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心得體會 >

《新教育》讀後感8篇

《新教育》讀後感8篇

有了一份讀後感,我們可以探討書中環境描寫的意義和作用,深入思考作品中的意象和象徵,讀後感是我們對書中文化和歷史背景的思考和研究,更加了解和探索不同的文化,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新教育》讀後感8篇,供大家參考。

《新教育》讀後感8篇

《新教育》讀後感篇1

這週一在以袁校長為主的領讀下,全體教師共同學習了《新教育》的一節內容,驚歎於袁校長寫作功底的同時,更是被她的閲讀量和善於發現並記錄生活中的點滴小事所折服。

她開篇的一句話記憶頗深,也思考良久,即作家張曉風的《我交給你們一個孩子》裏的一句話,這句話是這樣寫的:今天清晨我交給你們一個歡欣誠實的孩子,多年以後,你們會還我一個怎樣的青年?很多老師也許都這樣説過——來到學校的孩子是個半成品,甚至有的孩子就是個次品,家庭教育不到位,所有的重擔與責任都落到了老師身上;也會聽到這樣的言論——有多少問題學生,是父母欠下的債,卻要老師來還。牢騷歸牢騷,牢騷過後,看到的還是一個個竭盡全力、擼起袖子、一心為學生的老師們。既然我們無法選擇家長交給我們的孩子,那麼面對參差不齊的孩子們,我們應該怎樣去修剪這一顆顆小樹苗呢?怎樣讓他們儘可能的成長為參天大樹呢?

?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麼》裏也許有答案,記得讀時便有一章節印象頗深,大意是這樣的:童年播下的種子,有朝一日會萌芽,那時,人們也許會追憶,漫長的童年究竟是哪一天誰幫我播下了這粒夢的種子。讀後,我不禁捫心自問:我的課堂是怎樣的課堂,我又會給學生的童年心靈種下一顆顆怎樣的種子呢?終於明白,作為一位面對着一顆顆稚嫩心靈的老師,作為新教育基地的踐行者,我們任重而道遠,我們要行動起來,不只做知識的傳播者,更要履行好種夢的責任。想起一句紅極網絡的話:身體和心靈至少要有一樣在路上,那麼對於尚不具遠行能力的孩子來説,他們的善良與愛,詩與遠方又該去那裏尋找呢?多讀書也許是再好不過了的吧,給孩子時間,讓孩子讀書,讓他們通過書裏的美好去淨化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新教育》似乎也給了我們答案,“靜待花開”——這也許是教育領域裏最温馨最美好的詞彙之一吧,給學生的心靈播下一個美好的種子,老師呢,不急不躁,適時的澆水鬆土,靜靜等待這些種子的發芽,清風徐來,相信我們的等待會迎來百花盛開!

桃李天下之際,我們會滿懷自信的告訴家長們:今天清晨您交給我們一個歡欣誠實的孩子,多年以後,我們會還您一個正直有為的青年!

《新教育》讀後感篇2

曾有人這樣説,一個失職的醫生,他毀掉的可是一個人,甚至可能會是一個家庭,然而一個失職的老師,他毀掉的可以是一代人。可見,教師身負的重任。“教育的理想是為了一切的人,教育的理想是為了人的一切。”最近,我讀了知名教育家朱永新的一本教育專著《新教育之夢》。這位教育大師知識的淵博,對教育至真的感悟與至純的摯愛,他對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遠矚,令我油然而生敬意。要成為一名教師,不難;可要成為一名好教師,卻是很不容易的。

本書對理想的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都作了深度的闡述;同時對理想的學校、教師、校長、學生及父母也作了形象地勾勒。伴隨着書中描述的教育理念,我彷彿飛翔在一個嶄新的世界。“理想的智育應注重協調和諧,融德、智、體、美、勞,諸育於一體,着眼於學生的全面發展,着力於‘合格加特長’的個性養成。”我十分贊同這一點,理想的智育不能狹隘理解為成績好就行了。它應該與德、智、體、美、勞融為一體,它不但是單純的傳授知識,還有着對學生正確人生觀的教育、求真信念的塑造、審美情感的薰陶、堅強毅力的培養、實踐能力的訓練等。試想,如果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只是成績好,其他方面都不行,這是我們所期望看到的嗎?現在的孩子已儼然成為家中的小太陽、小皇帝,已習慣了接受父母無微不至的關心照顧,不懂得回報和感恩,缺乏動手能力和受挫能力,在與別人相處時處處表現出的斤斤計較和以自我為中心……對於這些情況,如何改變,如何在有限的教育空間有效實施學生的全面發展,值得我們思考。

書中還提到的新教育實驗六大行動: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熟練運用雙語、創建數碼校園、構築理想課堂,使我們這些一線教師眼睛一亮。營造書香校園,大量閲讀書籍。讀書是一種幸福,一種樂趣,更是一種享受,這也正好和我校所提倡的讀書活動相吻合,大量的閲讀確實會在不同層次、不同方面提升師生們的人文素養。讀完此書,我一下子被書中那句“中國小搞教育科研,就是應該從記錄自己教育現象,記錄自己的感受,記錄自己的思考開始的,把這一串的‘珍珠’串起來,那就是一條非常美麗的項鍊。”而吸引。是啊,我們平時不是一直在講科研先導、科研興課嗎?如果我能從教育隨筆,教育日記開始,那不是最真實的科研嗎?從那時起,我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一定要堅持從關注學生心靈開始,記下自己教育中的點點滴滴,不斷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和學生一起成長!

教育悲劇的產生往往緣於用一個標準去要求所有的學生,而只有針對每一個學生的實際實施教育,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礎上不斷地提高,這才真正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每一個學生的成功。蘇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讓每個孩子抬起頭來1因此,我認為,轉變“後進學生”的關鍵是幫助他們樹立其學習的信心,使他們和優秀生一樣體驗到學習的成功感。正是因為我們的學生習慣、智商、學習成績等各不相同,但他們都是一個個有着自己想法、思維的獨立的個體。所以,我們所從事的工作是那樣的與眾不同和富有新鮮感。

當然,加強德育還有必要充分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過去,我們經常把學生的品行問題和心理問題混為一談。兩者固然有密切的關係,但是畢竟還是不一樣的。很多人在生活中所犯的錯誤往往被看作是德性問題,實際卻是心理問題,如學生拿別人的東西,就一直被看作是品德問題,但是據研究,許多都是一種心理障礙問題,因為許多學生根本不缺少這些東西,但是他通過拿別人的東西而獲得一種滿足感。如果把這些由於心理問題而犯的錯誤曝光於大庭廣眾之下,作為品德敗壞而進行處理,則會大大挫傷學生自尊心和人格的正常發展。教師必須從學生的心理和行為等角度正確分析學生產生問題的原因。這就給我們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普遍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通過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優化心理品質,增強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幫助他們處理好適應環境、自我管理、學習成才、人際交往、人格發展和情緒調節等方面的困惑。通過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校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健全學校德育工作的管理體系。

作為老師,不能以一個成績的標準來看待學生,相反,我們要淡化成績,這淡化成績當然不是説我們不要追求好的成績。對於優秀生,我們要注重培養他們嚴謹認真的治學態度,培養他們博覽羣書的良好習慣,培養他們善於合作、不斷超越自我的精神,讓他們在追求真善美中充分享受學習的快樂,體驗成功的喜悦,而不是拘泥於分數。即使有些時候他們的考試分數不是太理想,我們也不必太在意,只要他們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保持一顆積極向上的心,我認為已經很夠了。而對於“後進學生”,我們更要淡化“分數”對他們心靈的摧殘,我們要適當放寬對他們學習的標準,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分層對待,我們要注重培養他們對自己不自暴自棄的自信心,培養他們端端正正的學習態度;培養他們有不懂的內容能主動問老師同學,爭取理解;培養他們敢於正視老師、自尊、自信的完美人格;培養他們融入集體的積極向上的心態;培養他們為追求理想而不懈努力的精神與毅力……

有了夢就會有動力、有希望。《新教育之夢》——這是所有老師和學生共同的夢。我願意做一把開啟學生心靈的鑰匙,和學生一起成長。

《新教育》讀後感篇3

利用假期閲讀了“新基礎教育"這本書,書中給了我很多教育實踐中曾經歷過,卻未細細揣摩的教學真諦,我久久的徜徉在這片書海中,深深的懂得教書育人的不易,我們得時時反省自己,時時反思自己,才能將工作落到實處。

“新基礎教育"理論提出的“三觀十性”,以及“把課堂教學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把班級還給學生,讓班級充滿成長氣息”、“把創造還給老師,讓教育充滿智慧的挑戰”、“把發展的主動還給師生,讓學校充滿勃勃生機”的“四還"目標等為教師們打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育活動是動態生成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把學生看作“對象"、“主體",還要看作是教學“資源"的重要構成和生成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把精力放在研究學生、傾聽學生髮展學生上,而不是把學生在課堂中的活動、回答看作是一種對教師的配合,而是看作對教學過程的積極參與和教學過程創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關注學生的學習方式。葉瀾教授在闡述新教育觀念下的學生觀時,認為新學生觀就是注重學生髮展的潛在性、主動性和差異性的學生觀。這是教師在教育中努力探索的最大可能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逐漸成為自己發展的主人這一教育行為產生的觀念性前提。

葉瀾教授的“新基礎教育”最關注的是生命的整體性和人的發展的能動性。可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我很好地把每一個學生當作一個生命體了嗎?回答是否定的。以前我們或多或少地存在把學生看作認知體,只要讓他們認真學習,養成好習慣,在各式各樣的考試中有一個好成績,但並沒有過多地考慮教育對於學生和教師生命成長的意義是什麼。葉教授的文章讓我真正開始認真思考:怎樣的教育活動是最利於生命成長的?

首先我認為要改變我們教師自己與學生的.關係,關注學生的表現,傾聽學生的意見,開放課堂,給學生創造一個敢於發表自己意見的氛圍,改變學生的發言方式,用“我有個建議”、“我還想補充”,真正還課堂於學生;其次做好自我反思,就是針對課堂中出現的種種弊端進行思考,然後確定在以後的教學中該如何改進。出了問題,我不能只是一味的尋找學生的問題,也要反思自己。以前我認為只要上課課堂氣氛活躍,學生髮言踴躍,看起來熱熱鬧鬧,這堂課基本上就算成功了,就可以説把課堂還給學生了,實際上這是錯誤的想法。真正意義上的好課,不僅要看這種表面的“活”,更重要的是學生從思維深處真正活起來,學生表面的“活”是基於他們經過理解而來的,而不是為了純粹的表現。“以學生髮展為本,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生命活力”不是一句簡單的話。

作為一名班主任,我特別仔細地去研讀了其中第十章——班級建設改革,給我極大的觸動。首先,葉老師對“班級建設”這一概念進行重新的界定。“新基礎教育”是將“班級建設”作為一個完整的詞來理解,用是指稱學校中相對獨立的實踐領域,放在學校教育實踐的總框架中來認識和研究。“新基礎教育”把“班級”看作因學校行政劃分而處於同一個班的學生組成的同伴羣體。而“建設”是不斷創造着班級內涵與個性的過程。“班級”與“建設”所構成的“班級建設”一詞,不只是兩個詞的簡單組合,而是作為有着內在關聯、相互限定的複合概念來理解。“班級建設”主要由兩大部分構成,一部分是有關學生在班級中日常的社會生活質量提升型的建設;另一部分是有關班級集中進行的有主題、有設計的,具有專題性的班級活動系列的建設。只有真正理解了“班級建設”這一概念,才能明確“班級建設”是師生合作進行的教育實踐,老師和學生是班級建設實踐的共同主體。它和課堂教學相通,同樣需要師生、生生之間的積極、雙向的互動。由此也進一步提出了對班主任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去探究學生的社會性和個性的發展需求;研究、關注學生相關的成長;思考如何讓學生提升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意識與能力,如何促進學生社會性發展等一系列的核心問題。

其次,葉老師又從獨生子女人格的健康發展問題、當代中國社會的未來公民養成問題及學生自我意識與成長需要的發展問題,分析了當前形勢下班級建設的意義。的確,如今我們接觸的絕大多數學生是獨生子女,是家中的小太陽,一家人都圍着他轉。父母的經濟收入都很高,生活條件相當優越,在這麼優越的環境中長大,他們更多的感受是他人為自己服務,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特點強。父母長輩一方面“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另一方面又無形中去溺愛孩子。這樣的狀態,如何培養孩子心中有他人?如何培養面向二十一世紀高素質人才?“新基礎教育”向實驗班主任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那就是改革現有班級管理狀況,“把班級還給學生!”在“新基礎教育”推廣性研究過程中,又提出了“把班級還給學生,讓班級充滿成長的氣息”的重建班級的口號。要讓這一口號實實在在地融入平時的教育工作中並非一件易事。

總之,通過對葉瀾教授的《“新基礎教育”論》的學習,對我的教育理念有了更大的提高。作為一名教師,一名班主任,平時要多進行理論的學習和提升,這樣才能學到更先進的教育方法,才能更充分挖掘學生中的能源,積極鼓勵每個學生參與班級管理,提高每位學生的服務、管理意識,使學校、班級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樂園。

《新教育》讀後感篇4

“一個理想的教師,他應該是個天生不安分的、會做夢的教師。”

朱光潛先生有句名言:要求人心淨化,先要求人生美化。毫無疑問,美育的終極目標是指向人性的,學生健康完美的人格是一切美好行為的前提條件,如今,我們已經不再擔心學生的智力問題,而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卻是作為父母,教師更應該警覺的。我們現在的教育太直面現實,有太多社會陰暗面的實況轉播,於是,在孩子們的心中,沒有了純真,沒有了純正,沒有了童話和夢想,沒有了對生命一往情深的哀憐和呵護,以及對人生的憧憬與嚮往。有了完美的人格,才能引導學生走向美好的人生。

在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很欣賞:土地寬容了種子,才擁有了收穫;大海寬容了江河,才擁有了浩瀚;天空寬容了雲霞,才擁有了神采;人生寬容了遺憾,才擁有了未來。寬容意味着承認孩子的差異,承認孩子的未完成狀態。教育應從寬容開始。

《新教育》讀後感篇5

品讀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夢》,字裏行間感覺似有一股甘甜清冽的涓涓細流,我順溪而下展現在我眼前的是無限廣闊、無限美好的教育伊甸園。

在這教育的伊甸園裏我看到了五個光芒閃耀的花環懸掛在高高的蘋果樹上,它們的名字叫作德、智、體、美、勞。我看到了理想的學校、理想的教師、理想的校長、理想的學生、理想的父母和一片和諧向上的愛的海洋。

在《新教育之夢》一書的序言中,朱永新講述了一個令人震撼的真實故事:一位叫布羅迪的英國退休教師,在佈滿塵埃的閣樓上整理舊物時,發現了一疊發黃了的舊練習冊。它們是他50年前31位孩子的習作,作文的題目是《未來我是———》。31個孩子有31個夢想,有想當總統的,有想當馴狗師的,有想當領航員的,有想當王妃的……

那位老師突發奇想:把這些本子重新發到同學們手中,讓他們看看現在的自己是否實現了50年前的夢想。他在報紙上刊登了一則啟事,不久,一封封回信送到了布羅迪的手中,他們中有功成名就的學者、企業家、官員,更多的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

一年過去了,布羅迪手中只剩下盲童戴維的作文本。他寫在作文本上的夢想是當一名內閣大臣,他認為,在英國曆史上還沒有盲人進入內閣的先例,他要創造歷史。

正當布羅迪猜測着各種可能,滿懷遺憾地準備把作文本送進一傢俬人博物館時,他意外收到英國教育大臣的來信,信中的內容讓他大吃一驚,同時也感動萬分。

信中説:那個叫戴維的就是我,感謝您還為我保存着兒時的夢想。不過,我已不需要那個本子,因為從那時起,我的夢想一直就存在我的腦子裏,沒有一天放棄過。

50年過去了,可以説,我已實現了當初的夢想。今天,我還想通過這封信告訴我其他的30位同學,只要不讓年輕時美麗的夢想隨歲月飄逝,成功總有一天會出現在你的面前。戴維的行動使朱永新教授獲得啟迪:誰在保持夢想,誰就能夢想成真;誰能不懈地追尋理想,誰就能不斷地實現理想。

我感到很榮幸,因為我拜讀了朱教授的理想,找到了教育的伊甸園裏屬於自己的那棵蘋果樹。因為我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權利和責任分享朱教授愛的教育、理想教育的夢想,並用它提醒和改寫自己從今往後的實踐和追求。因為我也有一顆充滿理想和激情的跳躍的心。如果你要問我的夢想是什麼?那就是我願我的青春永駐蘋果樹下!

《新教育》讀後感篇6

又一次拜讀朱永新老師的《新教育之夢》。用心讀完後,掩卷遐思,不禁心潮澎湃,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這位教育大師知識的淵博,對教育至真的感悟與至純的摯愛,他對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遠矚,令我油然而生敬意。我強烈的感覺到,這新教育之夢,她,並不遙遠,她,就在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對教育事業的執着追求中,這夢定能成真!

這本專著在教我們如何當一個好老師的同時,也教會了我們如何做人。

一、做一個不斷進取的學者

海納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無邊。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就應該是一個不斷進取的學者,向前輩學習,向優秀者學習,甚至向我們的孩子學習。"教育在歷史上第一次在為不可知的未來服務,教師和孩子間的代溝從來沒有像今天那麼大,教師第一次不得不拋去因經驗豐富而擺出的架子,虛心向孩子學。這是我們怕見到而不得不見到的一幅圖景。教師此時有’一桶水’也是不夠用的"。面對我們的孩子,面對他們突然冒出的新花樣、新想法,我們常常會發出感歎:現在的孩子啊,我們常常有無所適從的感覺。這時,你的腦海裏應敲響警鐘:你已經落後於你的孩子了。

二、做一個有思想的教者

人沒有了思想,根本就屬於酒囊飯袋、行屍走肉。教師沒有了思想,就不能稱其為教育者。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學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萬有思想的一線教師。這具有兩方面的意義:

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們的教育行為,"觀念改變,行動改變;行動改變,命運改變"。

二是用思想陶冶學子的心靈。只有思想才能滋養豐富的心靈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豐富的思想熠熠生輝,倘若有豐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豐富、獨到、深刻的思想來鼓舞人心,我們的工作,我們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們才真正無愧於上蒼給予我們的不可重複,不可替代,無比高貴的生命。

三、做一個寬容的智者

在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很欣賞:土地寬容了種子,才擁有了收穫;大海寬容了江河,才擁有了浩瀚;天空寬容了雲霞,才擁有了神采;人生寬容了遺憾,才擁有了未來。寬容意味着承認孩子的差異,承認孩子的未完成狀態。教育應從寬容開始。

《新教育》讀後感篇7

“教育的理想是為了一切的人,教育的理想是為了人的一切。”最近,我讀了知名教育家朱永新的一本教育專著《新教育之夢》。我用心讀完後,掩卷遐思,不禁心潮澎湃,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這位教育大師知識的淵博,對教育至真的感悟與至純的摯愛,他對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遠矚,令我油然而生敬意。書中,對理想的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都作了深度的闡述;同時對理想的學校、教師、校長、學生及父母也作了形象地勾勒。伴隨着書中描述的教育理念,我彷彿飛翔在一個嶄新的世界。

“理想的智育應注重協調和諧,融德、智、體、美、勞,諸育於一體,着眼於學生的全面發展,着力於‘合格加特長’的個性養成。”我十分贊同這一點,理想的智育不能狹隘理解為成績好就行了。它應該與德、智、體、美、勞融為一體,它不但是單純的傳授知識,還有着對學生正確人生觀的教育、求真信念的.塑造、審美情感的薰陶、堅強毅力的培養、實踐能力的訓練等。試想,如果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只是成績好,其他方面都不行,這是我們所期望看到的嗎?這不由讓我想到,不久前一位家長找到我,向我訴苦,孩子在家如何自私不聽話。更讓她接受不了的是,當她生病時,孩子依然我行我素,沒有絲毫的關心。聽了家長的話我久久不能平靜,現在的孩子已儼然成為家中的小太陽、小皇帝,已習慣了接受父母無微不至的關心照顧,不懂得回報和感恩,缺乏動手能力和受挫能力,在與別人相處時處處表現出的斤斤計較和以自我為中心……對於這些情況,如何改變,如何在有限的教育空間有效實施學生的全面發展,值得我們思考。

學生最不滿意在課堂上和辦公室裏用兩種聲音説話的教師;最不滿意用那些連自己也不相信的東西來征服學生的教師;最不滿意那種盛氣凌人、以教育者自居的教師。他們會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他們歡迎沒有教育痕跡的交流,歡迎沒有心理距離的對話。是啊!我們國小教師面對的是充滿求知慾望,對老師有着崇拜、信任心理的天真無邪的孩子。即使有的孩子學習習慣沒有很好地養成,思維能力可能不太敏捷,學習成績不太理想,甚至有個別學生行為習慣也不大令老師滿意,但因為他們是孩子,是我們的學生,我們沒有理由也沒有資格去傷害他們。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和他們平等地溝通,嘗試着走進他們的心靈和他們對話。教育需要寬容,對學生偶然的錯誤和閃失,不要過分求全責備。在學生形成良好品行的過程中,尤其需要教師的鼓勵和表揚,學生在接受教師表揚和欣賞中,會自覺地把自己的優點無限放大,對自己表現出強烈的自信,極力使自己優秀,一些不良的品行會在不知不覺中消除。

在我們平時的教育中,我們雖然也或多或少地接受了一些“賞識成功教育”、“新型師生間平等民主式教育”。但根深蒂固的“師道尊嚴”使得我們好多教師觀念未能真正轉變,有些老師還是以成績來衡量學生,很少去發現和挖掘學生(特別是後進學生)身上的閃光點,那是一種怎樣可怕的教育!那些經常受到教師批評的學生,很可能只看到自己的缺點,找不到自己的優點,從而產生一種“破罐子破摔”的思想,只有自卑,缺乏應有的自信,放棄本身一些固有的良好品質。

教育悲劇的產生往往緣於用一個標準去要求所有的學生,而只有針對每一個學生的實際實施教育,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礎上不斷地提高,這才真正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每一個學生的成功。蘇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讓每個孩子抬起頭來!”,上海閘北八中校長劉京海的“用成功激勵孩子獲得更多更大的成功”。這些教育的至理名言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正是無數充滿個性的生命的存在,這個世界便富有生機而且色彩斑斕。如果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都能設身處地為那些“後進學生”想想:面對老師講授的新課不能理解,面對老師佈置的作業無從下手,面對一張張試卷頭腦中一片空白。這樣長此以往,他們能對學習產生興趣嗎?他們能在學習中體驗到成功、享受到學習的樂趣嗎?他們能喜歡上對他們“恨鐵不成鋼”的老師嗎?因此,我認為,轉變“後進學生”的關鍵是幫助他們樹立其學習的信心,使他們和優秀生一樣體驗到學習的成功感。正是因為我們的學生習慣、智商、學習成績等各不相同,但他們都是一個個有着自己想法、思維的獨立的個體。所以,我們所從事的工作是那樣的與眾不同和富有新鮮感。作為老師,不能以一個成績的標準來看待學生,相反,我們要淡化成績,這淡化成績當然不是説我們不要追求好的成績。對於優秀生,我們要注重培養他們嚴謹認真的治學態度,培養他們博覽羣書的良好習慣,培養他們善於合作、不斷超越自我的精神,讓他們在追求真善美中充分享受學習的快樂,體驗成功的喜悦,而不是拘泥於分數。即使有些時候他們的考試分數不是太理想,我們也不必太在意,只要他們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保持一顆積極向上的心,我認為已經很夠了。而對於“後進學生”,我們更要淡化“分數”對他們心靈的摧殘,我們要適當放寬對他們學習的標準,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分層對待,我們要注重培養他們對自己不自暴自棄的自信心,培養他們端端正正的學習態度;培養他們有不懂的內容能主動問老師同學,爭取理解;培養他們敢於正視老師、自尊、自信的完美人格;培養他們融入集體的積極向上的心態;培養他們為追求理想而不懈努力的精神與毅力……

有了夢就會有動力、有希望。《新教育之夢》——這是所有老師和學生共同的夢。感謝《新教育之夢》,讓我心隨激情飛揚,夢隨理想共舞。我願意做一把開啟學生心靈的鑰匙,和學生一起成長。

《新教育》讀後感篇8

寒假裏我翻開《新教育之夢》細讀後,心境如潮,思緒如潮,伴隨着書中描述的教育理念,我彷彿飛翔在一個嶄新的世界。

書中朱永新先生以輕鬆、流暢的筆調從人文科學、現實生活、教育實踐等幾方面,對理想中的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育進行了極為深刻的闡述;以樸實、通俗的語言剖析、總結了現行的“五育”中存在的盲點和缺陷;以翔實的數據、鮮活的事例論證了中外教育名家的理念精華。

朱永新先生懷着對教育的無限摯愛,以科學的態度對教師、校長、學校、學生、父母五種教育角色作了細緻的分析和描繪。以誠懇的口吻對各種教育角色加以定位,並提出相應的要求。

儘管朱永新先生將“五育”和“五種角色”安排在各自的篇目中,加以深層次的闡述。但是,我們依然可以看到“五育”和“五種角色”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一枝獨秀”,它們之間,有着千絲萬縷切不可分割的聯繫,甚至可以把他們看作是交融、糅合在一起的“合體”。而這個“合體”的血液便是:“以人為本、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思想。

在客觀地分析了現行教育的現實和困惑之後,朱永新先生理智地批評了舊觀念中存在的種種弊端。全方位、多角度地構築了新時代的新教育理念,打破了隔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間的城牆。

?新教育之夢》既沒有空泛地説教,也沒有那種故作高深的神祕,作為教育理論專著,這是極為難得的。更為可貴的是,朱永新先生以獨特的眼光從一些小事上琢磨到教育的真諦,並運用通俗的手法表達出來,催人反思。

粗讀全書,可以觀賞到新穎的教育理念。細讀全書,可以理解教育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品讀全書,又可以在教育觀念上感受到巨大沖擊,感受到發自內心的震撼。回味全書,則可以清楚地體會到:成功的教育就是生活本身!

我不知道可以用什麼樣的語言來讚美這本書,覺得自己的讚美難以表過這本書內容之美好、意義之深遠於萬一。所以,只得就此打住,請讀者們自己去體會吧!希望有更多的讀者來欣賞這本書,得到更多的收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mo/redian/xinde/yj661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