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心得體會 >

《我的精神家園》讀後感範文三篇

《我的精神家園》讀後感範文三篇

俗話説書中自有黃金屋,但是光讀是沒有好處的,最關鍵的還是要寫讀後感,你看過《我的精神家園》嗎?記得寫讀後感哦,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我的精神家園》讀後感範文三篇,供大家參考。

《我的精神家園》讀後感範文三篇
《我的精神家園》讀後感1

先笑一個:我天天教別人,寫文章從題目開始就要有新意,要奪人耳目,自己卻用這麼俗舊老套的名目。為我的懶擊掌先。

準確的説,這是第四次讀王小波了。但從第三次開始,我才讀出點味兒來。

第一次還是上學其間,記不清是大幾了,總之那會王小波的時代三部曲正風靡校園,我也就找來了看,實際的情況是,那些小説,我字字都認得,合在一起,卻一點看不明白,所以就放下不看了。呵呵,這大概是我讀書的唯優點:不懂就是不懂,絕不裝神弄鬼,借虎皮拉大旗。

第二次也是上學其間,有一回假期回學校,買完車票離開車還有幾個小時,沒事做,就到處轉在車站附近一家書店,賣的大都是教輔書,再就是些沒名堂的暢銷書,我翻來翻去,找到一本《古詩一百首》和一本王小波的文集。具體的書名是什麼我已經記不清了,總之似乎我還沒有讀完,它就失蹤了,也不知誰借走了,再沒還過——這樣不知所終的書已經好幾本了,深刻懷疑被老二順走了,別人不上我這來,來的也不讀我的這些書。

第三次還是工作以後,那二年被賦閒,工作很簡單,不要説八小時之外,就是八小時之內可供我自由支配的時間也很多,由是隔幾天就到圖書館換幾本書,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園》就在其中,那時,才能説懂了一些——知道他在説什麼了,記憶最深的是那句“我是學理科的,不相信世上有……”的議論,觸動很大。

年跟前,又有了些空閒,借書的時候,這本書又跳到眼前,於是借來再看,説全懂,怕挨砸,但至少看出了他的言論的優劣,也讓我多了些自信——以前總覺得自己這個專業沒專業,好象什麼實用的技術都沒學到,看到王小波亂用概念,不禁暗笑,原來我還是有點專業的:)。

認識王小波的過程,跟讀錢鍾書的《圍城》類同。初識《圍城》是上補習班時,班上有人讀《圍城》再加上電視劇播的火熱,很多文學愛好者讚口不絕,於是就借來看,看了一晚,不得要領,悶悶的還給別人,上大一的時候,和一老師説起《圍城》,我説我怎麼不懂的話來,邊上一同學説她懂,很有感觸,結果被好一頓挖苦:多少專家多少年研究都不敢説懂了,你這麼膽大敢説自己懂了,了不起,等等,讓我目瞪口呆。

然後到了大三,不知怎麼又借了《圍城》來看,還不知看懂沒有,但邊看邊大笑,惹室友羣起抗議。

《我的精神家園》讀後感2

我對本文很有感觸。當今社會處於浮躁的氛圍中,精神被物慾所矇蔽,拜金主義已經佔到合情合理更合法的地步。網絡充斥着八卦、黃色和暴力。現代社會的美常被視為昔日的醜惡,還美其名曰:審醜視角。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速度的迸發。我們的生活節奏日益加快,信息速傳和交通便利把原有的自然享受磨滅。但是我們的工作學習之繁忙不足以被悠緩的享受所抵消,所以出現了卡拉ok,電視,電腦,網絡,psp,mp3……甚至連手機都方便我們“及時行樂”,直到再也離不開速食文學,在線視頻,網頁遊戲……曾幾何時我們已經失去了享受的幸福。

另一個原因,我認為可以從生理上來闡述。由於現代娛樂設施多以輻射環繞,人的身體機能難免受到影響。輻射的危險度據説可以再來回1米間反覆10萬次後煮熟一顆雞蛋。而人腦作為人身體最脆弱的部分,成對輻射神經高度敏感的區域。人的心理緊張可能有很大一部分源自於輻射的增加。但是反觀越發不能擺脱高級設備的社會人,文明人,其實不自覺地加速了精神緊繃,導致衰退。

或許有些駭人聽聞,但是我們必須予以重視,自覺地有意識地讓自己有一定的空間遠離過快發展的新式技術。就好比艾略特所著的《荒原》,如果人類滅亡歸咎於自然的不可抗力,那麼人類的精神毀滅一定是源自人的自殺,而且是上癮般的毒殺。我認為這本書能夠警醒我們青年一代,把握自己的生活,重新獲得幸福的真諦。

《我的精神家園》讀後感3

有人曾這樣説過:《我的精神家園》是一個充滿睿智的詩意的世界,一個自由思想家的精神家園,是使人憂傷的幽默。這是一本雜文集,書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值得深思,風格卻又是黑色幽默的,讓人一邊笑一邊思考,這並不代表拋棄了嚴肅,話題是嚴肅的,只是用了不同的方式來敍述而已。王小波説過,他喜歡有趣的東西,所以他書中的人物始終都是笑着的,他的文字中流淌着鮮活的智慧,就像自有奔湧的河水,任何力量也無法阻擋。他喜歡,讀書的人也喜歡。

王小波對讀書和思考有一種天真執着的熱愛,不是為了功利,而是學習中享受純粹的快樂。他在《我的精神家園》中回憶的“幼時遙望人類智慧星空的情景”純真而令人感動。他一定要活得真實、豐富、有趣,追求智慧和真理,痛恨乏味和愚昧。讀其文字,獨特而態肆隨意,但卻有着一種內在的嚴肅。他的作品中佔支配地位的是超越情感的理性思索,在那貌似玩世不恭並且自嘲的表象下,隱藏着冷靜、徹底了悟的大智和無可救藥的真誠。

王小波説人應該記住自己做過的聰明事,更該記得自己做的那些傻事。這是提醒人們應該具備時時反醒的精神吧。俗話説:“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一個人,在不斷地學習和追求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多多少少的失誤。這就需要我們要有反醒的精神,努力做到時時刻刻自省,不斷改正錯誤,每一天留給自己一些時間去反省去靜下心認認真真思考一些事,時間久了,必然是有所收穫的。

作者在書中提到對於“中國人喜歡接受這樣的想法:只要能活着就是好的,活成什麼樣子無所謂”的精神狀態是極為不滿的,認為人必須過他可以接受的生活,這恰恰是他改變一切的動力。人有了心胸,就可以用它來改變自己的生活。因為在精神生活的問題上,任何否定和不滿的背後都有着一種肯定和追求,表明了人對舊我的否定,對新的精神生活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憧憬。在人的精神生活中,作者認為“能夠帶來思想快樂的東西,只能是人類智慧至高的產物。比這再低一檔的東西,只會給人帶來痛苦;而這種低檔貨,就是出於功利的種種想法。”從這種立場出發,人就有了更為廣闊的參照系,因此在衡量一種精神價值時,主要標準就不再是眼前的自身實利。

在現實社會中,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我們往往會摔跟斗。但是,我們要掌握自己的命運,就要不斷地學習和追求,使自己的各方面能力不斷得到提高,從而找到自己的成功之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mo/redian/xinde/jro4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