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心得體會 >

豐子愷散文讀後感7篇

豐子愷散文讀後感7篇

在讀懂原文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見解所寫的讀後感是很有意義的,一篇優秀的讀後感是能夠提升讀者的閲讀興趣的,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豐子愷散文讀後感7篇,感謝您的參閲。

豐子愷散文讀後感7篇

豐子愷散文讀後感篇1

看完豐子愷《我的母親》,如纖纖細手拂過平息的琴絃,心久久不能平靜。此時,我多想高呼一聲:人生真情,聖潔的母愛!

豐子愷的《我的母親》文風清新而樸實、內容真摯而感人。平常人——千百萬母親中的一員,卻被寫得偉大、高尚。細細品來,文中似乎只能讀懂一個詞——母愛!至真至愛的親情中,母愛是最細緻、最無私、最易體會到的。想想我的母親,心中竟蕩起一絲內疚。我的母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家庭婦女。她對我非常嚴格。因此,年少的輕浮、猖狂使我對母親的愛不屑一顧,還時常與她吵嘴。每天,每天都抱怨上蒼的不公:為什麼不賜予我一個瞭解我、愛我的母親?可是,隨着斗轉星移,時間的飛逝,我發現我錯了。………正如文中説言:“惜聞長者言,掩耳每不喜。”每次聽到母親的嘮叨總不高興,認為自己已長大了。但“有媽不覺而女高”,畢竟,在母親眼中,我仍是需要關心、疼愛的女兒。感謝這篇《我的母親》使我才真正讀懂了母愛,人生真情,莫過於母愛。

讀《中國人:不跪的人》有感“你見過崑崙屈膝嗎?沒有…..你見過長城彎腰嗎?沒有…..”讀了《中國人:不跪的人》一詩,讓人怦然心跳,一種強烈的民族精神和時代責任感盪滌心胸。不能下跪!跪下的是邪惡、是敗類、是罪犯。下跪的秦檜,留下被世人唾棄的好相之名………這些從狗洞裏爬出來的人,人們切齒痛恨,橫眉冷對。我們中國人不下跪,我們的中華民族也不會下跪,面對邪惡,面對侵略,我們扛起槍抬起炮,用生命捍衞了民族的尊嚴。

歷史的長河奔流不息,中華民族的精神代代相傳。孫天帥的行為令我心神搖盪。想着想着,我又一次吟誦:“我們中國人,是頂天立地的人!我們中國人,是不跪的人!”

豐子愷散文讀後感篇2

楊柳,是一種平凡的樹。它沒有松樹的挺拔,也沒有白楊的偉岸。更沒有百花的嬌媚。但古往今來它卻成為文人筆下不衰的頌歌。著名的現代作家、畫家、文學翻譯家豐子愷筆下的楊柳更是別具一格。

作者是喜歡楊柳的,但從字面上看,作者似乎站在不喜歡楊柳的人一邊。這就叫欲揚先抑。按説,作者的畫中多楊柳,作者應該是喜歡楊柳的。作者多次從“有人説”的角度來談自己對楊柳的感情。作者喜歡楊柳的原因不象有些人認為的那樣,是刻意去喜歡楊柳的。作者喜歡上楊柳完全是偶然的情況下,是因為昔年在自己的屋邊種了一株楊柳,而取名為“小楊柳屋”。作者之所以不明確説原因上因為其實喜歡上楊柳上非常偶然的,極平常的。也許在別人的眼裏,這不能成為理由的。

通過對比來體現楊柳的特點,來讚揚楊柳。楊柳是一種植物,但在作者筆下卻賦予了它以人的品質和精神。作者讚美的是楊柳的平凡樸實和不忘根本的品質,楊柳不求索取,但求奉獻,是其“賤”,它不貪圖自己的榮光,而是“條條不忘記根本”,這是其“下垂”。楊柳的“高而能下”的品質是難能可貴的,對於做人來説,應該學習這種精神。

作者由楊柳下垂的姿態想到了不忘記根本的精神。由樹及人,使主題得到深化。飲水思源,知恩圖報乃是為人之道。但生活中的許多人卻過河拆橋,甚至落井下石,作者在敍寫中藴涵了對這些現象的指斥。作者賦予楊柳以主觀情感,以楊柳喻人,諷刺現實生活中某些作威作福,趾高氣揚,不可一世的人。

本文主要綜合用了排比、比喻、對比、擬人等修辭方法,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例如第二段中,“或者説我愛它的鵝黃嫩綠……小蠻腰……”這是排比。例如“好像掛着幾千串嫩綠的珠子”是比喻。例如第五段“時時依傍到慈母的身邊去,或者撲進慈母的懷裏去,使人看了覺得非常可愛”這是擬人。這些修辭手法的運用,使表達更具生動形象性,使説理更透徹,更精闢。

豐子愷散文讀後感篇3

使人生圓滑進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漸”;造物主騙人的手段,也莫如“漸”。在不知不覺中,天真爛漫的孩子“漸漸”變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俠的青年“漸漸”變成冷酷的成人;血氣旺盛的成人“漸漸”變成頑固的老頭子。因為其變更是漸進的,一年一年地,一月一月地,一日一日地,一時一時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漸進,猶如從斜度極緩的長遠的山坡上走下來,使人不察其遞降的痕跡,““不見其各階段的境界,而似乎覺得常在同樣的地位,恆久不變,又無時不有生的意趣與價值,於是人生就被確實肯定,而圓滑進行了。

人之能堪受境遇的變衰,也全靠這“漸”的助力。“漸”的本質是“時間”。時間我覺得比空間更為不可思議,猶之時間藝術的音樂比空間藝術的繪畫更為神祕。因為空間姑且不追究它如何廣大或無限,我們總可以把握其一端,認定其一點。時間則全然無從把握,不可挽留,只有過去與未來在渺茫之中不絕地相追逐而已。性質上既已渺茫不可思議,分量上在人生也似乎太多。因為一般人對於時間的悟性,似乎只夠支配搭船、乘車的短時間;對於百年的長期間的壽命,他們不能勝任,往往迷於局部而不能顧及全體。試看乘火車的旅客中,常有明達的人,有的寧犧牲暫時的安樂而讓其座位

於弱者,以求心的太平(或博暫時的美譽);有的見眾人爭先下車,而退在後面,或高呼:“勿要軋,總有得下去的!”“大家都要下去的!”然而在乘“社會”或“世界”的大火車的“人生”的長期的旅客中,就少有這樣的明達之人。

然人類中也有幾個能勝任百年的或千古的壽命的人。那是“大人格”,“大人生”。他們能不為“漸”所迷,不為造物所欺,而收縮無限的時間並空間於方寸的心中。故佛家能納須彌於芥子。中國古詩人(白居易)説:“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英國詩人(black)也説“一粒沙裏見世界,一朵花裏見天國;手掌裏盛住無限,一剎那便是永劫。”

豐子愷散文讀後感篇4

豐子愷有着佛家悲天憫人的菩薩心腸,他渴望人間充滿温情,這從他的一篇隨筆——《敬禮》中體現出來。文章寫的是豐子愷在譯稿時不小心壓傷一隻螞蟻,它企圖爬走,一步一瘸,終於倒下,絕望地掙扎。豐子愷感到很對不住它,但又不能把它送去醫治,也不忍把它捻死,以解除痛苦,所以就不理睬它,繼續譯稿。後來,另一隻螞蟻來救助傷者,不惜勞苦,不惜冒險,豐子愷感到非常抱歉,非常慚愧。豐子愷忽然覺得這兩隻螞蟻突然大起來,變得高不可仰了,而自己卻變得向螞蟻那麼小,最後,他站起身來,對着這兩隻螞蟻,行了一個敬禮。

這樣藐小的動物,竟有這樣深摯的友愛之情、這樣慷慨的犧牲精神、這樣偉大的互助精神,真使我大吃一驚!

當有人侵略了蜂巢或傷害了某些蜜蜂,許多蜜蜂竟不惜生命代價用叮咬來報仇,好像這是自己的職責、榮耀。然而,蜜蜂的刺是“一次性”的,叮完便會死去,就這樣,無數只蜜蜂為此喪命,最後,人在草地上痛苦地掙扎,身旁是一位位蜜蜂烈士。

動物尚有這樣的精神,人有時竟沒有。我看過一則新聞:一名女子在露天銀行取錢,一名男子持刀搶劫,女子不肯給錢,男子刺了女子一刀,拿錢離去。女子痛苦地掙扎,可一旁來來往往的行人竟無動於衷,還避而遠之,沒有人來送她去醫院,好像怕被摻和進去似的。最後,女子因失血過多而死去。

動物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他們也懂得體貼,懂得關愛,對人的關愛繼而對動物、對世間的一切的關愛,我希望人世幸福快樂、沒有冷酷!

豐子愷散文讀後感篇5

豐子愷散文讀後感

豐子愷(1898-1975),漫畫家、作家、翻譯家、美術教育家。主要文學作品有《緣緣堂隨筆》、《緣緣堂再筆》、《緣緣堂續筆》、《車廂社會》、《率真集》、《豐子愷散文選集》、《豐子愷文集》(7卷)等。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豐子愷散文精選讀後感3篇,希望大家喜歡。

時值新春二月,天氣多變,乍暖還寒,正是最難將息的時候。

日前的天氣本還是好好的,想不到早上起牀之後抬眼望外,發覺整個天空都是灰濛濛的,更因氣温低下而感覺稍許寒冷之意。天空中烏雲密佈,顯得陰暗異常,絲絲的冷風中更傳遞着風雨欲來的訊息,這樣的天氣憑空讓人心態情緒上感到些壓抑和消沉。然而事實上,確是人心的多變更勝於天氣的。

傍晚時分天空陰暗得愈發厲害,直到淅淅瀝瀝的小雨漸次的滴落和濕潤了大地為止,這當算得上是立春之後的第一場春雨。但當暮色四合之後,窗外的景色漸漸的淹沒於夜色之中終於不見,只有遠方的霓虹燈的燈光透過層層的細雨而遙遠的傳過來。雨聲淅瀝,連綿不絕,暗合着這冬去春來的夜晚,心緒更加感到彷徨。剛剛從家裏出來有十天,難道又想家了嗎?雖是自己的心事,自己卻未必就説得清楚。正趕上今天還是我的生日,心情上更加是欲言又止。而對於我的生日,我想哪怕全天下的人都不記得,甚至連我自己都不記得的,但想家中的母親卻一定會記得的。而事實上我的生日又何嘗不是老媽的受難日呢。但很遺憾的是日間一直都沒能來得及給家裏打個電話問安一下,感到有些慚愧。

滿懷無着無落的心緒或者感覺,翻開日前帶來的那本書《現代閒情小品》,讀到豐子愷的那篇散文《春》之後,移情於物來遣懷的竟有所感。而加之連日來我又感冒復發,持續服藥使得滿嘴終日感覺苦澀,此時此刻此情此景,我以為借用別人的感受來排解自身的煩緒,那卻也是未為不可的事情。

“春的景象,只有乍寒、乍暖、忽晴、忽雨是實際而明確的。此外雖有春的美景,但都隱約模糊,要仔細探尋,才可依稀彷彿地見到,這就是所謂“尋春”罷?”但當看到這段文字之時,感覺有些微妙,因我日前還曾發短信給距近的好友説來日擇個好天氣一起去爬山遊玩呢,郊外踏青尋春卻也是潛在的目的。

“春所帶來的美,少而隱;春所帶來的不快,多而確。詩人詞客似乎也承認這一點,春寒、春困、春愁、春怨,不是詩詞中的常談麼?不但現在如此,就是再過個把月,到了清明時節,也不見得一定春光明媚,令人極樂。倘又是落雨,路上的行人將要“斷魂”呢。可知春徒美其名,在實際生活上是很不愉快的。”而這段對春的描述更讓人苟同,春風化雨竟多愁,且不説詩人詞客,單説凡夫俗子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實際,一年中最愉快的時節,是從暮春開始的。就氣候上説,暮春以前雖然大體逐漸由寒向暖,但變化多端,始終是乍寒乍暖,最難將息的時候。到了暮春,方才冬天的影響完全消滅,而一路向暖。”豐子愷的這段文字的理性認知,更加讓我感到五體投地。想到乍暖還寒的初春,景象固然是一派生機勃發,但風雨不定氣温多變,卻也正是古人詞句裏説的是最難降息的時候。所以説暮春才是最美好最愉快的時節。

“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風雨!”事實是的確如此。側耳傾聽着窗外的雨聲,依然淅淅瀝瀝的錯落有致的富於節奏。“小樓一夜聽春雨”的詩句意境是無比美妙的,然而實際上若拿到現實情境裏來映照,我們或都會感到失望的,因為現實生活中的遭逢際遇並不總是那麼富有“詩意”的。想及到日間午後因為天寒,而蜷縮到屋內一隅不願再動,再反觀詩人詞家那些淡雅恬靜的詩句,我們或也會感到啞然失笑的吧。

豐子愷有着佛家悲天憫人的菩薩心腸,他渴望人間充滿温情,這從他的一篇隨筆《敬禮》中體現出來。文章寫的是豐子愷在譯稿時不小心壓傷一隻螞蟻,它企圖爬走,一步一瘸,終於倒下,絕望地掙扎。豐子愷感到很對不住它,但又不能把它送去醫治,也不忍把它捻死,以解除痛苦,所以就不理睬它,繼續譯稿。後來,另一隻螞蟻來救助傷者,不惜勞苦,不惜冒險,豐子愷感到非常抱歉,非常慚愧。豐子愷忽然覺得這兩隻螞蟻突然大起來,變得高不可仰了,而自己卻變得向螞蟻那麼小,最後,他站起身來,對着這兩隻螞蟻,行了一個敬禮。

這樣藐小的動物,竟有這樣深摯的友愛之情、這樣慷慨的犧牲精神、這樣偉大的互助精神,真使我大吃一驚!

當有人侵略了蜂巢或傷害了某些蜜蜂,許多蜜蜂竟不惜生命代價用叮咬來報仇,好像這是自己的職責、榮耀。然而,蜜蜂的刺是“一次性”的,叮完便會死去,就這樣,無數只蜜蜂為此喪命,最後,人在草地上痛苦地掙扎,身旁是一位位蜜蜂烈士。

動物尚有這樣的精神,人有時竟沒有。我看過一則新聞:一名女子在露天銀行取錢,一名男子持刀搶劫,女子不肯給錢,男子刺了女子一刀,拿錢離去。女子痛苦地掙扎,可一旁來來往往的行人竟無動於衷,還避而遠之,沒有人來送她去醫院,好像怕被摻和進去似的。最後,女子因失血過多而死去。

動物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他們也懂得體貼,懂得關愛,對人的關愛繼而對動物、對世間的一切的關愛,我希望人世幸福快樂、沒有冷酷!

“宇宙間人的生滅,猶如大海中的波濤起伏。大波小波,無非海的變幻,無不歸元於海,世間一切現象,皆是宇宙的大生命的顯示。”

掩卷沉思,輕輕用手撫摩着書頁。豐子愷先生的《阿難》,一字一詞,一句一段,都讓人放下塵世一切,靜靜地自然地明淨地品讀。文章記載的是豐先生的妻子當年不幸小產。半夜裏,這個來得太早的小生靈剛剛來到人間,又在一秒間重回到生命的故鄉在一瞬間的跳動後悄悄地死去。對於這樣的人間哀痛,作為父親的豐子愷能夠淡然地加以描繪,不為孩子的死而哀傷,反而是以一顆包容的心,從宇宙萬物的倏現倏滅中釋然心中痛楚,平靜讚歎只有一跳的一生的天真和聰慧,為孩子不受絲毫塵世苦難而感到由衷的欣慰。這其中我們能看到的是豐先生一顆十分樸素,非常真誠的心。

我雖然無緣親眼見到豐先生,但腦子裏卻浮現出一個如此模糊而又清晰的形象:雍容恬靜的相貌,一團和氣的風度,無論在人生的海洋中遇到什麼風浪,他也總是欣然微笑,在浪花飛濺中,沒有憂慮沒有怨言,只有他的本色依舊。

巴金形容他是個“與世無爭,無所不愛的人,有着一顆純潔無污垢的孩子的心”。他的作品就像他的人品一般,樸素而真誠。在他的《大帳簿》裏,他細細地寫盡人生旅程中的無數疑惑與悲哀,最後他仍然純樸地希望宇宙間有一本大帳簿,事無大小輕重、來歷都一一記錄在案,以此解除困惑。《學畫回憶》則像放電影般重現出幼年子愷學習畫畫的趣事,他將那些孩童可愛真摯又逗趣的微妙心理都一一細緻地加以描摹,真真切切,沒有一絲人造的虛假氣息。還有《華瞻日記》裏的無邪童真;《秋》裏的超脱淡然,只求在死的靈光中度送生命,都表現出他的樸素而真誠的文風。無論是生動有趣的描寫,還是對生命的沉思,都滲露出他的真,他的樸,能讓讀者隨之進行一次生命之旅,並在這個過程中受到靈魂的洗禮。

他,就如滔滔長江流水邊的一個辛勤的擺渡人,用他質樸的筆作長篙,以他的真誠純潔,為被生活所迷的失望的旅人,撐出一片天空。他讓旅客的心由喧囂歸於平靜,由消沉而重燃對彼岸陽光的希望。

仰望着藍天白雲,我不禁自問,什麼時候,我們世界才可少些欺詐,少些執着,多些自然與淡泊。正如豐子愷先生作品中所希冀的一樣。

沏一壺茶,暫時超脱塵世;品一品豐子愷先生的作品,是安適的,是營養的,是靜謐的。

豐子愷散文讀後感篇6

漸豐子愷讀後感

漸豐子愷讀後感一:漸豐子愷讀後感(1114字)生於我們這個年代的人,因了網絡和電視等現代傳播工具的普及,海量信息讓我們養成了看東西總奔着噱頭去的毛病,一樣好的東西,若沒了噱頭,自己心裏總自然不自然地會跳過。或許這相對於認知,人生路上美好的風景不知要錯過多少,但錯過了還是多不自知的。唉,我有跑題毛病,扯遠了點。豐子愷先生淡淡敍述的文章,我差點就與之遺憾擦肩了,幸而反覆跳過多次,最終僵硬着頭皮字句讀完了。不曾想這竟會成為大語這本書裏我最愛的文章。豐先生語,“漸”的本質在於“時間”。確實細細思來,時間這東西確實是最讓人覺得不可思量的,溯不到頭又望不着尾,沒有一個明晰讓人信服的標準參考點,於是一個人便恍如處於一真空狀態,腳底輕浮,雖全力動彈,竟移動不得。有時真很容易便有如此感覺,一種不知所措的感覺。這讓我想起了高一時,我的一個看起來很潮流的英語老師對我們説的一句話:“三年前,你們還是國小生,三年後,你們就是大學生了。”我不曉得她這麼一個嘻哈派怎能放出如此言語。當時就已覺得唏噓不已,可如今不也很無意識地便走至今日了,緩緩地,漸漸地也就過來了。現在回過頭去想,去看,心中又不免生出幾分怨氣:怎麼就變得這麼快而我竟沒什麼精彩無倫的回憶,給這段路程釘上一些顯眼的碑牌,讓我能夠以他們為座標把這段時間給攛掇起來,無模糊地聯繫起來。或許這就是漸的力量,讓人不知不覺走來,即使中間有些可以作為標誌的事情發生,在時間————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

1 的慢性漂白作用下,一切都會變得無突兀,無跌宕。記得有一回瀏覽我愛南開bbs的佛版時,看到一個有趣而讓人感覺意味深長的故事。話説某一佛陀或尊者早晚一前一後經一鬧市,清晨見人歌舞翩翩全然忘我,傍晚再過則痛哭流涕旁若無人。遂異之,問於佛陀,大概回答説,唯變不變,變才是永恆的,正常自然的。當時我完全驚呆了。雖然他與豐子愷先生的漸有所不同,乃一驟變,但同時的,他們都強調了變是永恆,只不過驟變讓人更難以接受,而漸則具隱蔽性,其實我常想,若把驟變慢了放,漸變快了播,就像在動物世界常看到的把獵豹奔跑慢放而鮮花開放快播,他們或許會是同樣的性質也不定。常常感慨於是什麼致我於今日的我,有幸讀了這文章才慢慢明白過來。原來一些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因素在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只因自己注意力全為周遭的一些直接刺激給矇蔽,大方向的把握也就顯得困難了,於是走到尷尬的境地才忍不住罵罵咧咧,煩惱於如何莫明奇妙至於今天,就像一個隨流水而漂的船,水的推動無疑是常態,感受也會最深。只是如若沒能顧及到經常作用的風,看似可以忽略的風,單純想就着水就能把握住方向,最終只是不可能,風會漸漸帶船偏離,漂向不可知的遠方。不知我所感歎的是否於漸有莫大的關係,但就因果而言許多東西確實得之於那一篇文章,於是就這麼寫了。漸豐子愷讀後感二:漸豐子愷讀後感(297字)讀豐子愷的這篇文章,使我悟出了一番人生哲理——時間的力量!然用者因人而異,各有千秋。巖中小草,竟可撼山拒石;檐下流水,亦能水滴石穿,這一切,無不緣於時間的力量。世界上,最寶貴的是時間,最容易忽視的也是時間。正所謂:引2————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 蘭入室,久聞而不覺其香,這是人性麻木的始然。同理,教書育人,如果不考慮責任與使命,良心便讓自己無法釋然。因此勤學、多學便成為當代教師的必然選擇。試想,師者如果不能與時俱進,何談為人師表?社會在變,學生在變,變的過程也是漸進的過程。所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滴水,無以成江海。從這個意義上講,教師要迎合時代的發展,社會的變遷,必須不斷充實自己,這才是教師行業中決勝的不二法寶。漸豐子愷讀後感三:漸豐子愷讀後感(2070字)使人生圓滑進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漸”;造物主騙人的手段,也莫如“漸”。在不知不覺之中,天真爛漫的孩子“漸漸”變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俠的青年“漸漸”變成冷酷的成人;血氣旺盛的成人“漸漸”變成頑固的老頭子。因為其變更是漸進地,一年一年地,一月一月地、一日一日地、一時一時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漸進,猶如從坡度極緩的長遠的坡上走下來,使人不察其遞降的痕跡,不見其各階段的境界,而似乎覺得常在同樣的地位,恆久不變,又無時不有生的意趣與價值,於是人生就被確實肯定,而圓滑進行了。假使人生的進行不像山坡而像鋼琴的鍵板,由do忽然移到re,即如昨夜的孩子今朝忽然變成青年;或者像旋律的“接離進行”地由do忽然跳到mi,即如朝如青年而夕暮忽成老人,人一定要驚訝、感慨、悲傷,或痛感人生的無常,而不樂為人了。故可知人生是由“漸”維持的。這在女人恐怕尤為必要:歌劇中,舞台上的如花的美女,就是將來火爐旁邊的老婆子,這句話,驟聽使人不能相信,少女也不肯承認,實則現在的老婆子都是由如花的少女“漸漸”變成的。人之能堪————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

3 受境遇的變衰,也全靠這“漸”的助力。鉅富的紈絝子弟因屢次破產而“漸漸”傾家蕩產,變為貧者;貧者只得做傭工,傭工往往變成奴隸,奴隸容易變成無賴,無賴與乞丐相去甚近,乞丐不妨做偷兒……這樣的例,在小説中,在實際上,均多得很。因為其變衰是延長為十年二十年而一步一步地“漸漸”地達到的,在本人不感到什麼強列的刺激。故雖到了飢寒病苦刑笞交迫的地步,仍是熙熙然貪戀着目前的生的歡喜。假如一位千金之子忽然變成了乞丐或偷兒,這人一定憤不欲生了。這真是大自然的神祕的原則,造物主的微妙的工夫!陰陽潛移,春秋代序,以及物類的衰榮生殺,無不暗合於這法則。由萌芽的春“漸漸”變成綠蔭的夏;由凋零的秋“漸漸”變成枯寂的冬。我們雖已經歷數十寒暑,但在圍爐擁衾的冬夜仍是難於想象飲冰揮扇的夏日的心情;反之亦然。然而由冬一日一日地、一時一時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移向夏,由夏一日一日地、一時一時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移向冬,其間實在沒有顯著的痕跡可尋。晝夜也是如此:傍晚坐在窗下看書,書頁上“漸漸“地黑起來,倘不斷地看下去(目力能因了光的漸弱而漸漸加強),幾乎可以永遠認識書上的字跡,即不覺晝之已變為夜。黎明憑窗,不瞬目地注視東天,也不辨自夜向晝推進的痕跡。兒女漸漸長大起來,在朝夕相見的父母全不覺得,難得見面的遠親就相見不相識了。往年除夕,我們曾在紅蠟燭底下守侯水仙花的開放,真是痴態!倘水仙花果真當面開放給我們看,便是大自然的原則的破壞,宇宙的根本的搖動,世界人類的末日臨到了!“漸”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極微極緩的方法來隱蔽時間的過去與事物的4————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 變遷的痕跡,使人誤以為其恆久不變。這真是造物主騙人的一大詭計!這有一件比喻的故事:某農夫每天早晨抱了犢而跳過一溝,到田間勞作,夕暮又抱了它跳過溝回家。每日如此,未嘗間斷。過了一年,犢已漸大,漸重,差不多變成大牛,但農夫全不覺得,仍是抱了它跳溝。有一天他因事停止工作,次日再就不能抱了這牛而跳溝了。造物的騙人,使人留連於其每日每時的生的歡喜而不覺其變遷與辛苦,就是用這個方法的。人們每日在抱了日重一日的牛而跳溝,不準停止。自己誤以為是不變的,其實每日在增加其苦勞!我覺得時辰鍾是人生最好的象徵了。時辰鐘的針,平常一看總是覺得是“不動”的;其實人造物中最常動的莫過於時辰鐘的針了。日常生活中的人生也如此,刻刻覺得我是我,似乎這“我”是永遠不變,實則與時辰鐘的針一樣的無常!一息尚存,總覺得我仍是我,我沒有變,還是留連着我的生,可憐是受盡“漸”的欺騙!“漸”的本質是“時間”。時間我覺得比空間更為不可思議,猶之時間藝術的音樂比空間藝術的繪畫更為神祕。因為空間姑且不追究它如何廣大或無限,我們總可以把握其一端,認定其一點。時間則全然無從把握,不可挽留,只有過去與未來在渺茫之中不絕地相追逐而已。性質上既已渺茫不可思議,分量上在人生也似乎太多。因為一般人對於時間的悟性,似乎只夠支配搭船乘車的短時間;對於百年的長期間的壽命,他們不能勝任,往往迷於局部而不能顧及全體。試看乘火車的旅客中,常有明達的人,有的寧犧牲暫時的安樂而讓其座位於老弱者,以求心的太平(或博暫時的美譽);有的見眾人爭先下車,而退在後面,或高呼“勿要軋,總有得下去的!”————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

5 “大家都要下去的!”然而在乘“社會”或“世界”的大火車的“人生”的長期的旅途中,就少有這樣的明達之人。所以我覺得百年的壽命,定得太長。像現在的世界上的人,倘定他們搭船乘車的期間的壽命,也許在人類社會上可減少許多兇險殘慘的鬥爭,而與火車中一樣的謙讓、和平,也未可知。然人類中也有幾個能勝任百年的或千古的壽命的人。那是“大人格”,“大人生”。他們能不為“漸”所迷,不為造物所欺,而收縮無限的時間並空間於方寸的心中。故佛家能納須彌於芥子。中國古詩人(白居易)説:“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生。”英國詩人(blake)也説:“一粒沙裏見世界,一朵花裏見天國;手掌裏盛住無限,一剎那便是永劫。”漸豐子愷讀後感四:漸豐子愷讀後感(711字)神祕的時間,一年一年的,一月一月的,一日一日的,一時一時的,一分一分的,一秒一秒的逼近你。你感受不到它的存在,感受不到她的呼吸。然而,你的確漸漸地在改變着。那彷彿是一朝一夕的時,你就這麼漸漸老了下來。眼神迷茫了,思緒混亂了,口中喃喃地,不知在訴説着昨天,今天還是明天的事。你説,造物主騙人的手段,莫如斯。我説,命運弄人的手段,亦莫如斯。漸是不留任何痕跡的。它矇住了你的雙眼,讓你在黑暗裏暫時沉淪,但當你睜開眼,似乎什麼都沒有發生。於是你欣慰了,認為在這極其細微的漸中沒有錯過什麼。然後你沉迷了,沉迷在這一閉一睜的小遊戲中。漸漸的,當你第n次睜開眼時,發現眼前的世界與n次睜眼前不太相同。遂漸漸遲疑,漸漸迷離,漸漸喪失了自己,而口中喃喃的卻都是命運弄人。你説人生是由“漸”維持的。我曾多次凝視那些老婦,6————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 想象着她們年輕時的容貌。但面對這蒼老的容顏,我很難想象她們昨日的年輕貌美。那些皺紋留着歲月的痕跡,如此的滄桑。但這些拖着蹣跚步履的婦人們的確有着“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般自信的昨天,而漸漸地,一切都成了過去。漸漸地頭上長出了白髮,漸漸地臉上爬滿了皺紋,漸漸地沉浸在對昨天的回憶中。看着這些經歷過無數個漸漸的婦人們,我想我也終究會走到這一步的吧。心酸楚地痛着,不由地想起那首《葬花吟》:”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的確,正如你説,現在的老婆子都是由如花的少女“漸漸”變成的。漸漸地,夕陽落山。漸漸地,殘月高掛。漸漸地,寒山寺的鐘聲響起。漸漸地,鐘聲飄到客船。鐘聲響着,在安靜的夜裏,漸漸地,不知又有多少個“漸漸”逝去。其實“漸”並不廉價。正如你所説。漸豐子愷讀後感五:漸豐子愷讀後感(1249字)讀《漸》,常感到作者好像就在身邊與我親切的促膝談心,文章娓娓動聽,字裏行間滲透着作者發自肺腑的思想感情。這種經過深思熟慮而從容地吐露出真情實感的文風,人們在形式上常稱之為“隨筆”。《漸》正是豐子愷《緣堂隨筆》中的一篇至情至性之作。《漸》不是那種一遍能讀懂看透的文章,每讀一遍便有一次的感慨。跟隨豐子愷從紛繁複雜的人事中觀察熟悉而陌生的人生,不能不被他的睿智和深刻所折服。《漸》中有幾句話 “在不知不覺之中,天真爛漫的孩子‘漸漸’變成了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俠的青年‘漸漸’變成了冷酷的成人;血氣旺盛的成人“漸漸”變成了頑固的老頭子……歌劇中,舞台上的如花的美女,就是將來火————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

7 爐旁邊的老婆子”,讓我深感到時間的殘酷,特別是現在慢慢跨入“四十”這個行列,更感覺到一年一年地,一月一月地、一日一日地、一時一時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歲月就這樣在不經意間飄過飄過……想擋也擋不住,只有家裏牆上掛着的結婚照片,記錄着自己的青春,看看照片前的自己,啞然失笑,漸漸的自己從一個青春少女,變成了少婦,又從少婦變成了孩他娘,可能漸漸的有一天我將變成了火爐旁邊的那個老婆子,眼神迷茫了,思緒混亂了,口中喃喃地,也不知在訴説着昨天,今天還是明天的事,然後有一天又一次重新掛在牆上……生活可能就是這樣,漸漸的天黑了,吃飯,睡覺,漸漸的天亮了,工作,學習,跟一些認識的或是不認識的人或是擦肩而過,或是點頭問好,或是促膝交談。每個人都帶着不同的心情行在世間,徘徊、遲疑、前行、後退、覺醒、離去……漸漸的長大,漸漸的成熟,漸漸的老去,漸漸的敏感,漸漸的心事重重。一切的一切就這麼漸漸地過去,漸漸的來到,又漸漸的過去,直到有一天我們發現自己象隔壁的老奶奶那樣天天坐在陽光下回想昨天,而一切又漸漸地遠去不在回來。路上,我曾多次凝視那些拖着蹣跚步履的老人們,相互攙扶着,年少時曾那麼得意的從他們身邊走過,不屑與他們的老態龍鍾,而今也漸漸的明白現在的他們可能就是我們的未來,想想年輕時他們也如我們現在這般健康,天天忙忙碌碌而又精神百倍的生活着,而漸漸地一切都成了過去,漸漸地頭上長出了白髮,漸漸地臉上爬上了皺紋,漸漸地滿頭銀髮步履艱難的……一生啊!雖步履蹣跚,但願也安安穩穩,甜甜蜜蜜。看着兒子一天天的長大,聽着他一天天語出驚人的話8————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 語,驚詫有一天去試鞋子,發現兒子竟然和我穿一樣的碼,感歎!他將在也不是我懷中的襁褓,我的青春也就隨着他的成長而漸漸遠去了……可是看看周圍的人,每天都在漸漸中有滋有味的快樂、幸福、美好的生活,也許是在孩子的成長中看到了青春的影子,也許是在與伴侶攜手漫步的時候,握住了幸福的脈搏,也許是在與父母相處中,感受到親情的博大,——所以,當時光漸漸遠去的時候,我們並不急於跳下這列社會的列車,總有一個站台是列車應該停靠的地方,而我們會不慌不忙地下車……也許很多風景已經漸行漸遠,然而我們曾經擁有的歲月,不會因為列車的飛馳而消逝,相反,它會成為我們心底最温馨的回憶。《漸》就像人生站台上的那輛列車,使我見着了真的人生……

————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 9

豐子愷散文讀後感篇7

讀《豐子愷散文》有感1500字_讀後感_模板

讀《豐子愷散文》有感1500字

423班 李騰

豐子愷的散文通過寫兒童的天真、寫百姓的不幸,寫生活中的一切瑣事,歌頌兒童的純真無邪,同情民眾的不幸遭遇,表現作者對美好事物的嚮往,對幸福快樂生活的憧憬,對光明理想社會的渴望、這種善良、慈愛和博大的情懷幾乎在豐子愷的每一篇散文中都能讀到。

現今我已讀完了《豐子愷散文》,下面就來具體敍述一下本書給我的無限啟發:

作者用親身經歷向我訴説了學習的真諦,學習其實並不是我們所想象的那麼枯燥乏味,學習是一件樂事,但需要一個條件——苦。能下苦功者自然覺得學習不會累,感覺輕鬆是排除枯燥乏味這一傳統概念的一大前提。作者的苦學經歷讓我備受感動,作者的休閒時間基本都是與書相伴,且作者是去往世界各地學習,因為此,作者又畫得一手好畫。説得一口流利的英語,當然,最後作者也是我國的一位優秀的翻譯家。

作者學習時並沒有閉門造車,也沒有半途而廢,而是充分挖掘學習的樂趣。我認為,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也應該多培養自己對於讀書的興趣,畢竟一味地去靠死記硬背是最不可靠的學習方法。其次,要增強自己的意志力和對學習的信心,畢竟,我也將要踏入高中的學習旅程。高中的學習生活更加艱苦,需要我能夠吃苦耐勞的精神,我會向作者一樣,懂得下功夫學,懂得培養對學習的興趣。

在書中我看到了父親的責任心。作者是一位有着多位子女的父親,在作者辛苦養育子女們的同時,表現出了一種強烈的責任感。父親悉心記錄着孩子們的成長過程,在自己惹得孩子們不快樂或不高興的時候能夠反思自己應當如何做一位好父親。這一幕幕給了我很大的感觸。責任事一個人的標誌。具有責任感的人才是活得有價值、有意義的人。

一個人是否具有責任感,關鍵看他為這個社會付出了多少。每個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就要承擔不同的責任。我們作為學生,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努力學習文化知識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在承擔責任這條路上,我們可能會遇到些許挫折,但是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世間沒有不勞而獲,犧牲才會後回報。付出相應的代價那也是理所應當的。所以,作為中學生的我們,在具有責任感的同時也要有堅強的毅力,這樣才能做到盡到責任,得到回報。

在書中,《中國就像棵大樹》一文中,作者提到中國就像被斬掉許多枝節的大樹一樣,但在劫後餘生中國重新振作起來的時候,這棵大樹勢必會比之前更加的枝葉繁茂,而中國也將會越來越強大。在這裏集中體現了作者的愛國情懷以及具有奉獻之心的歷史責任感。由此可見,我們中學生努力學習將來也是要為打造更強大的中國而盡一份力的,肩負着歷史責任的我們一定不負厚望。

作者的散文大都娓娓道來,洋溢着濃厚的生活氣息,就如同在與朋友閒話家常,親切自然。

作者是一個善於觀察、細心發現的人,他寫散文來記錄孩子們的遊戲吵鬧,回憶師長的音容笑貌,就連身邊的小貓、白鵝、螞蟻也都成了寫作描述的對象,他的散文具有人間關懷和平民氣質。在他的筆下,一切都顯得非常清白、明淨、天真、自然。

現在的我們在寫作時通常侷限在一處而停滯不前。一方面原因是我們閲讀的課外書目比較少,另一方面原因就是我們太努力想要構造完美華麗的詞藻,但卻又冥思苦想而不得,最終“精心編造”出來的文章通常都是那一類矯揉造作、風花雪月的三類文章。往往很難於得高分。

在這裏我們可以向作者學習,多觀察,放眼仔細去看看你周圍的世界,發現你周圍事物最美的一面,之後多讀書,積累好詞佳句,加以表達方式、修辭手法等配飾,一篇平凡事物中充滿着不平凡文化底藴的文章就呈現在我們眼前了。

寫作不一定要“匠心獨運”,但方法以及變通是我們必須要注意的。

真誠,寫作要真誠,真誠地表達出你內心所想,不必過於修飾,在藝術技巧上用筆簡單樸素,才能營造出生動傳神的氛圍。

通過閲讀《豐子愷散文》,不僅在為人與學習上給了我諸多的思想教益,並且在寫作上也激發了我很大的興趣,給予了我很多啟發。

讓我對於學習與用筆又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對於即將進入高中生活的我,一定會以豐子愷的散文作為寫作的起點,並在此基礎上追求更好的卓越!

讀《豐子愷的故事》有感600字豐子愷的《家》讀後感1500字《猜猜我有多愛你》讀後感

克拉瑪依市南湖國小高茜

我對你的愛,究竟有多少?幾乎所有沉浸在愛的幸福中的人們,都不會去想這樣一個問題。可是,有一隻小兔子卻想到了,它仰起天真的臉蛋,對大兔子説道:“猜猜我有多愛你?”

這是一本薄薄的小書,淺淺的藍、綠、黃色的水彩,描繪出了一個簡簡單單的故事。

一隻小兔子和一隻大兔子,它們張開手臂,跳向樹梢,望着天空,一心只想要計算出,誰愛誰更多一些。

愛,難道是可以計算的麼?

世界上沒有兩件事物,是完全相同的,同在你頭上的兩根絲髮,也不能一般長短。然而——請朋友們和我同聲讚美!只有普天下的母親的愛,或隱或顯,或出或沒,不論你用斗量,用尺量,或是用心靈的度量衡來推測;我的母親對於我,你的母親對於你,她的和他的母親對於她和他;她們的愛是一般的長闊高深,分毫都不差減。”

“我愛你直到月亮那裏。” “我愛你遠到月亮那裏,再從月亮上回到這裏來……” 這是一種對愛的理解。

我們總以為,愛,是太深沉、太偉大的一種感情,大到不能説出口,似乎説出來,就會失去了它本來的樣子。可是,孩子們卻知道,愛,是需要表達的。雖然,愛可能無法計算,但是,計算愛的多少,其實結果並不重要,重要的只是計算的過程:在過程中,我們張開手臂,跳向樹梢,望着天空——最後,在月亮上,我們終於幸福地看到了彼此的內心,原來我們是如此相愛……

在漫長而寂寞的黑夜,握着父母的手,躺在他們身邊,講着日常瑣事的時候,別忘了對他們説:“我愛你。” 在寒冷的冬季,給他們圍上暖暖的圍巾,在他們為你的到來準備飯菜的時候,輕輕擁抱他們,別忘了對他們説:“我愛你。”

在小的時候,總是理所當然的享受着父母的愛,還可以非常理直氣壯的以為自己對父母的愛有很多。“猜猜我有多愛你?”當看到小兔子拼命往兩邊張開雙臂説“我愛你有這麼多”時,我不禁啞然失笑:愛,還可以這樣來衡量嗎?而書中的那隻大兔子清楚知道雙方愛的差距,卻只是寵溺的陪着小兔子進行着睡前遊戲,因為他知道,終有一天,他的小兔子也會擁有和他相同的理解和感情,擁有和他一樣足夠從月亮上繞回來的愛,會同樣迅速流暢、順理成章的回答一個又個小兔子的突發奇想。

當小兔子長成了大兔子後,他的愛就又超過了小兔子。這就是生命與愛的傳承,是一件神奇又易懂的事。養兒方知父母恩,只有自己成為了付出的那一方,才會驚覺,哦,原來不論自己有多以為的愛着父母,父母的無所不在的愛,遠遠大於我們所能給予的。

愛,是一門學問,它需要我們用一生來學習,用一生來傳授,用一生來表達。

?中國是部金融史》讀後感1000字

明華

最近在網上看到一個2010年發表的舊帖子,作者的視角和格局完全不同於見事説事的八卦討論或者知識普及,而是站在歷史的高度分析了制度、政策、人性、房產、貨幣等,縱觀這八年來的世事交替,作者當初的觀點基本都變成了即成事實。難道這個世界上真的有先知嗎?被完全震撼到後,我充分發揮了多年來工作養成的八卦精神,搜索到論壇作者的真實姓名和背景,終於明白所有的這一切都是有必然原因的。發帖者是一位深諳歷史的學者,有中國三千年的歷史為鏡,還有什麼是看不清楚的呢?

然後,有幸讀到了作者的著作之一《中國是部金融史》,一開始找這本書時賣家説已經停止印刷了,不過最後還是買到了。一直感覺所謂讀後感説多了反而會誤導別人,所以還是做個大自然的搬運工吧!原生態摘抄一些書中觀點:

1、真正的盛世,必然也是文化極盛的時期。中國傳承數千年的”六書”全部出自西周,此後,歷朝歷代也只能在西周的殘跡裏尋找自己對這個世界的思索。與後世豐富多彩的金融貨幣現象相比,西周的金融表現形式確實非常簡單,但最適宜詮釋金融的本質:誠信。

2、人們經常鄙夷”共患難,不可共富貴”.現在,我告訴大家,共患難是因為窮哥們之間根本就沒有利益,也就談不上什麼叛變;不可共富貴,實在是因為沒有什麼人不會選擇背叛,暫時沒有背叛是因為籌碼還不夠大。

3、管仲告訴我們,強國、弱國最大的區別是強國的錢都在黎民百姓手裏,弱國的錢卻在國王的錢箱子裏。這一點,頗類似於窮國和富國的區別,窮國只想搶老百姓的錢,富國卻在想着如何讓老百姓賺錢。

4、道德價值當然高於物質利益,一個社會,如果失去了道德價值,眼中只剩金錢,那就是一個赤裸裸的叢林社會,所有的掠奪都會沒有底線。這個時候,沒有人能擺脱利益的誘惑,因為整個社會除了錢,已經沒有其他任何東西有價值了。

5、在”不告緡令”引導下,有錢人很自然地發現了一個低風險、高收益的渠道——土地!隨着商人手中大量的貨幣迅速轉向土地,漢帝國第一波土地兼併開始了。結果不言而喻,儒學大師董仲舒給出了那句最精準的評價:富者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

6、漢武帝打擊了商人和工商業者,卻培植出一批比商人更為可怕的人。單純的商人、地主或者有錢人,很快被”官商”擠出,就算再有錢,找個理由整治你還不容易?現在,丞相、王侯、大夫才是帝國真正的有錢人。此後,歷朝歷代都沒有超脱出”官商”的窠臼,工商業永遠成了附屬於封建官僚集團的牟利之道。”想致富、當幹部”成為漢帝國每一個人的人生信條,富人必須先是官僚,然後才能集官僚、商人、地主於一身。與普通商人、地主不同,”官商”對金錢的渴求根本沒有止境。畢竟單一的商人、地主或者官僚都有自己的規矩,就算欺行霸市,商人的價格也不能貴到離譜;就算地租再高,也不能不讓小農生存。”商人+地主+官吏”就完全不一樣了,此時整個社會的財富規律已經轉變,人們不再熱衷於生產財富,而是如何去搶劫財富。

?世界神祕現象大全集》讀後感

世界上有許多的謎團,有的解開了,有的沒解開,有的有很多解釋。這些謎團都在《世界神祕現象大全集》裏面。

?世界神祕現象大全集》這本書根據最新的研究成果,全方位、多角度地為讀者介紹世界上極具探索價值的神祕現象。具體包括:宇宙星空、地球探祕、神奇地域、文化謎團、文明遺蹟、失落寶藏、人體解密、神祕生物、外星文明等內容。

這裏面的神祕現象多到不計其數,而且讓人百思不得其解,例如:火星河道之謎、時光倒流之謎、崑崙山的“地獄之門”、木乃伊的心臟跳動之謎、喜馬拉雅山上的雪人之謎、神祕的麥田怪圈等。

讀過這本書,我最想知道一件事:目前還有許許多多的未解之謎,這些謎團到底什麼時候能解開,如果現在無法解釋,那麼在科技發達的未來,能否解釋呢?

一個個的謎團,一個個神祕現象,都等待着一個結果——真相大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mo/redian/xinde/dqxyr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