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其他文案 >

《論語十則》教學反思7篇 《論語十則》的現實意義:探討教學反思與提升教學水平的路徑

《論語十則》教學反思7篇 《論語十則》的現實意義:探討教學反思與提升教學水平的路徑

《論語十則》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經典之作,也是中國人的家國情懷和道德準則。這些十則,包含着豐富的道德觀念和處世智慧,對於現代教育和社會生活也有着重要的啟示作用。本文將從教學角度出發,對《論語十則》的教學進行反思,探討如何更好地傳承和發揚這些經典的文化價值。

《論語十則》教學反思7篇 《論語十則》的現實意義:探討教學反思與提升教學水平的路徑

第1篇

本課是語錄體文言文,每一則對自己或在求知態度,或在學習方法,或在修身做人等方面都有幫助,學生學習興趣很濃,很多成語、格言、警句一直沿用至今。

1、從孔子出生、名、字等方面的生動講述導入課文,能激發學生興趣。原計劃用“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故事導入,但考慮到學生歷史知識不是很豐富,就取消了。

2、接下來我是採用三個環節貫穿始終:讀準讀懂、熟讀成誦、學以致用。在讀準上,我是先自己範讀,讓學生劃記一些聽起來有點異常的字。老師讓學生分析原因 (通假字、多音字、生僻字的讀法),再讓學生説文言文除了讀準之外還要注意什麼,學生馬上作出了回答,讀出停頓、讀出韻味,接下來我讓學生來表演讀。老師重點強調幾個句子後,我繼續追問,一篇新的文言文應該怎麼樣才能讀懂呢?學生通過自己的經驗,紛紛回答:“看註釋、查字典、看工具書、加點法、換字法……”最後我補充還要多朗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接下來我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互問互答的形式,理解大意。接下來進行重點字詞的歸納,最後讓學生背誦並展示。最後一個環節是結合具體情境,讓學生運用論語中的句子。

3、在課堂的生成上本人有幾點收穫:一是如何調節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上,教師需要深情的投入之外,還要注意各個環節之間的連貫。什麼的樣課是好課?從學生的角度去感受的'話,就是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下了課,就是一堂好課。二是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十分重要。每一個學生舉手提問,都鉚足了勁、鼓足了氣,哪怕是一無是處,老師不能當頭一棒,要注意引發其思維回到“正確”道路。三是文言重點字詞必需落實,該讓學生展示的要展示,該板書的要板書,尤其是學生弄錯了的更要板書,如“罔”、“殆”、“焉”、“恕”等字我都讓學生到黑板上寫。

4、是聯繫生活。《論語》本來就是孔子和其子弟周遊列國時就身邊發生的故事而引發的感悟。如果學生能結合當今生活學以致用,運用在平時的交往中,運用在平是的作文中,這就是我們的真正教學目的所在。

《論語十則》教學反思7篇 《論語十則》的現實意義:探討教學反思與提升教學水平的路徑 第2張

第2篇

中國是一個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在它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過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為我們留下了極寶貴的文化遺產,如《論語》、《老子》、《孟子》、《莊子》、《荀子》等。特別是《論語》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即使在今天,其精華部分依然為人們所效法。《論語》的思想內容博大精深,我國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説。我們七年級學生所學的這一部分主要談的是求知和修養問題。學生不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聯繫實際,指導自己的言行。在今後的語文學習中我們要多接觸一點文言文,來了解我們民族的歷史,繼承祖國的傳統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其中有幾句論語,讓我受益匪淺。“温故而知新。”這句話講的是學習方法,它的意思是:温習舊知識後,就會有新的發現,新的體會。我對這句話有較深的`體會:我時常會拿起國小時的課本來複習,每次複習後,就會比以前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體會,有時還能發現一些以前不曾注意的新的知識,由此可見覆習的重要性,何樂而不為呢?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講的是處世之道。意思是:自己所討厭的事,就不要施加到別人的身上。不是嗎?自己不喜歡的事或物,怎麼可以強施到別人身上呢?舉個例子吧:開學時,要發新課本給同學,如果她/他發現有一本課本缺了個角或有破損,就馬上發給了別人,這就是錯誤的做法。如果人人都能為自己想的少,為別人想的多。這世間該多麼的美好,多麼的和諧啊!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會知道松柏是最後落葉的。讀了這句話,可想而知,松柏是多麼堅韌不拔,是那麼經得起惡劣環境的考驗。我們不正需要這種精神嗎?不論在如何惡劣的環境中,都應該堅強不屈,高風亮節!!----抗戰英烈吉鴻昌,面對着敵人的酷刑,毫不畏懼,大義凜然;烈士羅學瓚在獄中堅強不屈,同敵人進行了堅決的鬥爭;共產黨員賈起面對國民黨的嚴刑拷打,但他沉着冷靜,英勇不屈,嚴守黨的祕……這些烈士,他們這種堅強不屈的品格,是多麼令人肅然起敬!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免不了要碰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但是我們決不能退縮,應該堅強面對,鼓起勇氣戰勝困難,勇往直前!通過學習《論語十則》,使我明白了:學習要講究方法;遇到困難,就得去克服它;還懂得了處世之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第3篇

課程標準規定《論語十則》這篇文章只需一課時,我冥思苦想無論怎麼上,一課時是完成不了的,那些編者心裏不知是怎樣想的,我反正一課時是完不成的。同辦公室的語文老師傅老師也是這樣感歎道。一課時始終不能完成,於是我用了4 個課時,將近一個禮拜的課全部花在《論語十則》上了。孔子生平簡介介紹;《論語》着作的介紹,從儒家思想談到《四書》《五經》,從核心“仁”字談到字詞落實;從通假字的解釋到孔子思想的分類;從學習的態度講到學習的方法以及為人處世,接物待人的做人標準。四課時下來,可以説講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於是胸有成竹地佈置了《論語十則》的作業,對學生應該是説一百個放心了。

第二天,語文課代表捧着一大堆的語文作業本放在我的辦公桌上,我看着一疊《課堂作業》,心裏非常高興,這一屆學生一是按時上交作業,二是沒有同學不交作業。這作業的質量肯定是比較高的,這也算是對我這一週課堂教學最好的肯定吧!我心裏是這樣想的。我放下手頭上的其他工作,迫不及待地翻開作業本,帶着完全是欣賞和愉悦的心態進行批改。填空,選擇正確讀音,解釋加點的詞,找出成語並解釋這些都是按部就班的題目,所以同學們做得都非常好,只是少數幾位學生錯了一二個。但到了第8 題,簡直是面目全非,自己那種高傲的姿態一下子掉落了萬丈深淵。

①《論語》中認為能保持君子風格的一句是那句?42 位上交的作業,回答大都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什麼?回答幾乎千篇一律:“重大的責任和遙遠的路途。”……假如我們避開題目要求原文回答,同學們的回答幾乎是完美無瑕的。但是離我們作業的要求是相違背的,於是我痛下決心,都在此題打上了不光彩的一個“叉”。痛定思痛,尋找原因。

其一,學生的粗心大意是造成這題錯誤的罪魁禍首,沒有看清題意,這也許是新七年級學生的一大通病。

其二本人也存在失誤,沒有落實文本教育,只知道是孔子核心思想“仁”的誇誇其談,沒有落實要求細則,俗話説:“無以規矩,不成方圓。”讓學生還是從細小的習慣做起,從他們擦亮眼睛做起,規規矩矩,踏踏實實做起。

批完作業本,長長地透了一口,此是學生要教師教的根源所在,行文至此,思緒萬千,以此記之,望以此為鑑,此可謂是一點教學反思吧!

第4篇

我經常反思的是我如何做人,總是想着變壞一點,可是到現在也沒有變壞,真是氣死我了。我一般情況下我對於教學是不反思的,因為我認為我講的好,學生能聽明白,只要把我説的記住就行了。有什麼反思的呀?我從來沒有懷疑過我的水平和能力。因為有好多人有不會的題都向我請教。但是對於這一課的教學我還真得反思一下自己了。

我曾經在一週前讓兩個班的學生把原文背下來,再默寫一遍。我知道,他們肯定沒有幾個人背,照書抄上就完事了,我也沒有追究這事,我的本意就是讓他們有個印像。等講完了理解了再背也不遲呀。

這課的知識含量很多,但我不想講的太多,講多了也聽不明白,還不如讓他們知道準確的意思呢。再知道文中哪些是學習方法哪些是學習態度哪些是個人修養就完事了,按照這個標準我講了這一課。

我先在十班講的.方法如下:我講學生聽記背並指出了個別的重點詞句,只用了半小時講完了課,再用餘下的時間背原文和譯文。在第二節課時我就開始考他們記的情況方法如下:全班分成四組,每組第一個背會的人是這個組的組長,第二三個可以幫組長考查其它組背的情況,但他們之間的考查是是互相制約的,不可能發生私情。把背會的組的票數畫上“正”字。在背完以後可以選擇大家公認的“水貨”從新考查,結果所謂的“水貨”是“無水”的純“行貨”。這樣分出了各組的真實水平。全班有三十四人全背會的。我感覺這個小組評比的方法不錯,打算在九班也這樣做。

説實話到九班我有點頭疼,不能講了,到現在我上了四節課了,可能是上節課説多了大腦缺氧了吧。怎麼辦呢?只好先讓學生自己學一下了,我説給十分鐘時間想盡一切辦法把大意搞清楚,最後由我確定統一的譯文,當我講完的時候就下課了。只有一節課的時間背了,能背會嗎?我心裏有點沒有底了。但也別無選擇了。但也有了小的調整方法如下:我先留出了作業,讓背會的並查完的同學做作業或背其它內容,不讓他們無事可做。對於背會的同學不畫這個小組的得標票,而是採用實名加序號方法這樣對於背會的同學一目瞭然,我想這樣可以更大的刺激他們的積極性,滿足虛榮心,沒辦法只有投其所好了。在下課時這個班有四十五人全背會了。我在想:平時我對十班同學印像更好一些,他們學習更務實成績會更好一些,可是今天為什麼是這樣呢?難道我平時看錯了嗎?在少用十五分鐘的情況下竟然有十人的優勢?難道真是方法的差距嗎?看來只有在下一次課時再試一下了。

第5篇

有人説:“不讀《老子》,不知道什麼是中國智慧;不讀《論語》,不知道什麼是中國文化。”而智慧來源於豐厚的文化功底,所以追根溯源,架起文化發展橋樑的是《論語》。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論語》,走進孔子,去追尋中國文化的根,並汲取營養。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需要師生共同合作,開發課程資源。於是讓學生課前閲讀與《論語》有關的資料。結果,學生從網上、圖書館、閲覽室、書店獲得知識信息,遠遠超過老師一言堂所介紹的內容。這就是課程改革,不改不知道,一改嚇一跳。弟子未必不如師!

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一個語文能力強的學生,詢問其訣竅,均是得益於課外閲讀。《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九年義務教育課外閲讀總量達到400萬字以上,閲讀材料包括適合學生閲讀的各類圖書和報刊,內容有童話,故事,詩歌,散文,長篇文學名著,當代文學作品以及科普,科幻圖書等。新實驗教材也是注重文學性、人文性,活動課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就是要求教師必須轉變教學理念,將課堂擴展到社會與家庭,將知識延伸到名著與網絡。我在這幾年教學中,立足於語文課程改革,調動利用一切因素,讓學生動手,廣泛閲讀,擴大知識面,為學習語文主動探究相關知識。

在講《論語》十二則時,提前佈置了預習作業:“查閲與《論語》相關的資料,課外閲讀《論語》一書。”上課時,學生將閲讀的書籍和網上查閲的資料搬上課堂。人人手中有資料,個個手中有書籍。語文課代表首先展示説:“我從網上查閲了有關孔子的資料。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一生主要從事教育活動,創辦了中國第一傢俬學,整理了古代文化典籍,並提出過一些有進步意義的教育思想和主張,對中國文化做出了重大貢獻。”緊接着又一名學生站起來説道:“我在《中國古典文學賞析》中查到孔子的學説,主要保存在《論語》中。《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共20篇,470多則,與《孟子》、《大學》、《中庸》同被定為‘四書’。四書五經,是儒家學説的重要經典。”並且將自己收集的作品向同學展示。班長也介紹他讀的《史記》:“我讀的是《史記》中的《孔子世家》和《仲尼弟子列傳》,瞭解到孔子生下來頰頂中間低而四周高,所以名丘。排行第二,父母向尼山禱告而得子,因此叫仲尼。孔子有弟子三千人,可謂‘桃李滿天下’。”還有個學生介紹道:“我讀了《中華上下五千年》,瞭解了諸子百家。其中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主張‘仁愛’,被稱為‘孔孟之道’。法家代表人物韓非,主張‘法制’;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莊子,主張‘無為而治’;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主張‘兼愛’和‘非攻’各家為了擴大自己的影響,都紛紛著書立説,出現了百家爭鳴、學術繁榮的盛況。後來統治階級‘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那以後,孔孟之道支配了中國封建社會兩千年的思想文化,可見孔子真的很了不起。”還有個學生説:“我爸爸給我講過一個故事,趙普為趙匡胤當皇帝出謀劃策,自稱博覽全書,無所不曉。趙匡胤派人到他家查看到底讀了哪些書,只查到半本論語。從此‘半部論語治天下’就傳開了。可見《論語》多麼重要,我也要好好拜讀一下《論語》。”提起論語,馬上有一學生站起來響應道:“我在《論語》的前言部分讀到日本現代企業家的精神導師澀澤榮一,就是一位典型的‘儒家’。他經常把《論語》抄本隨身攜帶,認為企業需要有強調相互關係的儒家思想,其目標是把現代企業建立在算盤和《論語》的基礎上。這説明《論語》對亞洲文化圈內各國的以濟騰飛和社會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論語》不僅影響中國人,也影響了世界。”話音剛落,另一學生補充道:“1982年,諾貝爾獎得主們在巴黎的例得聚會中,談到21世紀人類需要什麼思想時,幾經斟酌以後的答案不是別的,正是孔子思想。”其他同學也紛紛展示自己的資料,,有從網上下載《論語》全文的,瞭解到很多成語出自《論語》;有買《論語》一書的,把喜歡的名句子抄到筆記本上並作了點評;還有的對《論語》中有的章節認為不妥的,也作出了點評。我受學生的感染,也給學生展示了我的資料。由於學生主動探究知識,提前預習和學習,所以這十則《論語》學得非常快,非常輕鬆。閲讀使他們的基礎提高了,在課堂上老師根據學生掌握的知識面,靈活調節,加入了十則之外的內容供學生討論,吸收更多的知識。有的學生通過自學“先進篇”22則,瞭解教學要因材施教;還有學生通過自學“雍也諞”20則,明白興趣是人生最好的老師,通過討論,學生打破常規,提出了對《論語》的不同看法,比如繁瑣的禮節問題,培養的人才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問題等。

“課外閲讀—課堂展示”這一環節,對我教學啟示很大。實驗證明,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壟斷者、傳播者、佔有者,而是課堂的組織者、點撥者。師生是共同求取新知識的合作伙伴。一篇經典文章,大家動手,圖書館、閲覽室、書店、家庭藏書、電腦都用上了,上課時一人一本資料,各抒己見,誰有道理聽誰的。學生都成了課堂的主人。現在,我們的課堂不是一言堂皇,而是共同活動的場地。學生的課外閲讀,促使我轉變教學理念,將課堂還給學生。教師的任務是挖掘學生的智慧,啟迪學生的候像力、思維力、創造力、表現力,培養學生興趣,教會學生怎樣學習。杜威説:“有了知識的飢渴,則知識的控求隨之。”

課外閲讀帶給教學最大的轉變,是學習方式的轉變,是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和老師一起探索,一道思考。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發展自我,感受到人格的自由和尊嚴,感受到獨特創造性存在的價值,感受到心靈成長的愉悦。誰資料查得充分,誰課外閲讀讀得深刻,誰主課堂上就學得主動,學得輕鬆,學得有效。

學生的'課外閲讀,也迫使我擠時間閲讀作品,因為不讀書就無法與學生交流,不讀書就會被學生淘汰。所以我也經常光顧書店,下課就去閲覽室上網查資料,瞭解新動態,也提高了我的素質。

課外閲讀,課堂展示促使我對語文教學進行新的思考:

首先,課外閲讀符合語文教學的發展趨勢。語文教學應以人為本,實驗教材正是體現了人文精神,實驗教材帶來的課外閲讀,真正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這絕不是光靠課堂上老師講課能形成的。凡是語文能力強的學生,均得益於課外閲讀。個性的養成、創新能力的培養,不能來自老師的一言堂,那樣只會束縛學生。學生必須從不同作品中,選擇適合自己閲讀的形式。其次,樹立課程大於教材的觀念。課程改革提出:活化課程次源,樹立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的內容。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即語文,生活處處有語文。尤其是中華經典之作,更是多少代人流傳下來的不朽的精華,我他一定要繼承發揚它,只有閲讀,才能使它不朽、永桓。最後,課外閲讀能提高人的修養。“知書達理”這至理名言,告訴我們讀書能明白事理,會辦事,會做人。優秀的作品是生活的教科書,對作品中的人物,我們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自己的人生價值就有了新的上升。

這次課改實驗給我帶來太多的變化,太多的啟迪。國中時期是課外閲讀的重要階段。托爾斯泰主張:“應當首先竭力閲讀和了解各個時代、各個最優秀作家的書。”所以,只有課外閲讀與課堂學習相結合,才能提高學生的水平。

第6篇

上了一節課的《論語》十則,覺得學生們對課文的掌握情況比較好,有些學生甚至已經能當堂背誦,於是,我便又用了一節課開展了一次背誦比賽。

比賽規則是:以小組(5人)為單位,第一輪每組選派一名代表出來背誦,背出1條加1分,滿分為10分,第二輪由老師在每組抽一名學生,第三輪每組再抽一名學生,滿分仍然都為10分。三輪累計下來,得分最高的小組每人加2分課堂分。

準備時間是10分鐘,因為沒有確定人選,所以人人都有被抽到的可能。口令剛下,學生們便積極地投入到緊張的背書狀態中,人在有壓力的狀態下,背書效率是最高的。10分鐘後,大家都準備好了。

比賽正式開始,第一組推選的是班長鬍金林,可能是因為緊張,她發揮的不是很好,有2句話都有漏字和錯字,結果,第一組加8分。第二組推選的是程遷,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的速度,把10句古文背得既流利又準確,其它同學都向她投去讚許的一瞥。第三組推選出的王靚相對薄弱些,背出了7句。第四組的李常亮和第五組的孟賽也不甘示弱,背得全對,拿到了滿分。這一輪的比賽説明:好學生在本組內還是很有公信力的。

第二輪比賽,我先讓大家舉手,毛遂自薦,一方面鍛鍊大家的勇氣,另一方面也是看看大家的熟練掌握程度,如果掌握的好或者有把握,是一定會舉手的。這一回,每組都有2名學生舉起了手,而每一組舉手站起來背的學生準確率幾乎達到100%。這部分學生雖然沒有公信力,但是很有自信,也是值得肯定的。

第三輪比賽,我在每組選擇了一名沒有舉手的學生,這類學生往往在班級中表現平平,不被重視,同時,也對自我缺乏信心,這其中,還真遇到了一個特殊情況:當我請第三組張選清起來背誦時,他先默不作聲,然後膽怯地看着我,低低地問:“老師,我不行,可以換別人嗎?”他顯然是對自己缺乏信心,同時,強烈的集體榮譽感和責任感又促使他不想拖累整個小組,於是他想放棄。我肯定地説:“老師就選定你了,你試試看吧!哪怕不按順序背也可以,想到哪條就背哪條!”他有些動搖了,微微停頓了一下,不緊不慢地背出了前5條。我一聽,大喜,覺得有望,誰知他在背完第5條後又停了下來,惶惑地問:“老師,我可以不背嗎?我好像不行。”我説:“誰説你不行!你看,你都背出5條來了,再往下想想,下面還有幾條簡單的,你可以先選擇簡單一點的背。”他採納了我的意見,戰戰兢兢地背了幾條簡單的,每背對一條,我就微微點頭,投向他一個鼓勵的`目光。出乎意料的是,他越背越肯定,越背聲音越響亮,後面的幾條難的竟也跟着一點一點出來了。背完後,他如釋重負地坐了下來,我也很高興地告訴他:“你看!你這不都會背了嗎?相信自己,發揮出自己最大的潛能,你就會成功!”這時候,我也注視了一下其他學生的反應,他們一邊聽,一邊若有所思地點頭,因為他們真真切切地看到張選清由不敢背到完全背出來的過程,他們通過這個生動的、眼前的事例明白了一個在他們看來很“空洞”的大道理。

這個時候,下課鈴響,當我宣佈獲得本次比賽第一名的小組加課堂分時,他們也不再歡呼雀躍,因為這節課他們所獲得的,已遠遠超過了他們所加的那2分課堂分。

後記:當學生帶着疑惑和衝突而來,同時也帶着巨大的自我超越的潛能而來,我們要做的,是關注他們,理解他們!

第7篇

導學案中《論語十二則》這篇文章只需一課時,我冥思苦想無論怎麼上,一課時是完成不了的,於是我用了將近一個星期的課全部花在《論語十二則》上了。孔子生平簡介介紹;《論語》著作的介紹,從儒家思想談到《四書》《五經》,從核心“仁”字談到字詞落實;從通假字的解釋到孔子思想的分類;從學習的態度講到學習的方法以及為人處世,接物待人的做人標準。四課時下來,可以説講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於是胸有成竹地佈置了《論語十則》的作業,對學生應該是説一百個放心了。

第二天,語文課代表捧着一大堆的語文作業本放在我的辦公桌上,我看着一疊課堂作業,心裏非常高興,這個班學生一是按時上交作業,二是沒有同學不交作業。這作業的質量肯定是比較高的,這也算是對我這一週課堂教學最好的肯定吧!我心裏是這樣想的。我放下手頭上的.其他工作,迫不及待地翻開作業本,帶着完全是欣賞和愉悦的心態進行批改。填空,選擇正確讀音,解釋加點的詞,找出成語並解釋這些都是按部就班的題目,所以同學們做得都非常好,只是少數幾位學生錯了一二個。但到了第8題,簡直是面目全非,自己那種高傲的姿態一下子掉落了萬丈深淵。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mo/redian/qitawenan/nzxzz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