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職場 >工作計劃 >

科學課工作計劃模板8篇

科學課工作計劃模板8篇

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計劃是需要認真思考的,工作計劃要結合工作時間情況來制定,這樣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科學課工作計劃模板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科學課工作計劃模板8篇

科學課工作計劃篇1

一、學生情況分析。

本班共有21名幼兒,其中有部分幼兒之前已經在春雷幼兒園進行學習,所以他們已初步具有集體榮譽感,富有同情心、正義感,能初步懂得體諒、關心別人,班級氛圍寬鬆自由。他們適應了幼兒園的生活,愛老師,愛同伴。但還有一少部分幼兒剛進入幼兒園學習,生活自理能力較差,幼兒膽量小,不敢與同伴大方交往,不敢表現自己,還很不適應幼兒園生活,甚至有個別幼兒還經常哭鬧,這就需要在本學期加以引導。

二、指導思想

幼兒園教育的主要任務是教師通過組織幼兒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來擴展、整理其在生活中獲得的有關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個範疇方面的經驗,掌握粗淺的知識,培養幼兒對學習的興趣和初步運用領域知識認識事物的能力,為入國小學習打好必要的基礎。

三、教學目標

1、幫助幼兒獲取有關自然環境中動、植物及沙石、水等無生命物質及其與人類關係的具體經驗,瞭解不同環境中個別動、植物的形態特徵和生活習性。

2、幫助幼兒瞭解四季的特徵及其與人們生活的關係,觀察常見的自然現象,獲取感性經驗。

3、引導幼兒獲取周圍生活中常見科技產品的具體知識和經驗,初步瞭解它們在生活中的運用。

4、幫助幼兒學會綜合運用多種感知事物特徵,發展觀察力。

5、幫助幼兒學會按照指定的標準,對物體進行簡單的分類。

6、幫助幼兒學習運用簡單的工具進行測量的方法。

7、引導幼兒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自己的發現並與同伴、教師交流。

8、指導幼兒學習使用常見科技產品的方法,運用簡單工具進行製作活動。

9、發展幼兒的好奇心,引導幼兒探究周圍生活中常見的自然現象、自然物和人造物,願意參加製作活動。

10、培養幼兒關心、愛動物、植物和周圍環境的情感和行為。

四、教學內容

1、能自動參加科學活動,喜歡探索周圍世界,關心、愛護周圍的動植物和自然環境,願意進行探索、嘗試。

2、懂得四季的特點及其與人們生活的關係獲取簡單的自然現象知識。

3、綜合應用多種感官感知事物特點,並進行物體的簡單分類;學習應用簡單的工具進行測量,並能與他人溝通觀看結果。

4、懂得生活中一些科技產品與人們生活的關係。

5、觀看、比較、判斷10以內的數量關係,逐步建立等量觀念;並能嘗試解決生活中的艱難,促進推理和遷移才能的發展。

6、能自動、專心地進行科學操作活動,並在老師指引下,關注周圍生活中物體量、形狀、地位的改變,能依據物體的特點分類。

五、具體措施

1、通過親子活動讓幼兒親身對周圍物質世界進行感知、觀看、操作、發現問題、追求答案的探索活動,應用合適的指引來滿足幼兒的好奇心。

2、在指引幼兒認識五官時,首先讓幼兒體會感官的作用,體驗感官的協調才能。通過用眼睛觀看事物,能應用視覺感受顏色的改變,提升幼兒的觀看力,體會視覺暫留現象。並能應用視。

3、本學期,我們將指引幼兒認識空氣、陽光、水等,通過看故事等懂得人類、動物、植物的關係,通過觀看社會環境、湘江水源等懂得環境保護的重要性覺以外的感到途徑探索事物如:觸覺、味覺、嗅覺。

4、在數學地區中及時投放操作材料,指引幼兒在地區中練習數與量關係,圖形與空間的關係。應用各種各樣的操作材料指引幼兒認識數1~10,精確感知10以內的數量,知道它們能表示相應數量的物體;應用"一一對應"比較兩組物體的多少,會用"多"、"少"、"一樣多"的詞語;能按物品的屬性分類,學習比較物體的遠近、深淺、高矮、厚薄等。

5、在日常生活中指引幼兒感知時間的概念,認識不同面額的貨幣及幣值;通過遊戲活動和生活經驗學會估算,逐步建立等量的觀念。

科學課工作計劃篇2

堅持以《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為指導,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加強教科研工作的專題化,樹立教師天職是為了每個學生全面生動的發展的觀念,注重校內和校際交流,努力提高全組教師的業務水平,全面推進師生的整體素質。

一、工作重點:

1、明確實驗的目的意義。在提高認識的基礎上,努力做到建設符合標準;裝備綜合配套;管理科學規範;使用注重實效。

2、組織教師定期開展教育研究活動,加強新課程標準的學習研究與討論,精心組織好公開教學活動,突出專題,保證科學學科的教學質量,並積極撰寫論文。

3、開展教師自制教具活動,以便豐富教學材料,充實實驗設施。

二、具體工作

(一)實驗室日常管理工作

1、對照三室佈置標準,認真完善三室的各種制度,使之有據可依,有規可循。

2、按照儀器配備目錄標準,進一步整理、擺放各種儀器,儘量做到合理、科學、規範,並使之與帳卡一致。同時要作好相關實驗器材的申報,採購,訂購儀器等工作;

3、實驗員必須擬定科學教學計劃,各年級科學教學工作須按計劃進行實驗教學,實驗教學需填寫演示實驗計劃、分組實驗計劃、演示實驗單、分組實驗單等表格。上實驗課前,要求學生預習實驗內容,上課要有嚴格的組織紀律,要加強安全意識教育和愛護儀器,節省藥品的思想教育,還要加強指導,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做好實驗筆記和實驗報告,使實驗順利完成。

4、實驗結束後,及時清洗、清點儀器,並填寫好實驗教學的“記錄單”,任課教師和實驗教師同時簽字。每學期把“通知單”“記錄單”整理裝訂成冊保存起來。

5、嚴格履行借交手續。借領儀器時,並做好記載。按時歸還,歸還時認真檢查儀器是否完損。

6、愛護儀器,妥善保管。嚴禁把儀器放到教室裏落灰落塵,影響其精密度。

7、加強三室衞生及環境的佈置。做到經常清掃、擦洗,經常通風換氣,保障儀器無黴變現象。做好實驗到的防火、防塵、防潮、防鏽、防腐蝕、防壓、防震、防碰的工作。

8、材料歸檔

(1)每學期(學年)按時將各類材料分類裝訂後歸檔,並按時填寫實驗開出數、開出率,完成實驗室材料的歸檔管理,做到科學、規範,便於查閲;

(2)在材料歸檔的過程中注意材料的質量與數量符合相應的要求;

9、做好年終儀器的清查工作。

(二)科學教學工作

1、精心備課,認真上課,科學合理地安排好各項教學活動,借鑑先進經驗,爭取在教學上有所突破,有所創新。

2、定時,定點,定內容,形式多樣的開展教育研究組活動,積極撰寫札記,教後感,反思教學得失,切實提高教學水平。

3、認真做好學校要求的各項工作:及時更新完善自己的博客,積極上傳各種優秀的教學資源,來充實學校的網站資源。

4、重視自身素質的提高 教育研究組要組織每位教師認真學習新課標,並充分利用好《科學課》、《科學課程標準》等專業性學科期刊,定期組織學習教育理論、教學文件和教學業務知識,注重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並且做好記錄。每位教師要利用課餘時間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論水平、專業知識水平、教學能力和教學研究水平,積極參加校級的教學評比等活動,在實踐中鍛鍊自己;工作中,要加強同學科教師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在組內形成一種和諧、默契的同事關係,以求大家共同進步。

5、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每位教師應嚴格執行課程教學計劃,認真鑽研新課標、教材,分析學生實際,編制教學目標,設計教學過程,確定教學方法,選擇教學媒體,認真寫好教案。全組教師要創造性使用教材,並講究備課的實效;深入落實 探究--研討 教學法,注重讓學生體驗科學發現、科學研究、科學創造的過程,形成自主的科學態度,發展科學素養,教師要認真組織學生參與科學實驗與科學實踐。

6、科學特色活動

科技教育工作是一項長期而系統的工程,科技教育必須同學科的整體工作有機結合起來。我們根據國小生的特點,積極開展具有思想性、科學性、趣味性、實踐性、創造性,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科普教育活動。

(1)讓學生製作科普手抄報,使廣大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學習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方法,培養科學精神,提高科學素質。

(2)開展讀科普書籍的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以達到從課外書籍上學到課本以外的知識的目的。以此來組織學生撰寫科學小論文。

(3)組織學生進行創作科學幻想畫的活動。為進一步發展學生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以及大膽想象、敢於創新的科學態度;培養孩子成為親近自然、珍愛生命、熱愛家鄉,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意識。組織學生全員參與,創作出與科學有關的敢於大膽創新,有意義的畫作。優秀作品頒發獲獎證書。

(4)開展“明天小小科學家”的活動。為進一步增加學生的動手能力,讓他們從小養成善於觀察,敢於思考的能力。通過開展科學發明活動,使學生感受到科學就在身旁,是鮮活的,並把所學知識運用於發明創造中,注重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活動中學生可以利用身邊的物品,自己設計創作,進行科學小發明。內容體裁不限。優秀作品會在全校進行展出。

(7)成立科學興趣小組,讓學生通過活動進行科學探究,實驗操作,展示自己的科技才華,活動的目的不僅對學生進行科技素質教育,更是讓學生通過活動體驗科技帶來的快樂,在活動中注重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培養。

7、加強自制教具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本學期我們倡導師生共同開闢科學教學園地,科學角,收集材料,自己動手製作教具,改善實驗條件。同時在實驗教學中提倡“動手做”,讓學生真正的參與科學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創新能力。

總之,為了適應新課程標準的教學需要,我們必須把握好這學期的教學,激發每一位科學教師的教學熱情,積極倡導有創造性的教學研究,為提高科學學科的教學質量而更加奮發向上,努力進取!

科學課工作計劃篇3

一、指導思想:

以培養小孩子科學素養為宗旨,進取倡導讓孩子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整體感知

?科學》四年級上冊由“熱”、“變化的天氣”、“振動的聲音”、三個單元組成。在三年級上、下冊的基礎上,本冊教材將繼續引領孩子經歷一系列有意義、有價值的科學探究活動,使他們獲得更多的學習體驗,加深對科學的理解,增進科學探究的本事。

“熱”單元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本單元主要是從孩子的生活經驗入手,經過對一些常見的現象提出問題,然後安排一系列趣味而又意義的探究活動,讓孩子意識到生活中處處有科學,並進一步激發孩子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和樂趣。本單元是由“冷和熱”、“温度計”、“熱往哪裏傳”“熱對物質狀態的影響”5部分13個活動組成。

天氣的觀察與測量從天空中雲的形狀和變化開始,對構成天氣的四個基本要素分別進行觀測。其中包括雲量的觀察和測定、雨量的觀察和測定、風的方向和等級的觀察和測定以及氣温的測定。這一部分活動中,還包括嘗試記錄各種天氣情景,觀察生物預告天氣的行為以及學習獲得天氣信息的多種方法。

對聲音的探究從傾聽周圍的聲音開始,經過對發聲物體的觀察和實驗,研究和探討聲音是怎樣產生的、聲音是怎樣傳播的,以及如何控制物體發出的聲音。在這一單元結尾設計的“製作我們的小樂器”活動,將由孩子自由取材,利用身邊材料製作一件能發出不一樣音調的小樂器,並嘗試着奏出簡單的樂曲。

這些活動的教育意義和價值是多方面的。我們在新學期的教學中需要異常關注的是這些活動在科學探究方應對教學提出的新目標。

1、要求孩子提高觀察的準確性和精確性。

三年級的觀察認識活動以定性為主,很少涉及物質的量。而在四年級的的活動設計中,不僅僅要求孩子更為準確和細緻地觀察物體,並且在很多情景下,要求使用測量的方法,並選擇適當的詞彙、數據和圖表來描述物體和有關現象。例如,雲量和雨量、氣温、天氣、聲音的高低等。

2、要求孩子不僅僅關注收集和了解事實,並且要學會對事實進行簡單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

這也是本冊教材在孩子科學探究本事方面提出的新要求。觀察和收集事實上只是探究活動的一部分,在此基礎上,對蒐集到的事實進行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以構成新的認識才是科學探究活動的全部。

孩子科學探究本事的提高,以及對科學探究的理解是漸進的,需要我們引領他們經歷一個又一個具有科學意義的探究性學習活動,才能逐漸獲得發展。在新學期的教學中,期望教師們勇於探索,積累更多的經驗,將以探究為核心的國小科學教學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三、教學目標:

經過學習,使孩子:

1、明白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並能音樂於日常生活,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嘗試於科學探究活動,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堅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取知欲,構成大膽相信、着重證據、敢於重新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4、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進取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科技的寫發展。

四、學情分析:

1、整體學習狀況:四年級孩子整體學習比較認真,但缺乏靈活性。他們普遍習慣於死學硬記死板知識,而不善於設法自主去獲取知識並在生活中靈活運用知識。因而孩子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瞭解上,理解不甚深刻,運用本事差。

2、已有知識、經驗:孩子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科學常識極為缺乏,科學探究本事。家長和某些教師偏重於語數教學,使孩子沒有多少時間和機會接觸大自然,更沒有得到大人和教師及時、周到的指導,使孩子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本事、培養思想情感。

3、兒童心理分析:在國小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而我們的科學課程資料貼近小孩子的的生活,強調用貼合小孩子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孩子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五、德育目標:

1.經過觀察實驗等教學活動,培養孩子認真、細緻、實事求是與人合作不怕困難等各方面的科學態度。

2.經過天氣變化,向孩子進行看圖聽懂天氣變化知識。

六、教學重難點

1.歸納、概括同類物體的共同特徵,並建立初步概念。

2.歸納、概括同類物體的共同點,發現其中規律。

七、基本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把握小孩子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6、悉心地引導孩子的科學學習活動;

7、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8、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孩子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八、主要導學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參觀法實踐法討論法

實驗法列表法

九、主要教學活動類型:

蒐集信息現場考察自然狀態下的觀察與實驗

專題研究情境模擬科學小製作討論辯論

參觀訪問競賽科學欣賞社區科學活動

家庭科技活動

科學課工作計劃篇4

根據學院本科教育教學計劃及本科專業實習的基本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特制訂本年度本科專業實習計劃。

一、實習目的

(一)學生鞏固所學專業理論知識,加強專業技能的訓練,在實踐中培養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

(二)學生在實習中,培養愛崗敬業的職業精神,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

(三)瞭解實習單位主要業務流程和業務規範。

二、實習對象

xx級本科海關管理、物流管理、法學、審計學、税務、國際商務、英語等七個專業433人。

三、實習時間

(一)xx年6月30日至xx年7月25日(4周),海關管理專業(部分)155人、物流管理專業33人、法學專業34人、審計學專業35人、税務專業35人、國際商務專業60人、英語專業27人。

(二)xx年8月18日至xx年9月12日(4周),海關管理專業(部分)54人。

四、實習地點

學院各專業實習基地及部分自主聯繫的實習單位,其中海關管理專業的學生,統一集中安排在天津、寧波、汕頭、上海海關實習基地實習。

五、實習生管理

(一)實習安排

崗位安排:結合學生所學專業,採取定部門、定崗位,配備實習崗位指導老師。

崗前培訓:每批實習生根據實習時間安排,第一天上午集體到實習單位人力資源部門報到,接受崗前教育,實習單位結合本單位情況對實習生進行關崗前培訓與教育,並以正式員工的標準提出實習中的業務方面要求及應注意的事項,接受實習部門的防範執法和廉政風險的教育。

(二)實習考核

實習生在專業實習期間結合所學專業,收集有關資料和素材,做好《專業實習論文》撰寫準備,實習結束時填寫《學生實習登記表》。

1.《專業實習論文》。實習生上崗後應循序熟悉崗位現場操作程序、工作規範和工作特點,結合專業論文題目,邊實習邊蒐集論文素材,為實習結束撰寫《專業實習論文》做準備。

2.《學生實習登記表》,實習生在實習結束前完成個人實習小結,填寫《學生實習登記表》。

?學生實習登記表》由實習隊長統一交實習單位人力資源部門,對實習生在實習期間的表現做出綜合鑑定,並加蓋公章後由實習隊長帶回學院交實習帶隊教師。

(三)實習經費

1.實習生伙食補貼(2元/天、生)按實際實習時間,實習結束後,回學院由學生所在系統一計發(上海海關實習生除外)。

2.實習生交通補貼(3元/天、生)按實際實習時間,實習結束後,回學院由學生所在系統一計發(上海海關實習生除外)。

3.實習崗位指導教師的帶教費,80元/生,由實習生墊付交實習單位,請實習單位在《上海海關學院付款憑單》(學院統一發放)上加蓋單位公章或財務收款章,實習結束後,由各系造冊統一報銷。

4.上海海關實習的學生伙食補貼,天津、寧波、汕頭、上海海關實習崗位指導教師費用由教務處統一劃撥至相應海關。

(四)實習着裝

到海關實習的實習生,根據海關總署有關着裝要求,實習生上崗統一着海關制服,佩戴學生藍色肩章及學院胸卡。

六、實習組織管理

(一)學院成立實習工作領導小組,全面負責學生的實習工作,審核各系年度實習計劃、協調實習工作中重大問題。分管院長任組長,組員由職能處室負責人和系(部)分管教學、學生工作主任組成。

(二)學院各部門按實習工作職責落實實習中的各項具體工作。

1.教務處是實習管理的職能處室,負責制訂實習管理規章制度、編制實習預算、協調海關專業實習地點及安排、組織實施實踐教學質量監控、完成學院實習總結,協調相關部門工作做好實習保障工作等。

2.學院各系是實習計劃具體落實部門,負責編寫實習大綱、制定年度實習計劃、組織實習前的輔導講座、開展實習動員、配備本系的實習帶隊老師、確定實習隊長,組織《專業實習論文》撰寫輔導、評閲、完成實習生實習考核等。

3.學生處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協調處理學生校外實習突發事件。

4.後保處負責學生實習的後勤保障工作,包括着裝發放、車輛安排、食堂就餐等。

5.財務與資產管理處負責專業實習經費核算的相關工作。

科學課工作計劃篇5

一、執教教師:李老師

二、教學內容:教育科學出版社國小科學第二冊

三、上學期教學質量簡析:

本班上學期期末考試20人,人均得分83.1分(滿分50分);及格15人,及格率為75%;40分以上4人,優秀率為20%;權重41.74分。名次位於全鎮第二,成績比較好。

四、學生情況分析:

1、生源分析:本班一共20人,鄉內學生19人,外鄉1人;走讀生12人,住校生8人。走讀學生較多,但距離學校較遠者教多,而且家庭主要成員大多外出打工,孩子在家學習處於無輔導、無監督狀態,給學習帶來一定影響。

2、學生學習狀態分析:這些學生喜歡學習自然科學知識,但分析﹑理解﹑領悟能力較差,教學中需要教師多耐心﹑細講解﹑巧引導。學生面對七科考試科目,學習任務重,思想壓力大。

五、教學任務及要求:

1、教學任務:本冊教材共28課,分為四個單元。課表每週安排三課時,全學期實際上課15周,可以順利完成教學任務。

2、教材內容分析:根據內容,可以分為四大塊:植物的生長變化,動物的生命週期,温度與水的變化和磁鐵。這些知識大多是日常見到的或適合動手操作的,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於教學活動的開展。

3、教學要求:

(1)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的科學知識。

(2)培養孩子仔細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想象能力﹑分析推理能力﹑歸納概括能力。

(3)使學生受到熱愛祖國﹑保護環境教育,培養熱愛科學的興趣。

(4)培養學生認真細緻的科學態度、獨立思考、合作學習的精神。

(5)關於實驗教學的要求:在第一單元的學習中,要指導學生種植植物,觀察記錄植物生長變化過程,學習第二單元時要指導學生養蠶,做好觀察記錄,學習第三和第四單元時要開展演示實驗或分組實驗,不斷培養國小生的動手操作、設計實驗、記錄數據、分析推測的能力。

六、教學方法:

1、快樂教學:教師創設寬鬆、民住、開放的課堂,精心設計教法,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儘量當堂完成、消化

2、加強學法指導,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指導學生形成科學的學習方法。

3、加強監督檢查,每單元結束後要進行復習,查漏補缺。

4、抓好後進生轉化工作。本期要轉化的後進生有劉洋、毛少帥。

七、教學進度安排:

第一單元 10課時 1-3周

第二單元 12課時 4-6周

第三單元 14課時 7-10周

第四單元 14課時 11-15周

科學課工作計劃篇6

一、工作思路:

本學期科學與綜合教研組以落實學校小班化課堂教學改革推進精神為指導思想,結合具體工作的要求,以《探討有效提高學生能力的小班化教學方法》為主題,穩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具體措施,結合科學的特點,制訂以下教研工作計劃。

二、立足課堂,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堅持小班化有效教學方向,轉變教學行為。立足課堂,開展課例研究,促進教師強化“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學習與嘗試小班化教學的有效形式。本學期繼續以課堂觀察、課例研究、有效探討的形式開展聽課、評課活動,加強教學研究,提高教師的上課、評課能力,形成適合自己、適合學生的,高效的各具個性的小班化課堂教學模式。具體安排如下:

1、開學初分配好組員工作任務。

安排教師及時做好教材解讀與分析,做好學期教學計劃,確定學期上公開課人員。

2、開展上公開課活動要求。

由於本組年級大的老師比較多,開展上公開課的活動比較難。困此,未滿35週歲的教師一個學期至少上一節有一定質量的公開課。而且要有教案、反思材料進行存檔。

三、本學期工作安排

二月份:制定教研組工作計劃;教材解讀,組員完成教學計劃

三月份:《有效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科學課堂教學研討。

四月份:釋放孩子的天性——山水田園課

五月份:我的地盤聽我的——快樂體育

六月份:我的天空無限大——科技體育、教研組工作總結

xx國小科學與綜合教研組

科學課工作計劃篇7

一、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是在三年級下冊的基礎上編寫的.,重點確定為對“科學理解及探究的能力培養”。安排了“有生命的物體”、“溶解”、“天氣”、“磁鐵”、“聲音”、五個單元。

技能目標:主要包括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兩個方面。

情感目標:是激發學生學習現代科技知識的興趣,培養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和行為習慣。

希望學生能經歷有意義、有價值的科學研究活動,獲得更多的學習體驗,加深對科學的理解,增進科學的研究能力。

本冊教材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突出了對活動過程的表述。加強了活動的嚴密設計,使學生的科學學習經歷達到強化 。

第二,調整了單元結構。設置了“引言”,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指明研究的方向。設置了“閲讀和拓展”,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慾望。

第三、嘗試了新的活動設計方式。以“有生命的物體”、“天氣”為例,開始部分安排對前一階段的種植、養植觀察活動的交流,中間是專題研究,最後是教師對後續活動的指導。各課之間作到首尾呼應。

第四,加大了教材的信息含量。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教材的功能發生了本質性的變化,已經成為教學的範例。增加了一些反映科技進步和發展的新內容,開發相宜的社會資源作為新教材的信息源。

本冊教材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可分為以下幾個單元:

第一單元“有生命的物體”,着重引導學生對有生命物體的觀察和研究。對發生的變化進行觀察、解釋和推測;

第二單元“溶解”,以食鹽和水作為主要的觀察研究材料,把學生們可能會提出的,並且是他們能夠進行研究的一系列有價值的問題按順序編排起來,讓學生在課堂上逐步深入地展開觀察研究活動。

第三單元“天氣”,對天氣的觀察與測量從天空中雲的形狀和變化開始,對構成天氣的四個要素進行觀測。嘗試記錄各種天氣情況,觀察生物預感天氣的行為以及學習獲得天氣信息的方法。

第四單元“磁鐵”,以“磁鐵”為例引導學生觀察與實驗過程,瞭解磁鐵吸鐵、磁鐵強弱、兩極及作用。會自制小磁鐵、判斷南北極、製作指南針。

第五單元“聲音”主要研究發聲物體與哪些因素有關。研究聲音的產生和傳播及如何控制發聲,製造小樂器,演奏小樂曲。

二、學生分析

1、通過一個學年的《科學》學習,學生們對《科學》這門課已經有所瞭解,知道科學課是由一個一個的活動組成,這是令他們喜愛的。但是他們卻常常不能自覺作好課前準備。

2、雖然經過一個學年的科學學習,學生們已具備一定的觀察能力,但是他們的觀察力、思維力有待提高,學生往往只看事物表面,而不知事物的內在,難以把握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繫。

3、對實驗感興趣,但容易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內在。

4、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學生缺乏對科學學科重要性的認識。

5、本年級共7個班,1班是小班26人,2~7班是大班,每班都有60人左右。大部分學生的都具有一定的基礎知識,而且喜歡科學,愛動腦、愛動手。但也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平時的學習習慣較差,以往的基礎知識不是很紮實,再加自己不嚴格要求,所以教師平時的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三、教學目標

1、要求學生能夠自己想出辦法增進對研究對象的瞭解。

2、要求學生提高觀察的準確性和精確性。要求使用測量的方法,並選擇適當的詞彙、數據和圖表來描述物體和有關現象。

3、要求學生不僅關注收集和了解事實,而且要學會對事實進行簡單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

四、改進教學的具體措施

1、加強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讓學生關注收集和了解事實,而且要學會對事實進行簡單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

2、運用新課程理念,做到“用教材”,而非“教教材”。認真鑽研教材、重視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認真做好課前準備工作。運用多種評價手段,以激勵學生的探究興趣。

3、 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對一個問題的結果作多種假設和預測。教育學生在着手解決問題前先思考行動計劃,包括制定步驟、選擇方法和設想安全措施 。

4、注意蒐集第一手資料,教會學生觀察、測量、實驗、記錄、統計與做統計圖表等方法。

5、 組織好探究後期的研討,引導學生認真傾聽別人的意見。注意指導學生自己得出結論,教師不要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學生。

6、充分運用教具、掛圖、音像教材進行直觀教學,尤其要組織好每一個觀察認識活動,讓學生去親身經歷、體驗每一個活動。

7、發揮學科知識與生活實際有着廣泛而又密切聯繫的特點。注意引導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尤其重視解決那些與學生關係密切的實際問題,從中讓學生體會學習科學的價值。

五、教學內容

1、始業教育

2、動物怎樣生活

3、形形色色的動物

4、植物怎樣生存

5、植物的根和莖、形形色色的植物

6、動物和植物、單元一評價

7、食鹽在水裏溶解了

8、怎樣加快溶解

9、一杯水裏能溶解多少食鹽

10、分離鹽與水的方法、觀察更多的溶解現象

11、單元二評價、雲和雨

12、風的觀測

13、氣温的變化、我們關心天氣、閲讀與拓展

14、單元評價三、磁鐵的磁性

15、磁鐵的兩極、做一個小磁鐵

16、指南針、單元評價四

17、聽聽聲音、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18、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19、控制物體發出的聲音

20、製作我們的小樂器 、單元評價

21、學期評價

22、複習、考試

科學課工作計劃篇8

一、教材分析:

本冊內容由“微小世界”“物質的變化”“宇宙”和“環境和我們”四個單元組成。

“微小世界”單元,將引領學生經歷從肉眼觀察到放大鏡觀察,再到顯微鏡觀察的過程,讓學生觀察豐富多彩的昆蟲、晶體、細胞及微生物,使他們既瞭解人類觀察工具的發展歷程,又對人類探索微觀世界的部分成果進行梳理,擴大視野,提高認識。

“物質的變化”單元,學生將通過一系列的研究,觀察和認識物質變化是常見的自然現象,物質的變化分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兩種類型。在研究化學變化的過程中,學生將根據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認識到化學變化的本質是產生新物質,從而將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區別開來。

“宇宙”單元,學生將在感知的基礎上,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處理,建立有關環形山、太陽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對月相、環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認識。希望他們能認識到宇宙是一個龐大的、運動變化着的系統,不同宇宙空間分佈着不同的天體。人類通過不斷的探索,將發現越來越多的宇宙奧祕。

“環境和我們”單元,從垃圾和水兩個主題出發,學生將探究垃圾的來源、成分和處理方法;將探究水污染的成因,瞭解污水處理的方法等,從而對人類生活帶來的環境問題有一定的瞭解,真切地認識到環境問題是人類面臨的重大社會問題,並且能夠從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開展環境保護行動。

通過以上不同視角對周圍世界的探究,學生將會對國小階段所學的物質世界、生命世界、地球與宇宙等內容有一個概括性的認識:世界是變化着的,多樣的;世界是物質構成的,人無時不刻不在與之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我們應當保護地球環境。

在本冊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也將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本冊的重點是:

1、通過系列化的探究活動,較全面地收集證據。

在本冊,學生除了通過觀察、實驗方式外,還將學會用統計、調查、收集資料等方式來收集證據。比如對垃圾問題、水資源問題的研究。

2、對各種證據進行處理,尤其是對資料進行分析整理。

如根據資料對水中微生物的研究,根據八大行星數據表建立太陽系模型等。

3、學習對現象進行科學解釋,獲得概念性理解。

本冊將讓學生學習用多種不同的方式對探究的結果進行解釋,如畫出通過顯微鏡觀察出的結果,畫日食成因圖,建立環形山模型,形成垃圾問題的解決方案等。

4、加深對探究的理解。如在“物質的變化”單元中,分辨現象與證據的關係,認識證據支持結果的重要性等。

5、在活動過程中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保持和發展探究周圍事物的興趣和好奇心。

二、主要材料清單:

1、“微小世界”單元。

(1)觀察工具: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玻璃片,平面鏡片,顯微鏡。

(2)觀察對象:昆蟲或昆蟲器官(昆蟲的足、翅、觸角等)標本;食鹽、味精、礦物晶體;水中的微生物如草履蟲、眼蟲等;洋葱、動物、植物和人體的細胞裝片。

(3)其他工具或材料:小刀、滴管、碘酒、吸水紙、載玻片、蓋玻片、脱脂棉或其他纖維。

(4)觀察的圖片:多種生物細胞及細胞作用的課件或圖片。

2、“物質的變化”單元。

(1)實驗材料:火柴、生鏽的鐵釘和鐵片、蠟燭、米飯、澱粉、碘酒、幾種常見的食物、小蘇打、白醋、鐵鏽、硫酸銅溶液、塗有油漆的鐵製品、小自行車、白糖、檸檬酸、自制電路檢測器。

(2)其他工具:滴管、榔頭、鑷子、玻璃杯、小飲料瓶。

3、“宇宙”單元。

(1)模擬實驗材料:圓紙片、皮球、玻璃球、兵乓球、打氣筒、注射器、沙盤、電筒、蠟燭、紙板、橡皮泥、棉線、鐵絲、星空圖。

(2)相關資料:有關月球、日食、月食、太陽系、北斗一七星、夏季星座、航天器、人類宇宙歷程的圖片或多媒體資料。

4、“環境和我們”單元。

(1)觀察實驗材料:廣口瓶、洗淨的小石子、紙巾、墨水、有回收標誌的塑料瓶、堆肥箱、包裝盒。

(2)常用工具:彈簧秤、自制量杯、放大鏡、顯微鏡。

(3)相關資料:有關垃圾場、垃圾污染河道、回收垃圾、水污染等圖片或多媒體資料。

三、各單元概述、教學目標和實驗清單:

(一)“微小世界”單元:

1、單元概述:

本單元按人類觀察工具的不斷髮展,視野不斷開擴的線索編寫。學生將經歷用肉眼觀察,到放大鏡觀察,再到顯微鏡觀察的過程。對昆蟲、晶體、細胞和微生物進行進一步的觀察,激發他們深人探索大自然奧祕的興趣。使學生了解到,人類為了更好地探索自然界,一直在不斷地改進觀察工具。觀察工具的改進,使人類的視野越來越開闊,發現了原來不知道的許多祕密。

教學的重點是拓展學生觀察的範圍,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鼓勵他們探究和發現大自然的奇妙,學習和領悟使用觀察工具的好處,體會科學、技術、社會的關係。

第1課:學生通過討論和體驗,對放大鏡的構造和功能有進一步的瞭解。

第2——3課:指導學生用放大鏡觀察昆蟲的器官和物體的微細結構,體會用放大鏡比用肉眼觀察更有利我們對身邊世界的瞭解。

第4課:幫助學生了解從放大鏡到顯微鏡的發明過程,認識到是顯微鏡的發明及不斷改進,使人類觀察到越來越小和越來越精細的物體及結構,發現了微生物和細胞。

第5——7課:指導學生用顯微鏡觀察微生物及細胞,瞭解人類用顯微鏡探索生命世界的成果,同時認識生命體都是由細胞組成的,微生物具有生命的特徵。

第8課:對單元學習進行回顧和總結,對人類觀察工具的發展以及對人類探索自然的成果進行梳理,並通過查閲資料彙報交流,瞭解更多的人類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

2、單元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a、放大鏡和顯微鏡能將物體的圖像放大,使我們能看到物體的更多細節。

b、為了能將物體的圖像放大,透鏡應是透明的、中間較厚的,放大倍數與中間的厚度直接有關。

c、細胞是生物生命活動的最基本單位,生物都由細胞組成。

d、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廣泛存在着,它和我們的生活、生產、環境有着密切的關係。

e、一些微生物太小,沒有放大鏡或顯微鏡便不能被看到。

f、微生物是生物,具有生物的共同特點,也由細胞組成。

g、微生物有在特殊環境下生存的結構。

h、質世界和生命世界是多種多樣的。

(2)過程與方法。

a、運用手執透鏡及顯微鏡觀察生物及非生物標本。

b、學習使用適當的器材及技術觀察細胞和微生物。

c、通過文字、繪畫、討論等形式記錄、交流觀察結果。

d、通過觀察實驗及收集資料,瞭解人類在探索微小世界方面取得的成果。並以多種方式交流及彙報。

(3)情感態度價值觀

a、發展探索微小世界的興趣。

b、認識到科學技術的發展會促進觀察工具的不斷進步,觀察工具的不斷進步對促進科學的發展是十分重要的。

c、認識到我們周圍的物質世界是可以認識的。

d、對人類的探索精神和發明成果表示敬佩。

3、實驗清單:

(1)放大鏡觀察物體;製作自己的放大鏡。

(2)放大鏡觀察昆蟲標本;放大鏡觀察蚜蟲。

(3)放大鏡觀察實驗、白糖、鹼面、味精顆粒;製作食鹽晶體。

(4)製作簡易顯微鏡;瞭解顯微鏡下的新發現。

(5)使用顯微鏡;製作並觀察洋葱皮表皮細胞切片。

(6)用顯微鏡觀察生物細胞切片。

(7)用顯微鏡觀察水中的微生物。

(二)“物質的變化”單元:

1、單元概述:

本單元主要研究物質的化學變化,從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中,尋找化學變化的本質:產生了新物質。物質的化學變化產生了哪些新物質,怎樣判斷產生了新物質,這就需要學生學會尋找足夠多的證據,作為判斷產生了新物質的依據。

本單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質的變化,學生需要認識到變化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可以被我們認識的。從學生認識發展的角度,我們並不要求學生掌握化學變化的類型和化學變化生成的具體新物質,這對學生來説為時尚早,他們將在中學時繼續學習。我們要求的是,學生能夠從種種變化的現象出發,推斷物質的變化是否產生了新物質,然後尋找各種證據驗證自己的假設,從而達到提升科學探究能力的日的。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學習科學的思維和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是很重要的。學生通過學習,在科學思維和科學方法上能有所發展,在理解科學、理解科學的思想和觀點、樹立科學的價值觀方面能有所提高,是本單元教學所期望達到的主要目標。

第1課:主要呈現生活中物質變化的實例。從這些變化的實例中,比較出兩類不同的變化,一類是隻改變物質的狀態、形狀、大小等,另一類是產生了新的物質。

第2課:通過兩個實驗,引導學生詳細觀察沒有變化的沙豆混合和產生了新物質的白糖加熱,分辨物質變化過程中的“變”與“不變”,分辨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主要特徵。

第3——6課:具體介紹一些化學變化的類型以及這些化學變化所伴隨的現象。學生通過觀察現象、作出假設、尋找證據、得出結論的過程,研究各種化學變化,總結化學變化的主要特徵:產生了新的物質。

第7——8課:通過研究化學變化速度的控制,介紹化學變化在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懂得化學變化與生產生活之間的關係。最後幫助學生總結本單元的主要內容。

2、單元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a、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物質是在不斷地發生變化的。

b、物質的變化是有規律的,是可以被我們認識的。

c、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會產生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d、物質的物理變化不產生新的物質,物質的化學變化會產生新的物質。

e、物質的化學變化會伴隨各種現象。

f、物質的變化與人類的生產生活有着緊密的聯繫,人類可以利用物質的變化解決生產生活中的許多問題。

(2)過程與方法。

a、通過觀察、推測、實驗設計和驗證獲得結果。

b、學習通過“假設檢驗”得出結論的科學思維方式,自己設計對比實驗進行驗證。

c、經歷簡單的對比實驗的設計和實驗過程,培養自行獲取知識的能力。

d、按規範要求完成實驗。

e、對觀察研究結果進行簡單整理、分析並概括總結,逐步形成科學概念。

(3)情感態度價值觀。

a、認識到物質的變化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可以被我們認識的。

b、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保持和發展探究周圍事物的興趣和好奇心。

c、認識到閲讀、收集更多的相關信息資料,豐富自己的認識,修正、完善原有的認識的必要的。

d、培養以證據説話的觀念和行為習慣。

e、體會科學的思維方式可以幫助我們認識事物的本質。

f、體會分辨現象與證據的關係,以證據支持結果的重要性。

g、懂得確定一種物質的性質,需要有很多的證據。

h、認識到科學和生活是緊密相連的。

3、實驗清單:

(1)觀察物質的變化。

(2)混合沙和豆子;加熱白糖。

(3)米飯、澱粉和碘酒的變化;檢驗食物中的澱粉;製作神祕的信件。

(4)小蘇打和白醋混合食鹽;檢驗小蘇打和白醋混合後產生的氣體。

(5)觀察鐵鏽;探索鐵生鏽的原因。

(6)觀察硫酸銅與鐵釘的反應。

(7)觀察鐵釘生鏽的快慢。

(8)製作飲料。

(三)“宇宙”單元:

1、單元概述:

本單元的教學要讓學生在星空下來感知宇宙,在感知的基礎上,在所提供信息的基礎上,進行有關太陽系、一些星座、星系等模型的建構,形成初步的、淺顯的、有系統的對宇宙的認識。在頭腦中形成有一定解釋力的宇宙的體系或結構模型,培養學生對天文的興趣。

通過這八課的學習,希望學生認識到,宇宙是一個系統,由大小不同的星系構成;組成宇宙的星系或星體都在運動變化,分佈在不同的宇宙空間並有不同的特徵;宇宙是龐大的,但是可以被人類探索、發現和認識的。

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為了增強單元教學的活動性,教科書設計了一些探究性活動,如畫月相、造環形山、日食的模擬實驗、建太陽系的模型、建北斗一七星模型、製作活動星圖等,使學生對宇宙的理解建立在一些豐富多彩的科學探究活動的基礎之上。這是本單元的特色之一。另外,教科書還設計了一些課後的活動,如觀月、觀星、收集資料等,希望這些活動能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天文的興趣。

本單元在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困難。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客觀存在的觀察障礙,如天氣、燈光等;二、夜間觀察活動較難組織、開展。這對教師來説是一個挑戰,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採用多種方法加以解決。

第1課:讓學生對月球的基本情況、運動方式以及人類對月球探索的過程有一定的瞭解,完成一張自己的月球卡的製作。

第2課:讓學生通過畫月相的活動,瞭解月相的變化,在對月相進行排列的過程中對月相變化的規律有所認識,並通過模擬活動試着解釋月相變化的原因。最後,讓學生觀察白天的月相,對月相變化的情況進行實踐檢驗。

第3課:通過一個有趣味的活動一造環形山,讓學生在製作月球環形山模型的過程中,對環形山的成因展開探究。

每4課:讓學生對有趣的天文現象一日食和月食展開探究,這需要學生運用前面所學的有關日、月、地三天體運動模式的知識,模擬再現日食和月食,從而明白這兩種現象發生的原因。

第5課:讓學生了解太陽系的構成,並在此基礎上,根據數據表處理數據,並建立太陽系模型。學生將驚奇地發現,所建太陽系模型與有關太陽系示意圖相差甚遠。

第6課:學生將實際做一個星座模型,從而明白星座實際是遠近不同、彼此沒有聯繫的恆星在天空中形成的視覺構圖。

第7課:學生將瞭解夏季主要星座的特點,並根據製作的星圖去實際觀察天空中的星座。這將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對天文的興趣。

第8課:學生將瞭解宇宙的組成、規模、運動變化等,同時瞭解人類對宇宙探索的成果,人類探索宇宙的過程和所付出的努力。

2、單元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a、月球是地球的衞星,月球在運動方式、體積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徵等方面有別於其他星球。

b、太陽、地球、月球的運動變化導致日食和月食現象。

c、星座是遠近不同的恆星在天空中形成的視覺構圖。

d、宇宙是由類似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等大小不同的天體系統組成的龐大的系統,它在不斷的運動變化。

e、宇宙是可以被人類認識的,人們通過不斷地改進各種觀測技術發現了越來越多的宇宙奧祕。

(2)過程與方法。

a、多渠道收集、整理信息,按照科學探究的要求進行信息交流和討論。

b、根據已有的現象進行簡單的邏輯推理並做出假設。

c、初步學習利用模型來解釋自然現象,並對如何建立模型、如何讓模型更具解釋力有所認識。

d、對模擬實驗中的現象進行細緻的觀察,根據現象進行邏輯推理,探究天文現象或事物的成因。

e、用合理的形式展示自己的觀點或看法。如畫簡圖、示意圖、結構圖或做實物模型。

(3)情感態度價值觀

a、認識到在討論交流中對信息進行分析比較,對於豐富、修正、完善原有的認識是必要的。

b、認識到科學是永無止境的探索宇宙是可以被我們認識的。體驗科學實驗的嚴謹、客觀和樂趣,對探究宇宙天文產生較濃厚的興趣。意識到模擬實驗及推測與客觀真實是有一定距離的。

3、實驗清單:

(1)製作“月球卡”。

(2)畫月相;模擬月相變化;觀察一個月的月相變化。

(3)模擬造“環形山”。

(4)模擬日食;模擬月食。

(5)建太陽系模型。

(6)建星座模型;認識星座。

(7)製作活動觀星圖。

(三)“環境和我們”單元:

1、單元概述:

本單元試圖從科學的角度指導學生了解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培養他們的環境保護意識,並能夠從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開展環境保護行動。

第1——4課:以學生認識發展的過程為線索,從研究“我家一天的垃圾”開始,認識垃圾的數量、成分,引起學生對垃圾問題的關注,瞭解垃圾處理的方法。知道可以通過自己的行動減少垃圾和對垃圾進行科學化的處理。期望通過活動,使學生對垃圾帶來的問題和解決這些問題的科學方法有比較全面的瞭解,把對環境保護的認識體現在行動上。

第5——7課:學生將統計家庭一天的用水量,瞭解人們日常生活對淡水資源的巨大需求,改變“地球是水的星球,水資源取之不盡”的錯誤觀念,培養節約用水的意識。探索水污染的成因,瞭解污水處理的方法,感受淨水的來之不易。進而實際考察家鄉的自然水域,瞭解家鄉水環境存在的問題。

第8課:瞭解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人類的活動造成的環境問題,認識人類應該約束自己的行為,減少對環境的破壞進而改善環境。

2、單元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a、人們在生活中要產生大量成分複雜的垃圾,垃圾危害環境。

b、處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焚燒等。

c、設計合理的垃圾填埋場能有效減少對環境的污染,但填埋、焚燒的方法還是會影響環境。

d、減少固體垃圾的科學方法是減少丟棄、重新使用和回收利用。

e、垃圾分類、分裝便於垃圾回收利用。

f、人們生活中要用掉大量的水,淡水資源很緊缺。

g、水污染主要是人類的活動引起的,污水需經過複雜的處理才能使用。

h、大氣污染、白色污染、物種滅絕速度加快是當前突出的環境問題,人類正着力於採取相應的環境保護行動。

(2)過程與方法。

a、調查統計家庭一天的垃圾數量和種類。

b、做垃圾填埋模擬實驗,經歷設計合理的垃圾填埋場的活動。

c、研究包裝盒是否過度包裝,設計物品的重新使用。

d、對垃圾進行分類分裝,參與回收利用活動。

e、統計、分析、比較家庭一天的生活用水。

f、做污水淨化實驗,考察家鄉的自然水域。

(3)情感態度價值觀

a、認識到人類活動對環境產生的嚴重影響。

b、關注垃圾的處理、水污染等環境問題。

c、培養資源意識,養成垃圾分類、節約資源的習慣。

d、樹立改善環境問題的信心。

e、增強環保意識和責任感,積極參與環境保護活動。

3、實驗清單:

(1)統計一天的垃圾。

(2)填埋垃圾模擬實驗;設計垃圾填埋場。

(3)觀察比較商品包裝盒;設計廢舊物品的重新使用。

(4)垃圾的分類和分裝;做一個堆肥箱。

(5)統計一天的用水量;制訂節水計劃。

(6)比較自來水和生活污水;參觀污水處理廠。

(7)考察家鄉的自然水域。

(8)查找環境污染的資料。

標籤: 科學課 模板 計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mo/zhi/jihua/qy8jy1.html
專題