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心得體會 >

精選有關《千年大運河·文脈頌中華》公益直播心得範文

精選有關《千年大運河·文脈頌中華》公益直播心得範文

大家對京杭大運河有多少了解呢?京杭大運河從春秋時期開始創建,是我國最古老的運河之一,是我們中國古代人民偉大的勞動結晶。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精選有關《千年大運河·文脈頌中華》公益直播心得範文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精選有關《千年大運河·文脈頌中華》公益直播心得範文

 

千年大運河·文脈頌中華直播活動的心得感悟1

中國大運河因變而生、因變而充滿生機與活力。運河的變化經歷了一個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的延展過程,自春秋戰國時期始,2000多年來,大運河的水系在變,河道在變,水情在變,水工設施在變,治水理念在變,治水方略在變,管理機構在變,運行機制也在變。春秋戰國時期是大運河創建初期,那時,實力強盛的諸侯國為稱霸中原、統一中國,大多會開鑿運河,滿足政治和軍事需要是運河創始期的主要訴求。當時的運河多位於水系發育的河網地區,主要是用於連通兩個相鄰的天然水體。這個時期的運河開鑿路線都不長,且為了取得水源,儘可能地利用河流、湖泊,所以大多水路彎曲迂迴。這些運河與天然河道之間區別不大,受自然水體的水位影響較大。因此,初創期運河建設的成就其實更多地體現在設計者們對運河線路的成功規劃——他們以運河連接了江淮和黃淮,甚至連通了長江和珠江水系;而在工程技術方面,這時期的運河大多還只具備起碼的人工渠道和水源工程。

隋唐宋時期是大運河建設的第二個高潮期,在這時期以洛陽為中心的橫貫東西和縱連南北的大運河體系最終形成。此時,對都城的糧食供給運輸已經成為運河工程的主要動因。較之初創期,這一時期運河工程規模更大,也更為系統。運河具備了交通調度、水源供給和泥沙防治等綜合功能,且與天然河流邊界分明,成為相對獨立、完整的工程體系;在技術方面,具有綜合工程效益的復閘工程系統稱為這一時期中國水利工程領先世界的標誌性工程。元明清由於定都北京,需要一條江南產糧區至北京的漕運水道,這帶來了大運河興建的第三次高潮,溝通六大水系的京杭運河在這時形成。在技術方面,京杭運河在解決黃河以北的運河供水、穿越分水嶺及黃河泥沙淤積等問題方面表現出了卓絕的創造力,其閘、壩等無論在設計、工程形式和功能方面,都代表了工業革命前世界土木工程的最高成就。漕運制度在這一時期也日趨嚴密、完善。明清兩代,國家開始設立專門的漕運和河道機構,分別負責漕糧運輸和河道治理,管理着天下漕運事務和大運河的暢通。

新中國成立後,開展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淮河治理,京杭大運河再次復興,大運河的部分航道仍在通航。目前,仍有10萬多艘船舶長年航行在運河上,大運河是中國“北煤南運”的主要通道,據統計,僅淮揚運河段就相當於8條京滬高速公路的貨運量。除了主航道承擔着運輸、灌溉、泄洪等功能外,大運河部分航道還擔負着為中國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輸水的重任,對於中國優化水資源配置、解決北方水資源短缺問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

千百年來,大運河流淌不息,從版圖目的的區間水道演變成古代中國經濟、思想、文化、軍事、政治交流的主要渠道,而今又繼續充當着南北經濟大動脈的角色。大運河的河道線路延續至今,大運河航運、水利、灌溉的功能仍在持續,而新的技術也會在大運河上繼續出現。如今,在京杭大運河與淮河水道交叉的地方就矗立着一座被稱為“上槽下洞”水上立交工程的橫跨淮河的水路通道。通過它,入海水道泄洪時從大運河底下穿洞而過,實現了對淮河流域下游的防洪減災,而上層大運河的通航能力和運輸功能也不再會受到影響。

“運道有跡可尋,而通變則本乎時勢”,變動是運河遺產的天然屬性,也是其生命之源。我們相信,隨着申報世界遺產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的深入,大運河的未來將迎來一個新的變化的歷史契機,在人們的心目中,這條“母親河”將不僅是航運的河流,而且是凝結了“生生不息”的中國文化基因的河流。

千年大運河·文脈頌中華直播活動的心得感悟2

“中國大運河”入選世界遺產催生了中國乃至全世界對大運河的熱情關注。同時也促使人們從不同的視角、不同的領域去重新認識大運河。毫無疑問,循着運河開鑿、疏浚、貫通的歷史去深入具體瞭解大運河,考察大運河沿岸豐富的物質遺存,揭示運河對中國2000餘年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影響等等都是極為必要的,而且對申報世界遺產而言也是極其重要的。只是我們在解讀因運河而存留下來的顯性的物質形態之後,不要忘卻中國大運河的流波所承載的不僅僅是眾多物化的內容,與運河的流波一起流淌的還有着極為深厚的文化精神,而這些精神同樣值得我們去總結、歸納和凝練,同時需要我們高揚一種精神。正如同奧林匹克精神以“更高、更快、更強”鞭策運動健兒奮力拼搏、勇攀高峯一樣,大運河文化精神將引領我們為保護母親河的永續流芳貢獻生命的光和力。

有學者認為大運河文化的核心精神是“和”,可以説在某種意義上這確實表達了大運河的一種精神特質,但是筆者認為,這僅僅是大運河的一種靜態精神,而實際上眾所周知,大運河是線性的活態的文化,是流動着的文化遺產。因此,以靜態的精神特質歸納大運河複雜的、動態的、多樣的精神內涵是不全面的。筆者認為,大運河文化的根本精神應該從運河對中國的歷史所產生的重大影響中去追尋,我們發現,大運河自開鑿之始到南北貫通,始終對中華大地上的自然生命、城市生命和文化生命的衍生髮展產生着深遠的影響,使中華民族的歷史樣貌呈現出“生生不息”的過程。因此,可以説,動態的、“生生不息”的精神就是大運河文化的根本精神。這既體現了中國大運河在長達2000餘年歷史流波中的根本特徵與價值,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學理解世界的方式相融通,也符合當代大運河申報世界遺產的征程所倡導的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生生不息”在詞源上所表達的意義就是事物動態的、變化的過程。在傳統文化中,儒學家們認為,生生就是變化,就是創造生命,就是生意盎然。生生不息,循環往復,革故鼎新是萬事萬物變化的本貌。《周易》説:“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是為“大德”。儒學所追求的目標就是“大德”,就是創造生命、養育生命、保護生命和成就生命。中國儒學傳統的這種根本理念恰恰就是大運河文化精神的旨歸。

千年大運河·文脈頌中華直播活動的心得感悟3

京杭大運河對中國南北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發展與交流,特別是對沿線地區工農業經濟的發展起了巨大作用。

元代會通河和通惠河開通後,京杭運河完成,明代進行了大規模整修,建立了完善的漕運管理制度,600年間,運河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南北交通要道,商運繁盛,運河兩岸興起數十座商業城鎮,對古代經濟的貢獻無法估量。

大運河的開掘加強南北交通和交流,鞏固中央政府對全國的統治,加強對江南地區的經濟建設,促進了中原文化和南方文化相融合,並且方便南糧北運。漕運之便,澤被沿運河兩岸,不少城市因之而興,積澱了深厚獨特的歷史文化底藴。

京杭大運河顯示了中國古代水利航運工程技術領先於世界的卓越成就,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鎮,積澱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藴,凝聚了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諸多領域的龐大信息。大運河與長城同是中華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徵。

人們常賦予“中國大運河”各種不同的意象,有人説她是“中國臍帶”,也有人説她是中國城市的“温牀”,這些寓意都在於表達大運河對生命的創造和養護所作的貢獻,正是因為大運河對其沿線自然、城市、文化生命的哺育,才使運河自身在漫長的2000多年的時間裏有了“生生不息”的動力之源,運河兒女的勤勞智慧不斷使運河呈現出新的生命氣象。在當代,“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迎來了運河變化發展新的契機,在現代化交通高度發達的時代,大運河因為申遺成功而實現其生命轉型,她的文化生命將得到充分彰顯,“活態的、線性的文化遺存”“複雜的、豐富的遺產檔案館、博物館”是對其文化價值的高度評價,但是,應該認識到,“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只是運河變遷史上的一個新的起點,成為世界遺產不是“中國大運河”的終極目標,保護大運河,使其“生生不息”的精神品質得到可持續發展才能體現大運河最根本的意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mo/redian/xinde/7dex2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