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實用文 >觀後感 >

《蒙娜麗莎》觀後感6篇

《蒙娜麗莎》觀後感6篇

觀後感能夠讓我們對電影的主題和情節有更深刻的思考和感悟,寫好觀後感可以讓我們對電影的情節有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蒙娜麗莎》觀後感6篇,感謝您的參閲。

《蒙娜麗莎》觀後感6篇

《蒙娜麗莎》觀後感篇1

不是這次的學習,我還真是孤陋寡聞,原來還有這一樣一部精彩的電影《蒙娜麗莎的微笑》。

影片中的傳奇老師,茱莉亞·羅伯茨扮演的凱瑟琳·華森,以及她和學生們的情誼,讓我很受觸動。教育到底所為何物?教育到底應該是怎樣的?這部電影告訴了我很多很多,也讓我思考了很多。

這部《蒙娜麗莎的微笑》應該説也是一部非常精美和有思想的影片。所反映的時代背景是上世紀五十年代,人們的觀念依舊很保守,女子要以結婚為神聖的使命。在威斯理女子學院,對學生的教育並不是教她們如何獲得自己感興趣的知識,而是把這些女孩子訓練成賢妻良母,以便嫁個好丈夫。

?蒙娜麗莎的微笑》是從正面描寫女性追求自我意識與自我價值實現的優秀影片,通過主人公之口,温和地表達了女性完全可以家庭與事業並重的看法。由茱莉亞羅伯茨扮演的凱瑟琳·沃森老師給女生們上的第一堂課非常失敗,但她沒有退縮,而是勇敢地堅持自己的教學理念,大膽地開拓嶄新的教學思路與方法。在第二節課上,凱瑟琳給學生們展示了教學大綱外的幾幅藝術作品,並順着爭論不休的學生們的思路,自然而然地提出了這門課所要回答的最重要的問題——“什麼是藝術?是什麼決定了藝術的好壞?又由誰來決定?”這些問題看似簡單,實難回答,它往往使人陷入更深層次的思考。凱瑟琳不畏艱難,執著地影響着威斯理的這羣女生們,引領她們找回自我,啟迪她們大膽選擇自己的道路,最終實現自我價值。

電影故事中很多情節讓我想到:1、教育應當給學生足夠的多元化發展空間,教師自己應當有獨特的風格及內涵,讓學生們有自由獨立思考的能力。2、在評判一件事物之前,先全面瞭解它。3、每一個學生都應該有自己的想法,並且能夠找到支持自己想法的理由,從而不害怕自己和別人不同,為了一個獨特的自己而驕傲。我們的教學也應該如此。

真正優秀的教育電影,常常是在電影藝術、人生哲理與教育行為方面都有極其豐富的藴藏。好的電影,讓人終身難忘,終身獲益。

《蒙娜麗莎》觀後感篇2

曾經是最保守的女子學院,幫助宋美齡奠定修養基礎的韋斯利女子學院來了個有新頭腦的藝術史教師凱瑟琳,她夢想到一個貴族學校教書,因為這些學生會成為未來的領導,如果她能改變這些學生,她的理想就有可能得到貫徹。五十年代的美國,戰爭時期的職業女性崛起並沒能改變女性的全面解放,女人依然回到家裏,忙着相夫教子,這種情況反映在韋斯利學院,依然保持了一切維持建校宗旨的教學方式——為上流社會的男人培養模範太太。而從加州來到麻省的凱瑟琳,已經目睹了好萊塢的女性主義革命,她認同那些尚得不到認可的新藝術和新思維,希望把這一切都教給自己的學生。但這些學生卻是什麼樣的都有,有極端保守,維護傳統的失敗妻子,有專門勾搭有婦之夫的問題少女,有忙着談戀愛的,還有為自己的未來困惑的。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認同凱瑟琳,她的麻煩不斷,而保守的校方也很不贊同她的女權主義教育,認為是在把學生教壞。就這樣,一個夾雜了愛情泡沫的極端女權主義説教片完全展開,凱瑟琳被學生認可固然算是電影的大團圓,但韋斯利付出的代價也是慘重的。

説到韋斯利,其實可以以五十年代為界,分為兩個階段。宋美齡就學的時代,美國有大量暴發户的女兒想得到老歐洲的爵位,於是韋斯利就擔負起教化暴發户女兒的任務,把她們教育成文雅的貴族夫人,學會如何操持一個大家庭,管理眾多家僕,舉辦社交活動,相夫教子。五十年代以後,韋斯利搖身一變,逐漸成了極端女權主義的大本營,臭名昭著。我曾經見識過那個時代的一位畢業生,那是一個宣揚“做愛也不需要男人”的極端女權主義者,恨不得都視男人為濁物,唯女人至上,難怪現在韋斯利每年招一百個學生,卻要給兩百個申請者發錄取函,白人女孩不樂意去上,於是招了大量韓國女孩。《蒙娜麗莎的微笑》想必是反映了那個轉型時期,當夫人的市場日益萎縮,這些精英女人無法靠丈夫獲得她們想要的地位,便自己走上了追逐地位的道路,咄咄逼人的奮鬥下是永遠不變的韋斯利女人自以為是的“精英情愫”。現在女權主義運動已經轉而承認兩性的差異,謀求兩性的理解和符合自身天生優勢的互補,共同實現社會利益的最大化。《蒙娜麗莎的微笑》卻依然祭起韋斯利那種自戀式的女權主義,真不知道這幫電影人是真不知道,還是裝作不知道女權主義都唱到了哪一齣了。美國曾經為極端女權主義付出過慘痛的代價,為“自由”而被煙草商蠱惑着吸煙的女人毀壞了自己的身體,高離婚率造就了大量的單親兒童,這些性格被傷害的兒童同時也扼殺了一個健康的未來。我除了説這幫電影人無知和落後以外,真的是無話可説,紐維爾導演好歹也算是個輕鬆派掌門,何必去趟韋斯利女權這趟渾水?

世人都曉蒙娜麗莎的微笑最美,卻不知道她揪心的喪子之痛,作為旁觀者看凱瑟琳教育學生女人要做未來的領導,而不是領導太太,這點當然是很開心的事情,看着臉譜化的反派貝蒂捍衞着太太傳統,為這個傳統付出了被丈夫拋棄的代價,最後離婚,接受了凱瑟琳的觀念。但問題就在這裏,娜拉出走以後依然不會找到幸福,從電影的角度上,主角的理想實現自然是值得歡呼的事情,但離婚後的貝蒂未必就能過得爽。倒還是凱瑟琳一心支持上法學院的瓊看開了,女權主義説白了就是女人有權利掌握自己的命運,所以回家當個太太也是自由了,不一定非要和男人一爭高下,這倒是頗有點現代女權主義的意思了。整個電影,玩弄了眾多小聰明的笑料和口號式的台詞,就一句是真心話,凱瑟琳的戀人對她説,“你以為自己來韋斯利是幫助這些姑娘發現她們的道路,我卻認為是你幫助這些姑娘發現你的道路”。言下之意,這條女權主義的道路是否走通,且看效果再説。

《蒙娜麗莎》觀後感篇3

達芬奇的畫《蒙娜麗莎》,畫像中蒙娜麗莎的微笑給我甜蜜、温馨、寧靜的感覺,我想知道在蒙娜麗莎的微笑下表達的是什麼,所以帶着些許探索神祕氣息的心理,看完了《蒙娜麗莎的微笑》。

電影的一開始給我感覺——這應該是一個很有個性的教師。無論在什麼場合,有個性,能推陳出新,總會受到別人的關注,縱然結果會不順人意。就像影片中凱瑟琳到衞斯理女子學院的第一課,我能感受到凱瑟琳的極度尷尬,我甚至不能説學生的不對之處,因為她們真的很優秀,能把課本上的內容瞭解得很透徹。隨着劇情的推移,問題漸漸出現端倪,衞斯理女子學院是一所比較傳統的學校,基本上學校的事務都有明文規定,從而學校培養出來的人都是學校要把你培養成的人,而不是自己想成為的人,在某種程度上,這種教育模式已經禁錮了學生的思維,對於社會,這是一種停滯。但凱瑟琳是一個比較前衞、有思想、有個性的教師,在這樣的教育模式下她面臨着許多困難,不只是校方對自己教育方式的警告,還有學生對前衞思想的不接納,但是凱瑟琳不畏艱難,執著地影響着威斯理的這羣女生們,引領她們找回自我,啟迪她們大膽選擇自己的道路,最終實現自我價值。

蒙娜麗莎的微笑,是那麼的令人寧靜沁心,但是在微笑下面呢?相信每個人都一樣,微笑並不表示生活就沒有煩惱,而是因為做自己願意做的事,順從自己的內心,所以流露出很自然的表情。在影片中,凱瑟琳也曾迷惑過,她氣憤這樣的教育模式,氣憤用婚姻禁錮一個女性的未來,她認為並非每段感情都必須走上婚姻的殿堂,人生不是圍着婚姻來計劃的,結婚不應該成為女性惟一出路。在這個方面似乎貝蒂的感受要多一些,在上學期間結了婚,按照學校的傳統,一邊在家裏做一個家庭主婦,一邊在學校攻讀學業。但是在影片結尾處出現了讓人意想不到的結局——在經歷了不幸的婚姻之後,貝蒂勇敢地選擇了離婚,並開始邁向自己的新生活,她選擇到紐約去求學,不再活在母親的影響下。對於她來説這應該算是成功,敢於去挑戰自己的未來,不再活在他人的陰影下,會思考自己的人生,做自己內心的自己。

本片不只是單純地表現了一個捍衞女權主義的的教師戰勝腐朽的傳統教育體制,感化了無知懵懂的學生。其實她也一樣,生活在欺騙當中,來這所學校是她覺得是被欺騙的,認識的新男友也欺騙了她,所以她也需要從中感悟到一些東西,慢慢成長起來。凱瑟琳給予學生的是對前衞思想的思考,引導她們去追求自己的人生。學生也給了她許多欣慰,並畫了畫給她,這説明這羣學生已經從思想上接受了這位教師,最感人的是當凱瑟琳離開的時候,許多學生騎車為她送別,有淚水,也有微笑。

凱瑟琳是個有特色的教師,經過她的授業必定會有一批不尋常的學生。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一個教師不僅要教學生學習,還要教人如何做人,要有適當的方式,也要有合適的氣氛,要有自己的特色,要能推陳出新,才能育人成才,德才兼備。

看完這部電影,聯想起蒙娜麗莎的微笑,難免思緒又有些漂浮起來。也許我們都在給彼此方向,我們都知道人生不完美,所以用一生的時間去彌補,努力讓自己完美。就像蒙娜麗莎的微笑,是完美的,但是,只是一個微笑,不是別的。

《蒙娜麗莎》觀後感篇4

這部電影不比好萊塢大片,不緊張,不刺激,沒有天馬行空的想象,沒有眼花繚亂的特技,朋友很好奇這麼“無聊”的電影我竟然看過不下6遍。但是,它有思考,有感動。我個人覺得每個女孩子都該看一次,涵養一下氣質。

電影的情節我就不贅述了,google一下就知道了。很多人看這部片子充滿疑惑,我想是因為對歷史大背景和衞斯里傳統的陌生。

這部電影反映的是50年代的美國,那時候二戰剛結束,經濟大蕭條。因為二戰中,男人都上前線了,所以政府就號召女人要自力更生,出來工作。可是二戰結束,男人歸國了,卻發現以前的工作機會都被女人搶佔了,於是,政府又號召女人要回歸家庭,照顧老公和小孩,這才是她們生來的責任和使命。這就導致曾經的liberal(自由解放)話語重新迴歸到conversative(保守)話語。這種話語的轉變首先就滲透到學校教育體系中,catherine希望改變這樣一種教育,讓女生學會為自己而生活學習。

衞斯里女子學院,美國最有名的女子學院,貴族女校,校友中大家比較熟悉的當屬宋氏三姐妹,還有克林頓夫人。我有個朋友表示,如果她女兒申請到這所學校,她砸鍋賣鐵都要讓她念。50年代美國的大學逐漸開放女生名額,讓她們有高等教育的權利。衞斯里的女生都是來自富裕保守的中產階級家庭,她們希望女兒在這裏被培養成為得體的淑女,找到理想的丈夫(常青藤名校之一的哈佛就在附近),組成體面的家庭。所以這裏的女生要修藝術,文學和歐洲語言,還有家政課,但是她們學習並不是為了讓自己有所成就,她們最大的成就是成為高貴端莊的妻子,輔佐丈夫的事業。因此,衞斯里每年都有個滾鐵環的傳統,據説第一個滾到終點的就能第一個步入禮堂。她們大學四年就是趕快找到優秀的男人,把自己嫁出去。

電影中的四個衞斯里女生對這種話語和學校教育有的維護,有的認同,有的懷疑,有的不屑。最終,她們因為各自的遭遇都改變了自己原來的想法,都學着從表面看本質,不要為外象迷惑,要獨立思考和做人。

電影裏面最大的爭議就是女人是否生來就是要履行妻子和母親的角色,她們是否只能成為領導者的夫人而不是領導者,這個討論在當時歷史背景和衞斯里語境中,答案就是肯定的。

今天女人有了更多選擇,可是也掙脱不了性別的宿命。一旦結婚,就面臨生育的壓力,事業和家庭難以兩全的顧慮。當全職太太不輕鬆,蠟燭兩頭燒更辛苦。雖然沒有人規定女人生來必須當妻子,當媽媽,現在很多女人選擇不婚不孕,可是沒人否認生理上只有女人可以擔負這項社會生產的責任。如果你放棄了社會生產,就會製造很多社會問題,老齡化,少子化。

這個社會對性別還是無法絕對公平的。女生從小要和男生一樣,千軍萬馬擠破頭,受高等教育,研究所畢業,發現自己到了尷尬的年齡,要事業還是要生育?怎麼都有遺憾。有了孩子,要付出全部的心力還要力圖保持自我,擔心對孩子的付出不夠也擔心對老公的照顧忽略,還擔心自己的事業陷入瓶頸。社會的話語也是一樣,一會兒要獨立自主新女性,一會兒要新全職太太,可是社會保障體系還是停滯不前,無論扮演什麼角色,都沒有十足的安全感。大眾輿論就更可怕了。不管怎樣,我們得知道,任何時候都會有矛盾出現,船到橋頭自然直。

《蒙娜麗莎》觀後感篇5

記得大四導員在進行就業指導時對男同學説過的一句話:“你們有很多優勢明白嗎?首先,你們是男生。”

一句簡單的話,印證了男權社會的主導地位如今依然不可動搖。自19世紀末起,婦女解放運動的浪潮就沒有平息過。在電影中,雖女性運動的成果非凡,但許多現代女性主義者仍然認為尚有許多與男權社會打不完的丈,比如《蒙娜麗莎的微笑》。

故事發生在1953年,第二次婦女解放運動逐漸興起。然而,以美國威斯利女子學院為代表的教育機構依然執着地履行着男權社會賦予的使命:培養“德才兼備”的家庭主婦。但當凱瑟琳,一位滿懷自由改革理想的女子來此校任教之後,其前衞的女權思想便與校方及男權教育下薰陶出來的學生產生了矛盾。無論誰都想將自己的思想強加給別人,故事就在各種思想的互相抗爭與影響中展開。

凱瑟琳和吉賽爾這些反抗傳統父權制的女子總是受到批評和排斥。對她們進行批評的人,不僅僅是父權制的統治者——男人,更是一些把父權制的規則、想法內化了的女人。

貝蒂是威斯利學院傳統的捍衞者,任何對學院傳統的懷疑和動搖都將受到她尖苛的批判。較之凱瑟琳和貝蒂,瓊則顯得更加理性、成熟。她放下耶魯大學的深造機會並不是沒有思考過凱瑟琳的一番苦心,也非向好友貝蒂妥協,而是忠於自己內心的選取。

在電影中,女性通常被視為性客體,唯其美貌和性吸引力才有價值。有時充當蛇蠍美人,以誘惑或阻礙男主人公,如《本能》;有時又成為性感佳麗,以協助英雄式男主人公完成其“偉大的使命”,最終往往成為戰利品為男主人公所有,如《007》、《諜影重重》、《奪寶奇兵》等。後者的例子簡直不勝枚舉。

儘管如此,女性電影依然在增多。《末路狂花》探討了兩個好友的親密友情,兩人週末的偷閒卻因遭受男性的侵犯而演變成橫越美國的大冒險。

末路狂花

這部電影探討了婚姻、工作、獨立、女性情誼、大男人主義等主題。搞笑的是,電影的結構卻受惠於兩個傳統男性的類型——哥們兒電影(buddyfilm)以及公路電影(roadpicture)。

較之傳統女性主義,後現代女性主義追求在差異中尋求平等,努力建立與男性的和諧共存。窮在應對凱瑟琳極力反對自己放下耶魯大學的深造機會時説:“我明白自己在幹什麼,這並不是愚蠢的行為。對你來説,做家庭主婦和把自己淪為殖民地是一樣的。主婦們沒有,沒有才智,缺乏情趣。你説過我們能夠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而這正是我想做的。”

瓊的一番回答使凱瑟琳認識到,唯有獨立思考、理性選取自我人生才是女性幸福的歸宿。真正的女性主義不應囿於形式,而應依照具體狀況和自身的意願而選取。

如果《蒙》單純地表現高舉女性獨立大旗的教師戰勝腐朽的教育體制,感化了無知懵懂的學生,那麼影片就流於俗套了。它的與眾不同之處,便在於它不是任何一種女權主義的宣講,而是藉由影片的幾個女主人公的成長之路,向觀眾傳達一種態度:

“女性真正的獨立解放,不在於擁有怎樣的社會地位,更不在於特立獨行的處世態度和放蕩不羈的生活方式,而在於是否擁有不受外界眼光驅使而獨立選取人生的潛力。”

《蒙娜麗莎》觀後感篇6

真正的教師權威不是讓你畏懼,而是讓你羞愧。今天有幸聆聽了陳大偉教授的講座,便是這個感受。也因為陳教授知曉了《蒙娜麗莎的微笑》這部電影。

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許多人從中看到了女權、獨立主義精神和性別歧視,但從教師這個角度,我看到了凱瑟琳·沃森從面對學生們課堂上公然離席時強顏歡笑的新教師,成為了學生追車送別,欣然微笑的好教師。

她是如何征服“沒有男子的常青藤“中那羣高傲的學生的呢?我想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是學識,超越書本的知識。農夫山泉是大自然的搬運工,教師卻不是教材的輸送員。

學高為師,你沒有廣博的知識、豐富的語言,無法給學生以知識世界的洗禮,那麼學生在課堂上聽講,要麼是出於禮貌,要麼是對學校規則的畏懼。

而凱瑟琳·沃森作為一名藝術史老師,便以豐富的藝術史知識和風趣熱情的授課風格,贏得了學生們的尊敬和愛戴。

“他”便是學生們心心念唸的丈夫

二是個人魅力。這就不得不提及這部電影的創作背景。當時女子所讀的大學,更像是“女子精修學校”,她們學習只為了一個目的`:嫁給一個人,成為xx太太。

而凱瑟琳·沃森嚮往自由,追求愛情和幸福。言傳身教,傳遞給學生一個觀念——實現自我價值和擁有婚姻同等重要。她鼓勵學生髮掘自己的興趣,大膽去實踐自己的想法,成為最好的自己。

我想,教師不僅是學生的啟蒙者,有時也是時代的啟蒙者,這便是被稱為“蒙娜麗莎”的緣由。

成為一名教師,這僅僅是八八的起點。最近七七也面臨着新的起點,有些許的不安。我想説:“不念過去,不畏將來。”keep going!fighting!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mo/wen/guanhougan/moq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