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其他文案 >

70週年大會觀後感10篇 輝煌七十年,國慶盛典深感無限激動

70週年大會觀後感10篇 輝煌七十年,國慶盛典深感無限激動

在中國共和國成立70週年之際,中國舉行了盛大的慶祝活動,展示了國家的偉大成就和不懈奮鬥的精神。本文將就此次70週年大會的盛況以及國家發展的成果進行觀後感的分享。

70週年大會觀後感10篇 輝煌七十年,國慶盛典深感無限激動

第1篇

在我看來,革命的寫照,用這一句詩來表達再好可是了。

革命,是要用多少人的生命去完成這自古以來血腥、恐怖卻又是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歷程!美國,是靠着革命成長起來的。而我們中國,又何嘗不是靠革命發展起來的呢?

從三國張角所領導的黃巾起義算起,到此刻,中國所經歷的革命大大小小到將_次了吧,有可能都是幾百次了。但我覺得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孫中山先生所領導的“辛亥革命”了。辛亥革命是為了推翻政府的封建王朝的。這,將會改變中國歷史的進程。

作為一名國中生,我還體會不到那些為革命成功而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者們究竟是為了什麼而不惜一切代價的去革命。正如我們的愛國女俠秋瑾所説:“革命是為了給孩子們一個温暖、幸福的國家。”對啊,這是革命。可是,為什麼這世上會有那麼多願為革命捐軀的烈士們呢?思前想後,我認為是信念。

“信念”對我們來説雖然陌生,但對革命與革命者們,卻是革命成功的最重要的支柱。因為有信念,所以有革命;因為有信念,所以有奮鬥;因為有信念,所以有用不腐朽的功績;因為有信念,所以有那偉大的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也得成於信念。有了信念的偉大力量,才有了幾處的起義。也正是這些起義,訴説了中國被帝國王朝,封建主義深深的傷痛。起義,為了革命。革命就是為了把封建主義這一塊毒瘤從中國的心上徹徹底底的截除。

孫中山先生,以往是一名醫生。並且也是他,用“革命”這把鋒利的快刀,截除了這塊巨大的毒瘤。當然,這也是眾多革命者們一同做出的偉大貢獻。

辛亥革命,不只是解放了中國人民,更是將“封建主義”深深打入用革命圍成的冷宮中。

辛亥革命,是多麼偉大!也願那些在革命成為烈士的英雄也能見證我們祖國的繁榮發展!

70週年大會觀後感10篇 輝煌七十年,國慶盛典深感無限激動 第2張

第2篇

首先,革命是必須進行的嗎?在電影中,孫中山的回答是西方各國經過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制度,走上了民主富強之路。但事實上並不必須,英國革命將查理一世送上了斷頭台,卻並沒有實現民主,而是出現了更加專制獨裁的克倫威爾,英國完全被軍隊所控制,之後議會不得不迎回國王來穩定局勢。最終確立議會主權,也是經過與國王的妥協,經過權利法案而完成的。英國的民主憲政是在上千年保守妥協的政治傳統中發展而來,從大憲章開始的一個個法案使英國在人們尚未察覺的情景下就走上了民主富強的道路。歐洲的德國,亞洲的日本也是經過改革走上了強國之路。

其次,革命的代價太大。革命使我國許多傑出的人才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在戰爭中更是血流成河。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朝廷,清政府用了268年所建立的中央權威一朝崩潰。各地軍閥擁兵自重,即使是北洋軍閥中威望最高的袁世凱也難以號令所以軍閥服從他的命令,中國陷入了軍閥割據和長期的內亂。

最終,革命並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社會性質。在辛亥革命中幾乎僅有滿清皇室失去了政治權力,各地的地主鄉紳、舊官僚仍然存在,毫髮未損。民國政府遷到北京,北洋軍閥控制了民國政府,運用中央政府的名義實行統治,鎮壓革命,舊有的封建勢力仍然把持政權。同時,列強在中國的勢力也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他們經過扶植代理人的方式繼續控制中國。內亂之中的中國甚至面臨比晚清更加艱難的處境,在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後仍然沒有找到適合國家發展的道路。

而歷史發展至今,一切都成為過去。如果沒有辛亥革命,清政府可能逐步改良,實行君主立憲。但也有可能繼續黑暗的統治,使中國國勢更加衰微。在歷史具體的情境裏一切都是未知的,先人只能摸着石頭過河。他們根據自我的立場和自我所掌握的信息做出自我的抉擇,他們做出的每一個選擇都對此刻的我們產生無法估量的影響。清政府也想讓國家走上富強,僅有中國的強大才最貼合滿清統治者的利益,他們認為僅有讓他們繼續領導國家,不斷進行改良,才能讓國家走上富強之路。革命黨人為了實現民主共和,實現他們的政治夢想,必然要推翻清政府,徹底消滅君主專制。

改良和革命是當時擺在中國面前的兩條路。可能僅有一條是對的,可能兩條都是對的,也可能兩條都是死路。當時的中國選擇了革命,武昌的一場起義就動搖了清政府的統治,可見清政府統治的薄弱,清政府的失敗本身就是其難以領導中國走向近代化的表現。無論革命本身是否必要,革命者的精神都是值得推崇的,他們一心為國,為了國家的提高而拋棄一切。就算清政府立憲成功,也必須為他們樹立起豐碑,來紀念他們無私的精神。

辛亥革命,改寫了中國的歷史,改變了每個人的命運。有了辛亥革命,才有了之後發生的一切,才有了我們如今熟知的這段歷史和此刻正在經歷的生活。這就是辛亥革命,這就是歷史。

第3篇

有人説深圳是鵬程萬里而掠不過的海,深圳人是揚帆逐夢而永不放棄的海盜。

而局長喜歡把深圳叫做綻靈之境,為什麼?因為:縈縈之際,百花綻靈。通靈之花,亦如夢想之花,飄蕩且悠揚,孤獨且斷腸。

40年孕育出的深圳,它顯得很年輕又很單薄。年輕到整座城市宛如一所大學,單薄到漂泊者的靈魂無處安放。熙攘之間,似夢似幻,它承載着太多年輕人的夢。

深圳就像是文化的沙漠,它甚至沒有放過任何與外地文人交流的間隙,很多人一再追問,文化沙漠裏能否綻放出絢爛的花?

除了樓花和韭菜花。水花、浪花!還有夢想之花!40年的特區,在改革開放的培養基裏,像一個實驗室裏驚奇結果,像一個歷經滄桑的人。

南下,對於上一代的中國人,猶如一場張揚反叛精神的夢。伴隨搖滾樂手旋律與低吼,“一直往南方開,一直往南方開”,所有放棄一切安定的日子去南方的勇氣,都是為了實現追求激盪人生的那種感覺。

命運像一隻手,牽引着逐夢者朦朦朧朧地走。老傢伙總會告訴新來的你:來了都是深圳人。哲學家道森有句名言,“文明實質上是一種精神秩序,框定它的準則並非物質財富,而是精神洞見。”

顯然,深圳的文明還在施工中。但我們又很幸運,在慌張的工地裏撿到了“鍍金的瓦片和磚頭”。還在為深圳添磚加瓦。

其實深圳早已不是刻板印象裏那個沒有文化的“暴發户”了。全國各地的精英匯聚深圳已經有40年的時間,將近半個世紀的歷史早就已經為這座城市打磨出了屬於它自己的文化。

他們背井離鄉來到這裏奮鬥,沒有家人照顧,沒有宗族牽絆,人們必須發展出新的社會結構來實現過去由血緣構成的生活保障。

都説評定一個城市,上至文化底藴,下至平民。gdp是衡量一個城市的數字的根據,帝都、魔都、羊城的歷史悠久而又長遠,相比之下深圳是伶仃洋海灣孕育的新生兒,而這座年輕到你無法感受他的人文,我很喜歡別人稱深圳為鵬城,因為古人云:鵬程萬里!深圳是一座速度之城。

説到深圳的企業,人們總會提起:華為、騰訊、中興、大疆、創維、這些王牌企業!僅僅在粵海街道辦就擁有上市企業83家企業園區169個,產業樓宇318棟眾多知名的科技公司,都在這裏誕生!

最能直觀表達一座城市經濟的是這座城市的gdp,從1979年的1.96億到2019年的2.69萬億,gdp足足翻了12000倍!就在去年,超過了新加坡,位列全球21名。

以下是2019全國gdp總量排名。深圳作為一座年輕的城市位於全國第三!深圳人均gdp由1979年的606元提升到2019年的203489元,即使放在國內四大一線城市之中深圳的人均gdp也排在第??

華強北步行街南端往左右兩邊看,會看到華強電子世界和賽格電子市場兩座深圳電子業的標誌性建築。隨便走入一家,你就會震撼於中國電子產業的物質之豐富,從usb接口到成品電子煙,甚至比特幣礦機,無所不包。

當年,靠做dvd起家的台資電子企業聯發科發佈了一種mtk芯片,把mp3、手機芯片、照相機、收音機、觸摸屏全部集成在一個平台上同一快芯片上,讓造手機變成了一件很“傻瓜”的事。初創廠商只需要加上電池和外殼,就可以拼出一部手機。手機初創廠商的投資額從幾個億一下降到了數百萬。深圳迅速抓住手機市場,一路絕乘,發展至今!

如今的國產手機市場競爭,已經幾乎是深圳手機品牌之間的“內戰”了。

更了不起的是,深圳的手機產業真正起到了以點帶面的作用,撬動了另一些領域,帶動了整個深圳的產業生態,一起走到了全國前列。

自1999年起,由國家十大部委院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高交會”,已連續成功舉辦了20屆。

在這個號稱“中國科技第一展”的展會上,每年都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展示逾萬個全世界最高尖的新科技,令人歎為觀止。

世界前沿領域的關鍵技術、核心技術,將在這裏完成交易、落地,推動深圳新一輪的大發展。

每年,數萬個“高精尖”項目都會亮相深圳高交會。2015年“中國無人機大會”落地深圳高交會,希望藉此可以將深圳打造成世界無人機之都,現在,深圳已經做到了。

2014年,深圳市的科技型小微企業達到了3萬家,其中大部分和電子產業相關,而且多少有自己的絕技,它們構成了深圳手機零件供應的基座。但終端的整機企業卻並沒有能力瞭解每一家小供應商,供應鏈企業就在這當中穿針引線,為整機企業找到最合適的小供應商。

在高科技製造業長期的打磨下,深圳供應鏈企業的經驗和水平,在全國都是獨一無二的。

在深圳,你可以對年輕人説單身...,但絕不能對ta説發不了財!深圳人不談戀愛,一心只想發財,白天寫字樓,晚上街邊愁。詩和遠方,酒與邊疆。要想富,先修路,修了路,有出路,路在何方?寫字樓那方!

除了發財,深圳人還想做的事:買房,畢竟在深圳買了房的人,都發了財!民間曾有這樣一個傳説,只要我一直單身的夠快,深圳的房價就追不上我,只要我加班的夠晚,黑眼圈黑的夠重,妹子就看不上我。時間管理大師在線理財。

深圳是座包容的城市。例如每個城市都有歧視指南,但在深圳沒有歧視,只有“鄙視鏈'

孔子説: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馬上就要深圳改革開放四十週年了,每一個十年都是發展的光年,也是深圳逐夢者的青春。提前祝願深圳四十週年快樂,願不忘初心,勵勵前行!

過去40年裏,深圳一路乘風破浪,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傲人的成績

· 由貧窮落後的小漁村成為年均gdp增長最快一線城市,城市綜合競爭力全國第一;

· 曾經人煙稀少,現在成為年均新增人口全國第一,年輕人比例全國居首;

· 從科技荒漠變成一個孕育出了華為、騰訊、大疆等高新技術企業的綠洲;

· 成為了中國第一個「國際花園城市」,100%實現城市化;

· 全國營商環境最好的城市,中國最具創新力的城市,城市競爭力全球第五,世界一線城市……

一路走來,深圳創造了無數的輝煌和許多令世界矚目的奇蹟。

而在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軌跡裏,其中有一抹生動的縮影是屬於通信行業的。

40多年來,從“有事call我”到5g引領,從“見字如面”到“萬物互聯”,乘着改革開放的春風,通信技術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現在我們已步入5g時代,作為第五代移動通信網絡,速度比4g快了數十倍。5g網絡下,一部藍光高清電影,喝口水的功夫就可以下載完成;vr/ar技術也變得更逼真和日常,即使身處家中只要戴上ar眼鏡,各地美景近在眼前;更令人興奮的是萬物互聯,未來不僅是電子設備之間,傢俱、汽車、建築等可以互聯對話…..

在通信技術不斷更新發展的征程中,深圳電信作為通信行業的領跑者,以“敢為天下先”的魄力,不斷超前發展,完善網絡、技術、服務等綜合信息服務能力,不斷深化通信行業在政務民生、企業發展、城市建設中的作用。

深圳電信提前在7月份完成1.5萬個5g基站建設任務,基本建成一張室外全覆蓋、重點區域室內深度覆蓋,具有競爭力的5g網絡,全網實現獨立組網(sa)制式。同時持續完善機場、高鐵、地鐵等交通樞紐,南山雙創園、福田cbd、阪田科技園區、寶安大空港、深汕合作區、前海自貿區等示範區域的5g精品網絡覆蓋。

在5g應用創新方面,已湧現出全國首個5g智慧政務大廳、全國首個5g辦税服務廳、全國首個5g智慧庭審等一大批5g應用,“5g立體巡防智慧警務”收穫2019年度世界移動通信大會“移動互聯創新先鋒獎”。目前,深圳電信在全市擁有58個5g應用精品體驗廳,可供廣大市民隨時到體驗廳近距離體驗最新5g應用。

深圳電信加速以5g領銜的“新基建”,進一步賦能深圳經濟發展,豐富各類產業應用及服務,為加快“數字深圳”、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作貢獻。我們有理由相信5g賦能,未來可期!

“深圳是人們艱苦奮鬥建設起來的,不是跳迪斯科跳出來的。”今年82歲的祝希娟回憶着初入深圳特區時的拼搏奮進,用“拳打腳踢”來形容。

1983年,已憑藉電影《紅色娘子軍》中“吳瓊花”一角名滿天下、摘得中國首屆百花獎最佳女演員獎項的祝希娟,南下深圳“二次創業”,擔任深圳電視台副台長,為特區的電視事業開天闢地。之後的三年,深圳電視台在一片荒草湖邊拔地而起,多部反映特區建設的電視劇橫空出世,創造着文化界的“深圳速度”。

1983年,深圳向全國12大城市廣募人才。那一年,祝希娟45歲。“深圳來上海貼出招聘佈告時,我剛隨中國電影代表團從意大利考察歸來。當時,意大利電視正欣欣向榮。但在中國,電視還是處於初步發展階段。興許深圳這次的招聘是我轉型做電視導演的契機。”於是,已邁入不惑之年的祝希娟下定決心:舉家搬到深圳。

同年11月,祝希娟來到熱火朝天進行建設的深圳,擔任深圳電視台副台長,主管文藝。“現在想想,那時工作是真的苦,深圳的夏天陽光猛烈,在鐵皮房子吹着電風扇工作,最滿足的事不過是中午吃上一碗從中英街買來的熟泡麪還有沙丁魚罐頭。”

1984年1月1日,在祝希娟和同事們奮鬥下,深圳電視台正式誕生,從籌建到正式開播只用了3個月時間。祝希娟驕傲地説,這就是“深圳速度”。

改革開放初始,深圳居民大多看香港電視,每天只有半小時中央台的轉播,還是由廣東台中轉過來的。要守住文化陣地,祝希娟憋着一股“紅色娘子軍”的倔強勁兒,在一窮二白的條件中着手電視劇拍攝。

祝希娟到深圳兩年,就在深圳電視台出品了八部電視劇、一部電影,題材大都是反映深圳人民開拓創業、艱苦奮鬥的精神。如電視劇《華燈初照》取材於東湖賓館改革的事例;電視劇《愛在故鄉》則描寫了一位愛國華僑形象;電視劇《昇華》反映工程兵如何支援四化建設。這些電視劇就地取材,來自現實的生活。

“通過這些電視劇,人們可以看到,深圳是人們艱苦奮鬥建設起來的,不是跳迪斯科跳出來的。”祝希娟把鏡頭對準建設深圳的勞動人民,為如今的特區留下了珍貴的歷史影像。

1989年9月,深圳電視台成立了電視藝術中心,祝希娟擔任中心主任,之後5年時間,中心完成了20多部電視劇。其中,她憑藉《特區少年》《超越生命》和《大風警報》3部電視連續劇,一口氣拿下“飛天獎”3個大獎。

60歲學英語,65歲拿駕照,78歲主演《大雪冬至》,82歲主演《空巢》,祝希娟1998年退休後,“向前進”的腳步依舊繼續。

今年5月10日,由祝希娟主演的院線電影《空巢》在快手短視頻平台上線,這是廣東省第一部與網絡平台合作的院線電影。這部關注空巢老人生活的現實電影,通過手機屏幕走進千家萬户,講述着一位老教師和外來務工小夥子的“救贖”故事。半年的準備,46天不下場拍攝,82歲的祝希娟用敬業精神刻畫了老一輩藝術家的敬業形象。

自2020年拍攝《大雪冬至》時,祝希娟就開始關注“空巢老人”問題。“現在從我們這代起,養老觀念要改變,選擇的養老方式要獨立自主。我常常跟身邊的人説,人不是為了下一代活着,得為自己活。”祝希娟説。

有人説,深圳是一個既沒有本地人,也沒有外地人的城市,因為“來了就是深圳人”。也正因此,長期以來,深圳不斷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有志之士南下逐夢。這些逐夢者,成為深圳得以發展的強勁動力。在多數來深建設者的感受中,包容、公平、自由的環境,是深圳最難能可貴的品質,也是深圳最親民的表現,而這些,都是深圳從改革開放中汲取的養分。

深圳既是改革開放的產物,也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還是改革開放的晴雨表。在40年改革開放進程中,深圳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然而,近些年,也有不少輿論指出深圳的改革鋭氣不復當年,創新力度也有所減弱。不可否認,當年引領中國改革開放風氣之先的深圳,如今已經步入了改革的深水區。

如今的深圳,多了兩個重要的使命,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的中心城市、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如何完成?如果説,當年深圳的改革憑藉的是勇氣和魄力,那麼在今天,或許更需要改革的智慧和眼力。

過去深圳改革開放的成就在於全國的示範和引領作用,如今若要繼續發揮引領作用,就需要從三個方面下功夫。首先,用好用足特區立法權,繼續改革創新。去年8月,中央發佈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給深圳提出了“法治城市示範區”定位,強調“用足用好特區立法權”,這顯然給了深圳更大的立法權和制度自由度。而在創新驅動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深圳大可用好特區立法權,在創新創業的生態系統上給予更大力度的支持,比如税收優惠、市場制度設計等,加速推動創新創業生態圈的正循環,繼續保持創新驅動標杆城市的地位。

其次,深圳需要在空間擴容上繼續發力。無論是房價高企,還是產業外遷,最根本的原因都是土地空間不足,供需矛盾突出。雖然當前深圳無法在行政區劃上作調整,但卻可以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加大對東莞、惠州等周邊城市的產業輻射和經濟聯繫,比如打造產業轉移陣地、城市飛地等,不僅可以緩解現有城市容量過大的壓力,還可以打造經濟圈,在實現多贏的格局中爭取更大的發展籌碼。

最後,深圳還要在區域合作上繼續做文章。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在香港的牽引下,珠三角成為中國經濟外向度最高的城市羣,但在珠三角新一輪發展中,特別是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綱要》落地之後,作為珠三角東岸的中心城市,深圳更需要起到主導作用,進一步加強珠三角城市之間資源統籌配置的能力,與大灣區的其他城市實現各個生產製造環節的分工合作,形成強有力的經濟共同體。

第4篇

1980年8月26日-2020年8月26日,深圳用40年的敢闖敢試,樹立起中國改革開放的一面旗幟,打開了中國對外開放的,塑造了文明城市的樣本。

深圳經濟特區經過四十年的建設,經濟社會獲得巨大發展,城市面貌也有了很大改變。“來了,就是深圳人”,一句平凡話語,曾讓無數外來者怦然心動。多元文化共存,為這座年輕的城市注入旺盛的活力。

一座城市的輝煌,閃耀着無數奮鬥者、夢想者的光芒;一座勇擔新使命、奮楫再出發的城市,又反過來給予他們“最好的時光”。每位深圳人心中都有一座“願望塔”,總在8月26日開啟“更上一層樓”的願望。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在祝深圳經濟特區40歲生日快樂的同時,這座城市也將最深切的祝福送給每一位奮鬥者。

2020年是深圳特區成立40週年。40年滄桑鉅變,40載砥礪前行,深圳在敢想敢幹,敢為人先的改革開放中引領中國經濟騰飛,書寫了一部充滿活力、改革創新的奮進史。

深圳特區建成40週年,亦是“深圳速度”名揚天下的40年。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1981年底,這個巨型標語牌矗立在蛇口工業區最顯眼的地方,也由此深深地融入深圳人的血液和基因,成為這座新興城市和奮鬥者最耀眼的精神符號。

深圳特區建成40週年,是敢想敢幹、敢為人先,用智慧和勇氣鍛造出“深圳質量”的40年。今天的深圳,平均每平方公里有5.6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平均每天有51件發明專利獲得授權,深圳速度,深圳創新,驚豔世界!

深圳,是經濟特區,經濟中心城市和國際化城市,也是改革開放,走向世界的窗口。她既有深圳灣公園這樣的亮麗風景,也有城中村的一街燈火、萬千故事……

我出生在泰國曼谷,歸來落腳的第一座城市就是深圳,一直到現在,深圳是我的根。她是我平靜生活的水面下複雜而多元的一切。我整個童年時光都是在這兒度過的,從牙牙學語、識文斷字到如今的提筆成文,都沒離開過深圳。

國小一年級時,媽媽就幫我規劃好了要考的國中——四大名校。為此我們全家人付出了諸多努力。別的同學放學嬉鬧時,我在補習班裏瘋狂刷題;別的孩子泡影吧時,我在舞蹈室裏忍痛苦練;別的夥伴半夜遊戲時,我仍在黑白琴鍵上一遍又一遍地彈奏名曲……一分付出,一分收穫:書法、舞蹈和作文的一個個金獎,這些努力曾讓我為學校爭了光,也為深圳長了臉!

小升中時,我幾乎沒有閒暇時間,上完學校的課後我還在各種培訓班裏衝刺。你經常能看到我和媽媽在五六個地點來回奔走的身影。深圳各大名校的選拔和比賽歷練了年幼的我,我終於如願以償地考上了深圳實驗!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啊,那種自豪感與成就感無法用言語來表達。

科技發達,充滿活力的深圳給無數人提供了施展才華的舞台。從事貿易的爸媽自然也就成了直接受益者,他們在這裏掘到了人生的第二桶金。有愛心有智慧的媽媽經過多年的操勞,很快在深圳我們擁有了自己的家。正應了那句話——“來了就是深圳人”。

暑假期間,爸媽為激發我的求學夢想,他們又帶我去參觀了深圳的香港中文大學。一進門,這所學校的現代化建築以宏偉的規模、非凡的氣質就深深吸引了我。由此,我情不自禁想到,深圳從一個小漁村短短三十多年就發展成一座現代化都市,這其中經歷了多少人的艱苦奮鬥啊!

導遊姐姐耐心的解説,使我不僅感受到了港中大(深圳)這所學校豐富的校園生活,更體會到這裏的學生對學校的熱愛、對生活的嚮往、對深圳這座日新月異的城市的仰望。後來,我和遊伴們還參觀港中大實驗室,那裏的女老師為我們介紹儀器時,表現出對事業無比的熱忱和自豪,她講解各種化學儀器和知識時眼裏的光芒,深深地刻在我的腦海裏。

參觀完大學走出校園時,我更深切地感悟到深圳這座壯美的城市的偉大,她正以非凡的速度創造着科技和生活的奇蹟。

君不見,深圳高樓林立,那是鋼筋水泥的堡壘;深圳車流飛馳,那是永不停歇的奔跑。人們正從五湖四海奔來,跨過千山萬水,來到這一方熱土尋求一處紮根之地。

十年前,我的爸媽如是;十年後,深圳學子亦如是……

我深情地愛着我的祖國,也深愛着我的深圳,愛這座哺育了我十幾年,日新月異又四季如春的城市!

深圳最大的禮包是如何將中央政府已經給予的政策優勢最大力度地利用、發揮好以及如何推動“雙區”(粵港澳大灣區與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建設更好地落地,實現治理的效能才是現階段最主要的着力點。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從1980年特區成立至今,深圳剛好迎來四十歲生日。

每年的8.26,深圳人不可能不關注,深圳人不可能不知道,深圳人不可能不討論。

我在深圳小十年,一般而言,每到8.26的時點,關於深圳行政區劃調整的傳聞就撲面而來,這十年傳得最多的是直轄,以及把東莞或惠州劃去其內,這在民間,通常也被稱之為“大禮包”。

以今年為例,8月初,關於深圳市直轄的聯想又風雲再起,《中國科學院院刊》(2020年第7期)的《“十四五”時期,如何優化我國的行政區劃設置?》一文中,明確支持把深圳、青島、大連、喀什升格為直轄市。

文章提到,設立直轄市,縮小大省管轄幅度,推進扁平化管理。配合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和城市羣發展戰略,支持深圳、青島、大連、喀什升格為直轄市,充分發揮優勢地區增長極、穩疆固邊、帶動區域發展的作用。詳細的答案,諸位可參見該文。

直轄市之外,我也聽到兩個版本,據稱相關部門上報兩個方案,一個方案是把東莞及惠州部分區域劃入深圳,一個是把整個惠州併入深圳,這當然是民間的談資,信不得真。

但由此説明,每年深圳人慶祝自己生日的時候,總是有所圖,有所得,希望有真東西能惠利深圳。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發源地與火車頭,我想不僅僅是深圳人關心深圳,深圳以外的全國人民關心深圳也是情理之中,畢竟論市場化與法治化,毫無疑問,深圳敢説第二,恐怕沒有人敢爭第一,僅2000平方公里的最小一線城市,能誕生出一大批優秀的龍頭企業,華為、騰訊、富士康等,也難怪外媒以“中國硅谷”之名盛讚深圳的高新科技產業發展。

作為國內知名的財經宏觀類資訊傳播平台,《投資者網》自然不會錯過深圳40週年的輿論討論。為此,我們精挑細選了一批優秀企業,以及深圳較為知名的專家學者賢達人士。

有三位嘉賓是我們非常感興趣,也必須要深度對話的,他們分別是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深圳市委黨校(社會主義學院)巡視員、副院長、深圳市人大常委譚剛,深圳市軟科學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深圳市人大代表金心異。

毋庸置疑,這三位深圳人絲毫不陌生,甚至在廣東省的專家學者中,也絕對赫赫有名。

對話前夕,有小夥伴問我,一個小時時間應該ok了。我説,你們太年輕了,這沒有三五個小時,怎麼可能聊得透呢?

果不其然,即便是約定好的一個小時和郭萬達院長交流,也至少超時了半個小時,總體上,三位學者七八個小時的交流,可謂異常深刻,很大程度上給年輕人上了一堂“深圳史”。不過,我還是覺得時間不夠,不過癮。

為什麼我們一定要向這三位學者請教?原因我更看重他們的獨特性。郭萬達院長所在的cdi,即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它屬於國內25個國家高端智庫之一,早在1989年由國務院批准成立,它的智囊建議影響各級政府決策,尤其在深圳,或者説整個廣東,它的影響力都是數一數二,而郭院長又親身參與眾多政策建議,既近距離接觸政策決策過程,又具備市場化所必須的獨立性與思想性,懂市場,又懂政府,郭院長是不二人選。

(圖為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博士)

與郭萬達院長的交流中,這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他説:“深圳的禮包應該是什麼?除了空間的拓展,還有什麼,難道不是改革不是開放嗎?深圳靠什麼起家的?是靠改革開放。”

譚剛院長自不必説,除了深圳市委黨校擔任副校長外,他還是深圳市決策諮詢委員會委員、城市規劃委員會委員,以及深圳市人大常委。

譚剛認為,深圳最大的禮包是如何將中央政府已經給予的政策優勢最大力度地利用、發揮好以及如何推動“雙區”(粵港澳大灣區與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建設更好地落地,實現治理的效能才是現階段最主要的着力點。

正題之外,我們打趣問到,深圳居民近些年最大的體會是不斷重複挖路修路,人大是否對此有過討論?他坦言,這個問題其實每次開會都討論。

1990年從重慶來到深圳,譚剛的一生就跟深圳結下不解之緣。

(圖為深圳市委黨校(社會主義學院)巡視員、副院長譚剛博士)

關於1990年深圳的夏天,譚剛記憶永存。他回憶,“當時,我受邀到深圳參加一場研討會,抵達深圳後,心裏閃過的第一個念頭就是:年輕的經濟特區果然名不虛傳。通過參觀考察和交流研討,更是深切地感受到這座海濱城市的朝氣蓬勃和快速發展,這讓我不由心生嚮往。”

今天回看1990年的深圳年鑑我們發現,當時流傳的一句話是,“來深圳的都是全中國的精英!”譚剛果然獨具慧眼。

1990,對於深圳經濟發展而言,內地第一家麥當勞餐廳在深圳解放路正式開業,無數深圳人為之前往;那年12月1日,全國第一家證券交易所———深交所宣告成立,從營業時間來看比上交所早了8天,而深圳發展銀行成為第一家股票上市銀行,股票代碼:000001。

比譚剛晚來深圳幾年,金心異也是90年代就來深圳,他記憶中的深圳市中心是以“上海賓館”為界,華強北還是個工業區,旁邊開着萬佳百貨(華潤萬家前身)。

在財經媒體做高管多年,其後掛職過深圳某區街道辦,又擔任過政協委員,現在是人大代表。以往的深圳,每年兩會,金心異往往是記者們追逐的焦點之一。

“敢説敢言、深圳主義者”,金心異是21世紀初深圳的三劍客網紅之一。什麼是深圳主義者?金心異曾談到,“當我們討論深圳的時候,也是在討論中國的市場經濟應該是什麼樣子”。

(圖為深圳市軟科學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深圳市人大代表金心異先生)

近些年,金心異在網絡世界對廣東及深圳經濟仍保持密切關注,包括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等都提出了很多具體的意見與想法。針對深圳高新科技產業的發展思路,他更是提出了要打造“北深圳科技型製造產業帶”的想法。

在與《投資者網》三個多小時的交流中,金心異思路敏鋭。他給深圳提出了“一城三化”的概念,更明確的是,幸福城市、市場化、法治化和國際化。

在他看來,幸福城市也是深圳未來所需要發展的方向。因為深圳的創新活力和機遇給了年輕人動力紮根於此。但是,高房價也令深圳成為了年輕人心目中的“房奴城市”,不利於留住高學歷人才。綜合來看,深圳應該堅持以全球化、法治化、市場化為方向,努力打造成幸福城市是它未來轉型、發展的重要出路。

人們熱議深圳是擴容還是擴權?金心異的答案是,這是個偽命題。

“深圳已經和周邊的東莞、惠州等地形成一個緊密的產業體系。如ict產業鏈的發展,它不限於深圳境內,還涵蓋深莞惠地區。由於行政分隔,使得資源不能由市場配置,阻礙了產業的發展。目前的關鍵是要如何打通內循環,需要深圳和深圳都市圈採取哪些措施,如何建立一個有效的治理體系。對於擴權的討論,實際上是指省級的管理權限,能不能儘可能多給深圳一些。除了政治和法律事務之外,給予深圳更多發展空間。”他説。

四十不惑,四十已然是人到中年的年齡,對一個城市而言,討論它的發展與轉型必然不絕於耳。這三位學者之外,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經管學院教授、深圳市原副市長唐傑在8月19日也發表了一篇文章《經濟發展中的市場與政府——深圳40年創新轉型總結與思考》。

(圖為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經管學院教授、深圳市原副市長唐傑先生)

不管是“中國硅谷”,還是“創新創意之都”,深圳的成功吸引了世界矚目,深圳何以成就深圳?

唐傑教授在該文中給出的總結是:深圳創新祕訣裏很重要的一條在於:深圳是中國第一個把創新從純科研的活動轉變成為經濟活動的城市。長期以來,高度行政化科研系統掌握了創新的話語權、資源配置權、創新活動的評價權,是科技、經濟兩張皮的根源。市場化使企業家成為創新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創新投入產出效率高,企業在市場競爭中有優勢,創新就會成為一種蜂聚和蜂聚擴散的現象,創新引來了更多的創新,成功的企業帶動了更多企業走向成功。

依託於改革開放的紅利,與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深圳40年來的成功可謂“天時地利人和”。然而,下一個階段深圳的挑戰與危機感何在?至少眼前的問題就是高房價是否能成為深圳的助力,還是障礙?郭萬達、譚剛及金心異也都給出了類似的答案,即學習德國及新加坡住房模式,提升公共住房比重。

當然,高房價只是其一,其二可能更多是危機意識。唐傑教授最近在一個會議上説,深圳應該珍視危機意識,“我們這些年談危機越來越少了,誰要談危機就會説‘你唱衰’,這是要警惕的。我們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向前走還有很遙遠的距離,保持危機意識是重要的。”

?投資者網》與三位專家學者的詳細對話即將問世,以饗讀者。與此同時,我也希望可以有機會能與唐傑教授請教深圳的明天與未來,深圳的危機意識路在何方?目前看來,很有可能。

深圳經濟特區在四十年的發展征程中,始終堅持把生態環境保護擺在與經濟發展同等重要的位置,努力探索出一條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並進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實現了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的高水平保護。如今的深圳,既是全國經濟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也是全國宜居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交出了一份亮麗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圳答卷。

厚植綠色發展優勢,成就生態“高顏值”。在高效發展的四十年間,良好的生態環境已成為深圳的一大品牌,生態環境改善與城市競爭力提升、產業轉型升級,形成了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與此同時,深圳堅持將生態保護理念融入城市化進程,不斷厚植綠色發展優勢,探索符合自身的生態保護特色,成就了深圳如今的生態“高顏值”。目前,深圳的生態環境不斷向好,已連續多年在全國gdp排名前20位的城市中空氣質量排名第一。

走高質量發展之路,爭當踐行“兩山”理念的領跑者。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可謂美麗,藍天也是幸福。四十年來,深圳經濟特區積極探索“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兼顧關係,走穩高質量發展之路,爭當踐行“兩山”理念的領跑者。作為全國先發展起來的城市之一,深圳率先跨過了美國經濟學家庫茲涅茨著名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臨界點,進入到用“金山銀山”反哺“綠水青山”的階段。目前,“兩山”轉化的“深圳路徑”日漸明晰,深圳正全力打造宜居宜業的城市生態環境,吸引優質企業與高端人才入駐,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強大動能。

開展綠色科技創新,提升經濟含“綠”量。推動清潔能源結構優化,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全面構建綠色經濟體系……近年來,深圳在不斷提升社會經濟發展“含金量”的同時,也在穩步提升“含綠量”。擯棄“散亂污”,轉型“高精尖”,對接綠色產業項目,開展綠色科技創新,這是不少深圳企業轉型發展的精確路徑。如今,綠色發展理念正融入深圳城市發展肌理,一條高度重視經濟含“綠”量的可持續發展新路正在形成。

深入推進治理環境污染,打造“深圳藍”、“深圳綠”城市名片。“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截至2019年年底,深圳全市159個黑臭水體和1467個小微黑臭水體消除黑臭,水環境質量實現根本性改善。如今,“深圳藍”、“深圳綠”已經成為了一張靚麗的城市名片。當年讓人“掩鼻而過”的河道,如今已成為了市民休閒的樂園:大沙河風景宜人,茅洲河魚翔淺底,深圳河水清岸綠……所有的變化,都是深圳“生態與經濟齊飛、美麗與發展共贏”的生動縮影。

為了永葆生態“高顏值”,深圳劃定了“生態紅線”,致力於打造“綠色之城”。未來的深圳,必將把綠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銀山做得更大,釋放更多的“綠色福利”。深圳正努力使每個人都能在綠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長點,成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點,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典範。

第5篇

2020年,是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週年。40年來,深圳從經濟特區,發展到自由貿易試驗區,再到粵港澳大灣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其功能定位也由改革開放初期的“窗口和試驗田”,到20世紀90年代全國改革開放的標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體制”,再到國際標杆城市。

深圳經濟特區的發展,詮釋着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歷史進程,也見證了“來了就是深圳人”的大時代變革。從1980年到2020年,40載歲月,無數來自全國各地的新移民,帶着熱忱,奔赴深圳,一步一個腳印,見證着深圳的崛起。

在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週年即將到來之際,《中國經營報》記者探訪多名深圳建設的參與者,他們的故事裏,有着無比真實的深圳。

“最古老的南山縣城在這裏,改革開放初期這裏都是平地,農民靠養蠔、養蝦和經營魚塘來生活,現在的南山區,已經是深圳的‘老大’。”深圳資深攝影師陳宗浩,一邊指着20世紀80年代他拍攝的深圳市南山區的老照片,一邊講述着。

得知深圳特區即將建立的消息,大學畢業不久的陳宗浩激動不已。多方努力下,一年後的1980年,他正式調入深圳,入職南油集團,成為深圳首批建設者。而陳宗浩喜歡用鏡頭記錄深圳變遷,已經40年了,深圳成長的點點滴滴,他都有保存。陳宗浩回憶,剛來時,深圳還很荒涼,但是深圳多中心的驚人發展,讓人始料未及。

快速發展的深圳,吸引一批批年輕人。時間推進到2000年,大學老師曾潔,在機緣巧合下,南下來到了深圳。她親眼見證了其所在的某北方知名高校,高效率落地到深圳建立深圳的校區。

“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我們學生創業的過程是很不容易的,我們的團隊也親眼見證了像大疆這樣的企業的成長,我覺得自己不應該錯過這樣的機會。”如何運用自己的學科優勢跟深圳的產業環境相結合,成為曾潔思考的問題。不久之後,曾潔就想到了問題的答案,她成為深圳藍海眾力資本管理有限公司的創始合夥人,走向創投之路。

快速發展的深圳,創造的不僅是經濟奇蹟。2011年,張瑩瑩來深圳時,城市的方方面面都得到快速發展。

“當我下了飛機,有很多志願者幫我,當時我走路拄着一個枴棍,還拖着一個行李箱,一路都有志願者一直護送我上公交下公交。”剛剛大學畢業的張瑩瑩,懷揣着夢想來到深圳,從小有腿疾的她,對於環境格外敏感。

今天回憶時,張瑩瑩説,從她踏上深圳這片土地,發現一路都有志願者幫助的這一刻起,她就決定留在深圳,這是她對“來了就是深圳人”的理解。

深圳特區40週年,坐上南下的火車,你在深圳過得還好嗎?

2020年8月26日,一個週三的普通工作日,你依舊在深圳擠地鐵,趕在9點之前去公司,生活中有很多煩心事,也許是房東要漲房租了,也許是老闆給的工作任務越來越多,或者是家裏來的催婚電話,但無論如何今天是個值得紀念的日子,深圳特區成立40週年了。

40年而已,1980-2020,比很多人年紀小,但比在深圳的大部分年紀都大,因為深圳是一座屬於年輕人的城市。

他們中絕大部分人已經迴歸田園,重新躬耕于田園,幫孩子們帶孫子,離開深圳,但是關於深圳的記憶歷久彌新。

在村頭的小賣鋪門口,常有一些老人聊天,多是回顧過去,其中一定有多年前去過深圳的人。他們不是在工廠工作就是在建築工地工作,他們説“那時的南山都是工廠,羅湖才是最繁華的地方”,他們不知道的是現在南山成了深圳核心區,房價20萬/平,互聯網上深圳灣一號豪宅吸引了多少人的目光,攬山閲海,無敵海景,詩歌是詩歌,生活是生活,而羅湖被老舊房屋佔據,房價倒成了價格窪地,在關外的龍華變得闊了起來,深圳北站附近的房價都要10萬/平了。

深圳的這些已經與這些人無關了,他們當年從四面八方去往深圳,坐上南下的火車,不安迷惘又充滿鬥志。第一個難題就是暫住證,當年深圳查暫住證查得很厲害,沒有的話就會被遣送回原籍,而辦這個證對很多人來説不容易,需要有正式工作;第二個難題就是社會治安比現在差很多,黑社會勒索時有發生,所以80、90年代嚴打,窮就會出問題,就有可能走上歧途,窮的話命就不值錢了;第三就是交通和通訊不方便,幾個月收不到家裏來的信息,特別思鄉、思念親人,發電報有字數限制且價格不便宜,有人捨不得,所以當年大江南北的思鄉歌很流行,費翔的《故鄉的雲》歌詞中的“我曾豪情萬丈,歸來卻空空行囊”是很多人的寫照。

還有一個很關鍵的問題是這些第一批去深圳的人多是農民工,他們一年到頭十分辛苦,過年回家還要交農業税,當年農業税很重,現在年輕人多不知道這個事了,中國農民苦啊,農業税直到2006才全面取消。

深圳已經40年,第一批去深圳的人已經垂垂老矣,沒有人後悔去深圳,因為去了還有成功的可能,在大山裏、在鄉間地頭如何實現人生的抱負,更實際的是要養活家人,努力過上幸福的生活。

今天的深圳早已天翻地覆,從東南一隅的小漁村,成為全國四大一線城市。“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如今在深圳工作的新一代年輕人過得比過去好,但依然有很多現實的問題擺在面前,房價高物價高生活壓力大,但是深圳給了一個大家實現夢想的機會,深圳有一個地鐵站名字叫“翻身站”,還有創業一路創業二路。

據媒體近日報道,深圳正舉全市之力、高質量編制《深圳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有望於年內完成。這份建市以來第四版城市總體規劃事關深圳未來發展,非常值得一説。

土地是基礎性資源,是人類一切生產生活的源泉和載體。“怎麼利用土地”最能直觀反映城市發展取向。深圳面積不足2000平方公里,在四個一線城市中是最小的,經濟產出卻很驚人,去年深圳gdp突破2.6萬億,因而有人戲稱,深圳以一個縣的面積創造了一箇中等省份的gdp。這句話也反映了深圳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與緊張程度。

土地資源的承載力不是無限的,目前深圳的地均gdp為13.48億元,已是全國領先。而建設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新使命要求深圳,必須繼續將地均產出提高到國際先進水平、才能將自身打造成為全球標杆城市。同時,民生幸福標杆、可持續發展先鋒的戰略定位,還要求深圳在民生幸福、生態文明保護上齊頭並進。

在規劃利用土地上,雖説發展經濟與民生保障和環境保護不是非此即彼的關係,但也存在着一定的此消彼漲。要實現共贏,深圳必須用“繡花”功夫精耕細作。

在生態文明建設上,規劃劃定了一條生態“紅線”——“大力推進森林入城,到2035年森林覆蓋率保持在37.5%以上”,這表明了深圳不會為發展而犧牲環境的決心,實現經濟發展與人居環境的和諧共生。

在保障民生上,規劃將加強教育、衞生、交通、文化等公共設施的供地保障,其中,“至2035年將居住用地供應比例提高至25%,住房總量達到7.2億平方米以上,常住人口人均住房建築面積達40平方米以上”。深圳的常住人口高達1300多萬,可以説這是深圳對“住有所居”的堅定執行。

在經濟發展用地上,深圳還需兼顧了現實與長遠。規劃中還有另一條“紅線”——嚴守工業用地紅線,加快打造“兩個百平方公里級”(保留提升100平方公里工業區、整備改造100平方公里產業空間)。製造業是深圳經濟的基石,也是深圳產業鏈優勢的根本所在,因此實體經濟用地必須得到保障,但同時也必須提升品質。從去年的全球招商大會起,深圳不斷向外界釋放信號:“只要是符合深圳產業方向和高質量發展需求的優質項目,一定有地可落”。

另一方面,規劃顯示,至2035年深圳城市重點片區將形成一批“品牌之作”,其中包括光明科學城、西麗湖國際科教城、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方園區等片區,為深圳夯實基礎研究、增強源頭創新、蓄積發展後勁打下堅實基礎。

用好土地,深圳太難了,但換個角度看,這種緊張也“逼”出了深圳的高效利用和經濟轉型,最終將推動深圳走出一條更高質量的發展之路。

第6篇

朝鮮戰爭爆發已經71年了。不管哪個歲數的中國人,只要朝着自己版圖的右上角看一眼,很多人耳畔就會響起“雄赳赳,氣昂昂”的戰歌聲和密不透風的槍炮聲。那是年僅一歲的新中國,出於國際主義義務和保家衞國的需要,果斷出兵,和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及軍隊殊死搏殺,並獲得巨大勝利的“一戰”。這一仗,不僅打出了新中國的國威軍威,也一雪近代史上中國屢敗於西方列強的屈辱。

自鴉片戰爭到抗美援朝戰爭,中國連續不斷地經歷了一百一十年的戰爭,去除國內戰爭的章節不説,在對外自衞戰爭中,鮮有獨立戰勝外敵的記錄。但是,1950年,這一歷史都重寫了。他那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在中華民族史上的歷史功勛無與倫比。美國作家協會主席索爾茲伯裏在評價長征時説:“人類的精神一旦被喚起,其威力是無窮無盡的。”上甘嶺上再一次展示了那一代中國人的沖天豪氣。

經此“一戰”,不僅傲慢的美國人顏面盡失,連幾年前十分不服氣地在中國放下武器的日本人,也真的相信中國人確實站起來了。這“一戰”,讓世界華僑揚眉吐氣,大批海外英才百川歸海般迴歸祖國;這“一戰”,讓世界許多國家紛紛伸出手來擁抱新中國。這“一戰”,有太多的奇蹟寫在世界近代戰爭史和國際關係史上。因此有無盡的啟示供今天和未來的人們回味。

因此,當我讀到李峯先生所著《決戰朝鮮》的時候,心中猶如萬馬奔騰。關於這一仗的故事,20世紀60年代出生的中國人,大都耳熟能詳。我一直認為,作為中華民族置之死地而後生的一仗,中國人應該以超過教徒般的虔誠,熟記它的每一個細節。李峯先生此書,在我看來正是從細節解讀、記憶歷史的。雖然它不是唯一一部這樣的著作。本書從《雅爾塔協定》落筆,全景式記錄這場戰爭,這就有了縱深感和立體感,也有了現代史學的某種價值。

但最重要的,我以為還是作者隱含在字裏行間的,對於當今中國和未來時代的深情寄託。和平不是靠退讓得到的。新中國成立之前的晚清和民國,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連續對世界大大小小的列強退讓了一百多年,結果讓了琉球丟了台灣,讓了東三省丟了北平城,幾乎亡國滅種,也沒有換來統治者一直幻想中的和平。最後還是拼死“一戰”,才死裏逃生。新中國剛剛成立,以美國為首的十六國,又循着八國聯軍的慣性思維,氣勢洶洶地兵臨中國家門口。但是,這一次它們遇到的不是隻會點頭哈腰簽訂不平等條約的中國人,而是毫不畏懼敢於用“大炮、機關槍去辯論”的新中國人!新中國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順手也把絞索般的各類不平等條約付之一炬,和平的陽光第一次照在中國人燦爛的笑臉上。

尊嚴在勇者的劍鋒之上。一個真正的劍客,可以倒在對方的劍下,但決不能跪在對方的劍下。一個國家和民族也必須敢於亮劍,在這個叢林法則盛行的世界上贏得起碼的尊嚴和生存權利。

朝鮮戰爭已經過去了71年。今天的中國一如既往地愛好和平,但今天中國的周邊環境依然被一條由敵意的軍事基地、軍事聯盟、核武、賭場和毒品以及恐怖主義等連續的“破碎地帶”所包圍。日本評論家宮崎正弘利用一年時間,跑遍了中國的周邊鄰國,深入調查後發現:中國是一個“完全被地緣政治包圍的國家”。一些國家公然侵佔中國領海、島礁;一些國家肆意武裝挑釁,辱殺華僑;民族分裂分子氣焰囂張。在經濟領域,正掀起針對中國的的世界性貿易攻擊;連海盜也跟着湊熱鬧。

外患嚴重,而內憂堪慮。官場瀰漫腐敗之風,而民間盛行拜金主義。經過改革開放,中國積累了一點財富,但相當多的國民卻沉浸在歌舞昇平中不思進取,曾經使新中國昂立於世界的尚武精神,幾乎湮滅殆盡。

此時此刻,回憶並沉思那場驚天動地的戰爭,回味能戰才能有和、敢戰方能言和的歷史啟示錄,或許會有稍許清醒劑的作用。新中國之所以昂着頭,那是因為黃繼光站在中國人的前頭。

今天的中國,滿世界提倡和平和諧,但僅靠兩千多年前孔子重新周遊列國和在各種場合只念“和”字經恐怕是不行的。一個沒有勇武精神的民族,不要説什麼崛起和復興,連獲得別國起碼的尊重、保衞自己最基本的合法權益,事實上也難以做到。有的學者還宣揚中國發揮什麼“軟實力”。是力就一定是硬的,把軟和實力拼接在一起,只能自欺而不能欺人。軟的就是軟的,軟實力是硬實力的影子。老牛處處求和而時時危急,老虎一聲不響而不求自安,誰的“軟”更有力量?大道至簡,自然界的規律不僅存在於人類的歷史中,在現實和未來也依然隱伏運行着。

歷史如果不能昭示未來,那不過就是一堆陳年舊事。相信讀過李峯先生這部嘔心之作後,21世紀的中國人,或許會有一些嶄新的感受。

信筆寫來,算是一個沒有打過仗的老兵對前輩的追思、對後人的寄語吧。同時,也謝謝李峯先生,讓我在相當長的時間裏,遙想激情燃燒的歲月。

第7篇

我注意到,軍事科學院的羅援提出了一些“要隆重紀念抗美援朝”的理念:

其一,忘記過去就意味着背叛,而且應該弘揚我們革命英雄主義和愛國主義的精神。這些老同志説得非常好,説我們不怕死亡,但是我們怕被遺忘。

其二,羅援説,俄羅斯有《軍人地位法》,德國有《軍人地位法》,美國有《軍人福利待遇法》。我覺得不管是現役軍人、預備役軍人還是退役軍人,以及其家庭成員,他們在社會上處於什麼樣的法律地位、他們應該享受什麼樣的待遇、應該得到什麼樣的福利,這些還沒有一個非常規範的法律上的界定和保障。

因為軍人是一個特殊的羣體,《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我們軍人要無條件地服從國家的召喚,要用我們的鮮血和生命捍衞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由於這一種特殊的義務,那麼就要享受一種特殊的待遇。

其三,羅援説,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老兵健在的不多了,抗美援朝71年,就看我們當時的志願軍、小戰士,他去的時候如果是十五歲,現在也都是都是老人了。

可能再往下的時間對他們也是非常珍貴的,我覺得應該抓緊時間給他們一種褒獎,對他們的歷史給予一種肯定。特別是抗美援朝,我覺得這場戰爭是我們中國共產黨人獨立自主地領導的一次對外戰爭。而且這場戰爭打出了我們的國榮、打出了我們的軍威,大長中國人志氣。當時我們面對的是誰?我們面對的是比八國聯軍多出一倍的十六國聯軍,我們把十六國聯軍打敗了。在這場戰爭中,我們中國人民志願軍體現了我們中國人民的志氣,形成了一種志願軍的精神。

今年10月25日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1週年紀念日。這場戰爭,是一場偉大的反侵略的正義戰爭。在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處於危急關頭,我國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的情況下,黨中央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衞國”的英明決策,以彭德懷同志為司令員的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百萬中華優秀兒女先後入朝作戰,創造了震驚世界的英雄業績。剛剛獲得解放的中國人民,萬眾一心、節衣縮食、全力以赴支援前線。經過兩年零九個月的浴血奮戰,終於同朝鮮人民一起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粉碎了侵略者侵吞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圖謀,保衞了新中國,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不僅極大地振奮了中國人民的民族精神,增強了我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而且大大鼓舞了世界上一切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在世界反侵略戰爭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以上都是官方的報道。我看了李峯先生的著作後,對抗美援朝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原來,我對抗美援朝是有誤解的。1991年,我在日本留學的時候,看過一本日本人寫的圖書。他們分析:“中國如果不出兵朝鮮,美國人不會打到中國去。中國出兵朝鮮,給本國經濟造成巨大損失。而且,是在幫助蘇聯與美國爭奪在亞洲的勢力範圍。”

看了李峯先生的著作,我完全改變了看法。李峯寫的《決戰朝鮮》一書以恢宏的氣勢、凝練的語言、飽滿的激情、翔實的史料,全景式再現了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的歷史。而且,作者李峯為了寫《決戰朝鮮》參考了大量圖書,這種認真做學問的態度令人欽佩。

我非常喜歡這本圖書,我固執地認為:“書如其人。”這個意思就是:書寫得好,作者必是一位德才兼備的好人。我父親是盧溝橋事變後參加八路軍的,全國解放後他就在中國青年出版社工作。我從小見過的作家多了去了。本書責編陳智富先生告訴我:“確實‘書如其人’。李峯是一個隱士,淡薄名利,為人低調。這次《決戰朝鮮》(白金紀念版)將新增作者的自序和簡介,便於讀者對作者及創作情況有進一步的瞭解。”這就很好。

第8篇

“雄糾糾、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為祖國、就是保家鄉,中國好兒女齊心團結進,抗美援朝打敗美帝野心狼”熟悉的歌曲、優美的旋律,這是上個世紀50年代人激動人心的美好、重要的回憶。

中國一向提倡和平,不願引發戰爭,但這種表現卻被其他國家認為是軟弱、無能的行為。在新中國成立之前的晚清與民國時期,中國簽署了許多喪權辱國的條約,對於世界各國列強的侵略中國均選擇了退讓,但中國一味的忍讓卻沒有換來各國列強侵略的魔爪,導致中國的國土一塊塊被分隔。幸運的是,新中國成立以後,漸漸的擺脱了“東亞病夫”、“支那”等污辱中國人的字號,尤其是71年前的那一場抗美援朝戰爭。

知名作家李峯,參考了大量有關抗美援朝歷史的圖書,精心創作出了一部全景式再現朝鮮戰爭歷史風雲的經典作品《決戰朝鮮》,全書共分為上、下兩冊,七個章節,共六百多個頁次。全書以一種恢宏的氣勢和凝練的語言,加上翔實的史料與多維度的視角記述,全景式的再現了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鮮抗擊美軍的戰爭歷史。

抗美援朝發生在20世紀50年代初的中國人民支援朝鮮人民抗擊美國侵略朝鮮的一項羣眾性運動。朝鮮戰爭於1950年6月25日在朝鮮內部爆發,美國立即出兵干涉其內政,中國人民解放志願軍攜海、陸、空部隊在1950年10月19日越過中朝邊境援助朝鮮抗擊美軍,抗美援朝戰爭持續了兩年九個月零八天,於1953年的7月27日朝鮮時間22時停戰協定正式生效。

那究竟是一段什麼樣的抗戰歷史呢?中國是如何在一個裝備極其落後、後勤資源保障薄弱的境況下抵抗一支現代化裝備的美軍,讓美軍不得不宣佈停戰的呢?那個時期,中國軍人沒有防彈背心,也沒有接受過“斯巴達式”訓練,更沒有火力強大的hk53、m16a2卡賓槍作為火力支援,有時候甚至三天三夜都沒有食物供給。但他們依舊憑藉着自身頑強的信念與作戰意志,加上滿懷着對新中國幾億人民負責的精神力量,才使中國軍人在世界上贏得了尊嚴與生存。

著名軍事戰略專家、國防大學教授戴旭就對抗美援朝一戰對中國的影響,作出如下評價:

“抗美援朝戰爭是終結中國近代史的一戰,不僅打出了新中國的國威軍威,也一掃近代史上中國屢敗於西方列強的屈辱紀錄。”

美國作家莫里斯·艾澤曼在《美國人眼中的朝鮮戰爭》書中提到“身穿打着補西的棉製軍裝的中國士兵在這件事情上勝過地球上任何國家的士兵;他們能夠在夜色的掩護下極其祕密地滲透到敵人的陣地中去,簡直令人難以置信。”

中國軍隊的裝備雖然落後,但他們懂得利用自身的優勢加上抓住敵人的弱點,還有不畏犧牲的精神,才能在戰役中獲得成功。在這一次戰役中,有多名英雄壯烈犧牲,

一級戰鬥英雄邱少雲,因美軍燃燒彈發落在邱少雲潛伏點附近,火勢蔓延全身,為避免暴露潛伏部隊,他放棄自救,壯烈犧牲,時年26歲。

一級戰鬥英雄孫佔元,在上甘嶺戰役中,他率突擊排對敵人陣地實施反擊,在雙腿被敵炮彈炸斷的情況下,仍舊以堅強的意志來回爬行指揮,用機槍掩護戰士並摧毀3個火力點,敵人反撲過來,他打退敵人兩次衝擊,斃傷敵人80餘,拉響最後一枚手雷與敵人同歸於盡。

特級戰鬥英雄黃繼光,在上甘嶺戰役中,進攻部隊受到機槍火力壓制,他身體多處受傷,突然迎着敵槍口,挺起胸膛撲上去堵住了敵機槍口,用生命為部隊開闢了勝利前進的道路。

“不勝,毋寧死。”為抗美援朝英勇獻身的中國軍人還有千千萬,他們的精神令敵軍都為之肅然起敬,同時也令我們這些後輩感到驕傲不已。

這一段戰爭歷史成為了我國社會發展的催化劑,它使那些一直覬覦中國國土的國家不再敢任意侵犯。

第9篇

他們,戰無不勝;他們,毫不畏懼。把生命的滴滴鮮血點綴在偉大的祖國母親身上;他們,永遠把祖國放在第一位;他們,戰勝了叫做“紙老虎”的困難。

戰爭,永遠是殘酷的。我們的億萬同胞們,經歷了多少困難,才能贏得一點點生存的希望,和生命的曙光。

食物,對於他們來説,吃到一碗米飯。就是他們最大的奢望了。聽着曾爺爺在我們講他過去打土匪、打日軍、打美軍的故事。曾希賢爺爺作為部隊的大當家,想想當時的戰友們吃的是什麼?玉米粥。玉米粥聽起來還不錯,但事實上卻是少許的玉米和熙熙攘攘的野菜。每一個人也吃不到多少。即使這樣艱苦的生活,曾希賢爺爺照樣帶領部隊的幾十名戰友英勇戰鬥。來到了土匪的領地,曾希賢爺爺把戰友們分成了三排。“一排上!從東北方攻進寨裏。二排上!主攻大門。三排上!來掩護所有成員。”他們毫不畏懼,衝鋒在前。最後把那些燒殺搶掠的土匪們打的落花流水,為人民立了功。

曾希賢爺爺如今85歲了。他還與我們分享了許多偉大的,感人的故事。生命垂危的戰士,在臨死的時候,都還想着任務,想着祖國。最後曾希賢爺爺還告訴我們要好好學習,爭做四有新人。我聯想到我的期中考試,對於抗美援朝的戰士們所面臨的困難。我是微不足道的,我要繼續努力。

曾爺爺還説:我們國小生是祖國的接班人,現在沒有戰爭了,但是我們要努力學習,要把自己學習中的困難當做敵人。你戰勝了困難就等於戰勝了敵人。聽了曾爺爺的話,我滿懷信心,也希望自己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我明白如今我們的幸福生活是曾爺爺他和他的戰友們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雖然現在的生活條件得到了改善,但,我們始終不會忘記你們:那些用生命來捍衞祖國的戰士們!

第10篇

我最近正專心致志地“研讀”一本中華兒女都應該讀的書---《我愛中國共產黨》其中,我最喜歡裏面的彭德懷抗美援朝。

相信每個生在20世紀的人都聽説過彭德懷這個名字,他是我國無產階級革命家,也是“十大元帥”之一,正是這位大名鼎鼎的軍事家創造了抗美援朝的奇蹟。

我懷着一顆着好奇的心翻開了書本,美軍率軍隊攻打朝鮮,轟炸我們國家,殺我同胞,毀我財物,更可氣的是美軍還用7號艦隊封鎖台灣,阻礙我國統一,真是忍無可忍。我們組建了抗美援朝志願軍。彭德懷元帥堅定地表示:抗美援朝一定要打!

於是,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入朝鮮後僅6天就發動了第一次戰役,巧妙地運用了迂迴包圍戰術,打得美軍暈頭轉向。緊接着又發動第二次、第三次戰役,打得美軍魂不附體。彭德懷真不愧是經驗豐富、隨機應變的老將,最後,美軍迫不得已在投降書上簽字,彭德懷順利歸師。真是大快人心啊,中朝人民怎能不歡呼雀躍?

這次抗美援朝不僅保全了自己,而且還加深了中朝的友誼,我沉浸在書的世界中,彷彿也成了他們其中的一員,由衷地感到高興和自豪,是的,無數的革命先烈們為了祖國的解放,為了人民能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而獻出了他們的寶貴生命。而今天,作為共產主義事業的接班人的我們,必須更加努力才能使我們偉大的祖國更富強!

我愛中國共產黨,我愛偉大的中國。這是我們全體中華兒女的心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mo/redian/qitawenan/oylnv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