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其他文案 >

《羅生門》讀書心得4篇 深度探析《羅生門》:為何真相會如此撲朔迷離?

《羅生門》讀書心得4篇 深度探析《羅生門》:為何真相會如此撲朔迷離?

《羅生門》是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的一部短篇小説,探討了生死、真相、人性等存在主義的主題。小説以“誰是兇手”為中心,通過不同的視角展現了現代人的複雜性和社會的荒謬性。作為芥川龍之介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羅生門》在文學界和影視娛樂界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解讀。

《羅生門》讀書心得4篇 深度探析《羅生門》:為何真相會如此撲朔迷離?

第1篇

知道羅生門是因為知道黑澤明執導的《羅生門》,讀了小説之後才發覺其講述的是短篇集中《密林中》的故事。因為羅生門太具有標誌性意義,所以芥川龍之介的作品集幾乎都被叫做《羅生門》。

我在早些年讀過作者的短篇集,當時對羅生門的故事未曾深想,只覺是一個簡單並讓人過目不忘的故事。再讀羅生門,也許是歲數增長了些,不再去匆匆讀完一篇文字,更願意停下來,想一些事情與道理,為了更明白平靜的對待更多的事情與道理。

小説羅生門裏情節簡單,被主家辭退的家將只是個平凡膽小的普通人,生活窘迫,猶豫着要不要做個強盜。遇到正在拔年輕女屍頭髮的老婦,胸中尚存的正義感讓他像一個英雄一樣抓住不良老婦。而老婦對自己的辯解又極具開脱,為了生存才拔把蛇幹當鱔魚賣的年輕女人頭髮去做假髮。那麼,因為死去的人也做過不良的事情,所以對不良的`人做不良的事就成了理所應當,或者至少不用承擔心理或道義上的指責。家將因老婦的行徑給自己找了做強盜的極好的理由,於是搶了老婦的衣服而去。

人之初,性本善。人性從善到惡,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我想這就是作者想説的。當面臨天災人禍,當面臨生存危機,人性的惡就會脱離善而顯現出來。不要和飢餓貧窮的人講什麼道德,當基本生活不能保證的時候,除了糧食與鈔票其他的都是天方夜譚。這是人心向惡的一個最基本又最能被接受,被原諒的最好藉口。

父親曾經講過三年自然災害的時候他剛去工廠上班,每天只有二兩糧食可吃,人人都吃不飽。於是父親的師傅帶着父親和一些同事,趁着單位週末放電影到食堂裏偷了兩袋玉米麪,十幾個人每人分了一點。我聽着,只覺那是生活所迫。現在的人基本未曾經歷貧窮與飢餓,所以我們不知自己若面臨是否也會顯現惡的一面?

《羅生門》讀書心得4篇 深度探析《羅生門》:為何真相會如此撲朔迷離? 第2張

第2篇

讀此書的時候,不由得讚歎《羅生門》的表裏配《密林中》的裏表其中的契合與沿拓,從兩人的相互作用的羅生門,發展到三為多人但自我剖析的世界——即二到三到無窮,陰暗角落至羅生門至大千世界,善惡的轉換到惡的無處不在當真是精彩之極!

遠觀芥川龍之介,不難發現他的作品一大方向已被這兩篇涵蓋!關於人生醜惡面以至於產生惡的揭露揶揄!

可是在芥川龍之介心中,他是徹底的鞭撻他筆下的惡麼?或者是通由惡的表象實際要揭露的是什麼?

記得威廉?戈爾丁的《蠅王》,書中的人物並沒有簡單地被分為“好人”和“壞人”,雖然西蒙和傑克是善與惡的兩個極端的例子。縱然拉爾夫彬彬有禮,皮吉通達常情,兩人卻參與謀殺:儘管他們都有自我的'準則,然而兩人都心甘情願地理解獵手捕來的肉食。

戈爾丁提出了人性是複雜的,既有惡的一面【鬼相】,也有善的一面【神相】,更有灰色不明辨的一面【人相】。而芥川龍之介關注的更是這片灰色的霧靄(又能夠説是虛偽面具?)!霧靄之中迷茫的是什麼?(虛偽中隱藏的是什麼?)它籠罩着怎樣的心理歷程?或者説由此凸顯出的人性又是怎樣?每個人善的底線是什麼?它由什麼控制?從何處產生?

芥川龍之介説他自我“一半相信自由意志,一半相信宿命;一半懷疑自由意志,一半懷疑宿命”。“古人將這種態度稱作中庸。我相信,如果沒有中庸之道,就沒有任何幸福”《侏儒的話》。即他用中庸之道來調和自由意志與宿命的矛盾,而一輩子也掙扎其間。

可是不容忽視的是,除了幼時受中國影響,青年受西方文化影響,他更受處於榮格“團體潛意識”的日本特有的佛道文化的潛移默化。芥川龍之介的遺書上以往有一段:“我也曾把我自我對將來的不安加以解剖,而我在‘某個傻瓜的一生’中也已大致説明過了,雖然加諸在我身上的社會性條件-可是封建時代在我身上的投影,我故意沒寫出來。至於為何故意不寫出來,這是因為到此刻我們每個人仍或多或少活在封建時代的陰影中,而我再在那舞台之外加上背景、照明和登場人物等社會性條件-大多都已表此刻我的作品當中,可是,只因為我自我也活在社會性條件中就認定自我必須瞭解社會性條件是不行的吧。”能夠説,在他的作品封建時代的影響無不滲析其間!

在別處摘抄了一段有關日本佛道文化的善惡觀,雖然其中有些極端偏見之語,但也沒有遠離中心。如下:日本佛教的教義對彼世有着自我獨到的見解。主張彼世沒有天堂與地獄的區別,在能去彼世這一點上,人是完全平等的,即使是幹過壞事的人或迷戀現世的人,遲早都能去彼世,只可是做過普事的人能夠早點回現世,幹過壞事的人要長期留在彼世。日本淨土真宗的開山祖師更是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惡人正機”説,從“無戒”的立場出發,認為人們不應當拘泥於佛教廣泛宣傳的勸善懲惡的善惡觀。受這些宗教思想的影響,日本人構成了99.獨特的善惡區分不明的善惡觀,一種不加區別、不分善惡、包容一切的平等精神,一向深深紮根於日本人心目中,“在整個歷史進程中,日本人似乎都缺乏這種認識惡的本事,或者説在某種程度上不願意抓住這些惡的問題”。事實上,在日本人的實際生活中堂而皇之地存在一種所謂“必要惡”的理論,即善行未必都是需要的,而一些惡舉往往是不可缺少的。

當然,在芥川龍之介的作品中單純的惡沒有被讚歎或者是無情的鞭撻,而是被憐憫,憐憫之心充乎表裏!他要強調的更可能是一些變態的道德觀與人性的相互運動。

在芥川龍之介眼中,道德是披着古裝的權宜的別名,強者蹂躪她,弱者又受她撫慰,可是在他們之間的又受到她的迫害。她是成長於封建時代又受着資本主義的毒化,她恩賜時間與力氣的節儉,損害的是良心!道德並不是善與惡的規則,可是是懦夫的推諉藉口之詞!如果從這方面來看羅生門整本書便別有風致~

第3篇

很久很久以前,京都接連遭受天災人禍,整個城市死氣沉沉,人影罕見。

一天傍晚,一個僕人正在羅生門下等待雨停。由於剛被主人解僱,為了尋找一片棲息之所,他爬上了羅生門上的閣樓。令他震驚的是,樓上死屍遍佈,臭氣熏天。更不可思議的是,樓上竟然還有一個穿着樹皮色衣服、又矮又瘦、渾如猴子的老太婆。

定睛一看,老太婆正冷靜地從另一個女屍上把頭髮一根根拔下,打算做個假髮。僕人不禁怒火中燒,把這個連死人都不放過的老太婆狠狠地揍了一頓。老太婆敵他不過,哭着説:“為了生計,我這也是沒有辦法啊。”

僕人覺得言之有理。“既然為了活下去什麼都可以做,那麼我帶走你的衣服也沒什麼過錯吧。”僕人心想。於是他三下五除二脱光了老太婆的衣物,頭也不回地消失在夜幕中。

?羅生門》為我們展現了人類在求生時的利己主義之惡。無論是僕人還是老婦,他們的所作所為都是當時社會的一個縮影。最初,僕人為了求生,心想與其餓死,不如為盜。但是,也許是本性尚善,也許是內心恐懼,僕人雖然這麼打算,心裏卻在善與惡之間艱難地抉擇着。這大概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吧。然而,在聽了老婦的話以後,他狠下心來,將心裏僅存的一點善心拋到了九霄雲外。

如前所述,僕人也好,老婦也罷,都是不幸的人。衣不蔽體,食不果腹,能不能保命都很難説。但是,這並不能成為作惡的理由。“迫於生計”,只不過是為自己的罪行開脱的藉口罷了。人心本來就是很脆弱的,在那樣的情況下,“善”往往不敵“惡”。如果站在僕人的立場上,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擇手段的`人怕是並不罕見。

我覺得,人生最重要的事莫過於“善”。即使身處衣食不足的困境,我們也應該遵守法律和基本的社會公德,不能置禮義廉恥於不顧。作為一個普通人,“勿以惡小而為之”,做一個有良知的人。只要我們肯努力,困難總是一時的,生活總會更好。

第4篇

芥川龍之介是日本大正時期的重要作家,短篇小説巨擘,也是當時新思潮文學流派的柱石。他的短篇小説並不像我們所熟悉的眾多短篇小説那樣有個完滿的結局,而往往給讀者帶來的是出人意料的結尾。這也正是芥川龍之介之所以被稱為日本現代文學史上的鬼才的重要因素之一。《羅生門》裏發生的故事就好像是大千世界中截取的一個小小片段,實質平常所見的事情,卻在特定的環境下放大來看竟顯得如此這般的醜惡與突兀。

主人公設定為一個剛被主任辭退出來的家將。本是一個善良而普通的人,當他面臨衣食不足的窘境時,他心中萌生了一個的念頭“倘若不擇手段的'話”。來到這羅生門時,這個念頭僅僅是一個“倘若”,事實上他是沒有這樣的勇氣與魄力的,他畢竟只是一個良民,連他自我也對自我是否真能夠“走當強盜的路”而產生了懷疑。當他來到門樓上,看到那個拔死人頭髮的老太婆的時候,他的正義感告訴他無論如何,在雨夜羅生門上拔死人頭髮已經是一種不可饒恕的罪過,於是剛才那些“當強盜”的念頭消失了,他上前抓住那個老太婆,就像每個正義英雄在遇到邪惡反派時會做的那樣。老太婆害怕了在要給自我開脱時,她告訴了家將關於她拔頭髮是為了做假髮,及被她拔頭髮的女人其實生前也是幹過壞事的。

作者在《羅生門》中細膩的描述了主人公內心世界的細微變化。

從性本“善”到最終的惡,過程中看到了主人公內心的複雜轉變,同時也向讀者展示了人類內心的懦弱。人們相信正義鄙視邪惡,在現實中卻不能堅持正義,並存僥倖心態為自我的軟弱找藉口,最終屈服於邪惡且不自知。人性的醜惡在這本書裏被淋漓的刻畫,我們看到的故事如同被人一件件撕扯下了外衣一樣,狹隘、自私、卑鄙,人們不想也不敢直視的東西被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mo/redian/qitawenan/py5d7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