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心得體會 >

致孩子的讀後感優質8篇

致孩子的讀後感優質8篇

通過寫讀後感,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欣賞書籍的藝術和美感,讀後感是讀者對書籍中觀點和思想的理解和解讀,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致孩子的讀後感優質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致孩子的讀後感優質8篇

致孩子的讀後感篇1

我是一位幼教工作者,平日裏也愛翻看一些和我工作息息相關的報刊書籍,來充實我的專業成長。最近,在空閒時光裏我品讀了作家龍應台的《孩子你慢慢來》。每每看到書中描寫對待孩子以温柔,我嘴角禁不住一次次上揚。這樣美好的感情,這樣温柔的成長,讓我心亦變得如斯温柔。

龍應台一貫以尖利敏捷的文風著稱,但對孩子成長的點滴記錄,每一個字都是那麼的柔軟,是一個母親從心裏流出來的潺潺溪流,兩岸風景無有突兀,但美如畫卷。故事講的是龍應台經歷兩個兒子幼年的成長中的所感所思。文字裏的“媽媽”是那樣可愛的一箇中國台灣女子,她在自己的異鄉、兒子的故鄉,用愛與理智撫育上天送給自己“作為女人的.禮物”,用心地感受生命與這個世界最初的接觸,感受他們在成長中的喜悦與淚水。文中沒有跌宕的故事情節,沒有峯迴路轉的曲折,但有無數的忍俊不禁,無數的低迴温柔。成長,是如此可愛的過程;母親,是這樣一個温暖的字眼;孩子,是這樣的讓人心生温柔……

龍應台是個聰明的媽媽,她的孩子們是幸運的,她也是幸運的,在孩子的問題上選擇温柔理智的做法。《孩子你慢慢來》這本書是讓我們慢一點,再慢一點用心感受上天給我們安排的是多麼豐盛的禮物。更真切地感受愛,我們才會生出更多温柔的情懷,更多的愛。

相信大家在教育孩子的成長中也出現過這樣那樣讓你無奈的事,但又必須控制自己的情緒,在面對孩子時,所有的定力似乎都要打個折扣。忍不住要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別人家的孩子進行對比,認為他樣樣都不應該落後,希望他有出乎意料的進步,卻不能容忍他有任何形式意義上的退步。

是的,在潛意識裏把自己對生活的期許都附加在了孩子身上,希望他強大、優秀且完美,希望他不要惹麻煩,並懂得你所有的期望。卻忘記了他オ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一切進步與成就都有發生的時間和規律。看過龍應台的《孩子你慢慢來》,深刻地感悟到應當學會寬容與等待,慢慢地,等待那些生命的必然到來,等待生命的慢慢成長,這需要温柔的堅持。教育孩子不要做強人,讓我們恢復温柔的本性,讓生命恢復它本來的美麗。龍應台看着那個五歲的孩子,用草繩打個蝴蝶結,她願用一生的時間去等,等他五歲的手指把這個蝴蝶結紮好。捫心自問,我有她那樣用一生去等的耐心與勇氣嗎?

紀伯倫有段經典的話: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藉助你來到這個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因為生命不會後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這本書對我的感觸很深,讓我體會到了母愛的偉大。書中寫的看似都是些家常事,但其實,是一個母親,對孩子深深的愛。網絡上有句話是説,教育孩子就好比牽着一隻蝸牛去散步,願我們都温柔如初,面對幼兒園的孩子,面對自己的孩子,多一些耐心與温柔,讓孩子慢慢長大,感受成長的欣喜和温暖,別讓孩子成為一隻流淚的蝸牛。這些話,願與各位同事共勉,教育孩子任重而道遠,讓我們一起温柔向前!

致孩子的讀後感篇2

李躍兒的名字我在上學的時候就已經聽説,因為那時候《小人國》在國內掀起了一陣浪潮,人們紛紛注視到了這麼一個小小的地方,一個小小的人,她就是北京巴學園裏的大李老師,是《小人國》裏那個一直耐心告訴孩子“武力永遠無法征服世界”的李躍兒。

偶然的機會得到了《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這本書,通過一點點翻閲,一點點的品味,深深感到內心的一種觸動,這是一本愛的書,真正詮釋了一種愛的教育,對於我們這些從事幼兒教育的人而言有着許多的思考和感悟:

首先,為人師、為人父母要有一顆赤誠的愛心。“愛對於教育的意義就像光,始終教育着整個教育的過程。”“愛不是教育的`一部分,而是教育的前提。”李躍兒是這樣説的,更是在教育工作中這樣實踐的。老師與父母對於孩子要懷有一顆赤誠的愛心,並且這種愛是意識不到存在的一種自覺狀態。只有愛孩子,才會真正的以平等的心態對待孩子,做孩子的天使,而不是上帝;只有愛孩子,才會用愛和智慧來喚醒孩子,在孩子的心靈裏播種下愛的種子。

其次,要抓住教機,智慧施教。在李躍兒的這部著作中,她多次提到“教機”的問題,要想真正的幫助孩子成長,就像李躍兒説的“需要教師智慧的教學,智慧的教學的關鍵,就是尋找、製造、把握與深化教機。”當我讀到這裏的時候,我有想起前面李躍兒老師舉到的給孩子們講《天職》這個故事的情節,她尋找和製造了三次教機,前兩次教機的把握與處理,讓孩子很好的理解了醫生的天職和海爾曼偉大的人格,而第三次教機的處理則很好的教給了孩子明辨大是大非的道理。這篇文章我們很多語文老師都曾教過學生,卻不曾想到過去找尋和製造教機。可見,許許多多的美文裏面藴含了多少可以用來教育孩子的教機,關鍵看施教者如何靈活機動的去找尋和把握。教機存在於我們的課堂上,存在於我們教學素材中,關鍵看教育者的靈活機動的處理。

教育者要不斷提升自己。“一個合格的教師必須永遠處在自我提升的狀態。”著名的兒童教育專家李躍兒在書中表現出豐厚的學養和淵博的專業知識,然而,這位在兒童教育領域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大師還是那樣的謙遜,認為自己需要不斷提升自己,我們普通的教育者有什麼理由不去讀書和繼續學習呢?只有終生學習,不斷提升自己,才可能跟上教育的時代步伐,做一個合格的教師。

書中李躍兒獨特的人性光輝,智慧的課堂,以及她用藝術眼光來看待教學的方式,激發了孩子們探索創造的熱情,知識與智慧在這不知不覺中根植到孩子們的心中了。讀《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書,如同浸潤在蘭花開放的幽谷,只感到幽香陣陣,如絲如縷,使我的心靈受到震撼,使我的靈魂受到洗禮,我要向着那方“愛育”的天空進發。

致孩子的讀後感篇3

暑假裏,我一接觸到《我要做好孩子》就愛不釋手!

作者黃蓓佳阿姨筆下的金玲是一個活潑、機敏、善良、富有同情心的六年級學生,她為了做家長和老是眼中的“好孩子”做出了種種努力,也為了保持自己心中的那份純真和家長做了許多抗爭。

在學習上,金玲的父母為她操碎了心。一次偶然的機會讓金玲認識了孫奶奶,事情是這樣的:金玲在學校的門口撿了幾隻蠶,帶回家裏飼養,可是媽媽告訴金玲只有她數學成績提高了才讓她養,幾天過去了,蠶吃的桑葉沒有了,賣桑葉的老爺爺也沒來,只好決定去偷採一些桑葉來喂蠶,她在孫奶奶的院子裏發現了桑樹,便爬牆進去偷採桑葉,可是被孫奶奶發現了,孫奶奶問金玲為什麼偷採桑葉,金玲便向孫奶奶講了事情的前因後果,並哭着説蠶快要餓死了,孫奶奶被金玲的善良感動了,對金玲説:“你可以來採摘桑葉,但有一個條件,就是你要在我這裏補習數學,而且我們之間的的祕密不能讓其他人知道,包括你的父母”,金玲為了蠶寶寶不被餓死,就答應了孫奶奶。之後,金玲的數學成績提高了,補課的祕密也讓媽媽知道了,孫奶奶對金玲的媽媽説:“其實金玲寫作業時,我只是在旁邊看着,沒有幫她多少,只有不會的時候,我才講解講解”,這使金玲明白:只要自己努力,一點可以成功!

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跑吧,孩子,衝刺吧!”這句話,它深深地觸動了我的心靈。趙子卉堅信她的女兒會很優秀,一定會考個優秀的成績。這足以證明,金玲得到了父母的信任。只要我們努力奮鬥,就會獲得父母的信任。

讀完《我要做好孩子》,我彷彿身臨其境,變成了主人公金玲,經歷了許多事情。我也暗暗下決心,一定要做個努力求學、勤奮進取、不讓父母操心的好孩子!

致孩子的讀後感篇4

我覺得這本書挺適合我來讀的,我家孩子剛兩歲,我覺得他太調皮了,在學校,我覺得學生們又太笨了,連這麼簡單的東西都不會。於是假期裏,我決定不管再忙也要把這本書讀完,就當是教育孩子的參考。

龍應台是個聰明的媽媽,她的孩子們是幸運的,她也是幸運的,在孩子的問題上選擇了這樣一個理智的做法,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孩子你慢慢來》,是的.,慢一點,我們可以感受上天給我們安排的是多麼豐盛的禮物。更真切地感受愛,我們才會生出更多温柔的情懷,更多的愛。

所有的育兒書都告訴我們,在孩子的成長中出現了這樣那樣讓你無奈的事必須控制自己的情緒,但在面對孩子時,所有的定力似乎都要打個折扣。我們忍不住要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別人家的孩子進行對比,認為他樣樣都不應該落後,我們希望他有出乎意料的進步,卻不能容忍他有任何形式意義上的退步。

是的,我們在潛意識裏把自己對生活的期許都加在了孩子身上,希望他強大,希望他優秀,希望他不要惹麻煩。卻忘記了,他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一切進步與成就都有發生的時間和規律。看過龍應台的《孩子,你慢慢來》,深刻地感悟到應當學會寬容與等待,慢慢地,等待那些生命的必然的到來,等待生命的慢慢成長,這需要温柔的堅持。是的,我們不要做強人,就讓我們恢復温柔的本性,讓生命恢復它本來的美麗面目。

?孩子,你慢慢來》所包藏的母愛,除了一個母親能用心感受到,還有任何一個愛媽媽的孩子都能挖掘。我覺得不管是從媽媽的角度還是一個教師,這本書都值得我們去閲讀。

致孩子的讀後感篇5

我曾經在語文書上學過這樣一句話——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們只有通過大量的課外閲讀,才能豐富自己的知識,開拓我們的視野。我最喜歡的一本書叫《能聞出孩子味的烏龜》,接下來我就給大家講講這本書的故事。

這是一個百年一遇的盛夏,一隻背上刻滿了甲骨文的烏龜突然闖入了笑貓的”夏宮“裏,烏龜説只要生活在有孩子味兒的地方,心就永遠不會變老。在一個雷雨交加的夜裏,笑貓睡在烏龜的背上,烏龜就馱着它穿越城市中密林一般的樓羣,來到了馬小跳的家。到了晚上,杜真子的媽媽睡覺了,烏龜悄悄地爬進了杜真子媽媽的房間吐了一口氣。早上天還沒亮,媽媽就在邊敲邊説:”杜真子,快起來背英語了!“”啊!有鬼呀!“杜真子害怕地大叫,笑貓也去看熱鬧了。近看,杜真子媽媽的嘴巴腫了起來。笑貓問烏龜:”這是怎麼回事呀?“”半夜我在她媽媽的房間吐了一口氣,這可不是一般的氣,這是我在肚子積了千年的氣。“原來我心目中神聖的烏龜,竟然這麼好玩兒!它是那麼喜歡孩子們身上快樂,天真的味道,怪不得它永遠能找到它的朋友——笑貓,馬小跳河杜真子。

讀了這個故事,我明白了童年應該是快樂的,無憂無慮的;童年不只是做不完的作業,童年應該是孩子們開心的笑臉。我們和童年的夥伴兒一起玩耍,一起在明亮的教師裏認真上課,讓我們珍惜我們的童年吧!

致孩子的讀後感篇6

這個星期,我讀了《出賣笑的孩子》這本書。

故事中的主人公——蒂姆。 塔勒是一個不幸的小男孩。三歲時,他的媽媽死了,他有了一個壞繼母和哥哥。而又過了不久,他的爸爸也死了。一個偶然的巧合,他和一位神祕莫測的格子先生做了一筆交易,把自己僅有的、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笑出賣給了神祕莫測的格子先生,得到的回報是每次打賭都能贏。他失去自己的笑後,生活變得苦澀乏味,他再也快樂不起來了!於是,他決心要把他的笑拿回來。最自己偶那個,在他那羣善良朋友的幫助下,拿回了屬於自己最純真的笑。

這看似是個完美的結局,可是蒂姆一開始就犯了一個錯,即使有繼母的種種刁難,即使有不幸的身世,但他卻是快樂的,為什麼要把自己獨一無二的笑出賣給格子先生呢?難道財富就是無所不能的嗎? 出賣了笑的蒂姆雖然獲得了許多好處,卻喪失了自己最純真的本性——笑容,格子先生正是看中了他的純真笑容,為了偽裝自己的醜陋面孔,才會和他交換的。蒂姆用自己最純真的笑,換來了一個滿是虛榮的世界,當時他才十四歲,一個像初升太陽一樣燦爛的年齡,他卻活的猶如夕陽西下的太陽一般。

俗話説的好: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就像句中説的,錢,並不是萬能的,它買不來時間; 買不來健康; 買不來幸福; 買不來快樂; 更買不來世界上最純真的笑容,錢只是物質上的富有,而快樂,才是精神上的富有,如果你連笑都做不到,你才是真真正正的窮人!笑,是快樂的源泉,笑,也是人間最寶貴的財富!

致孩子的讀後感篇7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是一個非常經典的故事。

故事是這樣的:有個老國王決定選出一名繼承人。在一個節日,他讓人發給全國每個已經到年齡的孩子一顆花的種子,説:“誰中的花最好看,誰就是我的繼承人。”幾個月後,選繼承人的日子到了,孩子們都捧着各種各樣、五顏六色的花盆,只有一個叫雄日的孩子,手捧着一個空空的花盆,在那裏輕輕地哭泣。然而,國王選中的繼承人就是他,只有這個孩子最誠實——國王發給孩子們的花種都是煮熟了的。

我想:如果雄日也是和人家一樣捧着一盆花,他肯定當不了繼承人。“生命不可能從謊言中開出燦爛的鮮花”這句話説得真好,我們都應該像雄日一樣,以誠信為本。

古往今來,有許多名人都認為誠信是極其重要的。春秋戰國時的曾子就是這樣一個把誠信放在第一位的人。曾子的妻子要上街趕集,她的孩子也要去,他的妻子説:“乖,你不去的話媽媽回來殺豬給你吃。”她回來時看見曾子正準備殺豬,就阻止他説:“我只是哄哄小孩子,你怎麼可以真去殺豬呀?”曾子説:“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我們不能欺騙孩子。”説完後就把豬殺了。

我們需要誠信,可生活中常有不誠信的事情發生在我們身邊。有些大人帶小孩去打針時總説“一點也不疼”。打針哪有不疼的事情,大人應該給小孩説實話,教會他們堅強,而不是用謊話來欺騙他們,這樣會給他們 不好的影響。

讓我們擁有誠信做個誠實的人吧!

致孩子的讀後感篇8

在孩子上高三的時候,做父母的都會一遍一遍提醒自己的孩子“不要玩手機,要好好學習”“不要到處玩,多看點書”“不要老是買不必要的東西,買點對學習有用的東西”。那個時候感覺自己沒有錯誤,但現在孩子上大學後,才發現那時候逼着孩子學習,做一些不想做的事情,對孩子是不公平的。父母煩瑣的囑咐和學習的壓力,讓孩子慢慢和父母的溝通越來越少,父母越來越不知道孩子到底想的是什麼。

有一天在新華書店看到一本書《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寫的是如何實現與孩子真正有效溝通的方法和技巧。掩書而思,書中的:理解孩子、鼓勵孩子在我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孩子,把你的手給我。在我們中國的老師與父母看起來是多麼的温馨啊!而我們並不常用這樣的話語。讀了這本書之後我感觸很深。使我從中受到了很大的震撼。讓我知道,從看完此書的這一刻起,我要改變對孩子教育觀。

第一篇章談到:我們要針對孩子的感受作出反應,而不是針對其行為。舉個例子:一天小女孩和家人去遊玩,本來很高興,結果天空不作美下了暴雨,回到家小女孩傷心的哭了,鬧起了情緒,他的母親就會説“天氣不好,哭是沒有用的,下次吧,哭什麼哭,煩不煩。”然而換種方式“不哭了,這該死的暴雨,打亂了我們的計劃,如果雨後還有時間我們再去,如果時間不夠,下次我們遊玩的東西都準備好了,隨時出發好麼?。”當孩子處於強烈的情感中,他們聽不進任何人的話,他們不會接受任何安慰,也無法接受任何建設性的批評,他們希望我們能理解他們心理的感受,能感同身受。

從這我就想到做為父母有時對帶有情緒,怒氣的孩子通常的做法就是:發火訓斥回去,如果你用另一種方式呢?説一些理解她的話“立即能讓孩子感受到你的心和她在一起,你理解她,這樣孩子的心情得到理解,情緒也會緩和。給孩子一定地理解,他們的孤獨和傷痛就會減少,誠懇地承認孩子的困境,承認他們的情緒和抱怨,説出他們的失望。説教和批評是毫無效果的,不能起到一點好作用,並且會產生距離和怨恨,我們需要學習用關心的方式和孩子交談。

其次讓我震撼的是父母如何正確有效地與孩子溝通。一個好的父母就應該像一位受過技能訓練的外科醫生那樣,小心地、恰當地使用語言,用特別的方式與孩子相處,交談。要知道語言就像刀,使用得當是去除病痛的利器,使用不得當的話,就會帶來精神上的極大痛苦,其破壞力甚至是致命的。遺憾的是,有的父母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時常會對孩子説“爸爸好,還是媽媽好?你真笨。看看人家,再看看你。你怎麼不懂事呢?走開,你煩死了,讓我安靜點,”他們無所顧忌地使用着這把刀,傷害了孩子自己都不知道,還在埋怨孩子無可救藥。

書中説到對於孩子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我們應該給與指導而不是批評。在批評孩子時,我們會攻擊孩子的人品和性格。而指導孩子時,我們陳述問題以及可能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不會針對孩子本人發表任何觀點。舉個例子來説:十歲的洋洋不小心打碎了花瓶,害怕的不敢抬頭,他的媽媽看了看他平靜的説“沒事,有沒有受傷?我們需要掃把和撮箕,不要用手。”洋洋抬起頭來看着媽媽,既鬆了口氣,又有點懷疑。洋洋害怕得低聲説:“我,我不小心的,對不起,媽媽。”洋洋媽媽並沒有説什麼嚴厲的、批評的話,也沒有説一些無用的忠告,只是撫摸了孩子,使孩子放輕鬆很容易承認自己的錯誤,做到有錯就改,有事情好商量的思想態度。而如果當時洋洋的媽媽用嚴厲的語氣批評他的話,會讓孩子有種“如果做錯事會被媽媽訓斥,下次再也不敢給媽媽講了”長時間孩子會形成説謊、不相信父母,有什麼事都不會找父母談的思想,這樣會使孩子在今後的道路上錯上加錯。可見,不同的處理方式會產生不同的後果,與其進行毫無意義的批評,不如給予指導性的幫助。

總之,家長的語言具有培養、激發,或者威脅、毀壞的力量。當我們注意到孩子的努力,並且表示感激時,我們就幫助了他們培養希望和信心。與此相反,會造成孩子的焦慮和反抗,可能會對孩子造成傷害,影響他一生。在我今後的教育孩子中要充分的運用教育的智慧,語言的技巧,理解孩子,尊重孩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mo/redian/xinde/7oy235.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