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其他文案 >

甲午海戰觀後感小報2篇 勝與敗,鑄就輝煌:甲午海戰觀後感

甲午海戰觀後感小報2篇 勝與敗,鑄就輝煌:甲午海戰觀後感

本文主題為“甲午海戰觀後感小報”,是一篇關於甲午海戰觀後感的簡要報道。通過對甲午海戰的回顧與思考,我們將探討這場戰役的背景、原因以及其對中國近代史產生的深遠影響。讓我們一同回顧這段歷史,反思其中的教訓,為我們的未來鋪就更加堅實的基石。

甲午海戰觀後感小報2篇 勝與敗,鑄就輝煌:甲午海戰觀後感

第1篇

風華正茂的年代:“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更何況那些聰穎靈慧、意氣風發的少年,學習世界最為先進、現代化的科學技術知識,保送至世界最為先進、現代化的英國皇家海軍學院,成為尖子生中的前列,只等以後的“時勢造英雄”。

悲情慘烈的定局:小時候一向很認真地抱着地理歷史課本書籍,會苦心鑽研歷史的發展流程、細節或者微妙,會盯着一張地圖很久很久,甚至會饒有興趣地找起地名來。不由自主成為了愛國小少年,看到敵人入侵國土、欺辱國人的場景、畫面,甚至會哭出來。明明白結局並不完美,仍會執拗地期望翻轉歷史中註定的結局。

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我一向很尊重這個歷史中的重要事件的名稱。誠然,歷史中發生過很多重要事件,影響了人類發展進程。可這個不一樣,每一個讀過這段歷史的人心境都會很沉重,比1840年鴉片戰爭、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1880年中法戰爭、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都要沉重,或許不僅僅因為我們以往艱苦卓絕的八年抗戰。近代中國的歷史,是一段不堪回首、令人痛心的屈辱史,山河破碎、民不聊生,於是很多仁人志士、不甘為亡國奴的國人開始覺醒了,他們開始探索,尋找救國救民之路。同中國一樣,自被西方炮艦強行打開國門、幕府統治上百年的日本,也開始了自救之路。

於是你就會發現,中國人在努力學東西,日本人也在拼命學東西,儘管他們底子不是很厚。我們會看到,日本此刻的改革自上而下、富有成效,日本人眼中的“教師”中國已經沒有他們以往的強大,畏懼感漸失。中國人有底子,開始公派留學、學習西方器械、槍支彈藥的製造,一時間似乎有聲有色,洋務富強之路指日可待。大國自居的中國人並沒有將“學生”放在眼裏,傲慢依舊。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清政府派出2500人部隊登陸朝鮮增援朝鮮政府,與此同時通知日本。平息起義後,日本卻不斷向朝鮮增加兵力,並偷襲清借租運兵船。1894年8月1日(光緒二十年七月七年級),中日雙方正式宣戰。

如果説,正確的掌舵是一名水手必備的生存技能,中日雙方恰好不失時機擁有了一批優秀的舵手,只等揚帆起航。黃海一戰,這場近代東亞海戰頗具規模的戰役在這一天,前後持續了長達五個多小時,雙方戰艦性能、噸位、排水量、炮程等不相上下,慘烈的戰鬥註定會有一種很慘烈的結局。

北洋海軍戰備物資不足、人員作戰本事不強、將領臨場指揮不利,都成為中國戰敗的直接原因。我們也會看到鄧世昌在彈盡後毅然掛起衝鋒旗,向日方的主力艦“吉野”號撞去,最終落入敵艦羣攻、沉沒入海的悲壯慘境;我們也會看到僅有的一次魚雷攻擊,會因為種種陰差陽錯而錯失良機;我們也會看到這種民族危亡關鍵時刻也會不失時機出現一些敗類棄甲曳兵而走……

不自量力的臆想:我有一個想法,如果小的時候我看到這部影片,或許我身上的衣服會變,我身處的環境也會變掉,我也會一圓小時候的夙願,然後“報效國家,獻身使命”,當然那時候有過《甲午風雲》的影劇,當然事實是此刻這個樣貌了,我並沒有改變原有的現狀,並沒有一種圓夢的感覺,於是我在那裏感歎了。當然現實又會清醒告訴我,一個人可能影響一段歷史進程,卻始終無力改變根本現狀。即使當年清國海軍實力超過日本,即使早些年包括李鴻章在內都會意識到日本會是多年後的禍患,李鴻章傾盡心血致力於洋務運動,致力於挽搖搖欲墜清國大廈之將傾,也許正是戰前的一派繁榮景象掩蓋了很多,很多人都在臆想,睡獅已經醒來,中國已經崛起。甲午一戰説明了一切,臆想只是一時的不自量力,睡獅是醒了,只可是打了個哈欠,之後睡下去了。

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中國的戰敗,直接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和企圖經過技術革新扭轉清國慘淡經營的局面可能性的失敗,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是社會制度的腐敗導致生產力的落後不足以抗衡先進生產力。今日回顧這段歷史,不由得唏噓,會想,當一名中國人真的很慘,小國寡民的思想你就不用抱了,一向需要大國自居,坐擁幾千年的大國底藴,心高氣傲地喊着熱愛和平、期待民族復興的時刻,然後卻總會有一種泥菩薩過河的感覺,不團結、不奮鬥、不進取,缺乏果敢強硬的大國底氣;最終還是老老實實當中國人吧,一切終歸有值當的地方,永遠不要失望,相信底氣我們是會有的。

甲午海戰觀後感小報2篇 勝與敗,鑄就輝煌:甲午海戰觀後感 第2張

第2篇

電影的開篇是從洋務運動的興起開始的,洋務運動,似乎為這片飽經滄桑的土地注入了一股活力,而北洋水師應當是洋務運動中着重打造的。當看到一羣朝氣蓬勃的少年們在福州船政學堂學習西方先進的知識時,看到少年的鄧世昌引用彼得大帝那句“凡是僅有陸軍的統治者只能算有一隻手,而同時還有海軍的統治者才算是雙手俱全”名言時,看到這批少年將要遠渡重洋,到西方去留學學習臨別之際送給鄧世昌一張合影,並且在登上游輪後,少年們團體向即將遠離的故鄉跪下時,我也和他們一樣滿懷豪情,熱淚盈眶。經不住想背起梁啟超先生所寫的那段“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提高則國提高,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潛龍騰淵,鱗爪飛揚;乳虎嘯谷,百獸震惶;鷹隼試翼,風塵翕張;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將發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蒼,地履其黃;縱有千古,橫有八荒;前途似海,來日方長。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

當這些留洋學生遠赴重洋最終學成歸國,能夠報效國家時,我想他們必須是滿腔熱血的。所以,開着從英國定製的最新的戰艦歸來時,即使是當時的清朝又再一次遭受了敗仗,可是誰都沒絕望。那句“我們的大鐵船來了”能夠説是一種內心深處最樸實真實的反應。片中有個鏡頭讓我異常熱血沸騰,就是李鴻章檢閲這些軍官們時,軍官們一個個亮劍步出隊伍高聲説出自我的名字與畢業院校。這個場景彷彿令我也身臨其境,穿過百年的滄桑也依然能感受到當時的北洋水師初初建成的精氣神。

那種如朝陽初升的澎湃之氣,令我不禁感慨若是這支海軍隊伍能一向堅持着這種氣勢,那該多好啊,那是多麼鋭不可當呀。可是,歷史沒有如果。

那段慘烈的、悲壯的、憋屈的、充滿無奈的歷史終究是上演了。其實以我這種外行人來説,拋開粉絲的身份來説,海戰的畫面還是相當震撼相當不錯的。雖然畫面樸實(給人一種很原始的畫面感)可是這樣更顯出一種真實之感。加上激昂深沉的背景音樂,讓人神經處於高度緊張狀態。即使是明白這場戰爭的結局,即使明白是失敗,可是依然感到十分緊張,依然抱着期望。想即使是能夠打沉一艘敵艦也是光榮的。可是,北洋水師因為資金不足年久失修炮彈裝備也不夠,打出來的炮都是啞炮。用的都是教練彈。每次觀影都會想,如果當年北洋海軍裝備精良,彈藥充足,歷史就該改寫了吧。可是,歷史沒有如果。每每看到這場世界歷史上第一次大海戰時,都會不僅僅是悲痛,更是憤怒!我好恨!痛恨清王朝的腐敗,痛恨慈禧為了一己之私而毀掉了整個國家,痛恨當權者孱弱無能,痛恨指揮者紙上談兵戰略失策。可是還是最想感歎腐敗亡國,腐敗亡國啊!這一天,是一個巨大的民族杯具。

這是一部羣戲,英雄不止是鄧世昌一個人。鄧世昌當然是其中最突出最具有代表的。當鄧世昌命令將士們掛衝鋒旗,全力向吉野號衝去時,那種決絕之情,讓人心生敬畏。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鄧世昌如是,劉步蟾他們亦如是,他們用生命闡述了“艦與人共存亡”這句話的含義!其實他們終其一生都沒背叛當初遠渡重洋時“此去西洋,深知中國自強之計,舍此無可他求。揹負國家之未來,求盡洋人之科學。赴七萬里長途,別祖國父母之邦。奮然無悔”這段誓言。也許這就是一種傳承,正因為有這種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精神的傳承,我們這個民族才會歷經磨難卻生生不息。

魯迅先生曾説“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鄧世昌和劉步蟾們又何不是這樣的中國脊樑呢!

可是反觀此刻,這樣的人今日已經很少很少了。而我們眼前川流不息的,是把“掙很多很多的錢”當作夢想的孩子們;是卑躬屈膝、恭迎拍馬的官員;是留在國外永不還鄉的“人才”;是英雄流血又流淚;是“真小人”成為明星,大丈夫成為笑柄;是“仁義道德”成為“迂腐”的代言詞;是人們都患上了“社交強迫症”,擁有一大堆“朋友”,卻遺忘了“知己”的含義;我們聽不到“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誓言;也看不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正氣;有種叫做“人格魅力”的東西,正在離我們遠去。有種叫做“民族精神”的正氣,逐漸抽離我們的軀體。

而這部電影,正能夠讓人們振奮的同時也讓人們深刻得反思。讓我們從歷史中得以反思,反思歷史,也是在反思自我。我們雖沒有“兼濟天下”的本事,卻是能做到“獨善其身”。或許,導演也正是如此意圖吧。

當然,這部電影也有些小毛病,可是瑕不掩瑜。最大的問題還是電影的剪輯,感覺導演有太多資料觀點細節想要表達,成片上有些詳略失當,所謂“芝蘭當道,不得不除”,如果適當刪掉一些尤其是敍述人的鏡頭和觀點,整個片子的流暢度會更好。

總之,失敗也是我們所需銘記的,它與成功對我們一樣有價值。想到,如今中國四周的形勢,中日與中菲以及中越等在領海問題上的爭端,我們更需要銘記百年前這場慘痛的失敗,知恥而近乎勇。當年,丟掉領土或許能夠説是國勢衰微,國家落後。而此刻,絕對不容許當年甲午喪權辱國的重現。沒有一寸領土,一里領海領空是浪費的,都是值得誓死捍衞和珍惜的。

我雖不是好戰者,可是我也知一味地求和,猶如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若此刻再失寸土,我們又有何顏面應對那些為這個國家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先烈們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mo/redian/qitawenan/n8njo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