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心得體會 >

2021國測一大隊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2021國測一大隊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測繪基準是一個國家經濟建設、國防建設、科學研究和社會發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礎,涉及國家主權和安全。國測一大隊正是擔負着這樣的重任。下面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2021國測一大隊先進事蹟心得體會3篇,歡迎閲讀,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2021國測一大隊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國測一大隊先進事蹟1

  在國測一大隊耕耘40年後,鬱期青1996年退休。3年後,任秀波進入國測一大隊工作。

  2005年,國家決定開展珠峯高程複測。國測一大隊再次接受重任,70餘名測繪隊員又一次踏着前輩的足跡,接受了珠峯高程測量這一新的考驗和挑戰。任秀波就是其中的一員。

  任秀波主要負責重力測量。珠穆朗瑪地區由於氣候多變,氧氣匱乏,普通人正常行走都比較困難。而任秀波還要揹負着沉重的重力儀和登山必需品。

  2005年4月28日,任秀波揹負重力測量儀器前往海拔7790米的營地行軍適應,當行至海拔7500米左右時遇到了特大暴風雪。當得到下撤命令時,他的第一反應就是一定要測量海拔7500米的重力值。因為他不知道,還能不能再次到達這樣的高度。他用冰鎬在60多度的雪坡上用了約10分鐘的時間才刨出一塊小平台,用來放置儀器。由於鴨絨手套太厚,無法操作儀器,他只能脱了鴨絨手套,戴着薄手套又用了10多分鐘的時間進行了重力測量,隨後又用GPS接收機採集了該點三維座標。當他收好儀器準備下撤時,才發現手指麻木,已經沒有了知覺。

  一個登山隊的老隊員説這是凍傷,必須迅速恢復,否則可能會更加嚴重,一旦加重就只能做截肢處理。任秀波用凍傷快速恢復的方法,將手指用力砸向冰鎬,以此來刺激神經,增強血液循環。過了10多分鐘後手才有些知覺,然後趕緊下撤到7028米營地,繼續對雙手進行復温,大約兩個小時後,他的手才完全恢復了知覺。

  2005年,在全體測量人員的努力下,珠穆朗瑪峯高程複測取得圓滿成功,測得了迄今為止最科學、最準確的珠穆朗瑪峯高程——8844.43米,再次向世界證明了中國測繪的實力。

  任秀波和隊友們創造了珠穆朗瑪峯測量的四個世界第一:第一次將現代和經典兩種大地測量技術完美地在珠峯地區集中展現,第一次精確測定了珠峯地區的似大地水準面,第一次在同一時間段內順利實施了珠峯高程交會和峯頂GPS測量,第一次獲得了珠峯峯頂35分鐘長時間、高質量的GPS觀測數據。

國測一大隊先進事蹟2

  今年80歲的鬱期青依然無法忘記自己36歲那年準備攀登珠穆朗瑪峯的前晚寫下的日記內容:“都36歲了,人生能有幾次搏,此時不搏待何時!”

  1975年,國測一大隊(現全名:自然資源部第一大地測量隊)派出了8名測繪隊員參加中國登山隊測量分隊,正式開展珠峯高程測量。測繪隊員們在生命禁區奮戰80多天,最終將紅色測量覘標矗立於珠峯之巔,8848.13米這個精確的“中國高度”得到全世界認可。鬱期青就是那8人之一。

  新中國成立之初,珠峯相關數據被外國“測量權威”壟斷,我國提出了“精確測量珠峯高程,繪製珠峯地區地形圖”的要求。

  1966年和1968年,國測一大隊先後兩次參與珠穆朗瑪峯科考活動,在珠峯地區建立起了高質量的平面座標和高程控制網。1975年,我國正式開展珠峯高程測量。

  鬱期青清晰地記得當年攀登珠穆朗瑪峯的情景:4月4日,突擊小組一行8人從5400米營地出發,經過兩天行軍來到6500米營地。第三天拂曉,向海拔7028米的北坳發起衝擊。強烈的紫外線被冰雪反射,灼人肌膚。初期,人人都臉上脱皮,嘴脣起泡,脱一層換一層。高山氣壓低,離開高壓鍋只能吃夾生飯,而小組為了減輕負重,又不能帶高壓鍋,所以只能吃乾糧、罐頭、糖果和鹹菜。

  由於坡太陡,突擊小組只能按“之”字形斜切,迂迴攀登。越往上,越缺氧,鬱期青當時只覺得背上的儀器裝備越來越沉。就這樣,經過8個小時的奮力攀登,測量隊員們終於順利登上了北坳,圓滿完成了7050米處的重力測量和航測調繪任務。

  北坳下來之後,突擊小組又連續爬了幾座雪山。鬱期青因體力透支患上重感冒,高燒持續了10天,轉成肺水腫、胸膜炎併發症,被緊急送到日喀則野戰醫院搶救。當他從報紙上得知“中國登山隊在珠峯豎起紅色覘標,各測站測繪隊員連續奮戰三天,終於測出珠峯的精確高度”這一喜訊時,激動得熱淚盈眶。

  為了測量珠峯的精確高度,鬱期青前後3年在珠峯特高山區的冰雪世界裏工作了200多天;1975年任務後期又因患高山肺水腫在醫院搶救治療了200多天。這兩個200多天,記錄了他40年測繪生涯中最難忘的片段。

國測一大隊先進事蹟3

  國測一大隊自1954年成立以來,從事的主要任務是建立和維護座標體系等測繪基準建設工作。隨着測繪服務需求日益多元化,國測一大隊也加快了轉型升級的步伐。2015年前後,技術研究開發部、應急測繪中心、新技術應用部等新部門相繼成立,使得測繪人的身影出現在眾多領域。

  飛越地平線

  在數字化程度越來越高的今天,航空攝影測量技術也在多領域被廣泛應用和推廣,機載激光雷達,是國測一大隊近年來引進的高新技術設備,其三維地理信息和影像資料數字攝影測量,為我國地形勘探、城市道路測量、地質災害等提供了數據信息支持和技術參考。

  航空攝影測量,聽上去比傳統的測量方法輕鬆多了。但由於作業需要,航攝飛機機艙內部和外界是連通的,飛行高度接近四千米高度時,因機上沒有加壓艙,沒有吸氧裝置,遇氣流顛簸,再加上低温,惡劣的作業環境讓測繪隊員承受着常人無法忍受的痛苦。

  應急救災,測繪先行。2015年8月12日,陝西山陽發生特大滑坡災害,國測一大隊第一時間成立了應急監測分隊,火速奔赴現場。面對搖搖欲墜的山體,應急測繪隊員們冒雨穿過滑坡腹地,利用微形變技術對滑坡山體進行變形監測。在此次災害救援測繪保障工作中,國測一大隊現場進行了兩次高危預警,用客觀、準確的監測數據確保了整個救援隊伍的生命安全。

  測繪不僅在經濟建設中突顯“尖兵”作用,在文物保護上也是功不可沒。地處十三朝古都西安,國測一大隊不斷探索測繪服務與文物保護的結合。經過千年洗禮的大雁塔經歷了70多次地震,再加上歷史上頻繁的戰爭等原因,塔身出現了傾斜。為了保護好這座千年古塔,從1984年開始,國測一大隊承擔起了大雁塔變形監測任務。35年來,國測一大隊隊員憑藉着精準的測量技術,為大雁塔建立了全面、系統、詳實的“健康檔案”。

  “遠看像討飯的,近看像逃難的,仔細一看是搞測繪的。”這是測繪隊員們自嘲時常説的一句話。在外人眼中,測繪是一項苦不堪言的危險工作,但在測繪隊員們的心中,這是一份可以拿生命去交換的事業。當問到隊員們是否想過換一份職業時,他們的回答很堅決,也很簡單:從來沒有想過。既然這件事總要有人去做,為什麼不是我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mo/redian/xinde/xlv5y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