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其他文案 >

老師的讀書心得體會8篇 閲讀啟迪:智慧洞悉,教者有方

老師的讀書心得體會8篇 閲讀啟迪:智慧洞悉,教者有方

在繁忙的教學生活中,老師們也需要時常停下腳步,沉靜心靈。而讀書則成為了許多老師們的拾光之旅。通過閲讀,他們不僅獲取了知識,更是發覺了啟迪和感悟。在這片區域我們將分享各位老師的讀書心得,讓我們一同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感受智慧與情感的交融。

老師的讀書心得體會8篇 閲讀啟迪:智慧洞悉,教者有方

第1篇

俗話説"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知識就是力量",其實在我的內心深處我一向認為趁着青春年少多看些書,多學些知識是永遠不會錯的。在走上了三尺講台之後,由於這職業的原因,我更加喜歡看書、看報,並

俗話説"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知識就是力量",其實在我的內心深處我一向認為趁着青春年少多看些書,多學些知識是永遠不會錯的。在走上了三尺講台之後,由於這職業的原因,我更加喜歡看書、看報,並逐漸對教育書刊有所涉獵,其中我最喜歡《國小語文教師》。

一本書刊或雜誌能夠成為讀者的朋友,其實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而在我的心目中,《國小語文教師》就是我的摯友。我和它的相識其實很平淡無奇,當我初為教師時,為了走好以後事業的第一步,常常要做些準備,其中有一項就是到校圖書室借閲書刊,摘抄一些新的教育信息、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教學方法,而這些,我都透過《國小語文教師》獲得了,因此我一次次走近它。

有人説:"一本教育雜誌,也應當是一所學校,有先進的教育理念,有切實、具體的能夠給讀者以啟迪的教育案例,有高水平的服務……"而《國小語文教師》恰恰如此,它的文章精短實用,可讀性強,資料實在,在推動教學改革、傳遞教學信息方面都有獨到之處。

如今,做為一名國小語文教師,我更加期望能在教學方面得到一些切實具體的幫忙,《國小語文教師》將怎樣處理教材難點,怎樣設計創造性教學方案等都為我們想到了。同時《國小語文教師》推出的"大語文教育文摘",從大語文的角度,精選報刊精華,為我們及時地帶給了各方面的教育信息,也打開了我們的教育視野。此外,"園丁故事"、"封面人物",不僅僅有吸引人的故事,閃光的教育思想,精妙的育人藝術,還讓我們認識和了解到像於永正、李吉林、支玉恆、徐根容等教育界的精英人物及他們先進的教育理念。

據瞭解,《國小語文教師》已走過20多個風風雨雨,滋潤了無數語文教師的茁壯成長,也為許許多多的青年語文教師架起了走向成功的橋樑,是培育教師成長的搖籃。她的.風格十分樸素平實。務實、樸實、平實是其魅力的源泉。樸素、精緻、人文是其獨具的特點。她的園丁故事動人,教學點評中肯,教案設計新穎,教學隨筆精緻。她貼近教改前沿,是國小語文教改的衝鋒號。

在轟轟烈烈的教改之風中,《國小語文教師》宣揚對學生做為"人"的尊重;宣揚對學生生命的喚醒與賞識;宣揚人格平等基礎上的情感交流;教育我們用心靈感受心靈,用生命點燃生命,用智慧開啟智慧。因此,每當我竭盡所能地傳授知識給學生卻看到學生似懂非懂的目光時,我都能從《國小語文教師》中再次找尋到信心的起點;每當遇到教學中我自己也弄不太清、搞不太懂的知識時,《國小語文教師》為我解決了燃眉之急;每當我想在教學上有所突破、有所創新時,都是《國小語文教師》為我導航,讓我有所創想,尋到教學的"亮點"……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我一向堅信多讀一些好書,必須會有許多意外收穫,在這人生的黃金時間,我想我會一如繼往地多讀好書,在書的海洋中揚帆遠航。同時我想《國小語文教師》也必須將與我攜手同行,共同成長,共創未來!

老師的讀書心得體會8篇 閲讀啟迪:智慧洞悉,教者有方 第2張

第2篇

教育肩負着國家的長治久安,教師肩負着文化的久長不衰。做一位優秀的教師更是我們每位教育工作者的畢生尋求。

參加工作以來,為進一步進步我們的教學水平和本身素質,我們需要不斷學習,及時總結反思,不斷補充新鮮血液,從而真正實現自我的完善和發展。

新學期,學校打造的書香工程,對我們的思想起到了引領作用,同時提升了我們的境地,更為我們的二次發展提供了平台。《做最棒的老師》這本書聚集了眾多教書育人的案例和實用方法,藉助故事的氣力幫助我們提升教師職業素養。可謂篇篇都是經驗之談,字字都凝聚着作者們的血汗。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先生不應當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當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我國已故著名教育家、學者和思想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在新時期的學校教育中仍有深遠影響。

世界著名教育家艾倫。德瓦艾特以為:教育有兩個目的,一個是要使學生聰明,二是使學生做有道德的人。

班裏有個男生甲入學的.時候成績比較靠前,家住學校四周,家裏收入較好,是家裏的獨生子。但是入學後成績一直不穩定,經常帶手機進學校,而且有幾次被任課老師發現上課時候玩手機。這些題目我給他指出後,暫時好了一陣。

可是在一次學校檢查學生《南門通行證》的時候,居然查出他自己造了個假證(他本身不符合通校生辦理南門通行證的條件),只有照片是他本人的,其他班級、姓名等信息都是假的。當級部領導把這個事情告知我的時候,我真的很難堪。由於通過與他的家長溝通,得知家長對他成績的後退很是惱火,特別是他父親長時間外出,由於進入高中後孩子的學習與之前反差太大,已和和孩子吵了幾次了,有一次乃至動手打了他,還把孩子手機摔了。這讓父子關係很是緊張,幾近不再説話。

瞭解到上述情況後,我決定暫時不把這個事情告知家長,對學生談了做人的道理,談了弄虛作假的危害性等,同時鼓勵他積極改正錯誤。讓他作了深入檢討。對我的這個處理方式,學生很是感激,也理解了我的工作難處。

可是鮮花易謝,在高一下學期的一次考試中,他又出現了用手機做弊的情況,這次事情瞞不住了,只能讓家長來協助教育,而且由因而在考試中違紀,也遭到了學校的紀律處罰。這期間,為使他能儘可能不遭到影響,我在班裏沒有多説這件事,屢次通過談心鼓勵他堅強地跨過這道坎。同時我和他父親屢次電話聯繫,表揚他積極參加學校活動、積極其班裏打水等優點,讓家長重新熟悉自己的孩子,多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多與孩子溝通,學會從孩子的角度動身看題目。經過一段時間,孩子和家長的關係逐漸好轉。一次,他父親電話告知我,王老師,孩子最近轉化挺大了,昨天跟我説他想明白了,學習是為了自己,以後會努力的。聽後我也很欣慰。

原以為他終究學會了做人的道理,沒想到沒過幾天,他又在上晚自習的時候吃零食。唉,當時我真是很生氣,但轉念一想,要是現在朝他發火我前面的努力就白費了。因而強壓怒火,重新思考如何解決他的思想題目。考慮到晚上,在學校批評也沒有甚麼效果,因而找了兩個班幹部和他一塊回家,我進行了一次特殊的家訪。

在他家裏,我扼要説了一下他近期的表現,他母親既感激我對學生的關心,也為孩子的不聽話而傷心,當時真是聲淚俱下。末了,我囑咐家長不要再批評孩子了,他是你們的未來,會漸漸轉變過來的。

這件事後,學生甲對學習的態度終究轉變過來。可能學習一時半會還趕不上去,但成長比成績更重要。究竟人不可能完善無缺。從對學生的教育中,我們深入地體會到:關注學生學習的同時,更要及時關注學生的心靈世界,育人也是我們教育活動的根本任務。

二、當好學生的成長顧問,成績差的的學生更需要關愛和鼓勵。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對待成績差的學生教育題目上提出:對落後生要發揚同情、關懷和互助的精神。對待落後生的無知,如同對待不幸一樣,態度上越細緻、體貼,精神上越同情、關懷,落後者爭當先進的願望也就逾強烈,其懶惰、怠惰的習慣就會遭到更加尖鋭的自責。這些真知灼見對我們的教育有很大啟示作用。

每個孩子都是向善的,每個孩子都渴望得到關注。成績差的學生能夠堅持下來本身就已不輕易,他們經常自卑、缺少學習熱情、學習目標不夠明確,他們的心靈更加脆弱,更需要我們的幫助。

正如我們李校長在我們全校教師會上屢次誇大的:一個學生對一個班級來講,或許只是1/50;對一個學校來講,或許只是1/4000;但對一個家庭來講,卻是100%。

學生乙是一位擇校生,去年入學的時候在班裏成績比較靠後,而且一位同事熟悉他的家人,對我説可調皮了,你可得好好管管。軍訓的時候我要熟習所有學生,令我驚奇的是,他並沒有甚麼特別的地方:從不遲到,從不請假,而且軍訓非常認真(班裏幾近所有的同學都能克服困難,做得非常好),動作也非常規範,中間休息的時候也穩定鬧。只是有一點,他很少和同學們交換,固然班裏也有他國中的同 ( 範;文,之。家網 《做最棒的老師》讀書心得:做學生的榜樣 做最棒的老師學和之前熟悉的校友。

軍訓那幾天天非常好,氣温一直比較高,但同學們的堅持深深地感動了我。我和他們一塊在操場練習,固然有時可以坐着看一會,但從不離開練習場地。天天軍訓總結的時候我都會側重表揚一下同學們的頑強拼搏精神,即使有時個別學生做的不好我也只是稍微點一下,幫他們糾正過來就可以夠了。在我看來,作為十六七歲的孩子能做到這樣已很不錯了。我的堅持和付出也換來了學生們的理解和支持,固然我們個個皮膚都曬黑了,但我們的心走的更近了。這為我以後的班級管理開了個好頭。

學生乙也在努力堅持着,漸漸改變着。軍訓鄰近結束的時候,我讓每個同學都寫下自己的開學計劃,告知他們高中是人生路上的一個重要階段,是新的征程,新的出發點,一定要有長遠的規劃。從他的這份計劃中我才真正瞭解到他不太和同學交換的緣由:成績差,而且從每個同學的眼神中彷彿都看到他人對他的看法,分不夠,是花錢買進來的,總之,比較自卑。

瞭解到緣由後,我找他談心,鼓勵他放下思想包袱,重新融入新的班集體,和過去再見。並在班會中屢次表揚他的團結同學、遵守紀律等優點。這樣漸漸他的自卑心理消除,與同學們的交換多了,笑聲多了,成績也有了進步。

第3篇

今年三月份,我懷着激動的心情,讀了著名教育家李鎮西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這本書記載了李老師從教25年的經驗與收穫,書中從作者步入崗位初期寫起,從青澀寫起,到有一定的經驗,到經驗豐富,滿腹經綸,將自己的成長與成熟一步步介紹給了我們。讀後,我有以下幾點感悟:

回想自己的教學工作,對於自己的學生,其實更多的還是愛,有時學生犯錯了,我也會感到很氣憤,但是,細想起來,孩子畢竟是孩子啊,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有着自己的思想,你能期望他和你一樣嗎?你期望他們會那麼聽話,把任何事情都做得那麼到位嗎?其實,一切都是不可能的,李鎮西老師説,“童心是師愛的源泉”,我要説的是,想跟孩子們相處,必須蹲下身,與孩子們對話。不要老拿着大人的思想來衡量孩子,畢竟他們還小。他們的思維有時還很幼稚,還會做很多錯事。所以有人説,你要允許學生去犯錯,犯了錯允許他去改正,這樣學生才能在曲折中成長。

李老師對後進生的教育是很富啟發性的,在對後進生的教育方面,李老師的觀念及一個個成功的案例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

在班主任工作中,最令人頭痛的莫過於對後進生的教育。為什麼我苦口婆心地、三番兩次地教育他,他卻不領情呢?學習了《做最好的'老師》之後,我明白了後進生犯錯的頻繁性,以及進步過程中的反覆性的特點,懂得了對後進生教育長期性和艱難性,懂得了對他們的教育不能只用一種方法,而且需要我們有足夠的耐心、理解之心和寬容之心,需要有足夠的智慧,而愛和尊重則是成功地對他們進行教育的。前提。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讀書和思考是分不開的。教師的反思能力決定了工作中開展研究的能力。反思是立足於自我之外的、批判的考察自己的行動及情境的能力。成功及有效率的教師傾向於主動地、創造性地反思其工作中重要的事情。我們在平時的教育工作中,一定要結合工作的現實去思考、總結,這樣,我們就會在讀書與思考中逐漸成長起來。

對照李鎮西的教育方法,我發現:自己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有着很多不當之處。例如:在對待學生的態度上,由於急於求成,常常忍不住對學生髮火,缺乏教育的技巧;有時,對完不成作業的學生,缺少耐心輔導,缺少個別引導,使學生對我敬而遠之,師生之間缺乏代溝。

“讓每一個學生在學校裏抬起頭走路。”這是蘇霍姆林斯基心靈的召喚。在今後的人生中,無論做什麼事情,讓我們都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獻出自己最大的愛心,做最好的老師,做孩子最喜歡的老師,讓自己無悔!最後,借著名教育家鎮西小語作為我的座右銘,“教育是心靈的藝術,愛心是教育的靈魂”鞭策自己,激勵自己,這就是我——一位人民教師在學習中的心聲。

第4篇

讀了李鎮西的《做最好的老師》後,我深深地陷入了沉思,我覺得貫穿本書的靈魂所在就是"愛的教育"。李鎮西老師的以一個語文老師的優美文筆和才華,折服了我!以一個班主任的細膩與認真感動了我!以他對教育工作的熱愛,對學生的熱愛震撼了我!李老師在書中極力強調"沒有愛,便沒有教育",他對學生的關愛令我佩服。我想,這愛來自於責任,來自於內心深處那一份責任感。他認為教師要教會每一個學生如何學習,關心每一個學生的生活,讓每一個孩子快樂成長、李老師也認為教育並不是有了愛就有了一切,教育之愛絕不是遷就縱容學生,絕不是放棄嚴格要求和嚴肅的紀律。教育中真正的愛,意味着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一生的負責,因此這種愛必然包含着對學生的嚴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懲罰。

總之,"愛"、"理解"、"尊重"、"平等"與"責任"在李老師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這正是教師的氣度,教師的`魅力。李鎮西老師的耐心,執着令我向往。作為教師,我們都想過該怎樣幫助那些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想過該如何在課堂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想過該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也想過該如何讓學生喜歡自己…只是,每當學生的表現與自己所預計的不一樣時,往往會失去耐心,失去對學生的信心。

而李老師花在學生身上的,不僅是精力和時間,更多的是耐心,是自己對學生的關懷。他把每一個孩子當成一件藝術品,每一件都要精雕細琢,每一件都要仔細挖掘出潛在的能力。可見,耐心是一位教師的一個重要素質,是師德修養的一個方面。教書育人,為人師表,教師特別需要有耐心。而耐心是需要修煉的。耐心等待,給學生足夠的時間。一個學生在學習上後進了,是因為以前的學習問題如雪球越滾越大,日積月累形成的,那麼化雪過程當然也需要一段時間。

耐心指導,給孩子搭梯建橋。當我們一味指責學生時,是不是應該想想我們也有過錯。説第一遍,他不會,我們就應該説第二遍,第三遍…一直到會為止。李老師在這本書的序言中説:"每個人都是一棵樹。你也許不是最美麗的,但你可以最可愛;你也許不是最聰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奮;你也許不會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實;你也許不會最順利,但你可以最樂觀…李鎮西老師的文章,給我極大的鼓舞。今後的工作中,我一定要用愛心温暖童心,做個富有愛心和耐心的人,愛學生,愛生活,愛世界。"沒有最好的老師,只有更好的老師",我會不斷努力的。

第5篇

在波普爾《科學發現的邏輯》那裏受阻之後,想找本輕鬆點的書看看,噹噹網一搜,科普類的熱門書就這本,於是找來一看。

全書用80後、非常網絡化的語言,描述了量子物理史近100年來的波瀾壯闊、刀光劍影,使我這個門外漢讀起來竟也津津有味,竟在昨晚欲罷不能,堅持到今天凌晨讀完全書。尤其是在讀到薛定諤的貓,讀到量子自殺的章節時,我竟忍不住笑出聲來。也瞭解了為什麼二戰德國不能先於盟軍制造出原子彈,難道一切都是天意,一切都是天意...

量子物理髮展到現在,許多東西竟然都是假説,那個該死的討厭的'電子,究竟是粒子還是波,折騰了物理學家300年,沒辦法,因為沒搞清楚的話,那麼你和我是粒子還是波、這個世界是粒子還是波,就不清不楚了。後來的結論竟然是:那個客觀存在不知道是啥、不管它是粒子還是波,反正是一團迷霧,當觀測者用各種手段去觀測時,它就隨機地現出原形(塌陷)了,有時表現為粒子,有時表現為波。天啦,這跟幽靈差不多,後來,物理學家確實一路追蹤到了幽靈——人類的意識,是人類的意識測量並解讀時,影響了客觀的東西。人類意識裏面都是主觀的東西,而且無法獲得真實的客觀。

當然,這個結論只是暫時的結論,按照波普爾的講法(書中又出現了他的名字,唉,還是沒逃過他),科學就是用來證偽的,所以這個結論也只是用來證偽的。——太唯心了,馬克思肯定會説只是科學還沒發展到人類搞清本質而已,本質或科學客觀是真實存在的,可認知的。

可就是這個唯心的量子論,竟然想進一步發展,以超弦的名義,讓不確定性充斥世界,佔領引力領域,搞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一統宇宙。愛因斯坦生前就對量子論進行了幾番攻擊,都被量子論的掌門人玻爾以高明的手段化解,弄得站在經典物理一方的愛因斯坦鬱悶地向玻爾發問:你真的認為因果論不存在,老頭子(上帝)也擲骰子嗎?

是的,現在我們就生活在這個測不準、不確定、隨機的世界!

物理是什麼,物理就是假想,做實驗,符合就成功,不符合再假想,人類社會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發展到今天。一切所謂科學、客觀都是用來證偽的!

呵呵,轉回來,一定要轉回來,否則要神經病了,我認為,不確定性確實難解,滿世界的人們錯把主觀當客觀,但我還是裝糊塗吧,中庸一點吧,中庸,這是我最後的哲學堡壘了。

第6篇

?慢養,給孩子一個好性格》讀這本書,看一眼題目我就喜歡上了,因為這和我最近悟得的道理是相同的,再看了序,覺得有許多想法不謀而合的,一路讀來親切而感動,所以迫不及待要讀完,再推薦給周圍的人。培養孩子自信、溝通以及跟別人相處的潛力,才是最重要的。

“家是一個很奇妙的地方,有人在這兒得到愛,有些人卻得到傷害。父母們給孩子愛的時候,就應想想,你給孩子的是控制、傷害,還是真正無怨無悔的愛?愛,是慢慢‘養’出來的……”黑家培養孩子的方式真的很令人吃驚,但是冷靜下來也令人佩服。

讀到其中描述黑立國時最令我感歎,看看他做的那些事,哪裏僅僅是調皮搗蛋就可形容的啊,簡直不可思議,簡直就是品質低下,就算是父母能容忍,但內心也必定會對這個孩子憂心忡忡,從而可能就會處處留意翼翼地另眼看待。把鞭炮丟進草堆、想把火柴丟進汽車的汽油裏(好險沒有釀成大禍),扮演怪盜,在賣場“偷”手套……哪樣事情不值得引起父母情緒上驚天動地的反應,但是父母卻並沒有給他貼上壞孩子的標籤。若是我們平常人必須會覺得這個孩子思想有問題,道德品質差之類的,你看故意搗亂、搞破壞,還想着“偷”東西,這不是有問題嗎?但是誰能想到其實這樣的孩子仍然是十分有愛心的,在大人眼裏孩子的那些錯誤,其實並非是大人心裏想的那樣壞透到極點,他們有各種各樣的想法,其實他們並不壞,他們還有很多的可塑性的。

就像立國自我所説:“當我們做錯事時,其實自我心裏不是不明白,但是若是遇到有人用訓斥的方式來責備我們,那隻會激發我們的防衞心理,我們反而死不認錯。”“一個孩子一生的環境,每個人對待他的方式就是這個小孩世界的自然規律,也會影響他的一生,他的世界是充滿完美還是充滿仇恨與懷疑,都是透過和周遭環境互動得來,從這個角度看,父母跟子女的很多互動,老師和孩子的許多互動,都不能那個太低估對孩子的影響力。”

還有就是立琍,愛追潮流,青春期化粧,交各式男友,真是讓人難以理解,媽媽在屢次勸説無效之後,便乾脆主動帶孩子到醫藥商店去買藥粧給孩子化粧,因為既然她喜歡這樣就尊重她的選取,與其隨她瞎用化粧品損害皮膚,乾脆母親主動指導購買不至於對皮膚傷害大的化粧品。無法想象父母能用這樣的態度和方式來應對,我真的好震撼。

青春期的孩子可塑性還是很大的,很容易就會走極端,做父母的必須要把握好度。此刻我們很多老_母常常抱怨孩子沒有職責心,責怪孩子,此刻我最後明白,不是孩子沒有職責心,而是父母老師剝奪了孩子職責心的擔當意識,什麼事情都被安排得好好的,什麼事情都務必按長者的意思來,孩子沒有個性,沒有了自主的權利,誰還能擔當?孩子被要求不能夠嘗試,不能夠犯錯,沒有這些寶貴的經歷,誰又懂得去擔當?孩子們的成長過程中很多錯誤是必不可少的,那些是他們該去經歷的`成長。其實職責心和擔當意識就是被家長們剝奪了。“期望孩子長大後擁有一個自由的靈魂,那麼就要放下很多世俗的標準。期望孩子未來有職責感,對自我的行為負責的話,那麼我們務必給他機會,讓他去思考、作決定,並有機會為自我的決定負責。信任孩子、相信孩子十分重要,也因為有父母的信任,他們會更誠實而負職責。”

都説“美國的教育就像是在挖礦,把孩子切、割、磨變成一個寶石,就像許多拿到諾貝爾獎的傑出學者一樣。而歐洲的教育就像種花,教育人員做的是澆水、加肥料,讓種子變成它本來的樣貌,無論是玫瑰、康乃馨、山茶花,他們都會細心呵護,讓每一株花朵都有自我獨特的模樣。台灣的教育是塑料工廠裏頭的射出成型,要求個個一模一樣。”聽了這些生動的比喻之後,我不禁想起我們身邊的教育呢?我們屬於哪一類教育?

我感覺我們是個_走捷徑的教育,為分數急,為一切想追尋的結果着急,而失去慢慢等待,慢慢享受過程的耐心和體驗。這天早晨晨會課時,我還對小孩兒講,生命就是享受過程的一次體驗的旅程,否則誰的目標都一樣——死亡之旅,那麼人生還有什麼意思!一心只盯着分數,從國小開始就完全盯着分數看,完全不顧孩子熱情興趣愛好,即便是學個興趣班那也很明確地功利性,孩子所有的生活就只有分數、作業、學習、培訓班,這也是為什麼孩子一旦離開了校園就沒有人再願意碰書本的緣故了,因為從小對書本的熱情已經被消磨殆盡了。我們的教育完全是隻注重灌輸結果的教育,完全沒有任何的沉澱,關鍵是隻要把結果告訴孩子就好了,孩子呢,掌握了這一結果也就萬事大吉了,所有在學校的學習對今後人生路幾乎很少有作用,這也就是為什麼越來越多的讀書無用論,其實不是讀書無用,而是我們的讀書方式出了問題,而是我們的目標和觀念出了問題。很多人都明白分數真的不重要,卻不明白分數真的不重要在什麼地方,而且有時候也是飄搖不定,嘴上大喊分數不重要,但是手上踐行的卻是分數之上的實際。

其實我覺得並不是不要分數,不要學習,不要那些興趣培訓,而是在這一切的學習過程中,慢慢地體驗過程,慢慢地培養引導性格和態度,慢慢地獲得情感的體驗,在收穫結果的同時,過程中的那些生命的體驗和成長比結果更重要,這就是我們本末倒置或是方式方法錯誤的根源,並非我們不要那個結果或是那個分數,而是我們會有更好的方式更慢的態度來收穫那個結果。不求一時的速度與效率,不以當下的表現評斷孩子,尊重每個孩子的差異。

“慢養”,並不代表放任孩子,而是能夠給孩子學習的機會,讓他們在學習中成長,找到的自我。如此,家,就是孩子生命力的來源,家才能為孩子的人生加分。孩子在長大過程中有許多變量和條件,沒有一個道理放諸四海而皆準。慢養,能夠讓父母找到相信孩子的力量,孩子能夠發現的自我。

這幾年,我此刻一向覺得孩子的成長就是就應不斷地犯錯,一向不犯錯的孩子真的值得人擔心,犯錯的孩子説明他正視自我的內心,有個性,犯錯不可多得的人生經歷,更是難得的成長經驗。很多時候有些事情我們雖然已經認識到了,但是還只是停留在理論狀態,有可能連潛意識的觀點都沒能改正過來,更不要説落實到實際行動中了。但是我覺得自我有一點進步的就是把孩子當成自我的鏡子——孩子身上的每一個我認為比較重要的習慣問題,我都拿來照照自我,這些問題從我身上而來嗎?

第7篇

假期拜讀了閆學所著的《給教師的閲讀建議》一書,受益匪淺,書中提到了一些觀點給我很大觸動,當你把閲讀當成一種生活方式,當成一種像呼吸一樣自然的生命狀態時,閲讀就融入了你的生命,成為生命本身的一部分,而不是遊離於生命外部的特別添加,不是割裂於生活本身的額外負擔。真正的問題是,你是否選擇閲讀,是否願意過一種閲讀的生活?越忙越要讀書,給一點空間給閲讀。不光教師要讀書,我們的孩子更應該讀書(蘇霍姆林斯基的話),閆學在當校長的時候為學校建了圖書館,閲覽室,精心打造愛麗絲繪本主題圖書館,為了將繪館的利用率擴展到最大限度,讓更多的孩子和家長、教師能夠深受裨益,使這些美好的書不至於束之高閣,採取了四條措施。第一,實行繪本館定時入館制度。第二,實行繪本館使用預約制度。第三,實行繪本館向家庭開放制度。第四,積極投入到公益閲讀活動中。

高中生也一樣需要閲讀。我校有也有閲讀室,緊張的學習之餘,能否把我校的閲覽室利用好,讓我校的藏書不至於束之高閣。做為新高一的班主任我想與圖書館聯繫好閲讀時間,讓學生閲讀起來,或者讓學生在此時間內自行帶書,組織學生在班級閲讀。讓學生讀經典。

?給教師的閲讀建議》作者閆學在書中推薦伊洛塔卡爾維諾的《為什麼讀經典》説到經典讀了總比不讀好。閲讀這本書可以窺見這位大師的祕密書櫥,另一方面可以領略這位大師是如何閲讀其他大師的,這種受教實在難得。其實在閲讀《給教師的閲讀建議》一書我也有同感。我也窺視大師的書廚,從中挑出來一些列出,成為我下一步要看的。

梭羅的《瓦爾登湖》(作者是這樣評價這本書的,如果到一個孤島,可以選一本書的話,我帶梭羅的這是一本充滿智慧與寧靜的書,這裏有富有哲思與恬淡的心靈,有清閒、清澈的自然之源。)

泰戈爾《新月集》詩集(鄭振鐸譯)(現代兒童詩歌的巔峯之作,無論內容還是藝術表現手法,都實在太高妙了。)

蘇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學》、《給教師的建議》、《我把心給了孩子們》

托爾思泰《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

看到大家們飽讀詩書,真的羞愧於自己閲讀上的'貧瘠,差距就是這樣產生的,大家們通過閲讀經典不斷的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作為教師的專業底氣在閲讀中逐漸厚實,完美知識結構,成為每一個教師基本閲讀方向,不管如何,首先要讀起來,讀書像呼吸一樣自然,讀書就是生活,讀書就是一種最自然的生命狀態,是一種須臾不可缺的存在方式,也是高貴至美的人生境界。

我先尋着大家的足跡,列出我的看書清單,假期我看了《廊橋遺夢》《情人》《霍亂時期的愛情》,雖然我並不能達到很高的境界,但是我先讀了起來。

通過看《給教師的閲讀建議》一書,學會怎麼樣寫讀書隨筆,當閲讀和寫作結合起來,那些在閲讀時引發的思考會更加深入、全面、透徹,甚至會引發一些閲讀時不曾有的思考,閲讀就獲得了另外的獎勵和收穫。我也要試着把我看過的書所產生的感想一一寫下來,做好摘抄記錄。讀書筆記不能全盤照搬,在記錄最重要的核心觀點之後,就可以進行概括提煉,對作者的觀點作進一步的梳理和理解。而這些概括提煉的語段就可以直接拿來入到自己的文章中去了,也許剛開始不盡人意,久而久之,一定會有收穫與提高。我不知道自己能做到什麼程度,但我一定盡力。

剛開始我會學着別人,看大家們怎麼做,看什麼,做什麼,等我也博覽讀書,會思考,會把所看所想都寫下來,我想我的思想境界就又上了一個台階,當一個真正的名師,當一個受學生愛戴的老師,做一個問心無愧的合格的人民教師。

第8篇

歌德這樣説:“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對話。”最近在閒暇之餘,我認真閲讀了李鎮西老師的《做最好的老師》。在閲讀中,時時會被李鎮西老師充滿智慧和哲理的語言所打動。給我很多收穫,帶給我教學上許多建議,在原來教學中的許多疑慮一下煙消雲散。

在十多年的執教生涯中,我有幸聽過很多大師級教師的精彩講課,課堂中的每一位學生都受到了老師的關注、欣賞和鼓勵,因此每個孩子都興致高昂,積極活躍。當時我想,能如此善於發掘孩子們的潛力,欣賞和激勵孩子們,如此平易親切,如此的有創意,如此富於激情而又執着的老師,學生能不喜歡他嗎!能不學好他的課嗎!

前不久,我看了一部法國的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很受啟發,電影講述的是一羣住在號稱“池塘底”教養所的問題兒童和新來的老師的故事,他們在新老師馬修的引導下,把原來整天尋釁鬧事的問題兒童組成了一個合唱團,在音樂的薰陶和新老師耐心的堅持下,重拾自信,並懂得感激,從而對未來充滿希望的這樣一個故事。我教學工作已經十多年頭,這期間有很多的困惑都源自“心態問題”——究竟應與學生保持一種怎樣的關係,在面對學生時如何擺正自己的心態。我想,只有處理好了這個問題,教學才能變得從容,教育學生時才能處事不驚。《放牛班的春天》的主人公馬修老師做得很好:他從來不會因為哪一個學生“名聲不好”就看輕他,相反,他認為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潛力。

閲讀李鎮西老師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我又有新的收穫。李老師是蘇霍姆林斯基的追隨者,他在書中極力強調“沒有愛,便沒有教育”,“在教師素質的諸多因素中,對學生的奉獻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責任之心等教師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他説我們教育對象的心靈絕不是一塊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經生長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師的責任首先在於發現並扶正學生心靈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讓它不斷壯大,使缺點的雜草最後無立足之地。如果我們用成人的冷漠去對待孩子的真誠,那麼一切“語重心長”的教育都無濟於事。對於那些讓人頭疼的孩子李老師用“科研”的眼光去看,把教育上遇到的每一個難題,如班集體建設呀!"後進生”轉化呀,早戀呀,作弊呀等等,都當作科研課題來對待,把每一個"難教兒童"都當作研究對象,心態就平靜了,教育也從容了。當然,李老師也認為教育並不是有了愛就有了一切,教育之愛絕不是遷就縱容學生,絕不是放棄嚴格要求和嚴肅的紀律。教育中真正的愛,意味着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一生的負責。因此這種愛必然包含着對學生的嚴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懲罰。總之,“愛”,“理解”,“尊重”,“平等”與“責任”在李老師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這正是教師的氣度,教師的.魅力。

最好的老師,他們的人格,學識,能力乃至天賦,我是永遠無法比的,但我可以和自己比,也就是用今天的工作與昨天的工作相比,一日三省——我今天備課是不是比昨天更認真,更貼近學生,更適合我的學生,我今天在課堂上的發揮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處理突發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機智,今天我組織的活動是不是比昨天更有趣,我今天幫助“後進生”是不是比昨天更細心,我今天駕馭課堂的智慧是不是比昨天更靈活,我今天所進行的教育反思是不是比昨天更深刻,今天我面對學生的教育教學建議或意見是不是比昨天更虛心,我今天聽到各種“不理解”後是不是比昨天更冷靜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遺憾,但每天都這樣自己和自己比,堅持不懈,我就不斷地向“最好的老師”的境界靠近。

“不是槌的打擊,乃是水的載歌載舞,使鵝卵石臻於完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mo/redian/qitawenan/5rre4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