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心得體會 >

我已地壇的讀後感推薦7篇

我已地壇的讀後感推薦7篇

通過這些文字,我們獲得了深刻的讀後感受,讀後感是心靈的感悟,是我們與書中世界互動的結果,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我已地壇的讀後感推薦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我已地壇的讀後感推薦7篇

我已地壇的讀後感篇1

“你就看看他的這本書,會不知不覺的被他所吸引,你就好像看到了那個地壇,看到了書中的那對老夫妻,那個唱歌的青年,還有那對兄妹,你似乎在體驗着那種過客,也在觀察着別人的生活。他的文字有一種滄桑感,最開始的時候可能會有一些壓抑,但是最後你就會明白生命本質的一種淡然”這是我在某個問答網站上看到的一篇關於《我與地壇》的書評,也是因為這句話,我捧起了這本書,寫下了今天的一點小小的心得。

?我與地壇》這本書以非常温柔的筆觸書寫了一個極其堅強的人生,也描述了一個讓人不知不覺為之動容的人生。這本書裏沒有繁華的文字,也沒有刻意的抒情。作者所要表達的內容就像滴水一樣,一滴一滴地流進你的心裏。這本書的文字不僅給我帶來了視覺上的盛宴,更是給我的內心帶來巨大的衝擊,也使我對人生,對生死有了自己的理解。

如果讓一個人在最年輕氣盛的年紀失去行走四方,遊覽萬物的能力,你覺得他會像正常人一樣冷靜,好好的生活嗎?回答“不會”的,你很真誠,回答會的,我不想看你做言語上的巨人,咱們行動上見真章。史鐵生老師恰恰就是那個失去行走能力的狂妄青年,而他又恰恰是那個言語和行動上的巨人。史鐵生老師在文章中這樣説:如果世間沒有了苦難,每個人都是健健康康漂亮的人,會怎麼樣?沒有差別的世界就好像一灘死水,一個一望無際的沙漠。所以必須有人接受這種苦難,這種差別誰來接受呢。只好聽憑偶然,是沒有道理可講的。從他的文字當中我很少感受到對世界不滿,對命運不公的抱怨,反而更多的是安詳與平靜,是他不需要任何人同情的決絕,以及超然的人生態度。他為什麼做到了行動上的巨人?而我們中的他她,卻很難做得到。那是因為,他已經通過世界的表面看到了生物多樣性的本質,也就是説我們常説的存在即合理。其實史鐵生老師並不是一個一直積極向上的人,他也想過自殺。

坐上輪椅的前幾個月,史鐵生老師很失落,他想要通過自殺來消除自己的失落,不過好在他有一個非常愛他的母親。他的母親如天下,所有的母親一樣深深地愛着自己的孩子,只不過她的愛多了一絲的小心翼翼,温柔。史鐵生老師説:如果沒有母親,他可能就不會堅持活下來。他的母親用她那温柔如水的愛,將她從死亡的邊緣拉了回來,告訴她,好好的活下去,沒有什麼是克服不了的。這是一個母親僅僅能做到的,但是史鐵生老師並不是一個一直能壓抑自己的人,他也是一個普普通通年輕人。我想對生命的徹悟,才是他最後接受自己接受現實的原因。自己將自己真正的從邊緣拉了回來,他自己解脱了自己,這才是真正的解脱。沒有向史鐵生老師學習,可能我們沒有失戀生老師做得好,但是我們也要學會自己解脱自己。

地壇是史鐵生老師最常去的地方,那是一個小公園,有各種各樣的人在那裏去,留,去。而史鐵生老師就坐在那裏,靜靜的看着每一個人,觀察着他們。他從那對老夫婦那個唱歌的青年,還有那對兄妹,看到了我們所看不到的東西,時間一直在流失,生老病死也是正常,他真正的看到了生命。在書中,他説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樣一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情,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他把死亡看做一個節日,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情,與現在的人動不動就輕生形成鮮明的對比。就像他在自己的第一部長篇小説《務虛筆記》第一句話就提到了生命。全部的內容也只是為了告訴我們一件事,那就是生活的偶然性。很多時候如果你打開的是另一扇門,走的是另一條路。生活的軌跡可能完全不同,而選擇多數只是一念之間。我想説輕生的人,他們選擇了一天一條最悲劇的路,他們的死不僅帶給別人失望和痛苦,更是自己失敗的標誌。

我不敢説自己能夠像史鐵生老師一樣看待生死,但是對於生的渴望讓我不至於求死,讓我不至於拋棄全部只為了那一瞬間的享受,生活中還有很多值得我留戀的東西。我不敢談論命運,因為對命運沒有公道可言。就像世界一樣,沒有絕對的公平,我們所能做的只有不斷超越自身侷限,讓自己更加完美。不要説你和他的背景不同,自己沒有資源,這些都是失敗者的藉口,是懦夫的謊言。任何人在生死麪前都是一樣的,所以我沒有什麼可怕的呢。

經常有人跟我説他很孤獨。但是從我史鐵生老師那裏得到了不同的答案,他説孤獨的心必是充盈的心,充盈的要流溢出來的,要衝湧出來,便渴望有人呼應他,收留他,理解他。心裏之間的呼喚與呼應,投奔與收留,探路與理解,那便是心靈解放的號音,是和平的盛曲,是愛的狂歡。那才是孤獨的擺脱,是心靈享有自由的時刻。史鐵生老師對於孤獨的理解與我們傳統的理解大不相同,我沒有史鐵生老師那樣的覺悟,也沒有條件以他的角度思考人生。他對生命的感悟已經超出了我們常人的範圍,我們都是健全的人,沒有像他那樣的苦惱,所以我所受到的只有通過對他的文章的解讀來了解他的想法,繼而引發我們對生死的看法。

閲讀我與地壇這本書,我用了將近兩週的時間。雖然書的內容並不多,但是我卻花了整整兩週的時間才完全理解文字之中所表達的感情,讀到最後我發現地壇已經不單單是一個公園,它成了史鐵生老師情感的寄託。所以我想説精神寄託是一個人一生中重要的東西,有的時候它甚至是你,我保命的東西。

讀過《我與地壇》之後,我不敢輕言生死,但也更加看淡生死。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更加熱愛生活,珍惜生命,珍惜與別人的時間,多關愛自己的父母,沒事兒給他們報個平安,願每個人都能有個美滿的生活。

我已地壇的讀後感篇2

我讀了這篇文章《我與地壇》使我深刻印象地瞭解一些東西。文章中作者以悲痛的心情的原因,去地壇放鬆一下心情,地壇到處是野草荒藤,很少被人記起。作者本身殘疾,但是有一份勤奮汗水的天賦。表現他患有殘疾的困難,克服了許多的困難。勇於在人生的道路中探索奧祕。作者在疾病的苦難中折磨,但是在克服中鍛鍊了堅強意志,他只能依靠自已的力量才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作者的母親為他付出了愛的力量,母親雖然沒有患有殘疾,而且身體健康。母親對作者的疼愛和依戀,在生活的日子中,母親一直陪伴着作者,母親的兒子在人生的道路中不是一帆風順的,他的生與死,母親只要讓兒子好好活下去,過得上幸福的日子,死亡哪怕自已走向幸福的日子,死亡本身沒什麼意義。活着比死亡更有意義。

作者為什麼想活,母親想讓兒子一個人不僅是活的。母親的苦給兒子吃了不少苦,兒子不應該懷着心情不好來苦難,苦難的日子再過下去的話,哪怕自已能過得上去嗎?他自已對自已照應,將來自已的日子是他的日子,走一條走向自已的幸福道路,這段日子以後還長呢。母親過世後,給兒子沒留下什麼的話。母親的愛改變了兒子的命運,她的愛使作者瞭解到愛的力量,愛才是真正的力量。

我讀完《我與地壇》後,深刻地瞭解到作者的堅強不屈和母親的愛,作者的事蹟使我感動不已,才知道了什麼是愛的力量。

我已地壇的讀後感篇3

或許是對這位正值壯年,本應大展宏圖,卻突遭雙腿癱瘓打擊,但用文字記錄下自己的痛苦、迷茫甚至絕望的作家的好奇與同情,我一直樂於讀他——-史鐵生的文章。

他的文章中有不少是寫他的母親。自然而然的閲讀。有意無意的在他的文章中尋找契合點。一個身體走入絕境的人,在冥想和回憶中,寫盡了生之曲折。

最先接觸到的是他的《我與地壇》。名字雖看似與地壇有關。但更多得是寫他的母親。在他失去雙腿的那段時間,他鬱悶、逃避、心灰意冷,終日獨自一人推着輪椅到地壇去。在老樹下或荒草邊或頹牆邊默坐、呆想。然而這卻給母親出了一個難題。她知道他心裏的苦悶,知道不該阻止他出去走走,但她又擔心他。有時,史鐵生在園子裏呆得太久了,母親就會來找他。對於他的出行,母親無時無刻不在驚恐擔憂,正如作者所説“許多年以後,我才漸漸明白,母親這是在自我安慰,自我禱告。是給我的暗示,是懇求與囑咐。只是在她猝然長逝以後,我才有餘暇設想,當我不在家的那些漫長時間,她是怎樣心神不定坐卧難安,兼着痛苦與驚恐與一個母親最低限度的祈求。”對於史鐵生的母親來説,她有一個長到二十幾歲忽然癱瘓的兒子。她情願把痛苦加註在她自己身上。她小心翼翼的顧忌着史鐵生悲痛的心,即使那時的她正身患肝病,卻更加擔憂孩子的未來和他的心結。

然而就在史鐵生快要撞出一條路的時候,她卻忽然熬不住了,匆匆離去時只有四十九歲。直至母親猝然長逝,史鐵生才開始清醒。對於母親,自己所表現出來的倔只留下了悔恨,沒有絲毫驕傲。那時的史鐵生還太年輕,他被命運衝昏了頭腦,一心以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人,殊不知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裏時要加倍的。而母親在臨終前,仍唸叨着她那有病的兒子和還未成年的女兒。連最後一面也沒有見着,只留給作者無盡的傷痛和懷念。

母親的去世,也許是史鐵生最大的遺憾。在她去世後,她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讓人動容。作者所刻畫的“母親”形象深入人心,就像世上千千萬萬的母親一樣。我也會從中讀懂史鐵生的懺悔與悔恨,在生活中不留遺憾。

我已地壇的讀後感篇4

?我與地壇》的讀後感1

記得第一次看史鐵生的作品是很小的時候了。我爬上椅子,看到一本極舊的國中語文課本擺在桌上,便不禁翻開,一下子翻到了《秋天的懷念》。讀完後,不受控制得哭了出來。那時,我並不知什麼是史鐵生,什麼是《秋天的懷念》,什麼是生與死的思考。單覺得,一兒子失去了母親,一母親訣別了兒子,是多麼痛苦啊,那孩子真可憐,還搖輪椅生活呢。也許那時的哭就是憐憫吧,我沒體會到生命,也沒體會到死亡。

我正式讀《我與地壇》時,是兩三年前的時候了,我有了一點思想,也在思考生與死。我問媽媽為什麼活呢?人生既苦又短有那麼多煩心事。媽媽卻告訴我,她的生命負有責任,她要照顧姥姥、姥爺,還要撫養我長大。她現在因這兩件事活着,若死了,便沒盡到責任。我不解了,一個生命活着的信念竟像馬套在車上一樣毫無自由,但卻無法反駁這看似無道理的理由。於是,我開始讀《我與地壇》了,讀了一段便哭了,一直哭到讀完文章。殘疾史鐵生的失魂落魄緩緩埋入我心中。他的母親出現了,兒子走後,她仍呆呆地站着,想着兒子,想他的明天,又想他的今天,擔心着在病中痛苦掙扎的兒子。她不願兒子得病,更不願看到兒子放棄生命。作為母親,她真的能改變什麼嗎?她仍然做着該做的所有事,沒放棄,努力着。實在等不下去了,兒子究竟怎麼樣,他到地壇了沒?情緒是否惡化?於是偌大的園子裏,不知母親走過多少焦灼的路。這就是一個平凡的母親,可母親永遠不平凡。

在一次談話中,聊到了《我與地壇》。我説:我有一次在家哭了,是因為我看到了史鐵生所説的squo;有過車轍的地方,就有母親的腳印……squo;我感到我在一些事上不聽母親的話,給母親帶來了麻煩……説着我又哭了,我真的哭了出來,好像心中什麼東西被點燃了,那火撲不滅,火苗在大腦裏一蹦一蹦的,淚水不住地湧出來。

那時,我不小了,不是孩子那樣説哭就哭,也能勉強控制情緒,但是《我與地壇》總有一種讓我哭的東西,也許就是母親吧。史鐵生衝母親喊:我可活什麼勁是有原因的,原因不在他。而我和母親的爭吵,無一不是我的過錯,而我總喜歡蒼白地狡辯。

很是奇怪,為什麼《我與地壇》成為了我的淚點。是對生命的感悟嗎?可這需要冷靜地思考,哭的情緒波動是極大的,並不冷靜。那又是為什麼?現在,我猜應該是對母親的愧疚。我看到史鐵生在明白母親時的追悔莫及,便覺得我和母親在一起的時光有一種緊迫感。再看到母愛的珍貴、無私、包容和呵護時,不禁反思自己的行為給母親帶來了怎樣的擔心、悲傷、和心灰意冷。

也許我已長大,可哭的時候仍是個犯錯的孩子。如今我知道哭是沒用的,我該去做一些事情,別讓等待,成為遺憾。

隨着年齡的增長,繼續思考生存、死亡和生命。

?我與地壇》的讀後感2

在我的黃金時代很幸運的讀到了史鐵生的書,在我國中的語文課本上曾有過他的文章,可當時畢竟年少,沒有讀懂。現在的我處於一個不懂愁卻強説着愁的年紀,天天憂鬱着,但偶然之間讀到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猝不及防地被他深沉的情感所淹沒。

翻開《我與地壇》,我對自己説好好看吧。看看那些被時光所剝蝕的浮誇的琉璃,看看那些被風霜所淡褪的`硃紅,看看那些依舊蒼幽的古柏……他的文字是如此的乾淨,而他的思想又是如此的坦蕩,就像他所説的:但是太陽,他每時每刻都是夕陽也都是旭日。當他熄滅着走下山去收盡蒼涼殘照之際,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燒着爬上山巔散烈烈朝暉之時。

命運雖然是如此的不公,卻沒有擊跨強者。我本無法想象,他怎能如此坦蕩回望生的事實,又磊落地面對死的結果。而我又似乎明白,也許經歷命運不公的打擊,才可以變得堅強不屈吧。

我們誰不是帶着一顆脆弱的心來到了這個世界呢,現在的我們看一切都是美好的,經歷了懵懂無知的少年,我們正處於熱血的青年,在象牙塔中的我們不諳世事,看外面所有的一切都是如春般的花紅柳綠。當我們走出塔去,才發現命運的不公。外面的世界雖然精彩,但外面的世界是如此殘酷,命運反覆無常,人生路漫漫,荊棘密佈,人生終會走向孤獨,與命運抗爭,你不一定幹過上帝。但是我們不與命運抗爭就會成為命運的奴隸。

與命運抗爭,做一個鬥士吧。正如史鐵生所説的:若這路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筆去找。這是屬於他的抗爭,我們也應該像一個鬥士一樣,不甘於平凡,不向絕望低頭,追求人生的至真,追求超脱命運的理想,就像我自己一樣,種種原因來到了一個荒蕪的沙丘,不甘於被風沙掩埋,所以去反抗命運讓沙丘變成一個綠洲。不甘於命運,與命運鬥爭,或許只有那些正在反抗的心靈才會明白,何謂鬥士的意義。

向死而生,愛這個世界吧。不論這個世界做了什麼,我們始終要愛這個世界一切美好的事物。愛這並不完美的人生,不論未來的路通往何方,珍惜當下,活在當下快樂幸福也好,痛苦折磨也罷,認真享受這個屬於你我的世界,拼命抓住生命那道微弱的亮光。

黃金時代的你我,幸運的生活在當下,我們青春韶華,我們經得住命運的磨礪,用我們的真誠和坦然去面對命運吧,至少我們行走在這世間,不畏黑暗,不覺羞愧。

我已地壇的讀後感篇5

“最後的練習是沿懸崖行走,夢裏我聽見,靈魂像一隻飛虻在窗户那兒嗡嗡作響,在顫動的陽光裏邊舞邊唱,眺望就是回想。”似是於恍惚之間,白日唯唯諾諾地隱去,夜色張牙舞爪着降臨。此時,夜黑暗得無比蒼涼。二十一歲便癱瘓在輪椅之上,這樣的史鐵生也許不幸,但幸好,他還有地壇。這一生,便有了寄託之所。

那是第一次,一個孤獨的靈魂與一個孤獨的荒園碰撞。史鐵生先生,二十一歲那年進了醫院,沒有死卻再也不能站立行走,對未來充滿恐懼又懷着希望。地壇,一段孤寂的歷史,歷經四百多年的風霜,古殿檐頭浮誇的琉璃被剝蝕,門壁上炫耀的硃紅已經褪淡,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

這兩者的相遇似乎有些宿命的味道:地壇似乎是專為史鐵生而設,為他歷經了這四百年的孤獨,為這樣一個失魂落魄的人準備好了這一切。讓史鐵生能在其中或呆坐,或呆想,可以推開耳邊的嘈雜理一理紛亂的思緒,去窺看自己的心魂。

這麼一個長滿荒草的廢殿頹檐,彷彿一隻温柔的大手,從先生的痛楚之處輕輕繞過,細細觸摸,滋潤平每一條皺褶,而後帶來了澄明的希望。這地壇裏又最純澈的自然之景,有相依相偎的夫妻二人,有熱愛唱歌的小夥子,有漂亮卻弱智的女孩和守護着她的哥哥。當一份孤獨與另一份孤獨相逢,兩份孤獨的相依相偎,讓結果卻變得温暖起來。可是究竟是什麼讓地壇有了如此力量,將一個二十一歲高位截癱的小夥子哺育成了一代大家?

然後,先生寫道“我想那就不必去地壇中尋找安靜,莫如在安靜中尋找地壇。”——我終於找到了答案,先生所説的“我與地壇”絕非那樣一個荒蕪破落的古建築羣,或者説絕不僅僅是那樣。地壇,該是先生心中的地壇。史鐵生參悟了地壇上的每一寸景物,以輪椅上的坐姿,諦聽亙古不變的古柏訴説生命之渺小,苦痛之微不足道;仰望盤醒的燕蝶,訴説生命的奇妙。凝視殘垣斷瓦,看它們展示歷史的風塵與博大。從它們這幼小卻偉大而神性的景物中,先生有所明悟,構造出自己心中的地壇,豁然開朗。當人的心胸如地壇般寬闊,所有的痛苦一定無處遁形。

萬幸,他還有母親,有着世上最博大的關懷和愛。

一個長到二十一歲忽然癱瘓的兒子——她惟一的兒子,這樣的母親註定是最艱難的母親,可這樣的絕境恰恰練就了最剛強的母親。為了治好兒子殘疾的腿,她四處奔波,找大夫打聽偏方,花很多錢,弄來些稀奇古怪的藥。吃洗喝敷薰灸,她虔誠地抱着希望“再試一次”“又是再試一次”。為了給兒子找到一份體面的工作,她跑遍各處機關,陪進笑顏,卑躬屈膝,還有顧及和忍受兒子不定時的歇斯底里。她最擔心的該是兒子的心理狀態,當兒子不在家時,她是怎樣心神不定坐卧難安,兼着痛苦與驚恐與一個母親最低限度的祈求。當兒子逾期未歸時,她又怎樣焦躁地找尋着,正應了那一句“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我的車轍,有過我車轍的地方也都有母親的腳印”。她若知兒子為了她那句“咱孃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有多勇敢,多頑強,也一定會萬分欣慰吧。

至少,先生還有夢想,有矢志不移的信仰。他寫道:“憑心神去追回被冷淡的夢想,風吹雨灑,會看見天堂尚遠,而夢想未變”。

不錯的,天堂尚遠,而夢想未變。於是,他開始堅持,開始沉澱,於是,他振作精神,執起筆來撞開一條生路——一條救贖之路。愈沉澱,愈是清明澄澈,彷彿原本急不可耐的生命是一杯混入了泥沙的水,可只要將其靜置,泥石沙碩便會一點一點地沉入杯底,最終得到的是上層一塵不染的清水心境。這時的史鐵生,已能用坐在輪椅中這更低的姿態去觀賞地壇內外平凡卻偉大的人,以一個生活智者的身份傳遞着一劑又一劑生活的良藥。在這大千世界前,先生始終微笑着。

“誰説我沒有死過?出生以前,太陽,已無數次起落,悠久的時光又被悠久的虛蕪所吞沒,又以我生命的名義,捲土重來。”我們一定都曾迷惘而不知所措,踽踽自由地夜行,那便去吧。去向往的地方,去光明的地方。因為萬幸還有寄託、愛與夢想。那便去一切心魂由衷的所在。

我認為史鐵生先生的創作靈感以及他寫作道路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來自於他的病痛。他終年被禁錮在輪椅上,行萬里路是做不到了,那就讀萬卷書;無法使自己的物質世界變得富饒,那就讓自己的心靈花園走向美好。他比一般人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讓心靈在天地間挾飛仙以遨遊,用更深沉的目光去審視世間萬物,向另一個世界眺望,在黑夜的寧靜中回憶白晝的喧囂,在死亡的歸途上小酌生命的悲歡離合。

史鐵生先生所有的文章肯定都是在輪椅上完成的,但文中的他很少坐在輪椅上,要麼是重回兒時重品歷史百味,要麼是憧憬未來重新生機勃勃。這麼説他在生活中好像只是沉浸在過去或不着邊際地設計下輩子。比如在《好運設計》中,他把自己設計成了一個在頂尖大學當博士生的卡爾.劉易斯,什麼都是完美的。但這篇《好運設計》是他自我點醒的一個過程,因為人是不可能完美的。一個完美的系統肯定會崩壞,學會接納自己的劣勢,這便是病痛教給史鐵生先生的。

史鐵生先生有兩篇相當長的散文是《記憶與印象》以及《記憶與印象2》。這兩篇的主要內容基本上是作者腦海中的往事,挑取印象深刻的、有意義的事敍述出來,加以“大小史鐵生”的評價,使作者對事物的評價有了多樣性,一深刻一淺顯,既不呆板,也不生澀,完全是發自肺腑,來自心底。

在《記憶與印象2》的開頭,有這麼兩句話,我覺得值得我去琢磨:“記憶,所以是一個牢籠。印象,是牢籠以外的天空。”我從字典上發現,記憶的意思是“過去的事物保存在腦子裏的印象”,這彷彿把印象分成了兩個部分,一個是保存在腦子裏的,一個是沒保存在腦子裏的。因為有或有過印象的事物肯定是見過的,見過的肯定是過往的。但字典上對於印象的解釋是“感受過、接觸過的事物在頭腦裏留下的跡象”,也就是沒留下來的不叫印象。這就有些令人糊塗了。但是稍微摳一下字眼就會發現,在上文中我們解釋記憶之後,解釋印象之前,對印象的分類中把印象分成了兩類,一部分是記憶,另一部分是被遺忘的印象。“被遺忘”並不代表它從來沒來過,並且作者也説,它們只是在腦海深處深睡着,抵抗着歲月的風化,之後再突然醒來,變成平凡無奇卻令人唏噓不已的青葱歲月。而作者筆下“牢籠外的天空”,也正是這些人生中的美好歲月。

年少氣盛的我們總以為一路的飛奔向太陽才無愧於生命,這沒有錯,我們也需要那股衝勁。但總會有東西阻擋你,或是一塊絆腳石,或是一面看起來無法逾越的高牆。如果短時間內無法翻躍,別不知所措,也別硬碰硬,那就靜下心來好好整理整理被風吹亂的衣襟,欣賞一下拂上身的露珠,回望曾灑在你身上的盈盈露珠,用心靈看穿這陰霾。最後,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睜開眼,又是一條通天大道。

我已地壇的讀後感篇6

讀《我與地壇》這篇散文,我陷入了深思。

作者在地壇中得到生命啟迪和人生感悟,作者對母親的慚愧追悔與無盡的思念,作者與地壇不可分割的感情在我的心中激起層層漣漪。

“她情願截癱的是自己而不是兒子,可這事無法代替。她想,只要兒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母親為了兒子,寧願付出生命,母親已經十分痛苦,可她,依然想把兒子的痛,兒子的病全部地由自己承擔,也不在乎自己的身體能否承受得了如此大的折磨。兒子的痛,在母親的心上從來都是加倍的痛,而母親卻從不訴苦,從不在兒子的面前表現出痛苦悲傷的樣子。

“母親走過了多少焦灼的路……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母親對兒子的愛是多麼的深,對兒子是多麼的關心。兒子晚回家了,母親也從不理會園子是那麼的大,不顧勞累四處尋找兒子。一個個的腳印深深留在園中每一處,那是一位母親,在執著地尋找她的兒子。多少次,母親因為找兒子,而焦慮無比,多少次,母親因為找他,而累得深深喘氣;多少次,母親因為找他,而留下滴滴汗雨,汗水浸濕母親的衣裳,可這絲毫不能減緩母親急促步伐。這,是一位多麼偉大的母親。她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讓我印象深刻!

讀到這裏,思緒不由得回到三年前…

“呼,呼”一陣陣北風在咆哮,雨點紛飛,不住地敲打脆弱的窗户,窗户被折磨的瑟瑟發抖,寒氣從窗縫裏鑽了進來。在這樣的一個寒日,母親病倒了!她躺在牀上,臉色蒼白得恐怖,嘴脣毫無血色,眼皮如鉛塊般的沉重,她吃力地想睜開眼睛,卻只能眯成縫看着我。我今天還要上課,可母親卻又病倒了,我只好抽出傘,一步一步往外走。

我的腳步就如灌了鉛似的,十分沉重。雨越來越大,風越刮越猛,“砰”雷公吼轟一聲,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身子不自覺顫抖起來。萬一我被雷劈了怎麼辦?萬一我被小偷抓了怎麼辦,萬一……我愈來愈害怕,北風似乎也在嚇唬我,咆哮得更厲害了。我不禁回頭一看,啊!這不是我的母親嗎?只見她穿着一件單薄的外套,瘦弱的手無力地舉着傘,冷風肆虐着她,她的頭髮被風撥亂了,臉色比之前更差了,眼神十分恍惚,她在顫抖!為了我的安危,母親連自己的身體都不顧惜了,她連生命都不愛惜了!我的眼淚湧出眼眶,“媽”我撲進母親的懷裏……

母愛,如歲月般綿長。子女就像飛翔藍天的風箏,無論飛得多高也不會害怕,那一根回家的線牢牢握在母親手上,人生路上,有母親的伴隨,一路永遠灑滿温暖的陽光。

我已地壇的讀後感篇7

我為什麼要活着?

這是整篇文章中作者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因為人的慾望,想要活着,不想錯過那些未來可能發生的事。但人不能消滅慾望,因為消滅人性的最好方法就是消滅慾望。

史鐵生覺得,沒有人是一生下來就不怕死的,有些人怕活着,但這並不代表不想活着。人是為了慾望而活。

我卻有另一個觀點。

我覺得,人是為了責任而活。

一個孩子的出生,往往會使一個家庭充滿希望與歡喜,因為孩子可以創造出無限的可能,於是,從出生那一刻起,人就開始有了責任,一個迴應家人期望的責任。

孩子漸漸長大,會有朋友,有老師,結交形形色色的人,在別人心中留下或深或淺的痕跡,是許多人時間軸中一個轉動的齒輪。如果有一天,這枚齒輪停止了轉動,若齒輪是小的,就不會影響到整個時間軸的運轉,若齒輪是大的,那麼整個時間軸都會難以轉動,若齒輪是非常重要的,那麼整個時間軸就有可能崩潰。

所以,人是為了責任而活。為了不讓那些關心自己的人傷心。

看到許多小説中,主角無數次面臨險境,面臨死亡,但總可以從死神的魔爪下逃出生天。每到這種情節,讀者都會説咱有主角光環咱怕誰,可若真看到那部小説中主角寫死了,就會覺得喉嚨裏像是哽住了一樣,有一種悵然若失之感,期待着作者神來一筆,將死去的人物在寫活過來。

讀者尚是如此,那麼那些小説中主角的朋友家人就更不用提了。

一個主角死了,要不復活,要不整個故事就結束在一片壓抑的悲傷之中。

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主角。

標籤: 讀後感 地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mo/redian/xinde/eoq1d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