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其他文案 >

等式教學反思7篇 "反思等式教學:如何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核心概念"

等式教學反思7篇 "反思等式教學:如何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核心概念"

現如今的教學中,“等式”是數學學科中最基礎的概念之一,也是學生們最早接觸的知識點之一。然而,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往往會忽略等式思想的基礎,只注重解題技巧的培養,導致學生對等式的理解和應用能力存在缺陷。因此,為了培養學生對等式的深入理解,教師需要對“等式教學”進行深入的反思與探討。

等式教學反思7篇

第1篇

本課設計充分體現教科書的編寫意圖,通過創設與學生實際生活聯繫密切的問題情境,並由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決問題,從中發現一元一次不等式與一元一次方程之間的內在聯繫,從而學會用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要讓學生懂得: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學以致用.為實現上述構想,本課設計了一系列的學生活動.特別是在“探究新知”中一連拋出5個問題,引發學生獨立思考,討論交流,嘗試練習,自主建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在這些活動中,又採用了個體活動、小組活動、全班活動等多種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廣闊的“舞台”,真正凸現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這一全新的理念.

本節課以開放式的課堂形式組織教學,讓學生再教師提出的學習目標下進行自學,然後和小組同學共同合作探究難點、解決問題。由於本節教學內容的特點,教師無須過多講解,只需引導、組織學生活動,有意識的讓學生去自學,主動去觀察、比較、分類、歸納,積極思考,並真正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之中。這節課成功之處在於調動、啟發學生、提出問題的水平以及激起學生求知慾、培養他們學習數學的主動性的藝術高低。在課堂教學中,給了學生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機會,並且教師的鼓勵與欣賞有助於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學生在解題時經常出現解題過程單

一、思路狹窄、邏輯混亂、敍述宂長、主次不分等問題,這是學生思維過程缺乏靈活性、批判性的表現,也是學生的思維創造性水平不高的表現。因此,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反思自已的解題方法,努力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通過這一反思過程,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使學生的思維朝着靈活、精細和新穎的方向發展。教師應重視結合學生作業中出現的錯誤來設計教學情境,使學生在糾正作業錯誤的過程中加深對基礎知識的理解。

等式教學反思7篇

第2篇

在教學過程中看出,由於學生的知識結構的差異思維品質的不同,其解題的方法也不相同。上課時,我面對學生各種解法,讓同學們先小組討論,充分暴露思維過程,然後全班討論,對各種解法及思維過程給與評價。由於啟發得好,本節課的教學效果感覺良好,在學習知識的同時發展了學生的思維。下面就如何發展學生的思維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暴露思維過程是發展學生思維的有效手段。教學活動中,師生雙方都必須充分暴露思維過程。教師經常把自己置於困境中,然後再現從中走出來的過程,讓學生看到教師的思維過程。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在嘗試、探索的過程中,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看法,充分暴露學生的思維,通過多維的交流,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要在暴露學生思維的過程中,評價學生的思路,改善學生的思維品質,着重培養思維的.敏捷和靈活,使他們在分析中學會思考,需要把面對的問題通過轉化、分析、綜合、假設、對比等中求得簡捷,在運用中變得靈活,在疏漏後學得縝密。

2、抓住知識間的內在聯繫,發展學生思維。

系統性、邏輯性是數學的主要特徵之一。數學本身的知識間的內在聯繫是很緊密的,各部分知識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一個結構嚴密的整體。數學教學主要是思維活動的教學,只有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引導學生按照思維過程的規律進行思維活動,才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為此,教學應從較好的知識結構出發,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引導學生分析數量關係上,依據知識之間的邏輯關係和遷移條件,引導學生抓住舊知識與新知識的連接點,抓住知識的生長點,抓住邏輯推理的新起點。這樣就自然地把新的知識與已有的知識科學地聯繫起來。新的知識一經建立,便會納入到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去,建成新的知識系統。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生動活潑的教學語言,具體的教學內容,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在喚起學生數學思維情趣的基礎上,適時適度地調控,讓學生在"心求通而未通"、"口欲書而不能"的"憤徘"狀態之中,這種"道弗牽、強弗抑、開弗達"的思維激發,有助於學生的數學思維慾望的提高,有助於學生探究數學知識,數學問題的興趣。這樣,學生的思維活動也就啟動、開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素質得到發展,得到提高。

第3篇

作為教師,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自然界的萬事萬物,事物息息相關,都是有聯繫的。知識是人類已經認識的世界,知識與世界“互映”。形象地説,知識也像一張大網,所有的知識都有千絲萬縷的關係。每次學習的新知識只是網上的幾個“結”,它與原有的知識經驗之間有着必然的聯繫。在教師備課的過程中,需要了解每一個知識點的地位,也就是不僅要知道這些知識的源頭在哪裏?還要清楚這些知識會流向哪裏。特級教師吳汝萍老師在《教育研究與評論》雜誌上也有過這麼一段觀點:“源”,就是知識的源頭,這個知識從哪裏來,現在處在什麼的位置;“流”就是這一知識有哪些應用,將來要“流”向哪裏。

眾所周知,教師需要一方面對知識的“源”與“流”進行梳理,即所謂的備教材;另一方面,更要清楚在學生腦海中這些知識的“源”與“流”會呈現怎樣的精彩,即所謂的備學生。這是每個老師進行課堂教學前需要做的功課。

那麼,學生呢?學生在課堂學習前需要做些什麼呢?他們是不是也需要進行對知識“源”與“流”進行個性化的解讀,猜想與質疑呢?下面筆者就自己這幾年的實踐研究,做一個簡單的闡述:

近三年,我在“協同教育理論”指導下開展“國小數學綠樹課堂”的實踐與研究,其中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之前進行準備學習(後面謂之備學)是一個重點研究課題。

既然大家都認為學生不是如一張白紙來到我們的課堂,學生都是有着豐富的已有經驗、個性色彩站立在課堂裏的。那麼,我認為,不僅教師需要備課,學生也需要備學。在我實驗的初期,經常有老師問我一些問題,比如,備學的目的是什麼?是不是就是提前學習?備學需要做些什麼呢?

新知識是網上的一小部分,那麼學生完全有能力找到與新知識有關係的知識經驗、生活經驗和思維經驗,這些都是腦中的已有的信息,完全可以在課前蒐集,哪些知識與新知學習是相關的,新知中的哪些問題是感到疑惑的。蒐集已知,捕捉問題,看似簡單的兩個步驟,其實正是學生為新知的學習進行着“網遊”,這種主動的行為就是一種“習”,“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不僅積極影響着學生的學習狀態,而且進一步鞏固了以前學過的知識,發展了學生的思維,也為教師的備學生了解學情提供了極大的的支撐。

舉一個實例吧!五年級下冊第一章節學習《方程》,我這樣指導學生進行備學:

2、閲讀書p1—2,有哪些知識是你已經學過的?一一列舉出來。

3、閲讀書本後,你產生了什麼問題?一一列舉出來。

備學中,孩子們的真實思考最可貴,聽聽他們是怎麼説的吧!

陸瑤:方程這一單元,裏面有一個等式是我學過的,但是這裏面有一個未知數。

天奕:把一個沒有餘數的算式,加、減、乘、除都可以,把一個數變成“x”,這就是方程。

李好:我發現用x表示一個未知數,是我們低年級下學期學過的知識。(用字母表示數)可那學期學的字母是求不出來的,可這裏的字母卻是求出來的。

小睿:像2+1=3、3-1=2這樣的式子叫等式,其實我們在一年級時就已經認識了等式。

萱萱:我知道有一些數量關係式可以讓我們求出未知數:減數+差=被減數、被減數-減數=差、被減數-差=減數、積÷乘數=乘數、乘數×乘數=積、除數×商=被除數、被除數÷除數=商、被除數÷商=除數。

小立:比如8+○=19,那麼求○是多少,只需要用19減8,○是11,在這裏是一樣的,只不過把○換成了x。

我無法想象我獨立備課或與其他老師集體備課是否會有這麼具體生動的教學資源,反正在我課前瀏覽的那麼多教育網站中,沒有搜索到這些鮮活的內容。這些來自孩子真實的“最近學習工作區”的聲音,不正是課堂教學之“源”嗎!

小雯:x可以表示未知數,那麼abc可以表示未知數嗎?

乾乾:方程一定要有等式才可以成立嗎?範老師,我媽媽有時看到我一些難題不會,就寫什麼x的,我終於知道了方程。

小雨:方程是用來解決什麼問題的?面積問題,數量關係……

我很欣賞小雨的問題,這正是知識之“流”呀!因為它道出了學習方程的意義是什麼?我們學習它,到底用它來解決哪類問題?小雨的問題,提醒我在教學目標設定中,一定要讓孩子們學完這個知識後,擁有這樣的判斷力,思考力。

清兒:等式和方程有什麼不同,那它們又是什麼關係呢?

不少孩子問這個問題,説明對於式子、等式和方程的邏輯關係,學生需要老師的引導幫助!

呵呵,小傢伙們總是思維敏捷,總是透過窗户,看到更遠的風景。

通過翻閲孩子們的備學,我發現,不僅老師需要知道數學知識的“源”與“流”,學生也有能力發現數學知識的“源”與“流”。在發現的過程中,學生不斷思考,回想,建構合理的認知結構,同時思維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小璜益:方程不是一個完整的等式,因為有一個數是多少還不知道。

萱萱:我爸爸在教我做一些課外題時,他用的就是方程。

孩子們聊到興頭上的時候,有個孩子問,怎麼才能知道方程裏的未知數是多少?我説,你們隨便考考我,我都知道。

小欣:這個不是方程,方程必須是等式,這個不是等式。

還有幾個孩子站起來振振有詞的解釋x等於100的原因。

呵呵,意外的聽錯數字,卻讓我看到了孩子有極強的學習能力,還沒有教,其實他們已經有了一些經驗。這些現象,又將成為下一場備學的起點。

每節課的開始,找到一些結點,讓孩子們動起身心,鋪一些知識小路,老師順着孩子的思維去引導他們創造,探究,發現,總結,體會數學的簡潔與抽象,發展自己思考的能力,那樣的學習交流,是我所追逐的樣子。

小欣:備學就像是吃飯前的開胃菜,幫助我們更好的去吃飯,吸收菜裏的營養;備學就像是砍柴前磨了的刀,使砍柴更加輕而易舉,更方便;備學就像是活動前的熱身,使活動更加安全、快樂。備學給了我們一篇傾訴的天地,備學給了我們一個展示的舞台。我愛備學。

小涵:我覺得備學就像一顆知識的種子,當我們開始新一學期的備學旅途,就是在給這顆種子澆水、施肥,讓它快快長大。當我們結束了一學期的備學後,這顆種子就長大了,長成了參天大樹,樹上的果實非常多,各有千秋。這些果實,就是我們每天記下的備學,備學後的與同伴交流所得的收穫,就是我們努力後的回報。

奕奕:對我來説,備學就像是老師的備課,為了明天的課程而做準備,就像海棠花,冬天積蓄力量,到春天抽出枝條,綻放美麗。

備學,點擊着孩子數學世界的“源”與“流”,更點擊了一份學習數學的快樂與樂趣,孩子們享受備學,享受數學。

第4篇

課前最糾結的是“為何要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記得我小時候學習的是傳統做法——用算式中各部分關係解方程。為什麼現在要用等式的性質解呢?就為了和國中銜接?孩子們在備學中也有此疑問,還用了一個成語形容:明明可以用以前知識解決,而且也很簡單,為何要多此一舉!

昨天下午,再次修改教案時,問大樹老師,他説,其實國小階段學習的很多知識,學的是一種思想方法,老師不能就為了某個知識點而教。並且也要讓孩子明白,學習了某種思想方法,那麼以後到了國中、高中、大學,甚至到了社會上都能夠靈活的解決問題。

下午的時候,李大也給我舉了例子,他説到六年級有了複雜的應用題,解方程時,等式的性質還是很管用的。摘錄了聊天記錄如下:

綠水:還有呢?學生認為這樣解答不如算術方法簡單。而且,他們看不出等式的性質有何深意,我也看不出。

李海東:主要就是這一點,其實沒有用數量關係解方便

綠水:請問等式的性質,以後有沒有什麼深遠意義?我想來想去,都不理解。

綠水:哦,現在的簡單,以後的複雜,現在學習方法,為了後面解決更復雜的問題,是嗎?

李:甲、乙兩桶油,甲桶油的重量是乙桶油的3倍,如果從甲桶取出28千克,乙桶加入4千克,這時兩桶油的重量相等,甲、乙兩桶原來各有多少千克油?做做看,用等式性質好解綠水:兩邊同時減去x,就好做了,是嗎?

綠水:3x-28=x+4,如果用算式方法,比較纏繞,但是兩邊同時減去x,就方便了,是嗎?

通過不同的交流,我終於有了底了,等式的性質,我來啦!

今天這節課,本來一開始,我是準備從書本例三的四幅天平圖開始的,直接讓他們獨立思考、小組交流,發現等式的性質。這樣開始的弊端是,刁鑽的小孩總是喜歡有挑戰,有趣的、能發揮出自己能耐問題。昨天備學他們已經看了書本,現在上課又是先看書本的四組天平圖,有重複的嫌疑。孩子們不見的感興趣,我這樣尋思着。

師:昨天,小雨在備學中説,大樹,方程這個單元好像我們很容易“吸收”呀!天時也説,我感覺方程這個單元好簡單呀!那範老師就來考考大家,請看圖(出示教材例四),誰能列出方程?並能説出這裏x是多少?

(孩子們聽着,興致高漲着,幾乎所有的孩子都舉高了手。)

師:你們是怎麼想的呢?(幾乎所有的孩子都舉起了手)

(羅羅是備學比較充分的孩子,她看到問題,能用等式的性質來解決了。)

師:對羅羅的方法有所瞭解的孩子請舉手!(大部分孩子都舉手了。)

師:對這個方法有一些自己觀點的孩子請來説一説!(一部分孩子依然舉着手。)

小巖:在等號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等式還是成立的。

師:有預見力的孩子,也許聽出來了,剛才陸巖説的就是等式的性質。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等式的性質,學完後,相信大家都會用羅羅的方法來解方程。

(本節課學習的等式的性質,就是為了第二個目標學會解方程服務的,從備學中我瞭解學生對於解方程已經有了自己的一套方法,我何不調用他們的已有經驗,順藤摸瓜,引出等式的性質呢!

看似簡單的將例題調一調位置,但是此中體現的意義卻是不同的。學生因此更信服地去探究表達總結了。)

孩子們用自己的話語説説對等式性質的理解,宇傑説:我還有一種關於圖形對等式性質的理解,一個軸對稱圖形在相同位置減去相同圖形,得到的圖形還是軸對稱圖形。

師:宇傑真會聯想,能夠從一個知識聯繫到另一個知識。

小彧:應用等式的性質,其實就是,如果左邊是+25,右邊可以抄下來還是+25;左邊是-18,右邊還是抄下來-18。

小凱:要使等式左邊只剩下一個x,就要看它原來是加上多少,還是減去多少。如果它是加上多少,你就減去多少,它原來是減去多少,你就加上多少。

小凱:為什麼不直接用和減去一個加數等於另一個加數呢?而要這樣加加減減。

我正想解釋,可是底下還有一兩個小手高舉着,煒怡:因為在以後的學習中要學習到很複雜的方程,那時候就會用到等式的性質。所以現在要學習。

小彧:而且我認為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正確率更高了。

小立:如果把加號變成乘號,要使左邊只剩下x,我們是不是就要除以相同的數了?

天豪:今天學習的等式的性質,我想到了以前學習的商不變的規律。感覺它們也是有聯繫的。

師:我們一起來想一想,不管是等式的性質,還是商不變的規律,其實都是研究不變中一些變化的規律,數學就是這麼奇妙,千變萬化的數字符號間,還有着不變的規律!

沖沖:我的收穫是昨天學習了等式與方程,我知道了方程是特殊的等式,今天學習了等式的性質,正好用來解方程。知識都是相互聯繫的。

聽沖沖這樣説,我特別激動,帶領底下孩子鼓掌!因為在備學中,沖沖提出的問題是:“方程有性質嗎?”學完這節課,沖沖能用聯繫的眼光看待問題,解決問題,我感到“備學——課堂”猶如相伴孩子思維成長的一段旅程,孩子們思索着,收穫着。多好呀!

課堂中,孩子們有自己的一套理解,這樣的理解就是一種個性化學習的體現。如果能把這樣的體驗説出來,與全班分享,課堂就精彩紛呈了。再次看這節課中一些精彩的話語,感覺自己很快樂,像是一個在大海邊撿貝殼的小姑娘,而孩子們的精彩,正是我找尋的閃光的貝殼。感謝孩子們,大膽表達,成就了綠樹課堂個性化的色彩,願每日守候。

第5篇

在複習完基本不等式第二課時後,我對這節課做了如下的反思:

一、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課堂上,無論是新教師還是老教師,通常會把自己當做課堂上的主人而過多的會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或者學生會因為長時間的習慣於聽老師來講解而忘記自己是課堂的主人。

在這節課中,我設計了多個讓學生討論的環節,但是當我説了同學們可以和自己的同桌討論一下自己獲得的結論之後教室裏還是會很安靜。這樣的課堂活動經過了一分鐘後,我不得不自己來講解我設計好的問題。此時我感覺到這節已經失敗了,因為我佔據了本該屬於學生的時間。

在教學中應合理設計教學中所要用的問題,我設計的學生互動環節為什麼沒有成功呢?我想很大的原因是我沒有設計好問題,在提問題時沒有明確我要求他們要給我什麼樣的結果。在這節課中,我大部分的問題都是這樣問的:請同學們自己首先來做一下這道題目,然後跟自己的同桌討論一下自己的`結果是否正確。當學生聽到這樣的問題時,他們首先會自己一個人去完成題目,而不會跟自己的夥伴合作完成。而且在數學教學中對問題的梯度設計很重要,因為新課程很強調概念的形成過程,而概念的產生是一個抽象的過程,所以在教學時要非常好的展示給學生概念是怎麼產生的,而這個教學環節就要求教師能夠設計好問題的梯度。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問的最多的問題就是:同學們明白了沒有啊,或者對不對啊,是不是這樣的啊這些膚淺的問題。而從課堂效果看,這些問題並沒有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也只是機械的回答一下:是或者不是,對或者不對。使學生跟老師之間的溝通成了一種機械的問答過程。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應該更加重視對問題深度的要求。

以上就是我對本節課的教學反思:多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地位,設計好教學問題並且要學會提有深度的教學問題。

第6篇

建立知識結構,進行新課的引入和知識的遷移.上課伊始,我書寫了等式(方程)一章的部分知識結構,並且有由等式的有關概念到不等式的有關概念的類比線路圖,從而引入課題,開始檢查前置學習的情況.這樣處理,學生對這個知識內容的整體把握就能夠高屋建瓴,數學學習的能力意識就能夠形成。

前置學習檢查的任務明確.數學教學中很為重要的新知識引入在課堂之前的前置學習完成,為此,新知識的形成過程老師就沒有辦法把握了,這就要求數學教師很好地在前置學習檢查方面動腦筋,在“不等式的性質”這堂課上,由同學們交流檢查前置學習的情況,提出三條交流任務:不等式的性質是什麼?不等式的性質是怎麼研究得到的?不等式的`性質與等式的性質有什麼區別和聯繫?學生的交流和討論就有了明確的方向,後面就有了學生很好的回報:性質的回答情況與以往一樣比較到位,更有同學回答了不等式的性質是由等式的性質聯想得到的,有同學回答了不等式的性質是我們通過由特殊到一般研究得到的(學案中安排了由具體例子到一般規律的總結),在與等式性質區別和比較之後,學生得出“在不等式兩邊同時乘以或除以一個數時一定要考慮這個數是正數還是負數”這樣的注意點.因此學生前置學習是富有成效的,前置學習檢查也是前置學習的補充和完善.

課堂設問、提問精心研究.在利用不等式的性質進行不等式的變形時(問題是以填空不等號的形式擬題的),提問:“各小題的結果是什麼?怎樣由已知的不等式變形得到的?理論依據是什麼”,這樣設問便於學生研究,便於學生回答;提升學習內容,問題有難度,思考有深度,在學生回答五道判斷題對錯後,連續追問,有問為什麼的,有問反例是什麼的,有問成立的條件是什麼的,有問怎樣改變結論使命題成立,怎樣改變條件試命題成立.提問學生回答問題形式多樣,多數情況,學生舉手回答,還有依座次回答,點學號回答,同學推薦回答等等,全班學生整堂課處於積極的參與狀態.

課堂內容的處理詳略得當.利用性質進行不等式的變形是性質的理解和掌握,難度不大,學生口答一揮而就;分類討論雖是難題,三種情況一經點破,旋即解決;提升判斷實是難點,反覆討論,多角度思考,多方位研究,一題多變化,用足力氣;用不等式的性質解不等式,變形後的形式要明白、怎樣變形要清楚、變形依據要對號、書寫格式要規範,同時這又是後面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預演,移項法則由此產生,所以,安排了例題老師示範、安排了學生上黑板板演、安排了學生在上面點評.本課全部完成了預設的教學任務,用了八分鐘時間進行了很充分的小結.

第7篇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本節的重點是應用數形結合的思想理解基本不等式,並從不同角度探索基本不等式的證明過程,難點是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本節課是基本不等式的第一課時。

在新課講解方面,我仔細研讀教材,發現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明白如何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如何用好基本不等式,需要學生理解六字方針:一正二定三等。這是比較抽象的.內容。尤其是“定”的相關變化比較靈活,不可能在一節課解決。因為我把這部分內容放到第二節課。本節課主要讓學生掌握“正”“等”的意義。

我設計從例一入手,第一小題就能説明“積定和最小”,第二小題説明“和定積最大”。通過這道例題的講解,讓學生理解“一正二定三等”。然後再利用這六字方針就最值。這是再講解例二,讓學生熟悉用基本不等式解題的步驟。然後讓學生自己解題。

鞏固練習中設計了判斷題,讓學生理解六字方針的內涵。還從“和定”、“積定”兩方面設計了相關練習,讓學生逐步熟悉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方法。

課堂實施的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包括課前預習,例題放手讓學生做,還有練習讓學生上台板書等環節,都讓學生主動思考,並在發現問題的過程中展示典型錯誤,及時糾錯,達到良好的效果。

不足之處是:複習引入的例子過難,有點不太符合文科學生的實際。且複習時花的時間太多,重複問題過多,講解瑣碎;例題分析時不夠深入,由於擔心時間不夠,有些問題總是欲言又止。練習題講解時間匆促,沒有解釋透徹。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mo/redian/qitawenan/y2ozl1.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