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心得體會 >

《教師的挑戰》讀後感最新範文三篇

《教師的挑戰》讀後感最新範文三篇

教育是一個永恆的話題,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以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閲讀是一種非常好的方式,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教師的挑戰》讀後感最新範文三篇,以供參考。

《教師的挑戰》讀後感最新範文三篇
《教師的挑戰》讀後感最新範文1

教師面臨的挑戰是什麼?那就是為所有兒童提供高質量的學習機會。讀完“個體與個體的鏈接”,我總結一句話:教師以怎樣傾聽和迴應每一位學生的心聲和低語,這種傾聽行為將形成相互傾聽的關係。實際上,在多人組成的課堂空間中,只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才能產生相互傾聽的關係。

教師用柔和鎮定的語言展開教學,真正走近每一位孩子的身邊,傾聽孩子的心聲,讓一些潛能生逐步的加入到合作學習的大氛圍中,一點點的在合作中獲得尊重,獲得成長。在我們的課堂中,我們可能會偶爾關注課堂上的中等程度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最大化的給後進學生展示自己想法的機會,但是公平對待每一位學生,尊重每一位學生的選擇,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包括和學生平起平坐,做到共同探究課堂學習),有沒有堅持做到?讓學習不再是學生自己的事,讓課堂屬於教師和學生共同探索的平台。第一步就是要建立起相互信任,讓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才可以不斷提高學生興趣,不斷提高教學質量。但大多數的時候,為了課堂進度,我們很難靜下心來去傾聽他們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這樣的教學氛圍不利於孩子的各方面發展。

通過閲讀這本書,讓我對國外先進的理念有了進一步瞭解,對自己的教學也有了更深的認識,在班級管理方面,也有很多值得我們大家借鑑。不斷閲讀和思考,讓我能清晰地認識到教師內心的寧靜是源於對教材的深刻理解、爛熟於心,也正是這樣,才能熟練的駕馭課堂,張弛有度地進行課堂教學,學生的寧靜是源於具有個性的發展和思考,才會誠實地去想問題、説想法,因此在以後的課堂中借鑑書中老師的一些教學方式,來關注課堂中的一些孩子,是我努力的一個方向。

《教師的挑戰》讀後感最新範文2

書籍作為生活的一個載體已經成為我們生存、發展、進步的必需品。讀好書猶如品嚐美味食品,只有細細咀嚼,其味才能充分享受,其養才能充分吸收。暑假裏,我讀了美國魯道夫、德雷克斯所著的《教師挑戰》受益匪淺。

這是一本關於教師的心理學的著作,書中所闡述的問題也是我們老師所經常遇到的問題。比如,學生上課不聽課,打架,不會與人交往,跟老師頂嘴,不寫作業,不背誦課文、當我面對這些問題時只是看到問題的表面,沒寫作業就補寫,沒背誦課文就留下背誦,成績不好就多做題,這樣做的結果是解決了當時的問題,孩子以後還是會犯同樣的錯誤。《教師挑戰》中的老師面對這些問題時,不只是從表面上看這些問題,而是看到了問題背後的東西,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從心理學的角度去解決這些問題。

比如孩子的離家出走問題,是我們家長和老師最頭疼的問題,孩子離家出走,回來之後會有兩種結果:一個是狠狠地懲罰,讓孩子不再有這種想法;另一個是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合理的不合理的都滿足,讓孩子更是為所欲為。除此之外,我們找不到更好的方法。

魯道夫分析了孩子離家出走的原因:

1、孩子們認為離家出走並不是壞事,可以引起父母對自己的關注。

2、離家出走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就是不在家吃飯而已,爸爸也經常不在家吃飯啊,我離家出走,説明我已經是大人了,證明我已經長大了。

3、離家出走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向大人一樣。

4、離家出走可以讓父母滿足自己的要求。

每個孩子都想得到別人的關注,想向別人展示自己的強大和成熟,只是有些孩子採取了離家出走的方式。我們只是想到了孩子離家出走的後果,而沒有分析原因,找到原因,我們再來看孩子的離家出走,或許並不那麼可怕。當然這需要做父母的真正的瞭解自己的孩子,才能找到問題的真正原因。

此書針對孩子不良行為背後的目的,教師如何做才能引導他們發生積極的轉變做了歸納。

首先講的是尋求關注型,針對這一類型的孩子要避免再給予過多關注,如果孩子通過示弱來尋求關注,就給孩子機會體驗成就感;如果孩子通過破壞性行為尋求關注,就根據孩子的特點尋找機會讓孩子做出建設性行為,並給予認可。這裏要特別注意一點,對於這類孩子的建設性的行為也不要給予太多表揚或讚許,因為這仍然是一種過度關注。老師只要讓孩子感到被認可就好。

第二種是權力之爭型。對待這類行為關鍵是控制情緒,不讓自己陷入權力爭鬥,“讓他的風無帆可吹”。這類型的孩子一般會表現為故意擾亂課堂秩序,或者挑釁老師,這時候教師要避免衝動的本能反應,因為發怒或訓斥正是他想要的結果,只會強化他的不良行為。教師此時保持冷靜,執行自然結果是最好的選擇,有時候用幽默來化解局面效果也不錯。當學生髮現老師不想和他爭奪權力時,他會覺得無趣,從而有可能改變一貫的行為。

第三種是報復型。這種類型與權力之爭有共同之處,但報復者的挑釁行為不僅針對他不喜歡的老師或家長,而是所有人。這種類型的孩子內心絕望,已經不相信有人會愛他,也不抱希望可以通過建設性的方法取得認可,很容易走向犯罪。對於這樣的孩子改變起來相當困難了,他不相信別人的好意,而且他的行為也確實讓人“想説愛你不容易”。需要尋找合適的機會,與孩子建立良好的關係,取得信任。而且在尋找機會的過程中,要注意防止孩子有過激行為。

最後一種是自卑型。自卑的孩子同樣是內心絕望,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得到認可,於是表現得很無助,而且他們通常有辦法讓別人認為他們是真的無能。教師對這樣的孩子要有發自內心的的信心,相信他是有能力的,不被孩子製造的假象所迷惑。同時給孩子適當的機會重新認識自己的能力,逐步建立自信。在這個過程中,同樣要防止出現過度關注,我們的目的是讓孩子對自己有信心,而不是依賴於老師的關注。

最後我把書中印象深刻的部分名言摘抄如下:

1、當成人對孩子過度保護或者縱容時,其必然結果就是家長和老師表現出對孩子的能力、智力和責任感缺乏信心。造成了孩子的不自信。

2、一個搗亂的孩子是一個不快樂的孩子,他需要的是鼓勵而不是羞辱。

3、老師希望孩子們成長,就必須激發他們的真正興趣。學習過程應該成為所有孩子的愉快經歷。這要以老師對自己的工作充滿激情為先決條件。

4、氣餒是錯誤表現的根源,每個孩子都想做好孩子,只有當他看不到成功的希望的時候才會變“壞”。過度的保護和縱容一樣,具有令人灰心喪氣的影響,並剝奪了孩子體驗實力,發展克服困難和照顧自己能力的必要機會。

5、越多批評越不改變,越不改變越多批評。面對這種惡性循環,我們可以改變一下方式。

6、一個氣餒的老師不太可能成為鼓勵孩子的源泉,只有當老師對自己的知識和能力有把握的時候,才能幫助孩子克服困難。老師對孩子的實力好能力看得更加清楚,也就更能給孩子傳遞真實、客觀、樂觀的信息和態度。

7、一個人越不爭強好勝,越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站穩。如果他專注並滿足於自己的工作,那麼無論競爭者做什麼或者取得什麼成就,都不會對他造成干擾。爭強好勝着只有在自己成功時候,才能面對競爭的局面。

8、安全感是人內在擁有的,無法從外部獲得,但環境可以刺激或者阻止其發展,安全感來自內心,來自自身的勇氣,來自對自己的力量和能力應對未來生活中任何情況的認知。

9、愛和親情的獲得,並非取決於母親陪伴孩子的時間長短,而是陪伴質量的高低,付出愛和親情並不需要太多時間,它可以在幾秒鐘之內表達。

10、我知道你可以做的更好=你現在為什麼沒有做好。(這是批評而不是鼓勵)

總之,教師給學生多一點寬容,學生自己就會多一點自尊,多一點自省,更能促使學生的健康成長。寬容,是讓學生感受到愛和友誼的先決條件,更是能令其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另外寬容會使自己處事變得理性,使自己的工作變智育中心為以人為中心,造就一種民主的教育、生動活潑的教育,這不正是現代教育所提倡的嗎?讓我們學會寬容學生,使學生的人格更健全。

《教師的挑戰》讀後感最新範文3

勇於實踐,大膽創新,真真切切搞革命。

——題記

國慶七天長假裏,在家陪同高三女兒複習考試,想着自己也要充充電,於是,我靜靜地讀起日本佐藤學教授的《教師的挑戰》。初讀了《教師的挑戰》序言和第一章後,掩卷沉思,打開了心靈裏的一片感觸。

初悟: 在學習中成長

在序言和第一章裏:濱野老師的課堂是兒童富有個性的、同多樣化的教科書的相遇與對話,是兒童相互傾聽的關係;澀谷老師的課堂注重營造一種自然的學習氛圍,她重視學生奇趣的發言並會串聯起來憑藉學生思考力來推進課堂;藤田老師為了構造兒童之間的相互傾聽關係,桌椅按U字形排列,還決心把以往大聲的説話聲降低到"一半的音調",展開緩慢而沉着的教學;小林老師則以邊緣化兒童為中心展開"比例"課堂教學,坦然接受並創造性地幫助直言"不懂"的學生……此書聚焦了一位位一線老師的課堂教學實踐,以現場白描的方式記錄了老師們精彩的教學情景和學生多彩的學習生活。佐藤學用精妙的筆觸把我們帶到一個又一個課堂上,讓我們從"教學事件"中去觀察、去體會、去發現、去回味。

其中,讓我感觸良多的便是第一章"課堂的重建"中寫到:在八木老師先前的課堂上,教師的言行明顯粗糙,兒童的發言儘管活躍,但聽下來還是一種對教師獨白的應對,是一種思維淺薄的展開方式。但現在的課堂活動則是以"傾聽"、"串聯"、"反芻"為中心展開的教學變革,這就是以合作學習為中心的教學改革的實現歷程。八木老師這種寧靜的文化革命,正在一步一個腳印地前行。在五年級社會科《汽車工業》的教學觀摩課上,八木老師把實物汽車零部件卸下來展示在孩子們面前,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們在課堂上分組探究,合作交流。這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學生在課堂上暢所欲言,在觀察實物零部件中掌握知識,在合作探究中懂得知識,在交流展示中學到知識,真正實現了 "實踐出真知".是的,老師教學方式的轉變,課堂模式的重建的確能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尋求到真知。其實,在我們身邊也有像八木老師這樣重建課堂教學模式的老師。我回想起好幾年前後林國小的林金寶老師,他本來教國中的物理,後來改教了國小六年級的科學。他要求學校配備實驗室器材,每一節課學完理論知識後總要帶學生去實驗室做實驗。實驗對孩子們來説就是一個挑戰,緊張又刺激。他讓學生分組實驗,合作探究,總結原理。學生在這樣的課堂裏,通過一議一試就能真正懂得實驗原理。這樣下來,孩子們還需為了考試下功夫背誦嗎?那幾年前何中心國小六年級畢業會考(除了考語數英還考思品、科學)每年考上一中的學生,後林國小總佔一大半。直到現在就讀高三的那幾個後林國小的學生物理化學都學得頂呱呱,難道這還不能説明問題嗎?還有今年我們學校任教五年級科學的林輝龍老師更是幹勁十足,每一節科學課都精心準備,利用生動有趣的課件誘導學生,積極帶動學生合作探究,課後在班級羣里布置了探究性問題讓家長與學生共同完成,尋求實踐後的真知,為學生以後學好物理化學夯實了基礎。

讀完這部分內容,我很慶幸得到佐藤學教授理論知識的滋養,在書中得到了八木老師勇於實踐,大膽創新教學方式的指導。我將繼續學習,用佐藤學教授的理論來指導教學實踐,從而使自己不斷地成長。

再悟:在反思裏提升

可悲的是我們當前的課堂,老師真正捨得花時間讓學生合作探究的機會不多,讓學生動手實踐操作的甚是少得可憐。還有,看似熱熱鬧鬧的課堂上其實還存在很多"不懂"的學生。他們不敢直言自己的"不懂",只好偽裝自己,上課坐得直直的,人云亦云,有時還會點頭微笑,一副我聽懂了的樣子。其實,他們都只停留在聽一聽,説一説,似懂非懂的狀態,真正讓他們舉手回答時竟沒幾個,有時點名提問時竟杵着一字不出。這樣久而久之,興趣消退了,積極性下降了,成績自然也提不上來。怎樣改變這一現狀呢?佐藤學教授指出:創造合作學習的教師往往把邊緣化的兒童作為課堂溝通的中心來對待,在課堂上以"不懂"的兒童為中心,讓"不懂"的兒童激活學習的原動力,最終活躍了課堂,讓我們感受到課堂教學的律動。其實,課堂教學要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合作探究的空間、將"預設"和"生成"結合起來,課堂也只有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才能生成好的效果。如,我在教學五年級主題閲讀交流課《回眸感動》時 ,我就有意識要調動更多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根據學情分析和教學目標設計如下:首先是課前預習,根據近階段主題叢書的閲讀設計瞭如下羣文略讀表

要求不同層次的學生完成不同層次的作業,例如,學困生只完成填寫作者,摘抄好詞, 會讀幾句話;中等生完成簡介主要內容,寫出感動的句子並會談體會;優秀生還要會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這樣做是為了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儘自己的能力完成作業,或是學習或是提高,學生課前做好了準備,在課堂上才會自信地展示自我;其次是課上合作交流,有了課前準備,小組合作交流更是有聲有色,學生在組內交流,我來回走動,側耳傾聽,竟都能聽到小組內每個學生的發言,或是簡單到幾個詞,或是聲情並茂的高聲朗讀,或是富有深度的感悟,或是面紅耳赤的意見交鋒等等。課堂亂而有序,每個學生都是學習的主人;最後是小組展示,因為有了小組合作交流學習的彩排,學生上台展示就更是有模有樣了,讓我感到欣慰的是平時從來一言不發的學困生小晶這會兒也跟着小組一起上台,不僅能一字不漏完全準確地讀出感動的句子,還會説出自己的體會,雖然説得不夠貼切,但這畢竟是他破天荒的舉動,全班同學響起了熱烈的掌聲,這掌聲是送給小晶的,也是送給小組每一個組員的,他們都是好樣的。我看到小晶臉上露出燦爛的笑容,於是,藉機再引導:"同樣是這個感動的句子,你們還有不同的體會嗎?"這時台下的同學們也都紛紛舉手要來回答了。無疑,從課堂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足以證明這節課對孩子們的影響,對老師們的觸動有多大。從這之後,我繼續採用這樣的課堂教學模式,總能在課堂上發現部分學困生積極主動參與,並大膽回答問題,雖然回答得不完整,有時甚至是答非所問,但在我看來比起先前的不會參與,不敢回答要好得多了。佐藤學教授指出"要進行以邊緣化兒童為中心的教學就需要教師對每一個學生的尊嚴有深切體驗和共鳴,首要的是教師要有對每一個學生成長的期待與意志。"小林老師直面"不懂"的學生,不僅為那個"不懂"的學生打開了一扇自信的窗,還讓更多不懂的學生激活學習的原動力,讓整個課堂律動起來。我相信這將是對自己課堂教學的一個挑戰,也是一個提升。

深悟:在課堂上飛躍

書中寫到"澀谷老師認為,在兒童掌握學習技能之前,形成自然的學習氛圍乃是一個先決條件,構築‘相互傾聽’的關係是至關重要的。"師生在課堂上合作探究,互相傾聽,真真切切地思考、交流,才能創造新課堂。 其實,"凡是教師能夠講述的,能夠傳授的知識,多半是死的,凝固的、無用的,只有學生自己發現、探究的知識,才是活的,有用的,也是記憶猶新的。"當學生學到"大自然的奧祕"為主題的單元作文時,我便會帶上幾個雞蛋去上作文指導課,這是在證明一個科學原理"建築上的薄殼結構".我能猜到是孩子們喜歡的課 .我也很自信孩子們一定會寫得好。課伊始我就故搞神祕,鈴聲響過大踏步走進教室,提起三個雞蛋,學生面對雞蛋議論紛紛:有的猜是老師的早餐,有的猜是獎勵我們的獎品,有的猜是上課的教具……課堂上炸開了鍋,個個真想知道老師葫蘆裏到底賣了什麼藥?都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做到了,孩子們來了興致,我立即做了個手勢讓大家停下來,才告訴了真正的用意,孩子們一聽更是躍躍欲試,所謂"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老師的引導示範很重要,我先介紹操作要領以及注意事項,接着開始示範。我讓學生仔細觀察,再來描述老師的操作過程以及自己的感受,有學生説道:"只見林老師弓着馬步,展開手心握緊雞蛋使勁地捏,捏得面紅耳赤了雞蛋卻還完好無損,是雞蛋有神奇的魔力還是我們林老師瘦不拉幾的根本沒力氣?"我猜透孩子們的心思了,於是就提議讓班上大力水手上台來捏雞蛋,大家拍手叫好。只見大力水手也是使出吃奶的力氣還是成了雞蛋的手下敗將。大家更是疑惑了,有人站起來公然地挑戰:如果讓我來捏我一定把雞蛋捏個稀巴爛,沒聽過"以卵擊石———自不量力"嗎?大家紛紛發出挑戰,我就讓其他學生輪流上來捏,可惜的是沒有一個學生能戰勝這小小的雞蛋。我看大家一臉的茫然,最後才揭曉了祕密,原來這小小的雞蛋所以有這麼大的力氣就是因為雞蛋表面的曲面結構能夠很好地分散所承受的壓力,因此,即使雞蛋殼很薄,但它卻仍能很好的抵抗外界的衝擊,例如機磚廠的煙囱、北京人民大會堂都是根據這一原理建成的。最後孩子們才恍然大悟,像是見到了稀世珍寶一樣,緊縮的眉頭舒展開了。這樣通過"課前激趣——老師示範——個別展示——輪流演示——揭曉祕密"這一過程,在演示中,我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指名學生大膽描述演示過程及感受(包括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等人物描寫方法),其餘學生認真傾聽,適時補充、訂正,我隨機板書關鍵詞,然後再引導更多學生複述,這樣反覆地引導、交流,每個學生都在互相傾聽,每個孩子都在傾聽自己的心聲,每個孩子又都在傾聽生活的召喚,每個孩子又都在實現自身的飛躍。班上懼怕習作的學生也都能大膽地表達其所觀察到的內容。作文就是"我口説我心,我手寫我口"的過程。學生已經在實驗演示中將自己的所見所感都説了個遍還怕寫不出好作文嗎?這時,你便會發現齊刷刷的筆尖摩擦聲迴盪在寧靜的課堂中,讓人心生自豪。

我堅信,借鑑了佐藤學教授的理論去指導我們的教學實踐,從尊重每一位學生開始,從悉心傾聽每一位學生心聲開始,從引導學生動手實踐合作探究大膽創新的每一件事開始,我們的課堂也會發生寧靜的革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mo/redian/xinde/onrko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