取向,考察其閲讀的興趣、方法與習慣以及閲讀材料的選擇和閲讀量。重視對學生多角度、有創意閲讀的評價。可見,閲讀評價是多層面、多角度的,評價的最終目的是“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評價的方法是多元化的,無論選擇那一種評價方法都應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有針對性的進行評價,以此激勵學生進行有效閲讀。

國小低年級閲讀教學是一項基礎工程,需教師在引領其喜歡閲讀的基礎上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以激勵其養成一個良的閲讀及讀書習慣。

第11篇

什麼是有效的閲讀教學?關注學生的閲讀起點是有效的閲讀教學;培養良好的閲讀習慣是有效的閲讀教學;閲讀方法的指導和提煉是有效的閲讀教學;合理地處理教材是有效的閲讀教學。要是繼續下去,答案一定還有很多很多,一切盡在閲讀教學中。以下,結合執教《囑咐》這篇課文時的感受,就如何處理教材這個角度來談談我對閲讀教學有效性的理解和認識。

要能合理地處理教材,深入淺出地解讀是第一步。教師本人對於文本的研讀

是閲讀教學的基石。靜下心來反覆讀課文,發現《囑咐》這篇課文從是無聲的囑咐入手,到無聲的囑咐歸總。全文洋溢着着母愛的味道,這愛裏有甜蜜,也有酸楚。母親的愛,有的濃烈,有的細膩,有的壯烈,有的含蓄,甚至讓我們不易察覺的到。

本文的語言洗盡鉛華、樸素淡雅,至而,你可以説她是平鋪直敍不見有奇的。但細細讀來,你會發現這些文字卻能在波瀾不驚之中撥動你心底深處最深的那根弦。

所以,我希望打動學生的不僅僅是文章的內容與情節,更應該是文章的語言,那麼帶領孩子們品詞析句是第一要務。在這兒,我進行了第一次取捨,“舍”課文的情節內容,“得”課文的語言文字,進行紮紮實實的語言文字訓練,將訓練與感悟結合在一起,旨在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素養。我想,這也是一個語文老師最基本的最樸素的責任。

縱觀《囑咐》一文中,圍繞着無聲的囑咐,通過三件事情三次寫了母親的眼神。在備課的過程中,我對這三個故事進行了取捨。在備課時,做這樣的取捨我的內心也很矛盾——這樣處理勢必使得文章結構不甚完整。但在反覆讀課文後,我發現課文這三個故事是有層次的,前二者講述的都是母親通過眼神傳遞給孩子,可以説是言傳的層次;後者則是母親的實際行動,是身教的層次。身教重於言傳,對於孩子的影響也更大,更深刻。可以分開處理。同時考慮到這是第一課時的教學,這樣的處理能使課堂更充實更從容。

對於教材做了這樣一個篩選,能更好地引導學生關注細節、關注語言,有更多的時間讓學生與文字接觸,可以充分去讀,去品。在這樣的基礎上,學生能更好地積累語言,一堂課下來,留在學生腦海中的字詞句才能是鮮活的,有生命力的,今後,遇到一個語言環境和合適的話題,學生就能自如地進行表達。這正體現了閲讀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學會運用語言。

如何在篩選過的教材中做文章呢?分層處理,憑藉課文語言材料,特別是抓三次描寫母親眼神的話,能比較有效地讓學生感受到母親無聲的囑咐中包含着無微不至的愛。抓住重點句,調動課文相關語言文字,逐步去體會“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意思。

文章中能體現“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個意思的語言很多,就如同大珠小珠落玉盤,四處散落,似飛花濺玉。所以在這兒,我必須舍掉這盛珠子的“玉盤”,而選擇一條將玉珠連成串的主線。這也是處理教材時第三次在舍與得之間徘徊。

基於此,我將“課文哪些地方寫了母親無聲的囑咐。”這個問題做為主線,開展教學。設計了三個層次:

第一層:將這三處描寫母親無聲的`囑咐的話找到,讀通順。這一點是立足學生的學習基礎來説:一則,這是將五年級的教材放在四年級使用;二則,學生是上課鈴響之後才看到教材的,缺少一個預習的過程。

第二層,逐句去讀,説説有什麼發現?結果孩子們讀出了這三句話的相同處:都是寫母親眼神的。此時推一步,説説從哪些詞句中反映出來的,孩子找到了:黑亮的眸子、閃着淚花的眼睛、目光這三個語言點,從而明白了同樣一種事物卻有這麼多不同的表達方式,進而感悟到祖國語言文字的多樣性豐富性。

第三層:讀出感悟,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進行標點符號改換訓練等。

文章中值得品味的語言很多,要作取捨;同時,一句話中的閲讀點也很多,也要作取捨。關注細節,品味語言時取捨的標準。抓母親動作描寫中的兩個動詞“舉”與“落”,在一唱三歎中語言文字落實到位。

在課文第三自然段中有這樣一句話:母親粗壯的手臂高高舉起,手掌落在我身上卻一點也不疼。這一舉一落之中,母愛的味道呼之欲出。這兩個動詞,體現了一張一弛、一緊一鬆的意境。在朗讀中,孩子領會了兩個動詞的意思後,感受到前半句該念重一些,後半句改唸輕一些,因為舉起的手是很有力氣的;而落下的手卻是輕柔的。這樣的説法充滿了童趣。此為一歎。

由於在教材的處理上作了篩選,騰出了更多的時間,得以安排在此基礎上拓展寫話,媽媽,我知道……孩子這樣寫道:媽媽是不忍心打我呀,媽媽很是疼愛我的;我錯了,我懂您的心意了,請不要再生氣了……此為二歎。

三歎,將此句的句尾改成“!”或“?”將這一切定格在感歎號的深刻中,定格在省略號的回味中。學生通過這兩個標點符號的異同,體會到作者情感的變化。 我們説,囑咐無聲,卻聲聲如雷撞擊在兒心上,讓我們咀嚼出母愛的味道;囑咐無聲,聲聲落在文字上,定格在你我心中。

次此上課,在舍與得之間穿行,在舍與得之間做教材處理,以提高閲讀教學的有效性。同時,如何使閲讀教學更富成效,這是個值得長遠探討,使學生終身受益的話題,值得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去實踐,去驗證。而我則將帶着這點粗淺的認識走過今天,走向明天的思考。

第12篇

為了探求如何讓文學走進高中語文課堂,我通過查閲他人的教學經驗和結合自己短暫的教學時間,大致總結為如下幾個階段。

在這一階段,學生可憑着興趣去閲讀一些自己喜歡的書籍、名著、暢銷書,教師贏加以適度的引導。如:讀國內的書應以獲“矛盾”文學獎的名家為主,也可適度讀一些西方名著:《呼嘯山莊》《飄》《呂蓓卡》等等,儘量不要讓學生讀一些網絡瘋傳的什麼玄幻、魔法、修仙之類的成人消遣的書。規範學生良好的閲讀習慣,使學生真正從閲讀中受益,從閲讀中收穫課堂學習所無法提供的東西。在《飄》中理解作者對美國南北戰爭的獨特分析,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問題,更應從女主人——斯嘉麗身上看愛爾蘭人那種執着與狂熱,用從書中讀到的東西來指導生活、指導學習。從而達到我們讀書的預期目標。

不但西方文學注重人文精神,國內名家作品也一樣不容忽視。他們是我們最接地氣的本土作家,他們是我們中國文化的代言人,他們用作品用心向我們講述着在這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變遷。他們才是我們真正的'瑰寶,也正是因為這些文化名人我們中華文化源遠流長。

先秦時期的諸子散文,《詩經》中的優美吟唱,漢賦的文辭公整、氣勢鋪陳,魏晉風骨,駢文的精工簡麗,唐宋詩詞的洋洋灑灑,元曲的內容真實、廣為流傳,以及明清小説的膾炙人口。所有的一切都將陶冶我們的情操,豐富我們的素養。學生可以在這些範圍內自由選擇,自由閲讀,只要是對我們有益的我們就可以採取“拿來主義”,對於那些對我們學習生活沒有幫助的作品我們應慎之又慎,堅決抵制。如果在這些書的選擇上存在疑慮,可以向老師請教,這一過程本身也是教師的再學習過程,或者説是班級“全民”大閲讀時代的到來。只要我們的閲讀積累量由量變發展為質變,我們才為文學走進課堂提供了前提。所以,這一基礎階段對我們來説尤為重要,沒有基礎,一切只不過是空中樓閣。

第13篇

高年級段的朗讀要求,不僅要做到正確、流利,而且要做到有感情。進行閲讀教學,一定要多讀少講,把比較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讀書,讓學生主要通過自主的入境入情的朗讀,讀懂課文,有所感悟;要做到讀有要求,讀有層次,要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悟情傳情,培養語感。寫景的文章,既要讀出景物的美好,還要體味如何借景抒情;寫事的文章,要體會如何記事傳情;寫人的文章,要感悟人物形象,體會人物情感……讀的.指導,要避免理性化、抽象化,應該引導學生進入到文章的情境之中,在讀中體味、感悟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讀的指導,還要避免割斷情感的聯繫,要從整體入手,指導學生在把握全文情感基調及其變化的基礎上,根據個人的情感體驗,進行有感情的朗讀。

默讀高年級的默讀訓練既要提高理解水平,又要提高默讀速度。為此,本冊教材將默讀與理解、思考的訓練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並加強了“用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等方面的訓練。有多篇略讀課文明確要求通過默讀了解課文內容,精讀課文的思考練習,許多也是必須在認真默讀的基礎上完成。為保證默讀訓練落到實處,教師在教學時,應該為學生留有充裕的默讀時間,並提示相應的方法,引導學生按照要求認真思考,在默讀之後要檢查學習效果,不能匆匆忙忙,流於形式。

無論是精讀課文還是略讀課文,教學時都不是單一地用朗讀或默讀的方式,而是要根據讀書的要求,採用不同的方法。對此教師要妥善安排,做到每次讀書的目的明確,方法得當,並能體現出對課文學習逐步深入的層次性。

第14篇

有位教育家説過:“人類有兩種語言 , 一種是聽覺語言 , 一種是視覺語言。”根據教育家們長期的科學早教證明 , 兒童期不僅是人學習聽覺語言的最佳期 , 也是學習視覺語言的黃金期。如果兒童在學習發音説話的同時 , 早期學習識字、朗誦、閲讀 , 使視聽語言能夠與之並駕齊驅 , 那麼幼兒的智力發展水平就會突飛猛進的提高。

本學期的小班閲讀班以《寶寶的字樂園》幼兒聽讀遊戲識字配套教材為主教學 , “大範例”、“大字卡”的使用 , 把“玩”與“學”科學的聯繫結合起來 , 化“機械記憶”為“感官記憶” , 適應了兒童的生理特點 , 讓孩子在遊戲中學習語言和識字。

為避免幼兒學習的單一性和重複性、使教學形式豐富多樣 , 也為了讓幼兒在升入大班後有良好的語言表述能力 , 本學期在閲讀班教學中加入了看圖講述、故事表演、兒歌誦讀、聽説遊戲等內容 , 這些結合小班幼兒年齡特點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應用極大的豐富了孩子的視聽覺 , 使孩子學習的興趣大增 , 閲讀班 37 位幼兒通過一學期的學習 , 變得愛説、愛唱、也愛大膽表現了。

在早期閲讀班教學中 ,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特別注重為幼兒營造一種寬鬆和愉悦的`教學氛圍 , 堅持“教即為不教”的教學理念 , 結合每位幼兒的特點 , 在教學中潛移默化的讓孩子學習語言和識字。為了使孩子對早期閲讀識字產生興趣 , 我們也特別注重與家長的交流 , 使家長明白幼兒期是培養興趣的關鍵期 , 要注意方式方法。

第15篇

關於閲讀的定義,説法頗多。先列舉以下有代表性的幾種説法。

閲讀是以理解為核心的認知活動,即讀者以視覺感知書面語言的方式去領會和把握文章的內容實質和表達形式的思維過程。

閲讀是一種從印的或寫的符號中取得意義的心理過程;是從看到的言語向説出的言語的過渡,在這個過渡中,不是機械地把原文説出來,而是要通過內部語言來理解或改造原文的句子和段落,從而把原文中的思想變為讀者自己的思想。

閲讀是蒐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

閲讀教學就是以語文課程標準為依據,以語文課本為憑藉,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在教師的指導下的學生語文閲讀實踐活動。

人們把語文能力歸結為聽、説、讀、寫四項能力,語文教學需要着力培養的也就是這四項基本的能力。從能力角度來説,這四項能力都是重要的,本無輕重之分。但是從語文學科特點來看,從四項能力的形成過程來看,從四項能力的相互關係,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程度來看,即誰對誰影響、作用更大一些;從閲讀教學所佔用時間和師生所投入的精力來看,從次要矛盾和主要矛盾的關係來看,閲讀教學卻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是語文教學諸個矛盾中的主要矛盾;是其他教學的基礎,對其他訓練的影響、作用似乎更大一些,似乎在起着制約的作用,是語文教學主體中的主體。道理很簡單,一個不具有閲讀能力的人,他的寫作能力則無從談起,這是自不待言的事情。識字無非是手段,目的是為閲讀和習作作準備。至於過去不被重視的口語教學,雖然現在已經引起了人們高度的重視,然其“度”再高,也不能與閲讀教學比肩。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雖然都是表達思想感情、進行交際的工具,但從社會發展和個體發展來看,書面語言是比口頭語言出現的晚的一種更高級的語言形式,使用書面語言是比使用口頭語言更高級的語言能力,使用書面語言有着更加嚴格的要求;口頭語言可以在生活中自然習得,書面語言則必須經過專門的教學才能掌握。國小生入學後,就語文學科而言,擺在他們面前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在口頭語言的基礎上儘快地學習和掌握書面語言。閲讀教學則是最直接、最重要地掌握書面語言的教學形式和實踐活動。曾經在全國推廣過的“注音識字、提前讀寫”的語文教學改革實驗和目前進行的識寫分開、多識少寫的識字教學,目的之一就是使學生儘快地進入閲讀學習所採取的措施。因此,在整個語文教學中,閲讀教學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抓住閲讀教學這個主要矛盾,其他矛盾才有可能迎刃而解。

二、閲讀教學是側重指導學生理解書面語言的訓練。

語言一經人使用,就會使處在語言情境中、聽或讀語言的人對説或寫的語言產生一系列的心理反應,這樣的心理反應,就是對語言理解的過程。

語言存在形式有兩種,一是口頭語言,二是書面語言。無論是口頭語言還是書面語言,都是語音、詞彙、語法的結合體,都是有意義、有內容的。所不同的是口頭語言中的語音,是由人的發聲器官發出的,是有聲響的語言;書面語言則是將聲音轉化為文字,靠文字記錄書寫的一種語言符號系統,是隱含着語音而無聲響的語言。書面語言既無聲響,就不能靠聽覺去感知,它是靠視覺所能感知的語言形式。因此閲讀是理解書面語言最重要的形式。

(二)理解書面語言應該是理解語言所表達的內容和理解語言表現形式的統一體。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着它的內容和形式,語言也不例外。語言的內容和形式是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是無法割裂的。因此閲讀教學中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就有了兩層意義,一是理解語言文字的內容,二是理解語言文字的形式。

內容決定形式,內容是第一位的,形式是隨內容的變化而變化的。有了內容才可能有與之相適應的形式。文章也是如此。寫文章要先立意,先有內容,然後再行文,要由“意”去逮文,根據內容決定形式。沒有內容,形式也就成了空洞的、毫無意義的容器。讀者在閲讀語言文字時,首先感知的是語言文字的形式,即語音。通過對語音的感知,瞭解語音所傳遞的信息,理解語言的內容。在此過程中,讀者雖然在同時接受語言內容和形式的'刺激,但是內容刺激的強度會大大超過形式刺激的強度。此時人們往往會被生動內容所吸引,而忽視了形式的存在,國小生的閲讀尤其是這樣。這恐怕也是“內容是第一位的”在閲讀當中的體現。既然如此,閲讀教學就應該順應人們的這種閲讀心理,首先要引導學生深入細緻地理解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思想內容。

理解語言文字的內容,是閲讀教學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理解語言文字的內容,不能簡單地認為就是單純的對內容的理解,學生從中受到的教育其實是多方面的。在這樣的理解過程中,學生可以接觸到作者所描繪的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體會作者的深刻思想和美好豐富的感情,這對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增長他們的見識,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陶冶他們的情操,培養他們的道德品質和辨別是非的能力,都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在這樣的理解過程中,學生的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都將得到發展,因為對內容的理解必須經過一個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即由對生動、具體、局部的語言材料的感性認識,經過推理、判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mo/redian/qitawenan/3x54q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