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其他文案 >

《石壕吏》教案8篇 如何設計生動有效的《石壕吏》教學計劃?

《石壕吏》教案8篇 如何設計生動有效的《石壕吏》教學計劃?

本文主要介紹一份《石壕吏》教案,該教案是針對中學生進行的文學課教材,涵蓋了《石壕吏》的內容、作者背景、文學特點等,旨在幫助學生深入理解這部經典文學作品,提高閲讀理解能力。

《石壕吏》教案8篇 如何設計生動有效的《石壕吏》教學計劃?

第1篇

1、盛唐時期,我國有兩個著名的詩人,他們一個被後人稱為“詩仙”,一個被稱為“詩聖”,他們是

2、杜甫的詩大多都真實地表現了現實生活,後人把他的詩叫做“詩史”。特別是他親身經歷“安史之亂”時期所作的《三吏》、《三別》更是真實的反映了戰爭給人髮帶來的苦難生活。今天我們要學的就是其中之一《石壕吏》。

1、從內容看這是一篇敍事詩,記敍的時間、地點、事件分別是什麼?主要人物有哪些?

2、明明是朝庭徵兵,為什麼不説“徵兵”、“招兵”而説“捉人”?這裏含有什麼意味。

3、同對“徵兵”這件事,對“小吏”和“老婦”有什麼不同的感受?

4、“聽婦前致詞”是誰在聽?“老婦”的致詞可分為幾層?致詞的內容是老婦一口氣説下去的'嗎?

5、故事的結尾一段暗示了什麼?你對獨與老翁別作何感想呢?

根據課文的分析請同學把故事編成短劇進行表演。最後對課文進行簡短的小結。

《石壕吏》教案8篇 如何設計生動有效的《石壕吏》教學計劃? 第2張

第2篇

教學難點:通過比較,瞭解杜甫詩歌風格的變化。

2、寫了哪些人物?你認為這些人怎麼樣?想一想: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如:1、詩人同情老婦的遭遇,可一言也未發,最後走時也沒對老翁表示安慰,你是如何理解詩人的沉默?

2、石壕吏未抓年青的“孫母”,而帶走“力雖衰”的老婦,原因是什麼?

1、作者親身經歷了這件事,你感覺到他的心情如何?我們應用怎樣語氣來讀呢?

3、你認為這首詩在寫法上有什麼特點?(可從內容、構思、語

4、與《望嶽》詩比較。(從內容、構思、語言上進行比較)

5、這首詩與前面的《望嶽》比較,風格完全不同,想想:一個作者寫出兩篇完全不同風格的作品,為什麼?

②歸納:文學作品是社會生活的反映,生活是文學創作的源泉。我們的寫作素材要來自於生活,我們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③杜甫的詩歌反映生活,揭露社會現實,所以有“詩史”之稱。讀杜甫的詩可以瞭解當時的社會現實。

3、知道了文學作品是社會生活的反映,生活是文學創作的源泉。

第3篇

1導入:多媒體展示圖片一一戰爭帶給人們的災難。教師解説:請同學們觀看視頻展現的幾幅戰爭畫面。觀看後老師問:大家有什麼感受?

老師接過學生回答導入:戰爭意味着城市毀滅,戰爭着意味田園荒蕪,戰爭意味着百姓無家可歸,戰爭意味着人民妻離子散……一代詩聖杜甫對戰爭的罪惡有深切的體會,在唐王朝長達8年之久的安史之亂中,神州大地已經是“萬國盡征戍,烽火被岡巒。積屍草木腥,流血川原丹”的戰亂恐怖景象。安史之亂中期,唐王朝軍隊四處抽丁補充兵力,詩人杜甫親見差吏

將老人、少年、結婚才一天的青年統統抓去當兵,心情沉痛激憤,創作出了著名的組詩《三吏》《三別》。這組詩篇鏡子般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今天,我們隨着詩人的描寫走進那恐怖的戰亂時代,走進石壕村那個在戰爭中家破人亡的不幸家庭,去感受戰爭帶給百姓的深重災難。(2分鐘)

播放錄音朗讀。聽完朗讀請學生給故事另取一個題目並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故事。

讀音:第一組:吏(i i)逾(y u)鄴(y p)城戍(sh u)老嫗(y u)泣(qi)幽咽(y e)

第二組:暮投()石壕村老翁逾()牆走()吏呼一何()怒聽婦前致詞()

第三組: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

第四組:惟有乳下孫()老嫗()力雖衰急應()河陽役猶得()

(1)學生自由品讀詩歌,想象詩歌中描寫的場景,用聲音傳達詩歌的情感,用表情

(老師提醒:注意詩歌的感情基調:沉鬱頓挫;注意朗讀速度和重點詞語)

(2)讓學生試着每人説一句話,把自己讀課文後的感受告訴大家,用這樣的句式:從“……”

這句詩裏,我看到了……(從“……”這句詩裏,我聽到了……從“……”這句詩裏,我想到了……從

(3)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教師指導:全體讀題目、作者;女聲齊讀第一節;男聲齊讀第

二節;全體讀“聽婦前致詞”;一生讀第三節剩餘的內容;全體讀最後一節。

5、理解學習本詩的藝術特點一一藏問於答、明暗結合。(10分鐘)

教師過渡:本詩語言精煉。明代末年一位有獨到見解的學者和詩論家陸時雍稱讚這篇詩

“其事何長!其言何簡!”是的,全詩僅用二十四句,就寫出了典型性很強的環境、人物和情

節,在驚人的廣度與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與衝突,藴含了詩人矛盾而複雜的思想感情。

學生思考:為什麼這首詩能夠以非常少的`語句表達非常豐富的內容呢?

提示學生:思考並回答課後“研討與練習”第一題中的第一小題。

讓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對詩歌中差吏的神態、動作、語言進行合理的補白,同時也對老婦人説話時的神態、動作進行合理補白。

老師歸結:本詩在藝術表現手法上運用了“藏問於答、明暗結合”,如“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概括了雙方的矛盾,但並沒複寫吏的蠻橫兇暴,而是從老婦的致詞中暗示出來。

深入思考:為什麼詩人要用“藏問於答、明暗結合”的手法呢?直接寫官差是怎樣抓人的、怎樣逼問的,不是更能反映官差的兇暴、從而更突出老百姓的痛苦嗎?詩人又為什麼不這樣寫呢?

老師提示:我們國家現在還徵兵嗎?徵兵的目的是什麼?(保家衞國)唐朝當時發生安史之亂時為了平定叛亂也得徵兵,只不過需要的兵力太多了,以至於徵完了所有能夠入伍的青壯年男子還不夠,所以只好採取捉人的方式把那些老年男子,未成年男孩逼上戰場。詩人看到安史之亂給百姓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內心是痛苦的,但他畢竟身受封建正統思想影響,認為唐朝統治者平息那場戰爭是正義的。他既同情百姓又覺得唐朝政府“捉”人沒錯,可以説作者的心情是極其矛盾的,而造成這一切的罪魁禍首是戰爭。

在普通的七口之家中三男戍,二男死,孫方乳,媳無裙,翁逾牆,嫗夜往。父子、兄弟、祖孫、婆媳,無一不受到殘酷戰爭的迫害。安史之亂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在詩中得到了清晰的展現。

7、再讀詩歌。在《二泉映月》音樂背景中深情朗讀,再次感受石壕村裏這個七口之家在安史之亂中的不幸遭遇。(3分鐘)

8老師致課堂結束語:人民的痛苦,國家的危亡,詩人的情感煎熬,這一切都是戰爭“惹

得禍”。時至今日,在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裏,還有許多的戰爭正在繼續着。然而”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戰爭帶給人們的永遠都是災難!無論過去,現在還

是將來,讓我們珍惜和平,讓石壕吏的故事不再重演!視頻播放和和平鴿動畫音

(1)想象並補寫(300字以上):老嫗和她的兒子如果不死,戰場歸來看到的石壕村會是

第4篇

?石壕吏》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別”之一。國中七年級語文教案石壕吏,我們一同來看看下文。

2. 帶領學生共同翻譯全文,注意重點字詞的講解。(戍、戌、戊等)

(1) 對文章第一句話的分析“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重點加點字的分析)

(3) 對話練習:把吏和婦人的對話補充完整,用現代文的方式,構成對話,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4) 最後一段的寫作意圖(提問:如果去掉後會有怎麼的效果?)

陳老師在前面已經講解了杜甫的兩首寫景抒情的詩,大家也瞭解到杜甫是作為一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人們稱道的'。那麼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石壕吏》就是杜甫在安史之亂以後,面對人民遭受的苦難,表示深切的同情。課文主要敍述了差人乘夜來捉人,連衰老的老婦人也被抓去服役的慘事。首先介紹一下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可能同學們往往很難理解古代詩詞的意境,古代詩人常寫一些感物傷懷的作品,這時候我們就應該深入瞭解詩作者的背景資料,去體會創作者當時的所感所想。那麼在這裏杜甫作為一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中晚期的詩集中體現了當時的現實,所以在學習這首詩之前,先介紹一下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可以提問:是否有同學在預習的過程中瞭解了寫作背景?)參考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儀等九節度使六十萬大軍包圍安慶緒於鄴城,由於指揮不統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軍潰敗。唐王朝為補充兵力,便在洛陽以西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這時,杜甫正由洛陽經過潼關,趕回華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見所聞,寫成了《三吏》、《三別》。《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要求學生記錄文學常識:《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 《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1)第一段:石壕吏(hǎo)暮:傍晚。逾(yú)走(古今異義):跑。行:走。

(2)第二段:呼:大聲吆喝。怒:兇狠。啼:啼哭。苦:痛苦。

(3)第三段:鄴(yè)戍(shù)戌(xū)戊(wù)戍點戌橫戊中空,注意區別。

(可以請同學翻譯,注意幾個重點詞)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活着的不過是苟且偷生,死了的就永遠完結了。存者,活着的,生存的人。且,暫且。已,動詞停止,這裏引申為完結。

更,再也。嫗(yù)雖:即使,雖然。(古文解釋填詞規則,有些字可以用把這個字組詞,解釋,例如這裏的雖。)衰:衰弱、衰微。備:準備。炊:燒火做飯。(講解的時候某些解釋參考課文中的標註)

(5) 第四段:泣:小聲抽泣,啼哭。咽(yè)登:踏上。前途:前行的路途。(注意與今天的“前途”區別)

剛剛我們大家一起仔細閲讀了這首詩,那有同學能告訴大家,這首詩的重點是講的什麼啊?(參考:以老婦人給吏致詞為重點,也就是本文的第二、三段),那讓我們抓住重點,往前看。

(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剛剛解釋到暮,回想一下暮是什麼意思啊?傍晚!在我們看來傍晚投宿是很正常的,可是在古代由於社會秩序混亂和旅途荒涼等原因,旅客們都“未晚先投宿”,更何況在這個兵禍連接的時代!但是杜甫,卻於夜色蒼茫之時才匆忙地投奔大盤一個小村莊裏借宿,這種異乎尋常的情景就有一種暗示性,大家可以想像n種可能,可以提問引發學生的想象。

提問為何作者直接點出吏捉人,而不寫徵兵、點兵?(參考:如實描繪之中寄寓了揭露批判之意)在用一個夜字作捉的時間狀語,含義更豐富。第一,表明官吏捉人之事時常發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無法捉到;第二,表明縣吏捉人手段的狠毒,在人們都已經入睡的黑夜,來了個突然襲擊。

這一句話點名了投宿的時間和地點,而且和盤托出了兵荒馬亂、雞犬不寧,一切脱出常規的時代氣氛,為後面老婦的致詞埋下伏筆,也交代了致詞的由來,是事情發展的開端。

這兩句極其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吏和婦的尖鋭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可強烈的對照;兩個狀語“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縣吏如狼似虎的蠻橫氣勢,併為老婦以下的訴説醖釀出了悲痛的氣氛。婦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來的。聽婦前致詞一句承上啟下,那聽是詩人在聽,那致詞時老婦苦啼着回答縣吏的怒呼。

(3)對話練習:把吏和婦人的對話補充完整,用現代文的方式,,構成對話,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等老婦出門看的時候,縣吏便撲了進去,賊眼四處搜索,卻找不到一個男人,撲了個空。於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到哪裏去了?快交出來!”老婦泣訴説:“三個兒子都當兵守鄴城去了。一個兒子剛剛捎來一封信,信中説,另外兩個兒子已經犧牲了……”。泣訴的時候,也許縣吏不相信,還拿出信賴交縣吏看。總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的處境是夠讓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來博取縣吏的同情,高抬貴手。不料縣吏又大發雷霆:“難道你家裏再也沒有別人了?快交出來!”老婦説:“家裏再沒人了!”而在這當兒,被兒媳婦抱在懷裏躲到什麼地方的小孫子,受到了怒吼的驚嚇,哭了起來,掩口也不頂用。於是縣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謊!不是有個孩子哭嗎?”老婦不得已,這才説:“只有個孫子呢!還吃奶呢,小得很!”“吃誰的奶?總有個母親吧!還不把她交出來!”老婦擔心的事情終於發生了!她只得硬着頭皮解釋:“孫兒是有個母親,她的丈夫在鄴城戰死了,因為要奶孩子,沒有改嫁,可憐她衣服破破爛爛,怎麼見人呀!還是行行好吧!”但縣吏仍不肯罷手。老婦生怕守寡的兒媳婦被抓,餓死孫子,只好挺身而出:“我這老太婆雖然已年邁力盡,但請讓我連夜跟你們回衙門,然後好到河陽去當名伙頭軍,等趕到那裏也許還來得及為將士們做早飯。”

第5篇

1、領會詩歌的豐富內涵和精美語言,積累一些文言詞語和詩歌的修辭方式。

2、充分理解杜甫詩歌的思想內容,感受作者人格的偉大

3、改寫並表演詩歌,體味詩歌語言凝練、內涵豐富的特點。

學生反覆誦讀,品味感悟,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重、難點:體會老婦的話對錶達文章中心的作用。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唐王朝從此走向衰落,759年唐軍在鄴城大敗,數十萬人死傷殆盡,唐軍退守河陽,到處抓人以補充兵源。詩人被迫離開洛陽,經新安、石壕、潼關等地回到華州,一路上看到的盡是妻離子散、離家別土的悲劇,著名的“三吏”“三別”就是根據這段經歷寫成的。

1、略微補充些文學常識(古體詩、“三吏”“三別”)

朗讀詩歌,尋找詩中意味深長的詞句並分析意境(練習)

1、有人認為老婦的話不是一口氣説出來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問出來的。試據此想象吏與婦對話的情景。

2、如果你當時在場,你最想對差吏説的一句話是什麼?

1、閲讀杜甫“三吏”“三別”的另外五篇文章,用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提示]石壕吏和老婦人是詩中的主要人物,要立於善於運用想像來刻畫他們各自的動作、語言和神態。

第6篇

1、瞭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詩歌的創作背景,初步瞭解杜甫的詩歌創作風格。

2、理解詩歌內容及詩歌所表達的感情,準確流暢地背誦這首詩歌。

3、在學習詩歌的過程中喚起學生深入思考的意識,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

2、把握詩歌中的景與情、事與情,領悟融情於景的表現手法,感悟詩歌的意境。

突破方法:在瞭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詩歌的創作背景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多種方式的朗讀,在朗讀中感受詩歌的`節奏,感知詩歌的內容,體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在第一單元中我們學習了一組有關戰爭題材的文章,感受到了戰爭給廣大人民帶來的疾苦。反映戰爭的文學作品自古就有,古代文學作品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杜甫的詩歌。他的詩歌立足於現實,廣泛而深刻地描繪了當時的社會風貌,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變化過程,號稱“詩史”。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石壕吏》就是這一題材的代表作品。

1、杜甫(712—770),字子美。唐朝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風格濃郁悲壯、語言瑰麗,成為我國古代現實主義詩歌的高峯,在文學上起着繼往開來的作用,杜甫則被後世尊為“詩聖”。他的詩作今存1400多首。着有《杜工部集》。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陽,看看戰亂後的故鄉。可是不到兩個月,形勢發生逆轉,唐軍在鄴城大敗,郭子儀退守河陽,洛陽一帶又騷動起來。詩人這時被迫離去,經新安、石壕、潼關等地回到華州。一路上他所見到的都是征夫怨婦們的愁眉苦臉,所聽到的是別家出征時的哭聲。著名的“三吏”“三別”,就是根據這番經歷寫的。其中《石壕吏》因構思巧妙和情節生動而流傳得最廣。

小組討論以下問題,並由小組代表展示討論結果,其他學生補充。

1、按照故事的發展過程,這首敍事詩可分為幾個部分?

一(1):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是故事的開端。

二(2—3):故事的發展和高潮。借老婦人的口述,寫出戰亂給這一家帶來的遭遇。

三(4):故事的結局。暗示老婦已被帶走,老翁回家,以濃重的悲劇氣氛作結。

3、為什麼不説徵兵?而捉人為什麼在夜裏?官吏來捉人時,老婦幹什麼?

明確:當時朝廷腐敗,讓百姓負擔沉重的兵役,繁重的徭役,百姓苦不堪言,是時徵兵性質已變,因而是捉兵。

官府捉人之事時常發生,人們白天躲藏或反抗,無法“捉到”,夜間“捉人”,可見手段之狠毒,又可見人民處境之艱難兇險。

4、詩的二三段所敍述的故事從何而來?從哪句可以看出?

明確:是隔門聽來的。“聽婦前致詞”裏的“聽”可以表明。

5、本文的主體部分是“吏”與“老婦”的對話,老婦的回答是從幾個方面來説的?

6、從詩題看,主要人物應是差吏,但詩中對差吏描寫很少,作者為什麼這樣安排?

詩人明寫老婦,暗寫差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思想矛盾。詩人一向憎恨統治階級壓迫人民的行徑,但當前這場平叛戰爭是國家和民族的安危所繫,大敵當前,人民應當為此作出犧牲。正是出於這種考慮,他讚揚老婦自請應役的精神,而對統治階級爪牙的殘暴只是儲蓄地予以揭露。

這首詩通過敍述差吏趁夜間捉人服役、連老婦人也不放過的見聞,表現了詩人對安史之亂中百姓遭受的苦難的深切同情。

第7篇

根據本單元的教學要求以及本文特點和地位,我把本文教學目標定為: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想象和聯想的能力 體會本文的精煉語??

4、教學重點、難點:教學重點是準確流暢地背誦本文,教學難點是培養學生的想象和聯想的能力

導入新課:公元755年,唐朝發生了由盛轉衰的一場大叛亂,歷史上叫安史之亂它給人民帶來了無比深重的災難請看影片

(背景音樂)同學們,“安史之亂”這四個字一定會刺痛你的眼睛因為那是一場生靈塗炭、哀鴻遍野的戰亂,那是一個浸泡眼淚、鋪滿鮮血的時代在這個苦難的時代裏,唐代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用記錄歷史的真實筆錄,用憂患蒼生、悲天憫人的聖人情懷寫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別我們今天要來學習杜甫的三吏、三別中流傳最廣的一篇——《石壕吏》

請問:這三幅對聯所指的人物是誰?(杜甫)大家都説是杜甫,請圍繞對聯説説理由(由學生根據自己掌握的材料圍繞對聯介紹作者)

他的詩歌風格沉鬱頓挫,語言瑰麗精確,成為我國古代現實主義詩歌的高峯,杜甫則被後世尊為“詩聖”

他的詩作今存1400多首,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這轉折過程中的種種社會現象,反映了人民的疾苦,譴責了統治階級的殘暴,揭示了尖鋭的社會矛盾,歷來被譽為“詩史”

杜甫就在安史之亂的年代裏唐肅宗乾元元年(759)春,郭子儀等率領的六十萬大軍被包圍於安慶鄴城,由於指揮不統一,被史思明軍打敗,唐王朝為補充兵力,便在洛陽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這時候,我國古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經過此處,就其所見所聞進行了高度的藝術概括,寫成了著名的《石壕吏》

事件:(開端:有吏夜捉人、發展:聽婦前致詞、高潮:請從吏夜歸、結局:獨與老翁別)

明確:主要敍述了官吏夜晚來捉人,連衰老的老婦人也被抓去服役的慘事

(四)語文實踐:戲劇表演(理解課文、培養想象)(20分鐘)

請演一演:根據內容,結合體會,加以想像,展示你的才能!這是我的舞台, 秀出我的風采!

表演時,一組表演,另外三組的每一個同學根據文意和要求評分,滿分是五分三組的評分結果相加為該組表演的總得分

(1)要藉助註釋和工具書,自己疏通理解文意,提出疑難,共同解決

請選擇你最感興趣的兩個人物,給文中人物設計一份出場簡歷

導:歷史,就是一串串真實的故事杜甫是編劇,我們也可以作導演如果你是導演,請選擇你最感興趣的兩個人物設計一份出場簡歷表根據故事情節進行編排人物出場簡歷表

同學們編好劇是演好劇的前提,課文是詩歌的形式,要編出來,得好好地領會文學的留白藝術

點撥:留白,顧名思義,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應的空白畫畫需要留白,予人以想象之餘地寫詩也是如此,給讀者留下一些思考,想象的.空間這種以無勝有的留白藝術,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它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境界我們閲讀時要仔細體會

(1)“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綱,以下情節,都從這裏生髮出來夜的景色可以根據故事內容合理想象同樣,“暮”、“夜久”、“天明”都可以合理想象出來

(2)老婦的“致詞”是一口氣説下去的嗎?據此想象吏與老婦對話的情景

引導學生理解作者運用藏問於答的手法在《桃花源記》中陶淵明使用於答

明確:老婦的話不是一口氣説下去的從“致詞”的十三句詩多次換韻,(“u”,“i”.“en”、“u”四個韻),明顯地表現出多次轉折,暗示了縣吏的多次“怒”多次“呼”,一再逼問實際上“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不僅發生在事件的開頭,而且持續到事件的結尾對吏與老婦對話的情景,要充分想象,都是可以的

(3)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未寫泣者是誰,我們能推知是誰嗎?

明確:從“獨與老翁別”中知道老婦已被捉走.老翁已經歸家,那麼那位吞聲飲泣,不敢放聲痛哭的,自然是給孩子餵奶的年輕寡婦了

明確:全詩通過對有吏夜捉人的形象地描繪,揭露了官吏的殘暴,反映了戰爭給人民的苦難

明確:對戰爭給老百姓帶來巨大的災難深切同情,對統治者壓迫老百姓的殘暴行徑極度憎恨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2這個故事反映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災難,那麼,你如何看待戰爭和平呢?

戰爭會給人民帶來數不清的疾苦,道不完的災難,我們要珍惜和平,保衞和平,讓白鴿飛遍全球,讓全世界的人民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幸福之中!

結束語:讀《石壕吏》,要讀到情難自抑,涕淚滿襟,你才真正讀懂了“詩史”的含義;讀杜甫,要讀到悲天憫人、憂患蒼生的情懷,你才真正讀懂了“詩聖”的份量!

同學們,讓我們帶着對課文、對杜甫的深刻理解,再一次齊誦課文

教師寄語:國家不幸詩人幸,賦到滄桑詩更工從來發動侵略引起戰爭都是統治者的過失或罪惡然而他們的過失往往要百姓來承擔勝,百姓苦;敗,百姓苦但願歷史進入二十一世紀,文明戰勝野蠻,世界鑄劍為犁,讓三吏三別的慘狀從地球永遠絕跡吧!

[提示]石壕史和老婦人是詩中的主要人物,要善於運用想象來刻畫他們各自的動作、語言和神態;還要補充一些事實上已經發生卻被詩人隱去的故事情節

第8篇

理解詩中語句,藉助聯想和想象把握詩歌的意境,體會其中藴含的思想感情,背誦五首詩詞是學習的重點和難點。

採取讀讀、議議、背背的方法教學。閲讀強調整體感知,字面上的意思給予答題解惑,不必逐字逐句講解;學生看不出的精妙之處要給予點撥,點到為止,不必深挖。引導學生進入詩詞的意境,發揮想象,作再創作,可以畫成圖畫或擴展成一個故事進行口述。還要注意各首詩詞的寫法。

古代詩詞是我國文化和文字寶庫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它有思想、有意境、有韻律,尤其是本課所選的五首詩詞更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瑰寶。同學們應反覆誦讀.藉助聯想和想象把握詩詞的意境,體會其中藴含的思想感情。

1.指名朗讀全詩,教師訂正或強調“驥””櫪”的讀法。

這首詩是《步出夏門行》的最後一章,寫作時間比《觀滄海》稍晚,寫在他平定烏桓叛 亂、消滅袁紹勢力之後,南下征討荊、吳之前。曹操以統—天下為己任。他一生南征北戰,歷盡艱辛,既有過勝利的喜悦,也嘗過失敗的痛苦。但他從不消極,總是主動進取,雖屈暮年,還是老當益壯,不失雄心壯志。這是他寫這首詩的思想基礎。

①全詩的核心句是哪幾句?表現廠詩人怎樣的精神和氣概?

明確: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表現了詩人為統一中國而繼續奮鬥的雄心壯志。

教師補充:詩人寫這詩時53歲。故以“老驥”自稱,又稱“暮年”,但他還要繼續奮鬥,所以又説“志在千里”“壯心不已”。他的“志”就是要統一全國。他認為統—全國符合歷史的需要,所以決心為此奮鬥終生。

②學生自讀、背誦這四句詩,本詩主要寫自己’的雄心壯志,為什麼要寫到“神龜”“騰蛇”?

明確:作者先以神龜、騰蛇為喻,極言人的壽命有限。這四句詩的言外之意是,像神龜、騰蛇這樣的神物都不能不受到自然規律的限制,更何況人?詩人這樣説,用意是積極的,即要求自己利用這短暫的生命建功立業,不要虛度一生。

③既然宇宙萬物都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終,那麼人的壽命長短是不是全由天來決定呢?請從詩中找答案,並作簡要分析。

明確:不是。“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説明人的壽命長短也不是全由天決定的,人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順應自然,養怡身心,延年益壽,與天爭時,始終保持昂揚樂觀的進取精神。詩人這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是十分可愛的。他的千里之志,就是建築在這一人生態度的基礎之上的。

④這首詠志詩在寫法上有什麼特點?表現了詩人怎樣的精神和氣概?

明確:先運用比喻後直抒胸臆,表現了詩人自強不息、老當益壯的進取精神和豪邁的氣概。

一何 前致詞 新戰死 長已矣 無完裙 逾牆走 語聲絕 泣幽咽 登前途

三、指名朗讀課文,教師訂正生字讀音,注意“逾”、“戍”、“嫗”、“咽”等字讀音。

明確:開頭四句為第—部分,寫故事發生。第二部分從老婦致詞起到敍家事結束,寫故事展開。最後四句寫故事結局,是全詩第三部分。

2. 為什麼要特地點明差役捉人是在夜裏?第一部分中哪一句對下文敍事最有預示作用?

明確: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時常發生,人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無法“捉”到;第二,表明縣吏“捉人”的手段狠毒,在人們已經入睡的黑夜,來個突然襲擊。同時,詩人是“暮”投石壕村的,從“暮”到“夜”,已過了幾個小時,這時當然已經睡下了。

三、引導學生品味語言。理解詞的意境和詞人的情感。

1.“無言”和“獨上”描寫了詞中人怎樣的形象和心境?

明確:“無言”,“獨上”,讓人看到一個孑然一身,“斯人獨憔悴”的.孤影。由此可以想見其人處境的孤寂,心境的蕭索。

2.二、三句是摹畫詞中人所見樓外之景,按什麼順序寫景,景中滲透了一種什麼心情?

明確:從仰望之景、天空之景寫到俯視之景、地面之景。殘月的清光照着梧桐的疏影,寂寞庭院,重門緊鎖。這些詞中人眼中之景。無不籠上冷落悽清的濃郁的色彩.雖沒寫一個“愁”字,但寂寞哀愁之情自見。

明確:“寂莫”者,非梧桐深院。乃人也:被“鎖”。 非“深秋”。 亦入也。人間秋色,無所不在。如何能鎖住!這一個“鎖”字,是傳神之筆。是詞中小人“以我觀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所產生的主觀印象。被鎖於深院主之人悲愁無盡。只有“清秋”相對,怎能不深感寂寞。

以上三句是詞的上闋。指導學生自讀,背誦上闋,體會景中愁情。

5.“離愁”是抽象,難以言狀的.為何詞人能將它寫得如此真切、深刻?

明確:以“剪不斷。理還亂”為喻,是形象地描繪離愁的絕妙之筆。因“絲”與”思”諧音的知識,廣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斷,新水長流。

四、小結:這是廣首借景喻理的名詩。前2句寫景,後2句議論。全詩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達了一種微妙難言的讀書感受。池塘並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鏡一樣,清澈見底,映照着天光雲景。這種情景,同一個人在讀書中搞通問題.獲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mo/redian/qitawenan/j512j1.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