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心得體會 >

中國哲學簡史讀後心得

中國哲學簡史讀後心得

馮友蘭先生有見於此,致力於重構國內對中國哲學的自信,以便更好地溝通中西方文化,以及向西方哲學界介紹、傳播中國哲學知識,提高中國哲學地位。本站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了這篇中國哲學簡史讀後心得,歡迎閲讀。
  
中國哲學簡史讀後心得
中國哲學簡史讀後心得1
  
  這本書是是馮友蘭先生任教賓夕法尼亞大學期間所著,意在向美國介紹中國博大精深的哲學思想,所以其風格便是通俗易懂,作為中國哲學的入門書籍是再好不過的了。此書與很多哲學書籍若不是太專業,就是通俗到了乏味,沒有價值的地步不同,它堪稱是第一本對中國哲學,從古代的孔子直到今日,進行全面介紹的英文書籍。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們會發現,中國哲學的內涵遠遠超過孔子和老子,或儒道兩家著述所涵蓋的範圍。在二十五個漫長的世紀裏,凡西方哲學家所涉及的主要問題,中國的思想家們無不思考過。還應看到的是:在多少世紀裏,哲學家們所屬的學派,儘管還繼承了自古以來的名稱,其思想內容卻隨時代的變遷而十分不同了。舉例來説,如果孔子像佛家輪迴理論所説的那樣,轉世到十二世紀朱熹的同一時代,他大概很難想到,朱熹的思想竟成為當時正統的儒家思想。
  
  人不一定應當是宗教的,但他一定應當是哲學的。
  
  曾經與一位很敬佩的長者討論人的信仰問題,他説:“人要是沒有信仰便是衣冠禽獸,有權有勢者是衣冠禽,無權無勢者便是衣冠獸。”並解釋説:“有些人在傷害了別人後不會內疚,沒有負罪感便是因為沒有信仰”。他所指的沒有信仰便是沒有加入宗教。他的這句話久久以來縈繞在我的耳旁,使我的內心難以平靜。然而這本書的第一章便解決了我的這一問題。隨着科學的發展,宗教的權威逐步降低,很多人變得不信宗教了,維護傳統的人為此感到悲傷,為那些不信宗教的人們感到惋惜,認為他們已經墮落。如果除了宗教,別無獲得更高價值的途徑,的確應該惋惜他們。放棄了宗教的人,若沒有代替宗教的東西,他們也就喪失了更高的價值,只能把自己陷身於塵世事務,而與精神事務絕緣。這也是我所擔心害怕的。然而我們不能忘記哲學的存在,它為人類提供了獲得更高價值的途徑。一條比宗教提供的途徑更為直接的途徑。因為在哲學裏,為了獲得更高的價值,無需採取祈禱,禮拜之類的迂迴的道路。通過哲學而獲得的更高價值,比通過宗教而獲得更高價值,甚至要純粹的多,因為後者混雜着想象和迷信。在未來的世界,人類將要以哲學代替宗教。這是與中國傳統相結合的。人不一定應當是宗教的,但他一定應當是哲學的。他一旦是哲學的,便能夠正視宗教的洪福,最重要的是通過哲學能夠獲得更高的價值。
  
  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
  
  墨子篇是我印象最深的一篇,墨者也是我很羨慕,很欽佩的一羣人。墨者來自於周代天子,諸侯,奴隸主手下的軍事專家,因為周代後期奴隸制度的解體,他們喪失了爵位,流散各地,誰僱用他們就為誰服務,所以也被稱為“遊俠”,《史記》説他們“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遊俠列傳》)。這是遊俠的職業道德,大部分的墨學便是這些道德的發揮。然而墨子及其門徒卻與普通的遊俠不同,普通的遊俠只要得到報酬,或是受到主人的恩惠,那就不論什麼仗都打;墨子及其門徒則不然,他們強烈反對侵略戰爭,所以他們只願意參加嚴格限於自衞的戰爭。這也是他“非攻”思想的表現。
  
  墨子哲學中最重要的思想是“兼愛”,這也是其思想的中心概念。按墨子的意思兼愛便是仁,義,這也正是遊俠職業道德的延伸,在墨者的團體內是真正的“有福同享,有難同當”(這也是後來的俠客們常常説的話)。令我羨慕的這一點不光表現在墨者團體中,更表現在他們對待朋友的時候,他們“必為其友之身若為其身,為其友之親若為其親”,他們願意為朋友做到他們能做到的一切。這能不讓生活在如今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的人們羨慕嗎。當然墨家兼愛的思想不止對個人為人處世方面有利,對全天下也是很有利的,特別是對構建我們朝思暮想的
  
  和諧社會,和諧世界更是意義非凡,用墨子的話説,“夫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惡人者,人必從而惡之;害人者,人必從而害之。”(《兼愛中》)試想要是墨家思想夠在全中國甚至全世界得到推廣,那哪來的世界大戰,哪來的朝核,伊核問題,哪來的基地組織,那樣的話哥本哈根大會也不會那麼尷尬的閉幕了,解決全球氣候問題那還不是很隨意的事情。
  
  心態決定一切
  
  很早就聽説過“心態決定成敗”這句話,但我今天要説的是心態不光能夠決定一件事情的成敗,甚至能夠決定你這個人的一切。俗話説:“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人生一世煩惱,憂愁真的是不可計數,這些煩惱,憂愁來臨的時候正是考驗我們心態的時候,心態好了,一切都會風平浪靜,心態不好便可能釀成千古罪惡。拿“11.27”北京特大殺人案為例,如果李磊的心態足夠的好,他就不會因為從小父母管教嚴厲,妻子爭強好勝而長期積怨,最終殺妻滅子,刺死雙親,釀成震驚全國的殺人案。由此本應該幸福美滿,令人羨慕的家庭一去不復返了。如果李磊能夠懂得佛學的思想,用“有”和“無”去泯滅心中罪惡的火焰,用“業” 的結果去督促放下手中的屠刀,這一慘絕人寰的血案便不會發生了。
  
  以上我提到的這些僅是看過這本書後所思所想的一小部分,由於篇幅的原因,暫且寫到這裏。但不可否認,通過這本書,我不僅瞭解了中國博大精深的哲學思想,也對哲學產生了一定的興趣,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些哲學思想,引起了我更多的對於人生,對於名利,對於情感的思考,而所有的這些都會使我受益匪淺。
  
  中國哲學簡史讀後心得2
  
  寒假我反覆認真的研讀《中國哲學簡史》,總感覺似懂非懂,雖然我在努力的看,還是覺得這本書讀起來非常費勁。書中古代哲學家們的思想讀後有種讓人熟悉又陌生的説不清的感慨。
  
  現在將我讀這本書後對哲學的一點認識和感悟與大家分享如下。通過閲讀這本書我知道了人們常説的哲學是讓人聰明而有智慧的學問,這種説法是學習哲學的最大誤區。因為沒有學過哲學的人並不一定不聰明,而學過哲學的人也並不一定就聰明。事實上哲學是讓人知道自己沒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熱愛智慧的學問。所謂哲學的智慧就是知道自己沒有智慧的那種智慧。哲學家們研究哲學問題從來不是為了提高智力,而是為了哲學本身。換言之,智慧不是手段而是追求的對象。我們永遠不可能佔有智慧,至多也只能做到熱愛和追求“智慧”。正如書中所説,按照中國哲學的傳統,哲學的任務不是為了人對客觀實際增加正面的知識,而是為了提高人的心智。具體而言,知識或者科學知識是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它們通常都具有功利性或有用性,而人類追求和熱愛智慧卻沒有別的目的,而只是為了智慧本身。我感覺,人應該在哲學的指引下更加智慧地生活;應該在本書中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指引下,磨礪人高貴的品格,找回人高尚的人性,重建人們的精神家園。我們或許可以不關心數學和物理學的新進展,直接利用或者享受它們的成果,但是卻不應該不關心哲學,因為哲學不是生存的工具和手段,而是生存的目的和理想,是我們每個人應該關心的問題。蘇格拉底曾經説過,未經理性審慎的生活是不
  
  值得過的。儘管經過了理性的省察也不一定能找到生活的目標。學習哲學就是“上路”。踏上愛智慧的思想之路。哲學史的學習過程就是與前人在思想上進行對話的過程。因為儘管哲學家已經不在,但是哲學家們解決問題的方式卻永遠不會過時。他們為後人提供了各種各樣可供選擇的可能方式。
  
  通過閲讀我還了解了馮友蘭先生的其他一些哲學思想,瞭解了中華民族哲學思想、文化發展的歷程的大致發展歷程,瞭解了儒學之所以成為民族主流文化的根源,知道了各家的思想之間是相互影響和促進的。
  
  例如,孔子推崇“仁義”,仁的本質是愛人,一個人必須對別人存有仁愛之心。常念及此,人們就會善待自己身邊的人。遇到艱辛勞作,流着臭汗的農民或工人時,他不會避之不及;看到乞丐,他自然會生出惻隱之心;與別人發生矛盾時,少爭執,多諒解。孔子又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就是把仁付諸實踐。如果人人都達到了這個境界,人自然會少作惡,多行善。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每念及此,人自然變得更愛自己的父母,子女和親人,也同樣自然地去愛護別人。若天下人都有此心,人與社會也就會朝着和諧的方向發展。孟子認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為官者理解了這個道理,懂得了人倫之道,自然要竭盡所能來促進人民大眾的福利。孔子在解釋古代的典制、思想時,總是以自己對道德的理解去詮釋古代的經書,注入些新的東西。這就是孔子和與他同時的其他儒生不同的地方,這使他成為一個學派的創始人。
  
  如果,把這“仁義”擺進教育裏、放在教學中來看,首先便是愛學生了,這也是新課程改革中所提出的以人為本、注重人文性的教育。給與學生人文的關愛,才可能與學生的心靈碰撞出絢麗的火花,教育教學才有了靈性和生命。其次,教師要用自己的“仁義”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將自己“仁愛”的品質傳遞給學生,從而縱橫相傳。
  
  另一方面如果我們千年之後的現代教師還僅僅把教師的職業理解為“傳道、授業、解惑”的層面,那就未免太固步自封了。經濟的發展,時代的變遷,社會文化的發展無時不在出事促使着我們不斷充實自己、發展自己。只有結合現實情況不斷的創新,人類文化才會發展得更快。
  
  馮先生説,哲學的功能不是為了增進正面的知識(指對客觀事物的信息),而是為了提高人的心靈,超越現實世界,體驗高於道德的價值。馮先生還説,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須哲學化,當人哲學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
  
  面對壓力與日俱增、經濟急速發展的現代社會,面對期望與現實的強烈衝擊,我們很多人無法在疲憊與焦躁中尋找到內心的安寧。馮先生説:“教的'作用,就是使人把事實上已經不同程度上在做的事做完全。一個人若是把他所明白的完全做到了,他就是聖人。”這一個看上去似乎不高的要求卻凝聚了千百年來君子修身的理想。該做的事完全做到了,即使是最平凡的事,做“完全”了便是至善,在我們的心中就不會再有遺憾,也就不會再有失望。我想,到了那時,我們的眼中的學生也就不會存在“好生”與“差生”的之分了。
  
  其實哲學並不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學問,實際上它就深深的藴涵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並且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密不可分。只不過我們缺少是它們“浮出水面”,“上升”到哲學高度的理論思維而而已。這也許就是我開始所説的哲學家們的思想讀後有種讓人熟悉又陌生的感覺的原因吧?
  
  最後,為了讓我們每個人能夠生活的更加自信,能夠獲得更高品質的生活都來關心哲學研究哲學吧!
  
  中國哲學簡史讀後心得3
  
  基本沒讀懂。可能老先生的書寫了有60多年,外加我古文知識實在淺薄。
  
  感覺無,有,性,氣,理,道等等幾個字就是中國哲學的一個縮影。形而上學的範疇內的討論,實在感覺無力深解。
  
  君臣父子的儒家理念讓我們對上級,對權威的恐懼與敬畏。
  
  法家家告訴我們,治理一個國家,不需要有一個聖明的君主,只要制度完善,君主起一個監督作用就可以
  
  中國的黨歷來就是把儒家和法家進行了結合後的集權統治
  
  集權國家:黨是人民的代表→黨=國家→黨的利益=國家利益→維護黨的權威=維護國家穩定
  
  民主國家:黨只是人民的代言,人民>黨→人民利益>黨的利益→人民利益=國家利益→維護人民利益=國家穩定.
  
  中國哲學簡史讀後心得4
  
  在這本書讀到一半的時候,我覺得這本書的書名起錯了,它應該叫做《中國文化史》。因為
  
  一、中國文化的主要載體就是這些聖人的經典著作,這是中國文化五千年來的精髓所在,這是中國人的血脈和骨骼,中國幾千年來在此醖釀,這裏有中國人幾千年積累下來的大智慧。
  
  二、在第二章中講到中國的藝術和詩歌時,作者提出“儒家以藝術為道德教育的工具”、“中國的藝術大師們大都以自然為主題”,可見,文中在提到儒家的發展過程時也是在講中國文化的發展史。,另外,在第三章中介紹的周朝前期官、師不分的制度解體後,各門學術原來的官方代表人物流落在普通庶人之中,他們就以私人身份靠他們的專門材能或技藝為生,這樣各種文化和藝術就在民間流傳開來。此類例證在文章後面還有很多。三、此書全面介紹了對中國歷史發展影響重大的哲人和各家思想,這對於不瞭解中國文化史的人很有幫助。所以筆者大膽地認為此書的名字還可以換成《中國文化史》。以下是筆者在讀此書過程中的幾點感悟: 我覺得大多數中國人是智者。他們固然有人類先天的慾望之一:對超乎現世的追求。但是他們在信仰上跨越了宗教,去追求哲學層面上超道德價值。
  
  在第二章中講到中國的藝術和詩歌時,我同時想到了高中時語文老師總是提到的中國人最大的特點之一:含蓄。中國人在説話時講究含蓄,你問一個人“吃飯了沒?”,他寧願餓着肚子也會回答“吃了”;中國人在做事時講究含蓄,當一個小夥子喜歡一個姑娘時,他寧願天天飽受相思之苦,也不會對人家姑娘表白,最後當這個小夥子追到這個姑娘後,才知道原來這個姑娘也喜歡他,也暗戀了他很久;同樣,中國人在進行藝術創作和寫作時也講究含蓄,我們在欣賞詩歌和一切文學作品時,總是覺得一覽無餘的東西不值得駐足,但是賦予含蓄意味,
  
  耐人尋味的東西總想停下來細細體會一番。這裏面有一絲中庸之道,這也是中國哲學的奧妙。 從學中國近現代史一開始,我也很痛恨那些侵略過中國的國家,但是我也和文中作者一樣承認侵略帶給我們的進步,甚至感謝他們的侵略,早一點的侵略就早一點的進步。若是侵略再晚幾十年,中國現在會成為另一個非洲麼?中國在現代化中邁出的第一步是在外國侵略者的鞭策中進行的,我們若想逃離鞭策就要跑的快些,再快些中國已然在跑,而且越跑越快,我們現在跑在世界的前列,進行着自主的現代化。 老子所説的知命和馬克思主義哲學提到的世界存在的必然性是同出一轍的。我們有的命運不能改變,例如:出身、相貌、生存的文化環境,但是很多命運我們是可以改變的,在電視劇《奮鬥》當中,那羣年輕人的起跑點各不相同,但是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我們應該知命和學會“不知命”。 儒家和道家關於聖王到底該不該為的爭論,筆者斗膽認為問題的關鍵不是為的多不多,而是人的本性所致。“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荀子性惡》)社會混亂,出現偷盜,是因為人的私慾。戰亂,大多數是人有佔有慾。但社會的主流還是宣揚人性善的方面,社會道德的約束讓人的善壓制了人的惡。所以在今年的四川汶川大地震時才有人數百萬千萬的捐款,讓人們體會到了這個社會的善。這些人已經從自我上升到了大我的境界。
  
  文中在提到農業這個話題是,我再一次的感到氣憤,請細想一下,從春秋戰國一直到今天,中國的農民真的有翻身嗎?古代提出的“重本輕末”、“重農抑商”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説只是利用,利用農民的體力創造財富和戰鬥力,來滿足自己的私慾。今天國家實行各種改革,提出“三農”政策,只是在改善、改善,有多少農民住着洋房,開着轎車?有多少農民不會為了看病發愁?有幾個人願意去當農民,而不是做商人?我覺得中國的農民數千年來一直在默默地哀怨,但是害怕失去更多,他們只好默默勞作。 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莫使染塵埃。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在讀到神秀對禪宗教義的偈時,我們這些凡人只能暫且的心領神會,若讓我們把其中含義描述出來,確實是困難。但是我們為人處世就應該善用這個道理。在大學期間,我們應該學會接受,不要總是抱怨,一切事情皆有因果,你考試不及格,一定是你學習分外的事;你同學丟了某樣東西總是喋喋不休,以至於你會產生一種愧疚感,反正我經常會如此,但是那是他(她)的原因,不要與自己牽連在一起;當感覺自己大學四年白白浪費時,不要怨天尤人,如果不是自己不努力,何至如此。讀完全書,雖然已令人筋疲力盡,無力亦無膽去研讀下一本有關哲學的著作,但一本中國哲學簡史、 中國文化史足以讓人大開眼界。 

標籤: 讀後心得 簡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mo/redian/xinde/znxz4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