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實用文 >觀後感 >

有關電視劇《功勛》的觀後感範文模板

有關電視劇《功勛》的觀後感範文模板

《功勛》這部電視劇講述了我國八位功勛人物的英雄事蹟,讓我們深刻意識到,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正是這部劇的續集。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有關電視劇《功勛》的觀後感範文模板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有關電視劇《功勛》的觀後感範文模板

 

電視劇《功勛》觀後感 篇1

《功勛》展現的是功勛人物真實的人生經歷,也讓觀眾看到了這些英雄、模範最生活化、最接地氣的一面。李延年在烽火連天的前線能和戰士打成一片,于敏會在家裏和妻子暢想如何品嚐北京烤鴨來解饞。原來,不平凡的英雄也很“平凡”;原來,他們離觀眾並不遠。

不過,在最危險的地方,李延年從未退縮;為了祖國的科研事業,于敏毅然放棄了出國留學的機會;哪裏有需要,張富清就去哪裏,不管條件有多艱苦。“平凡”的英雄在關鍵時刻,又是不平凡的。二十一世紀的年輕人生活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環境裏。

祖國的強大,讓他們不會再身處戰火紛飛的環境裏,感受戰爭的恐懼和殘酷;經濟的發展和生活的富裕,也不會讓他們再體會到糧食短缺的艱難,永遠不用像于敏一樣,去“偷”自家的雞蛋給同事果腹。

看一看前輩們是怎樣讓自己的青春無悔,看一看當年的同齡人是怎樣度過充實的一生,看一看他們在遇到生活的困難和挫折時,又是如何應對和克服的。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就不會再有迷茫和彷徨,內心就會充滿奮進的力量。新時代的“功勛”,正召喚着我們勇立潮頭、奮楫爭先、拼搏進取。

電視劇《功勛》觀後感 篇2

“讓更多的人吃飽了飯”的袁隆平離開了,享年91歲。巨匠隕落,舉世哀慟。他的辭世,是中國和世界科學界的巨大損失,是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巨大損失。“國之脊樑”,必將被我們永遠銘記。

卓越貢獻改變世界。袁隆平是“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是令人尊敬和愛戴的科學家。他是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是世界上第一個將水稻的雜交優勢成功地應用於生產的科學家,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他幾十年來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為我國糧食安全、農業科學發展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巨大貢獻。用一粒種子改變世界,解決全球百分之六十人口的吃飯問題,袁隆平的貢獻曠古爍今,“雜交水稻之父”名副其實。

治學態度影響深遠。袁隆平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大學生,飽受困難挫折,閲盡人間滄桑。無論境遇如何,他的身上始終流淌着家國天下的熱血,青春年華揮灑在田間地頭,鬚眉皓然仍然孜孜不倦於攀爬超級雜交稻的巔峯。一路走來,袁隆平的科研不乏質疑、失敗、挫折,他始終保持埋頭苦幹、不畏艱苦的科研基本功,闖出一片新天地。他那句“哪有搞科學研究不失敗的呢”,一直鼓舞着無數科學家博弈科學的競場;他那句“做科研不要怕冷嘲熱諷,不要怕別人説你標新立異”,一直激勵着年輕學子勇闖創新的殿堂。

高尚情操受人敬仰。袁隆平的人生原則是淡泊名利、踏實做人。他無數次拒絕了來自國外的高薪聘請,因為他知道他和雜交水稻的根都在中國。功名之下不忘初心,他始終銘記投身科學研究的激情與夢想,始終銘記把雜交水稻不斷帶向更高境界的不渝追求。對待成就,他極富人情味,常懷感恩心,把雜交水稻的功勞歸功黨和人民。生活中,他既不追逐時尚的消費觀,也不把個人的財富看成是負擔,曾因為多看了幾眼豪車上新聞,卻依然選擇普通的車子下試驗田。“如果老想着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呢?”這就是他對待生活的態度。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袁隆平的卓越人生,就像他最熱愛的種子一樣,深埋在後人心間,令人從中汲取力量,傳承使命。種子優良了,水稻才能根深葉茂,碩果累累。“禾下乘涼”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兩個夢依然任重道遠,但有“雜交水稻之父”的故事相伴,將激勵更多的人為科技興國而戰,未來可期。

電視劇《功勛》觀後感 篇3

《功勛》是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出題、組織創作的一部作品,由鄭曉龍任總導演,李小明任總編輯,曹平、敦勇任總製片人。《功勛》以“國家敍事、時代表達”為己任,用單元劇的敍述方式,將首批八位“共和國勛章”獲得者的人生華彩篇章加以表現。

傳述元勛們偉大而平凡的人生,是《功勛》系列共有的藝術追求。偉大,是因為這些國家功臣將個人夢想融於國家發展,展現出時代楷模的力量;平凡,則是劇集在人物塑造上,注重共情敍事和細節捕捉,讓每個人物都堅實地踩在大地上。昨晚率先登場的是劉戈建、李修文編劇,毛衞寧執導的《能文能武李延年》。這兩集中,有溢出熒屏的英雄氣和還原歷史的寫實美。

在故事正式展開之前,首先是片頭帶來的震撼。八位功勛人物,以演員帶粧的形象出場。行進間,人物的臉部出現“幻化”,由年輕人變成真人晚年的形象。

這實際上就昭示了劇集的美學風格:劇中人固然由演員扮演,但就是要通過服化道、攝錄美等諸般技術手段,儘可能還原時代和接近傳主,而敍事和表演風格也要遵從現實主義的創作規律。

《能文能武李延年》的故事發生在抗美援朝的中段。主要講述了在美軍1951年的“秋季攻勢”中,四一八團三營七連指導員李延年(王雷 飾)帶領七連,頂住敵人的多次反撲,奪回346.6高地並將之堅守下來的英雄故事。

開篇不是炮火連天的戰爭戲,而是開城談判的脣槍舌劍。人影綽綽,針鋒相對。不是前景有遮擋,就是人物在晃動,凸顯出雙方話不投機半句多的對抗性。隨着我方一句擲地有聲的“你們在談判桌上得不到的東西,在戰場上也休想得到”,鏡頭一轉進入戰場。

三營的三個連在向營長爭取戰鬥任務,又是一番口舌之辯。鏡頭仍然是不穩定的,是戰地的不安定氛圍。影調整體偏綠,有幾分幽暗。沒有濾鏡的加持,幾位連長、指導員“素顏”出鏡,你甚至看得見他們臉上的暗瘡和疤痕,完全就是戰場寫實風。

散會之後,是一個長鏡頭:七、八、九連的三位連長話別,七連連長劉家龍(劉輝 飾)和指導員李延年繼續探討戰局。這種行進間的對話,以跟拍手法加以記錄,帶觀眾飽覽戰場的地貌和風物。

指揮員和戰士們一張嘴,有山東話、山西話、河北話、東北話,南腔北調凸顯着中國人民志願軍的五湖四海。這一連串組合拳下來,足以把觀眾帶入70年前炮火連天的朝鮮戰場。

近幾年來,中國電視劇整體向現實主義風格轉型,營造典型環境和典型人物。之前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山海情》,“灰頭土臉”的造型和地道的西北鄉音,營造了極強的在地感。

從前兩集來看,《功勛》仍然沿着這條康莊大道前行,在開局的有限篇幅裏,一邊鋪墊故事背景,一邊打造了視聽沉浸感。

同樣,這一單元在敍事上也沒有走奇幻花巧路線,而是突出了“能文能武”和有理有據。它沒有將346.6高地的攻守之戰寫成李延年的個人神話,而是從他的視角出發,把“助攻變主攻”和以弱勝強的門道寫了出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戰前爭主攻,是我軍超強戰鬥力的外化表現之一。一貫擅長啃硬骨頭的七連這次被安排打助攻,七連長劉家龍自然不幹。而指導員李延年卻反其道而行之,直擊此次戰鬥的本質,提出“助攻打成主攻”的策略,解開了連長的心結。

李延年三言兩語扭轉了局勢,劉家龍順勢提出火力偵察的策略,這對老搭檔顯示出了超常的默契和智慧。而後來的形勢發展正如他們所料,一場有準備之仗打得有聲有色。

中國人民解放軍能用不到五年的時間,打垮人數和武器裝備佔優的國民黨軍隊;中國人民志願軍能在極端不利的自然條件和補給困難下,打敗武裝到牙齒的“聯合國軍”,靠的就是這樣的數不清的英勇善戰的指戰員。

對他們的書寫,根本用不着誇大和神化,只需要忠實記錄和精準呈現,便是可歌可泣、感人至深的。《功勛》選擇的敍事手法和美學風格,毫無疑問與這個題材是高度匹配的。

時光越是流逝,便越是見出當年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共和國的發展越是日新月異,便越是見出這場立國之戰的偉大意義。

1950年,成立未久的新中國百廢待興,百業待舉。然而,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把戰火燒到鴨綠江邊。美軍仁川登陸,一步步將朝鮮人民軍逼入絕境。

出兵朝鮮,是對同屬社會主義陣營的友邦的鼎力支援。同時也是避免美國兵鋒直指我國邊境,爭得戰略緩衝區的自保行為。從戰略上來説,這一戰勢在必行。

然而,美軍當時是二十世紀以來未有敗績的一支軍隊,美國已趁着兩次世界大戰發展為世界頭號強國。我們的小米加步槍能不能頂得住先進武器傍身的“聯合國軍”,誰的心裏也沒底。而且,一旦失敗瞭如何收場?

這就得説到以毛澤東為首的第一代領導人的戰略魄力了,也得説到以彭德懷為首的前線將士的戰鬥實力了。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我們逼使美國人在沒有取得勝利的情況下籤了停戰協定,為中國的和平發展爭得了時間紅利。

《功勛》之李延年單元,以一個生動的故事,説明了抗美援朝的緣由和意義。劇集講述了逃兵小安東(孫錫堃 飾)轉變的過程。

戰爭面前,有人想往前衝,自然也有人想向後退。小安東顯然屬於後者。還未上戰場成為英雄,他便先做了逃跑的“狗熊”。如此動搖軍心,氣得七連長想要一槍斃了他。

李延年沒有為他辯解脱罪,反而講述了一段關於小安東的童年故事。他是稱職的指導員,不論你天南海北來自哪裏,都能將你的來路搞得一清二楚。

此時,大家才知道,小安東為之逃跑的女人張二妞對他有怎樣的恩情。逃跑,是為了回家看看二妞的村子有沒有出事。

一個正當的目的可能帶來錯誤的行動,而政工幹部的作用就是讓正確的目的催生正確的行動。小安東的舉動,正説明美國人的進攻已經威脅到中國邊境的安全,如果不加以制止,很可能就是家家有難,國無寧日。

抗美援朝的意義不言自明。李延年對着七連戰士擲地有聲地説,“祖國會記得我們,親人會感激我們,是我們讓他們過上了和平幸福的日子,是我們讓敵人知道,我們的國家,無比強大,不容屈辱。”

隨着戰鬥的打響,一個又一個戰友在小安東的面前犧牲,前一秒還調侃着要喝他的喜酒,下一秒就在異國他鄉喪了命。漫天炮火下的鮮血,讓他的靈魂戰慄。這個被七連戰友們處處保護着的小孩子,一瞬間長成了勇士。

對於戰士們來説,他們無法決定自己在戰場上的生死。但他們以自己決死的信念,將戰爭結束在了自己這一代。他們以大無畏的犧牲精神,為後方的人們爭取到了和平,為子孫後代贏得了安寧的成長環境。

這樣的邏輯處處體現在《能文能武李延年》中。這樣的書寫足以喚醒我們對先烈們的崇敬和追思,並加倍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年代。作為文藝作品,以歷史敍事感今人肺腑,聚民氣人心,是一種積極的功用和正向的力量。

《能文能武李延年》寫了李延年的舉重若輕和鞭辟入裏,也寫了他的英勇頑強和隨機應變。它還寫了李延年的諸多戰友,他們神態各異,熠熠生輝。

難得的是,《功勛》沒有過度喊口號,也沒有刻意拔高,而是靠着諸多細節觸動觀眾。

寫有陳衍宗(紀煥博 飾)名字含義的紙條,是劇集埋下的一個伏筆。陳衍宗是個沒文化的大老粗,連自己名字的含義都弄不明白。別人調侃他的名字是“敷衍祖宗”,他便非要找“秀才”王毓文(沈浩 飾)搞個明白。

秀才解釋他的名字意味着“早娶媳婦,多生孩子”,他便將秀才寫下的這張紙條珍重地放在口袋中上了戰場,希望自己能不辜負父親對他的期許。

秀才的戰鬥日誌,承載着七連的榮譽與苦痛。他沒上過戰場,背完了《孫子兵法》就想上陣殺敵。但戰爭不是兒戲,李延年將戰鬥日誌交給他,告訴他“當英雄,可不是那麼浪漫的,是要流血犧牲的”。

這應該是個能寫下類似《誰是最可愛的人》的篇章的人物,他的筆將記錄志願軍戰士的英勇事蹟,並將其傳遍整個世界,而他的靈魂也將得到昇華。

七連在戰前火力偵察,一方面為了擾亂敵人視線,一方面也為後續的進攻提前排除障礙。掃雷組是這局棋的關鍵一步。然而戰場之上處處危機,一個不小心,戰士李源便踩中了鬆發雷。

敵軍的巡邏隊已近在眼前,李源(劉梓宣 飾)腳下的鬆發雷一觸即發。危急之際,李延年只能在他身上放上稻草遮掩蹤跡。這是無奈之舉,關鍵仍要看李源能否堅持至戰鬥正式打響。

踩着地雷堅持不動已是難能,何況還有意外橫生。一如李延年所説,“尊重和信任也是戰鬥力”,在敵軍巡邏隊的槍下,李源腹部中彈,仍一聲不吭。直至戰鬥打響,他才安心鬆開地雷,光榮犧牲。

這是邱少雲式的潛伏英雄。這樣的故事不是憑空杜撰,而是真實發生在抗美援朝數以十萬計的戰鬥英雄中。許多人埋骨他鄉,但他們的英名得到了傳揚。

除此之外,羅厚財(魯諾 飾)和韓冬年(李藝科 飾)也值得一提。前者是七連的“老落後”,他在解放戰爭後加入志願軍隊伍,一口東北話頗帶喜感;後者是出了名的特等槍手,在子彈用起來要精打細算的戰場上,他是七連的神兵利器。

這兩人平時總是不對付。羅厚財調侃韓冬年槍法不如李延年,韓冬年又看不起羅厚財這個投誠的解放戰士,這一對“冤家”,卻在戰鬥打響時配合默契,直搗敵軍機槍重火力處,為七連贏得了勝機。

這一串英雄人物寫下來,淚點有之,笑點也有之;硬核有之,柔軟亦有之。這些或搞笑、或熱血、或温情的細節,以一種身臨其境的在場感,將那場刻骨銘心的戰事搬到了觀眾眼前。

感動需要重温,英雄需要銘記,用這種落地的、真實的、細節化的表達方式,無疑更為觀眾所接受。

李延年指揮的346.6高地之戰剛剛打響。在後續的單元裏,于敏(雷佳音飾)、黃旭華(黃曉明飾)、張富清(郭濤飾)、申紀蘭(蔣欣飾)、孫家棟(佟大為飾)、屠呦呦(周迅飾)、袁隆平(黃志忠飾)七位功勛人物還將接連登場。

他們皆是在不同領域一輩子執着於一件事的功勛人物。他們的奮鬥,不僅讓夢想成真,也讓國家取得長足進步。

正如《功勛》的主旨所言,“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這羣在流金歲月裏留下深刻筆畫的功勛人物不會被人民遺忘。

《功勛》第一單元敍事跌宕起伏,情真意切,刻畫了李延年的卓然風采。功勛人物的傳奇過往剛剛掀起了一角,他們波瀾壯闊的不同人生等待我們去了解,更多平凡而偉大的英雄情懷等待我們去體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mo/wen/guanhougan/5vdo7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