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其他文案 >

長恨歌心得體會7篇 長恨歌:千年悲慟,扣人心絃

長恨歌心得體會7篇 長恨歌:千年悲慟,扣人心絃

《長恨歌心得體會》是一部展現女性悲慘命運和深刻恢復力的詩歌作品。作者白居易以優美動人的筆觸,憑藉自身對歷史的獨特觸感,將唐朝皇后楊貴妃的遭遇和心理狀況娓娓道來。這首詩引人入勝,讓人思考人性、命運和愛情的複雜關係,同時也展現了作者對女性命運的深入思考。

長恨歌心得體會7篇 長恨歌:千年悲慟,扣人心絃

第1篇

王安憶的《長恨歌》和張愛玲的文筆有些相像,都是繁華里的微塵,帶着微涼和綿綿的恨。

四十年的故事都要從上海講起。這裏有着形形種種,聲色各異的弄堂;有旁枝錯節,如蜂般嗡嗡嚶嚶的流言;也有閨閣,滿裝的都是女兒的心思。鴿子從這片混沌不堪的世界裏,從波濤連綿的屋頂飛上天空,穿雲破霧。

從這一切裏浮出的影子,就是王琦瑤。王琦瑤是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兒,她就是上海,夜夜歌舞,高興得不知怎麼辦才好,其實大喜總是難免虛張聲勢,再大的熱鬧也是一瞬間。從去片廠,照相,競選“上海小姐”,王琦瑤平步青雲,最終理所當然的在眾人眼光中當了交際花。可一切終究過去,她失去了依靠,成了平安裏的一名護士。又經幾番糾纏,最終死於他殺。

“王琦瑤原是白絹,後來就漸漸寫上了字,字又連成了句,成了歷史。”和吳佩真在一起的日子是沒有字的輕盈自由的日子,李主任則給她留下了濃重的墨跡,雖是華麗,卻終究讓她的一生走上了不歸路。李主任的死,是將王琦瑤這段有關青春的歷史剪下帶走的,剩下的全是混亂不成章節。與康明遜雖是真心誠意,但不得不形同陌路,再從薩沙到老克臘,雖是咫尺之間,卻遙如天各一方。

這歷史是苦澀而回味無窮的,她愛過恨過,最終只落了白茫茫一片真乾淨。在生命最後的幾秒鐘裏,她的思維穿越時空隧道,在怨恨些什麼呢?也許自己也無法左右自己的命運,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女子,只是風中飄散的柳絮,在時代的風中掉落。

王琦瑤是千千萬萬的。天生麗質的是愛麗公寓中的王小姐,長得好其實是騙人的,又騙的不是別人,正是自己,以為花好月好,便長聚不散了。等到人事皆非,夢醒了,才知道來不及了。想着過往,滄海巫山的,是曲終人散後沒落的王琦瑤。古往今來,多少紅顏變歎息。唐時楊貴妃的歌舞再美,最終成了馬嵬坡下的空留恨。六朝如夢,鳥只空啼。

我想我漸漸懂了長恨歌的意思。“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人生本是將錯就錯,台上的人依依啊啊,百轉千回,台下的人歡呼喝彩,皆是逢場作戲。曲終人散,餘聲繞樑,只剩長恨不息。

長恨歌心得體會7篇 長恨歌:千年悲慟,扣人心絃 第2張

第2篇

有人説,《長恨歌》是寫政治的,抨擊唐明皇的昏庸;又有人説,《長恨歌》是寫愛情的,它歌頌的是唐明皇與楊貴妃的驚天地泣鬼神的悲傷的愛情故事。而我讀《長恨歌》,感受到的卻是極力渲染唐明皇和楊貴妃愛情的後面的白居易的悲傷。

古代男子,年紀很小就可以成婚,早婚可以説是一種社會傾向,所謂“成家立業”,先成家,後立業。按理説,在這種環境之下的白居易應該是很早就成婚了的,但是因為某種原因,他成為了當時社會上士族家庭很罕見的“大齡剩男”,三十多歲都還沒有結婚。這個“某種原因”到底是什麼呢,就是湘靈。白居易少年時住在符離,和東鄰之女湘靈姑娘長期相愛,感情非常深厚,兩個人私底下約定了終生。但是,白居易的母親卻反對他們的愛情,覺得湘靈的門户太低,不是白居易的良配,在“百事孝為先”的古代,一門婚姻沒有了父母的首肯那是根本就行不通的,縱然很愛,白居易還是不得不聽從了母親的話。但是作為對母親的抗議,他多年一直都沒有結婚,最後在母親的以死相逼之下結了婚。而那個時候,他37歲了,湘靈姑娘則終生未嫁。

有句話説,在文學作品裏,寫別人就是寫自己,每一部作品都是作者內心的剖析和情感的流露。那麼在《長恨歌》裏,白居易極力描寫的,不只是唐明皇的愛情悲劇,更是他自己的愛情悲劇。唐明皇因為被軍隊的逼迫,不得不賜死楊貴妃,“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娥眉馬前死。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面對這一切,深情的君王卻只能夠“掩面就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在此時,白居易大概把自己當成那個悲痛無奈的唐明皇了吧,他的“軍隊”,就是他的母親。唐明皇是君王,比愛情更重要的還有他的國家,所以即使心痛,他還是選擇了犧牲楊貴妃;而白居易是人子,“百善孝為先”,在母親與湘靈之間,他也不得不放棄了自己的愛情。這該是怎樣的一種無奈呢?在這首詩歌中,白居易以相當大的篇幅描寫了楊貴妃死後唐明皇的痛苦與懷念,無論是春分桃花,秋雨落葉,雙目所睹之物,沒有一樣不能夠不夠氣他對那個心愛的女子的懷念。據説湘靈曾經送給白居易一雙鞋子,他終身都帶在身邊,“人只履猶雙,何曾得相似”,寫人寫己,這種惆悵,只有愛過的人才能夠懂吧。

愛情被現實打敗了的白居易,苦悶無處可説,他多麼想見到湘靈,對他傾訴自己的一切,但是他不能。現實是不能夠解決的了,他最後只能寄託於神靈。在《長恨歌》裏,他給唐明皇和楊貴妃安排了一次相會,“七月七日長神殿,夜半無人私語時”,並且表達了彼此的願望,即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無論人間還是天上,恩愛不覺。但是,他沒有像唐明皇那麼幸運,他沒有能夠幫助他的道客,只能夠在半夢半醒間,在輾轉反側時,感歎着“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我想,他應該是羨慕唐明皇的,他愛過,擁有過,轟轟烈烈過,即使楊貴妃是他的兒媳婦,但是為了愛情,他爭取了也得到了,而自己呢?只能夠在漫漫長夜,讓思念一點一點把大腦吞噬,痛徹心扉。

“我有所念人,隔在遠遠鄉。我有所感事,結在深深腸”,這是白居易的《夜雨》,寫於元和六年,時年白居易四十歲。讀了《長恨歌》,我終於明白為什麼讀到這句時我會有流淚的衝動,在那場刻骨銘心的愛情裏,他到底失去了什麼,此生,再也挽不回。

第3篇

最近讀了王安憶的小説《長恨歌》,一來作品是當代文學史上的大家寫的,讀來覺得信服,二來是被其名字和故事梗概所吸引,可謂是慕名而讀。小説分為三部分,寫的是新舊中國交替時期,一個上海弄堂裏一名普通而頗有姿色的女性的命運沉浮史。整個小説讀來像是一篇篇散文詩,實在佩服作家的才情,可以把中國的漢字組合成如此優美的詞句,那些原以為極難表達的場景和細膩情感,在作者的筆下都極其生動傳神,且不説故事情節如何,就作品的藝術美感就足以讓讀者愛不釋手,我想實在可以作為寫作範本。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關鍵在於其無論在哪個時代,都能讓讀者產生共鳴,並由此形成多重解讀。女性的命運主題在中國幾千年的文學發展史中並不罕見。

古代女性是男性的附庸,她們的命運和心靈世界幾乎不被男權社會所尊重和理解,稍微重視一點的有紅顏禍水一説,也是臆斷而偏執的。這與女性本身重視感情也有關係,這部書的女主人公王琦瑤的悲慘命運就是由與幾個男人的感情糾葛而釀成的。一個上海弄堂名不見經傳的普通女孩,因偶然的機緣結識程先生,並由其推薦參選上海小姐,成為“三小姐”,因而得以與有婦之夫的高官李主任相愛,結局可想而知。後來又與一個大家族的少爺發生戀情,並懷孕,只能説這個男人太懦弱,或是王琦瑤太脆弱。

時隔二十幾年,女兒已長大成人,王琦瑤也因滄桑而變得更有內涵,也就是“舊”的味道,最後死於自認為是朋友的年輕人手裏。王琦瑤的結局場面是不堪的,從淺層的意義上講,是她愛錯了人,從宏觀上來看,王琦瑤的命運是眾多弄堂裏女性命運的寫照,她一直都在努力,這也從側面反映了個人在時代中的渺小和悲哀。悲劇的美總讓人震撼,往往比喜劇來的更深刻和動人,它在給我們呈現一種或歷史變遷或人海滄桑的圖畫時,留下的更多是思考,因為感動。王安憶本人説希望新一輪的閲讀,能歸回她的初衷。我想實現初衷與否並不重要,文本一旦傳播就不再屬於作者,而是在作者與讀者的心靈碰撞中產生出無窮意義的可能性,這是作品得以不斷增值的重要原因。

經典是用來重讀的,所以我認為好的書都該重讀,常讀常新,這也是文學的最大魅力所在吧。

第4篇

前些日子總在説,江南的雨都下到冬天了,沒個完,隨着嚴寒一起飛揚跋扈。於是這幾日,天氣就晴了,雖然沒什麼温度,但至少會有着天氣真好的錯覺,心裏也因此温暖不已。不知是不是因為感冒,這幾日的心情總是波瀾,想得太多就容易陷入泥潭,不是不想拔出,而是越陷越深。看着窗外的陽光,情不自禁的想要蹲在某個陽光鋪滿的街角,然後向過往的人們訴説,不,吆喝,來吧,咱們聊聊,説説過去,談談將來,嘮嘮所有的無關緊要。看吧,就是寂寞了,有些寂寞是可以明説的,而我的,説來可笑,不談也罷。

追根究底,這種屬於江南婉約派小女人的做派是從何而來呢?今天把長恨歌看完了。其實開始看的時候並沒有對它有什麼期待。只是聽説過,只是因為優惠,湊書單而已。我甚至連個大概的梗概都不曉。但是這本書就像顏色絢爛盛開在角落的不起眼的食人花,對,是會吃人的,吸人的精髓,然後自顧自的打個飽嗝,翹首等待下一位。

我不知王安憶是男是女,卻把王琦瑤的味道寫的如此傳神,令人嚮往。女人都是哀的,這哀有的是別人給的,有的是自己爭取來的,還有的是不知哀的。女人都是柔的,其中江南女人甚之。而上海女人則是柔中透着精明,精打細算慣了,難免會目光敏鋭,心思細膩。

為什麼總是被動的那個?我不想説王琦瑤的死和略顯淒涼的晚年時光。他的一生都是被動的,連美都是被動的。她的心思細膩,十分理性,明白自己的美和長處,與他人相處總會留一條退路,既做到了待人之禮,又有全身而退得一閒情的宛轉。可是做人處世哪能這麼簡單?一定的距離感,會使人心安理得的敬而遠之的。更何況,在那個鬧世,這樣一個美人,怎可以平白的埋沒?其時的王琦瑤心中也是有些不甘的,王琦瑤的不甘並沒有一種凜人的氣勢,相反卻有一種教周圍人都情不自禁的本領。

人長得美不是錯,長得太美了就是一種荒涼了。但也因此,心理上總是比別人多個高度。王琦瑤的美也給她帶來了榮華富貴,雖然短暫,縱然短暫,仍是她之後平淡生活中安撫人心的一劑良藥。她當上三小姐是被動,跟了李主任見不得光也是被動,與康明遜一起是被動,生下薇薇,結識老克臘還是被動。彷彿一張無形的命運之網,由不得她也由不得其他人。

長得美,心裏又跟個明鏡似的女人,就是所有女人的夢想。可是現實是,往往這種女人得不到好的歸宿。沒有那種什麼不知不曉,糊塗度日,長相一般的女人似乎撿來的好福氣。

男人們似乎都喜歡王琦瑤似的女人,但是真過日子了,卻又會猶豫,此時眾多的無可奈何,形成了一道鴻溝,越不過跨不去。明鏡似的王琦瑤自然明白,於是這也給了那些男人心安理得的理由。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雖瞭解其可恨之處,但仍不免歎惋。其實王琦瑤不懂愛情,心高氣傲不免會使她遠離幸福之路,總是走在愛情的邊緣,以為情慾就是愛,以為孤單,相互吸引就是愛。以為自己都懂,其實什麼都不懂。

命運之手何其強大,難免會讓人覺察自己的無力掙脱,死亡是解脱,看開也是解脱,我不願再做自怨自艾的苦情女,永遠不要!

第5篇

説實話,讀完了這本書後心裏挺失落的。前幾日在準備考試,卻硬是擠出時間讀完了。有時候想,自己有的地方和王琦瑤竟有幾分相似,當然,王琦瑤的美是無法比擬的。她的美,是豔麗的,也是素淨的。而她的一生,對於身邊的人來説,本身就是一部老電影,那種舊上海時期帶着綺麗色彩的舊電影,每一個黑白的截圖都是懷舊的味道。

舊上海日日笙歌的百樂門,夜夜的狂歡會,繁複而昂貴的旗袍,“叮叮”作響的老電車,還有數不清的鮮花珠寶它們堆砌了一個物質的舊上海,還有,一個女人的一生。最難忘的是她與程先生之間的糾結。王琦瑤一生遇到的那些男人,都是好男人,他們在這個女人的一生中演繹着愛情的對白。而唯獨程先生,他是男主角。雖然在這部電影的一半他的生命就嘎然而止,可最讓人無法釋懷的,也只有他了。他的温柔,他的怯懦,他的無奈,他的小小的歡喜,都讓我感動。

説到底,他的情感卻是最乾淨的,不帶一點雜質的。他對王琦瑤的愛,是激烈的,也是緩慢的,有時像個天真的孩子,得到一個糖便歡喜的不得的樣子,而有時候,卻淡泊的如垂暮的老頭兒,看透世間百態般的黯然。程先生的一生從遇到王琦瑤開始就偏離了原來的軌道,他愛這個女人,無慾無求的付出,卻遲鈍的不知,身後還有另外一個女人以同樣的情感來對他,只是,他們的方式卻不同。

對她,他是歎息的,愧疚的,更是無奈的,因她對他的這份愛,而使得他對王琦瑤的愛變得坎坷了。……四十年有多麼的漫長,可以讓王琦瑤從一個純真的少女變成一個孩子的母親,可以讓程先生獨自白了頭髮。再次的相遇是尷尬的,也是自然的,就像當初的分別一樣,彷彿命中註定了,她會在這個時間,這個地方,與他相遇。

她轉身,他抬頭,一切就那麼自然。她的美依舊,更添了嫵媚的味道,她還是喚他“程先生”,一字一句説不清哀婉韻味,他亦感慨不語。最終程先生以自殺的方式離開了王琦瑤的生活,這個結局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似乎又在情理之中。他就這樣倉皇的離開了她的生活。他是鐵了心要讓她記一輩子的,只是,他不知,在王琦瑤的一生中,卻有無數個“程先生”。一個美麗的女人,她的一生倘若都如王琦瑤一般,不知是悲是喜?多少繁華豔麗的生活在彈指一揮間定格成舊照片,它們在某個角落慢慢變黃,不再被人記起……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那是一條黃昏夢殘的古道,那是一渺春江花月的清波,那是一驛積澱了江楚流香的亭閣。着一條漫卷的青絲帶,映着斜陽走過碧坪,你輕曼的温柔,異於北國的風雪,你的妖嬈更有着明晰的江南芳韻。江南的水無私的把你粧望,綠林薰陶成你的素雅,天生麗質一朝秀選,卻都化作淡淡的歷史傷雲。

你踏着唐朝宮殿的紅地毯,吟着那江南的曲賦信步而來。久睡的長安,投下一片卓麗的雲彩,那是江南的水給她織的嫁衣嗎?“一枝紅豔露凝香”“春風拂檻露華濃”,這豔容勝過冬日裏貞傲的梅和寺裏的明肌香雪。舞曲也多情了,直要披上霓裳般的羽衣去迴應這春來的歌唱。帝王手中的御筆顫動了。

或許這原本就是中唐的宿命,或許一方愛的曙光將要在冷冬擦亮,或許這都是冥冥之中從未休止的撥動的命弦。雄偉的望朝金殿,一派帝國端重的氣韻,也抵不住她輕盈的舞姿,和浪漫時節的回眸一笑。已再沒有了她的倩影。遠去的車跡,回首這雄偉的金殿,天摧殘星,月蝕清夜,玉階生怨……

明皇落淚了,哭的悽慘,哀惋。窗,開着,缺月無聲,門扉裏透着沉沉的鼻息,青松漏着幾段光隙。昨日的記憶,是車如流水馬如龍;今日卻是伊人歸去,從此陰陽。

宮闕里,依舊有曾經舞動的羽衣,而那身影,在一場浮華之後,悄然離去。夜,真的很寂寞,晚初的村店,只有一聲斷斷續續的幽咽,只有黑森森的天空下,一襲霓裳濾出的滴滴清淚。

紅晝月弭,風輕掠。木積香山雪,冷宮闕。竹鬆懈,輕紗粧玉階。伊人眉籠,彤如月。月曳輕波,皎渡仙橋鵲。冷夜誰人解?

我淡然對曰:“歷史非柔媚女子所主,世人只看到明皇墮落在漫舞飄飄的温柔鄉里,卻看不到他自身的墮落。”

日月成為流年,她終於化為愛的殉鵲,天空一片澈藍。長生殿裏,也許只有一對仙侶,在暗淡中撫琴,歌唱。

第6篇

?長恨歌》中每一部分都會要那麼幾段文字專注於寫上海的物和景。看似無意的環境描寫,恰恰奠定了故事的整個基調,甚至是故事每一個情節的暗示。若我們足夠細心,王琦瑤最後甘願做李主任的情婦也不應該是在我們的意料之外,每一個上海弄堂裏的女人都是會這樣做的。王琦瑤不僅是她自己,也是那個社會的文化縮影。

王安憶的文字是包含深情的,每一個文字好像都是一段感情的化身,她輕輕地落在我們的心上,讓我們慢慢地深陷其中,等睜開眼的時候才發覺原來我們早就被包圍了。《長恨歌》中有這樣一段文字:嗅久了便渾然不覺,身心都浸透了。對啊,剛開始以為的宂長瑣碎,到後來竟是深入骨髓了。王安憶的人物刻畫是及到位的,王琦瑤的形象則是躍然紙上的。

王琦瑤的生命中有四個及其重要的男人和一個與她不可分離的女人。這幾個男人中,最讓人心酸流淚的是程先生,接近半生的孤單幾乎迷失自己,卻還是沒能與心上人長相廝守。王琦瑤離開程先生後,程先生荒廢了自己的興趣——照相,而當程先生決定離開王琦瑤以後,程先生又重新開始為人照相。其中有一段文字讓我流淚。

“他放完最後一張照片,拉開暗房窗户上厚重的布幔,看見了晨曦中的黃浦江,這是久違了的情景,卻是熟人心底的情景,程先生想他已有多少日子沒有對它垂目,可它卻一直駐守着,等待他的回心轉意。”

王安憶用她及其細膩的筆觸,極好地表現了一個已然下好決定的男人的形象。程先生經歷了半生的離別,一切對他而言好似真的能夠放下了。程先生是愛極了王琦瑤的,但他也確實是驕傲的。直到後來他都不青春自己對王琦瑤剩下的究竟是迷戀還是愛戀。

突然再看眼下的風景,時光好像能夠倒流到沒有認識王琦瑤的那會。那時候的自己還是一個極年輕的男子,有着一份極佳的工作,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是很多女子所欽羨的對象,而他偏偏只對王琦瑤上了心。如今,他放下王琦瑤,他本以為自己一無所有了,卻不曾想自己的身後並非無人之境。原來那段瀟灑不羈的青春還是有目睹者的。

程先生彷彿是下了決心似的要與那段時光作別,以至於後來他選擇死亡的時候還是要讓這個窗口的風景來見證自己的滅亡。

王琦瑤生命中徘徊着各色各樣的男人,而這些與她有瓜葛的男人們最後都是離她而去的,連唯一血肉相連的女兒也是離她而去的。

微微看似是極不像王琦瑤的,事事都與母親對着幹,凡是王琦瑤説好的,她偏認為那是極不好的;王琦瑤説了要往東,她就要往西去。可這個女子正是王琦瑤的翻版,只是她沒有自己的母親來得出色,而正是這份“不如”,才使得微微獲得一份比王琦瑤幸福安穩地多的生活和可靠得多的丈夫。王琦瑤其實是嫉妒女兒的,王琦瑤穿過古典的紅色旗袍,穿過純潔的白紗,卻不曾擁有一個能與她白首的男子,微微卻擁有了。微微的不夠美麗讓她放心,但王琦瑤在女兒結婚的那天卻看到了一個讓所有的美麗都甘願偃旗息鼓的女子,這也正是她那個成為新娘的女兒,而這一切都是王琦瑤終其一生都沒能得到的。

王琦瑤的天空是無風無雲,無邊無沿的,她的生命好像是黃浦江的水,一直在流淌,卻流淌不盡。她彷彿甘於平庸,但她卻一直記得自己三小姐的輝煌過去,直至死,想起的依舊是片場那個“死去”的女子。

從開始對王安憶文字的排斥,到最後的愛不釋手,這是王琦瑤的功勞,更是王安憶的。

第7篇

光是喜歡喜劇的人,大概不會喜歡這本書。看完之後,一陣鬱悶。深覺時光殘酷,生命中很多東西竟是捉不住也留不住的。一切是那麼現實,現實得難免令人失望。生活充滿失望。

長恨歌這個名字,應該緣於白居易的那首唐詩。白居易的《長恨歌》説的是李隆基和楊玉環的愛情悲劇,這一早就給王安憶的這部小説埋下了伏筆。悲劇原本註定。

如果想在作品裏找到一個理想的女人,十全十美,純潔善良無暇的女人。那麼恐怕是要失望的。裏面有的,不過是一羣現實的女人。作為女主角的王琦瑤,更是如此。

王琦瑤,一個弄堂裏出來的上海小姐。她是一個很普通的女人。特別之處,她是位美女。有很多人説那是情愛史,我不贊成。在她一的一生中,她所強調追求的,一直都不是愛情。她選擇某大員,也不過想過一些平順、舒服的日子。就連最後選擇同女兒平輩的男人,也是因着寂寞。

令人遺憾的是,要求如此之低,也要失望。有些人一早對命運妥協,命運安排什麼,就接受什麼。從沒想過爭取和抗爭。可仍然還是要為命運所捉弄。不由得讓人懷疑,命運是不是欺軟怕硬?像我們小時候跟老媽要錢。不要,就什麼都沒有,一要,還得要多點,即使失望,也不過是老媽少給了,一般不會不給。這是不是也是對付命運的方法?哈哈……

吃飯去。無論如何失望,生活卻總要繼續。這又是另一種失望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mo/redian/qitawenan/j0dvd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