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心得體會 >

活着者讀後感推薦8篇

活着者讀後感推薦8篇

起草一篇讀後感幫助加強我們對名著情感的認識,為了積累更多寫作素材,我們需要多閲讀文學作品,寫好相關的讀後感,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活着者讀後感推薦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活着者讀後感推薦8篇

活着者讀後感篇1

每個人都以不同的方式和姿態活着,但是每個人活着的目的不一樣,但其實本質上來説都是一樣的。只要擁有活着的意念,就能單純的做到活着,有生命。

福貴經歷了太多的苦難,什麼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更是被扭曲的,可單單就是這樣一個被毀三觀的人,卻幸運的被扭曲到了一種人生的理想狀態。我猜,他也曾崩潰過,也曾麻木過,但是“活着”的意念,這種人的本性從根本上對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經歷過生命中難以承受的大悲之後,眼中也就只容得下幸福和快樂了。活着,就是為了追求為了抗爭。

逝者已矣,風煙俱淨。《活着》是一個人一生的故事,人的一生看上去很漫長,可也許在不經意多年以後看來,也不過如此。會有很多陰差陽錯的巧合。比如在打仗時福貴一定沒有想過,多年以後,他和春生的相見竟是因為他淒涼落魄的晚景?他的一生有幾十年的漫漫歲月,可我們花一個下午便能讀個大概。

實際上並不長。我們看見了他的一生,除了年輕時風光的一段日子,就剩下苦難了。不過他不這麼認為,他覺得在自己經歷的歲月裏,有苦難,更有幸福。他相信無論是自己的妻子兒女,還是女婿外孫,都是最好的。因為他曾切實經歷過那些人和事,所以他才能在時光的磨礪中樂觀堅強地面對世界。

幾十年的時間對於歷史無足輕重,可是對於他自己,卻意味深長久遠。在接踵而至的打擊中,惟有堅強的意志戰無不勝。

活着者讀後感篇2

“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災難、無聊和平庸。

——餘華《活着》自序

這是一個不同往日的假期,新型冠狀病毒肆意橫行的假期,我看到了生死穿行的病人和無畏逆行的白衣天使,這使我深深的觸動。我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活着,到底是為了什麼?帶着疑問我拜讀了餘華老師的作品《活着》。

活着是為了什麼,或許我們許多人一生都在刻苦的思考這個問題,但真正理解的也不過是寥寥幾個,餘華借福貴的經歷告訴我們活着就是一份信念,即使身處逆境,也要熱愛生活。

?活着》用第一人稱的口吻向我們訴説富貴的悲慘經歷,年輕時他曾敗落家產,不思進取,他也曾在炮火下體驗生活的艱辛,才終於明白家的温暖。當身邊一位位親人的逝去,他才悔恨。只剩下最後的夕陽下那老人與老牛依偎的背影,最後老牛也走了。“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的無奈或許是他對生命最好的詮釋。如果你用心感受,你會發現他的悲慘經歷中仍然有失而復得的喜悦與歡樂,他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也曾讓他欣喜萬分。在明白一切終究回不去了之後,他依然説”回去了,就得好好活着。“他的人生態度,令我敬佩,他永遠相信生活是屬於每一個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別人的看法。人是為自己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這是福貴的信念,也是《活着》最打動人心的一句話。

導演常凱一家四口染病去世,可他的妻子仍在堅強地與病毒抗爭,努力活着。29歲的彭銀華醫生殉職了,他懷孕六個月的妻子還活着,在不久的將來會產下他們的孩子。死者已以,生者如斯。在這一場浩劫面前,也許只有強迫自己接受事實,才能堅定性念好好活着。無論生活有多麼打擊,請不要忘記明天的太陽。

只有經歷了生死離別,才會更加珍惜當下的生活。不畏將來,不念過往,活着真好。此為讀《活着》的`現實意義。

活着者讀後感篇3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

——題記

在未看《活着》之前,我也聽過同學説過這本小説,同學説看這本書時很壓抑。

後來我拿到了這本書,黑色的封面,薄薄的一本,卻為餘華帶來了巨大的聲譽。美國華盛頓郵報這樣評論道:“《活着》是不失樸素粗糲的史詩,鬥爭和生存的故事,給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殘忍與善良的形象。”

?活着》所講述的是一個帶有濃厚悲劇色彩的故事,初讀時會讓人覺得十分戲劇化,而實際上並非如此,《活着》裏很少有煽情的情節,更多的是用平淡的筆觸來如實的向我們轉達那一個又一個悲劇。

故事是圍繞着福貴的一生而展開的,一開始的他家財萬貫,過着無憂無慮,人人都羨慕的生活。可是一開始的福貴不懂珍惜,去賭去嫖,終於敗完了所有家產,而《活着》也正式開始了。先是父親的去世,母親的去世,然後是兒子有慶,女兒鳳霞,妻子家珍,女婿二喜,最後是外孫苦根。他所擁有的一切,都沒了,最後只有一頭老牛陪着他。

而我卻敬佩着福貴,當一個人經歷活着的種種磨難之後,他還能樂觀的活下去,那麼他就是一名不平凡的英雄,這使得他可以揹負起接踵而至的打擊,擁有着對抗挫折的勇氣。當苦難終於過去,福貴依然樂觀的活着。

全文中我感觸最深的就是對於有慶的死,因為權貴的勢力,有慶失血過多“腦袋一歪摔在地上,那人才慌了”,慌了的那人第一時間叫來了醫生,醫生同樣輕描淡寫的迴應道“心跳都沒了”就“跑進產房去救縣長的女人”,沒有任何人實施任何針對有慶的搶救措施,有慶年少的生命就這樣輕而易舉的斷送了。醫務人員此時所有的關注力都只集中在產房裏面難產的縣長的女人身上,沒有人對普通孩子有慶撥出絲毫的關心。

福貴不敢告訴妻子有慶已經死了,就自己一個人把他埋在土裏,直到後來妻子發覺了。

?活着》裏面每個人的死都讓人感到無力,明明這麼做他/她就可以活下去,為什麼啊!可惜後來誰也沒有活下來,活下來的只有幸運又倒黴的福貴。

小説的結尾老人的故事講完了,他和牛漸漸遠去,炊煙在田野的鄉村裏裊裊升起,黃昏轉瞬即逝,象徵着福貴老人短暫而又曲折的一生即將走到盡頭,可我們不必感到悲傷,每個人短暫的一生中總會有許多苦難,但這些苦難終會過去,珍惜當下,好好地活着就是最重要的事。

活着者讀後感篇4

人生在世,總是離不開生老病死,或者是悲歡離合。既然要經歷如此多的坎坷,那麼人到底為了什麼而活着呢?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可是當你要説出個道理來卻也是頗不容易啊!之所以會想到這個問題,還得從一本小説説起。

記得還是師範三年級時,在一次班會課上,班主任老師開門見山地問了全班同學一個問題:你為了什麼而活着?當時聽到這個問題時,所有同學包括我在內都覺得這個問題很好笑。為了什麼而活着?有的同學説;“為了父母而活着。”有的同學説:“為了自己而活着。”還有更多的同學不約而同地都説:“因為活着所以活着。”其實當時説這句話的時候大家都沒有考慮過什麼,只是覺得我活着,所以我就要活着!面對着同學們的各種回答,班主任也不反駁什麼,他只是拿出一本餘華的小説,對我們説道:“請同學去好好地品味一下這本小説,你就會有答案了。”於是在班主任的推薦下,我懷着好奇心第一次讀了餘華的小説《活着》。

第一次看這本書時,給我的印象就是一個字“慘”。作者餘華在小説的前言中留有這樣一段文字:《活着》講述了一個人和他的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因為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他們活着時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與此同時,《活着》還講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就像中國的一句成語:千鈞一髮。讓一根頭髮去承受三萬斤的重壓,它沒有斷。我相信,《活着》還講述了眼淚的廣闊和豐富;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小説從主人公福貴還是一位遊手好閒的地主少爺寫起。年輕時的福貴吃喝嫖賭,放蕩墮落,最終敗光家產,一夜之間從大地主淪為了窮人。如此慘重的禍患導致福貴的父親鬱悶而故。這雙重打擊猶如當頭棒喝,猶如一瓢冷水,徹底地使福貴清醒過來,決定重新做人。從此,福貴便帶着妻母成為了拿着農具,穿着粗布衣衫的下層農民。然而命運並未對他仁慈。由於母親生病,福貴便帶着家中僅有的兩塊銀圓去城裏請大夫,誰知被國命黨抓去充了壯丁。兩年的俘虜生活在解放軍的解救下結束。然而再次進入家門時,母親早已故去。臨死前的母親還一遍遍地對他的妻子説:“福貴不會是去賭錢的。……”女兒鳳霞也因一次高燒成了聾啞人。幾年後所生的兒子因為被一個不負責任的醫生抽血過量而致死。女兒成年後嫁了個好女婿,可不久便死於產後大出血。兩個孩子去後,妻子家珍因得軟骨病也撒手人寰,剩下了他和女婿二喜和外孫苦根祖孫三代相依為命。命運繼續捉弄着這個可憐人。幾年後,二喜在依次事故之中慘死。福貴便將外孫街道鄉下同住。可是好日子沒紀念,唯一的親人小苦根竟因一碗豆子而失去了幼小的生命。最後,福貴買了一頭要被宰殺的老水牛,也給它去名為“福貴”,一個人一頭牛,孤孤單單地生活下去。

整本書就是圍繞着福貴悲慘的一生展開了敍述。平凡的文字,平凡的人,卻有着不平凡的人生經歷。人生之中,最悲慘的事莫過於看着自己身邊的親人死去。而主人公福貴卻是獨自一人承受了這巨大的悲劇,這怎不讓人潸然淚下呢?第一次讀這本書在一片淚光之中結束。

而後,今年3月,一部名為《福貴》的電視連續劇帶着我再次重温了《活着》之中的悲劇,也使我再次品味了這本讓人覺得無比沉重的小説。這一次,對於這本書我有了新的體會。這不僅來源於電視劇的直觀感受,更來自於爸爸的一番講述。

據爸爸説《福貴》是一部真實地描寫解放後五六十年代農民生活的電視劇。福貴的一生經歷了中國歷史的變遷、社會的動盪,如解放後的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制度、大鍊鋼鐵、三年自然災害等等。這些畫面都真實地反映了那個時代的農民生活。這也勾起了爸爸的童年回憶。聽爸爸説,在他只有七八歲時,家裏窮人卻多,經常都吃不飽,有時餓得厲害只能啃樹皮吃。在那個年代,一年到頭也沒有新衣服穿。僅有的衣服就如“傳家寶”,老大穿小了便往下傳,破了再補,補了再穿。當時窮苦的日子在爸爸口中説得那麼平淡,但在我心裏卻是那麼地心酸。的確,社會的動盪就會帶給農民無限的苦難。正如小説主人公福貴的悲慘命運,誰能説這與當時的社會環境無關呢?但是也正是在這悲慘之中讓我們這些80後的年輕人看到了什麼是真正的苦難。無數的苦難造就了福貴逆來順受,泰然處事的性格,然而女主人公家珍的人生態度也同樣讓我印象深刻。

家珍生於富貴之家,知書答禮,面對丈夫的可恥行徑,她不嫌棄反而獨自一人撐起這一片苦難的天空,沒有怨言地挽回丈夫迷途知返的新。而後面對生活的艱苦,她並不退縮。女兒兒子的意外死亡,她都默默地忍受着。眼淚成了她唯一可以表達自己內心痛苦的方式。淚水流過之後她還是毅然地選擇堅強的面對。這對於任何一個女人來説都是很難面對的痛苦,可是這個幾乎一無所有的女人卻在如此沉重的打擊下站起來,勇敢地活下來。這種堅強不屈的性格,這種開闊的心胸實在讓人敬畏啊!

品味書中的點點滴滴,我總是不由地想問:他們是為了什麼而活着?答案卻是那麼地簡單:“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是啊,因為我們還活着,所以我們就該活着。這曾是別人問我為什麼而活的答案。現在面對同樣的問題,我有了一番新的理解。

當我還是個小丫頭的時候,做任何事情都沒有強烈的目的,也許只是一時的好奇或一時的氛圍讓自己有了瞬間的衝動,衝動着會很積極地做某件事。但是當時間一過也就不再堅持。於是,那時的我總會和“半途而廢”做伴。現在看來,小時侯的那種行為是那麼的脆弱,因為背後支撐自己這種行為的只有興趣而已。那時的生命,簡單而又平淡,但那卻是最有韌性的生命——活着,僅僅是為了活着。隨着時間的推移,我開始長大,開始成熟,開始學會了思考,開始有了追求,開始有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於是,我便開始明白,原來活着應該是有理想有信念的,只有擁有理想和信念,你的生活才會充滿絢麗的色彩。

記得還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師範生時,因為自己的興趣我出現在學校各種晚會的舞台上,出現在學校舉辦的各次書畫比賽中,在自己的世界中飛舞、狂奔。逐漸地習慣了在舞台上無數注視的眼神和在運動場上瘋狂衝刺的感覺,從此這種感覺深深地埋進了我的心裏。此時的我不再僅僅擁有兒時的那種衝動,更多的是擁有了自己的追求和理想。“我要發光,我要飛舞狂奔!”這句話成了我的理想。懷抱着這個理想,我更加努力了。用自己的熱情,用自己的努力,更用自己的毅力積極地出現在大家的視線中,向所有人展示自己的才藝,展示着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於是,五年大學生活,我過得豐富多彩,我活得有滋有味!

當我面臨就業時,我找到了新的理想,那就是成為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人——教師。為了這個夢想,我經歷了從未體驗過的殘酷競爭。其中的緊張激烈真是讓人難以忘懷。如今,我如願以償地走上了那三尺講台,成為了孩子們心中的天使。然而現實沒有我想象中的簡單,作為一個教師,不僅要精於教書育人,也要善於與人溝通,包括學生,家長,同事和領導,更要具備一顆包容的心,細膩的心,充滿愛的心和博大的胸襟。福貴家珍面對着更為慘烈的命運都不曾低頭,我又有什麼理由選擇逃避?成為一名人民教師,是我的理想;而成為一名學生敬愛的好老師更是我理想之後的又一個理想。有了這個理想我相信可以使我成長,使我更快地融入到教師這個行業之中,使我更好地接近我的學生,使我更好地走進孩子的心靈。因為活着所以活着;更因為有理想,活着才會更精彩!

活着者讀後感篇5

世界上每分鐘都有很多人死去,什麼名,什麼利,都會成棺材上的一縷塵埃。而更多的人還活着,過着摧枯拉朽的生活。

我是誰?我從哪裏來?

對於這個問題,能堅定且自信地回道的,莫過於唐僧了“貧僧從東土大唐而來,往西天取經去。”唐僧活着就是為了真經,為了大乘佛法,他身上,有普渡眾生的擔子,背後,則是一位君王對他的期望,我們都不能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我們還在日復一日的苟活,在柴米油鹽間忙碌,可誰又能否認這不是大眾的活着?

人羣中誰認識我?

俗話説,前二十年看父養子,後二十年看子敬父。我們尚處於第一個階級,所有的一切都是父母給予的。退去全部,人羣中誰認識你,又有誰稀罕去認識你。你,不過是樹蔭下,泥土中一顆卑微的種子,在黑暗中能靠的只有自己,你的未來,也只有你自己能解決。

你想成為什麼人?

你能成為什麼人?往日,坐在窗前,看飛鳥掠過黃昏,心生一種莫名的悲涼,我能成為什麼樣的人?從前談天説地的老表們,一個個墮落,有的去了技校,有的在工地上揮灑汗水,只為生活的柴米油鹽,再見面,早己沒有當年的坦誠與感動,代替的只有客套、虛偽,可能這就是這個社會,慢慢地,慢慢地,我瞭解到所謂童真童趣,不過是步入社會前老天爺給人最後一點温存的回憶。

這裏沒有末路你從不曾孤獨。

這是韓寒對青春的詮釋,也是我想對所有老表以及和我一樣迷惘的人所説,無論處境如何,未來如何,我們要永遠自行,永遠不被現實擊敗,永遠扼住命運的咽喉。我個人覺得,生活就是攀爬高山,就是深潛海溝。它不是在一張標配的牀上睡出你的身形,歲月是把雕刻刀,但我們要拼盡全力在它讓我們臉上留下皺紋之前,雕刻出令自己滿意的作品,這才是我們活着的意義。

多少年以後,我垂垂老矣,倘若有人問我“你將如何祭奠你的青春?”我會忘卻身上所有的傷痕與皺紋,或以沉默,或以微笑。

活着者讀後感篇6

讀完本書的時候剛好黃昏,黑暗一點點侵蝕,我彷彿在餘華筆中走完了福貴的一生,見證了他的滿目蒼夷,失無所失。

一個嗜賭成性的紈絝子弟從輸掉家中一百畝土地開始的悲劇。他的一家老小,因為時間因為各種原因相繼離開了人世,到最後,只剩下他跟與他同名的牛,相伴走完剩下的路。

真實再現了當時大時代背景下的所見所聞。也許他只是那個時代的縮影,當時社會背景下大多數人的一生,在福貴身上,或多或少地體現出來了。

活着的意義是什麼?人生太多無常,苦難才是常態。本書命名為“活着”,可在福貴的一生中卻要目睹親人一個又一個的離去。讀完本書,內心恐懼與蒼涼各佔一半。恐懼的是你看着他家人一個接着一個的離開,你不知道你翻到哪一頁哪個人又因為哪件事死去了;蒼涼的是文末只剩下福貴與叫福貴的牛相依為命,光從文字都能感受到年邁的他有多孤獨,又有多痛苦。

故事的開頭時,他對着牛喊:“二喜、有慶不要偷懶,家珍、鳳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起初看以為他只是哄牛隨意取的綽號,讀到後面才知道全是福貴家人的名字,不禁淚目,這麼多年,福貴一直記掛着他們啊。

也許我們都不明白活着的意義,可是他們,光是為了活着,就已經拼盡全力了。誰都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請務必好好活着。

活着者讀後感篇7

?活着》是一本有生命、有感染力的書。我深深記得初讀《活着》的感受,從初始的悠然到其後的凝重,翻動書頁的手指愈漸遲疑,我感到心中似乎有一種隱祕的期待——呼喚着一個轉折,一個讓主角福貴走向幸福的轉折,然而,我失望了,作者是那麼的殘忍與吝嗇,我幾乎是一路心痛地讀到最終。當我滿心酸楚地合上書頁,猛然望見封面一襲鮮血般的暗紅:刺目一如長長傷口上的血淋淋,卻又宛如生命勃勃的湧動……我的淚直直地落下來了。

從一個少爺吃喝玩樂到最終敗壞家業,淪落到為餬口而下地,他摯愛的親人一個一個地逝去——老母病死、幼子因抽血猝死、妻子得病先他而去、聾啞女兒鳳霞難產而終、女婿被鋼板所夾意外慘死,只留下一個小小的孫子苦根,竟也在那個飢餓的年代裏,活活噎死。他佈滿老繭的粗糙的黝黑的手掩埋了所有的親人與淚水,最終只孑然一身與牛相依。他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這應是一個杯具吧。然而他淡淡地講述着,沒有大悲大慟,這個被厄運磨礪了一生的人居然嘿嘿地笑着。

這種生命的韌性似乎講述着人生絕望的不存在。福貴的人生,彷彿是一株盤剝的冬筍——一層層褪去人生的虛華、一層層撕扯掉人生幸福的依靠,一層層摧毀着人的堅強。可到最終,白嫩嫩的,卻剩下一個人最柔軟、最純淨的人的秉性,只剩下人生存在的的理由——活着,為了活着而活着。活着,執着地活着——已成為一個能描述福貴的形容,也是對福貴的的肯定與頌讚。

活着者讀後感篇8

一個真正的作家只為內心而寫作,而《活着》的作者餘華就是如此,這本書主要描述了一個老人一生中看着自己親人在貧窮的生活之下相繼離世的故事,讓我對當時社會下的窮苦人民感到深深的同情和悲哀。

生活的苦難永遠沒有盡頭,這是我看完《活着》這本書一個最大的感觸,樸實而簡單的文筆卻能夠刻畫出一個打動人心的故事,這是作者筆下的主人公福貴,從他家道中落敗光了所有的家產開始,生活就一次次給了他沉重的打擊,如果説剛開始的苦難是因為福貴的性格和玩世不恭導致的,那麼後來的苦難就是因為貧窮。我深刻記得福貴的爹將所有的錢都裝在筐中要福貴抬去還債的情節,那不僅僅是全家所有的財產,更是生活的重擔全部壓在了這個剛剛成熟的少年身上。或許悲劇的結局永遠讓人印象深刻,生活就像一座大山一樣給這個家庭帶來沉重的打擊,無論是有慶長大上學還是鳳霞出嫁,在作者餘華刻畫的這樣一家人當中,好像幸福的生活永遠是短暫的,而悲劇卻隨着一個個家人的離去而變得更加長久,我彷彿能感受到書中福貴這個老人從嚎啕大哭到最後的淡然面對,只和一隻老黃牛作伴,我彷彿明白了活着的真正含義,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原本抽象的話語也在這個故事當中找到了真正的答案。

人的一生當中所經歷的苦難絕不會比這本書中的還多了,每當想到這裏在面對那些小挫折的時候,都會覺得已然豁達了很多,這也許就是作者餘華的另外一層含義,希望通過故事告訴我們只要活下去,終會找到人生的意義。作為選煤廠員工,雖然只是再普通不過的一個工作崗位,我要具備那種敬業精神和不怕苦不怕累的吃苦耐勞的工作態度,更要明白平安的意義,保證好自己的安全,為了自己,為了家人。

標籤: 讀後感 活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mo/redian/xinde/yrm1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